抗原血清学(精选十篇)
抗原血清学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2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胃癌患者106例为胃癌组,均经B超、CT、内镜、病理及临床表现确诊。其中,男73例,女33例;年龄29~86岁;肝脏转移26例,无肝脏转移80例;病期按TNM分期:Ⅰ期16例,Ⅱ期36例,Ⅲ期21例,Ⅳ期33例。选取同期在我院就诊的良性胃疾病患者138例为胃良性疾病组,胃病包括胃炎、胃溃疡。其中,男93例,女45例;年龄17~82岁。选择同期于我院健康体检并且检查结果示无明显异常者122例为健康组,男91例,女31例;年龄21~74岁。三组研究对象间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检测指标及方法
所有对象均采空腹静脉血2 mL分离血清上机检测。仪器为瑞士罗氏公司生产的E170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试剂均为仪器配套试剂盒。
1.3 阳性判断
各指标正常值范围为:CEA<5μg/L、CA199<27 U/mL、CA724<6.9 U/mL。样品检测值超过正常值上限为阳性,低于正常值上限为阴性;联检时,如有一项标志物检测值超过正常值上限,即定为阳性。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8.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血清中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99、糖类抗原724水平比较
胃癌患者血清CEA、CA199、CA724水平及阳性率均明显高于胃良性疾病组及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良性疾病组与健康组血清CEA、CA199、CA724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胃癌组比较,*P<0.05
2.2 不同临床分期和有无肝转移胃癌患者血清CEA、CA199和CA724的阳性率比较
胃癌Ⅲ、Ⅳ期患者血清CEA、CA199和CA724阳性率高于Ⅰ~Ⅱ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肝转移胃癌患者血清CEA、CA199和CA724阳性率明显高于无肝转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Ⅰ~Ⅱ期比较,*P<0.05;与无肝转移比较,#P<0.05
2.3 CEA、CA199、CA724对胃癌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分析
因胃良性疾病组与健康组血清CEA、CA199、CA724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将两组合并为新对照组进行灵敏度、特异性分析。单项检测CA199的灵敏度最高(45.3%),CEA的灵敏度最低(35.8%),三者特异度均>90%,用双联或三联检测对胃癌进行诊断,其灵敏度明显升高,而特异度仍可保持较好的水平。单项、双联和三联检测的特异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肿瘤标志物在血清中出现早于临床症状,对于肿瘤的早发现、早诊断有着重要意义。由于大部分肿瘤常有多个肿瘤标志物呈阳性,即使同一种肿瘤在不同时期、不同肿瘤细胞类型其肿瘤标志物也不尽相同,这就为联合检测提高诊断阳性率提供了相关物质基础[2]。非特异肿瘤标志物如CEA、CA系列,虽然不能作为诊断某种恶性肿瘤的特异性指标,但在肿瘤的鉴别诊断、病情监测和疗效观察等方面有重要临床价值。目前对胃癌的血清学诊断,尚未发现特异性的肿瘤标志物,常用的一些肿瘤标志物检测阳性率较低,因此如何进一步提高其阳性检出率成为人们关注的课题。
CEA是从结肠癌组织中分离出来的一种糖蛋白,是癌组织和胎儿细胞共有的一种抗原,是一种广谱的肿瘤标志物,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良性消化道疾病及吸烟者可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但远远低于恶性肿瘤患者,一般小于20μg/L[3],常用于消化道肿瘤的辅助诊断、疗效评价、预后监测。本研究胃癌患者血清阳性率为35.8%,明显高于胃良性疾病组,高于文献[4]报道的阳性率(25%)。
CA199是分子量为3 000~5 000 k D的唾液Lewisx-α物质,又称胃肠癌相关抗原(GICA),健康人胰腺、胆管细胞及胃、结肠、子宫内膜和唾液腺上皮细胞均可合成,正常情况下生成量极微,正常血清中含量较低,一些良性疾病时,血清中含量升高,但幅度较小。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血清中CA199含量明显升高,检测血清CA199可作为胃癌、胰腺癌等恶性肿瘤的辅助诊断、预后和疗效判定指标。本研究显示,胃癌患者血清CA199阳性率为45.3%,明显高于良性胃疾病9.4%的阳性率,稍高于杜素群等[5]报道的胃癌患者的CA199阳性率达41.5%,但低于王勇等[6]报道的60.9%。
CA724是一种由cc49和b72.3两株单抗识别的黏蛋白样的高分子糖蛋白,良性胃病小于1%者升高,异常升高在各种消化道肿瘤、卵巢癌可产生,是胃癌诊断的首选血清肿瘤标志物,但是血清CA724测定对胃癌的敏感性不高,为40%~50%。本研究显示,胃癌阳性率为36.8%,显著高于胃良性疾病患者。与文献[7]报道的阳性率42.6%相近。
本研究发现胃癌血清CEA、CA199、CA724水平和阳性率明显高于健康组及胃良性疾病组,三者对胃癌诊断的灵敏度分别为35.8%、45.3%、36.8%,特异度分别为92.7%、93.5%、93.8%;对上述三项标志物进行双联检测时,其敏度有所提高,而物异度仍保持在较理想的水平,而进行三联检测时,阳性率达到70.8%,特异性为81.5%,因此,CEA、CA199、CA724联合检测对胃癌的早期诊断以及与良性胃疾病鉴别诊断有很好的临床价值。
本组资料还显示胃癌Ⅲ、Ⅳ期患者和有肝转移患者的血清CEA、CA199和CA724阳性率分别高于Ⅰ~Ⅱ期患者和无肝转移患者,说明血清CEA、CA199、CA724水平与胃癌的临床分期、有无转移有一定关系,其原因可能在胃癌发展过程中,癌细胞产生的肿瘤抗原释放至血液,引起外周血中含量增高[8],提示监测外周血中CEA、CA199、CA724水平可用于健康体检和早期胃癌的诊断,对判定胃癌进展、转移及预后判断等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综上所述,CEA、CA199及CA724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单项检测灵敏度低,联合检测对胃癌有较高的阳性率和准确性,对胃癌的早期诊断、治疗和病情判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朱明德,石应康.临床医学概要[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何思春,庞红全,焦鑫,等.胃癌患者血清CA724、CA199、CEA检测的临床意义[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19):2058-2059.
[3]王兰兰.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35.
[4]黄德秋,杨清梅,叶健翔,等.AFP、CEA、CA199联合检测对消化道恶性肿瘤的应用价值[J].中国实用医药,2009,4(14):32-33.
[5]杜素群,刘俊驰.胃癌与CEA、CA199之间相互关系的探讨[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08,15(1):55-58.
