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规划手法(精选六篇)
规划手法 篇1
一、场地分析
北广场东西宽320米, 南北长350米, 占地252亩, 定以著名的古建筑大雁塔为主轴, 分为若干个空间中心化场所。整个工程建筑面积约11万平方米, 总投资约5亿元。以大雁塔这个1300多年历史沧桑建筑为真实载体把广场中心轴三等分, 进入广场首先映入眼帘的为八座大唐文化柱及两座万佛灯塔, 万佛归宗、盛世雄浑, 堪称广场的北门户。中央主景水道区为广场中轴线, 左右两侧分别设置雕塑园林区、唐风商业建筑步行街区, 以及南北分置的大唐列柱、万佛灯塔区、丝路风情浮雕区等。
主要标志性建筑从南而北, 有北围墙浮雕, 长106米, 分为秦川放牧、万国朝宗、唐蕃和亲、丝路驼队四个部分;四座石质牌坊;两个万佛灯塔;8个大唐文化柱;“大唐盛世”书卷铜雕等。
整体设计概念是以能突显大雁塔慈恩寺及大唐文化精神为主轴, 结合传统与现代的设计手法。在广场整体环境中以石、砖等硬质铺地为主要材料, 多注意铺装变化和细节的处理, 结合大面积的绿化及喷泉水景的运用, 以及雕塑石刻的精致与具有唐代风格的公共设施的布置, 强化广场的艺术特性和文化氛围, 朴素而不张扬。
这些区域之所以能够产生空间中心化感觉, 首先是有了人在其间的休闲参与活动, 为公共空间增添了精神内涵;其次是有了灯光园林区、建筑景区等作衬托, 使这些小空间显示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广场主景高科技现代音乐落幕喷泉显然又是一个更大的主题中心空间, 再加入人的围合, 中心化的空间视觉感就非常强烈。大雁塔北广场设计是对主题文化广场设计的一次有益尝试, 但同时在现实使用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有待我们去总结。
二、区域划分
区域划分是进行环境设计的主要组成部分, 它是场地布局的起点。通过对场地区域的划分, 确定场地的基本形态和其中各组成要素之间的基本关系。因此发挥每一寸土地的最大效用是外部空间设计的一个根本目的, 也是每一场地设计的重点。大雁塔北广场作为一个大尺度的城市广场, 其尺度已经大大超出了建筑围合的院落空间尺度, 因此, 空间的分割就显得十分重要, 分割大了就会显得空旷, 分割小了, 会显得凌乱琐碎。
因此, 在广场的处理手法上, 首先是将建筑退后100m, 将室外广场尺度放大, 广场的内边尺寸为南北长350m, 东西宽200m, 及内边的净面积为7万㎡。为了与如此大广场的尺度相匹配, 两侧的建筑尺度也需要放大, 才能在整体上协调广场、大雁塔与周边商建的比例关系。
其次南北向轴线, 利用现有场地南北高差9米的特点, 把广场设计九级踏步, 每个台阶五步, 每台台阶南北宽为28m, 高差600mm, 每级水池有7级叠水, 与大雁塔7层相印合。到最南端所剩的3.5m高差, 设计成一个宽108m的瀑布, 上作观礼台。在最北端与城市干道小寨东路相接处, 设计了宽为50m广场前区, 牌楼、八座大唐文化柱及两座万佛灯塔、雕塑柱形成对广场空间的围合, 这样纵向空间就显得叠落有致, 既有规律又寓于变化。
再次, 将体量较大的唐风商业建筑步行街区沿广场横轴线布置, 使大体量建筑置于离主体大雁塔位置相对较远的地方, 避免了大体量建筑与塔之间的尺度对比。
这样的设计把古西安城的文化个性和大雁塔历史遗迹融为一体, 体现了古都风韵和现代风采的完美结合, 使历史文化得到最好的延续。
三、空间特性
城市文化广场是城市道路交通系统中具有多种功能的空间, 是人们政治、文化活动的中心, 也是公共建筑最为集中的地方。大雁塔北广场作为曲江旅游区的中心, 是古西安城总体复兴规划和城市开放空间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大雁塔北广场设计之初, 就一直在探索广场要怎样设计怎样才能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 真正为人使用, 怎样通过巧妙的设施配置和交通, 竖向组织, 实现广场的“可达性”和“可留性”, 强化广场作为公众中心“场所”精神。
在大雁塔北广场中, 几乎没有纯粹观赏性的景观, 在法相花坛区、唐诗园林区、禅修林区等景观区, 游人可以直接自由进入, 与栩栩如生的铜像雕塑, 水景雕塑合影留念, 也可以一览唐朝诗人著作, 感受盛唐文化的风韵。树的投影掩映使人感觉到似乎有了空间场所界限, 人们在这里谈古论今, 虚拟的围合空间使人感觉到似乎有一层“幕”把活动场所包围起来, 是谈话的气氛更加畅意。
