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阅兵
各个国家的阅兵仪式(共9篇)
篇1:各个国家的阅兵仪式
各个国家的送花习俗
亚洲一些国家送花习俗
在东南亚国家中菲律宾的马尼拉;泰国的曼谷都是繁花似锦的美丽城市。菲律宾人民热爱茉莉,前面已作了介绍,这里不再赘述。曼谷人用鲜花表达情感有许多独到之处,例如曼谷人对来访的宾客常用黄绸带,将热带兰、茉莉花串好的精美花环,恭恭敬敬的挂在客人的脖颈上。泰国是个佛教昌盛的国家,每天早晚的佛事活动,人们会及时虔诚地把含苞欲放的莲花放在供桌上;泰国人还笃信车有车神,船有船神,为祈求神明保佑,车船主人在临行前总要把热带兰编成的花环、花束挂在车前或船头。在传统节日里每年都举办水灯节,把河里的游船都装饰得色彩缤纷,身着艳丽服装的泰国姑娘把用鲜花串起来的花环,首先挂在贵宾的脖子上,以表示欢迎。
在东北亚,我国的近邻东瀛——日本,近年来成了鲜切花进口的大国。1990年日本每人的年均鲜花消耗量达50美元,居世界之冠。日本每年从4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口花卉。在这个生活节奏快的国度里,日本人民平时无暇过多交往接触,鲜花就成了传递友情,改善人际关系的重要于段。不仅在各种婚丧嫁娶的礼仪活动中要用花,平时的日常生活也离不开以花赠友。—般日本人最喜欢香石竹及玫瑰花等。近几年又新兴起各种“洋兰热”,什么石斛兰、卡特利亚兰、文心兰、蝴蝶兰、万代兰等均颇受人们青睐。据日本的民意调查统计,日本姑娘最喜爱的花是:红玫瑰、波斯菊、水仙、红牡丹、百合花、薰衣草、香豌豆花、八仙花、芍药花、石竹花等等。
最后再介绍一些蒙古人的送花习俗。据报道,在蒙古黄花象征高贵的黄金;红花象征欢乐;白花代表纯洁;蓝花表示永恒;绿花象征繁荣。
蒙古人互相赠花时对花的数量颇有考究:1朵花代表个人名义;2朵花象征双方和谐;3朵花体现心灵和身体的统一;4朵花表示深深的敬意。如果用鲜切花插花,一般避免用7和11朵花的数量。对8和9朵花插出来的花束认为是吉祥的。在捆扎花束和花环时一般都采用禾本科植物的茎秆,绝不能用线,尤其不能用象征灾难颜色的黑线缚扎。欧美一些国家送花习俗
各国送花习俗因不同国度、不同民族而异。由于各国的国土资源、地理环境不同,种植花草树木的爱好也不同,因而人们对于花草树木的感情均有差异,这就形成了各国不同的花语和馈赠爱好。但从总体上讲,大凡文化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国土植物资源丰富的地区,人们热爱花木的程度就高,家家户户养花成癖,到处呈现出一片花的海洋,这样的国家或地区在社交活动中也多喜爱以花寄情,相互间交往馈赠鲜花形成习俗。
一般来说欧美等地许多国家在社交礼仪中都离不开鲜花,因而鲜切花的需求量很大。人们在访亲探友、婚丧嫁娶、生日祝贺、迎送宾客、吉庆纪念、探视病人等等社交活动中,别的礼物可以少送或不送,但送上一束鲜花,总是少不了的。人们把赠花作为交流思想感情的媒介,作为风雅传情的礼物。西欧人尤其喜送郁金香、玫瑰、香石竹、月季、唐菖蒲、百合、非洲菊、紫罗兰等。因为这些花中都蕴含着“真挚深情的爱”的含义。许多国家青年男女尤钟爱玫瑰花和郁金香,因为这两种花中蕴含的“爱情真诚”的气氛浓烈。每年的2月14日,不少国家要过情人节。据说这个习俗最早起源于古罗马帝国,传说古罗马时期,埃及女王克娄巴特拉迎接她的情人安东尼时,整个宫殿几乎埋没在玫瑰花海中。另有报道说,情人节起源于英国,是为纪念公元3世纪名字叫范伦泰恩的人。当时统治英国的罗马教皇,为保证军队的强大不许青年结婚,而范伦泰恩同情年轻人,便经常偷偷地为他们举行婚礼,因而遭到囚禁死于狱中。为了纪念这位值得年青恋人崇敬的人,便悄悄兴起情人节。这个习俗在几个世纪前就在欧洲各国普遍流行,每到这一节日,年青人总要向自己爱慕的人赠送礼品,表示钟情,礼品中玫瑰花最受欢迎。因为人们都认为玫瑰花是真、善、美的象征,能最完美的体现出情人之间那种纯真炽热的爱和崇高的情操。送红玫瑰的传说,据说是古代波斯有位男青年,为了表达自己对情人的一往情深,曾用自己的鲜血将白色玫瑰花染红,送给心上人,他的恋人终于感动了。后来痴情郎往往向意中人送去一朵红玫瑰,以表心中深情的挚爱。在情人节送玫瑰花的这个习俗流行中人们还逐渐把这种爱情的深度和玫瑰花的颜色变化以及花苞开放程度巧妙的寓意结合,而形成了不少送玫瑰花的习俗:例如初恋时讲究送含苞欲放的粉红玫瑰花;热恋深情爱情成熟时要送娇红或紫红盛开的红玫瑰花;如果爱情半途夭折,一方会送上一束黄玫瑰,以表心中的忌妒或不快。当然一般友人也可赠送玫瑰花,但宜送象征着尊敬对方和含有崇高敬意,和谐美好的白玫瑰,因为许多国家的人民认为白色是纯洁友谊的象征。情人节时不少西方国家还赠送其它寓意爱情的花,如红蔷薇、红色郁金香等。地中海一带人民表示爱情时喜欢赠送带着浓情厚意气氛的“勿忘我”花。传说中紫罗兰花也是“爱情花”,据希腊神话传说,司爱和美的女神维纳斯因爱人远行,依依惜别,分手时她止不住掉下泪来,泪珠滴在地上,第二年便发芽长枝开出一朵朵又美又香的花,这就是紫罗兰花,从此紫罗兰带着维纳斯爱神的寓意便成为多情的化身。百合花在不少国家代表神圣、圣洁,或纯洁与友谊,在传统基督教社会里常用它献给圣母,是复活节必用的花。西方花语中丁香花寓意纯洁与初恋;香石竹象征真挚的友情;波斯菊代表少女的心,等等。另有材料报道,一般在西欧,母亲送花给子女时一般用冬青、樱草、金钱花、凌霄花等组成花束,以表示对子女的养育之爱。送别朋友常选用杉枝(代表分别)香罗勒(寓意祝愿)和胭脂花(含义为勿忘)组成花束相赠。探望病人时多用红罂粟(表示安慰)和野百合(象征康复)花束相送,以祝愿病人早日康复。朋友外出时常以鸟不宿、红丁香、荧丝子组成花束相赠,以蕴寓祝君努力,必能成功的含义。
