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育孩子要懂得灵活变通

关键词:

父母教育孩子要懂得灵活变通(通用4篇)

篇1:父母教育孩子要有大格局

这些年,我们过于推崇“细节决定成败”的理念,对于教育,更是无比关注细枝末节,仿佛某一个细节做不好,某一个成长的关键期错过了,就会影响到孩子的一生,并且将永无弥补。

做教师多年,我遇到过很多家长非常困惑于各种教育细节,甚至到了日夜烦恼的程度:比如幼儿什么时候开始分床睡啊,上了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写字太慢啊,孩子总是写字做题马虎啊,当然还有孩子什么时候就不应该叫小名,而要称呼学名……如此种种,他们费心费力地请教专家,千方百计寻找解决的办法,比如强行分床空恐吓孩子,比如专门花钱请老师教写字,比如天天坐在孩子旁边严格督促改正,经常大量做重复性练习,等等。

每个孩子的性格、心理发展水平、成长环境、身体发育能力都不同,我们的教育其实没必要纠缠到底是5岁分床好还是6岁分床好,只要不是太大都没什么关系;刚开始写不好字跟孩子的手部肌肉力量还不够有关,写字做题马虎是因为注意力不够集中,走过那个阶段自然就会解决。家长的强力干预,极容易给孩子造成心理负担;至于父母对孩子叫大名还是小名,不过是一个称呼的问题,根本用不着上升到那么高的理论层面。

教育当然要关注细节,细节体现出一个人的素质和修养,但也不能刻意纠缠细节,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完善细节上,却忽视了培养孩子良好习惯、学习兴趣、健康身心等必要的远视角和大格局。教育是漫长的过程,中间辗转曲折、复杂多变,不是一件事、一个行为习惯、一次考试成败就能决定的。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既要关注细节,更要把目光放长远。因为,对于教育、对于人生来说,视野恢宏的大格局远比细节发挥出的作用更多、更大。

篇2:好父母懂得向孩子示弱

“强父母、弱小孩”模式需要颠覆

亲子关系中,作为成人的我们往往习惯了扮演权威、强大的角色,保护孩子的安全、引导孩子的成长、为孩子的行为界限“建章立制”等等,其出发点则是为了更好地爱孩子,并做好父母的角色示范。于是,在很多家庭里,强大的父母,弱小的孩子,成为亲子互动模式的常态。

然而,“强父母、弱小孩”的亲子互动模式在给孩子安全感、为他们成长助力的同时,也很容易令孩子积累一些弱小感,削弱孩子独立面对这个世界的力量。这些消极的自我体验,积累到一定程度,很容易成为自卑、负性情绪的来源。《倾听孩子》的作者惠芙乐·夏洛蒂就建议父母每天给孩子半个小时的亲子时间,在这半个小时里,父母要放下成人的架子,与孩子打闹成一团,任凭孩子扮演强大的角色“驾驭”自己,借以帮助孩子释放白天在成人世界中积累的弱小感,并密切亲子关系。

在育儿过程中,父母除了有意设置让孩子“强大”的时间外,还可以随机向孩子示弱,借以激发孩子内在的积极能量,这样的示弱,可以讲究技巧,但一定要真诚,以免被孩子识破,弄巧成拙。

示“胆小”之弱,

让孩子更勇敢

当下的“育儿指南”中,有一种很有影响力的观点,那就是为了避免孩子受到消极暗示,父母即使害怕特定的事物,最好也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以免孩子“观察学习”到了父母对特定事物的恐惧。这样的“逞强”非常难为父母不说,也未必真的把孩子影响得更勇敢。相反,父母适当地在孩子面前暴露自己的恐惧,更容易激发孩子的保护欲和对特定事物的勇气。

举个我个人的例子,我自己有个从小到大如影随形的恐惧,那就是害怕虫子,考虑到女儿桐桐去乡下时也有点怕虫子,一开始我也希望自己能掩饰这种恐惧,但我很快发现这样做很难。有一次给女儿读书时,一不小心翻到一个带大青虫的页面,我竟然吓得惊叫着把书一扔老远,原以为女儿会被吓着,却没想小家伙被妈妈惊恐的样子逗乐了,捡起书来后,一会儿得意地哈哈大笑,一会儿安慰妈妈不要害怕。结果,妈妈的恐惧没有被安慰掉,“虫子”事件却成为桐桐不怕虫子的转折点。从那以后,再看到虫子的时候,桐桐有时会恶作剧地拿来吓唬妈妈,有时会懂事地保护妈妈,无论如何,她对虫子的恐惧已荡然无存了。

