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部螺旋CT

关键词:

胸部螺旋CT(精选十篇)

胸部螺旋CT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2010年9~11月健康体检人员250名,男138名,女112名,年龄22~90岁,平均47.12岁;共分为A、B、C、D、E 5组,每组50名,其中A组为对照组,扫描参数为常规低剂量参数;B~E组为研究组,使用更低剂量参数。

1.2 检查方法

采用西门子SOMATOM Emotion 16螺旋CT机扫描。受检者去除金属异物,平卧于检查床,双上肢交叉抱于头前,于吸气末屏气扫描,扫描范围由双肺尖至双侧肋膈角下缘。各组扫描参数见表1,重建层厚均为8mm,重建间隔均为8mm,球管旋转1周时间均为0.6s,准直器宽度取最大宽度(均为16mm×1.2mm)。研究的扫描参数改变即为管电压、管电流、螺距的改变。

1.3 图像分析

所有图像均采用标准算法重建,分别采用肺窗及纵膈窗观察。客观评价法:各组图像均分别取主动脉弓层面及主肺动脉窗层面的主动脉进行图像CT值标准差(SD)测定,兴趣区划分面积约为主动脉断面的1/2,取均值反映该组图像的图像噪声,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以A组为对照组,其余各组均为独立样本,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主观评价法:由两位高年资医师采用盲法阅片评分并达成一致意见,可根据需要对图像进行薄层重建(最薄1.5mm)及任意调整最合适的肺窗及纵膈窗进行评价。图像质量优级标准为右上叶支气管分支层面胸膜下10~20mm的肺小叶中心动脉及其分支影像清晰,无伪影;图像质量良级标准为右上叶支气管分支层面胸膜下10~20mm的肺小叶中心动脉影像清晰,其分支动脉影像可见但边缘稍欠光整;图像质量一般的标准为右上叶支气管分支层面胸膜下10~20mm的肺小叶中心动脉影像清晰,但其分支动脉影像边缘不光整,有少许伪影,但可诊断;图像质量差的标准为右上叶支气管分支层面胸膜下10~20mm的肺小叶中心动脉影像可见,边缘欠光整,其分支动脉影像有明显伪影,不能分辨及诊断。

1.4 剂量比较

记录每组的CT剂量指数(CTDIvol),取该组平均值进行剂量比较。

2 结 果

2.1 5组图像测得的SD均值比较

见表2。

与A组比较,a P<0.05;与B组比较,b P<0.05;与E组比较,c P<0.05

由表2可见,C、D组与A组比较图像噪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E组与A组比较图像噪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5组CTDIvol比较

见表3。

与A组比较,a P<0.05;与B组比较,b P<0.05;与C组比较,c P<0.05;与D组比较,d P<0.05

由表3可见,各组剂量指数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5组图像主观评分比较

记录各组病例图像质量例数,如出现两位医师评分不一致时,经协商取得一致评分为准。5组主观评分比较结果见表4。

经χ2检验5组总体图像评分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注:C、D两组出现3例不能满足临床诊断者,其体重指数(BMI)均超标,再用A组常规低剂量扫描后诊断

2.4 5组病例中图像质量达优良级的图像

见图1~5。

扫描参数是130kV、20mAs,层厚8mm,螺距1.25。肺窗清晰显示右上叶支气管开口层面胸膜下肺小叶中心动脉及其分支(白箭头所示),肺内血管纹理影像清晰

扫描参数是110kV、20mAs,层厚8mm,螺距1.25。肺窗清晰显示右上叶支气管开口层面胸膜下肺小叶中心动脉及其分支(白箭头所示),肺内血管纹理影像清晰

扫描参数是110kV、18mAs,层厚8mm,螺距1.25。肺窗清晰显示右上叶支气管开口层面胸膜下肺小叶中心动脉及其分支(白箭头所示),肺内血管纹理影像清晰

扫描参数是110kV、15mAs,层厚8mm,螺距1.25。肺窗清晰显示右主支气管开口层面胸膜下肺小叶中心动脉及其分支(白箭头所示),肺内血管纹理影像清晰

扫描参数是110kV、20mAs,层厚8mm,螺距1.5。肺窗清晰显示右上叶支气管开口层面胸膜下肺小叶中心动脉及其分支(白箭头所示),肺内血管纹理影像清晰

3 讨 论

胸部多层螺旋CT检查因其为断面成像,基本消除层面以外的重叠,其密度分辨率远高于X线摄片,对细微结构的显示及微小病灶的检出率大大提高,尤其对于肺部肿瘤性病变的检出率约为普通胸片的6~8倍[2]。由于CT检查的优越性及公众对辐射剂量的重视,早在1990年Naidich等[3]就提出胸部低剂量CT扫描技术。韩伟等[4]对1000例健康体检者分别行普通胸片和低剂量CT胸部平扫,结果显示胸片发现异常检出率20.18%,低剂量CT胸部平扫发现异常检出率46.17%。王甦等[5]报道低剂量CT是检测早期无症状肺癌有效的方法,可提高检出率,实现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郑文龙等[6]报道多层螺旋CT成人胸部低剂量扫描,既不影响胸部疾病的诊断,又能显著降低扫描剂量,具有显著的防护价值。杨俊武等[7]引述1991年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在英国做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CT检查仅占所有X线检查项目的2%,而其辐射剂量却是累计总剂量的20%,因此他们提出了X线检查的正当化、最优化和合理防护原则。我国卫生部2005年6月2日46号令第三章第二十五条规定,放射诊疗工作人员对患者和受检者进行医疗照射时,应当遵守医疗照射正当化和放射防护最优化的原则,严格控制受照剂量。

降低辐射剂量的方法主要有:降低管电压、降低管电流、增大螺距(缩短总扫描时间),但这些扫描参数的改变均将增加图像噪声。图像噪声包括组织噪声和扫描噪声,组织噪声表现为均匀物质影像中各像素的CT值存在差异,图像呈颗粒状,致使图像密度分辨率下降。在胸部CT扫描中,主动脉内充盈血液,近似均质物质,组织噪声基本恒定,通常选择主动脉弓及主肺动脉窗平面的主动脉内测量图像CT值标准差(SD),用以反映图像组织噪声。本研究为使结果更加准确,每组均取两个代表层面的图像CT值标准差(SD)的平均值。扫描噪声受扫描参数所影响,扫描噪声会随管电压、管电流的降低而增高,并与图像的重建方式、像素大小等有关系,亦即改变管电压、管电流、螺距均将改变扫描噪声。有学者提出我们要提倡允许适度噪声存在的图像,ALARA原则(As Low As Reasonably Achievable)要求在得到足够诊断信息前提下使用最小的辐射剂量。 池卫华等[8]报道辐射剂量与mAs成正比关系,扫描中降低mAs既可以减少辐射剂量,也可以延长球管寿命,降低球管维修和更换等费用,提高开机率,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

郑文龙等[6]将mAs从常规剂量80降低到20时,辐射剂量显著降低,对照常规剂量组的诊断结果,低剂量组均能明确诊断,无一例漏诊或误诊。王甦等[9]认为低剂量CT 管电流30mA,为检测早期肺癌有效的合适剂量。马连菊等[10]采用管电流20mA、管电压120kV、螺距1.25的扫描条件能清楚分辨出胸壁下1~2cm以内的肺血管——支气管束以及肺小叶结构,纵隔的图像颗粒稍粗,其质量不影响诊断。韩伟等[4]报道低剂量肺部扫描主要的干扰伪影是线束硬化性伪影,认为低剂量(20mA)扫描肺部时出现条纹状伪影与标准剂量(200mA)扫描所获得的影像质量有97% 的符合率,两者显示的解剖学信息是相当的,降低毫安对空间分辨率的改变没有统计学意义,并不影响诊断。本研究采用低剂量扫描参数(130kV、20mAs、螺距1.25)为对照组,研究各组更低剂量扫描参数所得图像是否在明显降低辐射剂量的同时能显示胸膜下10~20mm的小叶中心动脉及其分支而达到诊断要求。本研究取右上叶支气管分支或右侧主支气管层面胸膜下10~20mm的小叶中心动脉及其分支影像是否清晰作为图像质量优级、良级、一般、差级的评判标准,与常规低剂量A组比较,各研究组使用更低剂量扫描参数,辐射剂量均有明显降低,最大降幅约为42%;B、E组图像噪声均无明显增加,均能清楚显示胸膜下小叶中心动脉及其分支,均满足临床诊断要求;除个别病例(体重指数超标)外,C组及D组图像噪声稍有增加,但能清楚显示胸膜下小叶中心动脉及其分支,能满足临床诊断要求。本研究结果显示,B、E组更低剂量参数可用于大规模胸部体检。

本研究的局限性:(1) 不同检查个体其体重指数不同,且体重指数对扫描参数的选择有明显的限制(通过C、D组结果得知),王甦等[5]报道不同剂量的图像噪声及伪影明显与受检者的体重有关。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考虑按体重指数分组,便于扫描参数的进一步优化。(2) 图像重建卷积核对图像噪声存在一定影响,本研究均采用标准肺窗和纵隔窗卷积核重建,对图像质量的优化有一定局限性。使用不同卷积核重建图像来摸索扫描参数及图像的进一步优化,亦是我们今后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杨玉娥,郝敬明,胡春艾,等.球形肺炎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附32例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26(2):101-104.

