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我国农业的发展进入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全新发展时期, 农业国际化发展的趋势愈加明显, 其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加强, 我国农业同国际农业的交流与合作, 是当前农业发展的根本方向。我国农业的国际化发展, 向相关农业的科技人才提出了较高的标准, 除了精通必备的相关农业的专业性知识与技术, 还要拥有过硬的英语水平, 作为我国农业国际化发展的有力支撑。根据有关数据显示, 我国农村人口约占总人口的50.36%, 占有较大的比重, 农业的发展情况如何, 在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国当前改革与建设的重点就是解决“三农”问题, 除此之外, 还要有效地运用国际市场, 促进农业发展的国际化。
1 我国农业国际化发展的历程
我国农业国际化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1949~1978年) :我国正处于解放的初期, 农业的国际合作重点在于服务国家外交, 参加农业国际机构开展的一些活动, 当时仅与五十多个国家有相关农业的业务往来, 其国际化的农业合作范围仍有所限制。第二阶段 (1979~2001年) :我国提出“引进来”的农业国际化合作, 与一些发达国家进行农业合作, 取得丰硕的合作成果;与此同时, 我国大力发展农业“走出去”的策略, 加大国际化的农业贸易活动。第三阶段 (2001年~) :大力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的农业国际化战略, 我国农业的多边与双边交往日益增多, 农业的国际贸易增速较快, 我国农业发展进入了国际化的交流与合作。根据我国农业部对农村经济发展情况的数据统计, 截至2013年, 中国已经同140余国家建立起长期的农业合作, 签订农业的多边与双边协议达100多个, 此外, 还与高达五十个国家成立农业合作委员会。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农业发展战略, 有效地加强我国农业同国际间的合作, 使得我国农业的资源配置得到进一步优化, 资源利用率得到极大的提高, 我国农业的国际化发展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2 我国农业的国际合作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分析
2.1 我国农业国际化交流与合作的现状
我国当前与100多个国家、组织与机构建立了较为稳定的农业长期合作关系。我国农业的国际化合作涉及对农作物品种及先进技术的引进, 推动我国农业科技人才的国际交流。截至2008年, 据统计, 我国引进的农作物品种高达10万份, 为促进我国农业科技人才对国外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的学习, 从1994年8月起, 我国推行“948计划”, 据相关数据显示, 截至2007年底, 我国外派高达14 000人次的农业访问学者、培训人员等, 并引进农业外国专家高达三万人次。在我国农业发展“走出去”的策略引领下, 输出我国的农业品种资源与技术, 在外国建立农业技术试验站和推广站, 比如, 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兴建农业技术的示范中心, 同时不定期地派遣我国农业专家与技术人员去协助其培养农业科技人才。我国加入WTO后, 我国农业的对外投资规模有着显著的提升, 投资的领域较为广泛, 涉及农、林、牧、渔等行业。我国农业投资的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 投资的主体由国有企业独资, 转变为民营企业为主的格局, 投资方式也发展为合资、合作等多种不同形式并存的局面。
2.2 我国农业的国际化交流与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当前我国农业的国际化交流与合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与发达国家的合作与交流仍有待进一步拓展, 我国农业的对外投资仍有着较多的困难, “走出去”政策所面向的农业组织机构的层次不高, 尚未具备同跨国企业的竞争能力。境外的一些农业投资项目存在资金投入多、风险管控难度大、回收周期长等问题, 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相比较来说, 我国与农业相关的投资主体在资金、管理与人才方面仍处于劣势, 难以适应形势的发展。我国当前农业科技人才的队伍建设难以满足农业的国际化交流与合作的需求。基于农业科技人才的专业性来看, 我国欠缺对WTO农业知识产权与各国农业技术法规熟识的复合型农业科技人才, 知识面不够广泛、适应性较弱;我国有些农业科技人才有着较强的研发实力, 但英语水平较为薄弱, 农业科技成果向实际生产力的转化不高, 严重制约我国农产品于国际市场的推广。从农业科技人才的英语水平层面来分析, 其英语运用能力参差不齐, 存在技术人员的知识陈旧, 没有创新发展, 根本难以满足工作的要求。囿于传统灌输式英语教学的影响, 绝大多数农业科技人员无法正常地涉外交流, 对英语学习的认可度较低, 认为与农业科研没有关系, 是不相干的学科, 正是由于此, 当前我国的农业科技人才有着精湛的农业技术, 但英语技能匮乏, 严重地制约着我国农业的国际化发展。
3 农业科技人才英语水平的提升对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我国农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离不开农业科技人才。农业的发展需要借助科技手段, 而科技的提升要依托于农业科技人才综合素质的提升。根据我国“十二五”规划, 我国农业的发展仍秉持“走出去”与“引进来”政策;大力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完善我国农业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人才优选机制, 选拔技术过硬、外语精通、业务精良的复合型人才。显而易见, 在我国农业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形势下, 业务精良、外语精通的农业科技人才是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保障。
3.1 促进我国农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农业科技人才掌握必要的英语技能, 可以有力地保障科研人员进行农业的国际化研究与交流。用英语书写的科技文献约占全世界科技文献总量的三分之二, 各种权威的国际性会议用语大多以英语为主, 英语水平的高低, 影响着农业科技人才的深造。只有拥有较强的英语运用能力, 才能提升科技人员对英语科技文献的查阅能力, 从而有效地消化与吸收国外先进的农业技术。农业科技人才突破语言上的障碍, 可以更好地分享国际上的农业科技资源, 汲取先进的农业管理理念, 更加有助于我国农业国际交流与合作渠道的拓展, 促进我国农业国际化产业的升级。