示“笨拙”之弱,

让孩子更独立

凭经验我们知道,善于偷懒的妈妈,更容易养出独立的孩子,那么这个“懒”怎么“偷”呢?学会示弱有助于解决这个问题。

拿整理书包这件事为例。我的女儿桐桐上幼儿园的第一天,为了培养她的责任感,我就对她说:“妈妈小时候没有整理书包的经验,以后你自己的书包就靠你自己了,妈妈没有能力帮你。”桐桐一听妈妈搞不定,就很自然地接受了挑战,从此直到后来上小学,我都不用管她的书包。

对于那些凡事特别依赖父母的孩子,父母更要善于示弱,甚至故意犯错,以唤起孩子对自己的担当意识。比如,对于习惯妈妈帮他整理书包的孩子而言,妈妈可以在整理时故意遗漏一些东西,让孩子次日上课时发现依赖妈妈带来的不便,在这个基础上,父母再提出孩子亲自来整理的要求,一旦孩子“就范”,就及时鼓励孩子的进步,以此类推,逐个击破孩子依赖性较强的行为。

示“差距”之弱,

让孩子更自信

孩子虽然弱小,但他们的很多能力,比如音乐感知能力、语言学习能力、想象力等,却是成人望尘莫及的,而且由于自小就有着更好的教育条件,当今的孩子在很多方面往往比父母更强。如果父母能够善于发现这些差距,并适当示弱,则更容易激发孩子的自信。就我自己而言,当发现女儿哪些方面比我强的时候,我常用的示弱语言是:

“……太厉害了,妈妈小时候都不会呢!”

“……能不能告诉妈妈,怎么才能像你做得一样好呢?”

“……妈妈有个请求,你来当妈妈的老师好不好?”

篇3:要“懂得”孩子

我跟儿子说过多次,家里有许多易碎的物品,比如水杯、花瓶等,这些东西太危险,不要拿来玩,可儿子偏偏不听,经常趁我们不注意,拿着玻璃杯子玩,玩一会儿准会摔碎;再不就是偷偷拿了花瓶玩,结局也是给摔在地上“报销”掉。我甚至怀疑他是故意摔那些东西的,非常生气,恐吓他:“如果再拿这东西摔了玩,我就发火,甚至揍你屁股!”可儿子根本不怕我发火,照样把家里的好些易碎物品给摔掉。我生气地追逐儿子,要揍他屁股,儿子居然冲我笑,一边笑一边逃——就像动画片里的猫和老鼠。

除了故意损坏家里的物品,儿子还学会了说脏话。有一次,儿子不知跟谁学了一句骂人的话,然后捎回家,时不时“骂”一遍。每当听到儿子骂人,我就教训他不许说脏话。谁知我的制止不但没有让儿子收敛,反倒促使他越骂越兴奋,越骂越爱骂。我气得不行,儿子却高兴得咯咯直笑。是什么原因让这个浑小子感觉说脏话骂人是件特别愉快的事呢?我真得承认,这孩子我是搞不懂,难调教!

为什么越是不让他做的事,他越是要做给你看?是不是有啥毛病或者有啥心理问题?我把儿子令人讨厌的表现说给儿科心理医生听。

医生听罢哈哈大笑,说:“你家孩子一点儿心理问题都没有。”我很不解:“没有心理问题,那他为什么总跟大人对着干呢?”

医生说:“这是因为你不懂孩子的心理需求。孩子的这些外在行为表现,与这个年龄段的心理需要是分不开的。”

我很不解:“3岁多的小孩子,会有什么心理需求?”

医生详解:“孩子1岁之前,你天天抱着他,哄着他,他与父母的接触最紧密,心理感觉很安全很幸福。两岁时,孩子刚学会走路,大人怕走路不稳的孩子摔着磕着,天天追着孩子跑,这时大人与孩子的接触仍是紧密的,所以孩子感觉仍然是安全幸福的。可当孩子到了3岁时,路走得稳了,自立能力也强了,大人用不着哄着抱着追着了——此时,大人觉得孩子已经长大,可以自己玩了,于是对孩子的关注度就下降了,不再时刻陪在孩子身边跟他一起玩,孩子就会觉得孤独、不安,就想做一些事情吸引大人的注意,摔东西便是其中之一。”

“这么说,儿子摔坏玻璃杯,说脏话,都是为了吸引我,让我关注他,和他一起玩吗?”