[6]王勇,王雪萍,李一荣.胃癌的肿瘤标志物检查价值[J].四川医学,2005,26(9):1020-1021.
[7]吕世静.临床免疫学检验[M].2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325.
抗原血清学 篇2
目的 对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冠状病毒(SARS-CoV)刺突蛋白(Spike, S)S1段进行原核重组表达,并检测表达产物的抗原性.方法 对S1中的HLA抗原表位进行预测分析,根据分析结果选定用于重组表达的区段,利用pET21b载体进行原核表达,将产物纯化后利用SARS抗血清进行抗原性检测.结果 抗原表位分析表明,S1中包含有多个能够被HLA分子有效提呈的抗原表位,综合考虑表位肽的.分布、重组表达的效率、重组蛋白的空间构象以及引物设计的优化等因素,选取S1中的关键区域259~565 aa进行原核重组表达,得到了包涵体形式的重组蛋白,经过纯化和复性,获得了纯度较高的可溶性S1蛋白;用SARS抗血清对此重组蛋白进行免疫学鉴定,表明该蛋白具有SARS特异的抗原性.结论 重组表达的S1蛋白具有较强的抗原性,为进一步的疫苗研究和抗体筛选奠定了基础.
作 者:邵红伟 蓝东明 陈尚武 刘泽寰 黄树林 SHAO Hong-wei LAN Dong-ming CHEN Shang-wu LIU Ze-huan HUANG Shu-lin 作者单位:邵红伟,黄树林,SHAO Hong-wei,HUANG Shu-lin(广东药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制药学院/生物制药研究所,广东,广州,510006)蓝东明,陈尚武,LAN Dong-ming,CHEN Shang-wu(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275)
抗原血清学 篇3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242
传统乙肝血清标志物是目前我国用于乙肝检测与筛查的普及指标,但其在检测病毒复制等方面尚有不足。文章分析前S1抗原(PreS1)和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标志物之间的关系,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前S1蛋白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关于PreS1、抗PreS1与HBV免疫标志物的相关性。采用ELISA对306例HBsAg阳性标本进行PreS1、抗PreS1与HBV血清标志物相关性的研究证实,前S1抗原(Pre-S1Ag)检测是对乙肝“两对半”,尤其是e抗原和HBV-DNA测定的重要补充和加强。前S1蛋白与HBV-DNA的一致性较好,在反映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情况方面比很敏感,可作为临床上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诊断的一项理想的检测指标。
资料与方法
标本:临床收集HBsAg阳性标本306份。
试剂:HBV血清标志物检测试剂由上海科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105022),前S试剂由上海复星长征医学科学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1062111)。
方法:严格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
结果
HBeAg阳性共146例,其中前S1阳性127例,阳性率为87.0%;HBeAg阴性共160例,其中前S1阳性72例,阳性率为45%;HBeAg阴性血清160例,前S大多数存在于抗HBe阳性血清中,阳性率为40.6%。见表1。
前S1阳性127例,HBeAg(-)其中前S1阳性72例,阳性率为45%,HBeAg阴性血清160例前S大多数存在于抗HBe阳性血清中,阳性率为40.6%。见表2。
讨论
乙肝病毒前S抗原是乙肝表面抗原的组成成分。有研究报道,PreS1蛋白作为HBV的外壳蛋白成分,在HBV感染宿主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一方面,PreS1蛋白21~47段可与肝细胞膜上的相应受体直接结合;另一方面,PreS1蛋白21~47段可与宿主细胞膜上的IL-6含有的识别位点结合,均可介导HBV侵入宿主细胞。HBV PreS1抗原检测是对HBV标志有益的必要的补充,对乙型肝炎病况的判别有重要参考意义。
HBeAg是HBV核心内部成分,是临床上判断病毒在宿主体内复制并具有传染性的重要血清学指标,其出现常提示HBV复制活跃和传染性强。但目前HBeAg阴性的乙型肝炎患者逐年增多,其中一部分患者仍存在病毒复制,如何识别这些HBeAg阴性的患者有无病毒复制,PreS1抗原作为一种新的血清学指标,体现出其独特的优势。
临床306例HBsAg阳性病例,以两对半指标的不同组合模式,分析与PreS1间的关系,证明PreS1与HBeAg具有一致性。146例HBeAg阳性率为88.1%,说明前S1在HBV感染的早期就可检出。因此,前S1阳性是有助于乙型肝炎的诊断并可作为HBV复制的指标。多数研究报道急性HBV感染时抗PreS1是最早出现的免疫反应,本组数据研究与多数报道一致在急性肝炎早期多数患者血清中就出现了抗PreS1,因此,它的前S1和HBeAg指标一样,也是乙肝感染的早期指标,且与阴转时间呈正相关。这样,前S1抗原可作为病毒清除与病毒转阴的指标。前S1抗原阳性的乙肝患者传播乙型肝炎病毒比前S1抗原阴性和无症状HBsAg携带者的危险性更大,因而说明前S1抗原可反映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传染性的指标,如果前S1抗原持续阳性,指示HBV向慢性转变,比较急性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和HBsAg阳性的患者血清中前S1蛋白,前S1抗原状阴转愈早,HBV患者的疗程愈短,预后也愈好,说明前S1抗原及其抗体的检测是急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论断,疗效观察和判断数据预后的良好指标。
参考文献
1 吕军,董黎,高远.乙型肝炎病毒前S1蛋白的檢测与临床应用价值[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7,21(10):767-768.
2 卜国平,开远胜.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的实验室检测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J].实用肝脏病杂志,2007,10(4):250-251.