广场中, 有面积为1.6万㎡的音乐喷泉水池, 每天都在舞动着美丽的身姿, 吸引上万游客前来观赏。尤其是夏季的夜晚, 这里成了市民的纳凉之地, 晚风袭来, 音乐响起, 水花喷涌而出, 直射云霄, 一时间, 游人兴奋的尖叫声此起彼伏。那是一种叫人情不自禁地感情随喷泉喷涌而出, 有人冲进水池中奔跑, 全然不顾溅落的水花沾湿衣裳。喷泉随着音乐的节奏上下喷射, 时而高, 时而低, 时而旋转, 时而直冲而上, 在五彩灯光的掩映下, 变幻出各色形态, 人的心情也随着水珠和音乐放纵着, 不仅净化了环境, 也增添了空间环境的美感和虚空层次。
广场入口处的大唐文化列柱, 其实这列柱门就起到了使人感到似乎有一道“幕”分隔广场主景内外的作用。这个“幕”是虚空的, 当人们穿过门柱之间的空幕, 就感觉进入了门内的空间场所。空间都会随着时间的进程而呈现不同的意境美。
总之, 只有使景观园林绿化与文物古迹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才能体现出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从中我也体会到, 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对人的潜移默化作用是有意识地教育所难以取代的。
四、空间环境布局
1、构筑物
大雁塔北广场的构筑物以周边的商业建筑、万佛灯塔、文化柱以及石牌坊组成。大雁塔北广场周边的商业建筑, 是以唐代的建筑式样与现代的技术相融合的“现代唐风”。建筑的特征为雄大的瓦屋顶, 强有力的构架与现代建筑的轻巧玻璃墙面组合构成的外观, 在不影响大雁塔的象征性的情况下, 建筑物的高度定位中低层为主, 统一的挑檐与檐高、檐壁的后退距离, 创造连续的檐口高度统一。统一建筑外观的色调, 形成沉静的街道感, 屋顶瓦片为灰色, 以柱子、梁的朱红色作为基本色, 其他部分无色, 或者是灰色系等素色调处理。
2、地面铺装
在园林区内采用了花岗岩与大面积草坪、青砖铺地与花岗岩相结合的方法, 使整个广场色彩形式统一有不少变化。在整个广场中最具唐代特色的要数地景浮雕, 唐人审美以雄伟、壮丽、丰满、圆润为方向。北广场地面铺装的10组地景浮雕, 每组4块, 共40块。其中唐代花纹地景浮雕24块, 大唐书法地景浮雕16块, 充分借鉴唐代文化中最具代表的书法艺术和最典型的纹样宝相花的图案来烘托唐文化的雄浑博大。
3、环境家具
广场的面积较大, 环境设施这里主要涉及休息椅的设计。休息椅作为外部空间中的重要设施, 为使用者的休息、交流、学习等多种活动提供支持, 它的设计直接影响场地环境的综合质量。
4、环境雕塑
在大雁塔北广场中, 雕塑种类繁多, 形式多样, 无不体现着大唐盛世的辉煌, 主要包括书卷铜雕、大唐精英任务雕塑、诗书画印雕塑、丝绸之路浮雕以及大唐盛世浮雕五个部分。
大唐盛世书卷铜雕位于大雁塔北广场入口处, 为铜铸雕塑, 书卷上刻有唐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文字介绍及图案。
大唐精英人物雕塑, 此雕塑特意从诗歌、书法、茶道、医药等领域中选定了“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茶圣”陆羽、“诗佛”王维、“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书法家”怀素、“天文学家”僧一行、“药王”孙思邈八个精英人物, 以逼真写实的雕塑手法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5、水景设计
位干北广场中轴线上, 南北长350米, 东西宽52米, T字型结构, 共分为百米瀑布水池、八级跌水池及前端音乐水池三个区域, 可分区独立表演或整体表演。音乐喷泉规模宏大, 流光溢彩, 美仑美奂。其中八级喷泉方阵, 喷头点达1024个, 每个喷头均由一台水泵及一台变频器独立控制。
6、灯光设计
大雁塔, 作为广场核心的标志物, 在灯光设计上可谓独具匠心。采用黄光在建筑内部和四周底部打亮, 形成建筑通体透亮的感觉, 强调了建筑的质感以及体量感, 使大雁塔在整个广场上整体明亮、庄重, 成为视觉的焦点。周边的商业建筑采用在屋脚、檐口处均设了同种色调的投光灯, 并挂有一排中国传统风格的红灯笼, 创造了灯火辉煌的连续商业界面。这些做法大大增强了大雁塔广场在市民心中的夜间城市意象, 为一个整体区域的意象留于人们的脑海中。
