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组合
杂交试验(精选十篇)
杂交试验 篇1
1 材料与方法
1.1 参试组合
早中熟杂交稻组合:丰两优1号、新两优6号;中迟熟杂交稻组合:中浙优1号、国杂3号、扬两优6号。
1.2 试验方法
试验安排在旌德县俞村乡杨墅村一农户承包田, 冬闲田, 土质中壤, 肥力水平中上等。试验每个组合为一小区, 每小区面积为133.4m2, 未设重复, 随机排列。采用旱育秧方式育秧, 4月19日播种, 5月15日移栽, 秧龄26d, 秧苗素质较好, 单本栽播, 栽培密度22cm×22cm。大田基肥 (耖口肥) 为进口三元素复合肥施300kg/hm2。栽后7d追施尿素75kg/hm2, 同时施用除草剂, 栽后20d追施尿素75kg/hm2。6月16日排水烤田, 追施进口三元素复合肥150kg/hm2, 大田药剂防治病虫害4次。
2 结果与分析
2.1 长势长相
田间考察结果, 参试的5个组合总体表现株型和长势长相良好, 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在苗床期, 丰两优1号和新两优6号2个早熟组合, 在同期播种的条件下, 出苗期要迟1.0~1.5d, 生长较慢, 株高明显矮于中迟熟组合, 叶色偏淡。扬两优6号、中浙优1号、国杂3号苗床生长较快, 长势较旺, 以中浙优1号苗床长势长相最好。在大田期, 参试组合分蘖表现差异明显, 丰两优1号分蘖发生迟而慢, 扬两优6号和中浙优1号分蘖力最强, 新两优6号和国杂3号分蘖力较强。从株型看, 国杂3号和扬两优6号株高125cm, 其他3个组合为120cm左右, 植株高度、株型松紧度较适中。国杂3号叶片则相对宽大, 易披垂, 叶色偏浓, 后期叶片明显早衰。
2.2 抗逆抗病性
参试组合抗逆性表现较好, 生育期基本未受低温和干旱危害。2008年是旌德县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重发年, 由于防治及时, 为害较轻;生育后期各组合均有较轻的纹枯病发生。扬两优6号和丰两优1号有轻微的稻曲病。国杂3号后期有中度的黑粉病, 造成功能叶早衰, 对千粒重有一定的影响。参试组合均未发生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2.3 生育期
参试组合生育期在128~144d, 2个早中熟组合中, 新两优6号全生育期为128d, 丰两优1号133d。2个组合始穗期差异不明显, 但开花灌浆结实时间差异较大, 新两优6号始穗至成熟时间为35d, 而丰两优6号则长达41d, 主要原因是丰两优1号穗大粒多, 2次灌浆, 开花灌浆时间长。扬两优6号、中浙优1号也属2次灌浆类型组合。扬两优6号始穗至成熟时间为41d, 中浙优1号和国杂3号始穗至成熟时间为38d。在3个中迟熟组合中, 中浙优1号生育期最长, 为144d, 扬两优6号次之, 为141d, 国杂3号最短, 为133d (见表1) 。
2.4 产量结构
5个参试组合中, 扬两优6号产量位居第一, 产量达9 037.5kg/hm2;新两优6号居第二, 产量达8 925.0kg/hm2;中浙优1号居第三, 产量达8 850.0kg/hm2;国杂3号居第四, 产量达8 355.0kg/hm2;丰两1优号居末位, 产量为8 137.5kg/hm2 (见表2) 。产量结构考察结果, 扬两优6号的优势在于有效穗多, 穗粒数较多, 千粒重高;新两优6号和中浙优1号的优势在于有效穗和结实率高;国杂3号有效穗少, 丰两优1号有效穗和结实率低是产量较低的主要原因。
3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 参试5个组合中, 中迟熟组合扬两优6号和中浙优1号, 早中熟组合新两优6号表现较为理想, 建议来年可作为水稻主推品种进一步加快推广。国杂3号和丰两优1号可以作为搭配品种推广应用。但在生产上, 要加强技术指导, 针对不同杂交组合生长特点因地制宜制定合理栽培技术方案, 做到良种良法相配套, 以充分发挥良种的增产作用。
摘要:为确定旌德县来年主推杂交稻组合, 进行了优良杂交水稻品种的筛选试验, 结果表明:扬两优6号、中浙优1号和新两优6号表现较理想, 可在来年推广, 国杂3号和丰两优1号可作搭配品种。
关键词:杂交稻,对比试验,安徽旌德
参考文献
[1]王建煌, 肖文强, 黄咏虹.汕头市2007年晚造水稻品种 (组合) 区域试验分析[J].汕头科技, 2008 (2) :35-38.
[2]赖贵青.晚季优质稻新组合品化试验初报[J].现代农业科技, 2007 (3) :64-65.
杂交棉适宜种植密度小区试验 篇2
杂交棉适宜种植密度小区试验
本试验针对北疆气候生态特点,结合杂交棉不同品种特性,通过对农八师垦区种植面积较大的.2个杂交棉品种进行密度试验,以确定杂交棉最适宜的种植密度与配置方式,为杂交棉超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提供依据.
