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开窗放入大江来(精选六篇)
开窗放入大江来 篇1
7月7日上午10点整,久等于北京金源新燕莎MALL门口的人群鱼贯而入。这一天,2010北京“各地商品大集”第十期——“河北商品大集”开幕。张阿姨就在其中,她是这附近的居民,她早已习惯了在燕莎逛大集的日子。这次,她逛完早市顺便赶到大集,希望有所收获。
消费者:有大集的日子很快乐
其实,大集对人们的影响早已延续到卖场之外。
“咱们的超市里什么都有,但俺就是奔着绿色来的”,“野山茶油几十块钱到几百块钱的都有,有名的胡老太腐乳太辣没买,卖蜂蜜的柜台挤满了人,那女同志直擦汗”……网友地龙在博客里图文并茂地分享着她的大集收获——无论是商品、见闻,抑或是感受。
“山西大集上的胡麻油还是老法热榨的,加热时烟大,但相对北京卖的冷榨亚麻油要便宜很多,买回来可以当芝麻香油拌菜拌馅食用。不过,提醒广大听众的是,胡麻油有一种特殊的味道,有的人可能会吃不习惯。”不知什么时候,北京某电台也开始在大集的日子做着大集的节目,他们在大集上买产品,体验后介绍给消费者,再去看自己的宣传效果。在媒体的宣传下,连一些参展的老板也觉得自己的生意“一下子变好了”。
就是这样,自今年3月开办大集以来的近5个月里,逛大集、谈大集已经变成了一部分人的生活习惯,并潜移默化地沁至京城百姓的生活。很多消费者从通州、密云等远郊区县来赶大集。更有市民成了专业的“追集族”,每期大集必到,游走于各地特产间,且几乎集集满载而归。据北京市商务委相关资料显示,已经举办的10期大集累计接待消费者超过1000万人次。
而当大集已成习惯,北京的老百姓更是“坐地日行八万里”,不出京城就可享受各地特色产品。
商家:我们收获的不仅是销售额
补货,补货!
几期大集下来,补货已经成为了部分参展商的常态。“来大集之前,我们备了很多货,但最后还是失算了。”江西绿源油脂实业有限公司华北区总经理梁志庆对记者表示,大集期间共补了4次货,开集一两天后就进行了第一次补货。
“我们15天就卖了28万元,”销售竹纤维产品的王小姐对记者表示,“开始带了3万元的货物,没想到场面火暴,第一天就开始补货,打电话让中铁加钱加急运过来。整个大集期间补货就有3次。消费者太多了,我们去了5个人也没有忙过来。”
大集期间,很多参展商来之前以为是过去的展览会,只带着一些样品,结果来了就傻眼了,货品基本不够卖。“每集都有大量补货的商家。集集都空运,还不止一家。”北京商务委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各地商品大集”参展企业平均补货2次以上。尽管参加大集之前主办方已提醒参展商把货物带足,然而大集的火暴程度还是令一些商家措手不及。于是便有了江西大集上“大米、鸡蛋坐着飞机来”的商业奇景。
“终于找到了大市场”
“之前我们就试图闯北京的市场,但是很困难,走了很多的弯路。北京的消费整体偏重于购买投入广告较多的产品,而对于我们江西老区的企业来说,投入那么大的广告费用有些力不从心。”梁志庆不无感慨地对记者讲述着他的经历,而在大集上,他找到了可以在北京展示产品的平台。
像梁志庆一样,很多地方的中小企业之前是很难有机会进入北京市场的,而通过大集这个平台可以展示产品。
“中国各地很有特色的农产品以及手工艺品都是‘藏在深闺人未识’。商务部非常重视,从扩大内需的角度,最终帮助企业做好市场推广、培育品牌,让它们在市场上有一席之地。”商务部市场运行司副司长王斌对记者表示。
家乐福采购了前郭县哈萨尔王食品公司的牛肉干200万,江西大忙人实业有限公司与北京太极生命科学有限公司达成了单笔采购金额最高的3000万元葛根系列产品的采购协议,潮州市创佳电子有限公司的创佳液晶电视签约额达到1.2亿元……
“终于找到了大市场”,随着一个个采购单的签订,许多初来北京的商家不禁发出这样的感慨。
零距离试水市场
“我真没想到,我的价钱定低了。”河北大集上,卖沧州小枣的商家对记者表示,她的商品一开集就供不应求。“这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了解北京市场以及需求的机会。”
梁志庆表示,参加大集是其闯北京市场的一个转折点。“通过大集,我们对市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另外我们看到了借助政府部门,市场会达到这样一个效果,这使得我们今后闯市场中更注重和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
“以前在北京也办过市场的推介会,邀请了很多采购商去,但没有对市民开放,从而也就没有市场的检验,很多东西是不敢采购的。通过这样一个平台,我们可以近距离地观察南方的一些产品在北方是否可以适销对路。”已经连续来了几期大集的某超市的采购人员对于大集这样一个零距离观察市场的形式赞不绝口。
根据北京市商务委员会的统计数据显示,仅江西大集开集当天上午就有数十家北京百货、超市、餐饮、批发市场的采购负责人参加了展销洽谈活动,直接了解消费者对不同商品的偏好,确定采购目标、采购规模等。
北京商务委:以政府的公信力办大集
大集取得如此成果,北京市商务委员会的筹划和组织功不可没。为此,本刊记者对北京市商务委员会副主任李薇薇进行了专访。
中国市场:举办各地大集的背景是什么?
李薇薇:2009年,我们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消费市场的影响,保持了消费品市场的快速增长,如何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北京市委市政府在2008年奥运以及国庆60周年之后提出,把北京建设成世界城市、打造成国际商贸中心以致更好地服务全国。在此背景下,我们觉得调整自身的商业结构、商品结构以及品牌的结构非常重要。北京200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5309亿元,消费需求还是很大的。同时,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和对外交往的中心,始终有着服务于全国的理念和责任,而在北京举办各地商品大集,推广各地名优特产品,可将这一理念采用全新的方式落到实处。此外,去年我们举办了外贸大集,积累了一些经验,并形成了一定的模式。
所以在以上几方面的综合考虑之下,我们决定要做这样的大集。这一思路得到了商务部领导的支持,并把北京各地的商品大集作为2010年全国内贸领域的重点展会之一。
中国市场:大集已经举办到了第10期,我们看到大集场面可谓“红火”,那么,在这背后,北京商务委做了哪些筹备工作?
