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治理能力现代化关键问题及对策探究

关键词: 办事效率 创新性 院校 高职

当前,努力构建现代化的高职院校治理能力,对高职院校内部加强管理和宏观把控,协调处理好高职院校内部各系统之间的关系,提高高职院校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办事效率,加快实现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意义重大。

一、高职院校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要性

(一)提高高职院校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现实需要

近十年来,高职教育规模快速发展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的招工难,但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侧却屡屡传来不合拍的论调,企业难以招到满足需求的职业院校毕业生。高素质劳动者供给侧与需求侧出现这看似矛盾的两难,根源还在于供给侧出现人才培养质量不匹配。为破除此不足,要兼顾利益相关者(用人单位、学生、家长等)多主体视角,着眼提高高职教育现代治理能力,提高人才培养市场导向、综合素质导向,提高人才培养的匹配性及质量。

(二)推进高职院校现代治理能力建设的战略选择

结合高职院校治理能力建设的实施,对高职院校现有规章制度进行废、改、立,建立以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核心和纽带的与企业、社会合作共赢的协同联动治理体系,确立现代大学制度,不断提高现代治理能力水平。

二、高校现代治理能力建设关键问题

(1)提高六大治理能力建设。增强党委领导能力,提升政治领导力;增强校长治校能力,提升行政执行力;增强教授治学能力,提升学术影响力;增强教师治理能力,提升民主治理力;重视社会参与能力,提升社会影响力;重视学生参与能力,提升学生共治力。大力实施体现办学特色的章程,整体构建“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民主管理、教授治学、依法治校”的内部治理体制,健全党委会、校长办公会、党政联席会、学术委员会制度,确保高职院校各项决策科学、透明、民主;工会等群众组织健全,党代会、教代会制度常态化。完善高职院校章程建设,党委集体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进一步落实,学术委员会行使学术事务的职权进一步规范,教代会、学代会民主管理、监督作用进一步发挥,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办学进一步制度化,形成符合轨道交通行业特色和高职院校办学特点的大学治理结构。

(2)健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允许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是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模式创新。“政、行、企、校”四方携手职教发展新机制,即强调政府主导、统筹,行业企业参与、指导、评价,职业院校培养,四方权责清晰、定位明确,形成共同体。同时,实施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和专业相互联动。

(3)实施岗位差异化绩效考核和分配制度改革。向教师倾斜,向“双师型”教师倾斜,向高层次人才倾斜,建立目标导向与绩效考核相结合、体现岗位差异和贡献度的绩效考核体系。

(4)以专业群建设为核心推行专业群治理结构改革。建立适应专业群建设和管理需要的高效的专业群治理结构,进一步推进高职院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5)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构建全过程、全要素、全员参与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立教学工作诊断和改进制度,构建与完善专业、课程、教师、学生四个层面的标准体系,构建“目标链、标准链、实施链、诊断链与改进链”五链融合的诊改机制,提升高职院校治理能力,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6)积极推行现代学徒制试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切实做到制度健全、机制运行有效、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开发扎实、招生亮点突出、学生文体活动有声有色。

(7)积极探索学分制改革。完善考试招生办法,建立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

三、针对高职院校治理能力现代化关键问题提升治理能力的对策

(一)以高职院校章程为统领,健全办学特色和高职院校办学特点的现代学治理结构

明晰高职院校内部权责划分与制衡机制。以章程为核心,修订高职院校有关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的实施细则及相关制度,明确党政职责划分,保证在党委领导下,校长在办学过程中的指挥权,建立健全党委会、校长办公会、书记例会、教代会、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制度;修订学术委员会章程,重点保障其在学术决策、审定两方面的职权,强化学术权利在高职院校治理中地位;完善职代会有关提案处理、职工权益保护等机制,强化教职工代表大会的职能作用,使之成为高职院校的最高监督;建立重大事项决策及问责制度,完善科学的决策执行系统、监督回馈系统,使各类利益群体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有效地参与高职院校治理。

(二)以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实施岗位差异化绩效考核和分配制度改革

坚持分类指导、科学合理、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创新教职工考核评价体系,结合高职院校实际,建立与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挂钩,体现岗位差异性和贡献度的绩效考核与工资分配体系。认真界定岗位差异和贡献度,引入工作效率、工作态度、顾客满意率、目标完成率、360°周边绩效等多维指标。建立校院两级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加大绩效考核奖励力度,将绩效与分配密切挂钩,形成以岗位管理为基础、体现岗位差异、突出贡献导向、向一线教师倾斜的绩效考核和分配体系。

(三)以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加大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改革力度

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加快创新创业专职教师、专业兼职教师、企业兼职教师相融合的师资队伍建设,加紧完善课堂教学、自主学习、实践指导、项目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加快优质创新创业课程信息化资源建设,完善创业培训特色课程建设,完善创新创业实践培育基地、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工作室、创业园等实践体系建设。

(四)以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加大现代学徒制试点改革推进力度

建立灵活多样的校企共同招生机制,形成校企共同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打造校企共建的专业课程与实践基地,创新校企共同组织实施的工学结合教育教学模式,形成校企“互聘共用、专兼结合”的双导师管理机制,形成与现代学徒制相适应的管理与考核评价机制。

(五)以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加大施行学分制教学改革力度

实施学分制人才培养新体系,健全适应学分制的教育教学管理新制度,实施适应学分制的选课制、弹性学制、免听免修制、重修制、学分绩点计量制等教学管理运行机制,构建适应学分制信息化的教学管理新平台。进行专业归类,实施“宽口径”培养。

摘要:推进高职院校治理能力现代化,找到建设性的、可操作的治理路径成了高校以及各方利益相关者共同关切的重大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通过对高职院校治理能力现代化关键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有针对性的提出提高高职院校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对策建议,提升内部治理能力,完善内部治理制度,推动高职院校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关键词:高职院校,治理能力现代化,关键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 熊艳,孙宏霞.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治理结构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2).

[2] 刘霜.论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制度[J].考试周刊,2013(4).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青年教师实验教学能力的对策与思考论文 下一篇: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能力培养问题及对策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