作 者:陈艳花 孙昕路 赵云涛 张莉 作者单位:农八师一四八团农科中心,新疆,石河子832048刊 名:新疆农垦科技英文刊名:XINJIANG FARMLAND RECLA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年,卷(期):32(2)分类号:S562 S352.3关键词:
单季杂交稻钾肥肥效试验研究 篇3
关键词:单季杂交稻;钾肥;施用量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7-0065-02
近年来,随着青田县农村劳动力大量出国和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人畜粪肥、草木灰等有机肥肥源和冬绿肥紫云种植面积的减少,以及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农户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施用化肥,而忽视了有机肥的施用,使耕地长期处于重用轻养的状况,重化肥轻有机肥,重施氮、磷化肥,轻施钾肥等现象普遍存在,造成稻田速效钾含量大大降低。如我县第二次土壤普查测试水稻土239个土样显示,速效钾平均含量71.88mg/kg,其中>150mg/kg样品7个,占总样品数的2.93%;80~150mg/kg样品数83个,占总样品数的34.73%;<80mg/kg样品149个,占总样品数的62.34%。又如2009年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跟踪测试437个水稻土土样显示,速效钾平均含量53.76mg/kg,比第二次土壤普查降低25.2%,其中>150mg/kg样品16个,占总样品数的3.66%;80~150mg/kg样品数71个,占总样品数的16.25%,占总样品数比例第二次土壤普查降低18.48%;<80mg/kg样品350个,占总样品数的80.09%,比第二次土壤普查增加17.75%。因此,青田县水稻土的速效钾含量的减少必须引起农业技术部门的高度重视。为了探索单季杂交稻增施钾肥的肥效和最佳施肥量,笔者开展了水稻施用钾肥的肥效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参试肥料 60%氯化钾(俄罗斯)、12%钙镁磷肥(金山集团有限公司)、46.3%尿素(巨化)。
1.1.2 参试水稻品种 中浙优1号。
1.1.3 供试土壤 试验在舒桥乡舒桥村叶孙梅户田进行,前作为冬闲田。供试土壤理化性状如下:有机质35.7g/kg、碱解氮127mg/kg、有效磷37mg/kg、速效钾10mg/kg,pH5.23。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钾肥每1hm2用量75kg、150kg、225kg和不施钾肥作对照4个处理,记作处理1、处理2、处理3及CK。3次重复计12个小区,小区面积19.5m2(13×1.5)。各处理除钾肥外,基肥统一施尿素360kg/hm2、钙镁磷肥180kg/hm2,分蘖肥统一施尿素180kg/hm2,其他田间管理一致。
1.3 试验过程 5月5日播种,6月15日移栽,6月12日施基肥,6月19日追施分蘖肥,株行距21.43cm×36.1cm。
2 结果与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施钾肥的水稻产量明显高于不施钾肥的处理,经方差分析显示,施钾肥3个处理的产量均极显著地高于不施钾肥的对照,但钾肥不同用量处理间差异表现不显著,其中以处理3产量最高。
3 结论与讨论
从以上试验结果表明,在目前青田县水稻田速效钾含量较低的情况下,施钾肥能使水稻产量明显提高,也就是说,青田县的水稻生产施肥过程中必须补充钾肥,从成本核算上考虑,建议以每1hm2施氯化钾75~150kg为宜。
本试验未设计实施在施用有机肥的基础上,进行钾肥不同用量试验,同时试验田密植程度也不高,因此试验田整体产量水平不高,每1hm2产量均未超过7 500kg。如要提高密程度,种植甬优系列需肥量和丰产性都比中浙优1号高的品种,实现每1hm2目标产量8 250~9 000kg,生产上建议还要增施有机肥,不能单靠施用化学钾肥来增加钾素养分。要提倡有机肥、化肥配合施用,以起到用地养地结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潘振刚.丽水土壤[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2]肖茂盛,潘礼斌,赵吉胜.水稻“3414”肥效田间试验报告[J].现代农业科技,2010(6):50-51.
[3]周燕凤.单季稻钾肥最佳施用量试验简报[J].上海农业科技,2007(3):44-45.
[4]吴辉,程爱珠,武美兰,等.单季杂交稻“3414”肥效试验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5):81-82.
[5]刘家邦,徐光中.沿江地区单季杂交稻田钾肥使用效果试验[J].安徽农学通报,1999,5(1):57.
[6]武美兰.旌德县单季杂交稻“3414”肥效试验[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07):108-109.
[7]黄玉华.章村乡单季稻“3414”肥效试验[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1(3):51-51.
杂交水稻品种比较试验研究 篇4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2014年在玉林市福绵区沙田镇沙田村屋背坡村民小组某农户的责任田进行, 水源丰富, 排灌方便, 面积1 414.6 m2, 前作为水稻, 试验田为潴育性沙泥田, 土壤p H值6.0, 含有机质2.72%, 全氮0.151%, 全磷0.07%, 全钾0.64%。土壤肥力中等, 且均匀一致。
1.2 试验材料
