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插秧田

关键词: 水稻

机插秧田(精选八篇)

机插秧田 篇1

那么秧田为何准备不足呢?目前, 大多数机插服务组织和大户在确定秧田面积时凭经验估算, 没有理论依据, 要么太多, 要么太少, 太多太少都将影响经济效益, 太少还有可能引起社会问题, 不利于机插技术的推广。

如何确定机插秧田面积?本文以常用日本和韩国产插秧机为例, 通过分析与其相关的因素, 经计算可以确定机插秧田面积, 以供广大机插经营者参考。

一、与水稻机插秧田面积相关因素的分析

1. 机插大田面积

机插秧田面积的确定, 首先与机插大田面积相关, 机插大田面积越多, 育秧面积越大。而大田面积一般都按农户承包面积计算, 值得注意的是, 承包面积往往按承包田的实际测量面积乘以折扣系数来核定, 这个折扣系数根据承包田的地理位置, 如村庄边、低洼处、河塘边等来确定, 据了解, 一般在0.85~0.95之间。取折扣系数为0.9, 则:

承包面积=实际测量面积×0.9;

机插大田面积=实际测量面积

=承包面积÷0.9≈1.1×承包面积。

2. 机插秧田利用率

机插秧田利用率是秧田实际利用面积在秧田中所占的比例。机插秧田由畦和沟组成, 在畦上整齐放置有规定尺寸的秧盘作为机插秧培育的苗床, 沟用来进排水和用作植保、施肥等管理的通道。因此, 机插秧田实际只占用铺放秧盘所占有的面积, 称之为秧田实际利用面积。要计算机插秧田的面积, 首先要知道实际利用面积。

秧田实际利用面积的大小与秧盘尺寸大小有关。尺寸越大, 实际占用越多, 利用面积就大。目前在使用的秧盘外形尺寸为:长×宽=60 cm×30 cm, 软硬盘大致相同, 放置方式是两盘直放, 即秧田畦的宽度大于两秧盘长度120 cm, 故实际利用面积基本不变。其次与秧田畦与沟尺寸大小有关, 越大, 非铺放面积越多, 秧田利用率越低。因此, 秧田利用率只与秧田的制作有关。

秧田的制作与气候有关。早稻育秧温度低, 需要盖膜保温, 若采用大田低棚育秧, 为保证秧苗正常生长, 畦宽应选择160 cm, 使畦两边留有更多余地, 便于压膜, 沟宽40 cm。中晚稻育秧气温高, 不需盖膜, 畦宽应选择140cm, 沟宽40 cm。不考虑横沟、铺盘的误差、秧田制作尺寸误差等其他因素, 秧田利用率按以下公式计算。

畦宽140 cm、沟宽40 cm的秧田:

机插秧田的利用率=120÷ (140+40) ×100%=66.7%;

畦宽160 cm、沟宽40 cm的秧田:

机插秧田的利用率=120÷ (160+40) ×100%=60%。

3. 插秧机取秧量

插秧机栽植臂每取一次秧, 栽植到大田就是一穴, 称为插秧机取秧量。每穴秧苗的多少, 与所取秧块的大小有关。在相同秧苗密度的条件下, 所取秧块越大, 每穴秧苗株数越多。同样, 在相同所取秧块大小的条件下, 秧苗密度越大, 每穴秧苗株数越多。而每穴秧苗的株数在农艺上是有要求的, 因此, 取秧量大小要根据秧苗密度来确定。秧苗密度越稀, 取秧量就越大, 每盘取秧次数越少, 单位面积机插大田所需的秧苗盘数就越多, 秧田面积也越大。

插秧机取秧量包括横向和纵向取秧量, 每台插秧机都可在一定的范围内根据秧苗密度进行调节。秧苗密度与种子发芽率、播种密度和秧苗的管理有关, 有许多不确定性。那么育秧时如何预测秧苗的密度?按照农艺要求, 稀播不但能培育出壮秧, 为机插水稻稳产高产创造条件, 而且还可在机插时减少伤根, 提高机插秧苗成活率。而播种密度最稀值应保证最大取秧量时每次取秧苗数, 即插秧机最大横向和纵向取秧量所界定的面积内的成苗数不低于每穴苗数, 要符合农艺要求。按照种子发芽率大于85% (取85%) , 成苗率大于70% (取70%) , 常规用种量播种估算, 若没严重的灾害性气候, 一般情况下, 成苗密度都能达到和超过要求。因此, 秧苗密度确定为最大取秧量时的播种密度, 那么取秧量就确定为最大取秧量。

通过插秧机最大取秧量来确定每盘秧苗可取的次数即穴数, 然后计算机插秧田的面积。到插种时, 成苗率一般大于70%, 可以适当减少取秧量, 增加每盘秧苗可取穴数, 即实际可插面积大于计算面积。用这种方法能有效地规避育秧的不确定性, 保证机插秧苗的供给。常用插秧机的最大取秧量和每标盘 (内部尺寸580 cm×280 cm) 最少取秧次数 (穴数) 如表1。

4. 水稻种植基本苗 (落地苗)

基本苗就是当机插作业完成后, 在大田里种植的秧苗根数总和, 基本苗数量是保证水稻生产稳产高产的基础之一。每0.067 hm2 (1亩) 基本苗的计算公式是:

0.067 hm2基本苗=每穴苗数×0.067 hm2穴数

根据以上所述, 每穴苗数在确定最大取秧量时已确定, 因此, 水稻种植基本苗与单位面积穴数有关。根据农艺要求, 基本苗与种植水稻品种、插种时间等有关, 要按照这些因素灵活运用, 合理调节单位面积穴数。那么如何调节呢?