抗原血清学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4年6月-2010年3月,来自东莞康华医院、东莞东华医院和东莞人民医院门诊和住院肝脏疾病患者2000例作为肝脏疾病组,男1171例,女829例;年龄12~78岁,中位年龄51.3岁;健康对照组51例,来自康华医院健康体检中心,均无肝脏疾病,男30例,女21例;年龄14~75岁,中位年龄48.8岁。肝脏病例均根据临床症状,并经X射线、实验室、组织活检或术后病理学进行诊断。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AFP、CA199、CA125、CEA、GCT测定。2组性别、年龄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仪器及试剂
肿瘤标志物测定采用瑞士罗氏E170电化学发光分析系统,其该系统原理是利用电化学发光技术和磁性微粒子分离技术相结合的测定方法,严格按照SOP文件操作,AFP、CA199、CA125和CEA试剂与质控均为原厂提供,均在有效期范围内使用。
1.3 判定标准
血清学阳性判断标准:AFP>10ng/ml,CA199>37U/ml,CA125>35U/ml,CEA>5.0ng/ml。敏感性检查联合诊断中一项或者一项以上为阳性均为阳性。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检测敏感性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
2结果
2.1 不同肝脏疾病分布情况
2000例肝脏疾病中,肝癌734例(肝癌亚组),肝脏良性疾病1266例(良性肝病亚组)。见表1。
2.2 不同组别AFP、CA199、CA125、CEA测定结果
肝癌组血清含量AFP、CA199、CA125、CEA与良性肝病组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肝病组各项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良性肝病亚组及健康对照组比较,*P<0.0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0.05
2.3 AFP单项和联合检测阳性结果及评价
通过AFP单独和联合检查,进行其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比较,单独AFP检测特异性为92.41%高于其他检测特异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项指标联合诊断敏感性最高达98.39%,与其他检验项目敏感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注:与其他检验项目敏感性比较,*P<0.05;与其他检验项目特异性比较,#P<0.05
3讨论
AFP是诊断肝癌较特异的肿瘤标志物,但存在一定局限性[4,5]。AFP是单链糖蛋白,分子量约70 000。胎儿时期的肝脏、卵黄囊和胃肠道均可合成AFP,妊娠13周时达到峰值。出生后血清AFP水平迅速下降至成人水平。AFP主要用于肝癌的鉴别诊断,同时怀孕、良性肝疾病(肝炎、肝硬化)和某些生殖细胞肿瘤也增高。文献显示,血清AFP水平在睾丸癌疗效观察中价值较高,血清AFP结合血清hCG测定是监视非精原细胞瘤睾丸癌患者的公认做法。此外在治疗后监视AFP从血清中的清除率可作为观察治疗效果的指标。反之,通过连续跟踪测定血清AFP浓度,可监视渐进性癌的发展速度。本文检测数据表明,AFP诊断肝癌的敏感性为72.58%,与国内外报道一致(60%~80%),即有20%左右的肝脏恶性肿瘤漏诊,特别是早期肝癌。目前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AFP阴性或者低浓度不断出现,是临床漏诊率上升的主要原因,因此,凭借AFP单一诊断肝癌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CEA、CA199和CA125也是常见的肿瘤标志物,在肝脏疾病中也有较高的诊断价值。CEA是一种糖蛋白,通常发现在胚胎内胚层上皮细胞中,称作致癌胎儿蛋白的肿瘤标志物。在原发结直肠癌患者和其他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清中发现CEA水平升高。CEA适用于筛选一般人群筛查。CA199是一种与肿瘤相关的抗原,该抗原与人结肠癌细胞系免疫反应产生的抗体起反应。CA125鉴定为黏蛋白类糖蛋白,是与非黏蛋白上皮性卵巢癌相关的表面抗原。该蛋白质从卵巢癌细胞的表面脱落或分泌到血清或腹水内,CA125是有效肿瘤标志剂,适用于对接受治疗的卵巢癌患者进行治疗评估和病态监视。以上3种肿瘤标志物重点不一,但可以用来检测肝脏疾病,特别是肝癌,实验表明,CEA、CA199和CA125在肝癌组与非肝癌组具有显著差异。
多种肿瘤标志物联合诊断有利于提高肿瘤诊断的敏感度。为了提高肝癌患者诊断的灵敏度,采用联合检测几种血清肿瘤标志物的方法有一定帮助。本文结果表明,单独AFP诊断肝癌灵敏度为72.58%,AFP与CEA、CA199、CA125联合诊断其阳性率得到了提高,特别是4种肿瘤标志物联合诊断,可以将肝癌的敏感性提高到98.39%。
总之,AFP肿瘤标志物对肝癌具有较好的敏感度,但是仍存在较大的漏诊率,建议多项指标联合诊断,同时结合病史、影像和病理全面综合诊断。
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甲胎蛋白(AFP)以及AFP联合糖链抗原125(CA125)、糖链抗原199(CA199)和癌胚抗原(CEA)在肝脏疾病中的鉴别诊断作用。方法 随机选择2000例肝脏疾病患者(肝脏疾病组)和51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采用瑞士罗氏E170电化学发光分析仪检测血清AFP、CA199、CA125和CEA。并研究分别探讨AFP单独、AFP分别与CEA、CA125、CA199联合以及4种标志物联合应用在不同肝脏疾病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率。结果 肝脏疾病组中,肝癌734例(36.70%),为肝癌亚组;良性肝病1266例(63.30%),为良性肝病亚组。肝癌亚组血清含量AFP、CA199、CA125、CEA与良性肝病亚组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肝病亚组各项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独AFP检测特异性为92.41%高于其他检测特异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项指标联合诊断敏感性最高达98.39%,与其他检验项目敏感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FP联合多种肿瘤标志物可提高对肝病的鉴别诊断准确性,减少漏诊。
关键词:肝脏疾病,肿瘤标志物,血清甲胎蛋白,癌胚抗原
参考文献
[1]Sun Z,Fu X,Zhang L,et al.Aprotein chip system for paea1e1analysis of multi tumor nla efs and its application in caner detection[J].Anticancer Res,2004,24(2):1159.
[2]Robertson DM,Pruysers E,Jobling T.Hrhibin and adiagnostic marker for ovarian callcer[J].Cancer Lett,2007,249(1):14-17.
[3]Modugno F.Ovarian callcer and high risk wolllelx implications for pre-vention,screening,and early detection[J].Gyneeol Oncol,2003,91(1):15-31.
[4]沙玲,牛华,孙鹭,等.三种肿瘤标志物和七种酶活性的检测在肝脏肿瘤诊断中的价值分析[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2005,26(10):750.
体内诱生抗原鉴定技术 篇5
体外不表达而只在体内才表达的基因称为体内诱导基因.研究表明,体内诱导基因涉及病原菌在体内的生存和致病过程,因此有重要意义.最近提出的体内诱生抗原鉴定技术(in vivo-induced antigen technology,IVIAT)就是用于筛选病原菌体内诱导基因的一种方法.该方法不使用动物模型,而是采用经病原菌体外表达抗原吸收处理的`病人血清来检测病原菌的表达文库,从而筛选体内诱导基因;方法简便、快速.这些筛选得到的体内诱导基因有助于病原菌致病机制的研究,同时也能够为抗菌药物、诊断试剂及疫苗设计等研究提供潜在靶标.
