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草调制

关键词:

干草调制(精选三篇)

干草调制 篇1

干草在实际生产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干草包括所有可饲用的干制植物性原料,基本上涵盖了哈里斯国际饲料分类体系中的第一类饲料—粗饲料,即所有干物质中粗纤维含量大于等于18%, 以风干状态存在的饲料和原料。如干制的饲草、饲料作物和农作物秸秆、藤、蔓、秧、皮壳以及可饲用的灌木、树叶等等。而狭义的干草是特指饲草或饲料作物在产量和质量兼优时期刈割,并经过一定的干燥方法制成的粗饲料,制备良好的干草仍保持青绿色,故也称青干草。青干草可以看成是青饲料的加工产品,是为了保存青饲料的营养价值而制成的贮藏产品。

2干草的营养特性

2.1优质干草营养丰富

干草的营 养和饲用 价值受饲 草品种 、 收割时期 、 调制方法 等因素的 影响 , 差异很大 。 优质干草 营养丰富 , 一般粗蛋 白质含量为10%~20%;粗纤维含量为22%~23%;无氮浸出物含量为40%~54%;干物质含量85%~90%;营养元素保存良好, 一般含钙比较丰富,含磷略差;维生素含量也较丰富。如豆科青干草含有丰富的钙、磷、胡萝卜素、维生素K、E、B等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干草是动物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一般晒制青干草的维生素D含量为100~1000IU/kg。

2.2干草具有较高的饲用价值

优质干草呈青绿色,柔软,气味芳香,适口性好。青干草中的有机物消化率可达46%~70%,纤维素消化率约为70%~80%。

2.3干草是加工其它草产品的原料

晒制或烘干而成的青干草,可以进一步制成草饼、草粉、草颗粒。

3影响干草品质的因素

3.1饲草的种类

一般情况下,豆科植物干草的饲用价值好于禾本科植物干草。

3.2收获时间

豆科饲草的最佳刈割期在现蕾期到初花期,禾本科饲草的最佳刈割期在抽穗期到开花期。刈割时间是影响干草质量的第一要素。

3.3加工方法

加工方法主要采用自然干燥和人工机械干燥。在自然干燥中,饲草各部分干燥速度不一致,特别是豆科饲草的叶子、叶柄容易干燥, 而茎、秆的干燥速度较慢,加之叶子的营养含量是最丰富的部分,在晾晒、打捆、搬运时易折断和脱落,致使干草质量下降。人工机械干燥具有脱水速度快,干燥时间短,营养损失少,饲草品质好。

3.4贮藏方法

遮荫、避雨、地面干燥的贮藏条件有利于干草的长时间保存。 一般垛藏的干草要使水分在18%以下,还要注意保持良好通风。

3.5自然条件

雨淋不仅会使饲草遭受腐败微生物的侵蚀而导致腐烂破坏,而且还会使饲草中的可溶性养分流失, 造成营养损失。鲜草经长时间晒制会使饲草中的胡萝卜素、叶绿素和维生素C等大量损失,尤其是维生素类损失严重。

4干草调制过程中的损失

4.1刈割后生理生化变化造成的损失

刈割后饲草进入凋萎期,植物体内总糖含量下降,少量蛋白质被分解成以氨基酸为主的氨化物,部分氨可转化为水溶性氨化物,降低了酪氨酸、精氨酸含量,增加了赖氨酸和色氨酸含量。在饲草干燥后期,碳水化合物几乎不变了,但蛋白质的损失和氨基酸的破坏随这一时期的延长而加大,特别是在饲草水分较高时损失较为明显。

4.2机械作用引起的损失

在搂草、翻草、堆垛等一系列作业中,叶片、嫩茎、花序等细嫩部分易折断、脱落而损失。一般禾本科饲草损失约2%~5%,豆科饲草损失最大,约15%~35%。

4.3光化学作用造成的损失

晒制干草时,阳光直射的结果是植物体内所含的胡萝卜素、叶绿素及维生素C等,均因光化学作用的破坏而损失很多。

4.4雨淋损失

淋雨对干草造成的破坏作用, 主要发生在干草水分下降到50%以下,细胞死亡以后,这时原生质的渗透性提高,植物体内酶的活动将各种复杂的养分水解成较简单的可溶性养分,它们能自由地通过死亡的原生质膜而流失,而且这些营养物质的流失主要发生在叶片上或近叶表面,所以淋湿作用引起的营养物质的损失,远比机械损失大得多。