7、植物设计
充分考虑到西安所处的地理环境, 在禅修林区栽植了银杏、白皮松等树种, 这写树种都和佛教有着深刻的渊源。每十棵一组, 八组八十棵直径55厘米的百年银杏, 在夏季保证充分的阴凉的同时, 冬季也能满足日照的需要。在园林区周边种植竹子, 在功能方面满足视觉碍阻的作用、在精神文化方面, 竹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和独特, 影响着中国人的审美观和审美意识以及伦理道德, 对中国文学、艺术、音乐、民俗文化的发展, 有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
摘要:大雁塔北广场作为亚洲最大的文化广场, 整体设计上凸显大雁塔慈恩寺与大唐文化精神, 营造出良好的城市形象与广场文化, 在规划设计中多角度、全方位展现西安古城的个性特色和时空魅力, 本文从规划设计手法出发, 解析在设计中是如何发掘和利用历史文脉, 为城市带来个性与优势。
关键词:场地规划,区域划分,空间特性,空间环境布局
参考文献
[1]和红星:《古都西安特色城市》,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年。
规划手法 篇2
主要内容:
第一节、避税原理及案例解析
(一)、避税的四种境界
1、乱帐 没法查,通过征管漏洞漏税。
2、钻空子,集中运用于税法规定滞后于实务创新领域,如金融工具创新领域。
3、形式重于实质,本质就是利用信息不对称,使用阴阳合同、虚假交易或设计有利涉税合同改变业务税务结果。
4、打文件,企业公关在税务领域的直接体现。
(二)避税的基本程序(税收风险识别流程图)
1、征税对象
思考1:没有产证的建筑物是否是房产税的征税对象。活动房是否是房产税的征税对象。
2、纳税义务人
思考2:信托的利息为什么没有征营业税?理财收益为什么没有征营业税?
3、应纳税额的计算
思考3:为什么金螳螂幕墙公司也可以是高科技企业,可以适用15%企业所得税率? 思考4:为什么说过分关注税基的计算是避税的重大误区。
4、滥用税收优惠(研发费的加计扣除,全额预提地下车库成本)
5、纳税时点
思考5:集团公司内资金往来没有合同,不收取利息,税务机关核定征收营业税是没有依据的。
6、申报时间、延迟纳税、申报表三级复核及票据管理
(三)、避税七种武器
1、高难财技 不动产的融资租赁,售后回租或回购 资产包 思考6:资产重组、整体转让中,判定征不征流转税的依据是什么?
2、合并、分立
思考7:合并分立是税收最优化的手法,但是却不一定是成本最优化的手法。
3、踢球、以乱治乱
思考8:税收实践是集七分税法技术与三分沟通的综合艺术,沟通是必不可缺、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
4、资产计量
思考9:税法重视期间损益但是却忽略资产计税基础的计量,为税收筹划提供了通道。
5、分步筹划
思考10:房地产公司从境外美元借款计提利息后被债权人整体在境内作为债权转让,房地产公司的资本化利息是否要代扣预提所得税才可以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四)、创新性筹划
1、创新业务,例如:资产重组、减资,金融衍生品、合作建房 BT
2、引导权力机关进入涉税领域,影响纳税结果。
利用违约金、法院文书、失火等非经营无票据业务损失规避企业所得税或个人所得税。
(五)、税法硬伤—缺少核心概念和严谨逻辑
培训公司的会员午餐是业务招待费吗?
二、税收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介绍
介绍系统化的税收风险管理方法。
------------第二节、房产税、土地使用税、个人所得税的避税手法与疑难探讨
一、房产税、土地使用税疑难问题
1、房产税的分劈确认是目前最适用的规避方法
2、计租面积与建筑面积不同带来的税收风险
3、未入帐房产的房产税问题
4、租来的土地上建的房子,是否包含土地价值?
5、转租行为是否交税?
6、如何区分地下建筑物与地上相连的地下建筑物?
7、租来的集体用地,是否要交土地使用税?
8、按小时收费的车位费、按月租赁的车位费及机械车位的租赁费分别如何交房产税?
9、综合体商业得房率低,如何规避房产税?
