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教育真的存在危机吗?(共11篇)
篇1:中国的教育真的存在危机吗?
中国的教育真的存在危机吗?
中国的教育真的存在危机吗?我觉得于中国教育的危机说法有些言过其实了。其实并没有那么严重。我是刚刚离开校门的人,在学校的时候其实也总是感到别扭,对于应试教育也很有诟病,对父母也有怨对。但是现在想一想我觉得,中国教育的问题并不是制度本身带来的。应试教育这个说法本身就很有问题。如果没有考试教育是什么?我们如何去评定知识掌握的程度?
至于什么素质教育,十分的形式化,比如现在在高考里加入的所谓综合能力的测试。也不知道是什么脑筋想出来的主意。我觉得他们对人本身的理解就十分的肤浅。因为所谓的素质是很难以一种标尺来标定的,所以也很难明确。我觉得如果提素质教育,应当多从教育进行的本身来入手,包括我们对于教育的整体的一种认识。
教育关注的应当是人本身,目的是建立一个人格健全的人。一个理智,沉着,有思想,有品德的人。当然我的这种理解很有些复古的意思,但是古人对于教育的理解还是很深入的。而今人则过多的形式化了。
建立人格是目的,而教育的形式就是途径了。形式其实并不重要。知识与技能只是一种术,可以说是一种谋生手段,什么时候学都不为晚。而拥有健全的人格的人世上却不多见,人格的魅力是无穷的。当然人格的形成是一条漫长的道路,但是幼年时的教育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想再强调一下知识与技能什么时候学都不晚的这个道理。但是我不知道应当怎么去说明它。现在我们身边自学成才的人太少了,而过去的那些人好像有些神化了,因而大家不太相信。其实学习,不一定非要在学校里不可,而且学习也不一定非得那么的被动。我在学校里其实不是个好学生,主要是我的学习不好,不是我不聪明,而是我不努力。一个关键的原因就是我对教育的理解和主流的观点大相径庭,我更注重自身的修养。
现在的教育在形式上的主要诟病就是太教条化,把学生当成是没有自己观点的机器来看待了。而考试其实就是在考记忆力,这是使人变成傻瓜的一条捷径。其实记忆力只是一种辅助性的本领,分析(归纳和演绎)和具有哲学高度的认识与把握,才是人的特长。和机器比起来人的记忆力是很差的,特别是准确性上,和电脑比起来我们简直就是白痴。其实打算把人培养成机器的这种想法是很伟大的,伟大的不可思议,但同时也是注定失败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教育中出现的好学生如此之少的原因所在。
教育的这种坠落也是渐渐形成的。别人的年代我不知道,我所知道的是我父亲的.年代和我所在的年代,时间跨度大约有四十年。我父亲的那个时代里班上的学生的成绩呈倒三角状态。学习好的人很多,成绩一般的少数,成绩很差的极少。而我的年代呈子弹状,学习好的尖子顶多一两个人,大多数是中不溜的和比较烂的。这种结果是由基因的多样性决定的,大多数人不善长和记忆力叫劲,特别是机械的记忆。但总有个别的人天生拥有基因优势,擅长机械记忆,因此尖子生往往只有少数人。
其实我们都知道理想的教育是因人、因材施教的教育,目前来看,我们的确作不到,美国的教育虽好,但是也做不到这一点。但在中国还是有个别的老师是能够做到这一点的。所以我觉得中国的教育无论是什么教育,无论有多少的诟病,只要有有责任心的教师存在就还有希望,制度与目标都不是中心,毕竟教育是人对人的训练,永远都是人工的不会出现机械化,人的因素才是最重要的因素。优秀的教师的却不多,但是有责任心的教师我觉得还是大多数,尽管他们当中有些人业务水平的确不高,但是我们还是会感激他们的,至少我们不会恨他们,我们尊敬他们的工作,原谅他们对我们犯下的错误,毕竟人总是要犯错误的。
所以不要对我们的教育失去信心,不要把应试教育看的如同洪水猛兽,改变教育思想,提高教师素质,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我们应当实事求是,毕竟我们现在的教育还是过得去的,虽然不成功,但是毕竟还是积极的,可以信赖的。我希望每一个人都来冷静的思考,默默的关注,而不是激烈的言词,我们需要平静而不是激烈。时代已经变了,现在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而不是革命与斗争。
篇2:中国的教育真的存在危机吗?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份调查报告就表明,中国0岁~18岁男孩在学业、体质、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均呈现出落后于女孩的迹象,并将这一现象命名为“男孩危机”。
近年来,“男孩危机”并不是危言耸听,男生在学校中的表现较女生弱,这在低年级表现得尤为明显。在担任班干部的比例、人际交往能力、学习成绩等方面,许多老师和家长都认为,女生表现更为优异。能同时出色完成学业与担任班集体事务的大多是女生。
男孩越来越不像男孩
在某小学的二年级老师办公室,一个男生正在啜泣,他刚刚被班上的一男一女两个同学玩恶作剧欺负,只好求助于班主任。“现在班上女孩子有很多厉害的,男孩子怯懦的越来越多。”班主任说。
一位老师说,“男孩子越来越呈现出女孩化趋势,有时我们都会担心他们长大会变成‘娘娘腔’,老师们感觉这跟家长的宠溺有关,跟现在食物里的激素也有关。”一位老师认为,另一个令男孩无所适从的地方则是校园的纪律。为防止学生在校期间发生磕碰受伤的意外,很多学校禁止学生课间休息时在楼道跑动,对学生到操场活动也有所约束,“追赶打闹”很容易遭到斥责,这对于男孩子们好动的天性多少有些拘束。
“我们还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大型活动的男孩儿主持很难找。”某小学负责人说,每次举办活动找主持人时,形象阳光、表现大方、综合素质优秀的女同学可以找到一批,但相同素质的男生就很少有。老师们还发现,男孩们体能在下降,运动的能力也变弱了,每个班里都有好几个“小胖墩”。而他们认为,网络游戏是“谋杀”掉很多男孩子阳光活力的元凶。
多数教师对此不以为然
“我觉得氛围是最重要的,有的班级有优秀的男生带动,整个班的氛围就很好。”一小学老师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女生在高年级开始出现青春期的害羞、封闭现象,在大队部中这几年都是男生占大多数。老师们认为,应试教育体制在整体上对女生较为有利,但如果放眼于走出校园后在社会上的发展后劲,目前“男孩危机”似乎还不明显。尽管承认男孩子在学校表现有不如女生之处,但在采访中,许多教师都对“男孩危机”的提法不以为然。
篇3:中国真的存在无增长的就业吗?