李薇薇:我们在大集承办地点的选择上花了很多心思。承办地点要是一个比较大的综合性的消费场所,且有一定的客流基础,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有一定的空间与场地,交通便利,相关配套设施比较齐全等,这样便于参加大集的外地参展商。年初北京各区县的商务委根据情况推荐了二十多个商场,我们考察后选择了在客流密集、交通便利的金源新燕莎购物中心、蓝岛大厦等成熟的大型商业设施中举办,利用商场已有的消费群来带动大集的人气。而事实也证明了,商场完善的销售体系和管理模式有力地推动了“各地商品大集”的热卖。
为了成功举办大集,北京商务委于今年初专门成立了各地商品大集办公室,由专人策划方案、筹备以及与各地联络。北京商务委承担了展商的摊位费以及摊位展架的设计、场地上背板以及每期在商场仓库租赁费用等。统一标识形象,形成大集的独特风格,便于消费者识别。此外,组织召开新闻发布会、请北京以及中央相关媒体对各期大集的活动进行宣传。投入的精力有时不是用资金和数据来衡量的。同时, 承办商场所在地区政府和商务部门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中国市场:在大集期间,许多采购商和消费者都是冲着政府的信用才放心购买的。政府的信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李薇薇:很多消费者表示,正因为北京商务委以及各地的商务部门是主办方,他们才敢买这个产品。其实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鞭策。所以我们对大集的管理是非常严格的。
大集取得了如此成果,可以说,很大程度上是政府的公信力助推了“各地商品大集”。每期大集是由北京市商务委和各省市商务部门共同主办,商务部领导,北京、江西、贵州、甘肃等省市领导也出席了启动仪式;参展企业全部由各地商务部门推荐、优中选优。在每期大集举办前,我们对各地参展商有提前的培训,以确保大集能够顺畅地进行。展商进入卖场后,市商务委也会核对商家的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产品的生产许可证以及销售人员的健康证等。并且每天核对展示的商品与原来上报的产品都要吻合,以防止未经审核的商品借机上摊。为此,每天都有商务委“大集办”以及执法大队、商场方的人员在巡视。当然,现场还有各地的商务部门的负责人予以配合。
此外,每期大集都要求当地的商务部门向参展商收取保证金10万元交给承办商场,利于参展商撤展后,消费者由于质量等问题进行退换。大集结束后的30天后退还给参展商。
总之,我们从货物的选择、铺摊、销售以及售后等都有严格的把关,力求给消费者提供一个安全、放心的绿色通道。此举获得了前来赶集市民和商家的好评,树立了消费者和采购商对参展企业和商品的信心。
听,大集经济在敲门
商务部市场运行司副司长王斌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大集形成多赢局面。“利于经销商、丰富北京的商品市场、为消费者提供更优更好的产品。而且,可以体现政府的组织、号召以及相关政策的支持。商务部本着扩大消费、推广市场,让广大消费者买到更优、更好、更加放心的产品为宗旨。所以,来到这里的都是各地商务部门精挑细选的产品。”
北京有市场的优势,各地有产品的优势,加上政府的组织,大集是这几个优势因素的有效组合与桥梁。契合了这几方面的需求。大集拓宽了流通渠道。大集商品通过北京市场的认知与接受,从而辐射全国甚至走向国际。
“各地商品大集”已经形成了品牌效应,一些采购商只要一听到有新大集举行,就会纷纷赶来,甚至美国、韩国的采购商也悉数登场。“大集可以省去我们很多的采购时间、成本与引进风险。比如超市过去进行的农超对接,由于农副产品参差不齐,还要去厂家了解生产信息以及生产量。”某超市采购商对记者表示。据不完全统计,已经举办的9期大集,吸引了多达2655家次的采购商前来洽谈签约,累计洽谈金额突破12亿元。
去年蓝色港湾就是因为外贸大集才被广大消费者所认知,从而成为了最大的赢家和受益者。也正因为此,很多商场仍在积极申请举办大集。其实,卖场与大集就是互相依托的过程:初期大集要借卖场的人气,当大集已经形成品牌之后,卖场反过来借助大集来提高人气与销量。据大集活动承办商场统计,大集举办期间商场客流量和销售额普遍得到提高,分别比平时增加20%和30%。
每期大集更带动了商场周围餐饮住宿的发展。大集期间,金源一层的乐杰士由原来每天销售额两三千元到大集时的上万元。空军指挥学院招待所离金源燕莎不到两公里,更是瞅准了这个商机,主动免费提供班车,接送参展商以及工作人员住宿。这相当于锁住了将近一年的客源。
北京的大集形成了品牌效应之后,其促进消费以及全国商品流通的模式得到了各地商务部门的认可。一些省市也纷纷前来北京考察并学习大集模式。有的想借鉴此模式在省会举办该省各市之间的大集,有的想以大集的形式作为促进消费的新的增长点。大集经济由此将遍地开花。
后记
“您那边的企业信息和商品资料什么时候报过来?这边急需安排制作门楣”,“请把万张香油有限公司和教育部、狗不理的团购情况核实一下”,“龙德广场附近的酒店您选定哪家了吗?北京暑期的房间很紧张,需要尽早预订”……在北京市商务委“大集办”的办公室里,各地大集的红色横幅在墙上格外醒目,工作人员不停地在与后续各地主办方联系,在筹办大集的日子里,他们感到“忙碌但十分充实”。
“真的很高兴各地产品能有拓展市场的机会,北京的市民与企业也能受益。大集参与各方作为一个整体都在大集里面找到了自己的利益。”大集办相关负责人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在“大集办”的墙上,宋代曾公亮所咏绝句《夜宿甘露寺僧舍》耐人寻味:“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篇2
【关键词】诵读 咀嚼 品鉴 自主探究 语文素养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古诗词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脍炙人口的古代诗歌被充实到教学中,学生诵读、咀嚼、品鉴这些诗篇,能增添文化积淀,获得美的享受。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这个领域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不少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翻译古代汉语字词的水平上,或者仅仅满足于背诵一些诗词名句以应填空之需,对诗歌的理解是一鳞半爪,学生的朦胧感知不能上升为明晰的认识 ,因而鉴赏能力的形成还是落不到实处。 应该怎样上好诗歌鉴赏课,把零散的片段式的记忆连缀起来,从而使学生自己形成一套完整的鉴赏诗词的方法呢?我尝试以人物分析为抓手,将诗词重新整合,组成人物专题,多方面立体地感悟诗人形象,从走近人物到感悟诗词的意蕴,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一、以情燃情——入其境