二、个税的漏洞与反避税方法
1、个税征管框架结构
①11个正列举税目外的个人所得不征税,但是工资薪金税目中没有正列举可以免税的都要征税。
②5个劳动性质所得税目,6个非劳动性质所得税目,非劳动性质所得税率低于劳动性质所得。
③11个税目中,除了个体工商户生产所得外,其余10个以代扣代交为主要申报方式。
2、现金与股权捐赠并不属于个人所得税征税范围
3、其他所得,并不是兜底条款
4、股权交易所产生的个人所得税,可以规避。
如果股权已经过户,但是没有支付价款如何征卖方个人所得税?
5、代持股个税问题解析
6、合伙企业税收解析
合伙企业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纳税透明体
有限合伙公司并不属于股权私募基金的最优形式
第三节 房地产相关流转税疑难问题解析 □案例1 不为人知的税法故事
《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劳务发生地条款”修改的幕后故事。
思考1:为什么“劳务发生地条款”未修改前,可以实现零成本的避税(所得税及土地增值税)?
□案例2 特别的混合销售2011年第23号公告与原文件国税发[2002]117号的差别在哪里? 思考3:甲供材的种类有几种?甲供材是否必须取得建安发票?材料与设备的区别是什么?思考4:分包方是自产贷物+劳务,总包方是否扣除分包的的自产贷物价款差额征营业税? 分包方是非自产贷物+劳务,总包方是否扣除分包的的非自产贷物价款差额征营业税? 思考5:混合销售与兼营的区别是什么?卖房送汽车属于混合销售还是兼营? 混合销售的三个要件是什么?
□案例3 转让无形资产、咨询与培训的区别是什么?
思考6:转让非专利技术可以是转让无形资产,还可以是咨询,甚至是培训。
□案例4 营业税条例第五条 “纳税人的营业额为纳税人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较原条例,取消了“向对方”三个字。以一个案例说明,取消三个字的深层含意。
------------□案例5 营业税中只有三个视同销售,与增值税、土地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中的视同销售不同,差别如何协调?
思考7:转让无产证地下建筑物在营业税是视同销售吗?在土地增值税中需要征税吗?
规划手法 篇3
关键词:车间物流,车间布局,改善
0 引言
企业物流贯穿企业生产和经营的全过程,物流路线不合理,运行节奏不协调。都会造成生产秩序的混乱。物流活动不正常,物流系统中物料堆放不规则,也将对生产环境造成影响。对车间物流的改善,是指以实现更好为标准而进行的持续改进或改变的过程。
1 车间布局规划
物流路径的规划不得不考虑车间布局的改善问题。布局设计简单地说就是系统中单元的选择及单元的排列组合。在完成设备选择后就要结合车间场地、空间结构特点及工艺约束对设备进行合理布局。要充分考虑设备之间在空间位置上的协调性,以确保生产系统物流畅通及设备的充分使用,加工设备的合理布局对加工系统中物流的合理性起到关键作业[1]。车间布局应遵循以下原则[2]:工艺性原则、经济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安全性原则。车间布局改善问题还需要考虑成本的问题。改善成本应尽可能少,使得新布局的总物流费用小于原布局的总物流费用。方法是,将设备按改善成本的高低进行分类,改善成本很大的设备处于固定位置,对其他设备进行优化布局。
2 电子产品生产车间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W公司是一个生产数字机顶盒的公司,一共有85种型号的产品,包括三大线体,手插线,部件线以及总装线。在现有的车间布局使得物流动线折返次数过多,手插线和总装线过长,在制品数量大,造成空间和库存的浪费。由于订单大量增加,造成人员周末工作8小时才能满足订单的需求。人员情况,该车间现有生产总人力252人,其中包括7人组长,直接作业员245人。其中搬运人员情况:总装线,每线2人共14人,经测定搬运人员工作负荷为42%,搬运人员闲置率为58%。部件线,共2人,经测定搬运人员工作负荷为35%,搬运人员闲置率为65%。图1为现有车间布局情况简图。
3 制定车间布局改善方案
3.1 总装线布局改善
3.1.1 确定标准工人作业空间
根据现状,确定标准工人作业空间。目前总装线的实际可用流水线长度为39.7m,而现场线体现状布局图中我们可以发现,每个工位之间的距离都在2.1m以上,物料摆放混乱,需要对工位进行标准化排布,确定线体余量:根据《人因工程》人体作业空间设定的标准,确定人体正常作业空间为80~100cm:在物料摆放原则中,根据吉尔布雷斯提出22条的动作经济原则设计作业方法,使得双手的动作应同时而对称;工具、物料等应放置于操作者近处,并按最佳工作顺序固定放置。
3.1.2 确定物流精简方案