就业问题始终关乎千家万户的生活, 就业稳则天下安。当前,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 经济增长速度出现了减速换挡的新变化, 然而就业数据却仍然表现出良好的状态。中国是否真的存在无增长的就业?这一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从“夫妻店”案例看当前就业形势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我国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 长期以来被束缚在有限的农业土地上的劳动力资源被释放出来, 支撑了我国城市及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 我国自1978 年以来年均9.8%以上的经济增长速度也创造出大量的就业岗位, 使得城市能够容纳规模庞大的劳动力群体。
为了更切实地了解当前就业情况, 笔者于2015 年11 月份对北京东三环附近的一家经营麻辣烫的“夫妻店”进行了调查, 这是当前中国经济中广泛存在的一种就业形式, 具有调查的“典型意义”。笔者通过调查获取了该店的经营成本方面的相关数据, 并据此测算出该店的盈利及生存能力。
该“夫妻店”经营成本主要有以下四项:店面租金、原材料成本、水电气成本以及夫妻二人自我雇佣的劳动力工资“隐性成本”。根据调查, 该店店面租金为每月10000 元, 原材料及水电气成本约每月10000 元, 按照每人每月自我支付5000 元工资计算, 小店维持基本的盈亏平衡需要每月收入30000 元。按照每人次平均消费20 元, 夫妻俩每月工作30 天计算, 小店每天的顾客需要达到50人次。小店所处区域位于一处大型写字楼旁边, 区位优势明显, 要完成这一目标可以说相对比较容易, 可见该小店的可持续经营发展是有保证的。
从统计数据看就业与经济增长
除了通过典型案例来观察现实中的就业情况, 从规范的统计数据来看, 我国就业形势也保持了良好的势头。2015 年前三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6.9%, 同比下降0.4 个百分点, 增速创下近年来的新低。与此同时, 就业却呈现出较为稳定的态势。2015 年1-9 月, 我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达到1066 万人, 虽然同比少增16 万人, 但仍然提前实现了全年新增1000 万人的就业目标。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5%, 调查失业率在5.2% 左右, 全年波动幅度很小。
在就业保持稳定的情况下, 城乡居民的收入也保持稳步增长。2015 年前三季度, 全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率为7.7%, 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0.8 个百分点, 其中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8%,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1%, 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继续快于城镇居民, 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被中国打破的“奥肯定律”
经济学中的“奥肯定律”揭示了GDP的增长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变化关系。一般而言, 随着经济增长率的降低, 失业率会出现上升的趋势, 然而前面的数据分析似乎表明这一规律在中国被打破了。分析来看, 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能够较好地解释这种“背离”。
一是就业统计的缺陷。长期以来, 我国就业主要关注城镇新增就业和登记失业率两项指标。而城镇新增就业在统计过程中存在着重复计算的问题, 如果一个人在一年内频繁转换工作岗位, 那他可能在计入城镇新增就业的过程中被重复记录多次。登记失业率数据则依赖于下岗失业群体的主动性, 如果他们不及时去相关部门登记失业情况, 统计部门将无法充分掌握经济实际的失业率水平。
二是经济结构的变化。2015 年前三季度, 我国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经达到51.4%, 同比增加了2.3 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的发展将为经济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有测算表明, 第三产业每增长1 个百分点带动就业人数将比第二产业每增长1 个百分点带动的就业人数多50万。并且, 第三产业的发展也带来了离职率的上升, 相较于第二产业, 人力资本固化较弱, 工作转换的容易程度较低, 由此也进一步加剧了统计数据的失真。
三是就业结构的变化。从第二产业内部来看, 现在我国许多工业企业面临产能过剩利润下滑导致的开工不足之中, 面临着较大的裁员压力。但是这些企业多半是资本密集型企业, 存在机器替代人工的现象, 即使裁员, 对总体的就业规模影响也较小。并且, 国际经济环境疲弱导致的外部需求不足也使得企业经营困难, 但企业仍然需要留住一部分高技术工人, 以免在经济复苏时出现“招工难”, 这些企业存在对“劳动力窖藏”的现象。对于建筑行业而言, 房地产市场的深度调整使得建筑行业工人大量流失, 这些建筑工人许多是农村转移进城的务工人员, 他们在城市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将选择回到农村, 他们在农村处于半失业和隐性失业的状态, 但却不被纳入城市失业率的统计当中, 因此掩盖了社会真实的失业情况。
如何更真实地看待当前就业
既然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和失业率指标无法真实地反映就业情况, 那是否有其它更为准确的途径?
通过仔细研究和探索发现, 关注城镇净增就业人数以及城镇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的变化, 或许更为客观。
城镇净增就业人数是反映就业工作最终结果的指标, 是期末城镇就业人数与期初城镇就业人数之差。数据显示, 1996 年以来, 我国城镇净增就业人数与经济增长率保持了高度的相关性, 波动趋势基本一致。并且城镇净增就业还反映出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比例的变化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城镇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在2008 年金融危机时达到了260万人左右的一个较高值, 之后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逐渐下降。
而2015 年以来, 城镇领取失业保险金的人数又有所上升, 三季度达到了227 万人, 说明经济下行确实使得失业人数增加了。这也进一步表明, 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数据之间不存在“背离”现象。
未来应更多关注结构性失业问题
因此, 不能仅凭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和失业率的变化就主观判断我国就业形势良好, 城镇净增就业人数和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回归了“奥肯定律”的结论。
篇4:中国的教育真的存在危机吗?
关键词:中国社会;信任度;测量
“是你教我要对人友善的,友善的结果却是,我好心帮助别人却被拐走关了七年!”这是获得2016年奥斯卡金像奖提名的影片《房间》里面的一个句台词。世界价值观调查在1981年到2014年间对100多个国家进行了六轮调查,结果显示,在这30多年里,世界各国国民对自己所在社会中大多数人的信任程度呈现出总体下降趋势。“信任危机”已经成为了全球性的问题。
“社会不信任感”是在人受到欺骗以后,安全感下降所产生的。我国从毒奶粉事件到毒疫苗事件,人民的社会信任正被一次一次的击碎。社会信任度的下降会对社会的安定和人民的安居造成不容小觑的威胁。网上有一则视频的题目是“我国为何会有那么多的儿童被拐卖?”。拍摄者分别在美国和中国设置一样的情节:一个小孩在路上做迷茫状,而一位成年演员上前跟他搭讪并试图引诱小孩跟他走,对比中美的路人,在看到后是什么反应。让观者吃惊的是,美国的路人在发现小孩很迷茫的情况下都会上前问询,并且在不确定的情况下不允许任何陌生人带小孩走。而中国的路人则是看到以后都默不作声的走开,没有一个路人主动上前问询或是报警的。这样大的反差让观者看到后有一丝的心寒,这不只是在告诉我们那么多的儿童被拐卖的原因,还反映出了我国公民在别人需要帮助时表现的冷漠。然而社会信任感是公民社会归属感和社会责任心的基石,正是因为对社会的不信任,才造成了人们不愿意去相信陌生人,去帮助陌生人。这些现象都让人对我国的社会信任度感到担忧,然而调查数据反映的情况却与我们的主观判断相反。
世界价值观调查六轮结果显示,中国人与人之间信任水平是64.4%,高出了世界平均水平(25.4%)一倍多。世界价值观各轮的调查结果也显示,在30多年中,中国的社会信任度一直高于世界的平均水平,也高于日本、韩国和美国等国家。看到这样的结果,让人质疑这样的数据是怎样得来的?陶普(Lars Torpe)和洛莱(Henrik Lolle)在其研究中提出,相对于泛化的大多数人,对陌生人的信任程度是一个更有效的测量社会信任的指标。200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采用的是起源于诺埃尔—诺依曼(Noelle-Neumann)的方法,向受访者问以下问题“一般来说,您认为社会上大多数可以信任吗?”当受访者回答是“认可”或“一般认可”时被认为是信任的,而回答是“不认可”或“不清楚”时被认为是不信任的。
出于对社会信任度真实性的质疑,笔者按照这个方法也同样进行了一个调查,但是多增加了测试信任度的情境题“如果有陌生人找您借手机,您愿意借给他(她)吗?”然而调查的结果却是:有70.43%的受访者认为社会上的大多数陌生人可信,却只有30.95%的受访者愿意将手机借给陌生人。通过数据我们可以明显发现,人们在自己财产可能受到威胁的时候还是不愿意去相信陌生人的。为什么单纯的问题和设置情景之后调查出来的结果就有如此大的差异呢?是否世界价值观调查的数据就不可信呢?