供试肥料:洋丰牌复合肥 (18-18-18) , 湖北洋丰股分有限公司生产;尿素 (含纯N 46.4%) , 河池产;氯化钾 (含K2O60%) , 加拿大产;磷酸二铵 (含纯N 18%、P2O546%) , 广西鹿寨产;狮马复合肥 (15-15-15) , 比利时产。供试水稻品种:Y两优900, 创世纪种业有限公司提供;H两优6839, 广西兆和种业有限公司提供;特优3301, 福建科荟种业有限公司提供;C两优608, 湖南隆平种业有限公司提供。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4个处理, 即每个品种为1个处理, 以C两优608作对照 (CK) 。2次重复, 小区面积66.7 m2。试验小区四周设置水沟, 确保小区的灌水、排水统一通过水沟进行, 杜绝串灌、串排[4]。小区四周筑田埂将小区隔离, 田埂宽30 cm、高15 cm。用塑料薄膜深埋30 cm以上, 包埂以免串灌, 四周设立保护区。试验田采用旱育稀植, 栽插时一律按照重复拉线定点栽插, 行株距25 m×13 m, 每小区栽40行, 每行50株, 每小区合计2 000蔸。
1.4 试验实施
选择水肥条件好、阳光充足的田块 (120 m2) 进行旱育秧, 2014年3月16日浸种, 当天天气小雨, 气温12~15℃, 3月17日秧地起畦, 畦面用铲铲碎土整平。3月10日播种, 当日天气小雨, 气温12~14℃。每120 m2田块播种前用德国拜耳作物科学公司生产的高巧牌吡虫啉1包稀释后拌种, 各拌种芽0.65 kg, 并在秧地上施狮马复合肥2.5 kg、南壮牌壮秧剂0.5 kg, 然后把4个品种的种芽均匀地撒在秧地上, 用农家肥60 kg覆盖种芽, 播种后用小竹片做小拱棚, 然后盖上农膜保温防鼠, 并定期检查秧苗的生长情况及时记录。
3月13日观察秧苗已起针, 3月20日观察1叶1针, 3月24日观察2叶1针, 3月28日观察3叶, 3月31日观察3叶1针, 但没有分蘖。3月28日打开全部的农膜炼秧苗, 并用甲维盐2 000倍液+福君1 500倍液+氯氰菊酯1 000倍液喷施。
4月6日按要求整理好试验田的小区以及保护行、排水沟等工作, 并在每个小区插好各品种的标注牌。4月7日按要求施足基肥, 喷施杀螺剂、除草剂, 并整理均匀, 拉线定点插秧, 每穴均为2株苗。试验在等量氮、磷、钾条件下开展, 4月7日基肥施洋丰牌 (18-18-18) 复合肥375 kg/hm2、南北牌壮秧剂37.5 kg/hm2, 保护行不施肥。4月17日下午追肥, 施洋丰牌 (18-18-18) 复合肥375 kg/hm2、尿素150 kg/hm2、氯化钾150 kg/hm2。6月12日追施攻穗攻粒肥, 施洋丰牌 (18-18-18) 复合肥150 kg/hm2、氯化钾75 kg/hm2。在稻田湿润的条件下, 采用无水层施肥。在水分管理上, 要求露皮水插秧, 插秧后3d回浅水层, 分蘖期浅灌勤露, 够苗及时排水晒田, 以控制无效分蘖;孕穗至抽穗开花期保持浅水层, 灌浆期干干湿湿, 以利于养根保叶, 成熟期自然落干[5,6]。
病虫害防治上, 根据苗情及时做好病虫田间检查, 适时用药防治, 重点做好纹枯病、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稻飞虱的防治。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的防治以田间现场检查为主, 达到防治指标要及时用药。5月11日用宝剑2 000倍液+吉燕1 500倍液+吡蚜酮2 000倍液+噻菌酮1 000倍液防治, 5月27日中期防治用天钩牌阿维菌素2 000倍液+拿敌稳1 500倍液+吡蚜酮2 000倍液, 6月12日后期防治用天钩牌阿维菌素2 000倍液+吡蚜酮2 000倍液+富米乐1 000倍液喷施。
2 结果与分析
2.1 物候期及生长状况
从表1可知, H两优6839的幼穗分化期为5月3日, 比C两优608 (CK) 提早8 d, 全生育期117 d, 与C两优608 (CK) 相比少7 d;特优3301幼穗分化期为5月13日, 抽穗期6月11日, 成熟期7月16日, 全生育期126 d, 与C两优608 (CK) 相比, 迟熟2 d;Y两优900幼穗分化期5月17日, 抽穗期6月13日, 成熟期7月18日, 全生育期128 d, 与C两优608 (CK) 相比, 迟熟4 d。整个生育期H两优6839、Y两优900表现出茎秆粗壮, 叶色深绿, 株叶型集散适中, 分蘖力强, 长势旺盛。特优3301、C两优608茎秆坚硬粗壮, 生长势好, 但叶片过于宽大, 易感纹枯病。
2.2 不同品种植株经济性状比较
7月7日测产验收H两优6839, 7月16日测产验收C两优608、特优3301、Y两优900。由表2可知, H两优6839水稻品种的2个重复区的生谷、结实率、晒干率的平均值表现最好, 干谷产量也是最高的, 其次是特优3301, 比C两优608 (CK) 平均干谷多180.35 kg/hm2。Y两优900较差。
3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 在相同肥力、相同管理水平的条件下, H两优6839品种的生育期117 d, 最适宜玉林市福绵区种植, 并且产量、结实率、分蘖力、抗病力都优于其他3个品种;其次表现良好的是特优3301, 但生育期偏迟, 叶片大, 易感纹枯病;Y两优900, 生长期过长, 后期虫害危害重, 结实率低, 所以这2个品种不受种植户欢迎。该试验表明, 旱育稀植的秧苗移栽大田后分蘖能力比秧盘育秧方式的差, 过于密植 (栽植30.0万蔸/hm2) , 通风透气性不好, 易感各种病虫害, 建议栽植22.5万蔸/hm2左右较为适合。
参考文献
[1]徐泽涛, 曹怀民.明光市2005年水稻品种对比试验总结[J]现代农业科技, 2006 (9) :36-37.
[2]吴树文, 张朝阳, 罗慧, 等.早稻品种对比试验[J].安徽农学通报, 2009, 15 (19) :66.
[3]金应洁, 梁万基, 安泽良, 等.2009年水稻品种对比试验[J].延边农业科技, 2010 (1) :35-38.
[4]莫宪伟, 崔美华.水稻品种对比试验总结[J].现代农业, 2008 (9) :3.
[5]郝安平, 艾树民, 齐保福, 等.水稻品种对比试验[J].农村科技, 2007 (11) :13.