3.2 提高我国农业国际化的竞争力
为了质量更优、更快地发展农业, 我国必须学习国外的先进农业技术、借鉴其管理经验, 以科技发展作为根本来促进农业的国际化。英语作为全世界范围使用最为广泛的语言, 在我国农业国际化交流与合作上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农业科技人才通过运用英语技能, 助力于我国农业的科研成果与农产品真正地“走出去”。具备一定英语技能的农业科技人员可以不断深入地理解国际上相关农业的规则与标准、了解其他国家的农产品贸易政策, 并从中借鉴和学习, 并抓住我国农业国际贸易的发展机遇, 为我国农业的产业化、国际化发展创造平台, 提高我国农业国际化的竞争力与影响力。
3.3 加强农业科研人员的业务能力
基于我国农业科技人才的自身发展来看, 英语水平的提升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我国农业科技人员的晋升机制中, 对其英语运用能力有着相关的要求。1998年我国发布了《关于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外语等级统一考试的通知》, 其中规定:相关专业技术类的职称晋升, 晋升人员必须参加与之相对应级别的统一职称外语考试, 英语成绩合格者方可参与相应专业技术职务的评聘。
4 提高农业科技人才英语水平的有效策略
4.1 建立可行性的英语培训机制
4.1.1 提高农业科技人员对英语学习的意识。
当前存在部分农业人员对英语于农业国际化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的现象, 我国要加强对农业国际化发展要求的宣传, 尽可能地创造英语学习的环境, 建立相关的激励机制, 鼓励农业科技人才有意识地自主学习英语, 借助英语运用能力的提升, 对农业国际合作深入开展和个人职业发展均有积极意义。
4.1.2 农业管理部门借助“外引内联”来整合资源。
大多数农业相关的机构或企业在英语培训的设施与师资方面有所欠缺, 基于此, 一些与农业相关的单位或企业, 可以借助我国各高等院校、培训机构的设备与师资, 推行联合办学的模式, 直接对农业科技人员进行专业英语培训, 比如, 举办短期的英语集训、英语网络课程等。此外, 选拔业务能力强、责任心强的技术人员参加农业发展的国际性会议、出国考察等, 尽可能地为农业科技人员提供英语的实践机会。
4.1.3 建立多渠道英语培训的资金机制。
我国应当加大农业科技人员相关英语培训的资金投入, 建立多渠道的英语培训的资金机制, 以政府的财政出资为引导, 吸纳企业、社会机构等赞助, 设立农业科技人才的英语培训基金, 保证农业国际化发展的人才储备所需要的经费。
4.2 秉持英语培训的多样性与针对性原则
对农业科技人员开展的英语培训内容要秉持针对性与多样性的原则, 运用基本技能性的阅读、重点夯实英语听说能力的培训模式, 兼具专业性与实用性。在英语的基本功扎实的基础上, 还需加入与农业相关的实际工作所需要的课程, 比如, 国际贸易英语、相关农业科技的英语翻译课程等。农业科技人员学习英语的根本目的是交流与文献查阅, 英语培训应侧重于听说与阅读, 培训的内容同时代的发展相适应, 语言与文化是有机的整体, 与文化相背离的语言交流是盲目的, 语言依附于文化, 文化负载于语言, 基于此, 英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要导入文化因素。“在语言学习中, 文化并不是排在口语、听力、阅读和写作教学之后可有可无的第五种技能, 从开始学习外语的第一天起, 文化就始终渗透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文化知识的匮乏常会制约语言能力的发挥, 不利于顺畅的交流。此外, 鼓励农业科技人员自学、参加函授等, 实现英语培训的多样化发展。
4.3 加强高校教育对涉农专业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培养
在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过程中, 除了对农业科技人员进行工作中的英语再教育, 还要加强高等院校学生的英语能力培养, 高等院校是我国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的重要单位, 要不断改革与创新涉农专业学生的英语教育, 重点培养英语的作用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国际交流与合作背景下, 兼具农业科学技术与英语运用能力的综合型人才, 对提升我国农业的核心竞争力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农业的国际化发展趋势愈加明显, 农业科技人员要时俱进, 注重自身业务能力与英语能力的提升, 使得在国际性的交流与合作中应对自如。我国的农业发展势必继续推行“走出去”与“引进来”策略, 不断提高我国农业技术人员的科研水平与技术含量, 加强英语培训的开展, 以保有强劲的国际竞争力。
摘要:农业现代化是其发展的根本方向与必然趋势。农业的现代化发展离不开对农业科技人才的大力培养。当前我国兼具农业科学技术与较高英语能力的综合创新型人才颇为匮乏, 基于国际农业交流合作的时代背景下, 对农业科技人才英语水平的提升策略进行研究, 有着十分必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阐述了我国农业国际化发展的历程, 并对我国农业的国际合作现状与存在问题进行分析, 农业科技人才英语水平的提升对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同时提出农业科技人才英语水平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现代农业,农业科技人才,英语水平,提升策略
参考文献
[1] 吕立才, 庄丽娟.中国农业国际合作的成就、问题及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11, 31 (9) :37-40.
[2] 赵其波, 胡跃高.中国农业国际合作发展战略[J].世界农业, 2015 (6) :178-184.
[3] 杨庆先, 漆雁斌, 王燕.对农业科技人才开发的几点思考[J].科技与经济, 2005, 18 (4) :52-53.
[4] 佚名.农业国际合作“十二五”发展规划[J].农业工程技术:农产品加工业, 2013 (4) :15-21.
相关文章:
岗位交流02-10
悬挑梁板回固施工方案02-10
银行监控系统设计方案02-10
中学监控系统设计方案02-10
小区监控系统设计方案02-10
高中课堂有效交流策略02-10
师生有效交流策略02-10
经验交流-优秀班主任经验交流材料02-10
护患交流与交流技巧02-10
交流辅机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