这些疑问可以用社会信任的结构特征来进行解答。我们将信任视为一个立体的概念:从横向上看,信任对象的范围有多大?从纵向上看,信任的程度有多深?从更深层次看,信任的情境是什么?首先,当我们面对不同人的时候,信任程度也会不同。相较陌生人而言,对亲人的信任程度一定会高一些,但这种程度上的差异并不能称为“危机”,而是天性使然。其次,在面对同一个人的时候,在不同情境中,人们对他的信任度也可能有差异。因此,信任度的提高和下降都不能一概而论,需要我们分清对象,分清情境予以讨论。
综上,不管我国的社会信任危机是否真实存在,就我们自身来而言,首先应该做到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不为利益所惑。商人不可为金钱利益而置消费者生死而不顾,官员不可为一己私欲而滥用权利欺瞒公众。其次我们应该提倡合理的看待社会信任的认知模式。社会信任度受到威胁的说法是和一些新闻媒体、舆论导向密不可分的。随着通信技术和各种传媒的飞速发展和普及,媒体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媒体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为了吸引眼球,一些媒体的都聚焦在冲突、负面事件,无意中导致了一种与事实不符、言过其实的信任氛围。我们应该认识到,虽然一些报道有助于我们洞察社会问题的存在,但并不能让我们科学的评估社会信任的状况,还有可能对我们自身的社会信任产生负面影响。然而大众传媒本身也应该意识到自己对百姓价值观的影响。不仅关注恶性事件的冲突点,还应该加强对后续处理的揭露和报道。不仅敦促事件本身能够找到一个更好的解办法,也让观者知晓恶性事件最终是会得到法律的制裁的。最后信任度的测量方法和手段上还有待改进,“信任危机”和“社会信任”本质上都是一种相对的说法,因此并没有一个绝对的度量信任的标尺。结合社会发展和文化差异而设计出一套更加准确的信任测量工具是当务之急。(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篇5:我真的存在吗作文
今天,北京时间20xx年11月19日,我刚好17岁零一个月。《圣经》有云:人为三天一轮回。耶酥钉死在十字架上,但三天后是复活节。
20xx年,就如同我的三天,我的轮回。
第一天,7岁的老家,天空经常蔚蓝。门口的湖水升了又降,叶子嫩绿又枯黄。呼啸的秋风带着甜甜花香味道。
爷爷叫我小毛,我叫爷爷老毛。老毛像我最爱的米奇闹钟一样准点我起床。洗涮完毕穿着新胶鞋踩在长长的泥泞路上。大多数时候老毛会护送我过泥泞路,然后看着我走很远才转身。新胶鞋带起的泥点趴在老毛的衣服上舍不得下来。门口的青石板是老毛上星期从石匠老俆手里买来的,我喜欢拿各种瓶瓶罐罐放在青石板上接屋檐滴下的水。老毛的家后面有一大片竹林,我挑了最大的一棵刻上了我的名字。
对于七八的孩子,幸福就是如此简单。以至于平淡的痕迹都跳越着光彩。
第二天,十一岁,六年级。爸妈拖着巨大的行李箱回了家,顺便带走了我。
在新家里,每天来有米奇闹钟叫我起床,然后和邻居胖妞一起去学校,十分钟的路程每次我们都花了半小时,拿着从学校捡来的粉笔在一切可以下笔的地方写“小毛,胖妞到此一游。”迫不及待的证明我们的存在。
新家和老家隔得很远,远到我已经很久很久没去看老毛了。我的十一岁生日和胖妞一起照了好多照片。胖妞对我说:“嘿,我们是要一辈子在一起的吧?”我说:“当然!拉钩为证,谁先走谁是狗!”我把胖妞写给我的信和合照装进了铁盒子埋在那棵大竹子下面。老师说这样会防腐烂。很久以后我才知道,铁盒也是会被氧化的。
十一岁,尴尬的年级,留下的痕迹,深深浅浅,步履维艰。
第三天,十六岁中考失利。来学校的第三个月,表姐打电话告诉我老毛直肠癌病逝。她说:你回来一趟吧!我说:好。
回去的时候,老毛的棺木已经盖上了,我没能见到最后一面。表姐给我看老毛临行前几天的视频。老毛,当我看着廋得不成人样的你,我才后知后觉你真的离我好远了。叔叔说老毛走的时候念的是让我好好努力,别给他丢脸,我咬了咬牙。
再回老家已经是老毛去世半年之后了。那棵我刻了名字的大竹子已经腐烂。铁盒子也找不到子。门口的青石板上满了青苔。米奇闹钟早已不知何处去了。胖妞也因为我们考入不同的学校而失去联系。
年少的愿景总是热烈高傲,以为勾勾手指那也算永远。
我有些失落,我妄图找到那些年我存在过的痕迹,却可悲的发现什么都没有。盛大的空虚和无力让我不知所措。我坐在老毛的坟头前,嚎啕大哭。
表姐找到我时已经是深夜了。她上前揪起我说:你干嘛?大家找你都急成什么样子了。我说:表姐,你说人活着是为什么呢?表姐怔了怔说:我们活着是为了让拥有我们存在的记忆的人不悲伤。
我回头看了看身后,依然很新的坟,望见了老毛在对我微笑。
对啊,爷爷还在,爸妈还在,那些爱我的人都在。我存在的痕迹,在别人的记忆里,要自己心里。
篇6:圣诞老人真的存在吗
世界上没有圣诞老人。圣诞老人是西方传说里会在平安夜驾着雪橇给孩子送礼物的神秘人,这是不存在的,但世界上也有一群经过严格审核和培训,持有执照的“圣诞老人”。
圣诞老人的传说起源于欧洲历史,1882年时有一位诗人描绘他:“面颊像玫瑰,鼻子似樱桃,常常欢乐笑靥,两腮长满白胡子”,这位老人会在平安夜驾着雪橇飞去各地,给孩子们送礼物。后来圣诞老人的传说在一代又一代的孩子的期盼中流传下来,形象也深入人心。
传说中芬兰是最早迎接圣诞老人定居的国家,所以这里是圣诞老人的故乡。芬兰也有专门的圣诞老人村。圣诞老人村位于北极圈上,芬兰的儿童故事大王马尔库斯曾将在电台里讲述自己的儿童故事,说圣诞老人住在北极圈的耳朵山上,因为这座耳朵山圣诞老人可以得知世界上所有的小朋友的心愿,这样就可以送出大家满意的圣诞节礼物。这个故事被大家认可,耳朵山也就成了圣诞老人居住地。
芬兰的圣诞老人村得到了世界的认可,这里有经过严格审核持有执照的“圣诞老人”五十多位,在每年的圣诞节期间,全球各大商家都会花高价请这些圣诞老人出场自己的商业宣传活动。
二、圣诞老人故事的由来
关于圣诞老人故事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起源于欧洲的民间传说;第二种是来自一位父亲的爱。
第一种说法是圣诞老人起源于欧洲的民间传说。据说每到12月24日晚上,就会有一个神秘人乘驾由9只驯鹿拉的雪橇在天空中飞翔,并且挨家挨户地从烟囱进入屋里,然后把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孩子们,他们把礼物放在孩子的袜子里。等到第二天的时候孩子们拿起袜子穿的时候就会看到礼物,非常惊喜。据说这个圣诞老人一年到头都在制作礼物,监督孩子们的行为,谁表现好就会给谁多送礼物。
但这也不过是一种神话传说而已,这个故事是由一位生活在4世纪小亚细亚的好心教主尼古拉的事迹演变而来的,据说他每年都会做好事,暗中帮助穷人,不留姓名,所以从此以后就有人效仿他这种做法,经常做好事不留名。多余现在而言,父母们为了让孩子们过得的快乐,经常偷偷的买一些礼物送给他们,并且说这是圣诞老人送给他的,让他好好表现,不能调皮。
还有一种说法是来自一位父亲的爱。据说从前有一个心地善良的贵族,他的妻子因病去逝,抛下了三个女儿,生活还算富足。但是因为这个贵族非常喜欢发明,所以把家中的财产都败的差不多了,等到女儿们结婚的那一天什么也没有,没有办法给她们陪嫁。
在某一天圣诞老人知道这个消息以后就在夜里把三个女儿的袜子中装满了金条,第二天她们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的家中原来还有那么多的钱,所以就把这些钱拿去买家嫁妆了,三个女儿就幸福的出嫁了。
后来世界各地的孩子们都继承了悬挂圣诞袜的传统,每当圣诞夜前夕的时候都会在壁炉旁挂上一些色彩斑斓的袜子,然后等待这接受圣诞老人的礼物。
三、圣诞老人是谁
圣诞老人是西方传说里会在圣诞节给孩子们送礼物的神秘人,普遍认为他是圣人圣尼古拉斯的衍生形象。
圣诞老人是圣人,他有八只名字不同的驯鹿,每年的平安夜就会驾着鹿拉的雪橇,去给所有的孩子进行礼物派送。现在大家熟悉的圣诞老人形象是穿着红色的外衣,留着雪白的胡子,身材圆滚滚的和蔼老人。在他的雪橇上堆满了玩具、糖果和零食,他会从每家每户的烟囱里爬进这家人家里,放下礼物之后,再爬出去。人们可以在壁炉附近的桌子上放上几块姜坚果饼干,据说会被赶路的圣诞老人吃掉。
篇7:经典回信:圣诞老人真的存在吗?
I am eight years old. Some of my little friends say there is no Santa Claus. Papa says, “If you see it in The Sun, it’s so.” Please tell me the truth, is there a Santa Claus?