每穴秧相邻有行距与株距, 行距与株距越小, 单位面积穴数就越多。由于目前使用的插秧机行距是固定的, 都是30 cm, 而株距是可以通过插秧机有级调整, 株距越小, 单位面积穴数越多。一般常规早稻、晚稻、单季稻株距调节范围在14 cm以下, 杂交稻19 cm以下。常用插秧机不同株距时的0.067 hm2穴数见表2。

二、计算

综合以上分析, 通过计算就可以得到各种插秧机0.067 hm2秧田可机插大田面积, 然后根据承包面积预测出机插秧田面积。

1. 计算0.067 hm2大田机插所需的秧盘数

通过0.067 hm2穴数 (见表1) 和每标盘最少穴数 (见表2) 计算出常用插秧机不同株距时的0.067 hm2大田所需秧盘数:

0.067 hm2大田所需秧盘数

=0.067 hm2穴数÷每标盘最少穴数。

考虑到损耗, 小数点后数字都进1。这个数据也可作为播种时的用种量依据, 见表3。

2. 计算0.067 hm2秧田可机插大田面积

(1) 根据机插秧田的利用率可以计算出0.067 hm2秧田铺放秧盘只数。

畦宽140 cm、沟宽40 cm的秧田 (秧田利用率66.7%) :0.067 hm2秧田铺放秧盘数

畦宽160 cm、沟宽40 cm的秧田 (秧田利用率60%) :0.067 hm2秧田铺放秧盘数

(2) 根据0.067 hm2大田所需秧盘数 (见表3) 可以计算出:

0.067 hm2秧田可机插大田面积=0.067 hm2秧田铺放秧盘数÷0.067 hm2大田机插所需秧盘数。

具体见表4、表5 (表中数据考虑到习惯, 以0.067hm2即亩为单位) 。

0.067 hm2

0.067 hm2

3. 根据承包面积计算出所需秧田面积

所需秧田面积

=机插大田面积÷0.067 hm2机插秧田可插大田面积

=1.1×承包面积÷0.067 hm2机插秧田可插大田面积。

水稻机插秧工作技术总结 篇2

――农艺技术方面研究

前言

(介绍我市农机化发展情况以及水稻机插秧发展情况)

一、发展机插的意义

二、介绍水稻机插秧试验示范的目的(对机插的产量、成本、效益和有关技术进行试验)

三、试验与调研

(一)不同熟制、不同栽培方式的研究(与当地一种主体技术(如常规手插、直播栽培等)比较增产效果、生态效应、成本效益、操作简易程度等,从而①正确评估机插技术应用价值和适应性;②向生产者直观展示机插技术的优势。研究明确机插水稻生长特点、生理特性,如秧苗素质、分蘖动态、穗粒结构、生育期变化等,从而①说明机插水稻增产或减产的原因;②为制定机插农艺配套措施提供依据。)

1、不同熟制、不同栽培方式的比例分析(从镇为单位试验点和示范点所在的县市进行比较)

2、不同熟制、不同栽培方式的产量对比试验

3、不同熟制、不同栽培方式成本核算

4、不同熟制、不同栽培方式的产量和经济效益

(二)不同熟制机插水稻研究(通过对各类技术因素试验结果的分析,明确育秧技术、播栽时期、播种密度、种植规格等技术指标和操作规程。)

1、不同品种机插的比较

2、不同播种时间、密度及移栽时间的比较

3、不同育秧方式的比较

4、不同发展规模的比较

机插秧田 篇3

1 试验设计

1.1 供试地点

丁堰镇、白蒲镇、东陈镇。

1.2 试验方法

大区试验;试验品种:镇稻8号、宁粳3号、通育粳1号。

通过对比试验田的土壤养分变化、植株生长发育、不同草量处理的的腐熟程度以及产量结构比较等对比分析, 达到试验效果。

1.3 还田方式

切碎抛洒在麦茬地——— (喷施秸秆腐熟剂) 放水浸泡36 h———水田埋茬耕整机进行中耕埋草作业。经两次旋耕, 埋草效果良好。再采用手扶拖拉机耙磨、整理, 达到机插要求。按照试验要求筑埂护膜, 防止水肥互窜。

1.4 处理设置

白蒲镇、丁堰镇的处理设置为:

处理1:机械收割, 切碎为5~10 cm, 麦草全量旋耕还田;

处理2:机械收割, 切碎为5~10 cm, 麦草半量旋耕还田;

处理3:机械收割, 切碎为5~10 cm, 喷施腐熟剂, 麦草全量旋耕还田;

处理4:CK (麦草不还田) 。

每处理设1个大区, 面积0.013 hm2左右, 不设重复。

东陈镇设麦草全量还田与对照2个处理, 为了研究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变化情况, 分别在麦收后、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分别采集土样, 进行化验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土壤养分变化情况与分析

2.1.1 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变化

图1表明, 2个处理的不同生育期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从移栽期至拔节期土壤有机质含量呈快速上升, 而拔节期至成熟期则呈缓慢下降。同一生育期不同处理相比较, 从移栽期至拔节期, 还田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均比未还田处理的增长幅度大, 均高于CK;而从拔节期至成熟期比较, 还田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均比未还田处理的下降幅度小, 含量均高于CK;还田处理含量为15.4 g/kg, 比CK高0.8 g/kg, 高5.5%, 成熟期与移栽期对比统计, 还田处理含量增长了1.65 g/kg, 增长幅度为12%, 而对照为11.5%, 比对照增加0.5百分点。

2.1.2 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变化

图2表明, 2个处理的不同生育期土壤速效钾含量变化趋势与有机质变化基本相似, 呈倒U字型, 从移栽期至拔节期含量呈快速上升, 而拔节期至成熟期则呈缓慢下降。同一生育期不同处理相比较, 在分蘖期, 还田处理的速效钾比CK的含量低, 而至拔节期又高于CK;而从拔节期至成熟期比较, 还田处理的速效钾均比未还田处理的下降幅度小, 含量均高于CK;成熟期还田处理含量为135 m g/kg, 比CK高19.5 m g/kg, 高16.8%, 成熟期与移栽期对比统计, 还田处理含量增长了44.5 g/kg, 增长幅度为49%, 而对照为39.2%, 比对照增加9.8百分点。

2.1.3 土壤碱解氮含量的变化

图3表明, 2个处理土壤碱解氮含量的变化并不相同。还田处理碱解氮含量移栽期至分蘖期呈缓慢下降, 分蘖期至拔节期呈缓慢上升, 而拔节期至孕穗期呈快速上升, 孕穗期至成熟期又呈缓慢上升;未还田处理移栽期至拔节期变化不大, 而拔节期至成熟期呈快速下降, 最终, 成熟期还田处理碱解氮含量比移栽期增加了9.9 mg/kg, 而对照处理则下降26.8mg/kg。