4.5微生物作用引起的损失

细菌活动的最低需水量约为植物体含水量的25%以上;适宜气温在25~30℃,当空气湿度在85%~90%以上时,即可能导致干草发霉。

5干草调制原则

尽量加速饲草的脱水,缩短干燥时间,以减少由于生理、生化作用和氧化作用造成的营养物质损失;饲草在干燥过程中,应防止雨露的淋湿,并尽量避免在阳光下长期曝晒;在干燥末期应力求植物各部分的含水量均匀;集草、聚堆、 压捆等作业,应在植物细嫩部分尚不易折断时进行。

6自然干燥法调制干草工艺

6.1前期处理阶段

豆科类饲草调制干草,在刈割前,最好使用干燥剂处理。

6.2中期处理阶段

根据场地条件对刚刈割饲草采取压扁、铡短等措施,主要的目的是加快饲草的干燥速度。

6.3干燥晒制阶段

将刚收割的饲草在原地或附近干燥地上平铺成薄层曝晒,曝晒4~5小时使鲜草中的水分迅速蒸发,水分由原来的75%以上减少到40%左右。当水分降到40%左右时,可利用晚间或早晨的时间进行一次翻晒,可以减少苜蓿叶片的脱落。或改为小堆晒制,将平铺地面的半干青草堆成小堆,堆高约1m, 直径1.5m,重约50kg,继续晾晒4~5天,等全干后收贮。

6.4原地打捆

在晴天阳光下晾晒2~3天,当牧草的含水量在18%以下时,即可进行打捆储存。苜蓿草等豆科牧草可在晚间或早晨进行打捆,以减少叶片的脱落及破碎。

6.5草捆贮存

青干草的调制技术 篇2

1 青干草的特点

1.1 优质干草营养丰富

品质优良的青干草营养完善, 一般粗蛋白含量为10~20%;粗纤维含量为22~23%;无氮浸出物含量为40~54%;干物质含量85~90%;矿物质和维生素含量较丰富, 尤其是豆科牧草。

1.2 具有较高的饲用价值

优质干草呈青绿色, 柔软, 气味芳香, 适口性好, 青干草中的有机物消化率可达46~70%, 纤维消化率为70~80%, 蛋白质具有较高的生物学价值。此外, 青干草还在家畜生理上起着平衡和促进胃肠蠕动作用, 是草食家畜日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3 形成乳脂肪的重要原料

草食家畜在利用瘤胃微生物分解青干草纤维素的过程中, 能产生挥发性的脂肪酸即乙酸、丙酸、丁酸和类脂肪物质。这些物质是产乳草食家畜合成乳脂肪的重要原料。减少干草喂量, 可导致乳脂率降低。

1.4 贮藏使用方便

良好的管理可使青干草贮藏多年。特别是在寒冷地区, 由于冬、春季节长, 气温较低, 作物生长期短, 青绿饲料生产受限制。青干草可常年使用, 取用方便, 营养保存较完善, 尤其对种畜和幼畜更为重要。

2 调制原理

调制干草的目的就是要刈割后的新鲜牧草迅速处于生理干燥状态, 细胞呼吸和酶的作用逐渐减弱直至停止, 饲草的养分分解很少。此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

2.1 牧草饥饿代谢阶段

刈割后的鲜草, 细胞尚未死亡, 继续进行着呼吸和蒸腾作用, 水分逐渐挥发减少, 当水分减少到40~50%时, 呼吸作用停止。当牧草细胞进行呼吸作用时, 可使牧草体内一部分可溶性碳水化合物被消耗, 同时, 蛋白质水解产生氨化物, 这个阶段因受温度、湿度的影响, 使水分蒸腾的时间长短不一。干燥得越快, 呼吸作用停止越早, 营养物质损失也较少。

2.2 牧草成分分解阶段

呼吸作用停止后, 牧草细胞已死亡, 但牧草表面的水分继续蒸发。光照易破坏牧草中的胡萝卜素和叶绿素。在这一阶段中, 牧草水分降到14~17%的速度越快, 养分损失就越少。

