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疏散
消防安全疏散示意图(精选9篇)
篇1:消防安全疏散示意图
消防安全技术综合能力安全疏散设施二:疏散走道
疏散走道
疏散走道是疏散时人员从房间内至房间门,或从房间门至疏散楼梯或外部出口等安全出口的室内走道。在火灾情况下,人员要从房间等部位向外疏散,首先通过疏散走道,所以,疏散走道是疏散的必经之路,通常为疏散的第一安全地带。
疏散走道的设置要求:
(1)走道要简明直接,尽量避免弯曲,尤其不要往返转折,否则会造成疏散阻力和产生不安全感。
(2)疏散走道内不应设置阶梯、门槛、门垛、管道等突出物,以免影响疏散。
(3)走道的结构和装修要耐火。因为走道是火灾时必经之路,为第一安全地带,所以必须保证它的耐火性能。走道中墙面、顶棚、地面的装修应符合《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的要求。同时,走道与房间隔墙应砌至梁、板底部并全部填实所有空隙。
(4)走道内宜设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应设有疏散指示标志和事故照明。
走道的消防检查要点:
检查走道与房间隔墙是否砌至梁、板底部并将空隙全部填实;
走道是否堆放杂物或 被堵塞;
疏散指示标志和事故照明是否完整好用;
检查走道中墙面、顶棚、地面的装修应符合《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的要求;
检查疏散走道内是否设置了阶梯、门槛、门垛、管道等突出物。
篇2:消防安全疏散示意图
为了在学校发生紧急情况时,全校师生能安全、快速地进行疏散工作,我校特进行制定本安全疏散演练方案,并进行实际演练。
演练时间:2010年11月9日
演练地点:暂定南操场
一、疏散演练的组织: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紧急救护组成员:[略]
如当时楼梯口疏散指挥员紧急救护组成员正在上课,则应先组织本班学生疏散,待与班主任交接后楼梯口疏散指挥员到原安排的楼梯口指挥,紧急救护组成员则到中心办公室集中,如没能与其他教师交接本班,则不能离开本班学生。
二、情景预设:
1、上课时幼儿园伙房发生火灾,警报响起,全体幼儿立即疏散。
2、警报响起,全体幼儿立即脱离离火情较近的教室现场。
三、报警程序:
1、发现火情,立即敲响警报器(演习时用校园广播系统代替,体育教师负责响警报)。消防安全领导小组迅速组织全校师生疏散逃生,各人员到指定位置指挥疏散,班主任及当时上课的教师负责组织本班学生疏散逃生。
2、各班学生听到警报,马上逃离教学楼到田径场,跟班的老师负责组织学生逃生。
3、根据火势如需报警立即就近用电话或手机报告消防中心(电话119),报告内容为:“我是霍家街小学附属幼儿园,位置位于黄家街 5号,霍家街小学总校黄家街校区院内,学校发生火灾,请迅速前来抢救”,待对方询问完放下电话后再挂机(***校长负责);***校长负责向120求救;***校长向区教育局领导汇报情况。
2、学校后勤王俊忠主任负责指挥门卫值班人员打开学校大门,等待引导消防车辆进入校园。郭珩主任负责检查疏散校园消防通道;如情况需要,关闭学校总电源。我推荐你到这里看看应急预案演练方案,之所以这里的应急预案演练方案比较全,其他地方的应急预案演练方案网,应该这里的应急预案演练方案全面,确定是哪儿都能找到应急预案演练方案,原因是应急预案演练方案很容易找的,而且应急预案演练方案现在也不是太难找。
篇3:高校学生宿舍消防安全疏散
1 火灾发展与人员安全疏散时间线
建筑物发生火灾后,人员能否安全疏散主要取决两个时间参数,即所需安全疏散时间(Required Safety Egress Time,RSET),和可用安全疏散时间(Available Safety Egress Time,ASET)。当RSET
设从起火到室内人员觉察的时间为tb ,疏散准备时间为tc ,疏散到安全地带的时间为ts。从图1中可以看出这些值与RSET的大小有着直接关系,见式(1)。
RSET= tb+tc+ts (1)
2 学生宿舍实例概况
笔者选择某校新老校区的新旧两座宿舍楼进行实例研究。其中新校区A2宿舍楼为新建宿舍楼,建于2004年,共7层,首层用作商店、停车库及学生宿舍,2~7层为学生宿舍,总建筑面积39 732 m2;老校区宿舍楼以学二楼为代表,该楼建于1985年,共6层,全部用于学生宿舍,总建筑面积5 067 m2。
3 人员安全疏散的研究
3.1 火灾场景分析
火灾场景是对某特定火灾从引燃或设定的状态燃烧到火灾增长峰值的过程的描述,同时还涉及到建筑物的结构特性及预计火灾所导致危害的说明。火源场景的确定,须考虑建筑的结构、功能和布局特征、可燃物的燃烧特性和通风、排烟状态等因素。
考虑到建筑的结构、功能和布局特点,笔者分别对新旧两种宿舍形式各选取了三处火源位置进行研究。学生宿舍楼内虽有商店、车库、值班室等其他用途的房间,但大部分房间为学生宿舍,能代表大多数情况下的火灾发生地,每个宿舍的布局、可燃物种类等大致相同,在火灾荷载最不利原则下先单独对新旧两种形式的学生宿舍单室火灾进行模拟,研究其火灾规律。另外,一楼楼梯及大厅处人流量大,且发生火灾后是人员必经的疏散通道,火灾危险性较大,还应选取这两处为火源位置,考虑到楼梯相邻的房间比楼梯处火灾荷载大,因此此处选用一楼楼梯一侧的房间代替。以上三种场景着火物质均为木材。根据对两个校区学生宿舍的实地考察,对室内火灾荷载进行计算分析,设计火源最大热释放速率分别为:老校区2.3 MW,新校区1.4 MW。根据实际情况,宿舍内无喷淋装置,无机械排烟设施。表1为火灾场景设计表。
3.2 可用安全疏散时间(ASET)的确定
可用安全疏散时间指开始出现导致疏散人员生理或心理不可忍受情况的时间。危险状态性能判据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烟气层高度、对人体的热辐射、对流热、毒性、能见度等。根据宿舍火灾安全评价的总体目标,结合高校宿舍的实际,可以确定宿舍火灾安全评价总体目标的性能判定标准。在生命安全标准和非生命安全标准中,高校学生宿舍建筑应以生命安全标准为判据,因为宿舍是学生平时休息和生活的场所,火灾时保证学生和消防队员的生命安全,并能实施有效灭火的条件即是