[2]张晓锦,董健,崔斌,等.自动管电流调节技术在胸部低剂量CT筛查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0,26(6):1169-1172.

[3]NAIDICH D,MARSHALL C,GRIBBIN C,et al.Low-does CTof lungs:preliminary observations[J].Radiology,1990,175:729-731.

[4]韩伟,付丽,彭莉,等.低剂量CT胸部平扫在健康体检中的应用[J].四川医学,2010,31(5):679-680.

[5]王甦,李忠凯,张丽波,等.用低剂量CT对早期无症状肺癌筛查的探讨[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10,19(3):83-91.

[6]郑文龙,吴爱琴,许崇永,等.成人胸部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和防护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0,20(2):182-184.

[7]杨俊武,韩万智,刘书峰.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在胸部体检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2):59-60,161.

[8]池卫华,李素凤,王晨燕,等.CT低剂量扫描技术在椎间盘突出介入术中的应用价值[J].现代医学,2011,39(5):562-563.

[9]王甦,李忠凯,赵丽娜,等.应用低剂量CT在早期无症状肺癌筛查中放射剂量的探讨[J].黑龙江医学,2010,34(10):732-734.

胸部CT报告书写流程 篇2

1.仔细阅读CT检查申请单,查对病人基本信息及检查部位是否准确,获取相关病史、实验室检查及检查目的,部位。

2.阅读定位像,获取宏观印象:如胸廓是否对称,纵隔、气管是否居中;观察CT扫描范围外邻近部位器官病变,如锁骨骨折等。3.阅读CT图像

① 肺窗:观察肺纹理走形、肺门、气管及支气管;肺内病变的数量、边缘;气胸、纵隔及胸壁软组织气肿的存在。

② 纵隔窗:观察纵隔内淋巴结、心脏大血管、食管、胸壁软组织、胸腔及心包积液;对照肺窗观察病灶大小、密度及病灶内的详细情况,如是否存在钙化或坏死。

③ 骨窗:观察骨性胸廓是否存在骨折、骨质破坏、退变或发育异常。特别注意:胸椎、胸骨、肋软骨及邻近其他骨骼(肩胛骨、锁骨等)

④ 邻近部位:观察扫描野内邻近部位病变,如上腹部观察扫描野内肝胆胰脾及肾上极是否存在阳性发现,注意小脏器(如肾上腺病变)的观察;颈部注意颈部及锁骨上下区淋巴结情况、甲状腺及颈部骨质情况。4.总结检查所见,得出诊断结论

胸部螺旋CT 篇3

【关键词】64层螺旋CT;胸部外伤;诊断;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136-02

在急性重度胸部外伤中,大多数患者都是复合性损伤,而且病情危急,体位又不易变换,需要尽快地完成影像学检查并对其进行确诊。CT扫描不需要变换患者的体位,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患者的再度伤害,而且CT扫描能弥补X线检查的漏洞,CT扫描更加全面,对胸廓骨性结构、软组织结构、横隔都能进行全面了解,有效地提高了确诊率。本文通过总结64层螺旋CT对胸部外伤患者的诊断结果,探讨其在胸部外伤诊断中的运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3年5月~2014年5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胸部外伤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本文选取对象经过临床诊断,均符合胸部外伤诊断标准,其临床症状表现为:胸痛、呼吸困难、休克等。患者均由不同原因外伤所致,其中因建筑材料砸伤的有18例,车祸撞伤的有25例,刀刺伤的有7例。检查时间均在受伤后的1小时到5小时之间。所有患者中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在20~4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0.1±3.2)岁。患者在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等一般资料对比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检查方法

检查方法:采用64层螺旋CT扫描进行检查,扫描时间选择在患者自然呼吸状态下。扫描条件:管电流必须是120 mAs,管电压必须为120 kV,螺距取1.4,图像矩阵为512×512,重建间隔为1mm,厚度为1.2mm。对骨性轮廓采用容积漫游技术检查,支气管则采用最大密度投影成像。

2 结果

2.1 本组50例胸外伤患者中均发现肺挫伤,其中双侧肺野损伤共有25例,右损伤占10例,左肺损伤占10例,表现为:肺纹理增加及增粗并伴有斑片,而且还出现大片状的高密度影,边缘呈模糊状态。液气囊肿占2例,肺内血肿占3例,表现为:出现椭圆形或菱形阴影、边缘清晰、圆形密度较高。

2.2 本组50例胸外伤患者中共有10例胸膜损伤,其中液气肺有5例,气胸占5例,肺组织压缩程度都在55%以上,左侧7例,右侧3例。

2.3 本组50例患者中纵隔血肿和气肿共有10例,其中支气管断裂的有3例,左侧膈肌破裂的有7例。

2.4 本组50例患者中壁血肿共有5例,其中肝破裂占2例,脾破裂1例,其他占2例。

2.5 本组50例患者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部位骨折,其中单侧骨折数量多余雙侧骨折,单侧骨折的有13例,双侧骨折的有10例。在所有患者中骨折明显错位的有10例,胸骨骨折的有5例,其他部位骨折的有12例。

3 讨论

胸部外伤是一种比较危险的疾病,重度胸部创伤可能会导致患者死亡。一旦发生重度胸部创伤[1],死亡率就相当高,每年约占我国城市居民死亡率的50%。尤其是下胸部外伤合并腹部脏器的损伤,死亡率相当高,所以在发生损伤后应及时做出诊断,以便对患者进行救治,减少患者的死亡率。医学上现采用的64层螺旋CT扫描对胸部外伤诊断有很大的帮助,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诊断的准确性。其优点是:具有较高的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能弥补X线的漏洞。能对患者内核进行全方位的检查,通过大面积扫描,建立三维图像,并能进行全方位的观察。

本组50例患者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肺挫伤,均是由直接暴力所致。肺创伤严重的会致使患者呼吸困难,氧气吸入不足,导致长期重度低氧血症,严重地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2]。因此,应及时作出诊断,帮助患者进行治疗。肺挫伤会导致实质微血管破裂,肺泡和间质中进入大量的血液,形成肺内渗出性病变,若不及时进行确诊救治,伤后3天患者会出现继发性感染等并发症。因此,CT在胸部外伤确诊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组50例患者中,纵隔积气患者可能是由于肺泡破裂气体沿着支气管血管柬进入纵隔疏松结缔组织内,对支气管和食道管造成严重影响,导致两者发生破裂,从而形成纵隔积气。由于CT对微量胸腔积气微量和胸腔积血的数据能清晰地显示出来,对其敏感度非常高,所以CT诊断基本上不受胸腔积气和积血量的限制。而64层螺旋CT扫描对纵隔伤的诊断十分明确,能清晰的诊断出患者的纵隔积气和积血[3],在很大程度提高了治疗的效率。

综上所述,64层螺旋CT对纵隔伤能进行明确诊断,能对纵隔积气和积血实现清晰确诊,提高了胸部外伤的确诊率。因此,对于重度胸部外伤患者应及时采用64层螺旋CT扫描,尽快明确诊断,及时对患者进行救治。医学上采用的64层螺旋CT扫描具有强大的后处理功能,能对患者受伤类型、程度进行明确的诊断,减少了漏诊、误诊的机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医疗水平。

参考文献

[1]边彦文,周磊,李秋平等.64层螺旋CT在胸部外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河北医药,2011,33(14):2174-2175.

