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民俗
祝寿风俗礼仪知识(精选9篇)
篇1:祝寿风俗礼仪知识
民俗活动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八在夫子庙举行的“金陵灯会”始于六朝,盛于明清,经久不衰。每年2月28日-3月18日,正值梅花盛开之时,“南京国际梅花节”的举办地——东郊梅花山是中国四大赏梅胜地之一。
此外,南京地区小有特色的民俗活动还有正月十六的“爬城头”、三月初三“上巳节”、四月初八“郊区庙会”、还有立夏、立秋、重阳、冬至及除夕都别有特色。能有幸在这里过上一个节日也是不错的享受!
金陵灯会
灯节在正月十五,又叫元宵或上元节。南京灯节前后历时10天,初八上灯,十八落灯。明代灯节最盛,从笪桥至评事街,鱼龙纷沓,五光十色。届时老少看灯,万人空巷。后来集中挂灯区移到了夫子庙一带,至今每到灯节这一带仍很热闹。旧时讲究“上灯元宵落灯面”,是说南京人灯节期间的食俗。
梅花节
在南京的民间节日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每年二月下旬举办的梅花节,是南京最热闹的节日之一。每年此时,梅花盛开之际可谓是南京人最高兴的日子,届时东郊的梅花山上几千棵梅花竞相开放,有成千上万的南京人涌向梅花山赏花、观景,钟山脚下万里人海花香,蔚为壮观。
爬城头
爬城头在正月十六。每年这一天南京人都要和家人或三五好友登城览胜,俗话叫“走百病”、“踏太平”。过去游人主要登三山、石城、聚宝(中华)、通济四城门。现在只有聚宝门(中华门)可以爬上。正月的南京,天气回阳,外出走走,换换新鲜空气,焕发精神,对身体不无好处。
上巳节
上巳节是农历三月初三。南京有民谣道:“三月三,荠菜花赛牡丹,女人不戴无钱用,女人一戴粮满仓。”这天人们采荠菜花煮鸡蛋,传说可治头痛。上巳节始于六朝东晋,人们把荠菜花挂在门头、锅灶上或床上,妇女则把荠菜花戴在头上,藉以消灾灭难。
传统节日习俗
春节
以前称元旦,俗称过年。南京人过年要洒扫庭除,张灯结彩,穿新衣,戴新帽,贴春联,放鞭炮。
元宵灯会
正月十五是农历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称元夜,夜与宵同义,便称元宵。元宵节最初由祭祀而起,渐演为隆重热烈异彩纷呈的娱乐节庆。古时为一日,唐代为十六至十八,三日;宋代为十四至十八,五日;明代朱元璋在南京做皇帝,把元宵节一下延长为十日,即初八至十七,十八落灯。食品也由食豆粥,改为品尝元宵(汤圆),南京有“上灯元宵,落灯面”之俗。
清明踏青
清明节自古以来由于注入扫墓祭祖的习俗,受到历代朝廷和民间的重视。民间届时上坟祭扫、祭洒、烧纸、挖盖坟帽、插柳以表达慎修追远的情思。并带茶点到看坟地者门上看望,看坟者亦留食茶饭,互称“坟亲家”。
端午节游秦淮
夏历五月初五叫端午,又称端阳。这一天,南京人最喜吃粽子、绿豆糕,以及食“炒五毒”(用银鱼、虾米、茭菜、韭菜、黑干杂炒)、苋菜和雄黄豆,饮雄黄菖蒲酒,以求免灾。
中秋圆月摸秋
八月十五中秋节,江南又称八月节。此夜,天上月圆,人间圆月,即使身在外地也要赶回家团聚。南京人喜合家赏月,叫“庆团圆”,团坐聚饮称“圆月”,出游街市,称“走月”。
特色美食
十全十美“十样菜”
什锦菜,南京人又叫“十样菜”,这是南京人过年必备的餐桌美食,据说以前什锦菜里面需要用到的蔬菜种类是要按照各家人头来算的,以前家庭多是人丁兴旺,十几口人不在话下。现在南京人过年,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炒这道菜,主要用到的蔬菜基本上有:芹菜、荠菜、干丝、豆腐果、菠菜、雪菜、酸菜、笋、胡萝卜、茨菰、藕、黄豆芽、黄花菜、金针菇、木耳、香菇等等。每家也都有自己的味道。
冬至喝鸡汤吃豆腐
南京人冬至必吃的两样——喝老母鸡汤,或者喝青菜豆腐汤保平安。
“一九一只鸡”
南京人素来有“一九一只鸡”的风俗。就是从冬至算起,每进“一九”喝一次鸡汤。按民间说法,在冬至这天喝鸡汤,可以补上一年。
爱吃野菜的南京人
南京人爱吃的野菜,主要有芦蒿、菊花脑、苜蓿头、马兰头、香椿头、荠菜、野蒜等,还有地皮菜、鸡爪菜、茭儿菜等。这些野菜,可以炒着吃,可是做汤,也可以包饺子包子。南京人好吃野菜,主要是这些野菜都有很独特的香味,南京人主要是冲着这股香味去吃的。在各种公园或者南京的山上,你经常会看到有人拿着袋子去挖野菜,已经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了~
一定不能少了活珠子(或旺鸡蛋)!