宿舍火灾安全评价的性能判定标准,保证此条件就能最大限度地保护财产安全,即保证了非生命安全标准。
根据参考文献[6]及我国规范中的相关规定,考虑宿舍火灾的发展蔓延情况,为保证消防队员实施有效灭火,确定火灾发展10 min内生命安全危险的计算判据(安全判据),如表2所示。
笔者采用FDS模拟软件分别对6个设定的火灾场景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模拟时间600 s。
3.2.1 火灾场景1模拟结果
(1)在设定的火源功率下,207s时火源上方2.1 m处的温度首先超过了危险指标60 ℃,同时,火源一侧的门口处达到温度危险指标,241 s左右靠近火源一侧的窗口处也达到温度危险指标;
(2)在设定火源功率下,236s左右着火房间靠近火源处屋角的CO体积分数首先达到危险指标5×10-4,接着是窗口处,约10 s后门口2.1 m高处CO的体积分数达到危险指标;
(3)在设定火源功率下,205s时靠近火源一侧窗口处的能见度首先达到危险指标10 m,210 s左右时,门口2.1 m高处能见度达到危险指标,230 s左右着火房间大部分测点能见度都低于10 m,火场能见度保持在2~3 m。
因此,此场景下着火房间内的人应在着火后210 s内疏散到走道。
3.2.2 火灾场景2模拟结果
(1)起火楼层起火房间附近烟气能见度最低,温度和CO体积分数最高,而远离起火房间的疏散走道烟气能见度和CO体积分数值均满足设定的性能标准;
(2)着火层以上楼层各测点烟气能见度和CO体积分数均满足设定的性能标准,着火层以上楼层各测点温度最高为50 ℃,低于设定的危险温度60 ℃;
(3)除火源附近区域,起火楼层靠近着火房间处的楼梯口处温度最先达到危险指标,290 s时此楼梯口2.1 m高处的温度达到危险指标;宿舍楼一楼总出口处的温度为45 ℃,在危险指标以下。
因此,此场景下宿舍楼内着火房间一侧着火楼层以上的人群应在着火后290 s内疏散到一楼走道。
3.2.3 火灾场景3模拟结果
(1)起火楼层起火房间附近几个测点烟气能见度最低,温度和CO体积分数最高,而远离起火房间的疏散走道烟气能见度和CO体积分数均满足设定的性能标准;
(2)着火层以上楼层各测点烟气能见度和CO体积分数均满足设定的性能标准,着火层以上楼层各测点温度最高为50 ℃,低于设定的危险温度60 ℃;
(3)除火源附近区域外,起火楼层的疏散走道处温度最先达到危险指标,288 s时此疏散走道2.1 m高处的温度达到危险指标;宿舍楼一楼总出口处虽有部分高度处温度超过60 ℃,但在模拟时间内,这些位置的高度都在2.1 m以上。
因此,此场景下宿舍楼内人群应在着火后288 s内疏散到一楼走道以外。
3.2.4 火灾场景4模拟结果
(1)在设定火源功率下,211s时火源上方3.1 m处温度首先超过了危险指标60 ℃,212 s左右靠近火源一侧的窗口处也达到了温度危险指标,疏散门口1.5 m处在212 s时温度超过600 ℃;
(2)在设定的火源功率下,除火源附近区域外,245s左右着火床铺的对面床铺的CO体积分数首先达到危险指标5×10-4,约5 s后门口2.1 m高处CO的体积分数达到危险指标;
(3)在设定的火源功率下,除火源附近区域外,206s靠近火源一侧阳台门2.1 m高度处的能见度首先达到危险指标10 m,210 s左右时,疏散门口2.1 m高处的能见度达到危险指标,216 s左右着火房间大部分测点的能见度都低于10 m,火场能见度保持在2~3 m。
因此,此场景下着火房间内的人应在着火后210 s内疏散到走道。
3.2.5 火灾场景5模拟结果
(1)起火楼层起火房间附近几个测点烟气能见度最低,温度和CO体积分数最高,远离起火房间的疏散走道其烟气能见度和CO体积分数均满足设定的性能标准;
(2)除火源附近区域外,各测点烟气能见度和CO体积分数及温度均满足设定的性能标准,各测点温度最高为48 ℃,低于设定的危险温度60 ℃。
在此场景下,非着火区域的人员可以在着火后600 s内疏散到走道。
3.2.6 火灾场景6模拟结果
(1)起火楼层起火房间附近几个测点烟气能见度最低,温度和CO体积分数最高,远离起火房间的疏散走道其烟气能见度和CO体积分数均满足设定的性能标准;
(2)除火源附近区域外,各测点烟气能见度和CO体积分数及温度均满足设定的性能标准,各测点温度最高为48 ℃,低于设定的危险温度60 ℃。
在此场景下,非着火区域的人员可以在着火后600 s内疏散到走道。
通过对以上几种场景的模拟,可得出以下结论:
(1)在模拟的每一种火灾条件下,热烟气层温度都随火灾发展时间的延长而升高,并在达到一定的平衡时趋于相对稳定。
(2)最大热释放速率是导致热烟气层温度和冷空气层升高的主要因素,宿舍火灾的扑救重在早期控制,以控制最大热释放速率值在较小的范围,减小损失,降低扑救难度。
(3)对于单个宿舍火灾,两校区宿舍由于火灾荷载相差不大,燃烧状况相近,达到危险判据的时间大致相同,温度在约217 s内上升得比较平缓,在约217~280 s的时间段内有一个陡升的现象,然后趋于相对平缓。
(4)对于整个宿舍火灾,由于两校区宿舍楼都属于大体量建筑,自然排烟口面积较大,因此CO体积分数及烟气能见度达到危险判据所需的时间较长,此时,评价火灾是否达到危险状态的主要参照依据为温度;
(5)相对于新校区宿舍,老校区宿舍由于其火灾荷载密度较大、房间面积小,自然排烟口面积小,疏散出口数量少等因素火灾危险性较大。
3.3 RSET的确定
在老校区学二楼和新校区A2楼各选定的三个火灾场景中,选择最危险的火灾场景进行疏散模拟分析。
3.3.1 参数设定
老校区学二宿舍楼每层有房间29间,每个宿舍内住6人。按寝室全部满员的情况计算得宿舍楼内总人数为1 044人,选取1 044人作为需要疏散的总人数。其宿舍楼和宿舍房间基本情况见表3和表4。