前段时间热播的《中国好声音》节目为什么能风靡中国,点燃那么多人的热情,唱红那么多首作品,我感受最深刻的就是无论歌者还是评委都动了“情”,打动自己才能倾倒别人,带着情感温度的表演才是有生命的。古语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同样,要想感动学生,先得感动自己,让自己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让自己与作者共鸣,才能在教学中用自己的真情打动学生的真情,以激情点燃激情。比如在《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杜甫专题中,我用多媒体打出杜甫草堂的图片,配合二胡独奏《江河水》的曲子,朗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如泣如诉的乐曲中,把学生带进诗人为我们营造的苦雨、凄风、寒窑的情境中,很多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都神色庄重、摇头叹息,很快就进入了学习状态。在《万千变化成大观——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专题中,我选择了最富豪情、最能体现豪放派特点的《江城子 密州出猎》为开篇,用自己的朗诵带领学生走进诗词所展现出的豪迈雄健、气势如虹的场面中,学生被朗诵的激情所感染,当诵读到“千骑卷平冈”的时候,全班全情投入,跟我一起大声朗诵,很自然就融入到诗词的意境中。学习《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时,全班同学更是和着音乐唱起歌来,接下来的教学自然是水到渠成,事半功倍。当时听课的一位外校老师课下问我:“你是不是很喜欢古诗词?是不是很喜欢苏轼?你的热情打动了我。”教师只有带着对所讲诗词、人物的热情创设出的情景,才能不断唤醒学生的注意力,维持学生对文本的新鲜感和持续欣赏的欲望,调动学生感情始终投注到作品语言上,去体会作品的情感,陶冶自己的情感。
二、读中求悟——品其味
在阅读中品味,激发学生对情感的体悟,从而对其进行情感、人格教育,是我们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而对情感的深切把握品评是和对语言的品味融合在一起的,不可割裂的。在学习苏轼专题的词《浣溪沙 山下兰芽短浸溪》时,学生发生了争执。一个学生说她觉得这首词的主旨是劝诫人们珍惜时间,“休将白发唱黄鸡”一句就是证明。班里很多学生都表示赞同。但是有一个学生反对,他说:“这首词的下阕你没好好读,上面说了‘谁道人生无再少’这说明苏轼不服老,表现出他的豁达胸襟,而不是让人珍惜时间。”我表扬了这个学生认真阅读文本的学习习惯,告诉学生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透过文字触摸作者的脉搏,感受他的情感。学习《人淡如菊——陶渊明》专题时,我问学生《饮酒》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能不能换成“望”?学生讨论非常热烈,他们说:“不能,‘望’是刻意的、有目的的;‘见’是无意中的一抬头,正好和前面的‘悠然’ 照应。”还有人说:“采菊东篱下,是多有情调的事啊,要很专心才行,忽然一抬头发现自己就在此山中,这才突出诗人陶醉在花香和美景中。如果用‘望’,感觉他的目的是看山,不是采花了。”抓住重点字词,阅读与分析紧密结合,析中赏,赏中析,才能准确地把握诗中艺术形象,体悟诗人感情。
三、以点带面——得其神
学无定法,但贵在有法。只要对学习古诗词的方法掌握好,就能达到一个较理想的自主状态。所以在教学诗词时,我都会时时进行学法的指导渗透,以求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灵活掌握方法。当每一次利用一首诗词完整地讲完方法时,我就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方法举一反三,自学一两首诗词,合作探究,互动讨论,尽量让学生活学活用。如在苏轼专题中,只带领学生重点分析了《江城子 密州出猎》,跟学生一起总结出诗词鉴赏的方法:读,读文本,读注释,读背景;品,品语言,品形象,品情感。学生在基本鉴赏方法的指导下,讨论完成对其他几首诗词的学习,打破了原有的苏轼仅仅豪放的印象,还看到了他的情深义重(《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他的乐观豁达(《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他的风雅浪漫(《海棠》) ,从而触摸到一个全面立体的苏轼,一个有血有肉的苏轼。在这样的学习中,常常会有思想的火花迸溅。如在学习陶渊明专题时,一个学生提出能不能把标题改成《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我把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讨论。学生说:陶渊明最爱菊,当然用菊作标题更好。也有人说:菊,开在百花凋零的秋天,不与桃李竞芬芳,是远离尘世的,是飘逸的。而莲,是坚守一份清高,表现一种风骨,是要做表率的。不同的花代表了不同的处事态度,菊更合适陶渊明。在讨论比较中,学生不仅理解了陶渊明的散淡、俊逸,也同时加深了对《爱莲说》的理解,收获甚丰。有时候这样的讨论会持续很久,很多学生都要发言,短短的45分钟根本容纳不下。这样的课堂肯定不是完美的,但是,我却非常喜欢这样的课堂,语文阅读是需要交流和讨论的,惟其如此,才有思想的碰撞、情感的沟通,学生才能加深理解,真正走入文本中。
四、触类旁通——知其法
诗歌作为中华文化中最精致、最灿烂的一页,是整个中学教材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因此,鉴赏诗歌、培养鉴赏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我将诗词按人物分成不同专题就是为了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使学生通过专题的学习掌握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通过实践我也确实收到了一点效果:
“以前我总觉得学习诗词就是背书,通过这一段的专题学习,我才知道读和背时为了更好地欣赏古诗词。”(李欣怡)
“我喜欢李白,老师让我们自己准备做一个专题,标题都想好了,就叫《此曲只应天上有》,呵呵,期待中……”(秦玥)
“读——品——悟,这是我学习的心得。”(熊峻)
“以前我不喜欢杜甫,老觉得他苦哈哈的,通过学习,很感动也很敬佩他的为人。”(徐真金)
“一直以为读书就是读出来就行了,经过老师的指导,还在古诗词朗诵比赛中担任了领诵,我才发现原来书应该这样读。”(李治慕)
“考试时我的默写总是拿不了满分,因为总是会写错字。这次测验我的默写终于拿了满分,我想应该是因为以前我是死记硬背,没有理解意思,现在理解了,自然不会写错字啦!”(詹培峰)
欣喜之余,我想,对于其他的诗词,我还可以做更多诸如“月的专题”“雨的专题”甚至“爱情专题”……给学生补充更多的诗词养分,拓展他们的视野。让学生在古诗文中当主角,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走进诗境,融入诗情,从而让诗歌的美浸润心田。
开窗放入大江来 篇3
消费者:有大集的日子很快乐
其实,大集对人们的影响早已延续到卖场之外。
“咱们的超市里什么都有,但俺就是奔着绿色来的”,“野山茶油几十块钱到几百块钱的都有,有名的胡老大腐乳太辣没买,卖蜂蜜的柜台挤满了人,那女同志直擦汗”……网友地龙在博客里图文并茂地分享着他的大集收获——无论是商品、见闻,抑或是感受。
“说起胡麻油北京人可能不知道,它可贵的是α-亚麻酸含量极高,所有植物油都无法望其项背。山西大集上的胡麻油还是老法热榨的,加热时烟大,但相对北京卖的冷榨亚麻油要便宜很多,买回来可以当芝麻香油拌菜拌馅食用。不过,提醒广大听众的是,胡麻油有一种特殊的味道,有的人可能会吃不习惯。”不知什么时候,北京某电台也开始在大集的日子做着大集的节目,他们在大集上买产品,体验后介绍给消费者,再去看自己的宣传效果。在媒体的宣传下,连一些参展的老板也觉得自己的生意“一下子变好了”。
就是这样,自今年3月开办大集以来的近5个月里,逛大集、谈大集已经变成了一部分人的生活习惯,并潜移默化的沁至京城百姓的生活。很多消费者从通州、密云等远郊区县来赶大集。更有市民成了专业的“追集族”,每期大集必到,游走于各地特产间,且几乎集集满载而归。据北京市商务委相关资料显示,已经举办的10期大集累计接待消费者超过1000万人次。
而当大集已成习惯, 北京的老百姓更是“坐地日行八万里”, 不出京城就可享受各地特色产品。
商家:我们收获的不仅是销售额
补货, 补货!