除上述习俗外,各国还有各自不同含义的花语。例如在法国人的眼里,百合花是古代王室权力的象征。据说法兰西第一国王克洛维洗礼时,上帝就用百合花给他贺礼,后来法国人为纪念始祖,从12世纪起就把百合作为国徽图案,把它视为光明和自由的象征并崇为国花。在法国花语中报春花表示“初恋”:丁香花表示“纯洁”;紫丁香表示“我心属于你”;兰花表示“虔诚”„„,但是法国人对菊花有忌讳,朋友应邀赴宴等喜庆场合都忌带菊花相送,因为法国只有葬礼上才用菊花(白菊)表示哀悼。
意大利是个花卉生产国,其花卉产量在欧洲仅次子荷兰。人民非常喜爱鲜花,除对攻瑰、百合、月季、紫罗兰、唐菖蒲、郁金香、非洲菊、维菊、马蹄莲、鹤望兰、小苍兰等花喜爱外,尤偏爱香石竹。香石竹的鲜切花生产占世界第一位。与法国一样,意大利人民同样认为菊花是不吉祥的花,是专门用来祭奠死者的哀悼花。但是西欧也有一些国家很喜欢菊花,如德国、荷兰等对菊花都很珍爱。
瑞士人认为鲜花代表和平与友谊。各种社交场合到处离不开鲜花,尤其是素有“世界公园”美称的首都日内瓦,更是一片花海。据介绍,日内瓦人对金合欢花怀有特殊感情。但在瑞士不能什么人都随便送红玫瑰花,因为人们认为红玫瑰花中有浪漫色彩。
西班牙人民也和其他欧洲人一样爱花,人民尤其喜欢郁金香。他们认为郁金香和玫瑰花都是喜庆和美好的象征。西班牙有个全国法定的“书节”,在每年4月23日举行。据说这是为了纪念该国大文豪塞万提斯于1714年逝世而定的纪念日。每到这一天青年们喜欢买上一朵玫瑰花夹在书里送给心爱的人。同样,在西班牙也不能随便送菊花,如被邀作客,不可送大丽花和菊花,因为人们认为这两种花不吉祥。
比利时人最忌讳蓝色,遇到不祥之事,都用蓝色花作标志。
在英国和德国,鲜花都是很重要的礼仪礼品。据报道,英国皇室家族人士进行访问的地方,到处要摆满礼仪鲜花。遇有重大活动揭幕、演讲、演员演出、婚庆喜宴、结婚纪念日、祝贺生日、洗礼命名日以及各种常规节日等,在英、德两国,鲜花都少不了。但德国人忌讳给朋友的妻子送玫瑰花,尤其是红玫瑰,因为它代表浪漫的爱情。英国人也不大喜欢丁香花。据有关材料报道,英国的花语中仙客来意味羞怯,缺乏自信;而水仙却能带去对人的尊敬之情;大丽花表示不稳定和变化无常;鸢尾寓含强烈的情感;金合欢代表友谊;常春藤寓意忠贞和节操;茉莉代表温柔和亲切;送一束红香石竹代表炽热爱情,但一束黄色香石竹则意味着轻视和蔑视对方。
俄罗斯人和其他欧洲人一样,鲜花在社交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按照俄罗斯的习俗,逢年过节,男士总要给熟悉的女士送鲜花,在其它各种节日中,如“三八”节,“五—”节、5月9日反法西斯胜利纪念日、十月革命节等重大节日,到处都有敬献鲜花的人。俄罗斯人对菊花、月季、马蹄莲、石竹、水仙等花都很喜爱,其中特别偏爱月季和郁金香,月季被誉为“花中皇后”,而郁金香更是传情求爱,联络友情的常用鲜花,尤其是红色郁金香,同红玫瑰和红石竹一样都表示希望和良好的祝愿心情。送鸢尾被认为是带去好消息的征兆。紫菀花可用来送给年长前辈,以表示健康长寿的祝愿;仙客来则象征忠诚、真挚的情谊。俄罗斯人认为黄色的蔷薇花,意味着绝交和不吉利,送花时应注意避免。此外,送花的数目也要注意,因为在俄罗斯只有对死人吊唁时才送双数花,朋友之间送花都送单数。
波兰的鲜切花消耗量在东欧国家中是首屈一指的。波兰也是天主教势力相当强大的国家,据报道,按照天主教的传统习惯,香石竹是“神花”,象征机智与快乐,再加上此花花色丰富,保鲜期长,价格低廉,所以人们很愿意用香石竹当作礼仪花齐,赠送亲朋好友。波兰人大量用花的日子集中在妇女节、母亲节、教师节(10月14日)和祖母节(1月21日)等节日里。另外,按照波兰的习惯,一个人的命名日是个重要节日,其重要性往往盛于生日。每到这一天亲朋好友会纷纷送来大量鲜花,花越名贵,说明礼仪越重。扶郎花(非洲菊)、小苍兰、郁金香、鹤望兰等名贵切花,常用来作为婚礼、生日、命名日、结婚周年纪念日、青年求爱等场合的礼品花。在波兰也存在着不要轻易送红玫瑰花的习俗。
有“玫瑰之邦”美誉的保加利亚,人民非常热爱玫瑰花,把它视为神圣花,并被定为国花。该国种植玫瑰的历史很长,经过人民辛勤培育,国内有上百个玫瑰品种,并培育出能从中提炼出玫瑰香精油的名贵品种。保加利亚生产玫瑰油的历史已有—二百年,其质量之高在国际高级香料市场上被誉为“液体黄金”,享誉全世界,每年为保加利亚换取大量外汇。为此国家对玫瑰生产十分重视,把每年6月的第一个星期天定为“玫瑰节”,届时在巴尔干山的百里玫瑰谷地里(全国玫瑰生产基地),都要举办盛大的玫瑰花开摘仪式。每到这一天全国其它各地也举办庆祝活动,届时由挑选出的漂亮少女装扮成“玫瑰仙女”,在彩花车上大把大把地向众人抛洒玫瑰花瓣,低旋的直升飞机也在人群上空不停地向人们抛洒着玫瑰香水和花瓣。花瓣带着浓郁的玫瑰芳香,象“天女散花”一样飘飘洒洒地飞落下来,香风花雨,到处充满了玫瑰的馨香。姑娘们还纷纷用玫瑰花编织成花环,馈赠给特地从远方来的游客。游人们沐浴在一片馨香的玫瑰花海中,百里玫谷一片欢腾。
罗马尼亚人也有用花赠友的习惯。他们对花色品种不太讲究,但赠花数目习惯上送单不送双,只有过生日例外。在北美,人们对花的爱好更为强烈,到处繁花似锦,茵草铺地。人民特别喜爱花期长的玫瑰。美国白宫的玫瑰园闻名于世,许多主要外交仪式都在此举行。美国人酷爱鲜花,尤喜自己种花,家家户户种满了花草,到处鲜花成片,花团锦簇。美国每年有30多个节日,各大节日中亲友之间赠送鲜花的占绝大多数,其中香石竹作为重要切花,更受到人们的特别宠爱。每年12月的圣诞节、2月的情人节、春分后的复活节、5月的母亲节,以及集中在6月和8月的新婚宴礼,到处用香石竹彼此祝福,互寄友情,尤其是热恋中的青年男女对它更加如醉如痴,争相互送。近年来人们在周末求购花卉的日益增多,许多人期望在周末与亲朋挚友欢聚,恋人周末相会,或其它社交场合,都愿意买上几束鲜花,敬献上自己的一片情意,所以美国的周末花卉市场应运而生,那一簇簇,一束束香石竹、紫罗兰、白丁香、百合、马蹄莲、郁金香等等姹紫嫣红,争奇斗艳。清香浓郁的鲜花,纷纷被人们争相买去馈赠亲友。美国各地还有许多鲜花节,如美国南部的亚拉巴马州的莫比尔,每年3月的杜鹃花节;加利福尼亚州圣克拉门托的山茶花节;华盛顿一年一度的樱花节;5月中旬的密执安湖畔的郁金香花节;夏威夷州的水仙花花节等等,每到这些节日到处装饰鲜花,男女老幼观花赏花,好不热闹。