2.2 植株生长发育动态与分析

根据定点苗情分析, 秸秆还田后存在着腐熟过程, 在这一阶段, 以作物争肥明显, 导致作物生长受抑, 叶龄进程较对照慢0.2~0.4叶, 茎蘖数日增量明显少于对照, 叶色淡黄显嫩, 茎蘖数柔弱不老健。够苗期较对照慢2~3 d, 高峰苗较对照少3.5万左右。但随着秸秆腐熟过程的完成, 不断释放营养物质, 在搁田中后期发挥了作用, 使得群体得以维持较高的分蘖成穗率 (74.27%) , 较对照提升11.6%, 增加了1.33万成穗, 这是实现增产目标的首要因素。

从图5可以看出各时段基本苗数及分蘖的变化情况, 7月3日, 处理3的茎蘖数数最少, 株高最高, 叶龄最小;处理1的最多, 叶龄最大;处理2和处理4的基本情况相当。7月22日调查情况, 对照区苗情明显差于其他处理;处理4的茎蘖数数明显增多, 处理3处理4的株高明显高于其他处理。这说明此时麦草开始腐烂分解有效养分, 促进水稻生长。从孕穗期一直到分蘖期, 对照区的茎蘖数数均最低, 处理4的茎蘖数数最高, 其他处理变化不大。

2.3 不同草量处理的腐熟程度比较

从试验得知, 处理1、2在第10 d草色观察没有明显的变化, 处理3因为用了秸秆腐熟剂加速了麦草的腐烂变成了褐黄。20 d后处理3明显比其它处理要好。所以草还田的同时, 如果没有相关加快草腐烂的配套措施草难以腐烂。

2.4 产量结构分析与比较

通过产量结构比较, 结合无氮区试验, 表明草还田处理, 均能实现增产目标, 而且增产幅度显著, 无氮区实现增产4.04%, 试验区增产92.15 kg, 增幅达13.83%的极显著水平。增产的表现形式, 除了增加了成穗数, 还在于较好地保持了植株生命力, 延缓早衰, 结实率提高了3.68%, 千粒重增加了0.84 g, 最终实现增产。

3 结论

3.1 麦秸秆全量还田养分释放高峰在拔节期, 成熟期土壤速效钾和碱解氮明显高于秸秆未还田。

3.2 秸秆腐烂高峰在水稻移栽后20 d, 喷施秸秆腐熟剂有助于加快秸秆腐烂速度。

3.3 麦秸秆全量还田能增加每667 m2成穗数、每穗总粒数和千粒重, 从而增加产量。

3.4 麦秸秆全量还田后机插秧, 必需待土壤沉实后才能进行机插秧, 否则会因插秧过深导致僵苗, 影响分蘖发生。但是在生产实践中发现, 麦草全量旋耕还田时由于旋耕深度比未还田加大5~8 cm, 导致土壤沉实时间相应延长, 一般砂壤土为24~36 h, 而中壤土、粘壤土需沉实48~72 h才能插秧, 但是如果插秧期与梅雨期重叠, 导致土壤沉实期延长, 而机插秧秧龄一般为18~20 d, 导致水稻适栽期缩短, 从而加大插秧难度。因此, 在今后需进一步试验示范, 探讨麦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水稻氮肥运筹技术方案以及不同土壤类型麦草全量还田与机插秧的配套技术, 为大面积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丁扣琪, 丁峰.水稻秸秆机械化全量快腐还田机播小麦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22) :319-320.

机插秧田 篇4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供试水稻品种为普优17号, 供试土壤类型为黑土, pH值6.5左右。水稻播种时间为4月26日, 插秧时间为5月29日。

1.2 试验材料

供试药剂为:10%氰氟草酯乳油 (上海迪拜农药有限责任公司) ;50%二氯喹啉酸可湿性粉剂 (市售自备) ;2.5%五氟磺草胺 (市售自备) 。试验对象为:水稻插秧田稗草等及其他杂草。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7个处理, 分别为:10%氰氟草酯乳油900 g/hm2 (有效成分含量90 g/hm2) (A) 、1 200 g/hm2 (有效成分含量120 g/hm2) (B) 、1 500 g/hm2 (有效成分含量150 g/hm2) (C) 、1 800 g/hm2 (有效成分含量180 g/hm2) (D) 、50%二氯喹啉酸可湿性粉剂750 g/hm2 (有效成分含量375 g/hm2) (E) 、2.5%五氟磺草胺900 g/hm2 (有效成分含量22.5 g/hm2) (F) ;以清水为对照 (CK) 。试验采用大区对比法, 不设重复, 每处理面积667 m2。

1.4 试验实施

施药时间为6月7日, 施药时将土表水层降到1 cm以下或排干田水, 使杂草植株50%露出水面, 进行茎叶喷雾处理。施药后48 h进行灌3.5 cm水层, 保水3 d[1,2,3]。施药时杂草有稗草、葡茎剪股颖等, 叶龄2.5~3.0叶, 有70%杂草已出齐。水稻生育期为分蘖盛期。

1.5 气象条件

施药当日天气为晴天, 平均气温15.9℃, 相对湿度85%。试验后7 d没有降雨, 平均气温18.7~26.5℃, 相对平均湿度58%~94%。

1.6 调查内容与方法

1.6.1 安全性调查。

。5 d内详细观察有无矮化苗、死苗, 有无蹲苗现象。于施药后15 d调查水稻株高和分蘖。

1.6.2 防效调查。

每处理调查5点, 每点1 m2。施药后15 d调查株防效, 30 d调查株防效和鲜重防效[4,5,6]。计算公式如下:

2 结果与分析

2.1 安全性

药后5 d, 观察水稻无黄苗、蹲苗、死苗现象。药后15 d调查, 各处理株高、穴数与对照基本一致, 无任何药害表现, 说明药剂在所用药量下对水稻安全。

2.2 株防效

2.2.1 药后15 d杂草株防效。

药后15 d调查, 对稗草的防效, 10%氰氟草酯乳油随着药量的增加, 防效逐步升高, 处理C对稗草的防效为94.7%, 处理D的防效最高, 为100.0%。与2个对照药剂相比, 处理C的防效高于处理E, 与处理F相同[7,8]。处理D杂草的总体防效为79.3%, 在所有处理中最高, 其次为处理F, 总体防效为76.7%, 再次为处理C, 总体防效为71.3% (表1) 。