Virginia O’Hanlon
115 W. 95th St
亲爱的主编:
我今年八岁了。一些小朋友说世界上并没有圣诞老人。爸爸告诉我:“如果《太阳报》说有,那就真的有。”请您告诉我,世界上真的有圣诞老人吗?
弗吉尼娅奥汉隆
纽约市西95街115号
In 1897, on the advice of her father, eight-year-old Virginia O’Hanlon wrote a short, inquisitive letter to the editor of New York’s since-defunct newspaper, The Sun, in which she sought confirmation of Santa Claus’s existence. The paper’s editor, Francis P. Church, soon replied to Virginia’s letter by way of an editorial, titled “Is There a Santa Claus?”, which went on to become, and in fact remains to this day, the most reprinted English-language editorial in history, and which has since spawned numerous adaptations.
1897年,八岁的弗吉尼娅奥汉隆在爸爸的建议下,给纽约《太阳报》(现已停刊)时任主编弗朗西斯P.丘奇写了一封简短的信,询问圣诞老人是否真的存在。这位主编很快以社论的形式回复了弗吉尼娅,社论题为“圣诞老人真的存在吗?”。刊发至今,该文已成为史上重印次数最多的一篇英文社论,并且改编版本众多。
Virginia herself went on to become a teacher and as a result of her innocent question received fan mail for much of her life. She passed away in 1971, aged 81.
长大后,弗吉尼娅成为了一名教师。她在大半生中一直收到热心人的邮件,回复她儿时那个天真无邪的问题。1971年,弗吉尼娅去世,享年81岁。
VIRGINIA, your little friends are wrong. They have been affected by the skepticism of a skeptical age. They do not believe except they see. They think that nothing can be which is not comprehensible by their little minds. All minds, Virginia, whether they be men’s or children’s, are little. In this great universe of ours man is a mere insect, an ant, in his intellect as compared with the boundless world about him, as measured by the intelligence capable of grasping the whole of truth and knowledge.
亲爱的弗吉尼娅,你的小朋友们说圣诞老人不存在,他们错了。他们已经被质疑一切的时代风气所影响。他们只相信自己眼睛看到的事情,以为自己的小脑袋无法理解的事物绝不存在。所有人,不论是大人还是小孩,才智都有限。在这个浩瀚的宇宙中,与身处其中的无垠世界相比,以掌握全部真理和知识的智慧来衡量,人类的智力只相当于蝼蚁这样的昆虫。
Yes, VIRGINIA, there is a Santa Claus. He exists as certainly as love and generosity and devotion exist, and you know that they abound and give to your life its highest beauty and joy. Alas! How dreary would be the world if there were no Santa Claus! It would be as dreary as if there were no VIRGINIAS. There would be no childlike faith then, no poetry, no romance to make tolerable this existence. We should have no enjoyment, except in sense and sight. The eternal light with which childhood fills the world would be extinguished.
是的,弗吉尼娅,世界上真的有圣诞老人。你一定知道,这个世界充满了爱、慷慨和奉献,我们的生活因此而无比美好和欢乐,圣诞老人就和它们一样。啊,如果没有圣诞老人,这个世界将多么令人沮丧!就如同没有你这样的小朋友一样令人沮丧!那样,便没了孩童的天真,没了诗意,没了让我们生有可恋的爱情。除了肤浅的感官之娱外,我们再无欢乐可言。而童年带给这个世界的永恒之光也会彻底消失。
Not believe in Santa Claus! You might as well not believe in fairies. You might get your papa to hire men to watch in all the chimneys on Christmas Eve to catch Santa Claus, but even if they did not see Santa Claus coming down, what would that prove? Nobody sees Santa Claus, but that is no sign that there is no Santa Claus. The most real things in the world are those that neither children nor men can see. Did you ever see fairies dancing on the lawn? Of course not, but that’s no proof that they are not there. Nobody can conceive or imagine all the wonders there are unseen and unseeable in the world.
不相信圣诞老人的存在!那也别相信小精灵的存在了。或许你可以让爸爸在圣诞夜雇几个人看着所有的烟囱,看看是否能遇到圣诞老人。不过,即便他们没有看到圣诞老人从烟囱里下来,那又能说明什么呢?虽然没人看到他,但也没有事实能证明他不存在。世界上最真实的事物是孩子和大人们都看不到的。你亲眼看到过精灵在草地上跳舞吗?肯定没有,但也没有证据能说明他们不存在。这世上没有看到和不能看到的神奇事物远超出我们的认知和想象。
You may tear apart the baby’s rattle and see what makes the noise inside, but there is a veil covering the unseen world which not the strongest man, not even the united strength of all the strongest men that ever lived could tear apart. Only faith, poetry, love, romance, can push aside that curtain and view and picture the supernal beauty and glory beyond. Is it all real? Ah, VIRGINIA, in all this world there is nothing else real and abiding.