加拿大人民的社交活动也都离不开鲜花。但到加拿大作客时应注意不要赠送白色的百合花,因为人们习惯只在开追悼会时才用白百合花。
拉丁美洲的墨西哥人民,喜爱白色的花,他们以为白颜色的花,可以消除厄运。也有一些拉美人民把菊花视为悲伤和晦气的象征,绝不能把菊花作为礼仪花卉在生日、结婚和探视病人时相送。据报道,南美洲的巴西,忌讳用紫色花。认为紫色花是不吉祥的送葬礼花。巴西人还视棕黄色为凶兆象征。因为棕黄色是衰落的树叶颜色,会给人带来不吉祥的命运。埃及人也最忌讳用黄花送人。这些习俗与我们中华民族正好相反,我国人民一向把黄色看作是与最高贵的金子一样,是高贵和权力的象征,是喜庆和丰收的表现。
篇2:各个国家的阅兵仪式
美国 @netzero.net @twcny.rr.com @comcast.net @warwick.net@cs.com @verizon.net
德国 @t-online.de @multi-industrie.de
法国 @wannado.fr @mindspring.com @excite.com @club-internet.fr日本 @yahoo.co.jp @candel.co.jp
英国 @cwgsy.net @btinternet.com @sltnet.lk
印度 @wilnetonline.net @cal3.vsnl.net.in @rediffmail.com
@sancharnet.in @vsnl.com @del3.vsnl.net.in
新西兰 @xtra.co.nz
俄罗斯 @yandex.ru @mail.ru
香港 @hongkong.com @ctimail.com @hknet.com @biznetvigator.com @netvigator.com @mail.hk.com
@swe.com.hk @itccolp.com.hk
台湾省 @seed.net.tw @topmarkeplg.com.tw @pchome.com.tw
新加坡 @pacific.net.sg
以色列 @netvision.net.il @candel.co.jp @xx.org.il @zahav.net.il @fastmail.fm
赞比亚 @zamnet.zm
阿根廷 @amet.com.ar @infovia.com.ar
马其顿 @mt.net.mk
几内亚 @sotelgui.net.gn
墨西哥 @prodigy.net.mx
法国 @wannado.fr @mindspring.com @excite.com @club-internet.fr 津巴布韦 @africaonline.co.zw @samara.co.zw @zol.co.zw @mweb.co.zw 科特迪瓦 @aviso.ci @africaonline.co.ci @afnet.net
纳米比亚 @mti.gov.na @namibnet.com @iway.na @be-local.com
尼泊尔 @infoclub.com.np @mos.com.np @ntc.net.np
蒙古 @mongol.net @magicnet.com @mail.mn
汤加 @kalianet.to
阿塞拜疆 @mail.ru
日本 @yahoo.co.jp @candel.co.jp
阿曼 @omantel.net.om
南非 @webmail.co.za @vodamail.co.za @iafrica.com
爱尔兰 @indigo.ie @eircom.net
沙特阿拉伯 @nesma.net.sa
瑞典 @caron.se
希腊 @spark.net.gr @otenet.gr
泰国 @ji-net.com @adsl.loxinfo.com
澳大利亚 @bigpond.com @westnet.com.all @cairns.net.au @gionline.com.au @eunet.at
卡塔尔 @qatar.net.qa
英国 @cwgsy.net @btinternet.com @sltnet.lk
加拿大 @mondis.com @sourcesexpert.com
马来西亚 @tm.net.my
韩国的 @hanmail.com @hanmail.net @naver.com @daum.net hanmail.net @kornet.net @korea.com @naver.com @hanafos.com @yahoo.co.kr 巴基斯坦@cyber.net.pk @wilnetonline.net @cal3.vsnl.net.in @rediffmail.com @sancharnet.in @ndf.vsnl.net.in
@del3.vsnl.net.in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emirates.net.ae
科威特:@qualitynet.net
越南 @hn.vnn.vn @hcm.fpt.vn @hcm.vnn.vn
孟加拉 @citechco.net
意大利 @xxx.meh.es @terra.es @libero.it
科特迪瓦 @aviso.ci @africaonline.co.ci @afnet.net
纳米比亚 @mti.gov.na @namibnet.com @iway.na @be-local.com 阿塞拜疆 @mail.ru
印尼 @dnet.net.id
巴西 @sinos.net
联合国 @sbcglobal.net @ntlworld.com
日耳曼 @tiscali.co.uk
奥地利 @eunet.at
波兰 @swiszcz.com @poczta.onet.pl