杂交试验 篇5
为明确我镇杂交油菜种植的主推品种,优化我镇的油菜品种布局,提高油菜的产量、品质和效益,切实搞好杂交油菜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及栽培技术的推广,提高我镇杂交油菜的普及率,现根据县农业局的安排和我镇的实际,开展杂交油菜新品种的试验、示范,这将对推动我镇油菜产业化发展,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二、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为搞好杂交油菜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工作,镇里成立了由**副镇长为组长,***、***、***为成员的试验示范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这项工作的开展。
三、实验示范时间、品种及规模
1、时间:2006年9月—2007年5月;
2、品种:湘杂油753、湘杂油6号,对照品种湘油15号;
3、规模:试验示范面积10亩,其中**村1组4亩、**村6亩;
4、要做好观察记载和总结。
四、主要技术措施
1、选择地势较高,土壤肥沃,排水条件好,集中连片的优质水稻田。
2、适时播种,培育壮苗。育苗移栽,我镇安排在9月中旬播种,苗床与大田比控制在1:5—6,做到稀播壮苗,三叶期喷施一次多效唑,及时间苗、定苗、防止高脚苗。适时移栽苗龄控制在30天左右。
3、合理密植。高肥、旱栽田密度为每亩0.7--0.8株。中等肥力田及迟到栽田密度为每亩0.8—1万株,采用一穴双株栽培方式。
4、科学施肥。每亩用复合肥30公斤左右,过磷酸钙40公斤,氯化钾20公斤,含硼量10以上的硼砂1.5公斤或用美国持力硼1包(200克)做基肥。栽培成活后,根据苗势每亩施尿素10公斤左右提苗。以有机把作为腊肥或苔肥,初苔以后追施两次速乐硼肥。
5、防治病虫害,苗期注意防治蚜虫和菜青虫,春后注意清沟排渍,油菜初花一周内每亩用100g菌核净或灰核宁或多菌灵200g喷雾,一周后再喷一次,防治菌核病。
五、项目实施单位和责任人。
1、项目实施单位:**镇农技站
2、挂帅领导:***
3、项目责任人:*********
**镇农技站
怒江州杂交玉米新品种区域试验 篇6
关键词:杂交玉米;新品种区域实验;抗性;品质;丰产性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12.028
本试验的目的是根据云南省现代玉米产业体系办公室的安排,宣传和展示优良新品种的增效作用,科学合理化品种引进及布局意识,筛选出适应怒江种植的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优良玉米新品种,为云南省玉米种子审定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保证农业用种安全。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安排在泸水县六库镇小沙坝村委会蚂蝗箐自然村,属于半山区,距六库镇10公里,海拔1200米,年平均气温20.5℃,年降雨量1000毫米,耕地面积17.8公顷(267亩),人均耕地面积920.5平方米(1.38亩),有农户85户,216人,劳动力140人,农民人均纯收入1896元。主要以种养、二、三产业为主。前作冬闲,土壤通透性好,土壤肥力中等。
1.2 参试品种
云瑞407、云瑞958、云瑞666、云瑞222、云瑞62、云瑞396、云瑞668、云瑞89、得单3号、云瑞11号、YR88、得单5号、临玉8号、临玉9号、临玉10号、德玉15号、保A1、BA4、BA7、BA10、大玉10号、大白玉9号。以云瑞10号为对照。
1.3 试验方法
根据云南省现代玉米产业体系统一下发的实验实施方案执行。展示品种顺序排列,不设重复,宽窄行种植,双株留苗,大行距80厘米,小行距40厘米,株距25厘米,种植密度3500~4000株/亩。
1.4 试验实施
实验品种于5月13日进行播种。实验地通过耕牛犁耙后,人工精细平整地块,开沟理墒,顺序排列,不设重复。小区面积120平方米(长60米,宽20米),大行距80厘米,小行距40厘米,株距25厘米,按规定打塘播种,每塘播种3~4粒,双株留苗,种植密度3500~4000株/亩。每亩用农家肥1500公斤、复合肥30公斤混合后作底肥施用。播种后10天基本实现苗齐,幼苗长到2~3叶时进行查苗补种。追施提苗肥,在玉米显出4~5片完全展开叶时,每亩追施尿素10公斤和玉米专用复合肥12公斤,并用土覆盖。追施拔节孕穗肥,在玉米显出9片完全展开叶时每亩用尿素10公斤和玉米专用复合肥14公斤作追肥,追施后用土覆盖。重施穗粒肥,在玉米开始显出雌穗时,每亩用尿素20公斤和玉米专用复合肥14公斤,并用土覆盖。加强病虫害防治。
由于播种后受高温气候的影响导致大部分种子出苗后死亡,于6月13日进行了补种。
2 收获情况
在全田90%以上的植株果穗苞叶枯白,籽粒变硬(指甲不能掐入),显出该品种籽粒色泽时,玉米即成熟可收获。收后注意晾晒,避免霉烂。
3 结果与分析
3.1生长情况
3.1.1 生育期 参试品种生育期最长的是临玉10号为146天、最短的是云瑞668为120天,在怒江州最适应的生育期为100~125天,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最适应在怒江种植的杂交玉米品种有:云瑞89、云瑞668、YR88。
3.1.2植株性状 植株最高的是云瑞666,株高为304.3厘米,株型为披散型,最矮的是大白玉9号,株高为215厘米,株型为紧凑型。
3.1.3 抗逆性 参试品种除云瑞临玉9号和BA10有少数倒伏以外其余的品种都抗倒伏倒折;参试品种均抗大斑病和小斑病;少数感染穗腐病(表1)。
3.2产量比较
从表1可见,德玉15号亩产为650.1公斤,在22个参试品种中排名第一,对照云瑞10号增1%。云优958亩产619公斤,在22个参试品种中排名第二,临玉8号亩产608公斤,在22个参试品种中排名第三。
4 结语
通过对参试品种,从生育期、农艺性状、产量等方面综合分析,适应在怒江通过种植的品种有德玉15号、云优958、云瑞666。
参考文献
[1]吕晓滨.玉米高产优质栽培技术[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
[2]白万金,杨鹏.玉米区域试验工作经验谈[J].中国种业,2008.