3 调制方法

3.1 自然干燥法

自然干燥法不需要特殊的设备, 可分为地面干燥法和草架干燥法。

3.1.1 地面干燥法

牧草刈割后在地面干燥6~7h, 当含水量降至40~50%时, 用搂草机搂成草条继续干燥4~5h, 并根据气候条件和牧草的含水量进行翻晒, 使牧草水分降到35~40%, 此时牧草的叶片尚未脱落, 再用集草器集成0.5~1m高的草堆, 经1.5~2d就可调制成含水分15~18%的干草。牧草全株的总含水量在35~40%以下时, 牧草叶片开始脱落, 为保存营养价值较高的叶片, 搂草和集草作业应在牧草水分不低于35~40%时进行。

3.1.2 草架干燥法

在牧草收割时由于多雨或潮湿天气, 地面晾晒调制干草不易成功时, 需采用专门制造的干草架进行干草调制。干草架主要有独木架、三角架、铁丝长架等。方法是将刈割后的牧草在地面干燥0.5~1d后再移在草架上, 遇到降雨时也可直接在草架上干燥, 将牧草自上而下置于草架上, 草架需有一定倾斜度以利采光和排水, 最下一层牧草应高出地面, 以利通风, 草架干燥虽花费一定物力, 但制成的干草品质较好, 养分损失比地面干燥减少5~10%。

3.1.3 发酵干燥法

发酵干燥法是介于调制青干草和青贮料之间的一种特殊干燥法。将含水约为50%左右的牧草经分层夯实压紧堆积, 每层可撒上约为饲草重量0.5~1%的食盐, 以防发酵过度, 使牧草本身细胞的呼吸热和细菌、霉菌活动产生的发酵热在牧草堆中积蓄, 草堆温度可上升到70~80℃, 借助通风手段将饲草中的水分蒸发使之干燥。这种方法牧草的养分损失较多, 多属于阴雨天等无法一下子完成青干草调制时不得已而为之。

3.2 人工干燥法

其特点是可减少牧草自然干燥过程营养物质的损失, 使牧草保持较高的营养价值。主要有常温鼓风干燥法, 低温烘干法和高温快速干燥法。

3.2.1 常温鼓风干燥法

常温鼓风干燥法可提高牧草的干燥速度。在堆贮场和干草棚中安装常温鼓风机, 通过鼓风机强制吹入空气, 达到干燥的目的。

3.2.2 低温烘干法

低温烘干法是先建造饲料作物干燥室、空气预热锅炉、设置鼓风机和牧草传送设备;用煤或电作能量将空气加热到50~70℃或120~150℃, 鼓入干燥室;利用热气流经数小时完成干燥。

3.2.3 高温快速干燥法

高温快速干燥法是将牧草切碎置于烘干机中, 通过高温空气使牧草迅速干燥的方法。

3.3 物理化学干燥法

运用物理和化学的方法来加快干燥以降低牧草干燥过程中营养价值的损失。目前应用较多的物理方法是用压裂草茎干燥法, 化学方法是用添加干燥剂进行干燥的方法。

3.3.1 压裂草茎干燥法

为了使牧草茎叶干燥保持一致, 减少叶片在干燥中的损失, 常利用牧草茎秆压裂机将茎秆压裂压扁, 消除茎秆角质层和纤维束对水分蒸发的阻碍, 增大水导系数, 加快茎中水分蒸发的速度, 最大限度地使茎秆与叶片的干燥速度同步。

3.3.2 化学添加剂干燥法

将一些化学物质如碳酸锂、碳酸钠、氯化钾等添加或者喷洒到牧草 (主要是豆科牧草) 上, 经过一定的化学反应使牧草表皮的角质层破坏, 以加快牧草株体内的水分蒸发, 提高干燥的速度。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减少牧草干燥过程中叶片损失, 而且能够提高干草营养物质消化率。

4 干草捆的制作

牧草干燥到一定程度后可用打捆机进行打捆, 以减少牧草所占的体积和运输过程中的损失, 便于运输和贮存, 并能保持干草的芳香气味和色泽。根据打捆机的种类不同可分为方形捆和圆形捆。