新校区A2宿舍楼一层有房间20间,2~6层每层有房间72间,7层68间,每个宿舍内住4人。按寝室全部满员计算得宿舍楼内总人数为1 792人,选取1 792人作为需要疏散的总人数。各层的疏散房间、建筑及楼梯间的基本情况如表5和表6所示。
3.3.2 人员疏散数值模拟
笔者采用疏散模拟软件PathFinder对建筑物内的人员进行疏散模拟。由于在PathFinder模型中,默认的模拟疏散路径为最短疏散路径,即认为人员将按最短疏散路径疏散至安全出口。而实际火灾中火源的位置可能影响疏散路径并导致人员不能通过最近的疏散路径进行疏散,模拟还应考虑人员选择其他疏散路径疏散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人员的疏散路径可以根据给定的火场情况和实际的疏散行动重新定义。分析还在PathFinder模拟得到的疏散穿行时间基础上附加一个安全系数,该安全系数的选用部分是为了考虑实际疏散中人员可能采用与分析中的假设路径不同的疏散路径。基于SFPE的《防火工程手册》的推荐,安全系数取为1.1。
由于宿舍楼的简单设计,一旦发生火灾该楼层绝大部分区域的人员均能够很容易地发现火灾并及时疏散,因此火灾探测时间、报警时间和疏散准备时间会大大缩短。分析中估计火焰或烟气能在火源点燃后30 s内被楼层内的人员发现。而由于人员居住集中,一旦有人发现火灾,该楼的其他人员也能相对较快地得知火灾信息,立即开始疏散。分析预测在接到火灾警报后,人员疏散预动时间不会超过30 s。
因此,老校区学二楼必需疏散时间RSET=60+292.7×1.1=382 s;新校区A2楼必需疏散时间RSET=60+232.3×1.1=315.5 s。
3.4 结果分析
根据模拟结果得知,当火源位于一楼中央大厅时,火灾会对人员安全疏散造成较大的影响。因此,在对比ASET和RSET时,分别选取了老校区场景3和新校区场景6的结果。模拟比较结果见表7。当考虑能见度、火场温度和烟气浓度时,老校区目前的设计不能满足性能判定标准。基于对场景3的分析,老校区学二宿舍楼的ASET
通过新校区宿舍楼的3种火灾场景设计的FDS模拟发现,在考虑能见度、火场温度和烟气浓度时,目前的设计能满足性能判定标准。在各种火灾场景下,新校区都未达到危险指标,新校区A2楼ASET>RSET,其烟气控制系统的设计是可以接受的。
4 结论及展望
笔者选取某高校新旧两个校区中具有代表性的两栋宿舍楼进行调查和研究,应用FDS场模拟软件进行火灾模拟,根据宿舍建筑的特殊性建立了以保护人员生命安全和减少财产损失为防护目的的总体评价目标体系,通过对模拟结果中的关键指标(烟气层温度、能见度、CO体积分数等)的分析,归纳出影响高校学生宿舍火灾发展及人员安全疏散的因素,并从安全管理及消防设施配置方面提出预防高校宿舍火灾的措施。得出以下结论:
(1)最大热释放速率是决定火灾评价目标(烟气层温度、热释放速率、能见度、CO体积分数等)大小的主要因素。高校宿舍建筑火灾的预防应立足于早期发现、早期控制,同时在多方向布置水枪等消防设施,使火灾的最大热释放速率(火源强度)控制在较小范围;
(2)可燃物的种类和分布是决定火灾能否蔓延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当热烟气层的温度足够高时,它将成为主要的热辐射源,引燃其他可燃物。在高校宿舍建筑设计与建造时,应尽量使用难燃或不燃的材料,不使用聚氨酯泡沫塑料这类易燃材料。增大房间中主要可燃物之间的间距,采取一定的措施降低热烟气层的温度是阻止火灾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手段;
(3)相对于老式宿舍建筑,新型宿舍建筑由于房间面积、人员数量、开口尺寸等方面的改进,火灾荷载密度大大降低,其火灾危险性相应降低。因此在高校宿舍建筑设计时,应考虑采用与外界直接连通的构造(如门、窗、阳台等)面积较大的格局,并尽量减少居住人员的数量;
(4)对于大学生宿舍火灾事故的预防,首先应从安全管理角度入手,提高宿舍内居住人员的安全防火意识;其次应优化宿舍建筑内消防设施的配置,并及时检修,尽可能减少火灾所造成的损失。
高校宿舍建筑的火灾研究目前在国内还是空白,对于人流密度较大的宿舍火灾的预防也仅限于安全管理方面,其下一步的防火安全问题研究必将提上议事日程。目前十分缺乏这方面的基础研究工作,对宿舍内一些特定可燃物的燃烧特性尚没有基础数据,下一步应在这方面开展研究工作,为高校宿舍的消防工作提供更有效的指导,以保障青年学生的消防安全,将学生伤亡事故扼杀在摇篮中,最大限度地较少财产损失。
参考文献
[1]姚斌,刘乃安,李元洲.论性能化防火分析中的安全疏散时间判据[J].火灾科学,2003,12(2):79-83.
[2]倪照鹏,王志刚,沈奕辉.性能化消防设计中人员安全疏散的确证[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3,22(5):375-378.
[3]刘敏,丁国锋,秦挺鑫.公路隧道火灾的数值模拟[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5,24(5):573-576.
[4]王军,姚斌,张和平,等.某大型超市火灾危险性评估研究[J].火灾科学,2004,13(3):196-201.
[5]李元洲,霍然,易亮,等.隧道火灾烟气发展的模拟计算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04,6(2):67-72.
[6]肖学锋.发展性能化防火设计迎接新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消防,2002,(4):29-32.
[7]MCGRATTAN K,HOSTIKKA S,FLOYDJ,et al.Fire dynam-ics simulator(Version5)technical reference guide,NIST special publication1018-5[R].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2009.