根据现有每线两人的情况,运用时间研究的方法,测出在8小时工作时间下送料的总时间为36.2H。设宽放系数为15%。则搬运7条总装线所有物料所需要的时间为45.64H,需要最少的搬运人员数量为:N=41.64/7≈6人。改善后线体的长度由原来的39.7米缩短到18.9米。
3.2 部件线的布局改善
根据部件线的工艺流程运用ECRS四大原则进行分析,去除了三条不必要的工序,把每条线的工位数从10个降为7个。线体长度由原来的18.1米缩短到11.3米。
经过对总装线和部件线的布局改善,在原有的空间基础上,考虑把两大线体整合,根据整合线平衡方案与物料摆放原则并考虑相邻两个工位之间的缓冲距离,设计栈板数量与作业位置,得出最终方案如图2所示。
4 改善后的经济评价
通过车间布局改善,线平衡率提高到85.59%,线上工作人员减少16人,管理人员减少2人,搬运人员减少12人。如果按平均工资为1000元计算的话,那么每月将会节约30×1000=30000RMB/月。节约总空间1485m2,如果按月租每月5元/m2计算,1485×5=7425RMB月。节约搬运距离857.5米/次,一天搬运四次,每天节省搬运距离=3430m。即是说,在不改变现有工艺的基础上,生产线宽度不变,在长度方向上有了较大的缩短,提高了工厂单位面积产能,大大提高了场地利用率,零件从上线到下线的非增值时间也大幅缩短了,优化了物流路线,节约搬运距离3430m。使生产效率大为提高,更为重要的是为整个工厂节省了1485m2的空间,为下一步新生产线规划提供了场地条件,不需要新建厂房,既减少了项目投资又缩短了改善项目周期。
5 总结
我们对某电子产品生产车间的物流设施布置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在充分考虑了原有线体生产加工的工序、工艺设计基础上,通过对原有设备进行布局,大大减少了产品和在制品的库存量及产品的交货时间,增加了生产线的柔性,提高了生产率。
参考文献
[1]王大明,谭健祥,姜延冬,胡健斌.优化生产线布局提高生产效率[J].大众科技,2009,(11):86.
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 篇4
在排除动词或形容词作谓语的前提下,用名词、名词短语直接排列组合而成。
作用是叠用意象,具有整体美。
例: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2、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3、楼外白云,窗前翠竹,井底朱砂
二、移时
把古代事物与现代事物“生拉硬扯”组合在一起,以增强感染力。
例:林冲出身枪棒教师的家庭,是属于小资产阶级的技术员。
三、空设
根据表达需要,临时设立一个没有的东西,以获得奇巧生动、幽默风趣的艺术效果。
例:但我还是照常走,并且说明……他虽然属于绿林大学出身,而杀人又却不很高明。
四、奇解
在特定语言环境中,临时赋予一个词原来没有的某种新义而作出奇特的解释,产生网址生动的效果。
例:没有平凡的工作者,领袖就成了“空军司令”
五、闪避
在实际场合,说话者不正面回答别人的问题,利用含义宽泛的概念或不太精确的语言,把话故意说得不明白,不具体,从而达到某个特定目的。
例:1、大嫂,你别问了,我叫解放军,住在中国。
六、精细
在数字运用中,本可以模糊的地方却出人意料地使用十分精确的数据来表达,这故意的精确,独具匠心在特定表达情境中带来模糊数字望尘莫及的效果。
例:1、孔乙己欠酒店掌柜的十九文钱。
(显示潦倒)
2、祥林嫂的工钱,一千七百五十文。
(祥林嫂的勤劳节俭、婆家的刻薄)
七、错综
为避免词句的重复单调呆板,有意变换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使用参差变化的句型,使语言富于变化。
(一)词的错综
1、慧眼认英雄,睿目识豪杰
2、今日的仇,昨日的恨
3、余杭郡为最,龙隐寺为尤,冷泉亭为甲
(二)句子的错综
错木据水,则不若单鹭,历险乘危,则骐不如狐。
八、返源
在使用成语时,有意偏离成语的通用义,而返回它的字面义,直到奇特效果。
例:1、牙刷好,一毛不拔
2、青蛙对运动的物体明察秋毫,对静止的物体视而不见。
3、火成岩诞生于水深火热之中
九、析字(化用)
利用汉字结构特点,把字的形体离析整合,起到雅俗共赏妙趣横生的作用
例:1、成都十八子(李)
2、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愁)
3、海动山倾古月摧(胡人)
十、偏语
讲述中故意偏离客观实际或事之常理,以不合理但合情的方式来表达某种感情的修辞(即知错说错有意为之)
例: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不能实现的)
十一、增饰
先说出一个中心词,后多次为中心词补加修饰限制成分。
作用是为了丰富内涵,表义更具体、全面、准确、鲜明,增强语势,强调语境。