作 者:胡勇 丛延广 胡福泉 HU YONG Cong Yan-Guang HU Fu-Quan 作者单位:胡勇,HU YONG(第三军医大学基础部微生物学教研室,重庆,400038;重庆工学院生物工程学院,重庆,400050)
丛延广,胡福泉,Cong Yan-Guang,HU Fu-Quan(第三军医大学基础部微生物学教研室,重庆,400038)
吸烟对血清癌胚抗原含量的影响规律 篇6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 855例吸烟者均为我院健康体检者, 男1 698例, 女157例, 年龄18~75周岁, 其中, 烟龄小于10年的597例为吸烟1组;烟龄10~20年的608例为吸烟2组;烟龄大于20年的650例为吸烟3组;在吸烟3组中, 平均烟量每日半包以下182例为吸烟3.1组, 每日半包至1包289例为吸烟3.2组, 每日1包以上179例为吸烟3.3组;对照组405例亦为我院体检健康者, 男297例, 女108例, 年龄16~77岁。
1.2 方法
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CEA值, 质控值控制在±2S范围内。试剂由源德生物医学工程有限公司提供。
1.3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不同烟龄人群与对照人群血清CEA值的比较
20年烟龄以上人群的血清CEA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且>5μg/L者所占比例由不吸烟人群的4.7%增至20年烟龄人群的21.2%, 与文献报道相符[1]。见表1。
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t=5.26) ;bP<0.01 (χ2=69.18)
2.2不同烟量人群血清CEA值与对照组人群组比较
虽然经表1证实20年烟龄人群血清CEA值增高明显, 但日吸烟半包以下者与对照组比较, 无明显差异, 而日吸烟量在半包以上1包以下者虽然平均值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但>5μg/L人数比例还是明显增高, 当日吸烟量达到1包以上时, 5μg/L以上人数比例高达42.4%。见表2。
与对照组比较, aP<0.01 (t=7.43) ;bP<0.01 (χ2=59.48) ;cP<0.01 (χ2=127.23)
经统计学处理血清CEA含量与年龄及性别均无统计学意义, 与文献报道相符[2]。
3 讨论
CEA是一种分子量约为20万的酸性糖蛋白, 通常由6个月内的胎儿的胃肠道上皮组织、肝和胰细胞合成, 出生后合成减少, 经胃肠道代谢, 故血清中含量很低。在患有某些空腔脏器如胃肠道、呼吸道、泌尿道等的恶性肿瘤时, 血清CEA往往增高, 据报道, 肺癌患者血清CEA含量增高50%~70%[3], 肺腺癌患者增高最明显, 是因为失去极性的肿瘤细胞能够分泌CEA入血和淋巴循环, 而经胃肠道代谢的很少, 说明CEA含量增高与肺癌有较的相高关性, 动态测定CEA对肺腺癌患者病情监测、疗效评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吸烟是已被公认的导致肺癌的危险因素之一, 有报道称吸烟者的肺癌死亡率是不吸烟者的10~13倍[4]。从本次实验结果可以看出, 吸烟量越大, 吸烟时间越长, 血清CEA含量增高越明显, 尤其是高于5μg/L的人数比例远远超过了不吸烟者或短期或少量吸烟者, 成为肺癌发生的高危险因素。因此, 建议吸烟者尤其是大剂量高烟龄吸烟者应定期检测血清CEA值, 如果超过正常范围, 应减量吸烟或戒烟以减少癌症的发生率。临床在应用血清CEA值作为辅助诊断指标时, 也应详问病史, 连续监测, 排除吸烟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陈荣策.吸烟人群血清癌胚抗原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 2006, 6 (3) :534-538.
[2]叶应妩, 王毓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2版.北京:卫生部医政司, 1997:63.
[3]孙荣武, 王鸿利.临床实验诊断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2001:444.
抗原血清学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两院收治的经手术和组织病理证实的乳腺良恶性疾病136例 (均为女性) , 其中乳腺癌58例 (设为乳腺癌组) 、乳腺良性疾病78例 (设为对照组) 。乳腺癌组:年龄32~79岁, 平均50岁;参照第7版AJCC分期标准:0期2例 (3.4%) , Ⅰ期15例 (25.9%) , Ⅱ期41例 (70.7%) ;病理类型:浸润性导管癌53例 (91.4%) , 导管内癌2例 (3.4%) , 浸润性小叶癌、神经内分泌癌、黏液癌各1例 (各1.7%) 。对照组:年龄25~65岁, 平均45岁;病理类型:乳腺纤维腺瘤44例 (56.4%) , 导管内乳头状瘤12例 (15.4%) , 乳腺增生症8例 (10.3%) , 乳腺腺病7例 (9.0%) , 乳管扩张症3例 (3.8%) , 分叶状肿瘤、慢性乳腺炎各2例 (各2.6%) 。
1.2 方法
1.2.1 标本采集及保存
采集清晨空腹患者静脉血4ml于血清分离管内, 静置30min, 接着以3000r/min速度离心10min后分离血清, 用EP管分装置于-70℃冰箱保存。
1.2.2血清T B X 3、C A 1 5-3、C E A及C A 1 2 5的检测
血清T B X 3检测采用E L I S A法, 试剂盒购自武汉U S C N K公司。血清C A 1 5-3、C E A及C A 1 2 5检测均采用化学发光法, 仪器是美国雅培公司i4000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 试剂是雅培公司的配套试剂盒。上述操作程序严格按照说明书执行。
1.2.3 结果判断标准
以血清TBX3≥5.5ng/ml[1]、CA15-3>3 0 U/m l、C E A>5μg/L、C A 1 2 5>3 5 U/m l为阳性判断标准。