胸部螺旋CT 篇4

关键词:胸部外伤,多层螺旋CT

随着交通和安全事故的不断增加, 胸部外伤的发病率也在增加。严重胸部外伤都会累及呼吸和循环系统的功能而危及生命, 因此需要及早诊断和治疗。如何选择检查方法对急诊外科医生来说十分重要。笔者对我院80例胸部外伤患者螺旋CT扫描检查的结果, 参照患者的CR片进行回顾性分析, 以评价螺旋CT扫描在胸部外伤诊断中的价值。

l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我院2006年8月~2009年8月, 胸部外伤急诊行螺旋CT扫描的80份病例, 其中男63例, 女17例;年龄最小14岁, 最大71岁。其中车祸61例, 坠落伤11例, 刀刺伤3例, 挤压伤5例。

临床表现:胸痛、咳嗽、咯血、呼吸困难等。

1.2 方法

采用GE lightspeed四层螺旋CT机。扫描参数:120 kV, 100 mA, 10 mm层厚无间隔扫描。部分病例以3~5mm间隔重建, 由工作站AW 4.0进行后处理, 容积再现法 (VR) 和多平图面重建 (MPR) 观察骨折全貌。

2 结果

80例患者行多层螺旋CT扫描有明确病变71例, 阳性率88.75%。大部分为复合损伤, 其中发现肺挫伤52例, 肺撕裂伤1例, 肋骨骨折71例, 肩胛骨骨折12例, 锁骨骨折8例, 胸椎骨折9例, 膈肌损伤3例, 胸腔积液63例, 气胸22例, 纵膈气肿4例, 心包积液1例, 皮下气肿16例。

3 讨论

肺挫伤是指受伤肺组织出血、水肿、肺泡破裂而无肺组织撕裂者。CT表现为磨玻璃影, 是钝性肺挫伤后最早出现的征象之一, 磨玻璃影的分布呈散在斑片状或较大的片状, 多分布在肺边缘部, 随着病变进展, 大量炎性细胞及含有蛋白的渗出液体充满肺泡间隙, CT上的磨玻璃影逐渐演变为肺实变影, 这种不按肺支气管解剖分布的实变影, 结合病史诊断不难[1]。CT对肺挫伤的检出率高 (本组CT共见52例, CR阴性15例) , 尤其在肺挫伤的早期。

肺撕裂伤是指胸部受到暴力导致肺实质撕裂, 伴有肺血管、支气管的破裂, 可伴血胸、气胸、血气胸, 同时肺撕裂伤周围的肺组织存在程度不一的肺挫伤。本组1例, CT、CR均可见一侧气胸伴肺不张, 而CT薄层扫描显示支气管撕裂口的位置及形态, 并清晰可见CR上未能显示的两肺挫裂伤。

肋骨是骨性胸廓骨折最常见的部位 (本组71例) , 可为单发 (10例) 或多发 (61例) , 第3~lO肋骨的腋段及前段为好发部位。X线胸片为临床常规的检查手段, 但由于X线胸片密度分辨率低、投照体位前后重叠、肋骨的曲面走向等原因, 很容易造成漏诊或误诊。多层螺旋CT的多种图像后处理技术所得到的多角度、多方位的二维及三维影像不仅可显示肋骨、肋软骨和胸椎、胸骨的骨折和脱位, 还可同时显示肺部、纵膈和膈肌病变。肋骨骨折的CT表现为受力侧单发或多发肋骨骨质结构不连续, 碎骨块移位或成角, 或单纯的线形骨折。肩胛骨骨折多系粉碎性骨折 (11例) , 碎骨块可有明显的移位, 单纯的线性骨折相对较少 (1例) 。锁骨骨折 (8例) 表现为骨质结构不连续, 错位或/和成角。胸椎骨折 (本组9例) 多发生在胸9~12椎体, 多为爆裂骨折或压缩骨折, CT不仅能清晰的显示骨折, 更重要的是可以评价碎骨块对椎管的影响, 以便临床医生决定是否实施手术治疗。另外, CT对椎体的横突、棘突、椎板等细小骨折亦可很好的显示, 对椎旁血肿、软组织损伤亦有很好的显示。CT对椎体骨折的评价是X线平片和MR检查无法比拟的。尤其是三维重建和多平面重建, 可得到直观、准确的定性诊断。

液气胸在胸部外伤中十分常见 (本组胸腔积液63例, 气胸22例) , 多系肋骨骨折刺破胸膜、肺组织、支气管破裂, 致使气体进入胸腔, 少量时呈带状低密度影, 无肺纹理, 大量气胸可使肺组织受压不张, 同时可见胸腔积液, 出现液气平面, 纵膈向对侧移位。CR片对少量气胸显示不清 (5例) , 另11例肺不张因胸腔积液掩盖或纵膈影重叠显示不清。CT对液气胸的诊断可以做到快速定性、定量, 可显示肺组织的压缩情况, 指导临床医生是否采取紧急措施如闭式引流等。

膈肌损伤表现为膈肌缺损或膈肌轮廓线中断, 可见膈肌断端局部增厚或伴膈肌出血所致高密度的血肿及胸壁软组织肿胀, 膈下腹腔器官及腹膜等结构疝入胸腔。本组3例, CR仅见膈面抬高、纵膈移位。多层螺旋CT对膈肌损伤显示的敏感性为92%, 特异性87%[2]。

皮下气肿 (本组16例) 表现为皮下软组织间隙低密度气体影, 多是气胸时胸腔内积气漏至皮下所致。纵膈气肿相对少见 (本组4例) , 多发生在上纵膈, 甚至达颈部、颌下, CT示纵膈大血管间隙可见低密度气体影, 亦是肺挫伤、气管、支气管破裂, 气体进入了纵膈。血心包即心包积血, 多是锐器刺人心脏或强大的外力作用于前胸壁, 造成心脏挫裂出血 (本组1例) , 为锐器伤所致, CT显示心包腔大量积液, 呈带状低密度影, 密度均匀。

综上所述, 螺旋CT对胸外伤能做出快速、准确的诊断, 对指导临床医生及时、有效地救治患者具有重要的价值, 是X线平片无法比拟的。螺旋CT应作为胸部外伤患者的首选或常规检查方法。

参考文献

[1]胡荣剑, 潘纪戍。胸部钝性外伤的CT表现[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2009, 32 (1) :33-41。

CT诊断胸部大片状阴影临床分析 篇5

【关键词】胸部阴影;大片状;CT 诊断;临床分析【中图分类号】R6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6-0027-01胸部阴影是指在X线胸片、胸部CT 等影像学检查中所发现的片状或小结节阴影。在临床诊断大片状阴影工作中常见胸部CT,在以往没有肺部疾病史的病例中,更要注重鉴别诊断,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现将50例CT诊断胸部大片状阴影病例完整资料进行整理总结,进行回顾分析,并将所得结论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随机抽取经CT 诊断胸部大片状阴影的50例患者资料进行完整分析。其中男性31例,女性19例;年龄在35~69岁;抽取的病例以往均无肺部疾病史。患者临床表现为咳嗽、发热、咯血、胸闷胸痛、恶心等症状。

CT诊断病灶部位:双侧13例,占26.0%;左侧18例,占36.0 %;右侧19例,占38.0%。肺野上部18例,占36.0%;中部12例,占24%;下部6例,占12.0%;中上部9例,占18.0%;中下部5例,占10.0%。阴影表现:散在大片状模糊阴影33例,占66.0%;大片状淡薄模糊阴影13例,占26.0%;大片状实变影4例,占8.0%。

2 结果

根据病人的患者和病例,结合X线胸片,要先给与常规的抗感染治疗和一系列常规检查等。在此之后的1-2 周后进行胸部CT 复查。常规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痰涂片、培养及脱落细胞检查不能明确诊断的行电子纤支镜检查。CT诊断结果最后确诊为肺炎的为33例,肺脓肿7例,肺结核5例,肺癌5例;经相关治疗后症状均好转。

3 讨论

CT是computed tomography的英语缩写,表示的是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是一种功能齐全的病情探测仪器。它根据人体不同组织对X线的吸收与透过率的不同,應用灵敏度极高的仪器对人体进行测量,然后将测量所获取的数据输入电子计算机,电子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处理后,就可摄下人体被检查部位的断面或立体的图像,发现体内任何部位的细小病变。造成胸部大片状阴影的原因会有许多。例:

肺炎是指终末气道,肺泡和肺间质的炎症。其主要发病症状为发热,呼吸急促,持久干咳,可能有单边胸痛,深呼吸和咳嗽时胸痛,有小量痰或大量痰,可能含有血丝。通过对病人进行X线胸片检查,可以直接的了解到病人肺部的变化,这是诊断肺炎的主要手段,但是有些病人会在反复的在同一个发病部位反复发生肺炎或其他可疑的病变,就要需要进行胸部CT诊断来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诊断疾病类型。

肺脓肿是多种病原菌感染引起的肺组织化脓性炎症,导致组织坏死、破坏、液化形成脓肿。临床上以高热、咳嗽、咳大量脓臭痰,X线显示含气液平的空洞为特征。胸部CT检查:可清楚显示胸片所见,能更准确定位并有助于作体位引流和外科手术治疗。CT可用于区别肺脓肿和有气液平的局限性脓胸、发现体积较小的脓肿和葡萄球菌肺炎引起的肺气囊腔。对于临床上不易明确诊断的患者应进一步做此项检查.