平欧杂交榛压条试验 篇7
1试验目的
本试验采用IBA激素, 通过4 个品种的对比试验, 对杂交榛压条繁殖技术做进一步的探索, 旨在寻找出适合杂交榛压条繁殖生根率高、根系质量好的品种和最佳激素处理方法, 繁育优质苗木, 为生产中提供高质量的榛子苗木, 提高造林成活率。
2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昌吉州林业技术推广中心试验基地, 位于呼图壁县二十里店镇东滩村, 属中温带区, 为典型的大陆性干旱气候, 具有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昼夜温差大, 年降雨量在200mm以下, 年夏季高温均在33~36℃, 冬季年最低温可达-38℃。年平均降水量180mm, 年蒸发量1780mm。夏季降水量明显多于冬季, 年无霜期为160~190d。
2.2 试验品种
采用4 个良种审定的3a生杂交榛品种:新榛1 号、新榛2 号、新榛3 号和新榛4 号进行对照试验。
2.3 试验材料
2.3.1 铁丝
将24 号铁丝用手钳或剪刀剪成10cm段, 每100 根扎成一捆, 将14 号铁丝剪成15cm段, 两端各3cm弯曲成直角。
2.3.2 锯末
将锯末倒入大池中用水浸泡, 最好是提前1~2d准备, 使其吸足水备用。
2.3.3 油毡
将宽1m的油毡卷平均锯成3 份, 每份宽度33.3cm。
2.3.4 棉棍
将纱布捆扎于木棍一端, 用以蘸取和涂抹药液。
2.3.5 其他所需工具与材料
手钳、修枝剪、吲哚丁酸 (IBA) 、95% 酒精
2.4 试验步骤及方法
2.4.1 试验步骤
2.4.1.1 疏萌
每个品种选择树势一致、健康无病虫害且萌条数量较多且长势基本一致的母树疏除过强、过弱、过密的根蘖枝, 留长势均匀的萌条, 使其均匀分布于母树4 周。
2.4.1.2 剪叶
剪去萌条基部以上30cm的叶片 (带叶柄) 注意剪叶时不要破坏萌条皮部。
2.4.1.3 铁丝横溢
铁丝横溢:用备好的24 号铁丝横溢于萌条基部距地面3~5cm处, 勒断韧皮部深达木质部。
2.4.1.4 涂抹生根液
配置浓度为1250m L/L的生根液, 将1g IBA倒入碗内, 加酒精约200m L充分溶解, 再倒入量筒中, 加水定容至800m L, 分装于棕色瓶中。用提前制好的涂药工具蘸取药液涂抹铁丝横溢向上处10~15cm的萌条表皮, 要沿竖直方向环绕1 周均匀涂抹2 遍。
2.4.1.5 围油毡
在药液未风干时及时围上油毡, 长度根据萌条数量及分布剪取, 围成筒状, 油毡距最外层条保持5cm左右距离。围好后, 及时向内填入浸泡好的湿锯末, 并压实。
2.4.1.6 压条后处理
压条24h后对园子及油毡内进行全面浇灌。
2.4.2 试验方法
2.4.2.1 试验样株的确定
每个品种选择树势一致、健康无病虫害且萌条数量较多且长势基本一致的母树各5 株, 4 个品种, 共20 株。试验样株位置及基部着生的萌条数见表1。
2.4.2.2 试验流程
按照剪除基部叶片——铁丝横缢——涂抹激素溶液——围油毛毡——填充湿锯末的流程完成试验布置。压条试验完成后, 采用与繁殖圃一致的浇水周期和方式进行管理。
3结果与分析
11 月中下旬左右, 对每个样株的生根情况进行调查, 统计生根率及生根苗木的质量分级, 调查生根质量。即对所有萌条的一级根个数、长度、根径, 以及二级根的个数进行统计, 并统计生根萌条个数、未生根萌条个数、生1~2 条根萌条个数, 以及萌条基径。调查情况见表2 。
3.1 不同品种生根数量的表现
从表2可以看出, 4个品种一级根生根数量差异较大, 新榛2 号最多, 新榛3 号次之, 其他2 个品种一级根生根数量较少, 与前2 个品种差异较大。二级根生根数量4 个品种差异不大, 新榛2 号生根数量依然最多, 新榛4号次之, 其他2 个品种差别不大。
3.2 不同品种生根长度的表现
从表2可以看出, 4个品种一级根生长长度差别不大, 新榛3 号最长, 新榛2 号次之;二级根生长长度差异较大, 新榛4 号最长, 新榛1 号次之, 其他2 个品种差异不大。
3.3 不同品种生根率的表现
从表2 可以看出, 新榛1、2、3 号3 个品种之间生根率差别不是太大, 新榛2 号生根率最高, 新榛3 号次之。新榛4 号生根率仅51% 左右, 与上述3 个品种的生根率差别较大。
3.4 实验中影响压条的外部因素
3.4.1 整个压条繁苗工作中
都要尽可能的减少萌条皮部受到机械损伤, 铁丝一定要勒断韧皮部, 达到木质部的位置, 阻止光合作用产生的养分通过韧皮部向下运输, 使其集中于铁丝横溢处, 为生根提供养分, 促进生根。
3.4.2 配制药液时
酒精要适量, 如果出现白色絮状物, 可能是酒精过少, 可以再加入酒精使其充分溶解。配制好的药液要装于棕色瓶中, 切勿用透明瓶子, 因为配好的生根液见光易分解。
3.4.3 涂抹生根液时
一定要环绕一周, 涂抹均匀, 否则会造成只在一侧长根的偏根现象。炎热的中午, 药液极易挥发, 因此要注重抹药的质量, 增加涂抹次数。
3.4.4 围油毡和填锯末一定要及时