a:血清TBX3、CA15-3、CEA联合CA125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因计量资料呈非正态分布, 故以中位数 (四分位间距) 表示, 并进行非参数检验 (Wilcoxon秩和检验) ;对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T B X 3、C A 1 5-3、C E A及C A 1 2 5的表达差异 (表1)
与对照组相比, 乳腺癌组患者血清TBX3、C A 1 5-3及C E A平均表达水平明显升高, 而血清C A 1 2 5在两组患者中表达水平未见明显差异。
2.2 两组患者血清T B X 3、C A 1 5-3、C E A及C A 1 2 5的阳性结果 (表2)
乳腺癌组血清CA15-3、CEA、CA125阳性率均略高于对照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乳腺癌组血清T B X 3、C A 1 5-3/C E A/C A 1 2 5及上述四项指标联合检测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 血清肿瘤标志物早已用于临床, 为临床医生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如恶性肿瘤的诊断、治疗效果的监测、术后的随访、预后的判断及复发转移的预测等[2]。CA15-3、CEA、CA125是临床常用的肿瘤标志物, 广泛用于乳腺、消化道、呼吸道及卵巢等恶性肿瘤的诊断和监测。T B X 3是近些年发现的与乳腺癌相关的一个恶性标志物[3]。本文分别讨论血清T B X 3、C A 1 5-3、C E A及C A 1 2 5对乳腺癌早期诊断的意义。
C A 1 5-3和C E A是目前乳腺癌常用的诊断指标。本文结果显示, 血清C A 1 5-3和C E A在乳腺癌中存在高表达, 但阳性率均低于CA125, 这与文献[4]报道相同。研究表明, 血清C A 1 5-3及C E A水平与乳腺癌患者临床分期及有无复发转移等疾病进展因素呈正相关, 在评估病程较晚或出现复发转移的乳腺癌中, 其阳性率为70%~90%[2]。但在乳腺癌早期诊断中, 单独应用C A 1 5-3或C E A的敏感性均不高, 有文献[5]报道CA15-3诊断阳性率为4.8%~1 9.7%, 而C E A不足1 6.0%。本文结果显示, C A 1 5-3、C E A对乳腺癌的诊断阳性率分别为5.2%、6.9%, 支持上述结论。
CA125是一种卵巢癌相关性抗原, 对卵巢癌的诊断具有较高临床价值。研究发现, 乳腺癌细胞也存在CA125并可释放入血, 而且CA125与乳腺癌的复发、转移及预后也有一定的相关性[2]。由于CA125在乳腺癌患者中阳性率相对较低, 现临床上多采用与其他肿瘤标志物如C A 1 5-3、CEA联合检测, 可以有效提高诊断的阳性率。有文献报道, C A 1 5-3、C E A及C A 1 2 5联合检测时, 乳腺癌阳性率为69.0%[6]。笔者对58例乳腺癌患者进行血清CA15-3、CEA及C A 1 2 5联合检测, 其总阳性率为1 9.0%, 均高于上述指标单一使用的阳性率, 但明显低于文献[6]报道的阳性率, 考虑主要与本组乳腺癌临床分期较早有关, 这也说明上述三个指标并非是早期乳腺癌诊断的理想标志物。
人T-框蛋白3 (T B X 3) 基因属于调控发育的转录因子基因家族, 通过其表达产物即TBX3蛋白来调控组织的发育和细胞的增殖。T B X 3突变或异常表达可导致多种疾病, 如尺骨-乳腺综合征、先天性心脏病及恶性肿瘤[7]。本文采用ELISA法检测58例乳腺癌患者的血清TBX3, 结果表明乳腺癌组T B X 3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和既往结论[3]一致。本文乳腺癌组TBX3的阳性率为25.9%, 高于上述传统指标单独或联合应用的结果。进一步的统计结果表明, 血清T B X 3、C A 1 5-3、C E A及C A 1 2 5联合诊断乳腺癌总阳性率36.2%, 提示联合检测四指标对于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当然, 本文结果也显示, 血清T B X 3、C A 1 5-3及C A 1 2 5有一定的假阳性, 故实际应用中需结合其他临床信息, 以免误诊。
综上所述, 肿瘤标志物是乳腺癌早期诊断的重要手段, 传统的肿瘤指标如C A 1 5-3、C E A及C A 1 2 5单独使用对早期乳腺癌的诊断阳性率较低, 即使三指标联合检测阳性率也仅1 9.0%。血清T B X 3对乳腺癌的早期诊断价值优于传统指标C A 1 5-3、C E A及C A 1 2 5, 四指标联合检测可有效提高诊断阳性率。
参考文献
[1]丁金旺, 罗定存, 叶柳青, 等.血清TBX3、CA15-3及CEA联合检测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J].医学研究杂志, 2013, 42 (4) :118.
[2]史春云, 王淑仙, 冯惠清.肿瘤标志物CA15-3、CEA和CA125与乳腺癌关系的研究进展[J].医学研究与教育, 2012, 29 (3) :49.
[3]Lomnytska M, Dubrovska A, Hellman U, et al.Increased expression of cSHMT, Tbx3 and utrophin in plasma of ovarian and breast cancer patients[J].Int J Cancer, 2006, 118 (2) :412.
[4]Atoum M, Nimer N, Abdeldayem S, et al.Relationships among serum CA15-3 tumor marker, TNM staging, and estrogen and progesterone receptor expression in benign and malignant breast lesions[J].Asian Pac J Cancer Prev, 2012, 13 (3) :857.
[5]Molina R, AugéJM, Escudero JM, et al.Evaluation of tumor markers (HER-2/neu oncoprotein, CEA, and CA15.3) in patients with locoregional breast cancer:prognostic value[J].Tumour Biol, 2010, 31 (3) :171.
[6]陈建伟, 宋建国.CA15-3、CEA及CA125联合检测对乳腺癌诊断的意义[J].上海医学检验杂志, 2000, 15 (4) :25.