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发肺部感染性疾病,在我国仍为常见病、多发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在血常规检查时白细胞检查数据结果多为正常,而其好发部位多为上叶尖后段及下叶背段。该病的胸部CT检查表现为 “三多三少”,即多形态、多部位、多钙化和少肿块、少堆聚、少增强。在CT扫描过程中可以观察到胸内阴影部位的病变。

肺癌是最常见的肺原发性恶性肿瘤,绝大多数肺癌起源于支气管粘膜上皮,故亦称支气管肺癌。诊断肺癌的常用重要手段为X线检查,可以明确的检查到肺癌的部位和大小。在早起的检查过程中不能显现出肿块,但偶尔可能看到由于支气管阻塞引起的局部肺气肿、肺不张或病灶邻近部位的浸润性病变或肺部炎变。

本次研究表明:在50例CT诊断胸部大片状阴影病例患者中,最后确诊为肺炎的为33例,肺脓肿7例,肺结核5例,肺癌5例;经相关治疗后症状均好转。在临床中有许多肺炎、肺结核与肺癌在肺部疾病X线诊断中较难区分或者合并存在,有些还需要在治疗中进行不断的鉴别以调整治疗方法等。我们认为,胸部大片状阴影的常见疾病为肺炎,偶可见肺癌、肺结核等。此类疾病要加强鉴别诊断,采用多渠道合适的鉴定方法准确判断疾病类型,对治疗方法提供好的判断依据。而CT诊断对胸部大片状阴影临床鉴别具较高的价值。参考文献

[1]淑云,徐贞云. 胸片、CT 和纤维支气管镜诊断肺癌的价值[J]南京医学院学报, 1992, (01) .

[2] 尹昱昊,邓康,林炬. 螺旋CT 对肺部孤立性结节诊断的探讨[J]中国医师杂志, 2005, (S1) .

[3] 师路,刘伦旭. 医学影像学在肺癌筛查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进展[J]. 华西医学, 2008, (04) .

胸部螺旋CT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3月-2015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46例诊断为胸部创伤的患者。主要表现为咳嗽 (22例) 、呼吸困难 (25例) 、肺部干湿啰音 (30例) 、胸闷 (30例) 、胸痛 (39例) 、烦躁 (7例) ;致伤原因:车祸30例, 挤压伤5例, 钝器伤4例, 跌落伤3例, 其他伤4例;男女比例为25∶21, 年龄10~63岁, 平均 (37.4±2.5) 岁;合并肋骨骨折23例, 肝脾损伤8例, 颅脑损伤6例, 上肢骨折4例, 骨盆骨折3例, 下肢骨折2例, 其他2例。

1.2 方法

对46例患者均采用CT和DR检查。DR检查, 选取仰卧正位片、站立正侧位或者水平侧位片。CT检查设备为SIEMENS Definition AS 64或GE Lightspeed16, 采用仰卧位, 扫描参数为130 k V, 200 m As, 螺距1.375, 层厚5 mm, 层间距5 mm, 嘱受检者屏气, 一次完成扫描。重建层厚1 mm或1.25 mm, 在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建 (MPR) 、最大密度重建 (VR) 等后处理。在PACS终端进行阅片, 肺窗的窗宽、窗位为1200 HU、-500~-600 HU, 纵隔窗的窗宽、窗位为350 HU、40 HU, 骨窗的窗宽、窗位为1000 HU、500~600 HU。

1.3 观察指标

将DR和螺旋CT的诊断结果进行对比, 观察其准确率, 并对其影像表现进行描述。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DR和螺旋CT两种诊断结果对比

螺旋CT诊断胸腔积液、气胸、肺不张、纵隔血肿、肺挫伤的准确率均为100%, 诊断肺撕裂伤的准确率为75.00%;而胸部DR诊断胸腔积液、气胸、肺不张纵隔血肿、肺挫伤的准确率分别为81.58%、88.89%82.86%、40.00%、84.78%, 诊断肺撕裂伤的准确率为25.00%。两种诊断方式诊断准确率相比,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螺旋CT诊断皮下、纵隔气肿的准确率为100%, 诊断肋骨骨折的准确率为94.87%;胸部DR诊断皮下、纵隔气肿的准确率为94.74%, 诊断肋骨骨折的准确率为92.31%。DR和螺旋CT诊断皮下、纵隔气肿、结肋骨骨折果相比,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2.2 DR和螺旋CT影像的表现与对比

肺挫裂伤, DR检测出39例, 准确率为84.78%, 主要表现为云雾状, 中等偏淡的密度增高影, 其边缘比较模糊;螺旋CT检测出46例, 准确率为100%, 表现为肺内密度不均, 其边缘模糊的片状或云絮状阴影, 与之相比, 肺撕裂伤更为严重, 表现为大小不一的血肿、气液囊或气囊, 气囊可呈长条状、圆形或椭圆形的透亮影, 气液囊为气囊腔内有气液平面, 血肿为类圆形、斑片状的高密度影。螺旋CT诊断出皮下、纵隔气肿19例, 诊断率为100%, 表现为纵隔大血管及器官周围点状或片状气体影, 皮下气肿多在肋骨外肌肉层, 呈不规则条带状低密度影;DR诊断出18例, 确诊率为94.74%, 表现为明显的胸壁以及颈部软组织内透亮影。在诊断肋骨骨折上面, 螺旋CT运用VR重建可显示出肋骨及胸骨的完整性, 可弥补常规CT在诊断肋骨骨折方面的不足。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高度发展, 交通、建筑等行业也在不断前进,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 车辆越来越多, 需要的建筑物也在增长, 这也就增加了交通事故等的发生, 而胸部损伤大部分由车祸、摔落伤等引起[4]。胸部损伤是比较严重的损伤, 可能会发生肋骨骨折、气胸、肺撕裂伤等并发症, 出现肋骨骨折会导致患者产生剧烈疼痛, 而肋骨断端可能刺破胸膜、肋间血管及肺组织, 使得气胸、血胸等的发生, 气胸、血气胸可能在短时间内危及患者的生命, 因此发生胸部损伤的患者要及时得到诊断, 从而及时做出相对应的处理。而诊断需要辅助检查, 选择合适、便捷的检查是诊治患者的关键[5,6]。

随着医学的发展, 在临床上胸部损伤检查一般选择CT和DR两种方法。DR与常规X线相比具有效率高、速度快、辐射小, 且经济适用, 但由于各种原因, 也存在这一些弊端[7]。经研究表明, DR在检验胸腔积液、气胸、肺不张、纵隔血肿、肺挫伤的准确率上面, 存在了一些漏诊和误诊, 原因如下: (1) 由于肺纹理和胸部前后组织的遮盖, 使得不完全性肋骨骨折和细小骨折等无法清晰的显影; (2) 前胸肋骨骨折的患者由于组织结构的重叠, 遮盖骨折线, 从而使没有移位的细小骨折无法显示出来; (3) 对发生气胸、血胸较轻的患者, DR无法显影; (4) 由于患者受伤所致的疼痛使得患者在DR摄影时不能很好的配合, 而DR的结果往往受体位的影响; (5) 肋骨的形状是弓状的, 在DR摄影时部分肋骨不能和胶片贴近, 使得骨折线不能显示, 导致漏诊[8]。

螺旋CT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 扫描速度更快, 对呼吸困难的患者屏气没有很高的要求。还可进行多平面重建, 可以多方位观察病变与周围组织间的关系, 尤其是肺门周围、脊柱两侧及胸骨、心脏后方的病变能够得到更好的显示, 为患者赢取治疗时间, 使得患者的生命安全得到更一步的保障。加上均采取仰卧位, 不受体位的影响, 不会因体位而影响诊断结果, 同时也能减轻患者的一些痛苦[9]。另外, 螺旋CT有较高的密度分辨率, 对于胸腔积液、液气胸与胸腔积血、血气胸的分辩, 有着DR不能比拟的优势。通常胸腔积液、液气胸的CT值为10~20 HU, 而胸腔积血、血气胸的CT值较高达70~90 HU。经研究表明, 肺纹理重叠、胸部其他组织遮盖对螺旋CT扫描的影响几乎没有, 粉碎性骨折、线样骨折及骨折断端都可以清楚的显示出来[10]。本研究结果显示螺旋CT诊断胸腔积液、气胸、肺不张、纵膈血肿、肺挫伤方面与DR相比, 其准确率均明显高于DR,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在诊断皮下、纵隔气肿及肋骨骨折方面, DR与CT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有文献报道, 常规CT在诊断肋骨骨折方面不如DR, 因为与射线平行的骨折线不能得到很好的显示。而螺旋CT运用VR重建功能, 能完整地显示肋骨及胸骨, 弥补了常规CT的不足, 对于细小的骨折线也能较好地显示。