如果你想弄明白小宝宝的拨浪鼓里是什么在响,大可将其打开一探究竟。但面对遮住未知世界的神秘面纱,我们之中最强大的人,甚至集合史上所有强者的力量,也无法掀开一角。只有信念、诗歌、热爱与爱情可以将其掀开,使我们亲眼见证并描绘此间的大美与荣光。这些都是真实存在的吗?啊,亲爱的弗吉尼娅,世界上没有比这更真实、更永恒的了。
No Santa Claus! Thank GOD! He lives, and lives forever. A thousand years from now, Virginia, nay, ten times ten thousand years from now, he will continue to make glad the heart of childhood.
世界上没有圣诞老人?!谢天谢地!他不仅真实存在,而且将永远存在。从现在开始的一千年后,不,千千万万年以后,他依然会给孩子们的内心带来欢乐。
Francis P. Church, Editor
主编 弗朗西斯P.丘奇
★ 猴年经典的结婚对联
★ 立秋是否适合结婚
★ 适合表弟结婚的祝福语
篇8:“海底人”真的存在吗
据记载, 1902年最早发现不明潜水物。在非洲西岸的几内亚海域, 一艘英国货船发现了一个巨大的浮动怪物, 外形同现在的宇宙飞船十分相像, 长70米, 直径10米。当船员们试图向它靠近, 以便看清它是什么样的时候, 这个怪物无声无息地沉入水中消失了。
1959年2月, 一件怪事在波兰的格丁尼亚港发生。一些人在这里执行任务, 他们忽然发现有一个人站在海边。这个人精疲力尽, 一步一挪地在沙滩上挪动。他立即被人们送进格丁尼亚大学的医院。他穿的衣服很像制服, 脸部和头发好像被烧伤了。他被医生单独安排在一个病房内接受检查。人们立即发现此病人的衣服很难解开, 因为它是用金属做的, 而不是一般的棉布、呢子之类的东西缝制的。衣服上没有任何开口可以解开衣服, 必须用特殊工具, 人们费了很大的劲儿才把衣服切开。此人的手指和脚趾数都异于常人, 此外, 他的器官和血液循环也极为特殊。正当人们要做深入研究时, 他却悄然失踪了。
有的科学家认为, 那种超级潜水物体所显示的非凡能力实在是地球人望尘莫及的。这也许是在海底藏身的外星生物, 因为存在于地球本土之外的某些文明力量必然会关注我们人类的海洋。
也有研究者认为, 不明潜水物的主人是地球人, 只不过他们在水下生话, 甚至在地下生活。
据说, 1968年1月, 在土耳其西部270米的地下, 美国TG石油公司的勘探队发现了深邃 (suì) 的地道。地道约4~5米高, 洞壁如人工打磨过一般非常光滑。地道向前不知延伸到何处, 左右又有无数的地道互相连接, 宛如一个地下迷宫。或许, 真有一个我们所不知道的世界存在于地下也不一定呢。
篇9:中国的教育真的存在危机吗?
沉重的书包
本该无忧无虑嬉笑玩耍的童年,却被一个个装载了太多希望、过于沉重的书包压得喘不过气来。书包里装着各科教辅书、练习题、密卷、培优练习册……这不是小说,这是中国求学孩子们的真实素描。在城市里,几乎 “无孩子不培优”。培优已如吃饭、睡觉一样成为孩子和家长日常生活的必修课。孩子整日被语数外、物化生培训班及夏令营、围棋、芭蕾、羽毛球、跆拳道、画画、钢琴……围绕,无从喘息。
孩子培优,我陪时间和金钱
儿子要小升初了,除了正常上课,赵妈妈给他报了各种培优班,语文、数学、英语,一门也没少。“四年级以前,儿子也只上一门奥数,升到五年级,我意识到要想上好的初中,一门奥数课程肯定是远远不够的。”赵妈妈算了一下,儿子用在课外补习的费用已经超过了4000元。其中,一周两次的一对一英语辅导、一周两个小时的外教口语面对面训练、还有针对小升初面试的培训都很花钱。而且,4000元还只是课程的学费而已,并没有包括日常去补习班的交通费和其他费用。赵妈妈说,由于课程多,平时为了节省时间,也为了减少奔波的劳累,儿子去补课都是打车,吃饭也是在餐馆解决,如果把这些费用也全部算在一起,一个月的花费近8000元。赵妈妈一家的收入并不高,家人平时生活都比较节俭,她也是近两三年都没怎么买过新衣服,可是为了不让孩子输在“小升初”的起跑线上,她选择委屈自己。
自从儿子上了五年级,赵妈妈几乎每天晚上都要陪着儿子一起学习到很晚,周六、日还要陪着儿子去上“培优班”。这样一来,赵妈妈和孩子爸爸已经几年没有休过假了。
知识越塞 孩子成绩越差
郭妈妈心里一直有个疙瘩,那就是儿子瑞瑞的英语成绩。“英语从来都没有及格过,这可怎么办啊!”
为了帮儿子提高英语成绩,郭妈妈想尽了办法。她制定了周密的学习计划,请家教、参加各种兴趣班、补习班,甚至和孩子一起上补习课……但是,郭妈妈发现,瑞瑞对英语学习明显地表现出一种抵触心理,前段时间她还发现孩子把英语试卷撕烂扔在垃圾桶里。
“我不想背单词,不要让我背单词!”这是瑞瑞时常挂在嘴边的话。“每次叫瑞瑞背单词,他的反应都特别大。我之前还专门给他买了英语动画片来让他记单词,看动画片他兴趣蛮大的,但是让他联想记忆背单词就马上变脸了。”
瑞瑞和郭妈妈为英语爆发“战争”时瑞瑞曾威胁妈妈,“看到英语我就头痛,你再逼我,我就离家出走!”
郭妈妈非常无奈,孩子不学英语是绝对不可能的,但她又怕逼急了,孩子脑袋一热做出什么傻事,就真是后悔也来不及了。“现在我真的不知道怎么办了。”
暑假太累了,不想学那么多
鹏鹏今年12岁,开学就上小学六年级了。7月中旬,鹏鹏迎来了自己的暑假,可是这个暑假对于他来说却并不轻松。奥数班、英语班、作文班、美术班、钢琴班、书法班,还有一个跆拳道班。很难想象,这7个补习班竟然都是鹏鹏在暑假要上的。
有一天鹏鹏刚补习完奥数往家里走,他看到邻居小朋友外出准备玩耍,心里感到十分难过。到家后,鹏鹏做出了一个让人极为震惊的举动,竟故意打碎玻璃杯割伤了右手。
“我就是不想上那么多补习班,现在放假比上学都累。电脑也不让玩,哪儿都不让去,我都快累死了,不想学那么多东西。”鹏鹏郁闷地说。
尽管后来鹏鹏意识到自己不能这么任性干这种傻事,但是鹏鹏这种抗拒培优学习的方式却让家长们不得不开始反思给孩子的压力。
培优培出盲目孩
曾先生最近非常苦恼。不为别的,自然是为了儿子耀晖。家里条件比较好,所以耀晖从一年级开始就一直在课外培训机构参加各类兴趣班和语数外科目的学习。耀晖也非常配合,钢琴已考过了8级,在学校成绩一直也都在前几名。
只是曾先生越来越发现了一个问题。耀晖没有一点儿主见,做什么事情都要向父母禀告、求救,大到学习上买本什么样的课外辅导书,小到今天穿哪双鞋子出门……都快高一的孩子了,还跟在幼儿园一样事事依赖父母,离不得一下手。
最近媒体一直在讨论“奶瓶男”“断奶”的话题,这让曾先生不得不开始担心自己儿子耀晖今后的人生。
培优培出了盲目孩,这可怎么办?