2.2.2 药后30 d杂草株防效。

药后30 d调查, 处理D对稗草的防效仍为最高, 为88.9%, 其次是处理F, 防效为77.8%, 再次是处理C, 防效为74.1%。对杂草的总体防效, 处理D为68.2%, 其次是处理C, 防效为58.7%, 再次为处理F, 防效为57.0% (表1) 。

2.3 鲜重防效

药后30 d, 处理D对稗草的鲜重防效最高, 达到98.2%, 其次为处理F, 防效为94.2%, 再次为处理C, 防效为93.6%。处理E对狼巴草的鲜重防效为94.1%, 在各药剂中效果最好。试验各药剂对匍茎剪股颖、三棱草的防效均不理想。对杂草的总体防效, 处理D为80.9%, 处理E为80.2%, 处理C为77.3% (表2) 。

3 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 10%氰氟草酯乳油用量1 800 g/hm2对稗草的防效最高, 药后15 d达到100.0%, 药后30 d的株防效为88.9%, 鲜重防效为98.2%, 高于所有对照药剂。10%氰氟草酯乳油用量1 500 g/hm2对稗草的防效也较好, 药后15 d的防效为94.7%, 药后30 d的株防效为74.1%, 鲜重防效为93.6%。各处理对杂草的总体防效均一般, 最高的为10%氰氟草酯乳油用量1 800 g/hm2, 药后15 d防效为79.3%。

摘要:10%氰氟草酯乳油防除水稻插秧田杂草效果研究结果表明, 10%氰氟草酯乳油1 500-18 00 g/hm2防除插秧田稗草可达到理想的效果, 药后15 d株防效为94.7%-100.0%, 药后30 d株防效为74.1%-88.9%, 鲜重防效为93.6%-98.2%。在所用剂量下, 药剂对水稻安全, 无药害现象发生。

关键词:10%氰氟草酯乳油,水稻插秧田,杂草,防效

参考文献

[1]陈永凡.水稻旱直播田杂草发生特点及化除技术[J].种业导刊, 2011 (6) :24-25.

[2]房志勇, 王生轩.麦茬水稻旱种田间杂草综合防除研究初报[J].华北农学报, 1991, 6 (3) :81-87.

[3]朱文达, 何燕红, 李林.48%灭草松水剂防治水稻移栽田杂草试验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 2011 (2) :108-110.

[4]李俊周, 王晓飞, 张静, 等.旱稻田杂草的发生及除草剂的筛选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 2010 (12) :71-76.

[5]卢世恒.32%苄.丁颗粒剂防除水稻田杂草效果及安全性试验[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1 (2) :67.

[6]刘怀阿, 吉春明, 林玮, 等.苄嘧磺隆与苯噻酰草胺混剂对水稻田杂草的防除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 2011 (12) :65-67.

[7]时丹, 郑承志, 柳洪良, 等.几种除草剂及不同处理对抗磺酰脲类除草剂杂草的防除效果[J].河南农业科学, 2009 (4) :91-93.

机插秧田 篇5

供试药剂:80%稻思达可湿性粉剂, 由拜耳作物科学公司生产;30%苄嘧磺隆可湿性粉剂, 由江苏激素研究所生产;12%农思它乳油, 由法国罗纳普朗克公司生产。

试验设在密山市裴德镇裴德村田某种植户、兴利村王某和韩某种植户的水稻插秧田里。裴德村试验地的土壤类型为水稻土, 有机质含量3.5%, pH值6.5;供试水稻品种为垦稻10号, 整地时间5月21日, 插秧时间5月26日;试验地主要杂草有稗草、狼把草、慈姑、泽泻。兴利村两个试验点的基本情况一致, 土壤类型为水稻土, 有机质含量3.0%, pH值6.5;供试水稻品种为绥粳4号, 整地时间5月22日, 插秧时间5月28日;试验地主要杂草有稗草、狼把草、慈姑、雨久花、莎草。3个试验点插秧时, 秧苗素质较好, 都是人工插秧。

试验采用大区对比, 不设重复, 以1个自然池子为1个处理, 空白对照面积30m2。试验设5个处理, 处理1为80%稻思达90g/hm2;处理2为80%稻思达90g/hm2+30%苄嘧磺隆150g/hm2;处理3为80%稻思达90g/hm2+30%苄嘧磺隆300g/hm2;处理4为12%农思它3450mL/hm2;处理5为空白对照。裴德村施药时间为5月21日, 兴利村施药时间为5月23日, 施药方法采用稻思达专用甩施瓶进行人工甩施, 每公顷用药液量7.5L, 施药后保持3~5cm水层5d。插秧后7、15d调查药害指数以及株高, 并描述药害症状。分蘖末期调查水稻分蘖数及株高。施药后15、30d调查残存杂草覆盖度, 计算防效, 收获时测产。调查方法为对角线取点法, 每处理取5点, 每点1m2。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对水稻安全性评价

水稻插秧后7、15d观察, 各药剂处理区没有出现药害症状, 水稻生长发育正常;调查水稻株高, 3个试验点各药剂处理插秧后7、15d的平均株高为undefined16.6cm和23.5cm, 分别较空白对照区高0.4cm和0.3cm。分蘖末期调查株高和每穴茎数, 3个试验点各药剂处理平均株高和每穴茎数为40.8cm和23.2个, 分别较空白对照区高1.4cm和0.9个, 说明试验剂量下稻思达对水稻安全。

2.2 对杂草防除效果

施药后30d对杂草防除效果见表1。各试验药剂处理均对稗草防效好。裴德村处理1对狼把草、慈姑、泽泻无效;处理2对狼把草、慈姑、泽泻有一定防效;处理3、4对狼把草、慈姑、泽泻防效较好。兴利村处理1、2对狼把草、慈姑、雨久花有一定防效, 对莎草无效;处理3对雨久花防效好, 对狼把草、慈姑防效较好, 对莎草有一定防效;处理4对雨久花防效好, 对狼把草、慈姑防效较好, 对莎草无效。