在药液尚未被风干时完成, 否则药液不能被萌条皮部充分吸收, 影响生根。往牛毛毡中放锯末时, 萌条下部一定要按压结实, 保证萌条基部与锯末紧密接触, 使萌条下部四周的温度和湿度得到保证。最上部的锯末一定要压平, 如果不平, 后期浇水时, 就容易出现坑状, 浇下去的大量水都会流向低洼处后就下渗, 造成高处下渗的水分较少, 牛毛毡内锯末中的水分不均匀, 影响压条生根。
4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 在3a生榛子品种苗中展开压条繁殖是可行的, 不同品种其生根效果不同, 新榛2 号生根效果最好, 榛子3 号次之, 繁殖苗木能达到造林商品苗木的要求, 可以在育苗生产中得以推广。
摘要:本试验采用IBA激素, 4个品种的对比试验, 对杂交榛压条繁殖技术做进一步的探索, 旨在寻找出适合杂交榛压条繁殖生根率高、根系质量好的品种和最佳激素处理方法, 繁育优质苗木, 为生产中提供高质量的榛苗木, 提高育苗成活率。
番鸭的繁育及杂交试验 篇8
2001年, 湘潭市湘闽鸭业有限公司本着引种繁育、杂交试验、配套技术研究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 笔者历经5年实践, 全面系统地对番鸭繁育、杂交利用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 特别是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 进行了黑、白番鸭品系间的杂交, 利用杂交优势生产出适应当地气候及市场需求的黑白花商品代肉鸭, 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现总结如下。
1 番鸭引种繁育
2001年分别从福建农林大学和古田县农业局引进RF系白番鸭2 400套和古田县优良地方品种 (FDB/NYl915-1987) 黑番鸭原种2 240套, 其生产性能见表1。
为了培育出适应当地气候、生产性能优良的种鸭, 并固定其良种的优良性状, 进行品种选育 (即纯种繁育) 。在纯种繁育过程中, 在不断扩大种群饲养数量的同时, 有目的地进行系统选育, 以提高该品种的生产能力和育种价值。为了克服纯种繁育近亲繁殖的缺点, 每间隔2年从原种单位引进体质强健、生产性能优良的同品种公鸭进行配种, 从而使后代的适应能力和生产性能提高, 体质变强、发病率降低, 种蛋的受精率、孵化率、产蛋率、蛋重和体重都有明显提高。
种公鸭的具体选择标准:体型呈长方形, 头大, 颈粗, 背平直而宽, 胸腹宽而略扁平, 腿略高而粗, 蹼大而厚, 两翅不翻, 羽毛光洁整齐, 生长快, 体重符合标准, 配种能力强。
种母鸭选择的标准:体型呈纺棰形, 背略短宽, 脚粗短, 羽毛光洁, 头颈较细, 腹部丰满下垂, 耻骨开张, 繁殖力强。
历经5年的选育, 品种的适应性和生产性能力均有明显提高, 2005年度种鸭的生产性能见表2。
2 杂交后代表型观察
对引进的黑、白番鸭两品系进行正反杂交, 通过连续2年对后代的表型观察, 白番鸭♀×黑番鸭♂的后代黑白花占72.30%, 白羽占3.80%, 黑羽占19.60%, 白羽黑尾占4.30%;而黑番鸭♀×白番鸭♂的杂交后代各表型黑白花占60.80%, 白羽占24.20%, 黑羽占3.60%, 白羽黑尾占11.40%。见表3。
3 小结
猪杂交组合育肥对比试验报告 篇9
1 材料与方法
1.1试验设计与分组
试验于2007年在遵义县西坪镇华艳畜牧养殖有限公司进行, 按表1试验方案生产杂交试验仔猪, 4个组合均来于遵义县西坪镇华艳畜牧养殖有限公司本场, 每个组合来自至少2头种公猪与3头母猪交配所生后代。60天后按均等原则选出试验用仔猪进行预试, 在10天预试期内进行公猪去势、驱虫、预防注射和适应性训练。预试结束时称重, 并调整到组间无显著差异, 即进入正试, 体重到95 kg结束。试验结束时每组抽取接近组均值的试猪10头进行屠宰测定和肉质评定。
1.2饲养管理
试验猪在同一猪舍由专人饲养管理, 采用记量不限量饲喂, 自由饮水。饲料以玉米、麦麸、豆粕、鱼粉等配料, 加4%预混料, 平衡氨基酸、矿物质、维生素的需要。前期 (30~60 kg) 饲料含消化能13.76 MJ/kg, 可消化粗蛋白质16.5%;后期 (60~100 kg) 相应为13.35 MJ/kg和14.5%。
1.3统计分析
试验结果按常规方法进行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1生长速度与饲料转化率 各品种组合的生长速度及饲料利用率见表2。
由表2可见, 杜♂×大长♀组合的平均日增重最高 (715 g) , 其次为杜♂×长大♀ (675 g) 、杜♂×大本♀ (635 g) 、大♂×大本♀ (620 g) ;饲料利用率最高的为杜♂×大长♀ (料重比为2.86) , 其次为杜♂×长大♀ (料肉比为2.94) , 大♂×大本♀最差 (料肉比为3.17) 。
2.2胴体性状 见表3。