综上所述, 螺旋CT具有较高的空间与密度分辨率以及MPR、VR等强大的后处理功能的特点, 可以精确的诊断出胸部创伤的类型, 提高了诊断率, 为患者的诊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而DR经济适用, 也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但有一定的漏诊率, 因此螺旋CT在临床诊断中可优先考虑。

摘要:目的:探究螺旋CT在胸部创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5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46例诊断为胸部创伤的患者, 所有患者均采用CT和DR检查, 并将其结果进行对比, 并对其影像表现做出对比。结果:螺旋CT诊断胸腔积液、气胸、肺不张、纵隔血肿、肺挫伤的准确率均为100%, 诊断肺撕裂伤的准确率为75.00%;而胸部DR诊断胸腔积液、气胸、肺不张、纵隔血肿、肺挫伤的准确率分别为81.58%、88.89%、82.86%、40.00%、84.78%, 诊断肺撕裂伤的准确率为25.00%。两种诊断方式诊断准确率相比,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螺旋CT诊断皮下、纵隔气肿的准确率为100%, 诊断肋骨骨折的准确率为94.87%;胸部DR诊断皮下、纵隔气肿的准确率为94.74%, 诊断肋骨骨折的准确率为92.31%。DR和螺旋CT诊断皮下、纵隔气肿、肋骨骨折结果相比,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螺旋CT具有分辨率高和多种后处理功能, 可以精确的诊断出创伤类型, 提高了诊断率, 有效降低患者的漏诊率, 为患者的诊治赢取时间, 而DR经济适用, 也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但有一定的漏诊率, 因此螺旋CT在临床诊断中可优先考虑。

关键词:螺旋CT,胸部创伤,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王青, 唐育红.CT在诊断胸部创伤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4, 36 (2) :146-148.

[2]宋君, 李健.256层螺旋CT在胸部创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5, 10 (2) :179-180.

[3]李其祥, 程寿林.DR与CT检查在闭合性胸部创伤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当代医学, 2013, 19 (22) :41-42.

[4]彭志强.胸部创伤诊断中16层螺旋CT的应用价值分析[J].大家健康 (学术版) , 2013, 20 (3) :95.

[5]闻鹏飞.多层螺旋CT在胸部创伤中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10) :189-190.

[6]丰录.数字X线摄影与螺旋CT在胸部创伤中的应用比较[J].基层医学论坛, 2012, 16 (29) :3888-3889.

[7]陈刚, 荣冰水, 黄柳桓.多层螺旋CT在胸部创伤诊断中应用分析[J].中外医疗, 2015, 34 (3) :10-12.

[8]刘正宇, 许家福, 钟惠.CT与X线对胸部创伤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J].医学信息 (上旬刊) , 2010, 23 (6) :1605-1606.

[9]王会洪.重度颅脑损伤合并闭合性胸部创伤75例临床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 2011, 38 (4) :769-770.

胸部螺旋CT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自2008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201例胸部外伤患者中, 男119例, 女82例;年龄21~75岁, 平均35.8岁;均为车祸、高空坠落、重力压伤等入院就诊, 其中, 交通伤81例, 坠落伤55例, 压砸伤38例, 刀刺伤27例。就诊时间为伤后45 min~1周。患者主要表现为伤处疼痛, 体表有挫伤、血肿, 咳嗽及体位改变时疼痛加剧, 有时伴有胸痛和骨擦感, 呼吸时症状加重。将201例随机分为2组, 检查组和对照组, 检查组101例, 采用多层螺旋CT扫描;对照组100例, 采用普通常规CT扫描。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受伤程度、部位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检查方法

对照组采用Siemens公司生产CT扫描仪。检查组采用Siemens公司生产的somatom emotion 16层螺旋CT扫描仪。患者仰卧位, 胸部正位定位, 双臂上举, 头部或足部先进, 扫描范围从锁骨肩峰下缘到肋骨下缘, 包括整个骨性胸廓和肩关节在内的全部胸部范围。扫描条件:螺距0.8, 床进速9 mm/s, 管电压120 k V, 有效管电流170 m A, 层厚3.1 mm, 间距2.5 mm, 扫描角度0°, 扫描时间约16 s, 待扫描完毕获得满意的薄层图像后, 将原始数据重建至层厚0.8 mm, 间距0.45 mm传至Siemens工作站, 应用Volume Rending软件进行多平面、三维表面重组及容积再现等多种模式的二维、三维图像。

2 结果

两组进行对比, 检查组101例, 共检出101例, 胸部软组织挫伤23例, 骨折78例, 检出率为100.0%;对照组100例, 共检出89例, 检出率为89.0%, 其余11例进行多层螺旋CT扫描。检查组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两组患者中, 胸部软组织挫伤88例, 骨折113例。其中, 67例为单发骨折, 46例为多发骨折;线型骨折21例, 锁骨骨折18例, 胸骨骨折11例, 双侧多发错位肋骨骨折31例, 粉碎性肩胛骨骨折9例, 胸锁关节骨折并脱位23例;73例患者出现创伤性湿肺改变。骨折部位周围可伴有轻度软组织肿胀和少量积气。

3 讨论

胸部损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外科损伤, 及时的确诊对患者的早期治疗和恢复都有很大帮助, 过去我们常用X线检查和普通CT检查, 但X线检查有时不能准确显示胸部深藏或微小的损伤, 容易造成误诊和漏诊;普通CT检查缺乏多组通道的多层探测器排列, 检查范围小, 容易重组图像出现伪影, 易造成误诊, 并对微小、深部的损伤诊断率低, 而且对患者的辐射剂量大, 对患者身体易造成不良影响;多层螺旋CT覆盖面广, 检查范围宽, 获得容积数据量增大, 优化采样扫描, 可通过调整采集轨迹的方法获得补偿信息, 缩短采样间隔, 达到改善图像质量的目的, 辐射小, 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

3.1 多层螺旋CT的适应证

随着近年来胸部损伤的不断增加和多层螺旋CT在临床的广泛应用, 现已逐步代替了X线摄影。多层螺旋CT能直观、清楚地显像, 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明确反映胸廓创伤情况, 对肋骨、肩胛骨、胸骨骨折的显示率明显增高, 而且强大的后处理技术在胸部创伤中显现出巨大优势, 可提供真实的、直观的立体图像。但三维图像存在骨伪影, 特别是对于本身就存在骨质疏松症的老年人, 对微小的骨质结构观察和错位不明显的骨折不易于检出。因此, 我们在做胸部扫描时, 应结合多种方法使图像更加清晰和完善。由于多层螺旋CT价格贵、对机器的性能参数要求较高, 适用于: (1) 全身多发性骨折、活动受限、常规X线检查不能随意搬动者; (2) 胸部损伤疑似有肋骨、胸骨、肩胛骨骨折, X线摄影无阳性发现者; (3) 胸部损伤合并腹部重要脏器损伤, 在短时间内需要确诊患者病情者; (4) 胸部损伤后出现气胸、血胸者[2,3]。

3.2 多层螺旋CT的优越性

由于多层螺旋CT覆盖范围面广, 具有多组通道的多层探测器排列, 获得容积数据量大, 弥补了X线摄影和普通CT摄影显像不清、对微小病变检不出、重组图像伪影大的缺点。多层螺旋CT采用优化采样扫描, 调整采集轨迹及厚度, 获得补偿信息, 缩短采样的间隔, 增加采样密度, 通过改变波形和宽度来调整切层轮廓外形, 准确分辨胸部胸廓、肋骨、肩胛骨骨折类型及部位, 清楚分辨胸壁下肺结构, 提高显像率及诊断率[4,5,6]。