2.3 产量分析

从秋季测产结果看, 3个试验点处理1~4平均公顷产量分别为7324.5、7512.0、7771.5、7705.5kg, 较空白对照区的平均公顷产量4465.5kg增产64%~74%。

3 小结

机插秧育苗技术 篇6

选用土壤肥沃、无残茬、杂草、无污染的壤土。适宜作床土的有菜园土、耕作熟化的旱田土以及秋耕、冬翻、春耖的稻田土。一般大田需备合格细土1 875kg/hm2左右, 用壮秧剂12~15kg/hm2。土壤水分适宜时 (手捏成团, 落地即散为好) 于晴好天气进行过筛, 细土粒径不大于5mm, 其中2~4mm粒径的土粒达60%以上。过筛结束后继续堆置并用农膜覆盖, 集中堆闷, 促使肥土充分熟化。在床土准备中要做到两提倡、两注意、两禁止。两提倡, 即提倡冬前培肥, 对碱性土壤要进行床土调酸消毒;提倡使用壮秧剂, 每100kg细土加壮秧剂0.5~1.0kg, 并充分拌匀。两注意, 即注意防止立枯病等苗期病害, 施用敌克松进行床土消毒, 特别是春季低温以及倒春寒多发地区;注意冬前未培肥的, 宁可不培肥, 断奶期追肥同样能培育壮秧, 确需培肥的至少于翻种前30d进行, 拌肥过筛后一定要盖膜堆闷促进腐熟[1]。两禁止, 即禁止将尿素、碳铵等无机肥以及未腐熟的厩肥等直接拌肥, 以防肥害烧苗;禁止使用有毒和有杂草的土作盖籽土。

2 种子准备

在当地主栽品种中选择优质、高产、稳产、分蘖中等、抗性好的穗粒并重型品种, 同等条件下以生育期相对短的为宜。杂交稻一般大田用种量为15.0~22.5kg/hm2, 常规粳稻52.5~60.0kg/hm2。双膜育秧由于起秧栽插时切块除边, 用种量略高于软盘育秧。机插育秧一般杂交稻芽谷播量为80~100g/盘, 常规粳稻为120~150g/盘。播量过大或过小均不利于培育合格的机插秧苗。确定适宜落谷密度最基本的原则是均匀、盘根, 即参照大田栽插的每穴苗数, 在确保播种均匀与秧苗根系能盘结的前提下, 根据品种气候等因素可适当降低播量, 以提高秧苗素质, 增加秧龄弹性[2]。根据播种期、机插面积提前推算好种子用量及浸种、催芽时间。按照17~20d秧龄倒推播期, 宁可田等秧, 不可秧等田。机插面积大的, 根据插秧机工作效率和机手的技术熟练程度, 安排好插秧进度, 进行分批浸种, 顺次播种, 确保秧苗适龄移栽。在浸种前, 要将种子日晒1~2d带药浸种。催芽的主要技术要求是“快、齐、匀、壮”, 即指发芽势达85%以上, 一般浸4~5d, 待种胚露白即可, 浸种方式是早进水, 晚放干, 做到日晒夜露。

3 秧田准备

根据育秧规模, 选择地势平坦高爽、排灌分开、背风向阳、邻近大田的熟地作秧田, 也可选择宅前屋旁的肥沃菜地。避免用荒草地、药害田、水土污染田作秧田。机插育秧的秧田、大田比例宜为1∶80~100, 一般大田需秧池105~150m2/hm2 (包括排水沟) 。精做秧床, 床面宽1.3~1.4m, 长度视需要和地块大小确定, 秧床之间留宽20~30cm、深20cm的排水沟, 兼作管理通道。秧池外围沟深50cm, 围埂平实, 埂面一般高出秧床20cm左右, 开好平水缺。播种前10d在秧池田上水, 采取水做秧床、平整床面的方法, 秧床做好后排水晾床, 使床面沉实。播种前2d铲高补低, 填平裂缝, 充分拍实, 使床面达到“实、平、光、直”, 即秧床沉实不陷脚、床面平整无高低、床面无残茬杂物、秧床整齐沟边垂直。

4 播种育秧

沿秧床纵向横排依次平铺2行软盘或有孔膜。盘与盘之间应做到紧密整齐, 盘与盘的飞边要重叠排放, 软盘底部应与秧床表面紧密贴合, 以保证秧床与盘内营养土墒情一致。2层厚度为2.0~2.5cm, 厚薄均匀, 土面平整。播种时适宜的土壤饱和含水率为85%~90%, 可在播种前一天, 灌平沟水, 待床土充分吸湿后迅速排水, 亦可在播种前直接用喷壶洒水。播种时按盘称种。一般常规粳稻均匀播破胸露白芽谷120~150g/盘, 杂交稻80~100g/盘。为确保播种均匀, 可以4~6盘为1组, 分次细播, 力求均匀。播种后均匀撒盖籽土, 覆土厚度为0.3~0.5cm, 以盖没芽谷为宜。封膜前在床面每隔50~60cm放1根细芦苇或铺1层薄麦秸草, 以防农膜粘贴床土导致闷种。盖好农膜, 四周封严封实, 农膜上铺盖1层稻草, 厚度以看不见农膜为宜, 预防晴天中午高温灼伤幼芽[3]。