挪威 @walla.com
埃及 @rawagegypt.com
篇3:各个国家的阅兵仪式
美国新闻传播学教育家詹姆斯·凯瑞提出两种不同的传播观念——传播的“传递观”和“仪式观”。传播的传递观从经验主义出发,以社会心理学与行为主义为基础,对传播行为进行目的性检测与评估,强调信息空间传递的过程控制与效果研究,在经验主义传播研究领域一直占据主流地位。凯瑞借助杜威提出“传播即共享”,通过共享意义实现“社会建构”的传播思想,重新开启对传播的分析,从文化人类学视角对传播本质进行了另一种界定,即传播的仪式观。仪式观中的传播“并非指信息在空中的扩散,而是指在时间上对社会的维系,不是指分享信仰的行为,而是共享信仰的表征”。[1]传播仪式观视域下的传播是意义符号被创作、理解和共享的文化过程,“是传播的起源与传播的最高境界,这个境界就是建构并维系一个有秩序的、有意义的、能够用来支配和容纳人类行为的文化世界”,[2]用以形塑或强化人们对现有世界意义的认同。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社会已进入媒介化时代,电视媒介凭借强大的影响力和普及性渗透到日常生活中,人们日常的习惯性媒介接触发展成一种媒介仪式化行为。
二、“9·3”阅兵央视直播的仪式性符号呈现
中国政府于2015年9月3日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盛大阅兵仪式。此次阅兵是一次壮国威、振军威、聚人心的重大仪式事件,中央电视台举全台之力,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进程式的直播报道,为全球提供了一场国际水准的视觉盛宴。
“传播仪式观认为,研究传播就是为了考察各种有意义的符号形态被创造、理解和使用这一实实在在的社会过程。”[3]“9·3”阅兵的央视直播不仅限于承担传播信息的任务,更肩负着塑造国家形象、强化主流价值和团结民族力量的使命,通过声音、图像、语言等各种符号元素共同构成一个有象征意义的符号世界。电视符号既是对现实的表征,又为现实提供了表征,既最大限度地还原了现实场景中的事实细节,又赋予了阅兵仪式超越现实的多重意指形式。
本次阅兵直播,央视共投入6大转播技术系统、89个摄像机位,使用了直升机航拍、摇臂摄像机、轨道摄像机、索道摄像机、微型摄像机等最先进的设备,通过镜头剪接完美立体地呈现了仪式现场。在展示徒步方队、装备方队和空中梯队时,通过近距离、多角度、多景别、正面纵深、跟踪移动、接力航拍等镜头,展现受阅部队排山倒海的气势和整齐划一的强军风采,产生了强烈的视觉震撼。极具象征意义的国家符号如天安门城楼、人民英雄纪念碑、五星红旗和国徽等重复多次出现,“国旗的颜色、形状、图案……都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特有的品质,目的是通过这些简明的形式和节奏在特定的民族群体中唤醒人们内心特有的鲜活的历史感和使命感。这些符号能给特定民族的所有成员们传递意味深长的力量。”[4]除此之外,对中国红、和平鸽、民族团结柱、阅兵整齐的步伐声音的突出表现,意在隐喻对国家的赞美和崇敬之情。著名主持人崔志刚和海霞担任庆典解说,铿锵字句,饱含深情,渲染出更加庄重威严的气氛,迅速将观众带入仪式氛围,营造出“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共享民族情感。
三、“9·3”阅兵央视直播的仪式化建构
1997年,中央电视台首次实践了对“日全食——彗星天象奇观”和“香港回归”的现场直播。随后,中国的电视媒体开启了在新闻直播道路上的探索与实践。央视直播报道已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应急预案和相对固定化的报道模式,无论是幕后的程式化直播报道机制还是电视直播报道的呈现形式,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媒介仪式化的特征。
本次阅兵直播沿用“现场音视频+解说”的方式,取消了字幕滚动,保持电视画面的严肃、整洁。由于直播框架的限定,央视直播不是对庆典仪式的“镜式”反映,而是通过新闻素材的选取和重新组合,进行的一次高度模式化报道。在近5个月的前期报道中,央视策划推出《重读抗战家书》《墓碑上的抗战记忆》《抗战影像志》等20个优秀新闻节目,为庆典的胜利召开打下良好的舆论基础。仪式活动当天,从早上七点半开始直播,全方位解读抗战历史、抗战大事记等,取消了央视一套和新闻频道的日常节目安排,最大限度地整合频道资源,为阅兵直播服务,“调度央视网、央视新闻、手机电视等新媒体平台,第一时间发布纪念大会新闻信息,实现了全媒体同频共振的传播效果”,[5]将抗战胜利纪念活动推向高潮。以央视为代表,各地方频道为补充的各路媒体集体参与和近乎狂热的追逐报道,使得媒介本身成为一场“集体狂欢”的仪式。
由电视媒介加工重构的阅兵直播被赋予了更加广泛的社会价值和意义,不再是单纯的事实传播,而成为由电视符号编码成的一组象征符号被传播。央视直播在形态结构和内容呈现中体现出了相对完整的媒介仪式化特征,为观众重构了一个意义共享的媒介仪式化空间,满足了国家民族的集体情感、精神、信仰的共享和体验。
摘要:本文以媒介化社会为背景,以传播仪式观理论为视角,对央视直播“9·3”阅兵进行文化意义的解读和分析,阐释了电视直播通过最大限度实现的“聚众”效果完成对社会的修正与维系传达共同的情感、信仰和价值观念,对构建国家民族认同空间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传播仪式观,符号建构,电视直播
参考文献
[1]詹姆斯·W·凯瑞(美).作为文化的传播[M].丁未,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7.