几期大集下来, 补货已经成为了部分参展商的常态。“来大集之前, 我们备了很多货, 但最后还是失算了。”江西绿源油脂实业有限公司华北区总经理梁志庆对记者表示, 大集期间共补了4次货,开集一两天后就进行了第一次补货。
“我们15天就卖了28万元,”销售竹纤维产品的王小姐对记者表示,“开始带了3万元的货物,没想到场面火暴,第一天就开始补货,打电话让中铁加钱加急运过来。整个大集期间补货就有3次。消费者太多了,我们去了5个人也没有忙过来。”
大集期间,很多参展商来之前以为是过去的展览会,就带着一些样品,结果来了就傻眼了,货品基本不够卖。“每集都有大量补货的商家。集集都空运,还不止一家”,北京商务委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各地商品大集”参展企业平均补货2次以上。尽管参加大集之前主办方已提醒参展商把货物带足,然而大集的火暴程度还是令一些商家措手不及。于是便有了江西大集上“大米、鸡蛋坐着飞机来”的商业
“终于找到了大市场”
“之前我们就试图闯北京的市场,但是很困难,走了很多的弯路。北京的消费整体偏重于购买投入广告较多的产品,而对于我们江西老区的企业来说,投入那么大的广告费用有些力不从心。”梁志庆不无感慨的对记者讲述着他的经历,而在大集上,他找到了可以在北京展示产品的平台。
像梁志庆一样,很多地方的中小企业是很难有这样的机会进入北京市场的,而通过大集这个平台可以展示产品。
“中国各地很有特色的农产品以及手工艺品都是‘藏在深闺人未识’。商务部非常重视,从扩大内需的角度,最终帮助企业做好市场推广、培育品牌,让它们在市场上有一席之地。”商务部市场运行司副司长王斌对记者表示。
家乐福就采购了前郭县哈萨尔王食品公司的牛肉干200万,江西大忙人实业有限公司与北京太极生命科学有限公司达成了单笔采购金额最高的3000万元葛根系列产品的采购协议,潮州市创佳电子有限公司的创佳液晶电视签约额达到1.2亿元……
“终于找到了大市场”,随着一个个采购单的签订,许多初来北京的商家不禁发出这样的感慨。
零距离试水市场
“我真没想到,我的价钱定低了”河北大集上,卖沧州小枣的商家对记者表示,她的商品一开集就供不应求。“这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了解北京市场以及需求的机会。”
梁志庆表示,参加大集是其闯北京市场的一个转折点。“通过大集,我们对市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另外我们看到了借助政府部门,市场会达到这样一个效果,这使得我们今后闯市场中更注重和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
“以前在北京也办过市场的推介会,邀请了很多采购商去,但没有对市民开放,从而也就没有市场的检验,很多东西是不敢采购的。通过这样一个平台,我们可以近距离的观察南方的一些产品在北方是否可以适销对路。”已经连续来了几期大集的某超市的采购人员对于大集这样一个零距离观察市场的形式赞不绝口。
根据北京市商务委的统计数据显示,仅江西大集开集当天上午就有数十家北京百货、超市、餐饮、批发市场的采购负责人参加了展销洽谈活动,直接了解消费者对不同商品的偏好,确定采购目标、采购规模等。
北京商务委:以政府的公信力办大集
大集取得如此成果,北京市商务委员会的筹划和组织功不可没。为此,本刊记者对北京市商务委员会副主任李薇薇进行了专访。
中国市场:举办各地大集的背景是什么?
李薇薇:2009年的我们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消费市场的影响,保持了消费品市场的快速增长,如何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北京市委市政府在2008年奥运以及国庆60周年之后提出,把北京建设成世界城市、打造成国际商贸中心。在此背景下,我们觉得调整自身的商业结构、商品结构以及品牌的结构非常重要。北京200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5309亿元,消费需求还是很大的。同时,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和对外交往的中心,始终有着服务于全国的理念和责任,而在北京举办各地商品大集,推广各地名优特产品,可将这一理念采用全新的方式落到实处。此外,去年我们举办了外贸大集,积累了一些经验,并形成了一定的模式。
所以在以上几方面的综合考虑之下,我们考虑要做这样的大集。这一思路得到了商务部领导的支持,并把北京各地的商品大集作为2010年全国内贸领域的重点展会之一。
中国市场:大集已经举办到了第10期,我们看到大集场面可谓“红火“,那么,在这背后,商务委做了哪些筹备工作?
李薇薇:我们在大集承办地点的选择上花了很多心思。承办地点要是一个比较大的综合性的消费场所,且有一定的客流基础,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有一定的空间与场地,交通便利,相关配套设施比较齐全等,这样便于参加大集的外地参展商。年初各区县的商务委根据情况推荐了二十多个商场,我们考察后选择了在客流密集、交通便利的金源新燕莎购物中心、蓝岛大厦等成熟的大型商业设施中举办,利用商场已有的消费群来带动大集的人气。而事实也证明了,商场完善的销售体系和管理模式有力地推动了“各地商品大集”的热卖。
为了成功举办大集,北京商务委于今年初专门成立了各地商品大集办公室,由专人搞方案、筹备以及与各地联络。北京商务委承担了展商的摊位费以及摊位展架的设计、场地上背板以及每期在商场仓库租赁费用等。统一标识形象,形成大集的独特风格,便利消费者识别。此外,开新闻发布会、请北京以及中央相关媒体对各期大集的活动进行宣传。投入的精力有时不是用资金和数据来衡量的。同时,承办商场所在地区政府和商务部门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中国市场:在大集期间,许多采购商和消费者都是冲着政府的信用才放心购买的。政府的信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李薇薇:很多消费者表示,正因为是北京商务委以及各地的商务部门主办,他们才敢买这个产品。其实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鞭策。所以我们对大集的管理是非常严格的。
大集取得了如此成果,可以说,很大程度上是政府的公信力助推了“各地商品大集”。每期大集是由北京市商务委和各省市商务部门共同主办,商务部领导、北京、江西、贵州、甘肃等省市领导也出席了启动仪式;参展企业全部由各地商务部门推荐、优中选优。在每期大集举办前,我们对各地参展商有提前的培训,以确保大集能够顺畅的进行。展商进入卖场后,市商务委也会核对商家的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产品的生产许可证以及销售人员的健康证等。并且每天核对展示的商品与原来上报的产品都要吻合,以防止未经审核的商品借机上摊。为此,商务委每天都有“大集办”以及执法大队的人员共4至5人与商场方的人员在巡视。当然,现场还有各地的商务部门干部的予以配合。
此外,每期大集都要求各地的商务部门向参展商收取保证金1 0万元交给承办商场,利于参展商撤展后,消费者由于质量等问题进行退换。大集结束后的30天后退还给参展商。
总之,我们从货物的选择、铺摊、销售、以及售后等都有严格的把关,力求给消费者提供一个安全、放心的绿色通道。此举获得了前来赶集市民和商家的好评,树立了消费者和采购商对参展企业和商品的信心。
听,大集经济在敲门
商务部市场运行司副司长王斌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大集形成多赢局面。“对于经销商、丰富北京的商品市场、为消费者提供更优更好的产品。而且,可以体现政府的组织、号召以及还有一些政策的支持。商务部本着扩大消费、推广市场,让广大消费者买到更优、更好、更加放心的产品的宗旨。所以,来到这里都是各地商务部门精挑细选的产品。”
北京有市场的优势,各地有产品的优势,加上政府的组织,大集是这几个优势因素的有效组合与桥梁。契合了这几方面的需求。大集拓宽了流通渠道。大集商品通过北京市场的认知与接受,从而辐射全国甚至走向国际。
“各地商品大集”已经形成了品牌效应,一些采购商只要一听到有新大集举行,就会纷纷赶来,甚至美国、韩国的采购商也悉数登场。“大集可以省去我们很多的采购时间、成本与引进风险。比如平时超市过去进行,由于农副产品参差不齐,还要去厂家了解生产信息以及生产量。”某超市采购商对记者表示。据不完全统计,已经举办的9期大集,吸引了多达2655家次的采购商前来洽谈签约,累计洽谈金额突破12亿元。