例:1、不能用这样的方式对待人--一个有能力的人,有感情的人。
2、它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中的精灵。
3、下去试验--一次、两次、十次、几十次的试验
十二、字示
即用汉字或符号来表示某种形态,使之形象生动
例:1、他留着“八”字胡。
2、这兔子跑出了一个“8”字。
3、十字路口
4、S形大街
十三、示现
即把非眼前的情形说得如同就在眼前一样
例:1、(悬想式)只听得轰的一声,一道金光从枕边飞出。
2、(陈述式)脑海里闪出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明月。
3、(预言式)春天来了,闭上眼,树上仿佛已满是桃儿、杏儿。
十四、同字
规划手法 篇5
1.1 利用园林植物表现时序景观
园林植物随着季节的变化表现出不同的季相特征, 这种盛衰荣枯的生命节律, 为我们创造园林四时演变的时序景观提供了条件。根据植物的季相变化, 把不同花期的植物搭配种植, 使得同一地点在不同时期产生不同景观, 给人不同的感受, 使人能体会时令的变化。利用园林植物表现时序景观, 必须对植物材料的生长规律和四季的景观表现有深入的了解, 根据植物材料在不同季节中的不同色彩来创造园林景色供人欣赏, 引起人们的不同感受。
1.2 利用园林植物形成空间变化
植物本身是一个三维实体, 是园林景观中组成空间结构的主要成分。植物也像其他建筑、山水一样, 具有构成空间、分隔空间、引起空间变化的功能。植物造景在空间上的变化, 也可通过人们视点、视线、视境的改变而产生“步移景异”的空间景观变化。造园中运用植物组合来划分空间, 从而形成不同的景区和景点, 其往往是根据空间的大小, 树木的种类、姿态、株数多少及配置方式来组织空间景观。
1.3 利用园林植物创造观赏景点
园林植物作为营造园林景观的主要材料, 本身具有独特的姿态、色彩、风韵之美。不同的园林植物形态各异、变化万千, 既可孤植以展示个体之美, 又能按照一定的构图方式配置, 表现植物的群体美;还可根据各自生态习性, 合理安排, 巧妙搭配, 营造出乔、灌、草结合的群落景观。不同的植物材料具有不同的景观特色, 棕榈、大王椰子、假槟榔等营造的是一派热带风光;雪松、悬铃木与大片的草坪形成的疏林草地展现的是欧陆风情;而竹径通幽、梅影疏斜表现的是我国传统园林的清雅。
2 园林植物景观是意境创造的表象
园林植物景观不仅给人以环境舒适、赏心悦目的物境感受, 还可使不同审美经验的人产生不同审美心理的思想内涵, 王国维曰“:境非独谓景物也, 喜怒悲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这个“境界”即是王昌龄所云“三境”中的“情境”与“意境”。意境是中国文学与绘画艺术的重要美学特征, 也贯穿与“诗情画意写入园林”的园林艺术表现中。中国文学和绘画艺术采用比拟 (兴) 、联想的手法将园林植物的生态特性赋予人格化。借以表达人的思想、品格、意志, 作为情感的寄托。或寄情于景或因景而生情。
3 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的艺术手法
3.1 对比和衬托
利用植物不同的形态特征, 运用高低、姿态、叶形叶色、花形花色的对比手法, 表现一定的艺术构思, 衬托出美的植物景观。在树丛组合时, 要注意相互间的协调, 不宜将形态姿色差异很大的树种组合在一起
3.2 动势和均衡
各种植物姿态不同, 有的比较规整, 如石楠、臭椿;有的有一种动势, 如松树、榆树、合欢。配置时, 要讲求植物相互之间或植物与环境中其他要素之间的和谐协调;同时还要考虑植物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和季节的变化, 不要因此产生不平衡的状况。
3.3 起伏和韵律
道路两旁和狭长形地带的植物配置, 要注意纵向的立体轮廓线和空间变换, 做到高低搭配, 有起有伏, 产生节奏韵律, 避免布局呆板。
4 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应注意的问题
4.1 植物配置应以绿地的自然状况为前提
根据植物的生长习性和生态习性合理选择搭配树种, 配置成乔、灌、草、藤复层植物群落, 并遵循植物群落生长规律, 进行良性人工干扰, 形成一个合理、稳定, 能进行自我更新的可持续发展的植物群落系统。
4.2 园林绿化树种以选择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乡土植物为主
大大减少由引种、迁移、运输而成活率低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失, 且不选择有飞絮、有毒、有异味、易过敏的植物, 还有防止恶性杂草入侵。
4.3 植物配置应考虑一年四季营造不同的优美的生态园林景观
对于冬季寒冷, 阔叶树要进行落叶休眠, 在植物配置时要注意阔叶树与针叶树搭配的比例, 使植物群落在一年四季都高效发挥生态效益。