南京人爱吃旺鸡蛋,就是吃还没有被孵化出的小鸡,假如是活的胚胎,又叫活珠子。据说,旺鸡蛋还是一味中药,可以治女人头昏。外地人一般看到南京人吃旺鸡蛋,都感到不可思议。但是南京人就是爱吃这个呀,尤其是蘸了盐以后,味道那个鲜美~
篇2:祝寿风俗礼仪知识
1、 满橱满罐
年三十那天,每家每户要将水缸、米缸都备得满满的,意为“满橱满罐”,祈祷来年生活更加美满,吃用有余。
2、备年糕、“饭富”
定海旧俗,春节期间,到初五才能动用米缸;而且,春节期间还不能动刀。所以,要在年三十那天,蒸熟够吃三至五天的米饭,俗称“饭富”;女主人要切很多年糕、海蜇,备好新年里要用的食物。
3、关门点灯
旧时,在年三十那天,一天忙完之后关门,天亮前不能再打开。然后,在每个房间都要点上蜡烛或油灯。人们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驱走,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4、 年夜饭
年三十晚,阖家团聚,长辈坐上位,共吃团圆饭。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鱼是不能少的,因为“鱼”和“余”谐音,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 以前,定海人桌上的鱼品种很多,但至少要用一条完整的大黄鱼。最后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年夜饭后,长辈开始给小辈分“压岁钱”。
5、迎灶神
定海人在年三十晚上,还要迎灶神。灶神从天庭禀报回来,灶台神龛贴上新的灶神像,供上年糕、年羹(年羹是用年糕切成片,加芋艿和萝卜起浆),供毕把年糕放在米缸上,谓“满米缸”。此后米缸封存,待初五才能启封。
6、 守岁
守岁,在旧时定海也称“照虚耗”,又称“守爹娘完善”,因为传说如果一连三年的年三十夜不睡觉,可修下世“爹娘完善”。除了在家中守岁之外,有不少善男信女到庙宇庵堂坐夜守岁,祈祷菩萨保佑新年平安好运。
风俗礼仪
1、海龙王风俗与信仰
在嵊泗列岛,男女老幼皆知海龙王,崇仰海龙王。他们以为海是龙世界,嵊泗即为东海龙宫之所在,而自己则是海中蛟龙的传人。因为有了海龙王德信仰,因而龙崇拜、龙风俗也随之渗透到祖祖辈辈海岛渔民的思想意思、典章制度、文化艺术和生活习俗等各个方面。渔民的龙敬畏之俗表现在渔民船头祭拜龙君仪式,往往是在海上遇到龙卷风、龙化水等奇异海况天象及灾难性气候时。
渔民的龙敬畏之俗,变现在渔船上的,还有一种形似就是挂龙旗。无论在茫茫大海的洋地上,还是碧波荡漾的港湾内,也能看到许许多多、各色各样的龙旗。渔民的龙敬畏之俗,还表现在竭力保全自己所居住渔岛的山岙港门的“风水”中。颂龙舞龙扬龙威,这是从正面体现渔民的海龙王信仰,贯穿于渔民的生产、生活与文化娱乐中。
2、 世音风俗与信仰
嵊泗列岛渔民,都信奉“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如果说,渔民对海龙王是敬奉兼有畏惧的话,那么,对观世音菩萨,则是全心全意的敬仰、崇爱、坚信无疑无惧。可谓东海渔民中影响最大、信仰最众的汉化了的菩萨,海上善神救星。“踏鳌镇海驮众生”和“佛灯引渡拯苦难”等传说。深入人心。观世音信仰,是渔民信仰风俗中最具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民俗。
3、天后风俗与信仰
在嵊泗列岛,你常可看到这样一种情景:朝向好,风水好的海湾渔岙,港内船帆桅樯,渔岙山腰上座立有玉殿玲珑的天后宫,风暴天,渔民摇橹驾船,相邀上岸,纷纷到天后宫燃烛焚香拜天地。嵊泗渔岛的天后信仰习俗,源自福建湄洲岛渔村的“妈祖”信仰。妈祖原名林默,她自幼聪慧,8岁从塾私读,10岁诵经礼佛,13岁修道练法。一次她与邻里姑娘们窥井照镜,忽见一神仙捧符箓拥井而上,授予林默,从此她学会通灵变法,法力日渐神通。林默在16岁的一天梦见父兄渡海舟覆,熊掌遇难身亡,父亲奄奄一息,她不顾海上风狂浪急,一往无前的前去营救,救起父亲,找到了兄长的尸体。此事之后,她更把拯救海难为己任,学会了变草为杉木的法术,每逢渔夫船工或商贾在海上遇难,她就赶紧拔草抛海,普济生灵。在宋雍熙四年(987年)重阳节,林默在湄山峰顶羽化飞升于茫茫海天。从此后,渔夫船工经常可以看到林默姑娘着红衣翱翔在海天,护佑着航海人。嵊泗渔民称妈祖为“天后娘娘”或“娘娘菩萨”,称妈祖庙为“天后宫”。[云游网整理]
在嵊泗列岛天后宫几乎岛岛皆有。在诸多天后宫中,数建于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间的小洋山天后宫最古老。规模最大的要数嵊山岛上,箱子岙右上方陈钱山脚的天后宫。
年俗活动
1、挂年糕
将蒸熟的年糕切成小段,挂到各个地方:筷子、扫帚、拖把、秤钩、犁、耖、耙、箩等器具上。意思是慰劳这些辛苦工作一年的器具,期盼来年“顺顺流流,年年有余,万事平安”。 在这一天,老鼠可以正大光明地出来吃这些年糕。
2、打果树
篇3:祝寿风俗礼仪知识
男女双方布置展容, 准备宴席, 安排认识, 侧重考虑接送嫁妆。
早晨, 男方请有功之臣——冰翁吃饭, 上午冰翁带男方捏制好的面塑娃娃 (象征男亲家的孙男女, 女亲家的甥男女) 到女方带长命锁, 锁洋有三十元、五十元、一百元数量不等, 根据家庭经济而定。冰翁在女方家吃午餐, 下午随嫁妆一行回到男方家。女方的嫁妆一行由礼房带队开衣箱, 冰翁及随行人员一路上鞭炮轰鸣, 好一派热闹景象, 行至男方家门附近, 双方鞭炮齐响, 遥相呼应, 相互联络。男方接回女方的嫁妆要在插屏前展现一阵子。然后, 由礼房先生带领新郎到长命镜前揭起镜帘一瞥, 即可看见新娘的音容笑貌。长命镜由新郎亲自抢回洞房, 其它嫁妆由开箱人开箱, 男方礼房同新郎家人对照清单一一核对, 方可全部搬回洞房, 钥匙暂由新郎母亲保管。
女方一行贵客来后先待茶, 期间由新郎父亲亲自为他们看茶, 客套数言, 畅谈片刻, 便可安排就餐。坐定后, 新郎父为贵客斟酒满盅, 照礼进行。餐毕, 女方开箱人认识男方爷奶父母, 要给见面礼 (多少临时商定) 客套数言, 女方来客便辞别而去。晚饭后, 双方都由四名全范男女为新郎捏岁岁饺子, 数量比岁数多几个, 捏单不捏双, 意思是祝愿他们长命百岁、白头到老。