去年蓝色港湾就是因为外贸大集才被广大消费者所认知,从而成为了最大的赢家和受益者。也正因为此,很多商场仍在积极申请举办大集。其实,卖场与大集就是互相依托的过程:初期大集要借卖场的人气,当大集已经形成品牌之后,卖场反过来借助大集来提高人气与
销量。据大集活动承办商场统计,大集举办期间商场客流量和销售额普遍得到提高,分别比平时增加20%和30%。
每期大集更带动了商场周围餐饮住宿的发展。大集期间,金源一层的乐杰士由原来每天销售额两三千到大集时的上万元。空军指挥学院招待所离金源燕莎不到两公里,更是瞅准了这个商机,主动免费提供班车,接送参展商以及工作人员住宿。这相当于锁住了将近一年的客源。
北京的大集形成了品牌效应之后,其促进消费以及全国商品流通的模式得到了各地商务部门的认可。一些省市也纷纷前来北京考察并学习大集模式。有的想借鉴此模式在省会举办该省各市之间的大集,有的想以大集的形式作为促进消费的新的增长点。大集经济由此将遍地开花。
后记
“您那边的企业信息和商品资料什么时候报过来?这边急需安排制作门楣”,“请把万张香油有限公司和教育部、狗不理的团购情况核实一下”,“龙德广场附近的酒店您选定哪家了吗?北京暑期的房间很紧张,需要尽早预订”……在北京市商务委“大集办”的办公室里,各地大集的红色横幅在墙上格外醒目,工作人员不停地在与后续各地主办方联系,在筹办大集的日子里,他们感到“忙碌但十分充实”。
“真的很高兴各地产品能有拓展市场的机会,北京的市民与企业也能受益。大集参与各方作为一个整体都在大集里面找到了自己的利益。”陪同采访的大集工作人员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在大集办的墙上,宋代曾公亮所咏绝句《夜宿甘露寺僧舍》耐人寻味:“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开窗引得大江来 篇4
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地域文化是某一地域的人们在和自然、社会的互动中形成的,一个人在既定的地域文化中生活久了,他的身心和周围的一草一木、周围人们的一言一行会达成默契,他身上也会不自觉的现出种种的文化烙印,体现某种地域文化性格特征。比如一个生活在吴地的人虽然依靠现代科技可以体验大江南北的风土人情,但这毕竟只是外在的临时参观欣赏;而他与吴文化之间却是水乳交融难以分离的,他的生活本身就是吴文化的本体所在,他要借助这个文化场维护自己的生存,他就不只是观赏者,更是实践者和创造者。唯有在教学中引入地域文化,让学生与自己的生活相通,与自己所在的地域文化对话,才能让学生看到教学内容对于自己生活的有机联系,消除学生与课程之间的对立激发其学习动力,才会有个性的发展并进发创造的灵感。
长久以来温润秀美的自然环境、富庶的社会经济条件和相对安定和平的社会政治环境,使现今太湖吴地呈现出一派和谐、宁静的气象,历经3000年沧桑历史积淀的吴文化,富有江南水乡特色的物态文化:吴地水城、运河驿站、水乡古镇、江南民居、水乡古桥……与方言曲艺、园林书画及日常生活等因素相互交融下,呈现出婉约、含蓄、内敛,精致、风雅等特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物育一方情,吴文化的特征刚好与中国古诗词的文化意蕴相融,本人据吴地师生教学实践以吴文化为例探讨地域文化与古诗词鉴赏教学的有效整合之策。
一、地域风物与古典诗意的交汇
纵横交错的水港,河街相邻的老街,粉墙黛瓦的古宅,古朴幽远的小巷,精致典雅的园林,沧桑的牌坊老井,遍布的寺庙庵堂……这一切赋予江南浓郁而独特的古风情韵。姣好的容颜、欸乃的桨声、柔滑的蚕丝、醉人的吴语……“小桥流水人家”江南水乡的意象组构着闲适、淡远的诗意生活,处处给人以感官上的宁静,心灵上的慰藉。
察地域风物以见象。诗人的才能就是去寻找并发现情感的同构物、对应物。自然中的物象虽只在不同环境、不同季节表现不同的生长姿态,但是诗人以目观之、以情渗之,将其成为内心抽象情感志趣的代言,物象不同的表现姿态也就成了诗人不同情感志趣形象的物化表现。古诗词教学中在引导学生调动感官感知物象具体形态时,引入能触动他心灵的那些和他们自幼看见的、听到的、闻到的、触摸的周遭环境息息相关风物,让其深入生活的细节之处体味出诗人蕴于其中的情感因素。如李商隐的诗歌素以寄情深微,意蕴幽隐,朦胧婉曲著称,在教学其《无题》鉴赏颔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时,要感受蕴含其中的眷恋缠绵、炽热浓郁、焦灼苦闷、坚贞不渝的儿女至情,非细嚼“春蚕”“蜡炬”两意象不可得。吴地本就是蚕桑之乡,吴江盛泽又素有“绸都”之称,乡间几乎各家都养蚕,“春蚕”的形象本融合在学生自身真切的日常生活中,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从审美的角度审读这一细读物象,让学生联想比对中悟得这一妙句。“丝”谐音“思”蚕丝即是“情思”,由蚕丝莹白绵长重重缠绕可想见情思真挚缠绵无限眷恋,春蚕作茧自缚可想见诗人自困情网自苦自乐,蚕丝到死方尽可想见情思热烈执着至死方休,在意象的特征的多角度观照中让学生真正体味出诗人那份浓烈又痛苦,无望又无悔的至情。这仅仅比对南朝乐府西曲歌《作蚕丝》:“春蚕不应老(不应,这里是“不顾”的意思),昼夜常怀丝。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的造意更能贴近作者复杂的心理状态。另外通过园林古宅幽幽解“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的幽深阻隔,通过春江水涨滔滔解“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的绵长无尽,通过江南美女温婉解“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的闲逸生活……均是水到渠成,自然不过的。
借地域风光以悟境。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意与境谐”的艺术境界。意象的解读只是读诗的基础,意境感悟才能品出诗美和意蕴。地域风物、山水风光是学生举手可触、举目可见的,引入生活情境想象构建文本情境相对要容易多了。古诗词课堂带领学生神游吴地山水人文,让古诗词教学超越文本、课堂延展到地域物质、精神文化场中,提升其鉴赏古诗词和感受地域文化创造地域文化的能力。如在教学南唐词人冯延巳的《鹊踏枝》,体会“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一句的优美意境时,可调动学生联想生活中那暮色深沉风急人初静,伫立小桥对新月的情境去感受诗人在凄冷孤寂之境中婉曲传达的迷离恍惚又沉重绵远的闲愁。本词那忘不掉、拂不去、摆不脱、斩不断悠长不绝的情思正与江南独有的烟雨迷离柳絮纷飞的景象切合,又与江南人独有的含蓄闲雅之风相应,极易引起吴地学生的内心深处的共鸣。“一条曲折的小巷竟然变化无穷,表里不同,栉比鳞次的房屋分隔着陆与水,静与动。一面是人间的苦乐和喧嚷,一面是波影与月光。还有那低沉回荡夜磐声,似乎要把人间的一切都遗忘。”这苏州的市井风貌可能是学生早晚上学下学行过的这与姜夔《扬州慢》中所绘扬州二十四桥昔日胜景又是何其相似,只要稍加点拨“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即现眼前。游太湖三山感“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的赞叹,走暮春姑苏横塘路感“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的惆怅,如此在地域风光风情中唤醒学生身上的地域文化性格去感悟诗词意境,方得其中真味。
二、风俗名人于古诗教学的援引
古诗词是传统文化的中一朵奇葩,其中自然涉及传统文化中的很多元素如传统佳节风俗礼仪等等,很多极具地域色彩的风俗承袭千年而今依然是人们生活中的不可或缺的风景。于一方风俗的饮食游乐祭奠中发怀古幽情,走近古人当年的生活情境,感悟诗人在佳节际遇中对生命的体悟。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将课堂延伸至生活,让学生在游吴江同里元宵灯会中感辛弃疾“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让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欣喜,在端午节吃“有棱有角,有心有肝,一身清贫,半世煎熬”的粽子时感屈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忠直不屈,在姑苏冬至夜亲友齐聚团圆祭祖,围坐闲谈敬酒美餐时感受白居易“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者远行人”的孤寂。