揭开培优风的面纱
培优就像一个魔障吹出的一阵风,这阵风席卷了大江南北大多数学子的课余时间和家长们的辛苦血汗钱。是什么,让家长们如朝圣般心甘情愿地倾其所有把孩子送入各式培优的课堂?又是什么,使这阵魔风愈演愈烈,让多数民众即使不想,却又欲罢不能?让我们一揭培优风的面纱,看看究竟“莲生几瓣,花开几何”?
担心孩子上学落后
周一拼音,周二陶土,周三声乐,周四英语,周五钢琴,周末识字和数学……这个夏天,武汉徐女士为自己5岁半儿子Jerry定了周密的培优计划。
Jerry看起来胖嘟嘟,很可爱。从Jerry半岁至今,徐女士先后为他报了17个培优班,包括英语、数学、识字、声乐、画画、表演、手工等。
徐女士说:
“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如果儿子没有从小养成自觉学习的好习惯,形成条件反射,将来上学就可能落后。 他不是神童,幼儿园老师都评价说,这小孩蛮普通。在我看来,除了英语方面的特长外,Jerry最大的优点就是宽容和理解。”
nlc202309061545
前不久,Jerry在长颈鹿英语培训中心组织的一次全国性的英语话剧表演中,拿到了前三名的成绩。“虽然有些单词儿子还不认识,有些发音还不标准,但他在舞台上表现自信、阳光、大方,这就是我希望看到的结果。”
专家说:
社会条件渐渐变好了,很多家长盲目地希望自己年轻时未能实现的梦想,或者压根儿就是一些不着边际的狂想,能够由自己的子女来实现。于是,很多孩子刚学会发声就要背唐诗、背口诀;能跑能走的时候,就要被强送去各种培训班学习五花八门的各种本领。
但是对孩子的兴趣培养,不可盲目跟风,要看孩子的个人意愿和能力。硬塞有可能直接导致儿童智力过度开发,甚至给孩子的身体造成不恰当的伤害。这是因为,孩子的语言、逻辑等能力发展都建立在神经功能发展的基础上,如果教育违反了这种规律,提早过度学习,对一些孩子来说,会造成神经损伤。
期待培优投入有所回报
田女士的女儿已经被武昌一所著名初中预录取。女儿是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培优的,每年培优花费超过3万元。上学第一个星期,班上的学生家长就在和老师讨论培优的话题了。田女士本来是想着小学三年级以后再给孩子培优,可是看到其他的家长纷纷给孩子报班,三科同时超前学,她就坐不住了,跟风报了名。
孩子每年的培优课程都在增加,从小学一年级到现在,田女士的女儿基本上没有双休。家庭每个月的收入不到一万元,收入的1/3用在孩子的培优上,到现在培优总花费应该超过了15万元,还不包括钢琴课的费用。
田女士说:
“女儿还算是懂事的,知道我和她爸挣钱不容易。培优还是让我看到了效果,不久前在培优机构组织的‘小升初’掐尖考试中,300分的满分卷,她考了267分,连培优点的教师都说,一些初二的学生也未必考得了这么高的分数。
我们家算不上富有,但是现在每家就一个孩子,在孩子的教育方面,我害怕失败,所以特别舍得投入,我期待这种投入有所回报。至于孩子,现在是累点,可是不累怎么办呢,竞争这么激烈,当妈的也只有狠狠心了。”
专家说:
现在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现实对家长有一种无形的推动力。不少家长都是抱着一种攀比跟风的心态给孩子报的培优班。既希望孩子全面发展,也期盼孩子成绩优秀,这是家长给孩子施压的主要原因。小升初、中考,特别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制度的推行,孩子要考上理想的学校,就不得不参加培优。这在一定程度上“推热”了培优市场。此外,很多双职工家庭无法照顾放假在家的孩子,无奈之下只好把孩子送到培优学校。
老师要求孩子去培优
平先生的孩子就读汉口一所初中,每年培优花费约6万元。孩子今年上初二,从小就比较贪玩,学习兴趣不高。平先生是做生意的,每日辛苦赚钱,为的就是给孩子营造一个好的成长环境。所以从小学到初中,平先生的孩子都在择校。但处在强手如林的集体中,孩子的成绩老是在班上摆尾,拖班级的平均分。时间久了,老师就开始烦孩子,挖苦孩子,孩子的学习兴趣就更淡了。
平先生说:
“老师建议我到外面给孩子培优补习,好跟上班级的步调。我就托人给孩子找最好的培优班,找最好的老师一对一辅导,不惜花钱,为的就是让孩子的成绩早日提升起来。现在,我家孩子每年花6万元的培优费,成绩还是不咸不淡的。我想,也许还没到质变的时候吧。
有时候我也挺羡慕几个员工,他们的孩子读书没怎么花培优费,但是孩子的成绩就是好。看得出来,孩子有点痛恨培优,但是现在他们班上的同学都在培优,我孩子如果不坚持培优,将来很可能还要落后,很无奈的事。”
专家说:
在中国式的教育理念和模式下,生命一诞生,就成为了强者的工具。成绩、名次、重点学校、北大、清华成为孩子生活中唯一的目标,为此必须付出一切。教师是教育系统的主导力量,也是关键。在优胜劣汰,追名逐誉的教育理念影响下,必将形成恶性循环。作为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教育的职责,不遗余力地坚守住教育的纯洁本质。
专家力劝:家长莫盲目培优
湖北省特级教师、省实验小学校长张基广对校外培优一贯持否定态度,他认为只有一类学生有补习的必要,那就是无法消化课内知识的孩子。其他的孩子在学校学的知识足够他们去消化了,这时再去补习,只会加重负担,“很多家长只看眼前,认为孩子只要被按在培优班里,肯定能多学点东西,成绩就会进步。殊不知这样的后果是可怕的:孩子的学习兴趣被抹杀,还怎么进步?”他认为,就算是一些孩子通过大量培优,取得了好成绩,也只是暂时的,超负荷的学习怎么会不付出代价?同时,他呼吁有关部门对培优机构进行规范。无序地竞争,不仅会损害学生和家长的利益,也会扰乱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
中国式培优:一根并不存在的起跑线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曾经成为多少家长的激励口号,也给无数的孩子带来魔咒般的压力。然而,人生的漫长之路,又岂是从一根起跑线就能预见结局的?最近几年,关于未成年人自杀或伤人、杀人的悲剧常见诸报端,令人痛惜。相比教育中同样不占重要地位的传统道德教育、抗挫折能力的培养、动手能力和责任感的培养来说,生命教育似乎更应该引起人们的关注。
生命教育的缺失
无论学校和家长对孩子智力的开发怎样地不遗余力,教育始终不能忽略学生的身心健康。然而现实却是:生命教育已成当前教育的盲点。
2011年4月1日晚,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赴日留学5年的23岁青年汪某对前来接机的母亲顾某连刺9刀,致其当场昏迷。原因则是母亲没有按时将钱寄送给他。重伤的母亲胃和肝被刀刺破,在重症监护室医治8天才转到普通病房。而汪某在日本读书5年,没有打工,生活费、学费完全靠家庭负担,每年开销约30至40万元人民币,汪家甚至举债养活儿子。
nlc202309061545
2012年4月13日晚,山东省东营市14岁的女生李欣玥因被学校要求剪短发,从自家五楼的窗户跳下身亡;4月9日,石家庄市行唐县两小学生因学习压力大,从学校宿舍三楼阳台手拉手纵身跳下,幸运的是两人都未伤及性命;3月31日,余杭一高中生因被母亲拔掉网线,与父母吵架跳楼自杀;同一天,昆明一初二女生因42.5元钱受到委屈,从学校三楼跳了下去,造成腰椎骨折;3月17日,河北省任县一初二男生因恋爱出现问题而跳楼身亡;2月27日,邵阳一高中生为“自证清白”跳楼自杀……
另有这样一位少年:4岁学习钢琴,师从于中央音乐学院著名钢琴教授韩剑明先生;8岁开始学习书法,师从清华大学方志文先生;连续两届荣获全国希望杯青少年儿童钢琴比赛二等奖、中国作品演奏奖,第八届北京钢琴艺术节优秀演奏奖;连续三届荣获“爱我中华”全国青少年书法大赛铜、银、金奖,并入选2009“激情奥运爱我中华”青少年书画双年展……数不清的才艺荣誉之冠戴于头上。然而,就是这样才华横溢的一个少年,在经历了一次劳动教养后却又犯下了轮奸案。他就是从今年年初至今备受瞩目的轮奸案的嫌疑主角李天一。
探究:
这些孩子之中不乏优秀者,他们都是每一个家庭倾其全力培养教育起来的人中龙凤。他们如父母所愿,获得了优秀的成绩、多向的才艺和傲人的前途。然而,他们却甚至没有能够畅达地走完他们尚且青春的人生。这不得不让人扼腕心痛!