3.3 多层螺旋CT在胸部骨折的诊断价值

由于胸部结构复杂。骨质多为不规则骨, 常规X线检查和普通CT扫描容易出现伪影, 而且在摄片时患者若配合不好, 则不能全面地显示骨折及胸部情况, 容易误诊, 导致患者延迟治疗。多层螺旋CT扫描速度快, 在短时间内可以完成检查, 采集大量原始数据, 经工作站重组处理后能得到三维显像, 为直接、清楚地观察病情提供有力的条件, 而且对患者的辐射小, 既能快速检查骨折患者的要求, 又能获得较全面的诊断信息。多层螺旋CT是断层显像, 对损伤可以分层面、不连续的显示, 而且对骨折在空间结构方面的显像较为明显, 可较清楚地显示出骨折的部位、方向和骨折的碎裂程度。由于图像具有高清晰度和连续性, 又可以多方位观察, 对肋骨及肋软骨骨折和周围软组织的肿胀都能很好地显像。明显提高了诊断准确率, 是诊断胸部损伤的最重要、有效的手段[7]。

总之, 多层螺旋CT扫描可直观、清楚地显像, 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明确反映胸廓创伤情况, 对肋骨、肩胛骨、胸骨骨折的显示率明显增高, 可提供真实的、直观的立体图像, 可作为诊断胸部损伤的“金标准”, 值得在临床中广泛使用。

参考文献

[1]李龙, 池晓宇, 黄新才, 等.螺旋CT多平面重建和三维重建对骨关节损伤的评价[J].放射学实践, 2002, 17 (4) :345-355.

[2]吴茂铸, 应琦, 蔡卫东, 等.多层螺旋CT三维成像在肋软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J].放射学实践, 2006, 21 (12) :1257-1260.

[3]杨清, 张连山, 蒋代彬, 等.肋软骨损伤的MSCT诊断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 2008, 6 (5) :7-9.

[4]李云卿, 高光峰, 刘连杰, 等.多层螺旋CT不同重建方法在诊断肋骨骨折中的对比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 2005, 3 (4) :25.

[5]Wormanns D, Ludwing K, Beyer F, et al.Detection of pulmonary nod-ules at multirow-detector CT effectiveness of double reading to improve sensitivity at standard-dose and low-dose chest CT[J].Eur Radiol, 2005, 15 (1) :14-22.

[6]鲁强, 王平凡, 燕军, 等.16层螺旋CT在膝关节游离体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CT和MRI杂志, 2008, 6 (1) :52-54.

胸部螺旋CT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收集120例胸部外伤患者行CT检查, 诊断为肋骨骨折、肺挫伤、血气胸患者;其中男性96例, 女性24例, 年龄13~71岁, 平均 (43±9) 岁;坠落伤36例, 车祸伤56例, 打击伤28例;所有病例均摄取数字化计算机摄影 (DR) 正斜位片, 随后行CT扫描检查。

1.2 扫描技术及方法:

采用西门子欢星螺旋CT扫描15例, 扫描参数:管电压120 k V, 管电流80 m A, 螺距5.5, 层厚3~5mm, 然后采用3~5 mm重建;Philips Brilliance16排螺旋CT扫描105例, 扫描参数:管电压120 k V, 管电流100~500 m A, 螺距0.9~1.5自动选择, 层厚5 mm, 根据需要做1~2 mm重建, 然后在Extended Brilliance Workspace工作站上进行一键式重组, 分别利用多平面重建 (MPR) 、容积重现技术 (VR) 、最大密度投影 (MIP) 不同方式比对同一部位的显示效果。

2 结果

本组120例胸部外伤, 肋骨骨折共168根, 其中第1~3肋骨骨折12例, 第4~7肋骨骨折77例, 第9~12肋骨骨折31例;肋骨骨折位于中间段1/3的83例;右侧肋骨骨折44例, 左侧58例, 双侧18例, 合并胸骨骨折6例、肋软骨骨折17例、锁骨骨折16例、肩胛骨骨折9例、胸椎骨折21例, 合并肺挫伤63例、血气胸42例。

3 讨论

3.1 扫描技术及注意事项:

目前临床对胸部外伤的诊断仍依赖胸部X线片, 偏远欠发达地区有的影像学科还沿用手工冲洗胶片, 这跟DR等数字化成像对比, 照片的清晰度远远满足不了诊断要求, 在影像学设备及诊断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 传统的诊断技术受到现代数字化技术的挑战, 作为影像学工作者, 有责任将先进的诊断方法和成熟的技术进行总结和推广。

多层螺旋CT做胸部扫描时需尽可能去除引起伪影的衣物及衣物上的装饰等, 摆正体位, 双臂上举抱头, 避免肱骨产生伪影, 图像采集层厚<2.0 mm/层, 重建间隔≤0.5 mm, 选用骨重建函数, 是获得优质图像的先决条件。

多层螺旋CT的优点体现在分辨率、扫描速度、扫描范围方面, 与普通螺旋CT只能改进分辨率、速度、范围中的某一方面不同, 16层或更多层CT可同时提高这3方面[1]。目前CT检查不能仅仅满足单一的横断面观察, 还要求附加多方位后处理成像, 以提供丰富的空间信息, 方便观察者直观、客观地了解检查部位的各方位信息, 而普通螺旋CT因其扫描速度慢、层厚较厚, 多为5 mm以上, 不能对骨性胸廓做进一步多种后处理三维重组, 仅能对肺部损伤作出诊断。16排CT具有扫描速度快、范围大、连续数据采集、层厚薄、图像分辨率高、后处理功能强大等特点, 由于其扫描速度快, 减少了呼吸及运动所造成的伪影, 扫描层厚薄、分辨率高, 避免了影像重叠的干扰, 使得细微、隐蔽部位的骨折和病变得以显示;多种功能的后处理成像能够任意角度旋转、任意层厚、任意层面重组, 在兴趣区获得不同平面及角度的二维和三维图像, 很大程度地弥补了普通CT单一方式重组的缺陷, 尤其是VR、三维表面重组 (SSD) 、MIP及MPR等对骨性胸廓的多种成像方式, 避免了以往急诊外伤检查对患者的重复搬动, 弥补了危重患者卧位胸部X线片及被动体位对投照的限制而造成照片质量低的缺陷, 多层螺旋CT一次检查能够多种 (次) 成像, 减少患者痛苦、为危重患者的救治在诊断中赢得了时间, 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因繁琐检查导致的延误诊断而带来的医疗纠纷, 体现了高尖设备的实际应用价值。

3.2 后处理技术及对病变的显示:

多层螺旋CT工作站具有方便的一键式后处理功能、多个实用型应用软件, 很大程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确保对病变的诊断准确率。

MPR可以做冠、矢状面和任意层面的重组, 在显示骨骼的同时还能显示与邻近软组织的关系, 对关节及长骨的空间剖面毗邻关系显示较好, MPR对观察复杂的解剖结构、细小的骨折缝、游离骨片等优于VR和SSD (图1) 。

VR是目前多层螺旋CT最常用的三维重组方式之一, 近年来上市的多层螺旋CT均具备VR一键式重组功能, VR解剖表面视觉较好, 可提供类似解剖标本的图像, 对表面毗邻关系显示好, 立体感强, 邻近结构的空间关系清楚, 显示病变准确直观, 因此赢得临床医生的青睐 (图2) 。VR显示骨折断端错位及分离情况好, 而SSD对移位不明显的线样骨折显示不理想, 文献[2]报道VR所示骨折线比SSD清晰锐利, VR比SSD在骨骼重建方面有更多的优点, 应该提倡用VR重建技术, 目前应用于临床的多层螺旋CT工作站上以配备VR重组为主。

SSD是普通螺旋CT应用较早的一种三维重组方式, SSD重组主要缺点:①成像过程仅利用表面数据, 故丢失信息较多;②成像过程中如CT阈值设置不当会造成一定的假象[3]。在SSD重组中CT阈值的选择容易影响图像质量, 若阈值选择不恰当, 尤其是扁骨、伴有骨质疏松的患者, 容易造成假阴性和假阳性, 如骨骼表面常出现类似局限性骨质缺损及局限性低密度区征象, 对于纵向未累及骨皮质的骨折线不易显示。

MIP图像效果类似X线片, 根据需要可作任意角度旋转, 利用切割技术去除重叠、遮盖部分, 充分显示兴趣区, MIP对肋软骨及骨折线的显示较好, 对显示骨折线具有透明的效果 (图3a, b) , MIP既有X线片的作用又包含X线片不具备的更多信息, 显示肋软骨及肋软骨骨折线明显优于VR、SSD及其他成像 (图3c, d, e) , 是在影像学成像方式中对肋软骨成像的一种补充。