4.1 方形草捆

有长方形小捆和大捆, 小捆易于搬运, 重量为14~68kg;长方形大捆重量为0.82~0.91t, 需要重型装卸机或铲车进行装卸。

4.2 圆形草捆

由大圆柱形打捆机打成600~800kg重的大圆柱形草捆, 草捆长1~1.7m, 直径1~1.8m, 圆柱形草捆可在田间存放较长时间, 可在排水良好的地方成行排列, 使空气易于流通, 但不宜堆放过高, 一般不超过3个草捆高度, 圆柱形草捆可在田间饲喂, 也可运往圈舍饲喂。

5 干草的贮藏

干草的贮藏必须采取正确而可靠的方法进行, 才能减少营养物质的损失和浪费。

5.1 散干草的堆藏

当调制的干草水分含量达15~18%时即可贮藏。干草体积大, 多采用露天堆垛的贮藏方法, 堆成圆形或长方形草垛, 草垛的大小视干草的数量而定。堆垛时应选择地势高而干燥的地方, 草垛下层用树干、秸秆等作底, 厚度不少于25cm, 应避免干草与地面接触, 并在草垛周围挖排水沟。堆草时要一层一层地进行压紧, 特别是草垛的中部和顶部更需压紧、压实。

5.2 干草捆的贮藏

干草捆的体积小、重量大, 便于运输, 也便于贮藏。草垛的大小依干草量的大小而定。调制的干草, 除在露天堆垛贮存外, 还可贮藏在专用的仓库或干草棚内。简单的干草棚只设支柱和顶棚, 四周无墙, 成本低, 干草在草棚中贮存损失小, 营养物质损失1~2%, 胡萝卜素损失18~19%。干草应贮存在畜舍附近, 以方便取运饲喂。

6 干草品质鉴定

干草的品质好坏, 一般应根据干草的营养成分来评定。在生产实践中, 由于条件的限制, 只能采用感官判断, 判断干草的物理性质和含水量对干草进行品质鉴定和分级。

6.1 颜色气味

优质干草呈绿色, 绿色越深, 其营养物质损失就越小, 所含可溶性营养物质、胡萝卜素及其它维生素越多。适时刈制的干草都具有浓厚的芳香气味。干草如有霉味或焦灼味, 说明其品质不佳。

6.2 叶片含量

干草中叶片的营养价值较高, 所含的矿物质、蛋白质比茎秆中多1~1.5倍, 胡萝卜素多10~15倍, 纤维素少1~2倍, 消化率高40%。干草中的叶量越多, 其品质越好。鉴定时, 取一束干草, 看叶量多少, 确定干草品质的好坏。禾本科牧草的叶片不易脱落, 豆科牧草的叶片极易脱落;优质豆科牧草干草中叶量应占干草总量的50%以上。

6.3 牧草发育时期

适时刈割调制是决定干草品质的重要因素, 始花期或始花以前刈割, 干草中的花蕾、花序、叶片、嫩枝条较多, 茎秆柔软, 适口性好, 品质佳。若刈割过迟, 干草中叶量少、枯老枝条多、茎秆坚硬、适口性和消化率均下降, 品质变劣。

6.4 牧草组分

干草中各种牧草所占的比例也是影响干草品质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 豆科牧草所占比例越高, 干草品质越好, 杂草数量越多, 品质越差。

6.5 含水量

干草的含水量应为15~18%, 含水量过高不宜贮藏。测定时, 将干草束用手握紧或搓揉时无干裂声, 干草拧成草辫松开时干草束散开缓慢, 且不完全散开, 弯曲茎上部不易折断为适宜含水量;当紧握干草束时发出破裂声, 松手后迅速散开, 茎易折断, 说明干草较干燥, 易造成机械损伤;当紧握干草束后松开, 干草不散开, 说明草质柔软, 含水量高, 易造成草垛发热或发霉, 草质较差。

