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可霉素

关键词:

林可霉素(精选九篇)

林可霉素 篇1

1 病例资料

病例1:患者女性, 40岁, 农民, 慢性支气管炎病史5年, 3d前受凉后再次出现咳嗽, 咯痰, 气喘, 呼吸困难, 就诊于当地医院, 按“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给予IngN.S 250m L+盐酸林可霉素0.6g, 静脉滴注, 5min后出现持续口周麻木不适, 随后出现呼吸困难而转入舞阳县中心医院。入院时查体:T 37.8℃, P 78次/分, R 38次/分, BP120/75mm Hg, 发育正常, 营养中等, 神志清, 精神差, 皮肤及黏膜无黄染, 颜面、口唇无发绀, 双瞳孔等大等圆, 直径约2.5mm, 对光反应灵敏, 胸廓无畸形, 双肺呼吸粗糙, 可闻及哮鸣音。心界不大, 心率:78次/分, 律整, 各瓣膜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未见异常, 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辅助检查:急查血常规:WBC 1.2×109/L, HGB117g/L, N 76.1%, L 21.9%;血K+3.5mmol/l, Na+138mmol/l, CL-101mmol/l, Ca2+2.3mmol/l。入院后立即吸氧, 抗过敏, 1h左右缓解。

病例2:患者男性, 36岁, 建筑工人, 4d前雨淋后, 发热, 咳嗽, 咯痰, 曾在附近诊所口服药物治疗, 仍咳嗽, 咯痰, 为进一步诊疗来我院, 门诊以“急性支气管炎”收住我科, 血常规:WBC 1.5×109/L, HGB 117g/L, N 87.7%, L 12.3%, 因既往有青霉素过敏史, 给予IngN.S 250m L+盐酸林可霉素0.6g, 静脉滴注, 10min后出现口周麻木, 并波及整个面部, 立即停用林可霉素, 给予其他液体, 并吸氧, 肌注醋酸地塞米松5mg, 2h后逐渐好转。

经追问病史, 病例13年前曾肌内注射林可霉素后出现口周麻木, 但程度较轻, 病例2既往未用过林可霉素。二者出现口周麻木后给予停药, 促排, 吸氧, 抗过敏等处理, 症状迅速缓解。

2 讨论

林可霉素为窄谱抗生素, 对革兰阳性球菌有较好作用, 主要抑制细菌细胞蛋白质的合成, 临床主要用于敏感菌引起的各种感染, 如肺炎、脑膜炎、心内膜炎、蜂窝织炎、扁桃体炎、丹毒、疖及泌尿系统感染等。

林可霉素提取技术 篇2

灰黄霉素是非多烯类抗真菌抗生素,已广泛用于治疗皮肤及角质层的真菌感染。对红色发癣菌、断发癣菌、硫毛发癣菌、小孢子菌和絮状表皮菌等有抑制作用。临床用于头癣、迭瓦癣、皮肤癣及手(足,甲)癣等体表真菌感染,特别对头癣的疗效显著,国内治愈率在90%以上。 灰黄霉素是存在于菌丝体内部的抗生素。

目前工业上采用溶剂连续浸泡干菌体的提取方法,溶剂大多为丙酮。考虑到常规提取所需时间较长,提取率较低,溶剂用量较大,本研究探讨采用超声波技术提取灰黄霉素的工艺,利用超声波的空化作用、热效应、机械作用破坏菌体细胞壁,使溶剂易于渗透至细胞内,有效成分更多的转移到溶剂中,达到缩短提取时间,提高提取率的目的。

一 仪器与材料

1 仪器: U1810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北京普析通用仪器公司),ALC210.4型电子天平(德国Sartorius公司),JY922D超声波细胞粉碎机(宁波新芝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HF2.5B超声波循环提取器(北京宏祥隆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2 材料: 灰黄霉素菌体(赤峰制药集团生产,编号:NI88),对照品(中华制药厂产品,纯度为99.8%),丙酮(天津市博迪化工有限公司),95%乙醇(沈阳化学试剂厂),氯仿(天津市博迪化工有限公司),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

二 实验方法

1 标准曲线的制备: 精密称取灰黄霉素对照品25mg,25ml丙酮溶液定容,配制标准溶液(初始浓度1.0mg/ml)。精密量取标准溶液2ml于25ml容量瓶,用95%乙醇定容。取丙酮2ml置于25ml容量瓶中,95%乙醇定容,作为空白溶液。紫外光谱200~400nm全波长扫描,在326nm处有最大吸收峰。

2 灰黄霉素含量测定: 称取灰黄霉素菌体(含水<5%)1.0g置于250ml烧瓶中,加入丙酮50ml,磁力搅拌回流提取三次,每次1h。测得菌体中灰黄霉素含量为30.67%。

3 灰黄霉素超声波提取影响因素考查: (1)超声提取溶剂 文献报道灰黄霉素易溶于二甲基甲酰胺、二氯乙烷(以上溶解度约为10%~12%w/v),可溶于丙酮、氯仿、乙醇(在丙酮中溶解度为5.0%,氯仿为4.4%,乙醇为1.66%),不溶于水和石油醚。考虑到二甲基甲酰胺价格较高,二氯乙烷毒性较大,本实验主要选取丙酮、氯仿及95%乙醇为超声提取溶剂。

称取灰黄霉素菌体5g,共3份,分别用丙酮、氯仿、95%乙醇50ml溶解,超声条件设定为:功率400W,单次辐射时间3s,提取时间40min,室温下进行提取,分别测定灰黄霉素溶液的吸光度,提取率分别为83.71%、78.69%和28.95%。由于丙酮对灰黄霉素的提取率较高,因此本实验选取丙酮作为超声提取溶剂。

(2)溶剂用量 称取灰黄霉素菌体5g,共6份,分别用4、8、10、12、16、20倍量丙酮溶解,超声波条件不变。分别测定灰黄霉素溶液的吸光度,计算提取率。溶剂4倍量时,提取液中结晶析出太多,故舍去该实验点。如Fig.1所示,在溶剂倍量为16时有最大提取率。考虑到用较少的溶剂得到较高的提取率,本实验确定溶剂倍量为10。