引名人轶事以激趣。高中生对古诗词鉴赏兴趣普遍不高,而文学鉴赏是一种感觉与理解、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脱离了鉴赏者的感觉和情感投入不能称为文学鉴赏。生于斯长于斯,乡土情结就在不觉中烙在心头。在古诗词教学中,援引也是在这熟悉的山水中亭台下历史中消逝了的名人轶事,带领学生穿越时空的阻隔走入诗词之境,可以激发其对古人生活情趣、思想情感等的探寻,点燃学生的心灵方可照亮整个文学鉴赏活动。如在教学姜夔的《扬州慢》介绍姜夔通晓乐律时可援引苏州石湖老人范成大爱其才赠以色艺双全的小红的故事。因谱二曲而得一美人,学生方折服于他的才华,明《扬州慢》小序中所言“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之意。鉴赏“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时,再引姜夔与小红的故事,昔日过松陵垂虹桥姜夔吹箫小红轻唱,“自琢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过垂虹》)行过人生美妙的一段旅程。五年后姜夔独自再过垂虹桥写下“酒醒波远,正凝想、明素袜。如今安在,唯有阑干,伴人一霎。”(《庆宫春》)让学生在熟悉的垂虹桥边真实的生命故事中感叹“物是人非”之悲慨,理解“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的深意。联系地方名胜,巧借名人故事,让学生在可触可感的地域文化中融合古诗词中的文化因素进而深入鉴赏古诗词。援名人风采以明旨。地域文化中的志士文人是百姓喜闻乐道的,也是学生易亲近观照的。古诗词传情常喜用典故,典雅风趣含蓄有致同时也给学生解读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地方的名人学生相对要更关注,引名人风采解析典故更易明诗文要旨。如教学赵嘏的《长安晚秋》分析“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时,细说西晋时吴郡人张翰(字季鹰)在洛,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莼菜羹、鲈鱼脍,竟然辞官回乡的历史佳话,吴江古名“鲈乡”,“莼鲈之思”于故乡特色美味中寄托乡思深情对于自幼饱尝莼菜羹、鲈鱼脍的吴江学子去假想漂泊异地饭食不合胃口而格外思家的情感就不难体悟诗中所传“昨夜秋风又起,扁舟谁赋归欤”的羁旅思归之心。再如鉴赏唐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尾联“惆怅无日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时明范蠡助勾践兴越灭吴一雪会稽之耻,功成名就之后激流勇退,穿一袭白衣与西施西出姑苏,泛一叶扁舟于五湖之中,“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的故事,吴江震泽思范桥相传就是范蠡携西施出游的渡口,动人的故事溶入在千年的吴门烟水,让学生在太湖的烟波浩渺中感弃富贵名利泛舟湖光山色的隐逸情怀,亦以明杜牧厌倦官场意图纵情山水的逍遥之念。
三、方言音韵与诗歌吟诵的整合
吴方言历史悠久,语音保留了更多的古音因素,在词汇和语法上也有许多特殊之处,与北方方言有很大差别,北方语音较“阳刚”,吴语则婉转、清脆,吴语特有的轻快、细腻、圆润加上活泼的音韵会增加诗词吟诵中的地方风味和特殊的语言美。
依方言语音以析韵。古今语音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今天使用的普通话已经没有了入声字,过去很多的入声字在普通话里面已经读成平声了,如果用普通话读古人的诗,有些诗词的平仄、音韵就会觉得很别扭,不协韵。而古人作诗是比较讲究格律章法的,如果用普通话朗诵再做晦涩的文化常识解说,学生还是难有直观的感受;而如果在诵读中引入方言中存留古音的某些读法,则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既古诗词韵律的解读得到直观的呈现,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融合生活影响深刻,便于知识的迁移运用。比如在教学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讲到其音韵美时,四句一转韵,每韵自成段落,全诗九韵自然流转。“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几句中,“斜”为韵脚字,用普通话读成xie,则与“家”(jia)“花”(hua)不协。“斜”字古音中是个浊声母字,《广韵》的反切注音是“似嗟切”,在唐代应读为zia或者dzia,这与现在苏州的读法一致,方言读音就与“家”“花”协韵,听来悦耳了。
融方言音韵以吟咏。吴侬软语本身长短疾徐,轻快活泼,音调温软,细腻圆润,悦耳动听,常被称为“水磨腔调”。在某些古诗词(尤其是写闲情逸趣的小令或缠绵悱恻的婉约派词作)的吟诵中融入吴语似水一般柔婉的腔调,可谓是别具风味,将文人的曲径通幽的淡雅情趣和小儿女撩人的情思演绎得淋漓尽致。如教学晏几道的《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时,让清秀的江南女子用柔婉的吴语吟诵,那才子佳人你侬我侬的相思情韵已在方音吟咏中尽显,此亦颇有当年“二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之态。吴语中的依然保留了古音中的音调短促而急入声字,融方言入诗词诵读,析平仄,明音节顿挫,情感流转。如《登高》被古人称为七律压卷之作,仄起入韵式,律法森严,是杜甫“沉郁顿挫”诗风的典型代表。在教学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时要解开学生韵律上的困惑,只要引入方言读法即可,首联的“急”“白”均是入声,颈联“独”为入声,尾联“浊”也是入声,这些若用吴方言读急促之音十分鲜明,方言融入是学生亲近古音韵律,在音调由高亢浑阔转低沉凝重中将慷慨深沉到悲凉抑郁的情感尽显。
开窗放入大江来 篇5
2010年全国共计有18套文学类文本阅读试卷, 阅读文本所选体裁仍然以散文为主, 共计11篇。但非常突出的一点是, 小说体裁的选文已经越来越多地受到命题者的重视。2010年共有7套试卷选择了小说, 为历年来之最, 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具体情况如下表:
由上表可以看出, 高考文学类文本的选文体裁逐渐打破了散文体裁的大一统格局, 从而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就散文体裁而言, 和前几年一样, 2010年阅读文本的中心话题可以概括为自然风物和社会生活两个方面。自然风物方面, 其关注点往往并不在于自然本身, 而是把自然与人事结合起来, 表达作者对于蕴含于自然万物之中的或由自然万物所引发的人生意义的思考。如重庆卷陈俊峰的《在春天里观察两只鸟》, 通过写对两只鸟的观察, 表现作者对两只鸟的敬仰和赞美之情, 表达了人类应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张。湖南卷洛夫的《一朵午荷》, 主要叙述作者午后观荷的情景和感受, 赞美了荷花的形象美和精神美, 围绕“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 展示出“我”“不解——思索——感悟——升华”的心路历程。上海卷《天目山》, 将现实场景与历史回忆交织起来, 表达了作者对先烈的缅怀之情。北京卷季羡林的《海棠花》, 借景抒情, 抒发了作者对故乡、对祖国的深切思念之情。四川卷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的《自然》 (节选) 一文, 不仅仅让人体会到自然的庄严神圣与博大深邃, 也能够让人认识到人与万物的契合以及人与人的平等、博爱。社会生活方面, 则体现了作者对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关注与思考, 从而揭示出人类普遍存在的某种精神意识和人生追求。如全国卷萧萧的《灯火》、湖北卷熊召政的《烟花三月下扬州》、江西卷熊召政的《饮一口汨罗江》、天津卷迟子建的《寒冷的纬度——我的梦开始的地方》等。《饮一口汨罗江》一文, 通过那条浸透着屈原的理想和泪水的汨罗江, 写作者产生的联想与感悟, 表达作者面对世俗的社会所产生的满怀忧愤之情。散文体裁的阅读历来在高考试题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高考命题也相应具有了成熟的经验。但散文文本的命题却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和制约性, 这一点已经越来越得到大家的广泛认同。高考散文文本的选择, 是命题工作中最关键的环节。文本的品位高低、难易程度直接关系着试卷的质量。能够作为高考命题材料的散文作品, 必须是在千字左右, 适合高中毕业生的阅读水平, 要有一定的文学色彩, 而且必须具备良好的价值取向。这些作品, 内容要丰满厚重, 情感要真挚动人, 思想要积极向上, 技巧要娴熟自然。由于高考命题时间、命题规律的制约, 散文文本的选择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 其制约性也日益突出, 散文文本的高考试题有些存在着模式化、雷同化倾向。