三维重组的优点是从不同的方向和角度观察受损部位, 并可对遮挡部分进行切割, 将遮挡部分移开, 使兴趣区得以充分显示, 是对轴面图像的有效补充。

图2肋骨背面VR图 (a:肋骨VR正常图像, 骨质影像细腻、骨皮质光滑;b:右侧第5肋骨远端骨折, 断端显示清楚)

图3 MIP (a:双侧多发性肋骨骨折;b:骨折线及断端错位清楚;c:正常肋软骨影像;d:右侧第2前肋软骨骨折, 骨折线清楚;e:左侧第4、5、6多发性肋软骨并肋骨骨折)

胸部外伤主要导致胸廓、肺及胸部软组织受损, 影像学检查的目的是明确胸廓及肺组织受损情况及程度。骨性胸廓由肋骨和肋软骨、胸骨、锁骨、肩胛骨、胸椎及其间的连接构成, 是中空的笼状锥形结构, 其中肋骨由坚硬的骨性部分和肋软骨构成, 是胸廓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胸部承受外力的主要部分, 因此, 胸部外伤最多表现在肋骨损伤;由于第1~3肋骨较粗、短, 位于胸廓上部, 且上方有锁骨、后方有肩胛骨附着, 损伤概率较小, 本组占10%;第4~7肋骨长而薄, 且两端固定, 多易折断[4], 因其位于胸部中下部位, 是胸部损伤的常见部位, 本组占64%;第8~10肋骨与肋软骨相连形成肋软骨弓, 弹性大, 易造成肋软骨骨折, 第11~12肋骨前端成游离状, 多在腰背部着力时受损, 多发性肋骨骨折患者多合并肋软骨骨折。

胸部外伤是由于外力撞击胸部, 肋骨承受足够外力冲击而至其不同程度的断裂, 剩余外力向内传导致使肺组织受损, 肺微血管生理特性发生改变, 其通透性增加, 以肺间质、肺泡内出血、渗出、水肿及微小肺不张为特点的混合性病理生理改变, CT影像表现为斑片状、磨玻璃样阴影, 病灶多不按解剖分布, 以邻近受损部位好发。本组63例合并不同程度肺挫伤, 如肺泡破裂则形成肺气囊、气胸, 合并胸壁、肺的撕裂则形成血气胸;多层螺旋CT对病变影像细节、病灶的早期特征显示明显优于普通螺旋CT。

以往诊断肋骨骨折单纯依靠X线片, 多层螺旋CT的应用是对传统诊断方法的一种补充, 可以不受患者体位限制, CT扫描完成后, 即显示了多种后处理重组优势, 本组120例首次明确诊断115例, 准确率96.0%, 5例复查确诊, 究其原对疼痛部位仔细观察尤为重要, 另外VR、MIP具有较好的优势, 选择合适的CT阈值是重组中的关键, 对可疑征象进行多种重组影像相互比对, 均能作出合理诊断;多层螺旋CT为胸部外伤提供了一种新的肋软骨检查方法, 进一步提高了肋骨骨折的诊断准确性[5], 体现了多层螺旋CT检查在临床肇事伤情鉴定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多层螺旋CT检查及后处理成像方便、快捷、直观、准确, 各种三维重组方式综合应用对骨折的检出率高, 横断位易发现肺部合并症, 复查对病变的吸收改善判断准确, 对急危重外伤患者的诊断具备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有条件的单位应将多层螺旋CT检查列为胸部外伤后的常规项目。

摘要: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成像在胸部外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20例胸部外伤患者多层螺旋CT多种后处理重组的影像表现。结果 本组120例胸部外伤, 其中第1~3肋骨骨折12例, 第4~7肋骨骨折77例, 第9~12肋骨骨折31例;右侧肋骨骨折44例, 左侧58例, 双侧18例, 合并肺挫伤63例, 血气胸42例。结论 多层螺旋CT扫描在胸部外伤中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其后处理重组在诊断中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建议有条件的医院应将其列为胸部外伤后的常规检查项目。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胸部损伤,成像, 三维

参考文献

[1]金征宇.多层螺旋CT影像诊断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9:3.

[2]史丽静, 田建明, 王培军, 等.多层螺旋CT不同重建方法在骨关节创伤中的应用价值.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3, 22 (9) :772-775.

[3]龚洪翰, 蒋海清, 韩萍.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临床应用.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26.

[4]吴在德, 吴肇汉.外科学.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315.

胸部螺旋CT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92例, 均为2013年1月至12在我院治疗行256层螺旋CT检查的胸部外伤患者, 男64例, 女28例, 年龄19~70岁, 平均 (44.5±2.1) 岁。临床症状主要有胸痛、胸闷、呼吸困难、咯血或痰中带血等, 致伤原因主要是车祸, 另外有坠落伤、刀刺伤、打伤等。其中闭合性创伤52例, 开放性创伤40例。

1.2 方法

全部患者均于创伤后1 h内急诊行CT检查, 采用Philips Brilliance 256层螺旋CT机扫描, 扫描条件:管电压120 k V, 管电流250 m A, 扫描层厚1.5 mm, 层间距1.5 mm, 螺距1, 扫描范围自肺尖至肋膈角。重建层厚0.9 mm、层距0.9 mm, 将数据传入EBW工作站, 并使用该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肺部及纵隔以常规横断位肺窗及纵隔窗为主, 辅以冠位及矢状位重建。胸部骨骼重建方法包括多平面重建 (MPR) 、曲面重建 (CPR) 、最大密度投影 (MIP) 及容积再现 (VR) 、表面遮盖显示 (SSD) 。对图像进行综合后处理, 由2名高年资CT诊断医师分别独立诊断得出结论, 如有意见分歧, 即时共同在工作站对图像进行调整、浏览分析取得一致结果, 最后经追踪复查获得证实[3]。

2 结果

在92例胸部创伤CT扫描患者中, 40例肋骨骨折, CT确认71处肋骨骨折中, 完全骨折32处, 其中18处骨折移位不超过2个骨皮质宽度, 不完全骨折39处;19处位于后肋, 52处位于前肋端、肋腋弓处或膈下后肋。胸椎椎体骨折18例, 横突 (附件) 骨折16例, 肩胛骨骨折14例, CT明显显示为线形、凹陷性或爆裂性骨折等。胸骨骨折4例, 胸骨骨折多发生在靠近胸骨体连接的胸骨体部位, 若发生移位, 则会引起胸骨局部变形。表现为胸骨骨质不连续或完全骨折。胸膜损伤42例, 其中血胸18例, CT纵隔窗显示胸腔后部内见弧带状液体密度影;气胸14例, 胸腔边缘见局限性弧带状低密度无肺纹区, 肺组织被不同程度压缩。CT可见肺组织压缩5%~95%, 多伴发肺不张及肺萎陷;血气胸10例, 胸腔后部见较多沿后胸壁呈弧状分布的液体密度阴影, 胸腔前外部并见弧状气体密度影;肺组织受压部分膨胀不全。

3 讨论

胸部创伤常为复合伤和多发伤, 且胸部的解剖结构复杂, 病史及体格检查往往只能提供初步的判断, 诊断主要依据影像学检查[4]。CT扫描速度快、分辨率高, 能够灵敏检测出各种急诊胸部创伤性病变, 尤其对于伤势严重且有复合伤的患者, 可快速明确诊断, 在多发伤早期救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是其他影像学技术所不能比拟的[5]。刘小琨和杨帆[6]随机选取150例胸部创伤患者的首次X线平片和首次多层螺旋CT (MSCT) 检查影像资料进行对照分析, 结果显示, MSCT及后处理技术具有X线片无法比拟的优势, 可全面准确地评估胸部创伤。张鹏等[7]对57例胸部创伤患者行MSCT扫描, 结果显示, MSCT扫描能够清晰的显示肺部损伤情况, 胸廓重建图像可以显示骨折的立体空间改变, 二者相结合, 对临床制订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56层螺旋CT完成一次全胸扫描速度极快, 由于胸部遭受创伤的患者屏气较困难, 如此快速的扫描速度恰好避免了对急诊患者进行扫描时因不适应而不与医务人员合作所致的呼吸和运动伪影。另外, 螺旋CT可以进行冠状、矢状及任意斜面的图像重组, 可以多角度、全方位的对损伤部位进行多剖面观察[8], 从而有效避免DR摄片细小骨折线不易显示的缺点, 而且不受肺纹理重叠、胸部组织遮盖的影响[9], 为高效、准确地诊断胸部创伤提供支撑, 在胸部创伤诊断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256层螺旋CT在胸部创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013年1月至12月在我院治疗的92例行256层螺旋CT检查的胸部外伤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2例患者中, 40例肋骨骨折, 胸椎椎体骨折18例, 横突 (附件) 骨折16例, 肩胛骨骨折14例, 胸骨骨折4例, 胸膜损伤42例。结论 256层螺旋CT及三维重建后可清晰显示胸部损伤的细节特征, 是快速、准确诊断胸部创伤的重要方法。

关键词:256层螺旋CT,胸部损伤,诊断

参考文献

[1]王艳, 王柏春, 王雯, 等.CR在胸部创伤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05, 3 (1) :64-64.