(3)超声波提取功率 称取灰黄霉素菌体5g,共3份,分别用丙酮50ml溶解,超声波条件设定为:功率分别为200、300和400W,单次辐射时间3s,提取时间40min,室温下进行提取。分别测定灰黄霉素溶液的吸光度,计算提取率。如Fig.2所示,在超声功率为300W时有最大提取率。

(4)超声波提取时间 称取灰黄霉素菌体5g,用丙酮50ml溶解,超声波条件设定为:功率400W,单次辐射时间3s,间歇时间5s,室温下进行提取。从提取时间20min开始,每10min取样一次,测定灰黄霉素溶液的吸光度,计算提取率。如Fig.3所示,在提取时间为40min时有最大提取率。

4 正交实验: 在单一影响因素考察的基础上,确定以10倍量丙酮为提取溶剂,选取超声波功率、单次辐射时间、提取时间作为考察指标,采用四因素三水平L9(34)的正交试验对灰黄霉素的超声波提取工艺进行优化。

根据K值确定灰黄霉素超声波提取的优化工艺条件为:功率300W,单次辐射时间3s,提取时间40min。根据R值判断,各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大小顺序为B>A>C。

5 优化工艺的验证实验: 按优化工艺条件重复3次实验进行验证,结果灰黄霉素的收率平均值为85.58%,表明实验所确定的工艺条件为优化工艺条件。

6 超声波循环提取实验: 超声波循环提取器中加入丙酮2200ml(10倍),开启搅拌转子,调节转速为1000r/min。缓慢加入菌体220g,待料液完全循环后,开启超声波发射器,按正交实验确定的优化工艺条件(功率300W,单次辐射时间3s,提取时间40min)进行实验,所得提取率为87.65%,略高于验证实验所得提取率。循环放大实验表明该优化工艺条件可应用于灰黄霉素提取。

三 结论

怎样合理地应用林可霉素类药物 篇3

林可霉素类药物因属于窄谱类抗生素,其针对性强,抗菌效果好。林可霉素类药物的化学结构近似于大环内酯类(红霉素等)药物,主要对革兰氏阳性菌、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和肺炎球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林可霉素类药物最大的特点是能渗透到人体的骨组织和胆汁中,使骨髓中的药物浓度与血液中的药物浓度基本相同,使胆汁中的药物浓度比血液中的药物浓度高3~5倍。因此,临床上常将林可霉素类药物作为治疗急、慢性骨髓炎和肝脓肿的首选药物。另外,林可霉素类药物还可用于治疗腹膜炎、盆腔感染和吸入性肺炎等疾病。

林可霉素的常规用法用量为:①口服:成人每日用药1—2克,分3~4次服用;儿童每日每千克体重用药30~50毫克,分3~4次服用。②肌注:成人每日用药1.2—1.8克,分2—3次注射;儿童每日每千克体重用药10—20毫克,分2—3次注射。③静滴:成人每次用药0.6克,并需将其溶于100~200毫升0.9%的氯化钠注射液内,滴注1~2个小时,每8—12小时滴注1次。

在临床上,人们常将林可霉素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丁胺卡那等)联用,可产生协同或累加的作用。可用此方法治疗较为复杂的多种感染——尤其是呼吸道的反复感染,其治疗成本低又能获得良好的疗效。

需要注意的是,林可霉素类药物不宜与青霉素、头孢菌素、大环内酯类(红霉素、麦迪霉素等)抗生素联用。林可霉素类药物属于快效抑菌剂,而青霉素与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为快效杀菌剂,若两者合用,可产生拮抗作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与林可霉素类药物对细菌的作用点相近,且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与50S亚基的结合较稳固,可干扰或破坏林可霉素类药物与其结合,会使其疗效降低。

林可霉素的不良反应及应急处理 篇4

1过敏性休克

钱春华等 [2] 报道1例35岁女性患者, 因哮喘性支气管炎就诊, 给予洁霉素1.8 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 ml内静脉滴注, 滴速40~60滴/min, 约2 min后患者感到胸闷、心悸、气急、烦躁不安, 约4 min左右呼吸心跳骤停, 经抢救无效死亡。程淑冉等[3]报道1例11岁女性患者, 因上呼吸道感染, 经一般对症治疗无效而给予洁霉素, 首次静滴发生过敏性休克。胡亚文[4] 也报道1例患儿肌注洁霉素因过敏性反应而导致死亡。

洁霉素过敏性休克少见, 偶可发生于有药物过敏史者, 尤其曾用过该药者, 更应警惕, 给药后最好留观20~30 min。但胡亚文[4] 指出, 有过敏体质者, 应用洁霉素前最好先做皮试。

2四肢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张维谷[5]报道1例14岁男性患者, 因剧烈咳嗽肌注洁霉素0.4 g, 2次/d, 及口服止咳糖浆。首次肌注洁霉素后出现四肢发痒, 翌日四肢出现红、紫色斑疹, 并很快融合成片, 呈铁灰色损害, 其上可见水泡, 继而部分破溃成糜烂面。给予头孢唑啉钠、地塞米松静滴, 肌注扑尔敏, 糜烂面给予依沙丫啶 (雷佛奴尔) 纱布湿敷, 配合抗感染及抗组织胺药物, 10 d痊愈出院。

3剥脱性皮炎

黄于宏等[6]报道1例8岁女性患者, 既往有洁霉素过敏史。入院前半天因“上感”口服洁霉素0.2 g, 服药3 h后皮肤出现弥漫性潮红, 发烫、瘙痒, 头部出现密集粟粒状疱疹, 高热达40℃。第3天开始全身表皮大面积剥脱, 裸露面稍潮红、发亮, 体温恢复正常。经静脉注射地塞米松、葡萄糖酸钙, 口服扑尔敏以及外用炉甘石洗剂, 25 d后治愈出院。