或许正是意识到这一点, 命题工作人员开始在高考试卷中不断地作出新的尝试。不仅在散文文本的选择上, 注意到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的多元化, 注意到中外散文的不同与变化, 而且命题也开始关注到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特别是, 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省区不断扩大, 各自主命题的省市开始在高考试卷中使用小说文本作为测试材料。我们稍作梳理, 就可以清晰地看出其发展轨迹。2004年至2007年, 每年只有一套试卷选择了小说文本, 分别是辽宁卷、湖南卷、浙江卷和海南宁夏卷。围绕着小说这一重要文学体裁, 从概括故事情节、分析语言特色、评价人物形象等方面设计题目, 初步积累了一些经验。2008年有江苏卷的《侯银匠》、广东卷的《河的第三条岸》、海南宁夏卷的《二十年以后》、浙江卷的《乌米》, 共计4套。2009年, 有四川卷的《想象》、辽宁卷的《遗璞》、浙江卷的《魔盒》、安徽卷的《董师傅游湖》、福建卷的《阿庆》、海南宁夏卷的《孕妇和牛》, 共计6套。
小说是人生的艺术, 读小说如赴人生的盛宴。它是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样式, 为广大青少年和中学生所喜爱。从小说讲述的一个个故事中, 我们了解了人的命运;从人物的命运中, 我们看到了时代的印迹, 听到了历史的回声……小说中蕴含着无数人生智慧, 它能够净化人们的心灵, 成为一代代人的精神家园。然而, 长期以来, 小说文本的阅读却一直缺席高考语文试题,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莫大的遗憾。究其原因, 恐怕主要是由于测试材料字数的限制。由于时间的限制和高考的特殊要求, 文学类文本的测试材料一般只能在千字左右。而千字左右、意蕴丰厚的小说并不多见。所以, 选择小说一般要有删改, 而过分删减又会造成重要信息的缺漏。诗歌、戏剧、调查报告等面临着同样的尴尬。这种种因素使命题者在选择文本时捉襟见肘, 所以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前些年高考命题人员一般会选择微型小说作为高考测试材料了。
微型小说, 又名小小说、袖珍小说、一分钟小说、超短篇小说等。过去它作为短篇小说的一个品种而存在, 后来的发展使它已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微型小说具有立意新颖、情节严谨、结局新奇、技法简单的特点。即在千字左右的篇幅中, 要概括出普通小说应具有的一切。也可以说, 微型小说往往能够从一个点、一个画面、一个对比、一声赞叹、一个瞬间之中, 捕捉住一种美、一种智慧、一种新鲜的思想、一个耐人寻味的场景。由此, 优秀的微型小说更多地受到了命题人员的青睐。从2004年至2009年, 共14套试卷考到了小说, 基本上都属于微型小说的范畴, 2007年海南宁夏卷《林冲见差拨》则是选用古典小说作为高考测试材料的一个特例。
如前所述, 2010年高考共有7套试卷在文学类文本阅读中选择了小说这一体裁, 分别是:山东卷老舍的《骆驼祥子》、浙江卷李丽娟的《静流》、江苏卷阿城的《溜索》、安徽卷徐辉的《碑》、辽宁卷王安忆的《洗澡》、广东卷沃尔夫冈·博歇尔特的《面包》、海南陕西卷莫泊桑的《保护人》。这七篇作品题材广泛, 内涵丰富。《静流》一文写一对父子之间由对立冲突到矛盾化解, 直至互相理解信任, 特别写出了“弟弟”的成长过程, 对中学生的成长有很重要的启迪意义。阿城的《溜索》通过写驼队飞渡峡谷的故事, 表现人类在自然面前勇于接受挑战、战胜艰险的精神, 同时还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和关爱。徐辉的《碑》叙述了一个平常人的寻常事, 又是一篇意蕴丰富的精致作品。作品通过罗永才、王石匠、老山民等几个人物形象的塑造, 引导人们直面生活的挫折和艰难, 全文蕴含着一种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王安忆的《洗澡》通过“洗澡”这样的日常小事, 表现当代市民的凡俗人生, 表现了作者对当代社会和人际关系变化的敏感和思考。沃尔夫冈·博歇尔特的《面包》、海南陕西卷莫泊桑的《保护人》是两篇外国小说。前者写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们在饥荒处境中的生活, 饥饿从某种程度上扭曲了人性, 但夫妻之间的宽容、理解与尊重会让他们度过困境。后者则充分体现了莫泊桑小说的鲜明特色, 作品塑造了一个自私、伪善、趋炎附势、爱慕虚荣的“保护人”玛兰的形象, 故事情节平中见奇, 主题深刻、耐人寻味。这些作品, 具有丰富的思想感情, 精湛的艺术成就, 有利于命题者由浅入深, 从各个层次来检测考生的文学感悟能力, 区分出学生的实际语文水平, 更好地实现高考的选拔功能。
在2010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中, 尤其值得我们重视的是山东卷。山东卷今年选择的文本是老舍先生的经典名著《骆驼祥子》 (节选) 。这很有一种让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从2004年起, 山东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一直考的都是散文, 有《文赤壁》《歌德之勺》《灯火的温情》《记住回家的路》等。2010年考小说, 这也许是很多人都能想到的, 毕竟在高考《考试说明》中明确规定了文学类文本考查的内容包括了“小说、散文、诗歌和戏剧”。但很多人都没有想到, 山东卷考的是长篇小说的节选。这真有点出人意料, 细思又在情理之中。《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作品以北平 (今北京) 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的行踪为线索, 以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为背景, 以祥子的坎坷、悲惨的生活遭遇为主要情节, 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 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者的剥削、压迫, 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向人们展示军阀混战、黑暗统治下的北京底层贫苦市民生活于痛苦深渊中的图景。把经典文学作品纳入高考试卷, 仅就其选材来说, 就非常值得赞赏。经典文学作品是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经久不衰的传世之作, 是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最具代表性的、最完美的文学作品, 是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赫尔曼·黑塞在《获得教养的途径》中指出:“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 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 而必须读杰作。