7 干草的饲喂

金塔县苜蓿干草调制技术规范 篇3

本标准规定了苜蓿干草收获调制过程中割草、翻晒、搂草、打捆和贮藏等环节上的技术要点, 适用于金塔县机械化收获调制的苜蓿干草。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 (不包括勘误的内容) 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6432:饲料中粗蛋白测定方法;GB/T 20806:饲料中中性洗涤纤维 (NDF) 的测定;NY/T 1459:饲料中酸性洗涤纤维的测定;GB/T 6438:饲料中粗灰分的测定。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苜蓿干草 (alfalfa hay) 是指田间种植的苜蓿经过刈割、干燥, 达到安全储存含水量的苜蓿产品。苜蓿干草捆 (bale of alfalfa hay) 是指苜蓿经过刈割、干燥和打捆, 形成的捆型产品。刈割期 (cutting period) 是指刈割时苜蓿所处的生长发育时期。现蕾期 (bud stage) 是指苜蓿田地中10%的单株出现花蕾的日期。初花期 (early-blooming stage) 是指苜蓿田地中10%的单株开花的日期。盛花期 (full-blooming stage) 是指苜蓿田地中80%的单株开花的日期。刈割次数 (cutting times) 是指苜蓿在一个生长季内刈割的次数。留茬高度 (stubble height) 是指苜蓿刈割时留在地表至刈割位置的茎 (残茬) 的高度。再生 (regrowth) 是指苜蓿刈割后, 休眠芽或不定芽萌动生长, 重新长出植株的过程。

4 割草作业

每年要综合考虑苜蓿产量、质量和再生能力, 并结合天气情况, 灵活掌握收获割草的时间。苜蓿收获之前, 认真收集当地短期天气预报及中长期天气预报, 分析预报天气情况, 确定割草时间。一般连续有3~5 d的晴天, 即可进行刈割, 苜蓿干草基本不会受到雨淋。如果割草期间发生阵雨, 降雨量很小, 地表不湿黏不会影响机械作业, 也不会影响苜蓿的正常晾晒干燥。苜蓿晾晒2 d后至快干时, 如遭雨淋, 会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 叶片损失大, 颜色变暗或黄, 甚至会造成发霉。

苜蓿割的越早, 质量越好, 但产量较低;确定刈割时间应根据用途和市场情况而定。如果奶牛饲用, 一般在现蕾期至初花期刈割, 叶子的比例高, 占45%以上, 能收获一级和特级苜蓿;如果饲喂肉牛和肉羊, 可在开花期-盛花期刈割, 茎秆下部的叶子脱落变黄, 质量在二级或二级以下, 注重产量。在市场缺草的年份, 可以降低质量标准, 追求产量;在市场饱和的年份, 应提早刈割, 追求品质。

如生产奶牛用饲草, 第一茬在现蕾期刈割, 一般在5月15日左右;最迟在初花期刈割, 一般在5月22日左右;鼎新片区热量丰富, 现蕾期和初花期分别会在5月5日和5月12日。每茬苜蓿应在7 d以内完成收获。再生草的刈割一般在前茬收获灌水后30~45 d进行, 再生草刈割与生长状况、天气、田间管理更为相关, 一般株高要达到80 cm以上, 现蕾期-初花期进行刈割。每年最后一茬草应在初霜前30~40 d完成刈割, 或者刈割后苜蓿不再继续生长, 进入冬眠, 保证苜蓿安全越冬和返青, 提高来年第一茬草的产量。东坝片区一般在9月20日进行, 鼎新片区可以推后至10月10日进行。生产养羊用饲草, 质量要求不严格, 产量高, 饲草的成本就低, 养殖效果就好。一般生产粗蛋白在14%~16%的苜蓿即可, 刈割时间可以在开花期-盛花期刈割, 再生草刈割时间亦同。但最后一茬的收获时间同上。

在刈割时, 要保证所有收获机械无故障, 易损配件要配齐, 保证收割顺利进行。刈割设备与搂草、捡拾打捆设备在作业宽幅和拖拉机轮距上要配套, 避免车轮碾压刈倒的苜蓿。刈割速度、打捆速度要配套, 并符合天气情况条件, 避免遭雨淋或过分日晒或过干打捆。

适宜的刈割次数和留茬高度:东坝地区以3茬为主, 也可以割4茬;鼎新地区可以割4茬, 也可以割3茬, 质量可能会下降。留茬高度为5~7 cm, 最后一茬为7~9 cm。如果做青贮苜蓿, 留茬高度为7~9 cm。苜蓿割后的留茬宜齐整、不重不漏、伤口要少, 以缩短苜蓿伤口愈合时间。