5 结语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可持续发展应以保护环境、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创建城市文明为宗旨, 寻求植物景观的发展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和谐统一。现代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必须立足现状, 首先对当前植物造景手法、植物材料的应用等状况有个清楚认识, 了解现状自身存在的优势和缺点, 并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作为指导。
摘要:我国造园历来注重植物景观设计, 植物与山石、水体、建筑一并作为中国古典园林造园四大要素, 可见植物素材的重要性。本文通过对现代园林中的植物景观设计进行分析, 研究现代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意境美, 这不仅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 更是为了推动我国园林艺术的发展。
关键词:现代园林,植物景观,意境美,生态价值
参考文献
规划手法 篇6
城市的发展, 光是看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是否提高是远远不够的, 还要看该城市公民精神文化生活是否充裕。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人们在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中一味的借鉴现代先进的技术和理念, 却忽略了城市地域性的表现, 难以满足人们对城市景观的文化审美需求[1]。
2 地域性景观的含义
景观是某地区或者某类型的自然景色, 也包括人工创造的景色。其中自然景观与人为无关, 它是天然形成, 和当地的气候条件、地理环境有较大的关系。因为各地区的气候和地理存在着差异, 因此自然景观也表现出多样性和地域性的特征, 自然景观和地域之间的联系不言而喻[2]。人工创造景观是人工在自然景观基础上修饰而成的景色, 它体现了人的审美特点, 设计者生长环境的不同, 人工景观类型也存在差异。人工在塑造景观的同时会融合当地的人文和历史文化, 来满足当地居民的喜好需求。所以, 人工创造景观也会受到地域性的限制。因此, 可以看出景观和地域性之间的客观联系。
地域性景观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无论是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 还是生活习惯和方式, 都有着自身的特点。现代城市建设中很难在城市中留存自然景观, 极大部分是属于人造景观, 人造景观不仅体现了城市独特的人文历史文化, 还反映了当地人民对城市的熟知度和感知度。景观是天然还是人造, 在城市中都有自己的独特性, 和城市地域性有着必要的联系, 所以, 这些景观都可以被称为地域性景观[3]。
景观的特点体现了地域性, 景观的变化与当地的气候、地理的变化关系重大。另外, 植被、土壤以及水文的变化也会对景观变化产生影响。构成地域性景观特征的主要是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自然因素对地域性景观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 包括气候条件、地区地形、动植物、土壤矿产、光热条件;人文因素对自然景观进行修饰, 人是人文因素的核心, 人文因素在居民社区、植被种植以及城市绿化上充分体现, 另外, 还反映在民族风情、宗教历史等方面。人文因素和自然因素共同作用, 相辅相成, 从而形成了城市独特的地域性景观。
3 地域性表现手法在城市景观中的应用———以吉安市为例
地域性景观的表现手法主要有景观塑造法、寓意象征法以及空间塑造法三大类。其中, 景观塑造法的主要方法为借景、框景、成景、点景、拓景、夹景、障景、漏景、隔景、虚景、衬景、重组、植入、混搭、拼贴、阵列、虚实相间等;寓意象征法主要包括比喻、渗透、小中见大、意向法、象征、寓意、借鉴等手法;空间塑造法主要有塑造“灰空间”、隐新于旧法、新旧元素延续、图底关系、仿古与复古、简化和变异、留白等[4]。
吉安, 古城庐陵, 元朝时期改名为吉安, 意为吉泰民安。素有“江南望郡”、“吉州福地”、“金庐陵”、“文章节义之邦”的美誉。该地历史悠久, 文化发达, 风景秀丽, 被苏轼称为“巍巍城郭阔, 庐陵半苏州”, 古时就涌现了大量的进士和状元。其中, 最为出名的是欧阳修、杨万里、胡铨、文天祥、解缙等。在近代更是涌现了一大批开国将军, 井冈山更是红色旅游景点。在吉安市中, 较为著名的城市景观有吉安革命烈士纪念园、古后河绿廊以及庐陵文化生态园等。