抗原血清学 篇8
1981年Bast等[3]首先报道了CA125。给BALB/c小鼠腹腔注射卵巢浆液性腺癌患者的OVCA433细胞株。从小鼠脾细胞与浆细胞瘤细胞株杂交获得的单克隆抗体 (OC125) 。这种抗体可以通过显色反映识别卵巢癌细胞, 而在患者血液中可通过显色反应检测卵巢癌的对应抗原, 则被称为血清糖类抗原, 即CA125。
目前认为CA125是一种高分子糖蛋白, 主要含半乳糖、N-乙酰氨基葡萄糖和N-乙酰氨基半乳糖链, 蛋白部分富含丝氨酸。CA125蛋白质核心包括一个位于细胞质的末梢、跨膜部分以及一个非常大的细胞外糖基化结构。这个结构受控于一个由156个氨基酸重复单位构成的包围着抗原决定簇的部分。其分子中还含有一个富含丝氨酸序列的氨基末端。CA125是一个跨膜糖蛋白, 它从细胞表面释放的过程可能取决于伴随细胞分裂产生的细胞质磷酸化作用。CA125的细胞外部分是一个大量的重复单位, 这些重复单位包绕着由相互作用的二硫化物桥接的半胱氨酸环以及OC125和M11的结合[4]。CA125基因被确定为粘蛋白基因 (MUC16) [5], 定位于19号染色体[6]。
1 CA125与心力衰竭的关系
CA125与心力衰竭的关系最早于1999年被研究人员所阐述。Nagele等[2]测量CHF患者心脏移植前后CA125水平, 发现CHF患者CA125明显升高, 与临床病情严重程度、血流动力学情况以及心脏移植患者的疾病进程显著相关。随后的研究表明, CA125几乎与各种原因诱发的心力衰竭都相关联。Yalta等[7]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CA125水平, 发现在研究组患者与对照组志愿者血清中CA125水平有统计学意义, 并且与收缩期肺动脉压、平均肺动脉压呈正相关。De Gennaro等[8]发现CA125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和肺水肿患者均有升高。Dumman等[9]研究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患者组和正常对照组血清CA125、CA19-9、CA15-3和CEA。结果提示CA125在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患者组显著升高 (P<0.000 1) , 而其他几项指标无统计学意义。Varol等[10]检测32例肥厚性心肌病患者和30名健康志愿者血清CA125水平, 同时观察超声心动图相关指标。结果提示CA125水平的升高与NYHA等级的增加成正比, 并且在心功能Ⅲ级患者中, CA125水平显著高于心功能Ⅰ/Ⅱ级以及对照组患者。Yanada等[11]报道经病理确诊为心血管肉瘤的心力衰竭患者血清中CA125显著升高, 并且该指标还可以作为心力衰竭治疗效果评价的工具。Rostoff等[12]发现感染性心肌炎患者血清CA125升高, 认为其机制可能是由急性心力衰竭继发胸膜渗出和感染导致的炎症过程共同参与。Hopman等[13]报道了由甲状腺功能亢进引发的心力衰竭患者血清CA125升高的病例。此外引起心衰的其他基础心脏疾病还包括, 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三尖瓣狭窄与房间隔缺损右心衰竭、左心室假性动脉瘤、心脏移植前状态和心脏移植、心脏手术、黏液腺瘤病、心包填塞、心包间皮瘤等。
研究人员对于CA125与经胸廓多普勒心脏超声得到的各项心功能相关参数进行了各项研究。Vizzardi等[14]研究发现, 血浆CA125水平和超声心动参数左室长短轴直径、二尖瓣流速E峰、E/A比值、早期充盈减速时间 (DT) 、等容舒张时间、心肌做功指数 (MPI) 相关, 并且还发现血浆CA125水平与患者临床情况以及左室收缩与舒张功能参数相关。D’Aloia等[15,16]发现CA125与介入导管术测得的右房压 (r=0.69, P<0.05) 、收缩期肺动脉压 (r=0.58, P<0.05) 和肺动脉楔压 (r=0.66, P<0.05) 密切相关, 与早期充盈减速时间 (DT) 呈负相关, 而CA125水平与左室射血分数仅在左心衰患者中相关联。
BNP作为一种心脏神经激素, 主要反映心室功能。左心室功能不全患者血浆BNP水平增高, 且增高的程度与心功能不全的程度有关。而现有证据表明[17], 伴随神经激素的活化, 心力衰竭患者血清CA125与BNP水平显著相关。CA125和BNP水平在心力衰竭患者中显著升高, 而且在心衰相对较重的患者明显高于心衰相对较轻的患者。经过有效治疗而心力衰竭临床症状好转的患者, 其血清CA125和BNP水平可明显降低[16]。Antonini-Canterin等[18]报道血清CA125和BNP水平与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的心功能分级以及心力衰竭转归相关。血清CA125水平可以更好地为心力衰竭患者的转归和预后提供帮助。同时, CA125被认为是判断心力衰竭预后的良好指标。Davutoglu等[19]研究发现, 虽然在伴随胸膜渗出的心力衰竭患者血清中CA125水平高于无胸腔积液的心力衰竭患者, 但是二者的院内治疗转归以及6个月随访期结果无统计学意义。而CA125以及NT-proBNP的水平却可以对病死率起到预测作用。CA125水平与6个月全因病死率以及心血管相关病死率存在明确的独立的关联。并且CA125水平的变化可以提供比BNP更好的判断预后信息。CA125测量值的连续变化趋势显示出最佳的预测死亡效果。而对于BNP, 在出院后1个月的单次测量值与预后评价的关系最大。因此得出结论, 联合CA125水平变化趋势以及出院后1个月时BNP单次测量值可以更好地预测全因病死率。
2 心力衰竭中CA125表达升高的机制
CA125在心力衰竭过程中表达升高的机制是复杂和多因素的。目前在这个领域的研究提出了许多假说。具体归纳有以下两种:心力衰竭过程中的容量扩张、间皮细胞承受压力等物理因素引发的间皮细胞刺激或浆膜渗出最终激发CA125水平升高;在心力衰竭过程中较为活跃的背景炎症状态, 前炎症刺激有:白介素1 (IL-1) 、白介素6 (IL-6) 、白介素10 (IL-10) 和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 、脂多糖α刺激间皮细胞过度表达CA125。
2.1 浆膜刺激说
心力衰竭患者通常有水液潴留, 不仅周围水肿, 而且包括胸腔积液、腹水及心包积液。CA125与水液潴留似乎存在相关, 可能是因为液体潴留对浆膜的物理刺激激发了间皮细胞产生CA125高表达的连锁反应。研究表明[20], 伴随浆膜渗出的心力衰竭患者血清CA125显著高于不伴浆膜渗出的心衰患者。并且, 在有心包积液的心力衰竭患者中, 虽然恶性积液中CA125水平通常高于良性心包积液, 但是这两种情况的心包积液中的CA125水平均远远高于其血清水平。CA125的升高并不依赖于大量的液体, 在回声为8mm左右的心包积液患者中, 大约有65%的患者血清CA125水平升高[21]。关于CA125高表达的浆膜刺激说在非肿瘤的其他内科疾病亦有报道。研究显示, 血清CA125可以在任何肝脏疾病中出现过度表达, 尤其会出现在肝硬化腹水的患者[22]。实际上, 在任何原因导致腹水的患者, 血清CA125水平都会升高。Kemer等[23]通过对比非癌症患者 (由肝硬化患者和感染性腹膜炎患者) 和癌症患者 (病理诊断明确的恶性肿瘤患者, 如胃癌等) 的血清和腹水CA125水平发现, 非癌症组患者的血清CA125水平显著高于癌症组患者, 而腹腔液CA125水平在两组患者中无统计学意义。在几乎任何腹部手术的患者CA125水平会出现显著升高, 并且其水平会在术后2周~4周达到峰值, 可能是因为手术对腹膜的损伤刺激促使腹膜间皮细胞过度表达CA125[24,25]。因此, 部分学者认为, CA125水平升高的相关因素可能更倾向于各种因素造成的浆膜刺激导致的液体渗出, 而不是某种基础疾病本身, 包括心力衰竭和恶性肿瘤。
2.2 炎症因素说
心力衰竭患者体内神经-内分泌系统激活, 细胞因子的活化, 细胞内信号传导通路的改变, 基因表达的异常, 导致心室重构, 促使心力衰竭不断进展。在众多炎症因子中, 起主要作用的是TNF-α、IL-1β、IL-6、IL-10、TGF-β。炎症因子级联反应对于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尽管目前大量研究表明, 浆膜渗出是CA125升高的重要相关因素, 但是据此判断CA125升高仅仅是浆膜渗出的一种表现 (或者说是结果) 是片面的。Kosar等[26]研究了心力衰竭患者循环中细胞因子和肿瘤标记物的相关性, 结果显示, CA125与TNF-α (r=0.624, P<0.001) 、IL-6 (r=0.671, P<0.001) 、IL-10 (r=0.545, P<0.001) 相关。炎症因子和细胞因子水平与CA125的水平呈正相关。Vizzardi等[14]研究提示, CA125水平与一些经胸超声心动图 (ETT) 心功能相关参数存在一定联系。经多重回归分析发现, CA125与左室长或短轴直径、心肌做功指数 (MPI) 、等容舒张时间、E/A比率相关, 提示血清CA125水平与CHF患者临床状态和左室舒缩功能参数相关。该研究也从侧面支持了CA125的升高并不仅仅是浆膜渗出的结果, 可能与心力衰竭进程中其他机制相关。Nunez等[27]观察分析了17例连续腹膜透析的患者, 有2例患者在腹透前CA125在正常值范围, 尽管存在腹透产生的腹膜刺激, 但在腹透开始后的45d和120d, 分别有70.6%和82.3%的患者表现出CA125水平回落到正常值范围。与CA125降低的同时, NYHA心功能分级改善, 相关的淋巴细胞计数升高 (炎症改善的标志) 。Hamdy[28]在过度肥胖的心力衰竭患者中针对炎症因子和T细胞活化标志物与CA125的关系进行研究, 结果发现血清中炎症因子 (包括TNF-α、IL-6、IL-10) , T细胞活化标志物 (sIL-2R/CD25) 以及CA125的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相关性分析提示, CA125与TNF-α、IL-6、sIL-2R/CD25存在相关性。心力衰竭过程中的炎症因素促进了CA125过度表达。