5 苗期管理

一是高温高湿促齐苗。经催芽的稻种, 播后需经一段高温高湿, 才能出苗整齐, 因此应根据育秧方式和茬口的不同, 采取增温保湿措施, 确保安全齐苗。同时, 要开好平水缺, 避免降雨淹没秧床, 造成闷种烂芽。封膜盖草立苗适于气温较高时的麦茬稻育秧。注意把握盖草厚度, 薄厚均匀, 避免晴天中午高温烧苗;雨后及时清除盖膜上的积水, 以免局部受压“贴膏药”, 造成闷种烂芽, 影响全苗。在温度较高的适宜地区, 包括中晚稻的育秧中, 可采用无纺布代替农膜进行覆盖, 无纺布保温保湿透气防虫。既可保持秧床一定的温湿度, 又能有效防止晴好天气高温烧苗。二是适时揭膜炼苗。盖膜时间不宜过长, 揭膜时间因当时气温而定[4], 一般在秧苗出土2cm左右, 不完全叶到第1叶抽出时 (播后3~5d) 揭膜炼苗。若覆盖时间过长, 遇烈日高温容易灼伤幼苗。揭膜原则:晴天傍晚揭, 阴天上午揭, 小雨雨前揭, 大雨雨后揭。若遇寒流低温, 宜推迟揭膜, 并做到日揭夜盖。三是因地制宜科学管水。采取间歇灌溉的方式, 做到以湿为主。在揭膜时灌平沟水, 自然落干后再上水, 如此反复, 直到移栽前3~5d控水炼苗。若晴天中午秧苗出现卷叶要灌薄水护苗, 雨天放干秧沟水;遇到较强冷空气侵袭, 要灌拦腰水护苗;天气回暖后待气温稳定再换水保苗, 防止低温伤根和温差变化过大而造成烂秧和死苗;气温正常后及时排水透气, 提高秧苗根系活力。控水与常规肥床旱育秧管水技术基本相似, 即揭膜时灌1次足水 (平沟水) , 洇透床土后排放 (也可采用喷洒补水) ;同时清理秧沟, 保持水系畅通, 确保雨天秧田无积水, 防止旱秧淹水, 失去旱育优势。此后若秧苗中午出现卷叶, 可在傍晚或次日清晨人工喷洒水1次, 使土壤湿润即可。不卷叶不补水。补水的水质要清洁, 否则易造成死苗。四是及时防病治虫。秧田期病虫主要有立枯病、稻蓟马、灰飞虱、螟虫等。应密切注意病虫发生情况, 及时对症用药防治。近年来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逐年加重, 务必做好灰飞虱的防治工作, 可于一叶一心期用吡虫啉30g/hm2 (有效成分) 对水1 200kg喷施。另外, 早春茬育秧期间气温低、温差大, 易遭受立枯病的侵袭, 揭膜后结合秧床补水, 可用敌克松药液洒施预防。

参考文献

[1]陈华湘.快速培育水稻机插秧的新技术[J].现代农业, 1995 (1) :20-21.

[2]杨仁翠, 胡顺菊, 刘玉贵.适宜机插秧栽培的水稻品种筛选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 2009 (6) :14-15, 17.

[3]熊楚国, 曾家玉, 万俊英, 等.水稻旱育机插秧不同播期对安全齐穗的影响[J].贵州农业科学, 2007 (5) :38-40.

机插秧育秧技术 篇7

1 品种选择

由于机插水稻育秧时间是根据腾茬时间倒推播期, 秧龄为20 d左右, 所以在选择品种时, 应选择生育期相对较短的品种 (一般以138~140 d为宜) , 避免水稻生长后期遭遇寒露风天气而造成灌浆不足、结实率降低, 形成机插水稻减产现象[1]。另外, 水稻品种的感温性也很重要, 杂交稻品种比粳稻品种的感温性要强。水稻整个生育期的积温是靠自然完成的, 人工无法调节, 选择感温性不强的品种, 在水稻生长后期遇到低温时不停止生长, 就能有效地提高产量, 减少损失。农机生产人员在推广过程中, 应加强和农技人员的交流, 及时掌握品种的特性。

2 秧池田准备

(1) 小面积育秧。一家一户小面积育秧, 可以充分利用家前屋后、稻场边等空地作为秧床。铲平后用草龙围成宽1.3 m, 长度根据需要而定的秧床, 然后紧密整齐的铺放秧盘, 并在四周开好深20 cm的边沟[2]。

(2) 大面积育秧。选择排灌方便、邻近大田的熟田作为秧池田, 杂交稻的秧田、大田比例为1∶100~130, 粳稻的秧田、大田比例为1∶80~100, 按照“实、平、光、直”的要求精做秧池田。

3 育秧

(1) 床土。小面积的育秧床土可以用菜园土、淤泥土, 大面积育秧则用冬翻的大田表层熟土, 可在开春前用机械粉碎后拌匀复合肥进行堆闷熟化。床土不宜选择荒草地土、砂土、黏度过大的杂土和当季喷施过除草剂的土。有条件的可以对床土进行调肥、调酸和消毒处理。

(2) 装土与摆盘。购买秧盘最好选购规格为28.0 cm×58.0 cm×2.5 cm且重量在45 g以上的秧盘。摆盘时, 先查验秧盘的质量, 尺寸不对、变形过大、牙边缺损、底孔不通的秧盘不可使用。秧盘应摆放平整, 互相搭头严密、严实。装床土时严禁猛冲猛倒, 防止秧盘因受力而变形, 造成后期秧块变形影响机插。装土厚度以2.0~2.2 cm为宜。

(3) 种子处理。种子的选种、脱芒、泡种、药剂浸种、催芽等按常规做法即可。

(4) 洇足底水。必须使床土水水分充分透彻、饱和。

(5) 播种。播前先洇足底水, 以保证苗齐、苗匀。机插育秧用种量取决于品种、播种密度和水肥管理水平等因素。杂交稻的分蘖性强, 用种量就少;粳稻的分蘖性差, 用种量则相对较多。种子发芽率的高低也影响用种量的大小, 用种量小, 对水稻分蘖期的肥水要求就高;反之, 肥水管理水平或水利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就要适当增加用种量。根据水稻品种的种植要求, 合理确定株距、穴株数也是确定用种量的重要因素。实践证明, 对于肥水管理水平和技术掌握程度不高的农户或地区, 杂交稻预期机插24万穴/hm2, 则穴株数控制在3株左右, 用秧盘345~375张/hm2, 每盘播干种量65 g左右, 则需准备种子22.5 kg/hm2。对于肥水管理水平和技术掌握程度较高的农户, 则杂交稻预期机插21万穴/hm2, 则穴株数控制在2株左右, 用270~300张/hm2秧盘, 每盘播干种量65 g左右, 则需准备种子19.5 kg/hm2。粳稻机插育秧的用种量要根据机插密度确定。因粳稻分蘖性差, 为确保高产、稳产, 要保证有足够的基本苗[3]。粳稻预期机插30万~33万穴/hm2, 穴株数控制在4~6株, 用秧盘540张/hm2左右, 每盘播干种量90 g左右, 需准备种子49.5 kg/hm2左右。可以分2~3次进行播种。实际操作时, 一般按50盘或100盘为1次, 称出所需芽谷 (一般干湿种子重量比为1.0∶1.2) , 再分2~3次播种, 最后再补缺补差, 补边沿。播后用过筛的细床土分2~3次播撒苗床, 以看不到种子为宜, 不宜覆土过厚。