二、嫁娶当日 (良辰吉日)
嫁娶拂晓, 新郎新娘都是鸡鸣起床, 穿好衣服便开始在盘中抓大钱, 迷信的说法是抓得越多, 以后挣得越多。
早餐, 新郎新娘陪家人吃家宴。举婚后同家人一块生活的机会相对少了, 因此头天晚上新郎新娘有意跟父母睡在同一个炕上, 感受双亲的温馨。与此同时, 冰翁由男方安排一席美餐款待。牵线搭桥劳苦功高, 真是深情难忘。旧时有种说法, 当三次介绍人, 即可长生不老, 这也是对介绍人的一种鼓励。嫁娶启程前, 双方礼房各自落实迎亲人员、送客, 男方一般是哥哥放炮, 双方打灯笼的人一般是外甥。若本族中没有, 则在亲戚中选定, 因此为“上客”, 嫁娶到了对方, 谁都不敢小瞧。送客中的下书人, 一般是新娘的哥弟, 也属上客, 这些人按旧礼包裹都和其他人有别。
新郎启程, 先在插屏前披红戴花穿皮鞋戴手套, 然后由礼房引导踩四脚 (左上右下, 先青龙后白虎, 最后面向插屏示礼 (鞠躬) 方可上车、上轿。上轿时应向四方示礼 (鞠躬) 坐车轿内) 。男方迎亲回门是根据吉日喜神方向, 按既定路线返回家门口进行的一种仪式 (邀鸡蛋、龙凤饼、喝红糖水、照镜整容、开“开心锁”) , 办理完毕便径直娶亲。新娘上轿时, 由哥哥抱上, 鞭炮引路至车轿内坐定 (意思是哥哥抱妹妹, 好活一辈子) 。上轿后朝前抛一个掰开的馍馍, 下车轿时朝后抛一个掰开的馍馍, 旨在打点亲事途中的不详之物。娶亲回来, 新娘下车轿要“四色礼”或“下车钱”, 在车轿上坐一会, 名曰:“坐富”, 四色礼、下车前兑现才下车, 真是:坐富、坐富, 坐一会就富了。女方送客、待茶、就餐的同时, 礼房可顺便将包裹之事处理妥当。下书人给喜烟一盒, 喜钱6 元, 其他人统一给喜烟一盒, 喜钱5 元, 此标准在东南塬通行。
晚上的合欢席, 兄弟妯娌陪坐, 最好是成双成对。
三、嫁娶次日
男方迎亲家, 女方请新郎。女亲家到男亲家后, 有男亲家看茶。茶毕, 礼房引女亲家看新房, 目的主要看婚前商定聘礼是否到位, 有无为难之事。
女亲家就餐, 由新郎的老亲, 舅舅、姑父、姨夫陪坐。上菜安座后, 男亲家斟酒满盅, 按旧礼, 每上一个菜, 亲家先分菜给其他人, 方可动筷品尝, 厨师叩喜、加菜女亲家掏尝份, 现在在餐前一并处理, 即点到为止。女亲家餐罢, 两亲家座谈。一个说:“俺家闺女欠教养, 望亲家担待。”另一个说:“儿子从小娇生惯养, 不懂礼体, 愿你们指教。”女亲家同女儿走前, 男亲家要把女亲家礼品对调一样, 礼房要把女亲家陪客的包裹办理妥当。喜娘辞别婆家, 应同所在的亲属, 包括公婆在内, 一一告别, 言谈举动要留个好印象。女亲家走后, 礼房安排冰翁、新郎应邀赴宴, 厨礼房喜烟、喜糖、尝份、亲家礼品, 如果有老亲家, 礼品准备两份, 以及对方面上散发的喜烟喜糖, 冰翁的备用钱一并备齐, 即可让新郎、冰翁启程赴宴。冰翁、新郎到女方后, 等待已久的一伙年轻人、小孩子一拥而上, 争抢着要喜烟、喜糖, 人人有份, 待认亲、午餐之后一并处理。认亲就餐最好保证新人衣冠整洁, 女方认亲同男方大致相同, 有所区别的是认亲始终总是新郎一人, 站立插屏前, 且多数亲戚当日辞行, 为扩大新郎认亲面, 当日女方即可进行进行认亲仪式。
婚期过后, 两亲家还有一次慎重往来, 即确定是“四来六走”还是“十来十去”现在多数是“四来六走”。从此, 新郎新娘双方来去就随便了。
摘要:晋中平遥东泉是平遥东南塬风俗文化的典型代表, 无论是历史古迹还是风土人情, 都极具文化价值。笔者通过实地调查、访谈老人的方式调查东泉婚事礼仪对当地人生活习惯、行为道德的影响, 对提升、发掘、认识晋中风俗习惯、深入研究山西民俗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篇4:祝寿风俗礼仪知识
关键词:卫风;风俗礼仪;社会价值
中图分类号:I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7-0161-03
卫风因产生的时代有殷民的聚集,商文化的遗存,在周礼勃兴的时代独具一种二元文化色彩。“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1],这种商周二元文化在卫地诗风中留下深深的痕迹,挖掘其丰富内涵对先秦文化及生活的研究都有重要价值。
一、先秦卫国的历史背景
对于卫国的具体范围,一些研究者给出了他们的结论:王静悦在其文《〈诗经·卫风〉独特风貌之成因》中得出卫国是西周初期很受重视的一个诸侯国,具有较为重要的政治地位[2]。陈艳霞在《地域文化与〈诗经〉邶、鄘、卫三风研究》中对邶、鄘、卫的地域进行了界定,最终建立的卫国是在三监设置时的邶、鄘、卫基础上建立的[3]。卫地大致来说,包括今河南北部和河北南部一带,淇河之间,属殷商旧都文化圈的覆盖范围。班固《汉书·地理志》有明确地记载:
河内本殷之旧都,周既灭殷,分其畿内为三国,《诗·风》邶、鄘、卫是也。
邶,以封纣子武庚;鄘,管叔尹之;卫,蔡叔尹之,以监殷民,谓之三监[4]。
由此可知,邶、鄘、卫本属殷王朝朝歌一带的王畿之地,因周武王灭殷后将原殷朝王畿之地一分为三,朝歌以北为邶,朝歌以南称为鄘,朝歌以东称为卫,经过历史演变最后统称为卫。因此,“卫风”从地域来说应包括邶、鄘、卫3国的民歌。
据《水经注·淇水》记载可得知淇水是一条贯穿卫国的大河,而邶、鄘、卫3地风诗中都有对淇水的描述,如《邶风·泉水》《鄘风·桑中》《卫风·淇澳》。这说明周初时期的邶、鄘、卫的确在今河南境内或其周边地区。
王静悦在《〈诗经·卫风〉独特风貌之成因》中认为卫风形成的独特,与当地的社会经济关系密切[5]。从史籍所记载的情况看,春秋较早兴起的商业经济基本都集中在东部地区。《周书·酒诰》中称商业鼻祖殷商民族牵着牛远出做生意,开创了古老商业的先河。《卫风·氓》中“抱布贸丝”场景的描写,也表明当时卫地商人的活动及商业活动的广泛。另外,清代魏源在其《诗古微》卷九中对卫地及周边各国的商业情况都有确切的记载,这都说明在周王朝趋衰时期,郑、卫一带的商业经济是很繁荣的。
以上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繁华的商业经济与重要的社会地位等各方面的因素,展现了卫国较为广泛的社会图景,这些因素影响并促进了卫风的礼仪风俗的产生和发展。
二、《卫风》中的卫国祭祀风俗