晴天、有风、空气湿度小的时候, 苜蓿晾晒的速度比较快。一般, 每天07:00~20:00露水少, 苜蓿刈割后容易干燥。

采用压扁割草机刈割, 茎秆和叶子基本同时晒干, 能够加快苜蓿干燥速度, 缩短干燥时间。压扁程度要适宜, 以苜蓿茎秆压扁、裂而不折且叶片保存完整为原则, 一般, 可调节压扁辊间隙为1.5~2 cm为宜。压扁胶轮磨损严重时, 必须更换压扁辊轮。按割草机使用说明书匹配拖拉机动力, 二者应连接可靠, 相对位置符合要求。

作业之前应检查地块, 记录苜蓿的绝对高度、生育期和田间杂草、地膜情况, 捡去较大的石块、较长的铁丝或其他硬质物体, 避免损伤割刀。刈割后填写《田间作业记录表》, 司机和管理人员签字, 注明重要的事件和问题, 对作业时的品质和产量做一基本评估。割草作业一般多采用梭形行走法, 条田较宽时也可采用环形套割法。根据地块起伏情况、苜蓿生长情况、拖拉机负荷及割草机性能, 灵活掌握作业速度, 行走速度一般为10~15 km/h。作业时随时观察作业质量, 注意机具作业状况, 如有不妥应及时停车检查调整;如遇故障, 停车并切断动力后, 检查排除。

5 翻晒作业

当产量较高, 草条厚, 下面较湿, 含水量较大, 影响干燥速度, 甚至会产生霉变时, 应进行翻晒作业。翻晒时, 草条上部的含水量不低于40%~50%。一般在刈割1 d后进行草条翻晒。

翻晒在晾晒2 d后, 可采用上下翻晒得机械翻晒, 翻晒后1~2 h就可进行打捆。具体翻晒时间要根据天气状况、土壤湿度和苜蓿干燥情况综合确定。

为了减少叶片损失, 当苜蓿含水量较高时, 一般在上午或傍晚翻晒;当苜蓿含水量较低时, 一般在空气湿度较大的早晨或夜间进行。

翻晒作业时, 宜根据地块起伏程度、苜蓿干燥情况和翻晒机效率灵活掌握作业速度, 一般为4~8 km/h。

6 搂草作业

当草垄上下部分干燥基本均匀、而且没有湿团或土块, 苜蓿晾晒至含水量不低于40%时, 将苜蓿草条搂成松散的草垄继续干燥, 苜蓿叶片脱落较少;在晴朗的天气下, 一般在刈割后2 d可以进行搂草作业。

利用夜间返潮或清晨有露水的时候进行搂草作业, 若露水特别严重时可选择露水稍微退去的上午进行, 以减少苜蓿叶片损失。

将两行草垄并为一行, 可进一步加快打捆时的捡拾速度, 同时可减少叶片掉落。采用梭形法或环形法进行搂草作业, 作业过程中随时观察机具工作状态和作业质量, 如有不妥及时停车检查;若在作业过程中发生故障, 应立即停车, 切断动力后方可进行检查维修。

搂草作业时, 以不掉叶片为原则, 需根据地块起伏程度、苜蓿干燥情况和搂草机效率灵活掌握作业速度, 一般为4~8km/h, 以减少作业过程中的叶片脱落和破碎。

7 捡拾打捆作业

当苜蓿含水量晾晒至18%时进行打捆作业, 需打成大捆时苜蓿安全含水量则为14%~16%, 通常在刈割后3~5 d进行, 具体打捆时间需根据天气状况和苜蓿干湿程度而定。随时关注天气预报, 若苜蓿含水量降到25%以下, 天气可能会下雨时, 可选择提前打成低密度草捆, 然后运至贮草棚或堆垛苫盖后继续干燥, 堆垛时草垛上应留有较宽的通风道, 测定草捆的温度变化, 温度超过40℃时要解捆, 避免出现烟草苜蓿, 甚至发霉。

选择在下午6点以后或清晨空气湿度较大时进行打捆作业, 叶片开始变柔软, 以减少苜蓿叶片的掉落和破碎。夜间作业时, 作业机组的照明设备应符合作业要求。夜间行走速度要慢, 避免漏草。如夜间潮气太大, 可选择在上午作业。要根据苜蓿的含水量和天气湿度情况灵活选择作业时间, 叶片变干和脆时立即停止打捆。