(6) 盖膜。可以搭拱棚或盖平膜。盖膜的塑料不宜过薄也不宜过厚, 过薄易损坏, 造成漏气;过厚成本高, 难以形成一定的温度, 达不到齐苗。在日均气温较低时育秧如育早稻秧, 不能用透明性差的、已用过的塑料薄膜。平膜应每隔1 m左右放置一根横杠 (芦苇、竹竿或木条等) 搭在秧盘上, 以防薄膜贴着秧苗, 造成高温烧苗。盖膜要求严密, 四周应用泥土把薄膜盖严实, 不能漏气, 且可防止起大风将薄膜掀起, 影响出齐苗。最后, 在秧田里放入平盘沟水。

4 田间管理

(1) 前期管理。前期管理一般为5~8 d, 具体时间根据当地气温以及秧苗出芽、长势来定, 其管理的主要目的是“高温高湿促齐苗”。主要技术要点: (1) 保证覆膜的严密性, 防止漏气, 降低温度。 (2) 防止高温烧苗。出苗后, 当气温高时, 可以在两头、中间多处揭膜通风透气, 降低温度, 也可用遮阳网来遮阳, 以保证膜内气温不超过35℃。 (3) 必须保证床土的湿度。当床土有露白现象时应立即补水。

在实际操作中, 如果要求机插时秧苗高度高一些, 可以在本期管理上适当延长揭膜时间。在秧苗达到1叶时 (5 d左右) , 用喷壶喷施叶面肥或水溶后的尿素, 施肥后一定要用清水洗苗, 1 h后才能再盖膜, 以防肥气伤苗。因为秧苗高一些进行机插, 对大田的耕整和机插水层的高度等要求就相对宽一点, 尤其是水层可以保持在3~5 cm, 降低对机插秧水利的要求, 更有利于机插秧技术的推广运用[4]。

(2) 中期管理。中期管理时间一般为7~10 d, 主要目的是揭膜炼苗, 补水补肥。主要技术要点如下: (1) 防止大雨等恶劣天气对秧苗生长的影响, 做到及时盖膜护苗; (2) 防止气温过高或过低。白天气温过高时, 可以灌水护苗;夜晚气温过低时 (最低温度在15℃以下) 要盖膜护苗; (3) 及时施肥。中期一般需施肥2次, 但施肥不能过量, 以防肥害烧苗。施肥视苗情而定, 有条件的最好用稀释过滤后的粪清水, 秧苗吸收快, 长势好, 能达到壮苗的目的。补肥后一定要用清水洗苗; (4) 干湿交替促根促苗。每天密切观察床土的干湿度, 补水要在早晚进行, 补水要补足。大田育秧以秧沟水的高度来调节水位, 这样中午前后气温高时, 蒸发量大, 盘土水分就减少, 促进秧苗生根; (5) 及时施肥, 一般提前时间尿素为2 d左右, 铵肥为1.5 d左右, 粪清水为1 d左右, 确保秧苗健康茁壮成长, 施肥量要视床土肥力和苗情而定。

(3) 后期管理。后期管理时间一般为3~4 d, 主要目的是保水保肥, 为大田机插做准备。主要技术要点如下: (1) 保水, 确保苗床湿润; (2) 施送嫁肥; (3) 密切注意天气变化, 尤其移栽前1~2 d观察是否有雨, 注意及时盖膜, 确保机插时秧块不能过湿, 应及时控水; (4) 机插前2 d喷施送嫁药。补水、补肥、施药都应在早晨或傍晚进行。

参考文献

[1]芮平, 徐明桃.水稻机插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24) :66-67.

[2]陈仲球, 张银华, 许利芬.双季机插稻高产品种搭配研究初报[J].浙江农业科学, 2010 (3) :553, 557.

[3]朱顶目, 孙扬国, 汪成林, 等.江苏省响水县麦茬机插稻高产栽培技术[J].北方水稻, 2010 (4) :48-51.

水稻机插秧技术要求 篇8

(1) 秧田选择。要尽可能靠近移栽大田, 道路通畅, 搬运方便。实践表明, 当移栽期遇阴雨或道路泥泞时, 运秧难度和成本显著增加, 若长距离运秧, 不仅搬运难度和成本加大, 而且秧盘易散不便机插。因此大面积集中育秧要注意避免两头道路不通畅的远距离运秧。要选水源有保证、灌溉方便、肥力中上的地块做秧田。机插秧苗较耐荫, 在水源偏紧地区也可选土壤水分蒸发量小的林荫地或低洼地做秧田, 但要注意冬前早培肥。

(2) 秧田与大田比例。理论上为1:80~100, 但实际栽插时受气候、秧田利用率、秧苗素质、散盘损耗、栽插不匀、断秧以及补秧等因素的影响, 很难实现, 一般情况下以1:60为宜, 在成穗数长期偏少的低产地块更要适量多育预备秧。

(3) 移栽大田水源和灌排条件。机插秧既怕栽后干旱暴晒, 又要防水大受淹, 大田以选择水源充足, 易灌易排地为宜, 水源紧张的地区应早做蓄、提、补水准备。

(4) 土质和土壤肥力差异的影响。一般而言, 在粘土、足肥地区推广机插秧容易成功。原因是粘土肥地有机质含量多, 保水保肥性好, 上水整地后待插时间长, 栽后稻根土壤弥缝好, 漂秧少, 僵苗发生概率低, 生长稳健, 后期不脱力, 即便出现少量缺苗断行漏栽现象, 植株的恢复补偿能力和边隙效应也能得到较好的发挥。相比之下, 沙土贫瘠地明显次之。

(5) 整地备栽。平是基本要求。沙土地和水源紧张地区不必等泥浆沉实, 整好地就可栽。整地后待插期田间必须保持水层, 否则水耗完后表土干结, 栽插点土壤缝隙不弥合, 必然导致漂秧。栽插时要做到浅水移栽不缺水, 栽后酌情补水。