4心律失常

王保金等[7]报道洁霉素引起过敏性休克并发复杂心律失常1例。其原因可能是洁霉素引起过敏性休克, 导致心肌缺血、缺氧, 喉头水肿和支气管痉挛, 引起呼吸困难, 加重缺血、缺氧, 从而导致心律失常, 临床治疗的关键在于尽早纠正休克, 改善心肌缺血、缺氧, 必要时可加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5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祖国友等[8]报道洁霉素过量致中枢神经反应7例。3例早期表现为嗜睡, 后期均发生抽搐。4例脑脊液和CT检查, 均支持中枢神经症状, 与该药导致凝血机制异常有关。但7例均未见其他脏器出血的表现, 是否该药的毒副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特殊选择性尚需进一步探讨。另有认为[9]洁霉素产生神经系统症状, 可能与它的药动学有关。口服洁霉素吸收率为25.3%, 蛋白结合率为25.0%。脑脊液/血浓度为40.0%, 能在骨组织中分布。因此, 提示在洁霉素的临床应用中, 由于个体差异, 不但会产生消化系统的毒副作用, 还会产生神经系统的毒副反应。

6尿潴留

胡奎甲[10]报道在985例应用洁霉素的患者中, 9例 (0.9%) 老年患者并发尿潴留。其发生机制可能与阻断神经肌肉接头有关, 是否与老年前列腺增生有关, 目前尚不清楚。因此, 建议对老年男性 (>50岁) 患者选用抗生素时, 最好不要将洁霉素作为首选。对患有前列腺增生患者应禁用。

7其他

一过性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增加, 血清转氨酶升高等肝功能异常, 血栓性静脉炎, 药物热。大剂量快速静注所引起血压下降偶可引起心跳、呼吸骤停及心电图改变等[11,12,13]。

林可霉素 篇5

针对林可霉素的测定, GB 29685-201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动物性食品中林可霉素、克林霉素和大观霉素多残留的测定气相色谱—质谱法》[6], 农业部1163号公告-2-2009《动物性食品中林可霉素和大观霉素残留检测气相色谱法》[7]均采用仪器方法, 仪器方法灵敏度高, 但是操作复杂, 费用昂贵, 需要专门的技术人员进行操作, 不宜推广。因此, 有必要建立一类准确、快速、简便的林可霉素检测方法, 以此来保障人类健康, 并维护正常的进出口贸易。在现有的快速检测方法中, 发现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法具有灵敏度高、检测时间短、准确度高、易贮存、携带方便、可进行现场操作等特点[8], 是筛查牛奶中林可霉素残留量的重要手段。基于上述原因, 本研究对林可霉素胶体金快速检测试纸条进行了探索和研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林可霉素、各种交叉反应药物 (纯度≥95%) 等标准品购自北京标准物质研究中心, 氯金酸 (HAu Cl4·3H2O) 、卵清蛋白 (OVA) 均购自美国Sigma公司, 柠檬酸三钠、碳酸钾购自北京百欣试剂公司, 分泌林可霉素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为本单位制备保存;硝酸纤维素膜 (NC膜) 、样品垫、吸水垫购自上海捷宁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Isoflow点膜仪、试纸条切刀购自美国Biodot公司, 冷冻干燥机购自湖南湘立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磁力搅拌加热器购自河南圣亚仪器仪表有限责任公司。复溶缓冲液:含牛血清白蛋白0.1%~0.3% (体积百分含量) 、吐温-800.05%~0.2% (质量百分含量) 、p H7.2的0.02mol/L磷酸盐缓冲液。

1.2 方法

1.2.1 林可霉素半抗原的制备

将4-溴丁酸0.5g溶于20ml甲醇中, 加入1.0g甲醇钠, 溶解后加入0.7g林可霉素, 65℃反应20h, 减压蒸干溶剂, 乙醇-水重结晶, 得白色粉末状产物, 得率58%。

1.2.2 林可霉素半抗原与卵清蛋白偶联物合成

取12mg半抗原, 溶解于1ml DMF中, 得到溶液A, 取30mg EDC和NHS用0.2ml水充分溶解后于加入溶液A中, 室温下搅拌24 h, 即可得到反应液B。称取OVA50mg, 使之充分溶解在3.8ml PBS (p H7.2) 中, 将反应液B逐滴缓慢滴加到蛋白溶液中, 并于室温下搅拌24h, 用0.01mol/l PBS, 4℃透析3d每天换3次透析液, 以除去未反应的小分子物质。分装, 于-20℃保存备用。

1.2.3 林可霉素单克隆抗体-胶体金标记物的制备

(1) 胶体金的制备:用双蒸去离子水将1%氯金酸稀释成0.01% (质量百分含量) , 取100ml置于锥形瓶中, 用恒温电磁搅拌器加热至沸腾, 在持续高温、持续搅拌下加入2.5ml 1%柠檬酸三钠, 继续匀速搅拌加热至溶液呈透亮的红色时停止, 冷却至室温后用去离子水恢复到原体积, 4℃保存。制备好的胶体金外观纯净、透亮、无沉淀和漂浮物。 (2) 林可霉素单克隆抗体-胶体金标记物的制备:在磁力搅拌下, 用0.2mol/L碳酸钾溶液调胶体金的p H至7.2, 按每毫升胶体金溶液中加入50μg的标准向胶体金溶液中加入林可霉素单克隆抗体, 搅拌混匀, 室温静置10min, 加入10%牛血清白蛋白 (BSA) , 使其在胶体金溶液中的终浓度为1% (体积百分含量) , 静置10min。12000r/min, 4℃离心40min, 弃上清液, 沉淀用复溶缓冲液洗涤两次, 用体积为初始胶体金体积1/10的复溶缓冲液将沉淀重悬, 置4℃备用。

1.2.4 将林可霉素单克隆抗体-胶体金标记物冻干到微孔试剂上

向微孔试剂微孔板中加入100μl林可霉素单克隆抗体-胶体金标记物, 放入冷冻干燥机中, 在冷阱温度为-50℃条件下, 预冻3h后, 再真空干燥15h, 即可取出, 得到冻干有林可霉素单克隆抗体-胶体金标记物的微孔试剂, 密封保存。

1.2.5 样品吸收垫的制备

将样品吸收垫置于含0.5%牛血清白蛋白 (体积百分含量) 、p H7.2、0.1mol/L磷酸盐缓冲液中浸泡2h, 37℃烘2h备用。

1.2.6 反应膜的制备

用磷酸缓冲液将林可霉素半抗原-卵清蛋白偶联物稀释到10mg/ml, 用Isoflow点膜仪将其包被于硝酸纤维素膜上的检测区 (T) , 包被量为1.0μg/cm2;用0.01mol/L、p H7.4的磷酸盐缓冲液将羊抗鼠Ig G抗体稀释到200μg/ml, 用Isoflow点膜仪将其包被于硝酸纤维素膜上的质控区 (C) , 包被量为1.0μg/cm2。将包被好的反应膜置于37℃条件下干燥2h, 备用。