[8]MCGRATTAN K,KLEI NB,HOSTIKKAS,et al.Fire dynamics simulator(Version5)user's guide,NISTspecial publication1019-5[R].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2009.
篇4:浅析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疏散设计
关键词:建筑设计 概念 特点 注意问题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多功能建筑矗立于现代都市之中,也使得高层建筑的火灾隐患越来越多。因此,高层建筑消防安全与火灾情况下安全疏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欧美、日本等国已建立了或正在建立火灾烟气流动的动态模拟以及人员疏散行为的动态模拟,并规定大型公共建筑及高层建筑设计均须进行上述计算机模拟,以检验其安全疏散设计的正确性和可靠性,或依据模拟结果提出合理的设计数据以对设计进行修改、完善。我国的安全疏散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大多还停留在定性分析阶段。只是近几年才开始出现了一些关于建筑物火灾的安全疏散模拟模型,但由于模型过于简化,并没有真正结合人员疏散的实际情况,这些模拟模型都不太完善,且都缺乏一定的通用性。
1.安全疏散设计概念
所谓的安全疏散设计就是对火灾和烟气流动及疏散形式进行预测,并在此基础上采取一定的措施,对安全疏散设施的设置和设计提供合理的疏散方法或安全防护方法,以保证高层建筑内的人员安全。在设计的时候,必须保证火灾发生时高层建筑内任何位置的人都能自由、无障碍的进行疏散,并能保证行动不便人员的安全。
2.安全疏散设计特点
近几年,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疏散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值得关注的焦点。就目前来看,高层建筑火灾疏散设计仍需要注意很多问题。一般情况下,高层建筑内部的易燃品或可燃品比较多,使得火灾隐患比较大。一旦发生火灾,火势会随着楼梯间、电梯井、管道井、风道、电缆井、排气道等迅速的蔓延,特别是防火分隔或是防火措施处理不当的时候,烟气和火势就会迅速的蔓延。再加上高层建筑是人员集中的地方,一旦发生火灾就会出现混乱、拥挤的状况。在疏散的过程中,大部分人都会因恐慌,向自己熟悉的路线或是比较明亮的地方逃跑。在这种情况下,就会给疏散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火灾发生后,不仅人员逃离困难,给救援活动也会带来一定的问题。毕竟高层建筑自身消防设施有限,一旦遇到火灾,常因消防水量不够,而不能及时对火势进行控制,如果遇到建筑内消防水泵中的给水设施发生故障,就只能依靠消防车抽吸室外消防用水进行扑救,但效果也不是最好的。因此,在人员疏散设计中不仅要考虑设备、设施问题,更要考虑人员安全问题。
3.安全疏散设计方法
安全疏散设计方法分为处方式设计方法和性能化设计方法两种。处方式设计方法就是指依据现有的规范和标准设计疏散通道的尺寸及数量。其优点是设计过程简单,只需按照规范、标准设计,但是,它不能针对每一个建筑物的个体差别而给疏散安全设计提供一个最优的方案,因此,建筑物的安全水平将会因为建筑物的个体差异而导致不同的结果;性能化设计的基本步骤是:首先确定该建筑物的消防安全目标;应用消防工程学原理和安全评估方法,对建筑物的火灾危险性进行量化分析;结合实际火灾中积累的经验,通过对建筑物及其内部可燃物的火灾危险性进行综合分析和计算,再预测各种可能起火的条件及由此所造成的火、烟蔓延途径和人员疏散情况;然后再选择消防设施,并加以评估,校核是否已经达到预定的消防安全目标;最后再对设计方案做调整、优化。
4.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疏散设计应该注意的问题
4.1楼梯、安全出口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对高层建筑楼梯、安全出口进行设计的时候,应该注重其数量、宽度及安全出口的畅通程度。在对其进行设计的时候,应该设计足够的安全出口,以保证火灾发生时,避免因人们的恐惧心理而出现道路拥挤现象,特别是写字楼、医院、商业建筑、通讯等人员密集的地方,这些地方最好设置两个以上不同方向的安全出口。在设计安全出口的时候,还要考虑其宽度问题,宽度在设计的时候应该根据使用的人数及疏散指标进行计算,以满足不同建筑物的需求;在对安全出口进行设计的时候,还要考虑出口的畅通程度,要保证人们在火灾发生时,能够向两个不同安全疏散出口疏散,以保证人员安全疏散。
4.2疏散距离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
高层建筑中的疏散距离的设计也是十分重要的,相应的设计标准对安全疏散距离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但是也有一些安全疏散距离是难以把握的。在设计的时候就应该注重那些难以把握的疏散距离。如果按照丁字形走道计算房门和安全出口的疏散距离进行设计,可将袋形部分折算成两倍,按照双向疏散距离进行计算,即两倍的袋形部分长度与双向疏散部分长度之和应小于规范规定的双向疏散的最大疏散距离。图1所示丁字形袋形走道部分的距离是4 m,双向部分疏散距离就应该是8 m,双向距离就应该是16 m。图1中的设计,a是丁字形袋形走道部分距离为4 m,b是双向部分分散距离为8 m,a+b为双向距离16 m。
4.3高层避难层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对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疏散设计的时候,特别是对高度超过100 m的公共建筑进行设计的时候,要严格按要求设置避难层。最好是在10~15层的地方设置第一个避难层,以此类推设置不同的避难层。在对避难层进行设计的时候,可以采用3种方法。可以采用全敞開式、半敞开式、封闭式。设计全敞式避难层,一般不设维护结构而是全敞开的空间,这一设计在顶层或是屋顶上比较常见。设计半开式避难层时候,一般在四周设高低约1.2 m左右的防护墙,并在上面设有可以开启的封闭窗,并采用自然通风,以避免火灾发生时的烟气侵害。设计封闭的避难层时不仅要有耐火的防火结构,还要有相应的独立照明设备、独立空调及排烟系统,以避免不必要的烟气危害。
4.4疏散应急照明及指示标志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
疏散应急照明及指示标志设计也是疏散设计中比较重要的环节,但是却往往被人忽视,特别是在装修设计的时候常常被忽视。一般的设计公司很少能理解疏散应急照明及指示标志设计的重要性,怎么方便就怎么设计,甚至会出现偷工减料的现象,要知道疏散应急照明及指示标志在火灾发生时是起引路作用的。因此,必须注重对应急照明和指示标志的设计。安全出口上方和走道转角处应严格设置;一些重要场所地面还应该设置发光的疏散指示标志,以保证人员安全疏散。
5.结语
高层建筑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城市问题,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了便利,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其中的问题。高层建筑层数较高,影响人员疏散的因素多,一旦发生火灾,人员疏散就是一个大问题。要想使人员及时疏散并保证其安全,高层建筑在消防安全疏散设计中,就要做好各种工作,以保证安全疏散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胡忠日.安全疏散研究的国内外动态和发展趋势[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01, 11(6).