[2]陈力丹.传播是信息的传递,还是一种仪式?——关于传播“传递观”与“仪式观”的讨论[J].国际新闻界,2008(08):44-49.
[3]潘忠党.解读凯利·新闻教育·新闻与传播之别[A].张国良.中国传播学评论(第一辑)[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03-124.
[4]安东尼·史密斯.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历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8-9.
篇4:各个国家的名词和形容词
2. 阿富汗 Afghanistan
3. 阿根廷 Argentina
4. 阿闻酋 United Arab Emirates
5. 阿鲁巴 Aruba
6. 阿曼 Oman
7. 阿塞拜疆 Azerbaijan
8. 埃及 Egypt
9. 埃塞俄比亚 Ethiopia
10. 爱尔兰 Ireland
11. 爱沙尼亚 Estonia
12. 安道尔 Andorra
13. 安哥拉 Angola
14. 安圭拉 Anguilla
15. 安提瓜和巴布达 Antigua and Barbuda
16. 奥地利 Austria
17. 澳大利亚 Australia
18. 澳门 Macau
19. 巴巴多斯 Barbados
20. 巴布亚新几内亚 Papua New Guinea
21. 巴哈马 Bahamas
22. 巴基斯坦 Pakistan
23. 巴拉圭 Paraguay
24. 巴勒斯坦 Palestine
25. 巴林 Bahrain
26. 巴拿马 Panama
27. 巴西 Brazil
28. 白俄罗斯 Belarus
29. 百慕大 Bermuda
30. 保加利亚 Bulgaria
31. 北马里亚纳 Northern Marianas
32. 贝劳 Palau
33. 贝宁 Benin
34. 比利时 Belgium
35. 冰岛 Iceland
36. 波多黎各 Puerto Rico
篇5:各个国家的阅兵仪式
2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周年。按国内惯例,5年一小庆,一大庆,倘若国内外不发生重大事件,2019年10月1日的国庆节,必将向世人展现隆重的阅兵盛典。
阅兵,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既展现了军队现代化武器装备的建设成果,同时又彰显了军队的精神风貌,以及强大的战斗力,提振国内民众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一般国庆大阅兵的地点在哪里
国庆大阅兵的地点在北京市长安街和天安门广场,整个阅兵分为五个步骤组织实施,就是机动进入、现场准备、阅兵式、分列式、疏散回撤这样五个步骤。那么,供大家观看的是其中两个步骤,就是阅兵式和分列式,这两个步骤总时间约66分钟。
国庆节阅兵有什么样的意义
阅兵是展现武装力量建设成就,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重要形式。
阅兵怎么来的
据史料记载,在我国古代的春秋时期就开始阅兵了。最初的阅兵是以打猎的方式进行的。“阅兵”一次最早起源于汉代。各个建朝时间较长的朝代都有类似定期或不定期的阅兵仪式。
现代最早的国庆阅兵来源于法国,我国最早的国庆阅兵是中华民国国庆阅兵,1910月10日,中华民国建立,10月10日便成为国庆日,每年都要组织庆祝活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根据全国政协决定,把阅兵列为国庆阅兵的一项重要内容。
从1949年开国大典至建国六十周年,共举行了14次国庆阅兵1949年至1959年建国十周年,共举行了11次国庆阅兵。此后,连续24年没有举行国庆阅兵。直到1984年,根据邓小平的提议,中央决定恢复阅兵,并于1984年国庆三十五周年时举行大型的国庆阅兵式。及20,党中央决定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盛大的世纪阅兵式,庆祝新中国五十年、六十年华诞。
历届大阅兵
1949年10月1日
自建国后,国内已组织了多次大阅兵,其中,1949年、1959年、1984年、19、年等5次大阅兵,不仅受阅部队规模,而且影响都非常深远,既展现了人民解放军的发展成就,又树立了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1959年10月1日
以前,根据政协决定,每年的10月1日,也即建国纪念日,把阅兵列为国庆大典的一项重要内容,自1949年至1959年,连续11年搞了国庆阅兵式,此后,连续24年未搞阅兵式。
1984年10月1日
1984年10月1日,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提议,中央决定恢复阅兵,于是,就有了1984年、年、2009年3次在北京天安门前举行的盛大阅兵式,这3次阅兵式,由于新闻传播日益发达,对国内外的影响都非常大。
1999年10月1日
其实,7月30日,建军90周年在朱日和的大阅兵,已展现了军改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崭新的精神风貌,展示了国内军工科技创新和进步,国内的强军梦已经步入正轨,人民军队有能力遂行新时期的军事斗争。
2009年10月1日
国平军史总结,阅兵是非常庄严的大事,展现军队的战斗力和精神风貌,提高民众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是爱国主义的绝佳教材。
威武的三军仪仗队
篇6:阅兵仪式的作文100字
“小羽,快来看,阅兵式开始了!”妈妈大声叫着。我赶紧跑到电视机前,我看见解放军叔叔们排成一个个方队,迈着整齐的步伐,正雄赳赳气昂昂地走过天安门广场。在阅兵队伍的最后,是一辆辆美丽的花车,我们浙江的花车图案是杭州湾跨海大桥,那是我们浙江人的骄傲。
晚上,我又看了国庆文艺晚会。天安门广场上到处是欢乐的人群,到处是歌,到处是舞,到处是笑,整个天安门广场变成了欢乐的海洋。
篇7:美国大阅兵撬动国家公关
对于美国来说, 通过大阅兵宣告了内战的胜利结束, 凝聚了战争及林肯遇刺后日渐消沉的人心, 并开始了重建国家的新征程
在美国, 像俄罗斯或朝鲜一样, 以展示军队武装力量为目的的国家大阅兵, 已经多年没有出现过。但是各类社会团体游行队列中的军人方阵, 依然是美国总统就职游行、美国退伍军人节游行等活动中重要的一部分, 所发挥的作用不亚于国家大阅兵。
美国在历史上曾举行过多次国家大阅兵, 其中几次的规模和人数, 不逊于现在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这些阅兵对美国来说, 起到了相当重要的国家公关作用。