历史上对卫国的研究多注重它的靡靡之音,而忽略了诗歌中深层的含义及其蕴含的文化内涵,没有全面的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全景。祭祀,是一个国家非常重要的事情,也是平民百姓的一件要事。如《左传·成公十三年》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6]商朝曾经是一个神权至上的时代,商王既是部落首领又是群巫之长。如《礼记·表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7]在卫国,祭祀的过程中也涉及到殷商遗俗。
(一)桑林祭祀
为了建国初期国家的稳定,周人尊重不同诸侯国之间的祭祀风俗。《礼记·王制》云:“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8]周人虽然在政治上取代了殷在中原的统治地位,但在文化上仍落后于殷人,“周因于殷礼”说的就是周文化对殷文化的承袭,使得邶、鄘、卫3地更好地保留了殷文化的成分。周代继承了殷人的这种占卜习俗,《邶风》《鄘风》《卫风》当中都有关于卫周人占卜的记载。《左传·闵公二年》中记载,齐桓公立戴公的弟弟文公,修建楚丘城以复兴卫国。
殷商中最典型的祭祀标志就是桑林。桑林也就是桑社,桑社之神是宋的先妣高禖,其职司“会男女”。《墨子·明鬼》云:“燕之有祖,当齐之社稷,宋之桑林,楚之云梦也。此男女之所属而观也。”[9]所以,“桑中”是男女结合的传统处所。高禖神在上古人的信仰中是掌管结婚生子的女神,桑林一直以来又是十分神圣的宗教场所。
殷人所有的歌舞聚会活动,又和他们的宗教活动深深联系在一起,因此我们不能不关注卫诗中有关舞蹈与桑林的描写。《邶风·简兮》就涉及到了万舞:“简兮简兮,方将万舞。”[10]《鄘风·桑中》中“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11]都表明乐舞是娱神求雨的手段,桑林是精神寄托之处。
《鄘风·桑中》《鄘风·定之方中》虽然所表现的主题并非桑林,但都有桑林这一殷商祭祀文化的印记。尽管它们从一个角度传递情感,却能从多个层面反映生活。这里所表现出的卫国生活,就呈现出商俗周礼交融的复杂性。
(二)舞乐祭祀
《邶风·简兮》中涉及到的万舞“简兮简兮,方将万舞。硕人俣俣,公庭万舞”[12],使我们注意到桑林祭祀中呈现出的以舞娱神、以色诱神的特点,从而使得我们更加关注卫诗中关于舞蹈的描写。李勇在《卫地风诗与商周礼俗研究》中就考察《简兮》万舞的渊源,他认为:“《左传·隐公五年》:‘考仲子之宫,将万焉。仲子者,公之祖母,考其宫用万舞,可知万舞与妇人有特殊关系。”[13]
《简兮》显示了万舞是周代典型的乐舞,还展现了周代卫地文化中独有的殷商文化的遗存。万舞并不是周人的独创,它借鉴自商朝。在商代,求雨活动有两种,一种是以舞祁雨,一种是焚巫求雨。二者都有巫师的参与,《说文》中训“巫”为“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14]。王晖《商周文化比较研究》认为:“以‘无形之舞来解释巫实际就是无衣之形,亦即以裸体引诱阳性的神灵降临而为雨。古人认为天地絪缊交合则降雨滋润万物,男女交媾而生万物;这二者之间是可以相互感应的。”[15]
这就能解释为什么《诗经》《左传》中所记载的万舞场景都有女人的参与、都有爱慕或者说暧昧之情,这种男女相诱的舞姿是从殷商祭祀求雨活动中沉淀下来的。
三、《卫风》中的婚恋及服饰习俗
《汉书·地理志下》记载:“卫地有桑间濮上之阻,男女亦亟聚会,声色生焉,故俗称郑、卫之音。”[16]班固所云,音乐和民俗都有涉及。从卫风中的男女爱情诗中可以窥见卫国的婚恋风俗。
(一)一定额度内的自由恋爱
《左传·闵公二年》有卫迁楚丘和帝丘的记载:“僖之元年,齐桓公迁邢于夷仪。二年,封卫于楚丘。”[17]帝丘又称濮阳,因在濮水以北而得名,生活在卫地的人喜好声色娱乐的本性难改,因此3地的风诗多为桑间濮上之咏,使得邶、鄘、卫3地出现了像《邶风·静女》《鄘风·桑中》和《卫风·木瓜》之类描写男女之间自由恋爱的经典之作。
虽然可以接受在一定范围内的自由恋爱,但成年人的行为却有了一定的约束,成年人的恋爱有了一定的规定,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听从父母的命令、媒妁的束缚。据《周礼·地官·媒氏》所载:“媒氏,掌万民之判。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凡娶判妻入子者,皆如书......司男女之阴讼,听之于胜国之社。”[18]
即使两个人男才女貌、金童玉女般般配,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仍要遵守一定的礼仪制度,聘请专门的媒人。如《仪礼·士婚礼》所记的“六礼”: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是聘婚时的必要程序。《卫风·氓》就比较完整的展现了婚姻礼仪。男主人公急于结婚,女方理智的告诉他要良媒聘娶:“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19]由此可知,父母、媒人的意见十分重要,甚至居于首要考虑的因素。
(二)封建制度下的收继婚
李勇在《卫地风诗与商周礼俗研究》中讲到了收继婚制。所谓收继婚,指的是“寡居的妇人,可由其亡夫的亲属收娶为妻”[20]。具体可以分为两种情况,即平辈的收继婚和长辈的收继婚。收继婚要求婚姻双方既要有亲属关系,又不能是血缘至亲。周代习俗中的收继婚在古籍中的记载很多是隐性,但从收继婚的发展史看,从原始时期到民国时期,这一现象都延绵不断。
细读《邶风·柏舟》会发现诗中女子的身份是一名贵族之女,又因周代贵族的婚姻多和政治有着密切的联系,加之“威仪棣棣,不可选也”和一些史籍,可得出此诗明面上是女子的自嗟命运,其深层隐藏着收继婚的习俗。
收继婚作为中国自古就有的婚姻现象,和周礼讲究“君臣父子”的和谐有序的伦理道德格格不入,但是却和殷商旧俗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卫诗中涉及的一些诗篇,既表达了周礼的好恶倾向,也在客观上记录了卫地存在的收继婚事实。