3 小结
虽然研究者们进行了大量报道, 目前仍然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这两种机制如何不同地参与了CA125在心力衰竭过程中的过度表达, 因此关于这种糖蛋白的病理生理的、生物的和临床的功效仍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此外, CA125与BNP的联合使用在提供心力衰竭预后信息上显示很好的预后价值。对于CA125在心脏衰竭的诊断及判断预后中的临床作用与应用需要进一步研究。
抗原血清学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主要选取我院2009年4月到2010年4月之间收录的60例肺癌患者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60名健康对象作为对照组。观察组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30例,患者的年龄为44~83岁,平均年龄为(64.5±3.4)岁。病理分型:鳞癌患者23例,腺癌患者25例,小细胞癌患者12例。临床TNM分期:Ⅱ期患者18例,Ⅲ期患者25例,Ⅳ患者17例。对照组男性28名,女性32名,年龄为44~80岁,平均年龄为(65.6±3.4)岁。两组对象的性别和年龄资料比较无明显的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标本采集
本次研究的两组患者均在早晨进行空腹静脉采取5m L,并进行离心处理,离心率为3500r/min,离心时间10min,并取上层清液,置入-70℃保存。本组的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的支气管镜检查,并在术前进行肌肉注阿托品,并采取2%利多卡因进行麻醉,同时依据影像学的检查进行观察患者的病变部位,并在鼻导管吸氧的情况下将纤维支气管镜插入支气管进行灌洗。然后,经灌洗完后进行活检和刷片处理,并进行回收液。最后将回收灌洗液进行过滤,并取5m L进行离心处理,离心率为1500r/min,离心时间10min,并取上层清液,置入-70℃保存[2]。
1.2.2 检测方法
本次研究对于血清与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的癌胚抗原水平含量主要采取罗氏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分析仪(罗氏诊断产品(上海)有限公司)进行测定,并加入诊断试剂和质控品,并采取双盲法进行测定。其中,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的癌胚抗原以清蛋白浓度进行校正[3]。
1.3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的所有数据资料均采取SPSS18.0的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计量资料采取均数±标准差(x±s)进行表示,并采取t进行检验,组间数据比较采取χ2进行检验,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检测结果
通过两组的血清与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的癌胚抗原水平含量测定,观察组的患者血清与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的癌胚抗原水平含量明显的高于对照组的血清与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的癌胚抗原水平含量,数据的比较具有明显的差异(P<0.05),统计学有意义。具体的数据比较如下表1所示:
2.2 不同病理分期的测定
通过对观察组的患者不同病理分期中的血清与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的癌胚抗原水平含量测定,Ⅳ期患者血清与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的癌胚抗原水平含量明显的高于Ⅲ期和Ⅱ期患者血清与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的癌胚抗原水平含量组间的比较具有明显的差异(P<0.05),统计学有意义。具体的数据比较如下表2所示。
3 讨论
肺癌是临床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病症,而且严重的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该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早期的临床诊断是预防与治疗该病的重要措施。其中,癌胚抗原是大肠癌组织中的一种糖蛋白,一般健康人的血清中的癌胚抗原含量比较低[4]。因此,检测患者血清中的癌胚抗原对该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5]。
通过本次的临床研究分析,在肺癌患者血清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癌胚抗原得到异常的表达,而且明显的高于正常的健康人血清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的癌胚抗原含量[6]。本组的资料显示,观察组的患者血清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的癌胚抗原含量明显的高于对照组血清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的癌胚抗原含量的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且观察组中随着患者的病情加重,其血清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癌胚抗原的含量明显的增加[7]。资料显示,Ⅳ期患者血清与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的癌胚抗原水平含量明显的高于Ⅲ期和Ⅱ期患者血清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的癌胚抗原含量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由此说明,临床中通过检测血清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癌胚抗原能够有效的诊断该病,而且具有较高的诊断效果[8]。主要是由于癌症患者的癌细胞能够大量的分泌癌胚抗原,并使其在血清和淋巴细胞中得到大量的表达,从而使得高于正常人的血清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的癌胚抗原含量[9]。而且通过分析患者血清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的癌胚抗原含量能够正确的判断患者的病情状况,含量越多,则表示病情加重[10]。另外,资料显示,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的癌胚抗原含量明显的高于血清中的癌胚抗原含量。由此说明,临床中通过二者的联合检测能够提高临床诊断正确率。
综上所述,临床中采取血清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的癌胚抗原诊断肺癌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而且具有较强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而且通过二者的联合诊断能够提高临床诊断效果。并且通过检测血清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的癌胚抗原含量情况可以判断患者的病情状况,含量越高,则表示病情越严重,值得临床中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与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的癌胚抗原在肺癌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2009年4月到2010年4月之间收录的60例肺癌患者(观察组)和选取同期的60名健康对象(对照组)血清与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的癌胚抗原水平含量进行测定。结果:通过两组的血清与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的癌胚抗原含量对比分析,观察组患者血清与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的癌胚抗原水平含量明显的高于对照组的血清与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的癌胚抗原含量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观察组中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的癌胚抗原水平含量明显的高于血清中的癌胚抗原水平含量,组间的数据比较具有明显的差异(P<0.05);而且随着患者病情的增加,其血清与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的癌胚抗原水平含量也明显的增加,数据的比较具有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临床中测定血清与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的癌胚抗原在肺癌患者的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而且通过测定含量情况可以判断患者的病情状况,值得临床中应用与推广。