内战结束, 三支主力军团举行两天大阅兵
1865年4月15日, 在美国的内战即将结束之际, 林肯被暗杀, 他的遽然陨落让华盛顿及北方联邦蒙上了一层阴云。为了一扫林肯遇刺后的阴霾, 并庆祝美国内战结束, 表彰英勇杀敌的战士们, 美国继任总统安德鲁·约翰逊宣布, 5月23日和24日, 在华盛顿举行史无前例的大阅兵。
受阅部队由三支联邦军主力军团组成, 分别是东部战区乔治·戈登·米德将军率领的波托马克军团, 西部战区威廉·谢尔曼将军率领的佐治亚军团, 以及西部战区的田纳西军团。田纳西军团乘坐火车而来, 波托马克军团则刚刚击败罗伯特·李将军, 渡过波托马克河而来, 佐治亚军团在谢尔曼将军的率领下, 完成了最后一场战役, 接受了南部联邦军最大一支部队的投降后, 从北卡罗来纳州长途跋涉而来。
5月23日凌晨4时, 米德的受阅部队抵达预定位置。上午9点, 随着一声信号枪响, 米德率领他的8万波托马克军团官兵, 从华盛顿国会山出发, 沿着宾尼法尼亚大街行进。米德骑马走在最前面, 参谋长安迪·韦布与他并列前行, 其他主要军官跟在身后, 之后就是军团的各部队, 依次是军团司令部, 骑兵, 宪兵司令部的一个旅, 工兵旅, 第九军和第十九军的一个师, 第五军, 第二军的步兵、炮兵部队。受阅队伍以连为基础, 组成密集方阵, 团、旅、师之间紧凑排列。每个旅后面都跟着六辆救护车, 分成两排, 每排三辆。步兵行军时, 以12人为一排, 步兵之后是炮兵, 然后是骑兵。整个波托马克军团的部队, 绵延了约7英里。
很多从前线赶回来的军人们, 到了阅兵这样的场合, 反倒没了自信。拿到新制服、新肩带、新肩章等一系列服饰后, 却不愿意穿戴。有的部队官兵甚至一致做出决定, 不换新服饰, 用朴实来展现自信, 以战场中的样子来参加阅兵。他们把自己的衣服整理得干净整洁, 马鞍上只垫了叠起来的灰色军毯, 就像在战场上一样, 简洁而又不失威武。
检阅波托马克军团的相关领导, 有美国总统约翰逊和陆军总司令格兰特, 以及众多内阁成员、外交官、各州州长等。检阅台的位置位于总统府正前方, 米德来到这里接受检阅之后, 就下马来到了检阅台, 与大家一起检阅自己的波托马克军团。
检阅整整持续了6个小时, 其中没有军乐团, 只有各受阅部队的战鼓低鸣, 军旗飘飘。但是, 却并不缺少快乐的瞬间, 绰号“晨星之子”的著名骑兵军官乔治·阿姆斯特朗·卡斯特, 似有意又似无意, 骑在他那匹“受惊”的骏马上, 在经过主席台受阅后, 狼狈又潇洒地绕了一个大圈, 第二次通过了主席台, 引来了观众的阵阵笑声。
第二天上午9点, 谢尔曼65000人的佐治亚军团, 以及田纳西军团, 也开始接受检阅。与米德的军团相比, 谢尔曼部队的军容和军纪明显相形见绌。由于刚刚横扫加利福尼亚州等南部州, 经过了一场艰苦而又路途遥远的敌后破坏征伐战, 整个军团的战士们都显得又瘦又黑, 衣衫褴褛且自由散漫, 每个部队还高声唱着不同的歌曲。
军团的最后还缀着一个长尾巴, 他们是成群结队的解放黑人、劳工、冒险家, 还有众多被劫掠来的家畜。这些家畜既是战利品, 也是补给品, 是军团的肉篮子。西部来的阵容浩大的军队, 加上南腔北调闹腾腾的歌声, 把华盛顿的居民都吸引来了, 大家想看看这是一支怎样的部队。率领着这样的军团参加阅兵, 谢尔曼的内心无比激动, 后来, 他称这是自己“一生中最幸福和最满意的时刻”。
大阅兵之后的两周, 参加阅兵的部队军人就与内战后的美国军人一样, 复员返乡, 彼此离别战友, 开始了新的生活。
对于美国来说, 通过大阅兵宣告了内战的胜利结束, 凝聚了战争及林肯遇刺后日渐消沉的人心, 并开始了重建国家的新征程。
震慑日本, 大白舰队举行海上大阅兵后环游全球
作为一个海洋大国, 美国也举行过多次海上阅兵。
1893年, 美国曾在海军基地汉普顿举行过国际海上阅兵, 美国总统克利夫兰乘坐海豚号检阅了各国军舰, 当时仅有3艘军舰参与受阅。1922年之后, 为了纪念西奥多·罗斯福对美国海军的贡献, 美军将罗斯福的生日定为海军节, 每年在这天都会举行海上阅兵。1945年, 为了庆祝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 美军也曾特别举行海上大阅兵。
在诸多海上大阅兵之中, 大白舰队大阅兵有着特殊的意义。大白舰队的名称来源于它的颜色, 这支舰队有1.4万人, 为了更加醒目, 16艘战列舰全部都漆成了白色。
1907年12月16日, 在美国弗吉尼亚州的汉普顿海军基地, 大白舰队受到了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的检阅, 16艘战舰依次驶过罗斯福乘坐的五月花号汽艇, 各舰礼炮齐鸣, 军乐高奏, 舰上船员列队向罗斯福总统致敬, 场面十分壮观。
罗斯福总统需要这样一支强大的海军力量, 震慑传统的海上强权——英国, 以及日俄战争后崛起的海上新贵——日本。大阅兵之后, 大白舰队沿大西洋一路南下, 访问了巴西、阿根廷, 经过了智利、秘鲁、墨西哥等国。到美国旧金山休整了两个月, 又访问了新西兰、澳大利亚和菲律宾, 并于1908年10月18日到达了日本横滨港。
在横滨, 数以千计的儿童被组织起来, 挥舞着美国国旗, 热情欢迎大白舰队的来访。热情的孩子们的背后, 则是充满警惕神情的日本军人, 大白舰队的到来, 让日本军界感到, 美军可以部署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 并控制想要控制的海洋。舰队未来之前, 日本舆论多是“排美”, 而“大白舰队”到达之后, 日本举行了一周的庆祝活动, 61岁高龄的日本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也与美军军官一起联欢。日本政府也表示, 充分尊重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离开日本后, “大白舰队”又陆续经过了中国、斯里兰卡, 穿过红海, 通过苏伊士运河, 之后, 到达了地中海沿岸的传统海军强国意大利和法国, 以及当时最为强大的英国。美国的军队实力, 令欧洲列强大为震惊。
1909年2月22日, “大白舰队”跨越大西洋回到美国的汉普敦海军基地, 结束了环球航行。但是, 这次海军大阅兵及其后的环球航行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美国作为海上强国的地位得到了世界的认可。
对抗强大苏联, 总统就职庆典举行盛大阅兵式
美国总统就职都会举行庆典, 并举行军人方阵在内的游行, 这一传统最早可追溯到1789年4月30日, 美国总统华盛顿的就职庆典。在他从弗农山庄前往纽约的途中, 当地民兵武装一直保护着他。到纽约之后, 大陆军的军人们则继续沿途护卫, 直至他参加就职典礼。
1805年, 托马斯·杰斐逊的第二个总统就职庆典中, 海军乐队举行了军乐队表演。此后, 海军乐队开始在每一届总统的就职庆典上演出。