(三)《卫风》中的服饰习俗
服饰是人类伟大的创造,它记录了人类的变迁,从最初的草裙装到唐装到现代化无国界的各种各样的服饰。《诗经》中所表现出的服饰与最初人们为了蔽体避寒,逐渐具有了性别、阶级、社会地位、身份的文化内涵。
《诗经》中的服饰和远古时期相比,有了很大的革新和进步。主要表现在:一是有了上衣下裳之分。如《邶风·绿衣》中便有“绿兮衣兮,绿衣黄裳”[21]。二是服饰的种类丰富多彩。如《卫风·硕人》中的“硕人其颀,衣锦褧衣”、《邶风·旄丘》中的“狐裘蒙戎,匪车不东”等等。三是注重服装的搭配。当时除了衣服的款式种类繁多外,人们还重视对服装的搭配及其佩饰的选择,尤其是当时的女子,很注重通过各种佩饰把自己打扮的妖娆动人。
这些佩饰除了添增美感之外,更多的是以中国文化内涵的承载者出现的。这些积淀主要表现为它使服饰出现了性别之分,使饰品也具有了性别,同时又蕴含着年龄符号的服装佩饰。饰物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出社会地位的高低贵贱,如一些美玉珍珠。《卫风·淇澳》中云:“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22]这些美玉珍珠,既起到装饰男主人公外在美的作用,同时也是标识亲疏、区分尊卑的符号。
服饰和语言一样也是一种符号,从原始社会人类发明它并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步的美化,到服饰深深的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成为了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历史符号,并记录了时代的风俗变迁。
四、卫国风俗的意义价值
《诗经》是一部处于中国传统文化源头阶段的诗歌总集,是一部文化内涵十分丰富的文学作品。它所显示出来的永恒魅力很大程度上源于其本身的鲜活生命力,而这生命力又直接根源于其中蕴涵的丰富的社会民俗。
卫地风诗产生于周朝礼乐文明时代商周巫祀文明而兴的时代,所以它深深的烙上了周朝和殷商两地文化的印记。卫诗总共有39首,邶风19首,鄘风10首,卫风10首,其中婚恋诗占一半左右,因此卫诗中的爱情诗让后世极为熟知,却往往会忽略掉其他诗歌汇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及社会习俗。
从卫诗中的民俗入手,以探究其中的文化内涵及意义。淇卫之滨、桑间濮上,我们可以看到自由欢快的恋歌、古老的习俗,也可以看到一个个幽怨闺妇的身影。这些礼仪被我们遵守了两千多年,至今仍然留有痕迹,媒人的职业仍然存在、父母的意见仍然很重要。服饰发展到《诗经》时代,已经不再仅仅为了遮体避寒,越来越多服饰的出现,使其逐渐蕴含了内涵。卫诗中涉及到的服饰的诗歌主要为《邶风·绿衣》《鄘风·君子偕老》《卫风·硕人》等,比较集中的阐述了当时的服饰礼制。卫国原始殷商故地,殷商时期的凡事必先占卜的宗教传统留下了烙印。
民俗作为一种深层次的文化积淀,在周王室日渐衰微,各地地域文化日益兴盛,作为殷商故地的卫国,在这一历史潮流的影响下,凭借其深厚的文化积淀,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美丽的殷商风俗文化的画卷,留下了绵远流长的殷商余韵。
卫国的风俗习惯在整个先秦历史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历史地位,是中华民族整个发展长河中一枚璀璨的明星。通过对卫国风俗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战国时期的风俗及其发展变化,传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精神,对后世文学有着深远影响。
——————————
参考文献:
〔1〕刘勰.文心雕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4.68.
〔2〕〔5〕王静悦.《诗经·卫风》独特风貌之成因.哈尔滨学院学报,2009,(1):85-88.
〔3〕陈艳霞.地域文化与《诗经》邶、鄘、卫之风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8.
〔4〕〔16〕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135,92.
〔6〕〔17〕左丘明.左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8. 93,71.
〔7〕〔8〕礼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6.62,58.
〔9〕墨子.墨子[M].北京:中华书局,1982.35.
〔10〕〔11〕〔12〕〔19〕〔21〕〔22〕余冠华.诗经选[M].北京.中华书局,2012.27,43,36,35,27,47,26.
〔13〕〔20〕李勇.卫地风诗与商周礼俗研究[D].河北:河北大学,2010.
〔14〕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0.89.
〔15〕王晖.商周文化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22.
〔18〕周公旦.周礼[M].北京:中华书局,2008.83.
篇5:武汉风俗礼仪知识
1、腊月三十——武汉人最重视的节日,俗称”过年“。这一天,全家欢聚一堂,吃一顿丰盛的团年饭。年饭一般要用”三全“(全鸡、全鱼、全鸭)、”三糕“(鱼糕、肉糕、羊糕)、”三丸“(鱼丸、肉丸、藕丸)等。近年来人们又在桌子中间置一火锅,热气腾腾,更增添了节日气氛。
2、正月十五元宵节——家家户户都要炸制春卷。元宵节的晚上,人们还要用糯米粉和豆沙馅做汤圆食用,以预祝一年工作圆满、顺利。春节期间,人们还吃糖炸年糕,以象征新年生活甜蜜、高升。
3、农历三月三——武汉市民纷纷走出家门”踏青“,或登高或临水游览。大家边游玩边采集地米菜,一方面领略了大自然的风光,另一方面又活动了筋骨。