篇5:消防安全疏散总结
为提高我校师生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故的能力,我校于2011年10月10日举行了一次校园师生消防安全疏散演练,全园师生参加了这次演练。现将这次演练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1、学校成立了以蒋益楠校长为总指挥的消防逃生演练领导小组,确立了“安全第一,确保有序;责任明确,落实细节”的演练原则。
2、演练前,学校领导根据本园演练要求和实际,预先制订了严密、确实可行的消防逃生演练方案。对演练的时间、地点、组织领导机构、演练原则、组织指挥分工、疏散线路及顺序、演练前的培训、演练实施步骤及各环节责任人和注意事项等进行了明确的部署。方案制定后,印发到各处室及其相关责任人,为演练的顺利实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3、学校组织召开消防演练动员大会。
4、组织教师学习《消防逃生演练方案》,让老师进一步明确演练要求、明白演练责任,并做好演练宣传,确保演练万无一失。
5、实地逃生演练准备阶段开始,各工作人员到位,各班主任到班里进行宣传并组织学生进行快速组队演练和让学生明白撤离方向、撤离路线、撤离到区域,为快速、有序、安全撤离作准备。
6、撤离演练准备工作做好后,随着警报鸣放员鸣响火警警报信号,演练正式开始。参加演练人员各就各位,各班学生用毛巾、手帕或衣袖等捂着口鼻,猫着腰有序地按指定路线“逃生”,班主任带着
本班学生有序地逃生到指定安全区域。整个撤离演练历时三分半钟,做到了快速、安全、有序。
7、演练结束后,校长对此次演练活动作了总结并对学生进行了相关的消防教育。
8、各班按指定的返回路线,安全有序地返回教室。
篇6:消防安全疏散演练总结
根据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工作安排,2010年9月17日上午第二节课,我校进行了安全逃生演练,此次活动受到了校领导的高度重视,活动中各岗位人员尽职尽责,学生们疏散有序、迅速,整个过程组织严密,逃生演练取得了圆满成功,现就本次活动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演练活动组织到位
为了确保演练活动落到实处,我校成立了由杨鹏校长任总指挥,张久波校长、刘丽波主任、刘会中主任、时光主任任副总指挥,各科任教师、班主任为组员的演练领导小组,并召开小组会议,部署演练工作。会上,杨鹏校长要求全体成员首先从思想上要引起重视,增强安全意识,在学生中进行安全意识教育,抓住这次演练机会,提高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能力,并着重强调,对于这样的大规模的活动,一定要注意安全,保障措施一定要到位,各年级要层层落实,以确保这次演练活动顺利进行。
二、筹划缜密,演练方案安全可行
根据领导小组会议要求,学校校长亲自进行指导,使演练方案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并就方案中就演练的时间、地点、内容、对象为大家作具体的说明,对这次演练的具体操作程序、疏散要求与注意事项作了详细讲解,还成立了三个小组分东、中、西楼梯分岗负责。为了确保演练活动顺利进行,演练活动领导小组在演练的前又召开了班主任会,进一步明确疏散路线、疏散顺序、集合地点和注意事项。要求班主任教育学生,听到演练活动开始的宣布后,必须服从指挥,听从命令,立即快速、安全进行疏散,不能再收拾物品;不得拥挤、推搡,不得重返教室,更不得喧哗、开玩笑;如发现有人摔倒,应将其扶起,帮助一起逃离危险地。要求各小组按照各自的职责,到达规定的位置,完成各自的任务。
三、师生参与,演练效果良好 2010年9月17日上午9点,参与逃生演练活动的全体人员到达了指定岗位,随着警报声响起,在场教师指导学生有秩序地从各班教室内迅速撤离,整个疏散过程快、静有序,用时不到3分钟,经过详细清点人数,疏散中无一学生遗留在教室,疏散中也无一学生出现伤情,安全快速到达目的地,各班主任马上清点人数,向现场总指挥汇报,疏散完毕后,还在操场前进行了演练小结。
篇7:消防安全疏散演练方案
一、演练目的
为使员工在突发事件中紧张有序、及时有效地撤离事故现场,减少、避免伤害事故发生,培养员工的自我防护能力,特举行消防安全疏散演练。
二、演练领导小组
总指挥:
副总指挥:
疏散指挥组:
秩序导护组:
三、演练安排
1、准备:a、让员工熟悉应急避险的方法。b、让员工熟悉应急疏散的途径的路线和集中地点。c、全厂员工进行应急疏散的预演。
2、参演对象:全体员工
3、演练情景:C栋3楼发生火灾。
4、演练内容:演练包括应急避险和疏散两个内容。当火灾发生时,迅速到预定地点集中,防止灾害发生。
5、警报信号:灾情发生以广播警报作为启动信号。连续警报声代表火灾发生,员工进行疏散。听到警笛声后按预定方案进行演练,全过程要求在3分钟内完成。
五、疏散的集中地点和路线
1、集中地点:公司楼下的空地
2、疏散路线:
①号通道:大办公室员工从东侧楼梯至公司楼下空地
②号通道:其他部门办公室员工经西侧楼梯至公司楼下空地。
六、工作人员职责
1、全体员工应服从公司安排,确保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取得实效。演练开始前所负责的每层楼梯口、疏散路线每个拐弯处等,都要有人负责。
2、责任分工(涉及到组的由组长负责具体安排)
七、疏散要求与注意事项:
1、听到发出的警报声后,全厂员工立即快速、安全进行疏散,不能再收拾物品。
2、疏散顺序:
① 疏散时:以部门为单位,按离通道距离近的在先,距离远的在后的顺序进行。
②员工排二列队伍下楼道,分组按方案疏散。
3、注意事项
疏散时,部门员工依次下楼。要求依次快速、安全下楼,不能抢先拥挤,以免发生拥挤踩踏事故。
八、演练结束
演练结束,由总指挥点评。事后部门负责人要及时总结,召开主题会,不断提高员工应急避险的自救自护能力。
篇8:某高层医院消防安全疏散
1 工程概况
选取某高层超大医院的门诊楼, 具体参数如表1所示。设门诊大厅平均人数1 000人, 急救中心、门诊和医技检查室平均人数300人, 其他各科门诊病房及功能单元平均人数200人。
其平面布局为简单的一字型, 平面结构为对称房间型。1层设有4个出口, 为场景1;2~5层相似, 为场景2;6~25层相似, 为场景3。平面图如图1所示。
2 研究方法
采用buildingEXODUS软件模拟的方法, 但为了减小误差和其模拟的局限性, 用实证调查法进行补充。实证调查包括场地观察、人员访谈、调查问卷和疏散时间模拟4大部分。实证调查为火灾模拟提供数据支持, 对人员自然状况和心理行为特点提供依据, 在确定疏散时间上为软件弥补不足, 使模拟更准确, 结果更客观可靠。
3 研究对象
以6~25层、发生火灾时每层平均人数200人为例, 根据问卷调查和人员访谈得出BuildingEXODUS软件设定的依据及人群行为特点, 如表2所示。
4 火灾模拟
用CFAST软件模拟火灾场景, 选择周一早上10点, 医院最繁忙、人员最多时进行模拟。其他参数通过文献及对比实验进行确定。
5 疏散时间
所有人员在火灾发生后的疏散时间为火警报警时间T1、人员准备时间T2和1.5倍的人员行动时间T3之和, 如式 (1) 所示。
式中:T1为火警报警时间, s;T2为人员准备时间, s;T3为人员行动时间, s。
5.1 火警报警时间
火警报警时间与医院内消防探测设施、报警装置的种类和安装、火速与着火规模、着火地点等有关。对于笔者研究内容, 重点考虑模拟的火灾场景中人员密度和人员身体状态及敏捷度:对于计算场景1一楼门诊大厅, 此位置人员密集, 空间大, 而且几乎没有障碍物阻隔, 远近人员都能通过感观及时得到火警报警信号, 所需火警报警时间较短, 取25s。与之类似, 场景2整个建筑结构与场景1相同, 人员发现火情时间较短, 火警报警时间可取25s。对于场景3, 由于该部分楼层较高而且房间分割较多, 整个呈狭长的机构分布, 各个房间内的人员直接得到火灾预警信号的几率较小, 但该区内安装有火灾预警系统的感应装置, 通过温度和烟气探测器进行报警。故将探测器的反应时间作为火灾预警时间, 一般为40s。
5.2 人员准备时间
人员准备时间是从接到预警到开始疏散的时间, 可分为火灾识别时间和人员反应时间。火灾识别时间与医院建筑类型、报警系统的灵敏度和物业管理维护相关。根据常规判断和文献资料, 识别时间一般为50s。人员反应时间主要包括:人员走出房间时间、穿过走廊到达楼梯或者电梯时间。这与人员的思想意识、行动能力和敏捷度有关。火灾发生后人员的第一反应就是走出房间, 按照人员密度每个房间4人, 从最远处到达门口的时间大约为10s。穿过走廊到达楼梯或者电梯的时间与人们对于地形的熟悉程度和行走速度有关。研究对象对于医院内的熟悉程度和不同人员的健康状况和敏捷度不同。医护人员对医院门诊楼布局非常清楚, 而且动作敏捷, 在走出房间后10s内到达楼梯或者电梯;病患不熟悉逃生路线, 要通过医院的指示路线向外疏散, 并且多有行动不便, 大多数病患选择乘坐电梯, 可能在走出房间后55s到达电梯口。其他人员基本熟悉楼内布局, 行动方便, 走出房间后25s到达电梯或者楼梯口。因此, 医护人员、病患、其他人员的反应时间分别为20、65、35s。为使模型便于计算, 场景1、2中人员全部设定为医护人员。因此, 该高层医院内医护人员、患者、其他人员的准备时间分别为70、115、85s。
5.3 人员行动时间
利用BuildingEXODUS对该高层医院发生火灾时人员行动时间进行模拟, 走廊、电梯和楼梯的通行系数最小值设置为1.0, 最大值设定为1.2, 其他参数设置通过文献和对比实验确定。根据模拟结果, 将各场景不同疏散时间中最长的作为该场景的人员行动时间。火警预警时间、人员准备时间、人员行动时间的1.5倍时间之和为疏散所需时间。表3列出了该医院各类人员在不同场景中所需疏散时间。
6 疏散因素
6.1 场景1、2和3中医护人员
由表4知场景1、2和场景3中医护人员的疏散时间分别为745、775和790s。总体上这些场景中人员疏散速度较快, 疏散过程也较为顺利。这与楼层低、人员对楼内布局非常熟悉、人员的行动能力强有关。
(1) 场景1、2中总体疏散时间不受着火点的限制。因场景1、2在整个高层的1~5楼, 不论火灾发生在几层, 不会影响总体疏散时间。如图2所示。场景1位于一楼, 总体时间约为745s;场景2因其2~5楼的楼层不同, 疏散时间受楼层影响, 但不受起火点影响。
(2) 场景2中楼层疏散时间差基本相同。由图2中从5层到1层, 每层总体疏散时间相差20s, 且比较稳定。这说明不论火灾在几层发生, 各层中各类人员的疏散情况基本一致, 不会造成低层疏散不畅甚至拥堵的情况, 且疏散较为迅速。
(3) 模拟结果显示, 在火灾发生480s时, 电梯口、楼梯口和出口处发生拥堵现象, 主要是由于电梯和楼梯出口处预留空间过小, 出口宽度过小, 如图3所示。由于火灾发生一段时间内场景3中高层大量人员从楼梯和电梯口不断涌入一楼安全区, 并向出口拥挤。大量的人员在4个出口向外疏散, 出口宽度3m不足以承担大量人员, 缓冲空间过小, 造成人员堵塞。如果出口宽度增大并在电梯口和楼梯口预留足够的缓冲空间, 就不会造成拥堵情况。为保证大量人员安全疏散,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增加整个医院的出口数量。