军队从参加就职庆典开始, 就逐渐成为庆典游行的主角。1809年, 在詹姆斯·麦迪逊总统的就职典礼上, 麦迪逊总统检阅了九个连队的军人。1865年, 在林肯总统的第二个就职庆典上, 在游行队伍中开始出现了黑人, 而且还有四个黑人连队受到林肯的检阅。在就职庆典的游行中, 也逐渐出现了更多的军人, 军人不仅是数量上有所增加, 在规模和组织形式方面也开始变得复杂, 庆典游行成为了规模浩大的阅兵。在艾森豪威尔和肯尼迪两位总统的任期, 这种大阅兵的规模更是达到了巅峰。
1957年, 在艾森豪威尔的就职庆典上, 游行队伍中既有诙谐表演的牛仔, 英姿飒爽的女子方阵, 以及蹒跚的大象和威猛的军犬, 还出现了规模浩大的军事方阵。西点军校士官生方阵在步兵方阵中非常抢眼, 但仍比不过车辆上载有的众多先进军事装备。改进自德国U2飞弹的红石导弹被展示出来, 先进的蛇鲨导弹、斗牛士导弹等空空、地空、地地导弹也露出真容。甚至1958年才列装部队的先进f104战斗机, 也被搬到了彩车上隆重展示。这次游行也成为历届总统庆典游行的巅峰。共计73个乐队、59辆彩车、更有众多马匹和车辆参加, 游行整整持续了4小时32分钟, 成为历届美国总统就职庆典游行中最长的一次。
苏联的咄咄逼人, 以及美国在朝鲜战争中的失利, 使得美国需要这样的形式, 来展示自身强大的国力。大阅兵不仅仅是美国的军民狂欢, 更是展示肌肉和美国精神的绝佳时机。1961年, 肯尼迪就职庆典的游行, 也是对这一点的延续。美国参与游行的军人方阵和先进武器阵容不仅依然浩大, 而且还加入了更多的细节。比如一辆彩车上拉着一艘鱼雷艇, 它是肯尼迪参加二战对日作战时指挥过的鱼雷艇的复制艇, 借以褒扬总统身受重伤却勇猛抗敌的壮举。
如此大阅兵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西点军校的部分士官生在参加游行后多年, 仍然记得参加的过程:那天很冷, 大家在雪后泥泞的街道上站立了好几个小时, 鞋子都被浸透了, 浑身被冻僵, 有人开始抱怨坏天气。士官生们看着与会嘉宾们穿着暖和的衣服走过, 听到歌唱家马里恩·安德森在唱国歌。肯尼迪总统的讲话被后世誉为经典, 可惜的是, 士官生们一句话都没有听到。终于, 乐队奏起了音乐, 部队开始出发, 在经过财政部大楼向左转的时候, 大家看到了肯尼迪总统和他的夫人就在左侧前方。所有人保持肃静, 目视前方, 彼此之间保持30英寸的距离, 戴着白色手套的右手托起M-1步枪的枪托, 努力走得挺拔有力, 保持好整齐的排面。士官生们踩着鼓点, 不过因为有回声, 听不清楚。接着就听到方阵旗手喊道“预备, 向左看”。大家依令而行, 看到了新任总统站在那里, 向大家敬礼。接着随着“预备, 向前看”, 这个检阅就结束了。
与个人的新鲜感觉不同, 令人振奋的大阅兵吹响了号角, 即美国开始主动巩固在核军备、空间竞赛和非核武器方面对苏联的优势。在1962年10月的古巴导弹危机中, 肯尼迪政府已经牢牢占据了上风。
随着美苏争霸中美国优势的逐渐回归, 在以后的美国总统就职庆典游行中, 虽然没有超越艾森豪威尔和肯尼迪两位总统时期的阅兵阵容, 但仍然具有一定的规模, 传统也得以很好的保持。2009年, 奥巴马的就职庆典游行中, 依然有约5000名军人, 他们身穿从美国独立战争时期到现在不同时期的军人制服, 组成不同时期、不同军种的军人方阵, 接受奥巴马总统的检阅。人们对军人方阵的欢呼没有变, 总统检阅军人的检阅台地点也没有变。有所改变的是, 由于安全形势的恶化, 检阅台已经罩上了厚厚的透明防弹玻璃罩。
在一年一度的美国退伍军人节和美国阵亡将士纪念日等重大节日中, 华盛顿军人的受阅方阵也是相关游行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各个军兵种的军人队列英姿飒爽, 身穿各自服役时期军服的老兵方阵同样受人欢迎。在美国其他地区, 现役和退伍军人的队列, 也频繁出现在各大游行中。
篇8:建军90周年阅兵仪式的体会
为庆祝伟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7月30日上午9时,在朱日和训练基地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检阅部队并发表重要讲话。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的一声炮响,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终于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武装力量。在茫茫黑夜中,刚刚插上南昌城头的那面战旗已经弹痕累累,但飘扬的是军魂,涌动的是希望。从革命战争年代开始,到土地革命时期的工农红军,再到抗日战争时期的八路军、新四军,最后是解放战争时期的解放军,虽然称谓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变化,但中国军队的发展史,其实映照的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成长史。
九十年来,这支从人民群众中来,又时刻属于人民的军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前赴后继、英勇奋战,打败了一切强大的敌人,克服了无数的艰难险阻,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宁,建立了彪炳千秋的伟大功勋。人民解放军的90年,是中国共产党绝对领导下;全心全意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利益英勇奋斗的90年,是战胜千难万险、不断发展壮大的90年,是为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维护和平作出巨大牺牲、建立丰功伟绩的90年。“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这是根据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用鲜血换来的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建设一支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革命军队,是革命的依托,是民族的希望。
总书记在建军90周年的阅兵仪式上提出了新时期下军队的四个“坚定不移”:要坚定不移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永远听党的话、跟党走,党指向哪里、就打到哪里;要坚定不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同人民站在一起,时刻把人民放在心头,永远做人民子弟兵;要坚定不移坚持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聚焦备战打仗,锻造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精兵劲旅;要坚定不移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全面提高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水平。总书记的这番话对保障党的事业顺利发展、人民的生活和谐安定、军队的建设强劲有力、中国梦的最终实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篇9:在军训阅兵仪式上的讲话