4、农历五月五端午节——武汉人有吃咸鸭蛋、粽子、饮菖蒲雄黄酒及馈赠绿豆糕、杏仁豆腐、八宝稀饭、冰糖莲子、米面发糕等去暑败火食品。冰箱的普及,冰镇汽水、冰镇啤酒为人们解除了不少夏日的暑热烦闷。
5、八月十五中秋节——武汉人必于这花好月圆之夜,边吃月饼边赏月。其中汪玉霞酥饼松、酥、香、甜,为饮酒赏月的上等点心。
汉剧文化
汉剧旧称楚调、汉调,又名楚腔、楚曲,初步形成于清代康乾年间,至嘉道年间走向进一步成熟,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它流行于湖北,远及湘、豫、川、陕、粤、皖、赣、黔、晋等省的部分地区。
汉剧的角色行当较为完整,共分末、净、生、旦、丑、外、小、贴、夫、杂十大行。各行都有自己的表演程序,对兄弟剧种行当的丰富和发展有较大影响。在中国戏曲发展历史上,汉剧为京剧的形成作出过特殊的贡献,对川剧、滇剧、桂剧、湘剧、粤剧、赣剧等地方戏曲剧种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是研究戏曲板腔体系、戏曲音乐结构演变的重要史料和进行艺术创新的资源。
汉调在中国戏曲史上最重大的贡献是直接孕育了我国称之为“国剧”的京剧,为庆贺乾隆皇帝八十岁生日,自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京,湖北汉调艺人亦随徽班“北上”,徽汉相互影响,同时吸取北京的秦腔及昆腔,逐渐融合,演变发展而成“班曰徽班,调曰汉调”的“皮黄”班,“二黄戏”。从声腔、板式、乐器、语音、剧目、演员、服饰、砌末等形成了一个上至清王朝慈祥太后所“独喜”,黎民百姓所“同赏”的新型剧种——京剧。(京剧之称,乃京城二黄班赴沪演出,由京班演变而来)。
汉剧在历史上不仅湖北一地,曾有荆河、襄河、府河、汉河四大河派的繁衍发展。汇入汉河为主的汉调(前期亦称楚曲、楚腔、楚调等)一直是湖北首出一指的主要地方戏剧种。楚调形成之后,外省而入的昆腔(昆曲)弋腔(弋阳腔),清戏等均曾被楚调所融汇,昆曲剧目中的长短句套曲声腔,汉剧改造成平板搬演,清戏的剧目也大量改编成皮黄演唱,仅高腔未被湖北汉剧所吸取,由常德汉剧所接纳传唱。
昔日的楚调,在荆楚大地有着“一统天下”的兴旺局面。这是由于汉口一地,九省通衢,占地势交通之利,因居于华中而四通八达;又因经济商贸物质,经与荆、襄、府、汉四大支流涌入汉水与长江交汇之汉口,商贸经济带来了地方戏曲的兴盛。地方戏曲的兴盛也推动经济的不断繁荣,“货到汉口活,戏到汉口红”,成为经济与戏曲共同繁荣的形象写照。
经过四百年的发展,汉剧已形成特定的文化内涵。它是历史悠久的文化记忆,也是具有传承性的特色文化。随着汉剧渐渐深入到群众生活中,它就成了一种较为人熟知的文化现象。汉剧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能够帮助人们系统地去认识汉剧事物,了解古典戏曲文化的精髓,研究具有地域性的文化生活。同时,汉剧已成为社会生活中的部分内容,对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有着积极作用。
禁忌
一是吃饭时不能将筷子插在盛着米饭的碗里,特别是家中有七八十岁老人的,绝对不允许将筷子插在盛满米饭的碗里。这是因早年间家里死人后要摆供品,其中“倒头饭”就是将筷子插在盛满米饭的碗里。如果将筷子插在盛着米饭的碗里,是对家中老人的最大不敬。
二是吃完米饭后,碗里要一干二净,不能有剩余的米粒粘碗上,老辈人常对年轻人说,碗上粘着米粒,将来就要娶个麻脸的媳妇。实际上是告诫年轻人要养成珍惜粮食的好习惯。
三是吃米饭不够时不能说“要饭”或“再要一碗”,要说“再来一碗”或“再盛一碗”,因过去老武汉人将街上的乞丐称为“要饭的”。
四是吃饭时不能吧唧嘴,喝汤时不能出声音,要用勺一下一下轻轻地喝,不能端起碗大口大口地喝,如果声音过大,被视为对旁边吃饭人的不尊敬和没有教养,像猪吃食儿。
五是不许用筷子敲打饭碗,饭菜没端到桌子上时,孩子们要静静地坐在桌前等待,如果哪个孩子不懂事用筷子敲打饭碗,大人会马上训斥:“我这儿不收要饭的。”因为过去街上的乞丐多是一边敲打饭碗一边乞讨。
六是吃饭时不能闲聊,现在人们吃饭时多是边吃边聊,而过去老武汉人却讲究“食不言”“餐不语”,特别是大户人家坐在一起吃饭时,不许随便说话,特别是孩子们,吃饭就是吃饭,谁要是吃饭时随便说话,轻者会受到大人的训斥,而重者会遭到大人用筷子打上两下。
七是吃饭时不能随便换座位,刚开始坐在哪儿,就一直坐在哪儿,不能端着饭碗一会儿坐这儿,一会儿坐哪儿。因为只有街上的乞丐才是要了一家又一家,不断变化“位置”。
篇6:下围棋风俗礼仪知识
1.猜先的礼仪 对局前猜先时,下手方应请上手方抓白子,自己则取出1枚或2枚)黑子,表示白子若是单数则已方执黑:若是双数已方执白(取2枚则相反)。比赛前的猜先,则应由卫冕者、段位高者、年长者来抓子。
2.黑棋的第一手应下在右上角。 此礼仪来源于日本,黑棋的一手棋如果是占角的话,则应下在右上角,把距离对方右手最近的左上角留给对方,表示对对方的尊敬。
3.对局前下手方应主动整理棋具。 在日本的大比赛、甚至是挑战赛对局前,晚辈、下手方、挑战者都主动用白布擦拭棋盘,以示敬意和学习的态度。
弈德
1.参加比赛不应迟到,迟到是对对方很不礼貌的行为。
2.对局前,双方应握手,或点头示意,以表尊重。
3.下棋时,坐姿应保持端正、不要歪坐。
4.思考后手再拿子、不应抓子、翻打或玩弄棋子。
5.下棋时应轻拿轻放,不应用力拍子。
6.尽量不要推子。
7.落子无悔。
8.对局时不应在席间与他人说话,更不应边评边弈。
9.对局时不应吃东西,尤其是带响声的食品。
10.对局时不应有用力敲打折扇、自言自语等干扰对方思考的行为。
11.对局时应节制吸烟。 在目前中、日、韩的职业比赛上,已分别制定了一些禁烟的措施。如赛场内不许吸烟,或如果对手不吸烟,则应该征求对手的意见等。
12.对方思考时,不应随意离席、走动、或是观看他局。
13.对局时,对手因故离席,回来时自己有告诉对方棋下在哪里的义务
14.胜固欣然,败亦喜。局后,双方应复盘研究,切磋棋艺,谦逊待人,增进友谊。胜方切不可沾沾自喜,败方更不应拂袖而去。
15.局后,双方应收好棋子、整理好棋具方可离席。
16.不下赌博棋.
采用不同的方法。?