关键词:肺癌,血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癌胚抗原,诊断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永,韩淑艳,陆莉.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和血清中肿瘤标志物检测在肺癌诊断中的价值[J].广东医学,2012;33(06):805~808
[2]钟国梁,马顺高,杨国顺,等.纤维支气管镜刷片与肺泡灌洗液细胞学检查在肺癌诊断中的意义[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01):65~66
[3]陈小艳.血清癌胚抗原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癌胚抗原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12):1481~1482
[4] Zhang Shaowu,Ning Jie.In 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 of combined detection oftumor markers in lung cancer diagnosis[J].modern Chinese medicine,2011;18(05):424~425
[5]倪亚非.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及血清中肿瘤标志物的测定对肺癌诊断意义[J].职业卫生与病伤,2009;24(01):54~56
[6]陈艺坛,潘云虎,熊勇,等.支气管肺泡灌洗液hnRNPA2/B1、NSE和CEA联合检测在肺癌患者中的临床意义[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1;21(01):129~131
[7] Haiyan,Liu Hong,Wang Jing,et al.Combined detection of tumor markers in lungcancer diagnosis[J].Chinese Journal of Gerontology,2012;22(01):600~602
[8]唐良法,江莲,吴晓东,等.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癌胚抗原检测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价值[J].临床肺科杂志,2009;14(07):924~925
[9]凌丽.血清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肿瘤标志物测定对肺癌的诊断意义[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8(08):13~14
抗原血清学 篇10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2005年1月至2008年6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大肠癌患者52例为大肠癌组, 其中男37例, 女15例, 年龄29~70岁, 平均53岁。全部患者均经组织学检查确诊。按病理及病情分为:早期25例 (癌肿限于大肠黏膜层及黏膜下层, 无贫血、消瘦) , 晚期27例 (癌组织侵犯黏膜层以下并转移, 有贫血、消瘦) ;病理学分型:腺癌42例, 粘液癌7例, 未分化癌3例。37例行根治术为大肠癌根治组;15例因远处转移行姑息术或化疗为大肠癌姑息治疗组。52例大肠癌患者治疗前检测血清CA-50浓度, 并于治疗后4周复查血清CA-50浓度。以在我院体检的健康者52例为对照组, 男34例, 女18例, 年龄24~62岁, 平均51岁。两组年龄、性别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 (P>0.05) , 有可比性。对照组按大肠癌组相同的方法检测血清CA-50浓度。
1.2 方法
CA-50测定用 125I标记CA-50单克隆抗体放射免疫试剂盒 (北京科美东雅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 仪器使用SN-695B型智能放免测量仪 (上海原子核研究所日環仪器一厂) 。操作严格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2 结果
大肠癌组患者血清CA-50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治疗前大肠癌根治组明显低于大肠癌姑息治疗组, 根治术治疗后血清CA-50浓度明显低于根治前, 而姑息治疗前后血清CA-50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与对照组比较P<0.01, ▲与姑息治疗组比较P<0.05, △与治疗后比较P<0.01
3 讨论
糖基化是蛋白质的一种重要的翻译后修饰。在肽链生物合成的同时或合成后, 在酶的催化下糖链被连接到肽链上的特定糖基化位点[2]。细胞表面的糖酯或糖蛋白在细胞的信息传递、生长和分化中起着重要作用。细胞癌变时, 由于糖基转化酶的失活或某些在胚胎期活跃、成熟期趋于静止的一些转化酶被激活, 而引起细胞表面糖类的变化。CA-50存在于细胞膜内, 是一种唾液酸酯和唾液酸糖蛋白, 正常组织中一般不存在或含量很少, 当细胞恶变时, 糖基化酶被激活, 造成细胞表面糖基结构改变而成为CA-50标志物[3]。
本组病例中, 大肠癌患者CA-50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说明在大肠癌患者中CA-50浓度明显增高, 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4]。而大肠癌根治术后4周患者血清中CA-50浓度明显低于根治前, 并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由此说明CA-50浓度与大肠癌的关系非常密切。另外, 治疗前大肠癌根治组明显低于大肠癌姑息治疗组, 大肠癌根治组多为大肠癌早期患者, 大肠癌姑息治疗组为大肠癌晚期患者, 因此可见CA-50在大肠癌早期即已升高, 并随癌症的加重而升高, 说明CA-50不仅可做为大肠癌早期诊断的指标, 其测量值的大小还可做为大肠癌严重程度的衡量指标。
通过对52例大肠癌患者血清CA-50的检测, 提示CA-50是一种对大肠癌较敏感的肿瘤标志物, 对大肠癌的诊断及预后判断均有一定的价值, 但其在大肠癌发生的何时即可明显升高尚需进一步研究确定。
摘要:目的:寻找大肠癌诊断及预后的敏感指标。方法:检测52例大肠癌患者及52例健康人血清糖链抗原50 (CA-50) 浓度。结果:大肠癌组患者血清CA-50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 , 治疗前大肠癌根治组明显低于大肠癌姑息治疗组 (P<0.05) , 根治术治疗后血清CA-50浓度明显低于根治前 (P<0.01) , 而姑息治疗前后血清CA-50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CA-50是一种对大肠癌较敏感的肿瘤标志物, 对大肠癌的诊断及预后判断均有一定的价值。
关键词:糖链杭原50,大肠癌,诊断,预后
参考文献
[1]莫启忠, Raum R, Hertel, 等.癌症患者血清中糖链抗原CA50的监测和意义[J].中华核医学杂志, 1991, 11:120-122.
[2]杨依丽, 吴军.病毒抗原糖基化与免疫关系的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通迅, 2008, 19 (5) :728-730.
[3]孙艳红, 姜傥.肿瘤标志物在临床上的应用 (上) [J].新医学, 2008, 39 (1) :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