由表3可看出, 各品种组合的胴体斜长最大的是杜♂×长大♀, 其次是大♂×大本♀, 最小的是杜♂×大本♀ (P<0.01) 。三点平均背膘厚以杜♂×大长♀最薄 (2.25 cm) , 其次为杜♂×长大♀ (2.38 cm) , 大♂×大本♀的背膘最厚 (2.78 cm) (P<0.05) 。后腿比例最大的是杜♂×大长♀ (29.87%) , 最小的是大♂×大本♀ (26.18%) (P<0.01) 。
2.3胴体组成 见表4。
胴体瘦肉率最高的是杜♂×长大♀ (67.23%) , 其次是杜♂×大长♀ (63.16%) , 最低的是大♂×大本♀ (53.64%) , 差异极显著 (P<0.01) 。皮下脂肪率有相反趋势, 最低的是杜♂×长大♀ (13.4%) , 最高的是大♂×大本♀ (25.78%) , 差异极显著 (P<0.01) 。各品种组合的骨、皮含量比接近, 组间差异不显著。
3 讨 论
本次进行的4个品种组合育肥对比试验结果表明, 以杜♂×大长♀获得了最高的平均日增重 (715 g) 和较好的饲料报酬 (料肉比2.86) , 较高的后腿比例 (29.87%) 和较薄的背膘厚 (2.25 cm) ;瘦肉率最高的是杜♂×长大♀ (67.23%) 。总的看来, 杜♂×长大♀和杜♂×大长♀组合均有良好的杂交效果。
从上述比较分析:以杜洛克作为终端父本, 长大、大长为母本进行瘦肉型在商品猪生产, 在主要育肥指标上有明显的优越性。
摘要:通过对杜♂×长大♀、杜♂×大长♀、杜♂×大本♀、大♂×大本♀这4个猪杂交组合进行育肥试验比较。结果表明, 杜♂×大长♀获得了最高的平均日增重 (715 g) 和较好的饲料报酬 (料肉比2.86) , 较高的后腿比例 (29.87%) 和较薄的背膘厚 (2.25 cm) ;瘦肉率最高的是杜♂×长大♀ (67.23%) 。以杜洛克种猪作为终端父本, 长大、大长为母本进行瘦肉型商品猪生产, 在主要育肥指标上有明显的优越性。
6个杂交辣椒品种比较试验 篇10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地选择在墨冲镇河西村二组一农户家责任田进行, 试验地前茬作物是油菜, 土质为泥沙田, 肥力中等, 海拔820 m。供试品种为:辣丰三号 (深圳市永利种业有限公司引进) 、香辣王 (四川种都种业有限公司引进) 、长辣七号 (湖南长沙市蔬菜科学研究所) 、辛香八号 (江西农望高科技有限公司引进) 、红辣八号 (贵州湘冠种业有限公司引进) 、韩玉一号 (贵州杰丰种业有限公司引进) 、本地线椒。
1.2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7个处理, 即每个品种为1个处理, 3次重复,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 共设21个小区, 每小区面积14.56 m2, 小区长5.6 m, 宽2.6 m, 栽4行, 行株距65 cm×40 cm, 每穴栽1株, 每小区栽60株, 栽41 220株/hm2。
1.3 试验实施
试验各品种在恒温箱内催芽, 1月26日在温室大棚播种, 4月20日移栽大田。每小区施鸡粪20 kg、复合肥 (15-15-15) 1.5 kg作底肥撒施于畦面, 每畦错穴栽2行, 随后畦面覆盖地膜, 栽后浇定根水, 5 d成活后用清粪水提苗再封口。6月18日进行第1次追肥, 用复合肥、过磷酸钙与水混合, 施用肥液250 g/株, 7月15日进行第2次追肥, 用量同上, 7月27日进行第3次追肥, 8月14日进行第4次追肥, 在上述用量再加尿素, 8月28日进行第5次追肥, 用量同上, 9月21日进行第6次追肥。1月20日对大棚和棚内育苗池用甲霜灵锰锌进行消毒封棚, 在移栽前4月10日对苗床用敌杀死和霜霉疫净进行病虫防治, 移栽盖膜前, 用一支清防治地老虎, 大田期分别于4月24日、5月17日、6月20日、7月16日、8月5日对辣椒进行病虫害防治[5,6], 药剂用克毒宝、霜霉疫净、杀毒矾、吡虫啉、大克螨、敌杀死。6月30日开始采收, 10月30日结束。生长期间观察各品种的植株性状、抗病性状、统计小区产量、产值等。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期
由表1可知, 各品种生育期依次排列为:本地线椒为222 d, 辛香八号232 d, 香辣王237 d, 韩玉一号247 d, 辣丰三号257 d, 长辣七号267 d, 红辣八号277 d。出苗最早的是辛香八号, 其次是香辣王、韩玉一号、长辣七号、辣丰三号、红辣八号。相差的天数不明显。辛香八号始花最早, 其次是香辣王, 韩玉一号和长辣七号同时开花, 红辣八号和本地线椒最晚, 比辛香八号晚19 d。本地线椒采收期最早, 其次是辛香八号、香辣王、长辣七号, 红辣八号最晚, 比本地线椒晚55 d。
2.2 植物学性状