篇7:乌干达风俗礼仪知识
在乌干达,人们崇尚鼓,把鼓作为吉祥崇高的标志。在通信不发达的情况下,人们用鼓声传递信息,即使在丛林中,人们也可根据鼓点儿的不同、节奏的变化来判断发生了什么事情。
东北山区的卡拉莫贾人认为穿衣服会招致灾难。所以他们不管男女老少,皆不穿衣服。妇女有时仅在下身兜一块兽皮,男人和小孩更是全身一丝不挂。如果有人穿上衣服,也会被当地的人撕碎,衣服碎片还得自己吞下。
当地的卡拉莫贾小伙儿需要披上自己杀死的猛兽的皮才能够讨姑娘的芳心,如果姑娘被打动了,就会扑到他的怀里;如姑娘漠然不笑,小伙子就会只身入深山或到其他部落抢牲畜,直至“敲”开姑娘的“心门”。
乌干达人在社交场合与客人相见时,一般惯以握手为礼。为对客人尊敬,通常他们习惯以“爸爸”、“妈妈”来分别称呼男女客人(不代表称谓,代表尊敬之意)。遇见关系亲密的朋友,要握手、拥抱,拥抱时左手扶住对方的腰部,右手轻轻拍打对方的后背,嘴里不停的问候;遇到有身份的客人,往往举手致意,并行半跪式见面礼。
乌干达女性见到外来的男客人,一般行屈身弯膝的见面礼;见到外来女客,通常大多是相互拥抱。还有种特别的问候方式:她们与女宾握手之后,还要围着客人转圈,嘴里还发出阵阵有节奉的尖叫声。他们把这样对待客人视为最亲热最友好的表示。.
乌干达人的主食品是一种称之为“马托基”(粮食香蕉)的传统饭,无论是当地人家还是饭店都少不了这种饭。其制法很简单,将“马托基”香蕉的皮去后,包在“马托基”叶里,经过蒸或煮,搅拌成香蕉泥,然后按个人口味浇以各种调料,食之鲜美可口。
乌干达卡拉莫贾人在饮食上,喜欢吃生牛肉和生羊肉,爱喝牛奶、羊奶和牛羊血。更令人奇怪的是,他们还常以牛尿解渴。除此这外,他们还用牛尿洗碗、洗脸等。喝牛奶时,也喜欢加几滴牛尿,以刺激胃口。
乌干达人还十分喜欢啤酒。他们的啤酒还是用香蕉和高粱面混合发酵后酿造的香蕉啤酒,其味道香甜醇厚。酒是放在酒坛内,饮时插上草管吸饮。他们喜欢品尝中国风味菜肴,用餐惯于使手抓饭。在结婚时,往往还要举行香蕉宴。宴席上的主要食品都是以香蕉为原料制成的。如:香蕉汁、香蕉点心、香蕉角和香蕉啤酒。
风俗习惯
乌干达东北山区的卡拉莫贾人就认为穿衣服是不吉祥的,会招致祸害。比如乌干达的卡拉莫贾人就认为穿衣服会招致祸害;在一些部落里,如果哪个部落首领纳处女为妃或王后,那他会遭到所有族人的羞辱;甚至女性穿裤子都会遭受道德谴责。不过,换种角度想以上诸多奇怪的习俗时,或许会有不同的感受,可能正是由于这些奇风异俗,才组成了乌干达的千姿百态。
在往昔殖民统治时期,卡拉莫贾地方被视为禁区,卡拉莫贾人亦被看作野人,不准与内地人接触。由于长期与世隔绝,卡拉莫贾人便日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俗。他们不管男女老少,皆不穿衣服。男人和小孩通常全身一丝不挂,妇女有时只在下身兜一块兽皮。
乌干达政府曾在那里推行过强制穿衣运动,但遭到当地人的强烈反对。个别穿上衣服者,其衣服也被愤怒的人们撕得粉碎,其人还在众人胁迫下,不得不将衣服碎片当场吞下。
习俗文化
乌干达人普遍热情好客,以拥抱和握手表示欢迎。多数部族是在相互落座后再致敬问候,此时女士要跪着或略微屈身。
饮食注重讲究肴丰富多彩,注重菜肴味美适口。口味一般口味不喜太咸,爱辣味道。主食惯以饭蕉为主食,也乐于品尝面类食品。副食爱吃鱼、牛肉、羊肉、鸡、蛋类等;蔬菜喜欢辣椒、黄瓜、茄子、西红柿、豆类等;调料爱用椰子油、棕榈油、花生酱、辣椒汁、丁香、玉果、咖喱等。中餐喜爱中国的粤菜、京菜、川菜。
篇8:挪威王国的风俗和礼仪知识讲解
“挪威”一词,大约是在9世纪时出现的。意为“通往北方之路”、“北方航道”。由于“挪威”处于斯堪的纳维业半岛北岸,故被古代北欧人称之为“诺尔维”,后来又逐渐演变为“挪威”。是按英语音译而来的。若按现代挪威语的发音,“挪威”应译为“诺尔盖”。195月17日通过宪法规定挪威为世袭君主立宪国,定该日为国庆日。
挪威位于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部,西濒挪威海,东临瑞典,南隔斯卡格拉克海峡与丹麦相望,北靠芬兰和俄罗斯联邦。
挪威全国面积38.6958万平方公里(包括斯瓦巴德群岛、扬马延等属于)。人口415.9万(1986年)。主要是挪威人,北部有少数的拉普人和芬兰族人等。
挪威分郡和市两级,全国共划分为19个郡。首都奥斯陆。货币为“克朗”。官方语言是挪威语。
一、社交习俗
挪威人社交习俗总的特点可以用这样几句话来概括:
挪威宾朋心很细,性格内各重实际;
天生富有幽默感,给人印象不孤僻;
待人态度极忠恳,文明热情又和气;
注重礼节和礼貌,善交朋友讲友谊;
褐色妇女最昵爱,大众喜欢“红、蓝、绿”。
在生活细节上有如下特点:
挪威人以好客著称。只要人光临,他们总要以满腔的热情来招待客人,目的是让客人高兴和满意。他们时间观念较强,总准时赴约,认为这是一种社交礼节的问题。他们在相互谈话时,总习惯距离稍远一点,最好要在1.2米以外。他们昵爱红色,尤以衣服红色最为流行。女孩的大衣,儿童的滑雪衫多是红色,就连男人的毡帽镶边大多也是红色。人们普遍认为红色会给人以温暖之感。挪威的妇女对褐色感情是极为深厚的。一般认都愿使自己的皮肤设法变成褐色。故此他们经常使用褐色来装饰自己,并以此相互媲美。他们喜欢绿色和蓝色,认为绿色象征着吉祥,蓝色象征着美好。他们喜欢石南花,因为石南花伴随着他们生活,并赋予他们美的感受。所以石南花又被喻为国花。他们最爱河鸟。认为河鸟象征着人间的自由,并给人们带来了欢乐。因此,人们都尊其为国鸟。