(4) 场景1、2和3中的医护人员在疏散过程中不会造成人员伤亡。由于此高层医院严格按照建筑消防设计规范施工、建造, 尽管人员众多, 但是消防设施齐备, 且在2层设有消防控制机房。且场景1、2和3中的医护人员的自我防范意识高、逃生能力强, 不会发生大规模人员伤亡的悲剧。
6.2 场景3病患、其他人员
由表3知场景3中病患和其他医护人员的疏散时间分别为1 015s和865s。总体上场景中人员疏散速度较慢, 疏散过程混乱复杂。这与楼层高、电梯和楼梯数量少、人员对楼内布局的不熟悉、人员的行动能力差相关。
(1) 当火灾烟气层高度低于人眼特征高度 (1.2~1.8m) 时, 将会对人员疏散造成不利影响。人员疏散的极限状态是CO体积分数达到0.05%, 能见度10m且距离地面1.8m高度处温度达到150℃。由图1的6~25层的场景3可以看出, 电梯西侧为南北各25个房间的对称设计, 房间数目多, 排列紧密。火灾发生300s时, 这些房间内未撤离的病患和家属及其他人员由于受到烟气的影响无法顺利逃出房间。随着火势的蔓延和烟气的不断弥散, 这种情况越发严重。与此同时, 各个楼梯和电梯口聚集了大量的人员。楼层数越高的人员疏散越困难。如在此时发生拥挤踩踏事故, 受伤人员将无法得到顺利转移。
(2) 拥堵严重, 疏散速率慢。图4显示了火灾发生后325s时场景3某层的疏散情况。电梯和楼梯口明显出现了拥堵情况, 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处于满负荷状态, 且出口处疏散十分缓慢, 在此阶段消防和救护人员不可能进入此场景内进行人员疏散和救护。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是逃生通道过少, 应相应增加电梯和楼梯数量, 每增加一部电梯或者楼梯, 疏散效率会提高30%, 保证高层楼内人员在火灾发生时顺利安全疏散。
(3) 高层设计逃生通道不合理。由图4可以看出, 电梯西侧人员明显多于东侧人员。西侧人员众多, 走廊狭长难以完成人员安全疏散。而东侧房间较少, 人员较少, 且分布在这个区域内的大部分是医护人员, 对逃生路线又相对熟悉, 两侧楼梯疏散分配不平衡。为避免上述情况发生, 应加强医护人员消防安全意识, 提高医护人员素质, 在火灾发生时对人员进行正确引导和疏散, 合理分配逃生通道, 减少人员伤亡。
(4) 楼梯和电梯的有效分配。由表3可以看出, 疏散时间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人员行动时间。场景3中的病患和其他人员的疏散途径为电梯和楼梯。而造成电梯口和楼梯口拥堵的直接原因是这两种逃生通道的不合理利用。此高层医院总层数为25, 有4部电梯, 电梯容量为30人, 场景3中每层平均人数200人。火灾发生时为在最短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将高层人员疏散到地面, 规定停靠层以上的人员全部通过楼梯到停靠层等待电梯, 停靠层以下人员全部通过楼梯疏散。图5为疏散时间与停靠层之间的关系图。可以看出, 随着停靠层的增加, 电梯疏散时间减少, 楼梯的疏散负荷加大。因此, 确定电梯停靠层成为有效解决高层疏散的技术难点。楼层总人数对电梯疏散的影响较大, 若楼层需要疏散的人员多, 电梯的疏散效果不好。楼层人员较少, 电梯的疏散效果反而明显。在火灾初始阶段, 电梯是疏散的主导路径, 随着火灾的进行, 楼梯逐渐成为人员疏散的主导。楼层数对电梯的疏散能力的影响也至关重要。楼层数越少, 电梯疏散能力越强。因此, 在高层医院设计中, 确定了建筑总层数和各层人员容量后应在消防设计评估中预先确定火灾发生时电梯最佳停靠层数, 保证消防安全。
7 结论
(1) 在建筑消防安全规范和法规允许的前提下, 尽量增加安全出口数量, 加宽安全出口宽度, 预留出口缓冲面积。建议在研究对象的高层超大医院一楼的东西两侧增加安全出口;并将原有出口宽度由3m拓宽为6m, 适当加大电梯口、楼梯口和安全出口的缓冲面积。
(2) 对于超高超大建筑物, 增加电梯和楼梯数量, 使疏散效率提高。建议文中医院的电梯数量由4部增加到8 部, 楼梯数量由2增加到4。
(3) 加强消防安全防范意识、提高救援逃生能力、注重医护人员的消防培训。在火灾发生时, 对逃生路线熟悉且逃生能力强的人员负责疏导病患及其家属进行安全撤离, 减少拥堵踩踏及人员伤亡事故的发生。
(4) 在高层建筑施工消防安全验收中注重设计容量与设计层数以及电梯最佳停靠安全层数的关系, 并进行预警准备。
(5) 在运用BuildingEXODUS软件进行火灾模型评估时应结合实证调查并与文献数据项结合, 使模拟结果更加准确可靠。
参考文献
[1]朱江.超大体量高层医院消防安全疏散设计[J].武警学院学报, 2011, 27 (12) :39-41.
[2]何怡婧, 曾坚, 王子寒, 等.高层学生宿舍火灾疏散模拟与逃生行为研究[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13, 32 (1) :15-18.
[3]马鸿, 施照成, 原兆华.某大型展览中心人员疏散性能化评估[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13, 32 (2) :133-135.