在赢得了那根所谓的人生起跑线后,又是什么原因中断了他们生命的长跑?
当前,中国的教育模式实际是一种优胜劣汰的教育──筛选胜利者,淘汰失败者。但是,在追逐胜利的道路上,决胜和评判的标准是不是只有知识、成绩或才艺呢?在这之外还有其他的标准吗?弑母的汪某、屡次触犯法律的李天一等都是中国式教育模式下的“培而优”者,但他们对他人生命的漠视是不是提醒我们:教育,并不仅仅与分数和证书有关。
可惜的是,目前大多数父母都没有意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现在竞争这么激烈,不好好学习、考不上好大学,将来连个像样的工作都找不到,怎么办?”身为公司职员的魏先生说。家长把孩子的学习成绩看得比什么都重要。至于生命教育,很多家长认为根本没有必要,只要保证孩子吃好、穿好、不生病就行。
对孩子的成长,不仅家长持这样的态度,不少学校和教师的认识也还停留在这一层面。不少学校的生命教育还是一片空白。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年轻教师毫不掩饰自己的看法:“老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书本知识。课堂上时间有限,如果在其他方面花费时间太多,教学任务就不能按时完成,课下还得挤时间补课,而补课是明令禁止的。”“各种考核看的主要还是成绩,面对应试教育的束缚,我们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另一位有着多年教龄的老教师坦言,“平时教学中,我们也想对学生进行一些其他的教育,讲解一些相关的常识。可在考试这根‘指挥棒’的影响下,都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上。”
生命教育已成当前教育的盲点。孩子对死亡缺乏最起码的了解和思考,不清楚“死”的真正含义,也不知道“生”的宝贵,自然不懂得珍爱自己的生命,更不知道尊重他人的生命。可以说,种种青少年对生命的漠视和对生命困惑现象的出现,与整个社会教育理念及其生活环境相关。
中国式培优并没有成为“灵丹妙药”成就孩子的完美人生。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路上,父母们经历着悲喜。我们是否应该反思:操持孩子人生的“直升机”式家长,在以棍棒威胁与以全心服侍的两极中,如何才能培养出具备健全人格、却未在人生各个阶段缺位的孩子?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我们如何才能从内心真正忽略那根并不存在的起跑线,给孩子一个完整的人生?
专家:
教育专家表示,学校是教育的主渠道,教育的内容不但包括科学知识、生存技能,更应包括道德和品质的培养。而生命教育是培养一个人道德品质不可或缺的内容。生命教育离不开课堂教育的渗透,其内容涉及各个学科领域,要体现多学科交叉渗透。比如,语文、品德、社会、音乐、美术等学科都蕴涵着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可贵、生活的美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适时、适量、适度地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生命教育。
真正的生命教育,应当触及孩子的心灵,更多地注重对孩子进行人文关怀。它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家庭、社会应该共同联手,帮孩子学会识别是非曲直、真善美,让孩子懂得,人生有如一次旅程,途中有精彩,也有凶险,有时会风平浪静阳光明媚,有时会荆棘满地乌云满天。人生于世,皆为唯一,没有什么值得拿生命去验证、去交换。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离不开死亡教育,它们就像一个人的两条腿。老师和家长要在生命教育中渗透死亡教育,让孩子懂得,人生中有死亡,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比如,让学生去医院感受一下病人死亡给家人带来的巨大伤痛,知道人死不能复生,生命对于每个人都只有一次;生命对于自己和家人而言是多么的珍贵。也可请一些“劫后余生”的人谈谈他们对生命的感悟,因为经历过死亡体验的人,对生命存在的意义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对生命也就更为留恋和珍惜,从而使孩子善待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链接——国外:将生命教育融入生活
生命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两种:狭义的生命教育指的是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广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
生命教育在国外发展较早,并把它融入到了生活中。美国一所学校的两个学生在一次火灾中不见了,一个华裔学生奋不顾身地冲进火场救人,再也没有出来,事后教育部门没有表扬这名学生,而是对学校和教师给予了批评,因为他们没有教育好孩子如何逃生,如何保护自己的生命,在美国人的观念中是最重要的。
在英国的小学课堂上,殡葬业的从业人员或护士会告诉学生人死时会发生什么情况,并让学生轮流通过角色替换的方式,模拟一旦遭遇如父母因车祸死亡等情形时的应对方式,体验一下突然成为孤儿的感觉,让学生学会在非常情况下对情绪的控制。
澳大利亚的生命教育强调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该国的生命教育中心和学校注重建立健全的共生伙伴关系,以及家校双方的互动沟通。同时,借助流动教室的教学人员、多媒体科技和交互的教学协助,传达生命教育的意义。
在日本,“余裕教育”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余裕教育”倡导“热爱生命、选择坚强”,目的是让青少年认识到生命的美好和重要,使他们能面对并很好地承受挫折,更加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篇10:你真的会教育犯错的孩子吗?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一定会犯很多错误的,那么作为家长就需要正确地引导孩子了,不能够让孩子一错再错。但是很多家长并不是很了解怎么去教育犯错的孩子,有时候教育的方式不对的话只会让孩子继续犯错了。那么我们到底应该如何教育犯错的孩子呢,下面一起探讨一下吧!