各位领导、各位教官、同学们:
为期近一个月的2006级新生军训即将结束,在此,我谨代表校党委、校行政向出席此次阅兵仪式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和为军训付出大量辛勤劳动的各位教官致以衷心的感谢!同时,也向圆满完成军训任务的各位同学致以热烈的祝贺!今天,你们用信心和毅力奏响了大学生活的第一个乐章,展示了当代大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明天,你们一定会用成功和欢笑放飞理想的风帆,书写湖大学子的精彩与辉煌!
28年前,我也曾是湖南大学的一名新生。因此今天所表达的既有学校对各位同学的希望,更有学长的真情感悟与切身体会,我主要谈四点:
一是责任。西方有句名言“责任体现了伟大的价值”,作为湖南大学,自岳麓书院创建至今,一直以培养社会精英、推动人类文明的为己任,一直以传授普遍知识、传播高深学问为己任,这里是独立思考的中心,也是湖湘文化的重镇,我们所培养的是具有渊博的知识、基本的科学态度和对社会、对民族、对自己有强烈责任的人才。作为当代大学生,追求科学知识并养成求真务实的态度是你们最大的责任,学生以学习为天职,知识才能改变命运。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说过:“知识即美德”,尽管这句话有较大的争议,表明的或许是公众和舆论对大学的一种角色期待。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一个目光远大、视野开阔、行为得体、道德高尚的人,常常是知识渊博的人;而一个低级庸俗、毫无理想的人,常常是知识浅薄的人。更重要的是,你们只有掌握了扎实的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才掌握了生存、发展和提高的手段,今后的人生道路才有冲刺的本钱,你们的精神世界才会更加和谐美好!
二是勤奋。人到世界上来是干一番事业的,而事业的成功需要忍受时间的凌辱,需要奋斗来作铺垫。古人说:“事业成于坚忍,毁于急躁”、“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懒惰往往是失败的奠基石,我们不能寻找失败的借口,只能寻找成功的理由。人才主要靠后天的实践造就的,是人所生活的时代和环境赋予的。时代和环境对任何人都无亲无疏,无厚无薄,谁投身时代,谁多付出一份努力,谁就会获得机会与成功。“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生活的辨证法就是如此。进入大学后,意味着我们又站在了新的起点、新的平台,意味着面对更为激烈的竞争。我们只有不畏艰难,奋起拼搏,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广泛汲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才能乐观自信地走向光辉的未来。
三是创新。大学有自由精神,倡导思想自由、学术自由;大学有独立精神,倡导独立人格、独立判断;大学有人文精神,弘扬人的价值,追求理想的完善,但大学最宝贵的精神是创新,只有创新,才能超越自我、追求卓越。哈佛大学之所以长盛不衰,最根本的原因是哈佛致力于创造知识,致力于克服各种限制,让学生全面参与,鼓励学生去探索、创造、挑战和领导,使他们发现自己的能力和兴趣,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智力与潜能。湖南大学的办学历史超过哈佛大学,我们秉持的校训是“实事求是,敢为人先”,这里的“敢为人先”就是对创新的倡导,需要一种“不畏天命,不畏圣人言,不畏众人言”的胆识与气魄。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我们提供的教育仅仅为你们提供了一个基础和平台,帮助你们养成自我依靠、自我探索的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习惯,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多的创造需要你们去不断内化知识,投身实践。
四是和谐。和谐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共同特征,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旗帜。对大学生来说,首先应是个性的和谐。一名优秀的大学生应该是一个富有同情心、有社会良知、懂得感恩的人,他不仅能够从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而且能够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他不仅能够在共同的学习与生活中培养合作精神,而且在自我奋斗中能意志坚定,在困难面前从不轻易言败的人;其次应该是心态的和谐,要能以较高的境界来对待个人的得失进退,正如岳麓书院讲堂的那幅对联:“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我们倡导竞争,提倡奋斗中拥有,但我们也提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能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理性地对待人生;最后,我们都应该成为和谐湖大的建设者,要以正确的义利观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与学校的关系,牢记胡锦涛总书记“八荣八耻”的要求,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湖南大学的发展建设添砖加瓦。
相关文章:
各个年龄段客户需求分析02-09
社团各个部门的简介02-09
职责财务制度(财务各个岗位的02-09
汽车厂各个部门的职责02-09
案例分析的各个部分02-09
儿童学习才艺最佳年龄02-09
项目各个岗位的岗位职责02-09
各个专业的实训心得02-09
中国各个省市的简称介绍02-09
各个行业的龙头股汇总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