1.2.7 检测林可霉素试纸条的组装制备

(1) 试纸:样品吸收垫1、反应膜2、吸水垫3和保护膜7依次按顺序粘贴在所述底板6上, 样品吸收垫的末端与反应膜的始端相连, 反应膜的末端与吸水垫相连, 样品吸收垫的始端与底板的始端对齐, 吸水垫的末端与底板的末端对齐, 试纸粘贴有保护膜, 保护膜7覆盖在样品吸收垫上, 为检测端, 上面印有MAX标记线, 检测线4包被有林可霉素半抗原-载体蛋白偶联物, 质控线5包被有羊抗鼠抗抗体 (如图1) 。 (2) 微孔试剂:微孔试剂8具有微孔塞9, 微孔试剂中冻干有林可霉素单克隆抗体-胶体金标记物 (如图2) 。

1.2.8 检测方法

用微量移液器吸取200ml待检样本于微孔中, 缓慢抽吸且充分与微孔中试剂混匀。室温 (20~25℃) 孵育5min后, 将标记好的试纸条插入微孔中——印有“MAX”线端朝下, 使之充分浸入溶液中。再次室温 (20~25℃) 孵育5min后, 取出试纸条并根据示意图判定结果, 其他时间判定无效。当质控线 (C) 显示一条红色条带, 而检测线 (T) 不显色, 试纸以显示红色线“|”, 判为阳性。当质控线 (C) 显示一条红色条带, 检测线 (T) 同时也显示出一条红色条带, 试纸以显示红色线“‖”, 判为阴性。当质控线 (C) 不显示出红色条带, 则无论检测线 (T) 显示出红色条带与否, 该试纸均判为无效 (如图3) 。

1.2.9 样本检测限

在空白牛奶样本中分别添加林可霉素标准品至质量浓度为0、5、10、15、20、25、30μg/L, 按照1.2.9所述方法用三批试纸条进行检测, 每个浓度重复5次, 根据实验结果确定样本检测限。

1.2.1 0 试纸条的特异性

分别配制1000μg/L的磺胺类、氯霉素、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四环素类等药物, 用此试纸条检测, 重复3次, 判断试纸条的特异性。

1.2.1 1 准确性

农业部文件要求胶体金免疫层析法的准确性以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表示[9]。取空白牛奶样品和添加林可霉素质量浓度为20μg/L的阳性牛奶样品各50份, 用试纸条进行检测, 计算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

1.2.1 2 试纸条的重复性

从3个批次中随机抽取试纸条, 对空白牛奶和添加林可霉素质量浓度为20μg/L的阳性牛奶样品进行3次重复测定, 根据实验结果判定试纸条的重复性。

1.2.1 3 试纸条的稳定性

将足量的试纸条保存于2~8℃环境中, 每隔1个月取出适量, 分别检测空白牛奶样品、添加林可霉素质量浓度为20μg/L的阳性牛奶样品各10份, 重复测定2次, 根据实验结果判定试纸条的稳定性。

2 结果与分析

2.1 样本检测限

用试纸条检测林可霉素浓度分别为0、5、10、15、20、25、30μg/L的牛奶样品, 按照1.2.9所述方法进行检测, 确定检测限。以只出现C线时的最低标准品质量浓度作为试纸条的检测限, 由此得出, 该试纸条检测限为20μg/L, 见附表。

(μg/L)

注:-表示阴性, +表示阳性。

2.2 特异性

该试纸条检测1000μg/L的磺胺类、氯霉素、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和四环素类等药物, 结果均呈阴性, 即与其他药物无交叉反应, 该试纸条特异性强。

2.3 准确性

试纸条检测的50份空白牛奶样品, 均显示为阴性, 假阳性率低于5%;添加林可霉素质量浓度为20μg/L的50份阳性牛奶样品的检测结果均为阳性, 试纸条假阴性率为0, 符合要求。

2.4 重复性和稳定性

经验证, 试纸条的批内和批间重复性为100%。试纸条在2~8℃下能够保存12个月;从第13个月起, 试纸条出现失效现象。

3 结论

(1) 林可霉素胶体金试纸条操作简便, 无需设备, 操作时间短, 一般仅需10min, 能够达到定性检测水平。由于试纸条方便、快捷、成本较低, 非常适用于在我国基层检测实验室、政府部门的市场监控检测、临时抽检、排查工作中广泛推广使用, 并且能够解决基层单位因设备和经费问题而较难开展食品中残留物检测和监控等工作的问题, 为农业质检、卫生部、工商管理、养殖业等机构的食品安全检测提供检测技术及产品, 利于食品安全监控计划的执行[10]。 (2) 评价胶体金试纸条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稳定性, 本研究通过分析该试纸条批内、批间差异以及在2~8℃温度下的保存时间, 验证了该试纸条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3) 本研究将胶体金标记的单克隆抗体直接冻干在微孔试剂中, 这样能够使金标抗体与待检样品液充分接触, 充分反应, 增加灵敏度。然而, 胶体金免疫层析法主要通过目测颜色来判断结果, 较为主观, 可能出现假阳性问题, 因此对于阳性样本, 还需要利用仪器方法进行确证。

参考文献

[1]陈明.耿志明.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牛奶中林可霉素的残留量[J].食品科学, 2008, 29 (12) :572-574.

[2]李有业.林可霉素及其组合制剂的应用[J].兽药与饲料添加剂, 2003, 8:10-12.

[3]Thompson T S, Noot D K, Calvert J, etal..Determination of lincomycin and tylosin residues in honey by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J].Rapid Communications in Mass Spectrometry, 2005, 19 (3) :309-316.

[4]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最高残留限量》 (235号公告) [S].北京.2002.

[5]崔小军, 王硕.牛奶中残留青霉素类抗生素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J].食品研究与开发, 2005, 26 (4) :13-116.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 29685-201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动物性食品中林可霉素、克林霉素和大观霉素多残留的测定气相色谱—质谱法》[S].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发布, 2013.