篇9:公共场所消防疏散新技术
为避免由于人流过于拥挤等人群异常行为而带来的重大安全事故,公共安全部门往往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来保障公共安全,其中必然需要长时间、不间断地进行人流活动的监控与疏导控制。但以前依靠人工监控的方法,一方面容易因疲劳疏忽产生漏警,另一方面无法直观准确的为指挥人员提供可量化信息辅助指挥、部署工作;因此,提倡利用计算机技术对于大规模的人流运动进行长时间不间断的定位与分析,不仅能够直观准确地为指挥人员提供人群分布以及运动模式信息,辅助指挥人员进行指挥部署,更能有效减少人群的拥堵,有助于人群快速撤离事故现场,和救援人员的入场,尽量减少踩踏事件发生的可能。
基于此,笔者提出了面向公共场所消防疏散的混合室内定位系统。这种定位系统能够以低成本实现日常公众定位需求,与传统的RFID定位系统相比优势明显。混合室内定位系统的多源技术能形成第二信号源用于定位增强,同时利用多源技术公共建筑紧急定位疏导应用第二信号源,整体提升室内定位的准确度与稳定度。
采用四大核心技术
RSS技术
接收信号强度(Receive Signal Strength,即RSS)是通过接收到的信号强弱测定信号点与接收点的距离,进而根据相应数据进行定位计算的一种定位技术。RSS以无线发送层的可选部分,来判定链接质量,以及是否增大广播发送强度。它的实现是在反向通道基带接收滤波器之后进行的。由于RSS是通过在数字域进行功率积分而后反推到天线口得到的,反向通道信号传输特性的不一致会影响RSS的精度。
RSS分布依据信号源的部署方位与高度差异,路径损耗模型,多径衰落效应与阴影效应在时间与空间上均存在差异。这意味着在不同场景中,RSS信号的衰减与波动的规律无法用单一模型描述。而基于智能终端与穿戴式设备的医疗定位应用,使用者与周围人群的人体阴影效应与散射效应对RSS会产生动态的方向性影响。
三角定位技术
三角定位技术原理是利用2台或者2台以上的探测器在不同位置探测目标方位,然后运用三角几何原理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使用UWB技术可使定位误差在2厘米之内,优于全球卫星定位技术。
现有RSS三角与指纹定位算法研究对信号的传播描述沿用了通信系统中的简化模型,无法满足定位应用中的场景变化和信号描述需求,易产生模型失配与计算误差。持续提高RSS定位算法性能,需要准确按场景划分对无线信号传播特性进行描述,并且动态的描述人体散射效应和人群的散射效应集合。
PDR技术
运动传感器的行人航迹推算(Pedestrian Dead Reckoning,即PDR)技术基于行人步态的运动特征,利用加速度计或者计步器测量运动信息并评估步数和步长,综合从陀螺仪获得的航向信息推算行人的位置和姿态等信息。
PDR在用于RSS定位算法的滤波参数调整,以及在独立定位导航应用中,虽然可独立于环境估算使用者行走轨迹,但由于低成本运动传感器精度不高,PDR计算维度有限,受人体随机姿态动作干扰大,易产生移动累计误差。提高PDR算法对人体姿态的判断准确性,以及合理描述人体干扰动作分布,是持续提高定位精度的关键之一。这要求拓展现有的确定性人体姿态模型至统计型模型,并对PDR姿态判断算法进行优化。
多源技术(crowdsourced)
多源技术可形成第二信号源用于定位增强,有效地减少工程勘测量。公共建筑物紧急定位疏导应用具有典型的群体使用特征,可利用定位者本身的信号强度作为第二信号源,弥补无线信号的覆盖盲区,从而改善RSS定位算法的精度与覆盖范围。这是针对公共紧急定位疏散应用的一个关键的增强途径。
还待突破的三大技术难点
解决现有无线定位算法中对无线信号的传播描述和人群散射效应不准确问题
无线信号受建筑墙体反射和室内物体散射所产生的时间与空间的波动,是RSS三角与指纹定位估测误差的物理根源。常见的同向传播模型和单一的衰落模型无法匹配不同的室内场景(房间、走廊、大厅等)信号传播,也无法通过算法进行信号选择与优化。另一方面,相对狭窄的室内场景中人群的散射效应对信号具有显著的方向性影响。公共场所的建筑与业务特征将会进一步形成建筑各场景之间人流密度变化关联。优化现有RSS三角与指纹定位算法性能,必须建立更加准确面向场景划分的信号传播模型,并合理地描述上述建筑体反射效应和人群的散射效应。
常见的RSS三角定位算法多采用单一的全向路径损耗模型,在不规则的室内建筑环境中,信号的实际衰减程度差异和传播的方向性所引起的模型失配,是目前室内RSS三角定位算法的根本缺陷之一,因而需要根据实际场景选择对应的传播模型。RSS指纹定位算法广泛采取的WKNN算法,对K信号源选择多采用随机的方式,并未考虑信号传播特性。在明确指定场景中信号的空时传播特征之后,现有的RSS指纹定位算法可采用动态K信号源选择的方法消除不稳定信号所带来的误差,达到提升定位性能的目的。
因此,在实际部署中,需要以信号在室内建筑场景的空时传播特征为基础,通过对无线信号在可视与非可视区域的强度分布的描述与预测,改进现有定位算法中对信号传播模型的失配缺陷,从而持续提高算法的准确度与稳定度。
解决现有PDR定位技术中对人体姿态随机性的描述准确性问题
基于低成本运动传感器的PDR算法由于精度限制,主要采取步态检测估算行人移动轨迹。常规的固定步态模型很难匹配不同人体与不同行走模式,易产生判断错误和累计误差。克服现有步态检测算法的关键,需要将步行者的差异性与行走模式的变化纳入步态模型之中,使之可以动态地描述人体固定的行走模式与随机的动作成分。
针对该问题,拟通过概率模型对人体姿态的随机性进行描述,实现概率型步态判决算法,实现对不同的使用者的行走运动描述。进一步地,通过该概率型步态识别技术对上述无线定位算法进行辅助滤波计算,以达到减少无线定位的结果跳动现象。
解决多源技术在面向公共场所紧急疏散场景下的定位辅助与优化设计问题
多源技术可将以定位设备作为第二信号源增强已有的RSS定位算法的性能。紧急疏散场景中定位系统的使用具有明显的群体特征和聚合特征,多源技术可以依据这些模式生成可靠的第二信号源,并借助上述传播模型描述这些信号源的强度分布用于三角与指纹定位算法。这在目前的多源技术中尚未广泛使用。
因此,本方面的研究需要以典型公共场所,如车站、医院为研究对象,依据场所依附的公共业务为分析基础,对典型业务中人群的分布与流动特征进行模型化和参数化描述,从而设计第二信号源的选取方法,进而实现基于第二信号源的定位辅助功能。
相关文章:
灭火应急疏散预案和消防安全管理制度01-21
消防安全疏散应急预案01-21
信贷市场调查报告01-21
校党校党课第二讲01-21
消防应急疏散演练及培训01-21
老年公寓消防安全应急疏散预案01-21
学生消防安全紧急疏散活动预案01-21
党支部特色活动有哪些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