[2]高艳, 陈新晖, 徐均超, 等.胸部创伤的X线-CT诊断 (附69例分析) [J].中华放射学杂志, 1998, 32 (3) :179-181.

[3]覃宗波, 叶俊, 归云荣, 等.128层螺旋CT在胸部创伤诊断的应用价值[J].中外健康文摘, 2013, 9 (32) :20-22.

[4]刘利.多层螺旋CT对胸部创伤的诊断价值[J].吉林医学, 2013, 34 (14) :2744-2745.

[5]李然, 陈金华, 王毅, 等.64层螺旋CT对胸部创伤的诊断价值[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08, 8 (12) :2496-2499.

[6]刘小琨, 杨帆.胸部创伤X线平片和多层螺旋CT检查对照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1, 11 (12) :2864-2864.

[7]张鹏, 李振龙, 赵英杰, 等.多层螺旋CT及重建技术在胸部创伤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06, 4 (5) :342-344.

[8]于武江.肺撕裂伤的CT诊断及分型[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8, 24 (6) :905-905.

胸部螺旋CT 篇10

关键词 胸部 外伤 X线 CT

随着交通事故及意外事故的日益增多,每年由于交通事故及意外事故死亡的患者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而胸部创伤是交通伤亡仅次于颅脑损伤的第二大原因,并常伴有严重的复合伤。胸部创伤的死亡率占所有创伤的25%[1]。因此,对胸部创伤较严重的患者和合并有复合伤的患者进行X线和CT检查,其资料如下。

一般资料

2008年3月~2011年2月收治胸部创伤患者100例,男72例,女28例,年龄4~78岁,平均42岁,所有病例均有明确的外伤史。就诊时间1小时~1周。主要为车祸75例,砸伤9例,挤压伤12例,坠落伤4例。临床以胸痛、气短、呼吸困难、咯血、紫绀、休克为主要症状,合并其他部位损伤者还有昏迷、瘫痪等。100例均作了胸部X线平片及CT检查。

X线及CT表现

肺部渗出性改变:42例,表现为肺纹理增粗且轮廓模糊,伴有小点片状模糊阴影,有的表现为斑片状及大片状的实变阴影,病变的分布可不按肺段或肺叶分布,但与受伤部位有关,可出现在对侧或双侧同时存在。病变的吸收最早24~48小时,最晚可达2个月,平均10天左右。如伤后48小时阴影继续扩大者,应考虑肺实质内的继续出血或有继发感染存在[2,3]。肺挫伤与创伤性湿肺的产生机制不同,但X线征象及CT表现相似且相互参差[4],本文将此均归为渗出性病变。对于早期的渗出性病变,平片可能提示正常,或仅见局部肺纹理增粗模糊,而CT可能已经表现为片状、云絮状、薄雾状的实变影。本文中病例有8例平片肺部正常,而CT扫描却明确提示肺组织的早期实变,肺部表现正常的同一患者在同一时间作CT扫描,均发现肺部的浅淡斑片状、云絮状高密度影,在排除了其他疾病的前提下,可提示肺部的创伤性改变。

肺血肿:14例,无具体的部位及数目,呈类圆形,密度较均匀地增高,边缘清且大小不等,直径多在1~3cm,吸收较慢,多在1个月左右。

肺囊肿:11例,均发生在患侧,与肺血肿表现不同,表现为类圆形透光腔,有的边缘较模糊,其间可有液平面或裂隙,为肺实质撕裂后气体或气血同时溢入形成,创伤性囊肿是诊断肺撕裂伤的可靠依据。

肺不张:2例,发生在患侧下叶的一个肺段,另1例发生在对侧下叶,在伤后3天或4天出现。

气胸:22例,患侧高度透亮,无肺纹理走行,在被压缩的肺表面显示为一层纤细边缘,气体多从胸廓外带开始,极少量的气胸,往往平片不可见,而CT扫描却十分清晰。

血气胸:17例,视出血量的多少,可在患侧见肋膈角变钝或横贯一侧胸腔的液气平面,在复查中,常可见因胸膜的粘连而出现的数个大小不等的液气平面。

纵隔及皮下气肿:14例,绝大部分伴有气胸及血气胸存在。患侧的腋部、前胸壁及颈部可见带状、线状或网状的透光影,这与气体进入软组织并沿其间隙分布有关,伴有纵隔气肿时可见纵隔旁的透光带,多见于一侧纵隔,其中1例重症患者可见双侧纵隔气肿。

横膈疝:1例,均发生在患侧。疝入物为结肠、小肠及胃等,平片上可见胸腔内密度明显增高,肺门及肺纹理不清,胃泡明显上升,纵膈右移。

肋骨骨折:61例,肋骨骨折为胸部创伤最常见的表现,其中18例单纯肋骨骨折的患者,但均同时合并有创伤性湿肺或血气胸等表现,其中43例为多发性骨折,其中又有13例还伴有四肢等部位的骨折。

胸腔积血:35例,多为中等量或少量。CT表現为与后胸壁平行的弓形或弧形均匀高密度影,CT值均在30HU左右。

合并腹腔脏器损伤:8例,其中脾破裂5例,肝破裂3例,CT扫描清楚显示患者受伤脏器。

讨 论

胸部创伤的X线平片分析,尤其是连续的平片复查对观察病变的吸收及诊断的准确性有很大的意义。国内已有不少报道,但CT诊断报道甚少。胸部外伤常为复合伤,其他部位的伤情往往掩盖了胸伤。因此,对于胸部创伤的患者除了进行X线常规检查外,有条件的情况下或病情仍在进展的话还应该进行CT检查。通过对本文病例的分析,有如下一些体会:①对于肋骨骨折,CT能反映骨折成角向胸内突出的情况,但不能依据CT判断

骨折及有无裂隙骨折的数目,X线平片在反映胸廓全貌,肋骨骨折方面优于CT。但对胸骨、肩胛骨及胸锁关节3个部位病变平片观察很易忽略。由于CT是横断扫描,可发现平片中不易发现的骨折、错位及大血管、气管的损伤等。②因为CT可多层面横断扫描,避免了重叠,较X线有更高的敏感度和高分辨率,可以显示小的病变及轻微的胸壁外伤[5],比如能区分积液还是积血、少量气胸及异位气体积聚、少量心包积气、纵隔积气及间质积气等。③对于危重患者的观察,CT有独到之处,胸部创伤往往是全身损伤的一部分,当病情危重时,特别是复合伤休克、昏迷及呼吸急促的患者,往往不能很好配合X线检查,加之体位关系,又不能过多的搬动,有时给检查诊断带来一定困难。而CT扫描时间短,免除了不必要的搬动,加之多层次扫描,它可观察多个器官损伤,如脊柱骨折,脊髓受压情况,肺、心脏、大血管、支气管及腹腔脏器的损伤等。本文39例血气分析中出现不同程度低氧血症,患者有重度缺氧,极度呼吸困难,出现严重创伤性休克,病死率高,6例ARDS(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出现重度低氧血症,CT显示肺挫伤及肺泡性肺水肿,其中4例因全身血液动力学紊乱和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并非低氧血症。因此也认为,肺部挫伤伴有低氧血症应想到ARDS可能[6]。综合上述,胸部创伤X线检查因快捷方便和经济,成为首选的检查项目;CT检查因可早期发现轻度肺实质改变及细微变化,尤其是对早期的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等急重症的诊断率高,成为胸部创伤检查的最优检查手段。

参考文献

1 Groskin SA.Selected topics in chest trauma[J].Radiology,1992,183(3):605-617.

2 王平.胸部外伤的影像学诊断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1,9(7):40-42.

3 张志云,贾新平.肺实质损伤的X线诊断:附140例分析[J].实用放射学杂志,1992,8(6):345-348.

4 冯海光,周辅昔.胸部创伤的CT诊断.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02,11(2):17-18.

5 刘金丰.胸部创伤的X线和CT影像比较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杂志,2002,10(1):19-20.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胸部三维放疗 下一篇:关于大学焦虑情绪的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