[7]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动物性食品中林可霉素和大观霉素残留检测气相色谱法》 (1163号公告-2-2009) [S].北京, 2009.

[8]赖卫华, 熊勇华, 陈高明等.应用胶体金试纸条快速检测赭曲霉毒素A的研究[J].2005, 26 (5) :204-207.

[9]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文件农医发[2005]17号[S].北京, 2005.

林可霉素 篇6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

751G型紫外-分光光度计, 上海分析仪器厂生产;AG285分析天平, 瑞士梅特勒-托利多公司生产;高效液相色谱仪, Lab Alliance Anastar色谱工作站, 购自戴安公司。

1.2 药品和试剂

林可霉素对照品 (含量为84.9%, 批号为H0164206) , 购自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盐酸林可霉素注射液 (含量为3%, 批号为100521, 100610, 100620, 100702, 100725) , 购自青岛六和药业有限公司;甲醇、乙腈为色谱纯, 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

0.02 mol/L氯化钯溶液:称取氯化钯1.77 g, 用1 mol/L盐酸溶解并稀释至500 mL, 避光保存;空白溶液:0.5 mL氯化钯溶液加1 mol/L盐酸稀释到10 mL。

1.3 检测波长的选择

精密称取盐酸林可霉素对照品50 mg置于100 mL容量瓶中, 加纯化水适量溶解并稀释到刻度;精密量取3 mL置10 mL容量瓶中, 加0.02 mol/L氯化钯溶液0.5 mL, 用1 mol/L盐酸溶液稀释到刻度, 放置20 min;同时以空白溶液为对照, 在350~450 nm波长范围内进行扫描。

1.4 线性关系的考察

精密称取林可霉素对照品适量, 用纯化水溶解并稀释到100 mL, 精密量取1.0, 2.0, 3.0, 4.0, 5.0, 6.0, 7.0 mL, 分别置于10 mL容量瓶中, 加氯化钯溶液0.5 mL, 用1 mol/L盐酸溶液稀释到刻度, 制成25, 50, 75, 100, 125, 150, 175 μg/mL溶液, 放置20 min。以空白溶液作为对照, 在380 nm波长处测定吸收度, 以吸收度 (A) 对质量浓度 (C) 进行线性回归分析。

1.5 稳定性试验

精密量取盐酸林可霉素注射液 (批号为100521) 2 mL, 用纯化水稀释到100 mL, 精密量取2 mL置10 mL容量瓶中, 加入0.5 mL氯化钯溶液, 用1 mol/L盐酸稀释到刻度, 摇匀, 放置20 min。然后分别于0, 0.5, 1, 2, 4 小时时在380 nm波长处测定其吸光度。

1.6 重现性试验

精密量取盐酸林可霉素注射液 (批号为100610) 2 mL, 用纯化水分别稀释到100 mL, 精密量取5份各2 mL分别置10 mL容量瓶中, 加入0.5 mL氯化钯溶液, 用1 mol/L盐酸稀释到刻度, 放置20 min。然后以空白溶液为对照, 在380 nm波长处测定吸光度。另外, 精密称取林可霉素对照品, 按以上方法处理, 同法测定, 根据两者吸光度的比值计算林可霉素含量。

1.7 加样回收试验

取已知质量浓度的供试品 (批号为100620) 溶液, 分为5份, 分别精密加入林可霉素对照品溶液 (5.10 μg/mL) 1.0, 2.0, 3.0, 4.0, 5.0 mL, 制备待测溶液, 测定林可霉素含量。

1.8 样品含量的测定

1.8.1 高效液相色谱法

按照《中国兽药典》2005年版一部的方法测定盐酸林可霉素注射液中林可霉素的含量。

1.8.2 紫外分光光度法

精密量取盐酸林可霉素注射液 (批号为100702) 2 mL, 用纯化水分别稀释到100 mL, 精密量取2 mL置于10 mL容量瓶中, 加入0.5 mL氯化钯溶液, 用1 mol/L盐酸稀释到刻度, 制成120 μg/ mL溶液, 放置20 min。以空白溶液为对照, 在380 nm波长处测定吸光度。另外, 精密称取林可霉素对照品, 按以上方法处理, 同法测定, 根据两者吸光度的比值计算林可霉素含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检测波长

林可霉素紫外吸收图谱见图1。

由图1可见, 林可霉素在380 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 故选择380 nm为检测波长。

2.2 线性关系的考察结果 (见图2)

按“1.4”的方法, 以吸收度 (A) 对质量浓度 (C) 进行线性回归, 得回归方程A=0.004 0C-0.005 6, r=0.999 8 (n=5) 。

2.3 稳定性试验结果

林可霉素吸收度的相对标准偏差 (RSD) 为0.44% (n=5) , 表明样品溶液在该体系下稳定。

2.4 重现性试验结果

药品浓度的RSD为0.42% (n=5) , 表明该方法重现性良好。

2.5 加样回收试验结果 (见表1)

由表1可知,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盐酸林可霉素方法加样回收率较高。

2.6 两种测定方法的比较 (见表2)

%

由表2结果可知, 采用两种方法测定的结果是一致的。

3 讨论

试验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盐酸林可霉素注射液中林可霉素的含量, 选用的试剂、仪器等都比陈丽等[3]介绍的更简单、更方便, 对该方法的线性关系考察、稳定性试验、重现性试验、加样回收试验等结果表明该方法稳定、重现性较好。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盐酸林可霉素注射液中林可霉素含量时, 通过图2可知质量浓度在75~175 μg/mL范围内都有良好的线性关系;但是当质量浓度小于75 μg/mL时, 其吸收度小于0.2。由于使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时紫外吸收度在0.2~0.7范围内的精确度是最高的, 因此, 使用该方法测定林可霉素含量时最好将其质量浓度控制在25~175 μg/ mL范围内。

4 结论

紫外分光光度法可以用于盐酸林可霉素注射液生产过程中的含量控制测定;但《中国兽药典》2010年版一部中规定, 盐酸林可霉素注射液含量的测定方法为高效液相色谱法[4], 在盐酸林可霉素注射液成品检测时最好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

参考文献

[1]陈小军, 吴波浪, 余丰, 等.复方盐酸林可霉素注射剂对猪支气管炎的疗效试验[J].动物医学进展, 2005, 26 (2) :113-114.