由表2可知, 各品种植物学性状是以每个试验品种随机抽取10株调查, 以每个试验品种的10个数据的平均值作为特征进行各品种植物性状比较, 植株开展度从低到高依次排列为辣丰三号、辛香八号、韩玉一号、长辣七号、香辣王、红辣八号, 角长以本地线椒最长 (34.0 cm) , 其次是辛香八号 (25.3 cm) 、香辣王 (23.6 cm) 、红辣八号 (22.8 cm) 、长辣七号 (22.4 cm) , 韩玉一号最短 (21.3 cm) 。各试验品种中果型均为长羊角型。各试验品种中果面特征只有本地线椒有皱褶, 辛香八号有微皱褶, 其余都很光滑。各试验品种中果色青色为墨绿色的有长辣七号和韩玉一号, 深绿色的有辣丰三号和红辣八号, 浅绿色的有香辣王、辛香八号、本地线椒。成熟后本地线椒为浅红色, 其他为鲜红色。各试验品种中, 本地线椒的辣味为微辣, 辣丰三号辣味中等以外, 其他品种辣味都很强。从各试验品种的适合用途来看, 辛香八号和韩玉一号都属于早熟品种, 只作食用, 其他品种可食用, 又可加工, 耐贮运。
2.3 经济性状
由表3可知, 结角数最多的是长辣七号, 其次是红辣八号, 然后依次是辛香八号、辣丰三号、香辣王、本地线椒。平均单果最重的是韩玉一号, 为25.7 g, 最轻的是长辣七号和香辣王, 平均单果重15.6 g, 两者相差10.1 g。平均单株果重最重的是红辣八号, 为1.42 kg, 比本地线椒0.73 kg重0.69 kg, 较轻的是香辣王为1.11 kg, 比本地线椒0.73 kg重0.38 kg。小区理论产量最高的是红辣八号为85.2 kg, 比本地线椒43.8 kg增产41.4 kg。较低的是香辣王为66.6 kg, 比本地线椒43.8 kg增产22.8 kg。
2.4 抗病性
试验过程中, 对田间发生的病害作了调查。由表4可知, 辛香八号和韩玉一号不同程度的发生疫病, 辛香八号发病重一些。在8月高温季节, 病毒病发生程度依次为辛香八号、香辣王。在移栽期, 由于操作原因, 根腐病发生严重的是辛香八号。
2.5 产量及产值
由表5可知, 小区产量最高的是红辣八号, 为50.61 kg, 比对本地线椒的31.71 kg增产18.9 kg, 增长率为59.6%, 6个参试品种中小区产量最低的参试品种是韩玉一号产量为39.58 kg, 比对照本地线椒31.71 kg增产7.87 kg, 增长率为24.8%, 从总体来看, 参试6个品种都比对照本地线椒增产。小区产值最高的是红辣八号, 折合产值为48 664.0元/hm2, 比对照本地线椒产值30 490.6元/hm2增收18 173.4元/hm2, 6个参试品种中小区产量最低的参试品种是韩玉一号, 折合产值为38 057.6元/hm2, 比对照本地线椒增收7 567元/hm2, 从总体来看, 参试6个品种产值均比对照本地线椒产值增收。
根据试验结果, 对各个产量进行方差分析, 以比较各品种之间的差异显著性, 通过对重复之间作F测验 (表6) 。由表6可知, 区组的F值2.459小于F0.05的3.0和F0.01的4.8, 说明区组间土壤无显著差异。对处理间作F测验, 处理间的F值38.376大于F0.05的3.9和F0.01的6.9, 说明处理间差异极显著。需要对各处理作多重比较。
用LSR法测验各处理与对照有无显著差异, 由表7、表8可知, 参试品种的6个品种与CK差异极显著 (Sx=1.018 86) , 红辣八号、长辣七号、辛香八号、辣丰三号与韩玉一号差异极显著, 香辣王与韩玉一号差异显著;红辣八号、长辣七号与香辣王差异极显著;红辣八号与辣丰三号差异极显著, 长辣七号与辣丰三号差异显著;红辣八号与辛香八号差异极显著, 长辣七号与辛香八号差异显著。
(kg)
注:*表示差异显著;**表示差异极显著。
3 结论与讨论
从综合性状来比较, 参试品种中各有其特色, 产量最高的是红辣八号, 但它是晚熟品种, 比早熟品种晚收约16 d, 在市场销售上, 抢不到5—6月的市场, 只能在本地区海拔900~1 200 m的地区种植。长辣七号产量次之, 是中熟品种, 在本地区种植其果色、硬度、光泽度均优于其他品种, 又耐贮运, 在海拔650~1 200 m地区都能种植, 鲜销、加工均可, 可作首先推广的主要品种。辛香八号参试品种产量居第3位, 其长度最长, 辣角顺直, 早熟, 能抢早市价高, 总产值与最高产量品种产值比较常年均最高, 但其只能作青辣椒销售, 不宜作加工。
摘要:进行了6个杂交辣椒品种与都均地区本地线椒比较筛选试验, 结果表明, 长辣七号、红辣八号、辛香八号均优于本地品种。辛香八号熟性早, 可作早熟栽培主销青椒理想品种;长辣七号为中熟品种, 其果色、硬度、光泽度均优于其他品种, 耐贮运, 鲜销、加工均可, 可作首先主推品种。红辣八号可作晚熟栽培主销青椒主推品种。
关键词:杂交辣椒,品种比较,生育期,植物学性状,经济性状,产量
参考文献
[1]亢敏, 别之龙, 李洪权, 等.10个辣椒品种秋季塑料大棚栽培比较试验[J].长江蔬菜, 2010 (20) :33-35.
[2]陶笑, 杨兴国, 袁建玉, 等.辣椒新品种比较试验[J].上海蔬菜, 2009 (5) :26-27.
[3]陈建, 王志华, 潘玺, 等.辣椒 (干椒) 新品种比较试验初报[J].中国园艺文摘, 2009 (1) :54-55.
[4]刘健.辣椒春季露地栽培品种比较试验[J].浙江农业科学, 2006 (1) :11-12.
[5]王传福, 侯洪淼, 李国恒, 等.秋延辣椒主要病害识别及防治[J].河南农业科学, 2005 (10) :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