二、礼节礼仪
挪威人的社交场合与客人见面时,惯以握手为礼。朋友间的相见,也常以拥抱为礼;女子之间相见,还常以贴面颊为礼。
(1)称谓与问候
挪威人比美国人较为拘谨,在熟悉你之前较少用名字相称。
(2)约会与准时
挪威商界人士严格遵守时间。如果你无法履行约会,该用电话通知取消或改期。
不要在复活节期间(在棕榈主日以后的10天)、7月份或8月初到挪威去作商业旅行。
(3)款待与馈赠
如应邀去挪威人家里作客,可带鲜花、巧克力之类小礼品送给女主人。
挪威对酒后驾车执法甚严,所以在社交聚会时通常指定某人担任驾驶员,此人在席间滴酒不沾。
(4)交谈
通常避而不谈诸如职业、工薪和社会地位等个人问题。
恰当的话题有业余爱好、政治、体育运动和旅行。
三、信仰忌讳
挪威人主要信奉新教的.路德教会(信义宗),其教又是挪威的国教会;国内还有少量的天主教徒。
挪威人不愿他人过问自己的工作、工资及社会地位等情况。认为这些事情都属于个人的私事,不需要他人过问和干预。他们忌讳“13”和“星期五”。认为这些是“厄运”与“灾难”的数字和日期,是极其令人厌恶的。他们忌讳相互间交叉式握手或交叉式谈话。认为交庆式握手或交叉式谈话都是不礼貌的举止。他们忌讳有人酒后开车,尤其对自己所乘车的司机更是倍加注意,并竭力反对司机喝酒。因为挪威受太阳的光照时间很短,一年中只有7、8月为享受太阳的黄金季节。所以,对在这两个月内来找他们办公事的人,是不会太热情的,因为打扰了人家享受太阳最佳光阴。他们对海产品中的原形虾有所忌讳,所以烹制的原形虾许多人不喜欢吃,但加工后再烹制出的菜肴,有些人还是喜欢吃的。
四、饮食习惯
挪威人过圣诞节时,很多人都喜欢用晒干的鱼浸在盐水中煮熟以后吃。挪威的萨阿米人主要以兽肉、鹿肉和鱼为食,爱把鹿肉腌制成肉干,以备整年食用。萨阿米人的饮料是以鹿奶为主。人以西餐为主,惯用刀叉作餐具,大多也都乐于品尝中餐。
挪威人在饮食嗜好上有如下特点:
①注重 讲究菜肴的香、脆,注重菜肴的质量。
②口味 一般口味不喜太咸,爱酸、甜味。
③主食 对米、面食都能适应;一般都爱吃炸小包子、什锦炒饭、木须饭等。
④副食 爱吃牛肉、猪肉、鸡、鱼、虾、火腿等;蔬菜爱吃土豆、油菜、白菜、茄子、菜花、鲜蘑等;调料爱用番茄酱、咖喱粉、胡椒粉、醋等。
⑤制法 对烤、炸、煎等烹调方法制作的菜肴偏爱。
⑥中餐 喜欢中国的晋菜、京菜。
⑦菜谱 很欣赏凉拼盘、烤肉、炒菠菜鸡蛋、炸茄盒、番茄牛肉、扒白菜卷、锅包肉、炸鸡排、干炸鱼、烹虾段等风味菜肴。
⑧水酒 喜欢饭后喝啤酒,对汽水、矿泉水或冰激凌也很爱品尝,早晚一般惯饮咖啡,也喜欢喝红茶和香片花茶。
篇9:中国人的祝寿礼仪
中国人祝寿一般从六十岁或六十六岁开始,不论是六十或六十六都是按虚岁计算,即按实际年龄提前一年。祝寿,也惯称作“过生日”,老年人一开始“过生日”,以后就须年年过,不能间断。平常为小庆,逢十如七十、八十、九十等,为大寿,要大庆,不但设宴待客,还唱大戏、放电影,或请唢呐班子演奏助兴。给老人贺寿的人有族内子侄辈和儿孙辈、女儿和女婿、侄女儿和女婿、干女儿和女婿、徒弟、学生、亲戚中的晚辈及朋友等,七十岁以上的高寿老人过生日时,街坊邻居也常备礼庆贺。
祝寿准备
给老人祝寿,儿子们要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第一是预备招待宾朋的馒头、菜肴和酒水;第二是准备寿面、寿桃、寿糕等。寿面多为挂面,没挂面可用自擀的细面条,叫长寿面。寿桃是用白面做成桃形,蒸熟后涂上红绿食色。寿糕是用白面和红枣蒸制的`多层枣馍,城镇多买生日蛋糕代替;第三要布置寿堂。寿堂一般在堂屋正厅,屋内张灯结彩,正面墙壁中间悬挂中堂图画,男寿多为南极仙翁,女寿多为瑶池王母,或八仙庆寿、或百寿图、或红纸书一大金色寿字。中堂两边为“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等祝福语句的对联。墙下放礼桌,桌上陈寿桃、寿糕、寿酒等,两边两只红蜡烛。桌前地上铺设红毡或花席,以备后辈人行礼。
祝寿仪礼
中国人给老人庆寿并无严格的仪式程序,仅有大致的章法。一般是,寿辰之日,先把祖宗的神主牌位请于神案之上,点燃香烛,鸣放鞭炮,寿诞老人穿戴一新,率全家拜祭。之后,老寿星端坐寿堂椅上,晚辈们衣冠整齐,恭恭敬敬依次磕头祝寿,并献上贺寿礼品。祝寿磕头为“寿头”,“寿头”是必定要磕的,现在很多年轻人不会磕头,就变为三鞠躬。
祝寿完毕,寿宴开始,众人给寿星敬酒,寿星把寿糕、寿蛋、寿果等吃食分给众人,众人踊跃嚼食,说是替老人“嚼灾”。长寿面是寿宴上必有的食物,吃面时,儿女们要把自己碗中的面条拨向老人碗中一些,谓之给老人“添寿”。
寿宴后稍事休息,大家陪老寿星看戏、看电影。晚上请执事人等吃酒答谢。寿礼便圆满落幕。
祝寿礼品
给老人祝寿的亲朋邻里都要拿祝寿礼品,祝寿礼品也多种多样,有衣服、鞋帽、手杖,有寿面、寿桃、寿糕或生日蛋糕,有肉、蛋、鱼、酒,有苹果、石榴、桃,还有写有祝寿字句的寿幛、寿联、寿屏和寿匾。也有朋友送戏、送电影庆贺的。忌讳送钟(终)。
特殊寿礼
老人过六十六、七十三、八十四几次生日时,祝寿礼比较特殊。
六十六占两个六字,象征“六六大顺”,老人和子女都很看重,所以寿礼较为隆重。“六十六,娘吃闺女一块肉”,父母六十六岁生日这天,已出嫁的女儿除一般礼品外,还须买六斤六两一块肉,蒸六十六个小馒头为父母祝寿,以报答父母生养之恩。肉与小馒头须父母两人吃,其他人不得分食,否则谓之“夺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