[2]谭溪清, 孙志良, 周书伟, 等.盐酸林可霉素对仔猪链球菌病的防治试验[J].湖南畜牧兽医, 2003 (5) :35.

[3]陈丽, 冯建文, 谭宝玲, 等.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预混料中林可霉素的含量[J].粮食与饲料工业, 2007 (2) :43.

盐酸林可霉素致伪膜性肠炎1例 篇7

患者男性,22岁。咳嗽、咳黄痰近1周,胸透见肺支气管炎表现,血常规见白细胞10.9×109/L,中性粒细胞83.4%,余未见明显异常。因患者有青霉素过敏史,故选用盐酸林可霉素1.8 g加入250 ml生理盐水静滴,1次/d。首次用药时患者出现腹部不适,未在意继续用药,用药48 h内出现低热、腹痛、大便次数增多,第3天用药后出现体温38.4℃、恶心、呕吐、腹部绞痛、肠鸣音亢进,数次黏液样便,血常规检查见白细胞14.5×109/L,中性粒细胞80.1%;便常规检查无特异性改变,仅有白细胞13/hp,疑为抗生素引起的伪膜性肠炎(留粪便进行粪便培养)。立即停林可霉素,给予甲硝唑250 mg口服,3次/d,口服葡萄糖生理盐水预防电解质失衡,48 h后症状缓解。

2 讨论

2.1 诊断及鉴别诊断

本病易在使用广谱抗生素(特别是在应用林可霉素、氯林可霉素)过程中发生,发病可在用抗生素后数小时至数月不等,也可在停抗生素后2~10个月内起病。(1)腹泻是最主要的症状,腹泻程度和次数不一,轻型病例大便每日2~3次,可在停用抗生素后自愈;重者有大量腹泻,大便每日可30余次之多,有时腹泻可持续4~5周;少数病例可排出斑块状伪膜,血便少见。(2)腹痛为较多见的症状,有时很剧烈,可伴腹胀、恶心、呕吐。(3)毒血症表现包括心动过速、发热、谵妄以及定向障碍等表现,重者常发生低血压、休克、严重脱水电解质失衡以及代谢性酸中毒、少尿、甚至急性肾功能不全。实验室检查周围血白细胞增多,以中性粒细胞增多为主;便常规检查无特异性改变,仅有白细胞,肉眼血便少见;粪便细菌培养多数病例可发现有难辨梭状芽孢杆菌生长,便内细胞毒素检测有确诊价值;在高度怀疑本病时应及时作乙状结肠镜检查。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或结肠镜检查即可确诊。伪膜性肠炎常与下列疾病鉴别:(1)真菌性肠炎:本病多见于长期应用广谱抗菌药物,尤其是年老体弱、病情严重,同时应用糖皮质激素后导致体内菌群失调,形成对抗菌药物天然耐药的真菌肠道感染。临床表现为水样便或黏液便,无呕吐,腹痛不明显,偶可发生十二指肠或其他肠段穿孔。同时也常合并口腔的念珠菌属感染。粪便中可检出真菌。内镜下无典型伪膜征象。(2)溃疡性结肠炎:原患溃疡性结肠炎用柳氮磺胺吡啶等抗菌药物治疗过程中可能诱发本病,应予以注意。临床上有既往病史或持续、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血便等症状。部分病例可伴有关节炎、眼炎、口腔溃疡、肝脾肿大等肠道外表现。肠镜检可见黏膜有多发性溃疡伴充血、水肿。病变大多数从直肠开始,且呈弥漫性分布。可见息肉,结肠袋往往变钝或消失。(3)克罗恩病:本病病程长,反复加重或缓解。主要表现为脐周或右下腹痛及压痛、腹泻、糊状黏液便或血便、发热、贫血、腹块、渐进性肠梗阻及瘘管形成、肛周病变等。肠镜检查见节段性受累,黏膜突出呈卵石状,可见肠壁僵硬、肠管狭窄、假息肉形成等。

2.2 治疗

2.2.1 一般治疗

一旦确诊应立即停用原来的抗生素。凡有失水及电解质紊乱者应立即纠正,迅速补充及加以纠正。血压下降者应用升压药。可短期内使用皮质激素,不主张使用对抗肠蠕动的药物,以免影响毒素的排出。

2.2.2 抗生素

灭滴灵是伪膜性肠炎的首选治疗药物,一般用法是250 mg,每天3~4次,口服7~10 d,95%患者治疗反应良好,万古霉素和杆菌肽也是治疗该病的常用药。

2.2.3 中和毒素、恢复正常菌群

国内常用考来烯胺中和毒素,口服乳酸杆菌制剂或维生素、氨基酸恢复正常菌群。

伪膜性肠炎(pseudomembranouscolitis,PMC)是一种主要发生于结肠和小肠的急性纤维素渗出性炎症,本病绝大多数与近期内接受过广谱抗生素治疗有关。因此,也通常称为抗生素相关性肠炎。盐酸林可霉素属大环内酯类抗炎药,适用于敏感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肺炎链球菌及厌氧菌导致的呼吸道感染、软组织感染、女性生殖系统感染等。常见不良反应有胃肠道反应、过敏反应、血液系统改变等。伪膜性肠炎是该抗生素常见不良反应之一。本例静滴盐酸林可霉素后出现伪膜性肠炎反应,粪便培养有难辨梭状芽胞杆菌,经停药、抗炎、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因此,可以确诊为盐酸林可霉素引起的伪膜性肠炎。

林可霉素 篇8

关键词:盐酸林可霉素,猪疾病,疗效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药品

(1)盐酸林可霉素注射液,主要成分:盐酸林可霉素,规格10ml/支;批号20160119。由合肥新科动物药业有限公司产品开发部提供。(2)对照药品:青霉素,规格1.0g(160万IU),批号20160319,某动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1.2 病例选择

选择临床自然发病病例,结合其流行病学、临床诊断等初步将其归为几个治疗组。具体判定标准参考如下:

1.2.1猪感冒临床猪只突然发病,体温升高(40.5℃-41.5℃),食欲废绝,精神萎顿;肌肉、关节疼痛,常卧底不起,粪便干硬,鼻吻突干燥无汗,消化不良,消瘦。

1.2.2仔猪黄、白、红痢病猪表现拉黄色、白色或灰白色或红色稀粪,便内偶尔含有蛋白质样物质及汽泡,仔猪消瘦,食欲不振。

1.2.3仔猪水肿病病猪表现为头部、颈部、眼睑水肿,双眼潮红,腹胀、呕吐;转圈、尖叫、痉挛,突然倒地死亡。

1.2.4 腹泻痢疾

猪只初期出现呕吐,继而发生频繁的水样腹泻呈喷射状,粪便呈灰色或褐色,仔猪极度口渴,明细脱水,体重迅速减轻。

1.2.5 链球菌病

病猪体温升高,便秘,常有浆液鼻漏,眼结膜潮红,流泪,出现关节炎,表现跛行或不能站立,颈部、背部皮肤广泛充血、潮红,后期出现呼吸困难。

1.2.6 猪蓝耳病猪体温升高,粪便干燥,耳、腹部皮肤蓝紫,渗出,跛行。

1.3 方法

对所选病例随机分组(数量不定)进行试验药品和对照

药品治疗试验。给药途径:肌肉注射。疗程2~3d。剂量:盐酸林可霉素注射液0.033ml/kg体重;青霉素,2~3万IU/kg体重。

1.4 疗效判定

用药后连续观察5~7d,结合判定标准进行结果判定。

1.4.1 治愈患病动物临床症状全部消失,精神、体温、食欲、二便恢复正常。

1.4.2 有效患病动物主要临床症状消失,精神、体温、食欲、二便基本恢复正常。

1.4.3 无效患病动物临床症状未消失,或者恶化死亡。

2 结果

试验结果详见下表。

3 讨论与结论

(1)盐酸林可霉素注射液对细菌感染性疾病的疗效比青霉素明显,尤其对猪感冒、黄痢、白痢、腹泻、链球菌病、蓝耳等疗效显著,有效率与治愈率均在80%以上。而对高烧高热性病例效果略差。(2)对照组青霉素按推荐剂量对猪蓝耳治愈率为50%,对仔猪黄、白痢、红痢有效率为80%,治愈率为40%,对感冒有效率为70%,治愈率为40%;对猪痢疾、腹泻有效率为64.28%,治愈率为28.75%。均比盐酸林可霉素的效果差,且差异极显著。这与文献报道的不一致,可能与本品在临床上已经产生耐药性或给药剂量(按推荐剂量)有关。(3)盐酸林可霉素为一种广谱抗生素,其对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菌均有抑制和杀灭作用,尤其对革兰氏阴性菌较好。实验室研究表明其对沙门氏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大肠杆菌、志贺氏菌、巴氏杆菌、金葡萄球菌、变形杆菌、副鸡嗜血杆菌、链球菌有强大的杀灭作用。其具备速效、长效的特性,肌注1h后,血药浓度即可达到治疗浓度,1~3h可达高峰血药浓度,而一次给药有效血药浓度可维持48~72h以上。(4)从整个情况分析,盐酸林可霉素对仔猪黄、白、红痢疗效较好,几乎注射一次即可解决,巩固注射一次即可痊愈;对猪恶性痢疾(体温39℃,粪便灰黑色,腥臭、肛门失禁)连续注射3次,可痊愈。对链球菌病(腹部、颌下皮肤呈紫红色,体温40℃),在青霉素、链霉素治疗无效情况下,按推荐剂量连续注射2次,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使疾病康复。(5)从治疗无名高烧高热病例所反馈结果分析,可能由于感染病毒性疾病所致。而配合抗病毒能显著提高对高热高烧且大便干燥性疾病的治愈率。从治疗无名高烧高热结果反应,该产品对于病毒性疾病可能不很理想,因此临床中考虑配伍抗病毒药物,疗效可能会更好。

参考文献

[1]谭溪清,孙志良,周书伟等.盐酸林可霉素对仔猪链球菌病的防治试验[J].湖南畜牧兽医.2003(5).

[2]李德昌,易杰禧.盐酸林可霉素治疗猪喘气病疗效试验报告[J].当代畜牧,2014(6):63-64.

林可霉素 篇9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剂与设备

高糖DMEM培养基和胎牛血清由美国GIBCO公司提供, 胰蛋白酶由美国Amresco公司提供, 杭州四季青新生牛血清由浙江天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盐酸林可霉素由美国Fluka公司提供。细胞培养皿由美国Coring公司提供, Agilent 1100 LC高效液相色谱仪由美国Technologies公司提供, 图像分析系统由德国莱卡公司提供, JY98超声细胞粉碎机由宁波新芝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高效液相色谱法 (HPLC) 应用试剂为色谱纯, 其它细胞培养试剂为分析纯。

1.2 HPDLF细胞培养

在患者同意的情况下, 取我院11~24岁年龄段行正畸治疗时需拔除的健康前磨牙, 以无菌生理盐水和培养基冲洗, 取牙根中部1/3处进行牙周膜组织刮取, 剪成碎屑并置入高糖CMEM培养基 (含15%胎牛血清) 贴壁培养, 培养条件:饱和湿度、5%二氧化碳、37℃, 3h后翻瓶。传代HPDLF细胞大量繁殖后, 取6~10代用于本组实验。MC3T3-E1细胞常规培养, 饱和湿度、5%二氧化碳、37℃培养条件下于高糖DMEM培养基 (含10%新生牛血清) 培养[3~4]。

1.3 样品制备

传代HPDLF细胞1 m L接种于12孔板, 密度5×104/m L, 常规条件下培养至细胞融合, 行分组实验。室温 (25±2℃) 下以浓度0.01 mol/L PBS行细胞快速冲洗, 培养皿中加入盐酸林可霉素药液孵育, 常规洗涤收集。超声细胞粉碎机于冰浴条件下行细胞粉碎, 超声功率400W, 循环操作30次, 每次运行3s, 各次间隔4s。裂解液高速离心后取上清液, 应用孔径0.22μm的滤膜过滤处理, 高效液相色谱仪下行色谱检测[5]。