01、惩罚要适当
孩子犯错后家长都会给孩子一些惩罚,但是惩罚的轻重家长一定要拿捏好,要根据犯错的行为轻重给予惩罚。因为惩罚过重的话可能会让孩子情绪化,惩罚过轻也许就达不到惩罚的目的了。所以对于惩罚孩子这点家长还是需要多注意一下的。
02、惩罚有规则
家长和孩子之前应该有一个具体的`奖惩规则,让孩子知道什么应该做,什么不能做,做了会受到什么样的惩罚。当孩子知道自己做了错误的事情会受到什么样的惩罚之后他们也许就会收敛一些。但是明知故犯的话家长就需要按照奖惩规则的规定去罚孩子了,这样家长也能够在孩子面前树立自己的威信。
03、需指明错误
孩子有时候犯错了,也许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这时候家长不能够一味地给孩子惩罚而不告诉他们哪一点他们做得不对,需要做出怎么样的改变。家长需要直截了当地指明孩子所犯的错误,要说明他们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这样孩子才知道自己需要怎么改正自己的错误,孩子的犯错率才能够减少。
04、惩罚要及时
一旦发现孩子犯了错误家长就应该立刻做出惩罚,这样达到的效果会更好一些。不能够隔了几天再去找他算账,因为只有在犯错后马上惩罚孩子他们才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己那样做实不对的,要让他们深刻记住犯错了就会受惩罚。家长需要明确要求孩子应该怎么改正,不能含糊。
05、不讽刺挖苦
家长对待犯错的孩子不能够挖苦和讽刺,不能天真地认为自己是孩子的父母就能够随便说他们了,其实过多的职责和漫骂对于孩子的自尊心的伤害是非常大的,当挖苦和讽刺超出了孩子心理承受能力之后他们的心灵就会受伤,当然对家长的教训也就不会再听从了,甚至让家长对自己失去说服力。
06、要就事论事
家长教育孩子需要就事论事,不能够由一件事情就把孩子所犯过的全部过错拿出来的说,这样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在家长的心里只有错没有对,自己是一无是处的。甚至自己已经改正的错误家长都看不到,这样孩子自然也不会再听家长的任何教训了,依旧会我行我素,家长想再教育好孩子也增加了很多难度。所以,要教育好孩子家长需要就事论事,对就要表扬,错了就要罚,犯什么错就该讲什么道理!
07、说理不可无
对于犯错的孩子家长应该以理服人,要耐心地跟孩子讲道理。通过说道理让孩子明白自己具体错在哪里,为什么要受到惩罚,要让他们知道再次犯这样的错误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家长只有让孩子自己想明白了这些道理他们才会心悦诚服地听家长的话,不再犯类似的错误了,因此讲道理让孩子明白犯错的原因才是让孩子不再犯错的根本,教育犯错的孩子家长一定不能漏了说理这一步。
篇11:中国的教育真的存在危机吗?
打开QQ空间,看见好友的空间有一篇13岁少女毒杀自己的母亲,亲眼看着母亲活活疼死。联想到早几天在电视中看到的一则新闻:12岁的孩子因为回家不满姑姑没有做饭,于是用刀杀死自己的表弟和表妹,等姑姑回来时,他又将姑姑杀死。让我的思绪变得非常复杂。
搜罗一下,全国各地近年来发生了很多起孩子亲人毒杀自己父母的案件:
安徽17岁的少年因为不满父亲对其管教太严,在父亲的饭中投放了毒鼠强,导致父亲中毒身亡;
2011年8月16岁的女孩子鼠药放在母亲的饭中,将自己的母亲毒杀;
2012年2月13岁的女孩子因怀疑父母偏爱自己的弟弟,用鼠药掺在营养快线中,将自己8岁深爱自己的弟弟毒杀;
2012年4月,法院审理了一桩少女毒杀母亲案件。13岁的少女,因为不满母亲对自己的严格管教竟然亲手将自己的母亲毒杀。
看看这些少年实施行动时的情景吧:
那天下午,我在百货商店门口买了一包老鼠药,晚上我和母亲吃过饭后,父亲还没下班,我就趁机把老鼠药放在了电饭煲中的米饭上,父亲回家吃过饭后即开始呕吐不止,我当时并没有感到事态的严重,心想只是教训一下父亲。当母亲问及我时,我矢口否认,后来在母亲的一再追问下,我才承认是我把药放在锅里,但我绝对没有想到父亲会被毒死。小华。
小娜告诉警方,2月27日那天,她把毒鼠药倒入营养快线里,然后将弟弟带到村口大榕树下。警方的讯问笔录显示,小娜毒死亲弟弟前,姐弟俩曾有一番让人不寒而栗的对话:
姐姐:弟弟,你喜欢天使还是恶魔?
弟弟:天使和恶魔我都喜欢。
姐姐:天使那么漂亮,恶魔那么丑,你为什么喜欢恶魔?
弟弟:因为姐姐喜欢恶魔,我喜欢姐姐,所以也喜欢恶魔。&&
小娜于是将手中有毒的饮料递给弟弟,弟弟接过来就喝下。
2011年8月31日中午,14岁的小玉将买来的两包鼠药放进米饭里。小玉的母亲邓女士食用了米饭后,当即出现呕吐症状,数日后邓女士在家中被发现身亡。亲眼看着母亲吃下有毒米饭出现中毒现象疼得满地打滚,当时逆反心理强烈的小玉非常冷静地拔掉家中电话线,还拿走了母亲的手机等物,然后返回学校。显然,当时小玉希望母亲死亡的犯罪故意相当强烈。
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在残杀父母的时候,不慌不忙、从容、淡定、思维缜密?这些足以做一名优秀特工的素质,却在这些孩子们身上体现的如此完美,令我心惊胆颤不寒而栗。
他们在自己犯了罪的时候,不是从良知上认识自己的错误,而是一昧地将自己错误的行为归结到父母教育的严厉上,真的是这样吗?
所有的教育专家心理专家都一直地将矛头指向父母,难道父母望子成龙错了吗?难道父母严格管教孩子错了吗?
现在的孩子被爱宠惯,变得极度自我,无论什么都要以自我为中心。加之现在的媒体宣传,只要出事就将矛头直指家庭教育的失败、高考制度的失败、中国教育体制的失败。归结与父母对孩子不关心、管教太严格而导致孩子心理变态;却很少有人会说孩子自身的问题。
为什么大多数孩子不会去用这样极端的方法残杀自己的亲人?而偏偏他们会这样做?是谁在教化他们这样的叛逆?
说白了就是我们的舆论。我们没有良好的舆论导向,总是非常自以为是的专家理论来归结问题的根源。
严格管教没有错,唯一错误的是我们缺乏对孩子爱的教育、责任教育。不仅仅地家庭教育中缺失爱的教育,全社会都缺失爱的教育。这才是导致孩子心理变态的根本原因。
我们过分溺爱孩子,请问有谁让孩子吃过剩饭?请问有谁对孩子的要求说过不字?请问有谁让孩子干过体力活?做过家务、洗过衣服?买过菜做过饭?请问有几个孩子给父母过过生日?有谁又不会给孩子过生日?请问你生病的时候,会告诉你的孩子吗?当你手中没有钱的时候,你会告知孩子:这个月的生活费已经没有了&&
太多太多的问,其实我清楚地知道最终的答案&&
相关文章:
谱写师魂---师德02-12
危机现象的学校教育论文02-12
经济危机下高等教育02-12
大学生心理危机教育论文提纲02-12
危机管理高职教育论文02-12
企业危机应对02-12
金融危机的判断标准02-12
哲学危机02-12
高校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