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适口, 那么富于刺激性。”而目前中学生所阅读的报章杂志上的许多作品包括那些快餐化的所谓文学作品, 又有多少能够流传下来成为经典的呢?中国教育部《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中学生课外阅读推荐书目共30部, 初中10部, 高中20部。其中, 初中课外阅读推荐书目中就包括老舍的《骆驼祥子》。山东卷选择《骆驼祥子》作为高考命题的文本, 选材的“经典性”不仅从一个侧面透露出山东高考语文卷的新变化, 同时也大大提升了山东省语文试卷的文化品位。这种选择一方面大大拓展了高考命题的选材范围, 为未来高考命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另一方面, 对中学语文教学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特别地, 对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关注经典、喜爱经典、阅读经典, 通过经典提高自己的人格修养、提升自己的能力素质、为人生的未来奠基具有深刻的意义。
开窗放入大江来 篇6
一、天机云锦用在我———国家课程校本化
学校课程改革的主力是教师, 教师专业发展的水平及自身的素养直接关系到课程改革的成败。在实施国家课程校本化的进程中, 我们尤为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因为任何课程的推行, 都需要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 需要教师行为发生与之相适应的变化, 而教师行为变化的速度和程度又决定课程改革的进程和成效。我们制订了国家课程校本化“五条准则”:一是课程整合主题化, 教师不是“教教材”, 而是“用教材教”, 教师要善于重组教材, 以主题整合教学, 便于学生开展合作探究活动;二是情境资源生活化, 要求教师有意识地将生活世界相关资源引入实际教学中, 将生活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 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 增强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三是教学内容问题化, 要求教师将知识内容化为问题的形式, 把知识的形成过程和结论隐含在问题之中,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而不是将知识直接呈现给学生, 更不是直接向学生灌输;四是问题解决行动化, 要求教师把问题解决的过程转化成学生行动过程, 让学生在“做中学”, 切实培养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进而得到全面发展;五是基本知识结构化, 要求教师将每节课逐渐积累起来的知识加以归纳和整理, 使之条理化、纲领化, 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形成整体性、系统性的知识观, 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将知识融汇贯通, 真正纳入自己的认识框架, 与原有的知识经验结成一个整体。
二、为谁辛苦为谁甜———学校课程生本化
人的文化不是生来就有的, 也不是放任自流的产物, 更不是社会化和社会教化、塑造的产物与结果。从严格意义上讲, 它是教育的结果。学生是课程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 课程必须满足并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必须关注学生的完整人生、完整的心理世界。以学生为本, 这是学校课程的根本性使命。我们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培养目标, 在开设国家课程的同时, 积极探索校本课程的建设, 将三级课程目标有机融合, 积极开发学生喜欢、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校本课程, 而课程设置的标准, 正是立足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
———“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构建。我校在低年级地方课程中安排一节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校本课程。在科学地评估后, 充分考虑到《三字经》和《弟子规》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宝贵遗产, 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儿童启蒙读物。它们短小精悍、琅琅上口, 千百年来, 家喻户晓。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 强调以孝为先, 学会感恩, 这和我校的“真爱”教学理念不谋而合。它们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为人们所公认, 被历代人们奉为经典而不断流传。目前学校的低年级校本课程正以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为主线, 利用这两本读物开拓学生对传统思想文化的认知。在下一步实践中, 还将做细致的单元规划, 丰富其知识面, 融入“四大发明”、“中国古代奇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活动性英语课程构建。考虑学校生源流动性大, 家庭教育状况不佳, 新生基础薄弱, 缺乏表达信心与能力等因素, 我们在三到六年级安排了一节“英语活动”的校本课程。本项课程不是英语课的延伸和补充, 而是以英语口语交际为主要形式, 大力引进广泛的社会资源, 开展英语故事会、英语情境句、日常英语对话等互动性、趣味性活动, 做到普及性和针对性相结合, 趣味性和启发性相结合, 开放性和指向性相结合。
———梯队式合唱团课程构建。流动儿童因为“流动”的经历和身份, 特别是受教育的不连续性和高流动性, 在学习、生活、与人交往等方面存在许多不和谐的地方。为了消解这一群体因“户籍”、“流动”产生的不适应和自卑心理, 进一步增强自信心, 提高适应能力, 我们以构建“合唱团”课程为抓手, 积极促进了流动儿童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及个性发展等方面的成长。我们建立健全了制度, 加强了管理, 拟定了课程目标, 编写了教材, 选编了梯队, 充分注意普及和重点训练相结合, 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家长、老师都反映学生变了, 变得阳光、健康、自信了。我们的合唱队在市区的各项比赛中屡创佳绩。
三、千树万树梨花开———学生活动课程化
把活动与课程整合起来实施, 能使学生活动更具计划性、科学性和规范性, 这样不仅规范了活动, 提升了品位, 更重要的是增强了教育效果, 使教育润物无声。我们把每一次学生活动都纳入统一的课程管理, 从活动前的策划、组织实施到活动后的反思总结, 都有详实的方案。我们先后策划了艺术教育、入学教育、毕业教育、班会教育、节日庆贺、国旗下讲话、社团集会等个性化的活动课程, 将学生的日常生活全方位纳入其中, 而快乐体育节、智慧科技节、幸福读书节、多彩艺术节、红色合唱节、幽默英语节等校园节日不仅是独具匠心的一门课程, 而且成为了孩子们展示自我的舞台。
相关文章:
《大江南北》杂志心得体会02-11
大江歌罢掉头东原文及赏析02-11
百万雄狮过大江歇后语02-11
《大江大河》观后感700字02-11
经典哲理短故事02-11
《大江保卫战》评课教案设计02-11
法学人生尔雅满分答案02-11
《大江保卫战》第二课时_教案bb02-11
大江口小学学校课改工作总结20102-11
音乐大江南北猜谜调教案设计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