1.4 色谱条件

实验温度 (25±2) ℃, 实验湿度 (60±20) %。流动相应用孔径0.45μm滤膜于真空负压条件下过滤后, 超声排气。紫外检测器, 流速1ml/min, 分析柱250mm×4.6mm5μm, 柱温30℃, 进样10μL, 波长214nm[6]。

1.5 盐酸林可霉素流动相

浓度0.05mol/L PH值6.0的硼砂溶液、甲醇和乙腈混合液, 配比比例分为5种: (1) 75:20:5, (2) 70:10:20, (3) 60:20:20, (4) 70:15:15, (5) 70:17.5:12.5。对各配比的峰形、保留时间等参数进行比较分析, 最终选取配比为70:17.5:12.5的混合液进行相关研究。

1.6 蛋白浓度检测

细胞裂解液加入考马斯亮蓝染液充分混匀, 于室温下静置10min, 595nm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吸光度, 参照标准品浓度获得标准曲线并计算蛋白浓度。各样品均行3次检测后, 取平均值作为最终研究比较数值。

1.7 统计学处理

盐酸林可霉素浓度与峰面积相关性应用线性回归分析。PBS为空白对照组, 不加药细胞组样本为阴性对照组, 标准品为阳性对照组。各组样本量超出3个。

2 结果

2.1 色谱学指标

2.1.1 峰值

盐酸林可霉素主成分峰保留时间为8.425min, 主成分峰未受到进样峰影响, 表示分离度良好。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于盐酸林可霉素保留时间附近无峰值。

2.1.2线性关系

以药物浓度为X轴、以峰面积为Y轴进行直线回归分析, 获得回归方程Y=-1.1883+1.3163X, 浓度范围2μg/ml-80μg/ml, 如图1所示, 药物浓度与峰面积的线性关系良好。

2.1.3 回收率

分别对5μg/mL、20μg/mL和80μg/mL浓度的标准品进行检测, 每种浓度均备足3份分别检验, 并取平均值作为研究结果。如表1所示为盐酸林可霉素回收率情况, 平均回收率96.71%, 平均相对标准偏差 (RSD) 2.99%。

2.1.4 重复性

对1份样品连续进行5次检测, 获得平均相对标准偏差为2.69%。

2.1.5 精密度

同日内间隔性进行标准品溶液的多次测定, 日内相对标准偏差为2.52%, 日间相对标准偏差为3.82%。

2.2 胞内药物浓度

进行盐酸林可霉素HPDLF细胞和MC3T3-E1细胞培养过程中, 对浓度10μg/ml样品分别于1、5、10 min时进行胞内药物浓度检测, 结果均未发现细胞内有药物存在;对浓度20μg/ml样品分别于5、10 min时进行胞内药物浓度检测, 仍未发现细胞内有药物存在。

3 讨论

牙周组织细胞在抗菌药给药环境下的跨膜转运情况对于控制炎症具有重要作用, 该转运过程有利于对细胞内感染各类细菌的抗菌治疗。刘洪臣提出假说, 认为根管以及牙周组织的通路给药, 可使药物转运至牙周局部组织乃至全身细胞组织[7]。研究和探讨相关抗菌药的跨膜转运情况对牙周局部和全身给药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Johnson等的研究认为林可霉素族药物可在肺泡巨噬细胞中实现转运[8], Klempner等研究氯林可霉素在中性粒细胞中可实现转运[9], Hand等报道氯林可霉素可在单核细胞中转运[10]。但本组研究结果未发现盐酸林可霉素在HPDLF中存在转运, 与相关报道有所差异, 可能由于药物结构、检验方法学、细胞类型等有关。药物结构方面, 尽管有研究指出林可霉素类抗菌药在某些细胞中存在跨膜转运, 但目前鲜见对盐酸林可霉素的具体研究, 可能受到盐酸林可霉素与其它林可霉素类用药间的结核性差异影响;方法学方面, 虽然波长检测具有较好的抗菌药物含量检测效果, 但其贴近于紫外检测器下限, 易造成流动相中乙腈等有机物的末端吸收, 产生较大噪音, 这可能是影响检测灵敏度的因素之一;细胞类型方面, 国内有研究检测罗红霉素、甲硝唑、替硝唑的HPDLF跨膜转运情况, 但无盐酸林可霉素对HPDLF转运的研究。目前抗菌药在细胞间的转运基质尚不明确, 因而暂时无法明确HPDLF中抗菌药无转运的具体原因。

当然, 刘洪臣的报道仅为假说, 也可能确实存在HPDLF和MC3T3-E1细胞无盐酸林可霉素跨膜转运的情况, 是否可以通过根管及牙周组织的通路给药使药物转运至牙周局部组织和全身以达到抗菌抗炎作用, 仍需进一步研究分析探讨。

参考文献

[1] 刘贵臣.牙周炎患者正畸治疗过程中龈沟液及血清中多项白介素、PGE2、SICAM-1及PAK5水平的变化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 2012;14 (6) :989~990

[2] 江漫, 赵红.我院2 0 0 9年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 2010;12 (8) :1397~1398

[3] 刘宇, 刘洪臣, 吴霞, 等.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对甲硝唑替硝唑的跨膜转运[J].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 2007;8 (2) :90~93, 96

[4] 余立强, 刘洪臣, 吴霞, 等.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对甲硝唑摄取机制的研究[J].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 2009;7 (2) :71~75

[5] 刘宇, 刘洪臣, 吴霞, 等.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对罗红霉素的跨膜转运[J].北京口腔医学, 2008;16 (3) :138~141

[6] 邵蓓新, 张颖, 李建军, 等.毛细管电泳-电致化学发光法测定盐酸林可霉素[J].郑州大学学报 (工学版) , 2011;32 (4) :99~102

[7] 刘洪臣.牙根管全身给药假说[J].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 2007;5 (1) :2~3

[8] 高云, 钟良军, 张源明, 等.慢性牙周炎合并动脉粥样硬化兔动物模型的抗炎干预研究[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1;25 (4) :326~330

[9] 梁菁, 赵红宇.牙周炎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 (电子版) , 2011;5 (3) :328~332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最新车间主任工作计划报告 车间主任工作规划大全 下一篇:车间主管的工作计划目标(通用1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