3.1 地域性表现手法在吉安革命烈士纪念园中的应用
革命烈士纪念园主入口广场景墙工农红军浮雕与文字相结合, 景墙长度为10.4m, 寓意10万工农红军在10月4日攻入吉安。园内水池池低铺垫4万余枚卵石, 象征4万余革命烈士, 卵石叠水寓意吉安革命精神源远流长。中央道路两侧各9座纪事浮雕柱, 记载工农红军9次攻打吉安的伟大战绩。通往纪念碑 (见图1) 广场的128级台阶, 象征着吉安地区12支革命队伍历经8年抗战。纪念碑浮雕底座高度为4.6m, 象征4万6千余名吉安籍革命先烈;碑身高19.30m, 寓意10万工农红军在1930年第九次攻打吉安成功, 奠定革命胜利基础。“星火”主题雕塑 (见图2) 位于纪念中轴西面, 由147根红色钢管组成, 象征吉安的147位开国将军, 无私奉献, 点燃革命烈火。革命烈士纪念园在自然景观内通过人工修建了浮雕、纪念碑以及星火等, 来反映近代吉安作为革命根据地的重要作用。吉安将红色历史在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中加以应用, 体现了强烈的地域性特征。通过景观的尺寸和数量来与历史相互吻合, 正是采用了地域性景观表现手法中的寓意象征法。
3.2 地域性表现手法在古后河绿廊中的应用
吉安蕴含着深厚庐陵文化, 后河是吉安的母亲河, 它位于赣江之畔, 像“玉带”穿过城市, 展现了吉安贤母文化、民俗文化、书院文化等庐陵文化内涵。古后河绿廊工程坚持生态与文化相结合的规划理念, 让山水与人文交相辉映。路面以青灰色为主, 应用石板、卵石等天然材料, 栈道以塑木材料为主。植物配置结合了软质景观与硬质景观, 应用大小相间、开合交替、悠畅变换、虚实结合等手法构成景观空间。针对植物的选择贯彻适地适树理念, 选用大量的乡土树种, 以增加生物多样性。吉安标志性雕塑———“圆融吉安”是古后河绿廊的一大特色。直径为18m的金色圆环容纳了吉州窑、白鹭洲书院、文天祥纪念馆、吉安大桥、青原山等代表性标志。底部拱形山体形状源于井冈山的五指峰和八面山。吉贤园通过浮雕的形式描绘了当地历史上的18位宰相, 是古后河绿廊的“文化地标”。
3.3 地域性表现手法在庐陵文化生态园中的应用
庐陵文化生态园是展示吉安城市形象、凸显庐陵人文的城市生态湿地公园, 其设计原则为“保住山、稳住水、留住鸟”。园区内雕塑“十万工农下吉安”, 反映了红色革命文化。庐陵民俗园、浮雕文化墙、文星塔等人文景观, 对吉安的民俗文化、科举文化进行了展示。广场西面的红砂岩文化墙通过正反两面展示庐陵自然、人文景观, 表现了“文化庐陵, 生态吉安”的图景;精卫填海雕塑反映了吉安人不屈不挠的精神;雕塑“田螺姑娘”源自于当地的民间神话传说, 体现了吉安劳动人民善良朴实的性格, 充分反映了庐陵文化生态园地域性的特点。
4 结语
城市通过在景观规划设计中体现地域性的特点, 来反映当地的文化特色, 对满足城市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提高城市的文化内涵, 传承历史文脉, 打造城市文化品牌有着重要的意义。吉安市在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中结合现状山水脉络, 采用地域性表现手法在革命历史纪念园、庐陵文化生态园以及古后河绿廊中体现城市的特色, 彰显了城市的深厚历史内蕴。
摘要:随着城市化的发展, 很多新型技术和理念在城市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中体现, 这就出现了所有城市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千篇一律, 难以体现出城市的地域性特征。论文分析了地域性景观的特点和概念, 研究了地域性景观的基本要素, 并以江西省吉安市为例, 探讨了吉安市的地域性特征在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中的体现。
关键词: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地域性,表现手法
参考文献
[1]周琦, 汪坤, 祝遵凌.地域性文化在城市滨河景观设计中的表达-以云南双江南勐河景观规划设计为例[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3 (4) :40-43, 53.
[2]王景, 秦志成.地域性植物景观在城市道路中的设计-以云南元谋县城特色规划研究为例[J].中国农学通报, 2009 (18) :267-272.
[3]兰超, 赵画.保护城市地域性的色彩景观规划设计[J].美术向导, 2010 (3) :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