认真检修和调试打捆机具。打捆缠线要准确, 以防穿线针对孔不正和散捆故障的发生。打捆时草捆松紧度要适宜, 两边切割整齐, 长度80~90 cm, 湿草捆重量在18~22 kg/捆为宜, 成捆体积一致, 打捆绳使用专用打捆绳, 每捆二道。

一般采用梭形法或环形法进行打捆作业。打捆速度要依草条厚度、苜蓿干燥情况灵活掌握, 一般作业速度为4~8 km/h。作业过程中随时观察机具工作状态和作业质量, 如有不妥及时停车检查。若发生故障, 应立即停车, 切断动力后方可进行检查维修。

实时关注天气预报, 若在打捆期间有降雨发生, 则应提前增加打捆机数量, 并延长每天打捆时间, 力争使苜蓿在降雨前打捆并贮存。.

作业前要填好《田间作业记录表》, 注明水分、颜色、是否雨淋等, 对特殊事件要注明。作业结束后司机和管理人员要签字。

8 质量检验

苜蓿在翻晒、搂草和打捆作业前应分批次测量水分含量, 由此确定作业时间。

采取田间初步分级, 按级码垛。同一生育期和长势, 并在48 h内刈割的苜蓿地可以视同为同一批次, 超过48 h的分为另一批。同一批次的草可以码成一垛, 超过300 t时, 另码一垛。场地容许也可码成一垛, 但在抽样时, 必须每300 t抽取一个混合样品送检。如果出现淋雨、过度日晒而颜色变黄白、田间杂草含量高、草过干或过湿打捆等严重影响品质和物理感观的情况时, 必须单独码垛, 并做好田间作业记录备查。每垛均有编号和与其相对应的《田间作业记录表》。

草捆堆垛后也应按批次, 每≤300 t随机钻取30个小捆, 取混合样品一份, 一般300 g/份为宜, 填写样品标签, 送检验机构测定水分、粗蛋白、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和粗灰分等含量。从小捆压扁方向钻取样品, 首先将表面3 cm的草剥除, 再向里钻取30 cm的深度取样。在抽样中发现有“烟草苜蓿”或发霉的现象须记录其出现的频率, 并记录, 以便指导加工与销售及其分级工作。草捆含水量应在13%以下时取样, 如发现样品含水量偏高, 需先将样品置于阴凉处风干, 然后再装入密封塑料袋, 置入标签。标签要注明样品名称、编号、采样地点与时间、草垛号、生育期、茬次和生产单位。

水分的测定, 田间可采用快速水分测定仪, 实验室采用国标方法测定。粗蛋白的测定按照GB/T 6432的规定, 也可采用近红外光谱仪快速测定法。中性洗涤纤维的测定按照GB/T 20806的规定, 也可采用近红外光谱仪快速测定法。酸性洗涤纤维的测定按照NY/T1459的规定, 也可采用近红外光谱仪快速测定法。粗灰分的测定按照GB/T 6438的规定, 也可采用近红外光谱仪快速测定法。

9 堆垛贮藏

苜蓿打捆完成后应及时送往储草场, 或运送到贮草棚中堆垛贮藏, 也可在田间盖苫布堆垛贮存。码垛时按《田间作业记录表》初步分批码垛, 并编垛号。

草垛底部垫有15~30 cm高的空心木架, 也可以垫沙石块, 四周应有排水沟, 以达到通风、防潮、防霉和防水浸的效果。也可垫塑料布, 码完后向上翻包入草垛。每垛均需备有防雨篷布, 在下雨前覆盖, 边角每60 cm要有孔环便于系绳固定篷布, 篷布四边要垂地或离地1 m。雨后立即掀掉篷布。待水分降至14%以下时可以长期苫盖, 减少水分损耗。

根据堆垛时草捆的水分含量, 在每层草垛上要留有10~20 cm的通风道, 使草捆能够通风散发水分。垛的形状为长方体, 底码8个捆, 高10个捆, 然后收顶高为13层, 呈屋顶状, 以便排水, 长度不定。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粘附分子 下一篇:施工控制轨道交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