(6) 育秧时间。以预计大田移栽时间倒推20天为育秧期, 秧龄一般不超过24天。在不能如期栽插时, 提前适当控水控肥和化控能延长秧龄。

(7) 大田管理。 (1) 栽前旋耕整地时可以施底肥。 (2) 栽时发现断行缺苗, 可及时采用机插秧苗手工找齐, 剩余秧尽量人工补插下田, 宁多勿少。 (3) 鉴于机插秧苗体小, 要做好移栽—返青期水浆管理, 做到栽时不缺水, 活棵之前不干田暴晒, 不受淹。 (4) 选择安全性高的除草剂, 如“抛栽宁”等, 于栽后6天左右拌土或拌肥撒施。 (5) 栽后早管促早发, 追施分蘖肥一般不少于两次, 若遇持续高温则用量酌减或推迟时间追肥。 (6) 秧苗移栽后新根发生少、生长缓慢或出现僵苗时, 要排水搁田, 其他管理基本同手插秧。一般而言, 足肥和生产管理水平高时, 机插秧成功率也高。长势好的水稻自身调节能力强, 可充分利用光热等资源弥补移栽不匀、基本苗不足等缺陷, 迅速搭起丰产架子;而低产水平下水稻恢复补偿能力明显降低, 因此要注重移栽和分蘖期的管理。

(8) 品种选择。从农艺上看, 机插秧不受品种类型限制, 常规粳稻、杂交籼稻、杂交粳稻均可机插。从生育特点看, 麦茬稻移栽期年度变化不大, 受机插秧秧龄短所限, 一般5月下旬至6月上旬育秧, 依据本地气候条件, 中熟中粳稻没有问题, 杂交中籼以及杂粳虽然问题不大, 但已处在可能受到影响的临界温度线边缘。因此, 应兼顾不同品种水稻对温度的要求, 既充分利用光热资源, 又要考虑规避风险。

(9) 推广方式。经多年多点试验示范比较可看出, 以购机农户为主体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 农机、农技业务相关部门参与指导协调, 就近辐射带动发展的推广方式最为有效, 节本, 实用, 风险小。此外, 依托有一定技术基础的专业服务中介组织来承办机插秧, 也是一种选择。

2 机插秧的关键环节

2.1 育足量壮秧

秧苗偏稀和生长不匀, 是机插大田出现缺苗断行的主要原因。秧苗密度过大或生长瘦弱, 断苗死苗会增加, 返青期延长。俗话“秧好半季稻”, 为了育足量壮秧, 要做好以下工作:

(1) 培肥。秧盘营养土以粘土为最佳, 壤土 (两合土) 次之, 沙土往往易散盘。秧盘营养土培肥时间越早越好, 家杂肥、有机肥 (包括成品有机肥) 应冬前施用, 即便是腐熟人、鸡粪年后施用也有风险。耕旋冻垡, 经土壤吸附、融合, 微生物降解、中和酸碱度, 能大大提高有机肥使用的安全性。速效商品肥氮、磷、钾、锌肥要配合施用。每亩秧田用尿素30 kg, 过磷酸钙100 kg, 硫酸钾或氯化钾20~30 kg, 硫酸锌1 kg, 提前2~3个月于早春施用并旋耕。施肥时间迟, 肥料用量则酌减, 育秧时筛土直接装盘, 也可提前筛土备用。

(2) 播种量。常规粳稻按大田亩栽2万穴, 每穴栽5~6苗计算, 每亩用秧约25盘。如果加上补秧3~5盘, 每亩实际备秧应不少于30盘。每盘播干种0.125 kg, 每亩用种量4 kg (秧盘一平方寸约成20苗) 。若预定移栽期较早, 秧龄不超过15天, 每盘播干种量可提高至0.15 kg, 每亩用种量约4.5 kg。

(3) 种子处理。采用浸种灵等药剂浸种可防治恶苗病、白叶枯病等, 浸种时间一般不少于36小时。

(4) 秧龄与化控。多效唑处理种子能促进秧苗矮壮, 但使用过量易发生移栽时苗体营养生长量不足、株高不够的情况, 因此一般不做浸种处理。较为稳妥的办法是看苗酌情化控, 当正常生长秧苗因栽插延迟不能如期移栽或秧苗生长瘦弱时, 适期适量提前喷施多效唑可缓解秧龄与移栽的矛盾, 用法得当, 机插秧龄可从20天左右延至一个月。

(5) 病虫害防治。 (1) 由于采用大播量、高密度育秧, 纹枯病的发病率相应增长, 影响严重时产秧率不足50%, 不能有丝毫大意。对密度大、供水足、长势旺的秧苗从两叶一心时即应正常喷药预防。 (2) 小麦黄熟时灰飞虱大量向水稻秧田迁移, 查虫防治不能懈怠。目前稻飞虱抗药性增强, 建议使用毒死蜱、扑虱灵、锐劲特类农药, 药液用量要大, 或用防虫网覆盖。

(6) 覆膜与否。育秧前期覆膜有利于保墒防雀促长, 在供水充足、防雀不成问题时也可以不覆膜。

(7) 秧盘覆土厚度以略低于盘沿为宜。土少不利于盘根生长, 土多增加搬运负荷还易散盘。秧盘宽度应略小于28 cm。在软盘铺盘时要保证边与边紧紧靠拢。

(8) 水浆管理。播后灌水, 三叶期前保持湿润, 起秧前3天控水, 减少搬运负荷并防散秧。

2.2 保足苗, 及时、高质量机插

首先要保证足苗, 这是机插秧成功的关键。一般情况下插秧机均应调至最小株距 (3.6寸) 和最大取秧量 (常规粳稻每穴4~5苗) 位置。栽插原则是宁多勿少, 即使每穴移栽6~7苗亦不为过。其次, 力求适龄适期移栽, 突出一个“抢”字, 宁早勿晚。还要提高插秧机手操作技能和责任心, 薄水浅栽, 避免宽行距、漏穴、断行、栽深、漂秧现象。当出现宽行、断行、漏栽以及每穴苗数不足的情形时, 应及时以多育的备用秧人工移栽补齐。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插秧》的教学课件设计 下一篇:异维A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