“是的,孩子就是这个目的——他摔了杯子,你就过来了;他说了脏话,你就追来了,孩子感觉自己的招数很有效,所以便会热衷于破坏物品,说脏话。”医生做出推断。

“那如何改变孩子的这种行为特点呢?”我急切地问医生。

医生说:“只要你主动抽时间陪孩子多玩一会儿,他或许就不会故意摔东西、说脏话了,慢慢地,这些不良行为就会消失。”

我恍然大悟。

回到家,我不再把儿子“扔一边”让他自己玩,而是和儿子一起趴在地上玩拼积木的游戏。儿子用积木搭建小屋子,我在一边给儿子挑选积木,我们父子配合搭起了一处好漂亮的“童话世界”。然后我扮演方形小屋里的“小狗”,儿子扮演圆形小屋里的“小猫”,一起编有趣的小故事,做角色扮演的游戏。在整个游戏过程中,儿子的目光里满是幸福。

接连几天,我天天主动陪儿子玩,果然如医生所料,儿子没再摔玻璃杯,也不再说脏话,完全是个文明、安静、可爱、幸福的孩子,一点儿也不让人讨厌。

每位父母都想教育好孩子,可他们不知道,教育好孩子需要一个前提,就是首先要“懂得”孩子——懂得孩子的心理,懂得孩子的需求——孩子不论大小,都有心理需求,只有懂得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家教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会卓有成效。

篇4:懂得变通,方成大器

变通可以把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宋祥符年间,宫殿发生特大火灾,需要灾后重建,但是所用的材料和组件都需要从离京城很远的地方搬运来,光运费就是一笔巨额开支。就在朝廷大臣一筹莫展之时,宰相丁渭站了出来。他不主张从陆路搬运,而是提议将大街挖出一条漕沟,引水灌沟,将远方的材料和组件用船运入京城,待宫殿修成后再将建筑废料回填入沟。丁渭的方法可谓一举三得,既解决了搬运的难题,又处理了建筑的废料,还节省了一大笔运费。有时候,“水穷”之处往往也是“云起”之时,“穷”则需“变”,“变”方能“通”。在人生之路上,不要害怕面对那些看似不可战胜的困难,更不要被这些困难吓倒,只要跳出惯性思维的条条框框,我们就能峰回路转,登上成功的山巅。

变通可以给你创造无限的发展机遇。美国西部曾经掀起过淘金热,无数梦想发财的年轻人都争先恐后前往那不毛的荒野。其中有一个叫李维的年轻人,他在几天的淘金中看破了所谓的发财之道。他不再淘金,而是在当地开了一家小店售卖淘金者所需的物品。李维的其他物品都卖得非常好,就是帆布怎么也卖不出去——淘金者大多都带了帐篷,不需要帆布了。于是他灵机一动,手工裁剪,将帆布制作成了长裤。由于面料、设计以及淘金者最为看重的耐磨度都非常完美,人们穿过之后反响极好。小店的生意立即火爆,后来他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牛仔裤公司。李维不随大流,不去跟着那些年轻人一起碰运气,做美梦,而是从淘金者身上看到了无限的商机,从而淘出了牛仔“金矿”。幸运女神不会青睐墨守成规之人,懂得变通之人才能抓住发展机遇。

药方是死的,各种病状深浅是活的,墨守死方不能尽医天下的病,用“死方”治“活病”,这样的治疗往往比生病更为可怕。为此,我们唯有学会变通,开辟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来,才能在前行的征途上越走越远,从而铸就大器人生。

本文的功力闪现于选例和用例。一是选例鲜活有力。两个例子,一中一外,一系国事一关民生,不仅都是一截鲜有人嚼过的甘蔗,让人顿觉一爽,而且与分论点丝丝入扣,支撑十分给力。二是用例洗练通透。不仅以议带叙,直击意旨者取之,旁逸斜出者舍之;而且透事见理,将事中蕴含之理一一生发出来,论清说透。议论文中举例子的要义不在“讲故事”,而在“明事理”,此文得之。

(荐评:江苏阜宁中学姜有荣老师)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美国孩子对父母的“告诫”-搜狐教育 下一篇:父母没有教育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