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客家祭祖习俗

关键词: 客家 习俗

第一篇:广西客家祭祖习俗

客家婚礼习俗

客家族群的婚嫁习俗,有保留中原汉人古风《六礼》的一面,又有变异的一面。俗随时变,随着社会的发展,时至今日,虽然各阶层繁简不尽相同,但生活在乡镇的平民百姓,一般都要经过四个既郑重又隆重的仪式。

传庚——相亲 男方托媒人到女方家说媒求婚,女方若有意联姻,即将自己的生辰八字交媒人带给男方,男方请“先生”将双方的八字“推算”一番(俗称“合八字”),看是否“相克”,这个过程即为传庚。进入新时代后,这个“合八字”的仪式已经极少见。现代意识较强的男女双方,一开始就在亲人的陪同下亲自到圩镇的酒楼里互相见面(看妹子),若双方有意联姻,便在餐桌上当面交换信物,这就算相亲之后允婚了。

过聘——订婚 相亲允婚之后,男女双方有一段“思考期”,若双方都不“反悔”,女方则选定一个日子,携着一大群亲属到男方住处“看屋场”(采家风),是时,男方百般殷勤,用美酒佳肴将女方带来的亲属灌醉之后,便在宴席上与他们讨价还价,议定恩恤金、礼金、鱼肉、米酒的数量与嫁妆的项目,并敲定行嫁娶亲的日子。如若不能近期嫁娶,每逢重大传统节日,男方必须携带礼品到女方家“捎节”——慰敬女方的长辈。

行嫁与接亲 行嫁与接亲是赣南客家婚俗中最隆重的仪式,要举行一整套项目繁多的礼仪。第一天下午开始为暖轿夜(以前接亲用花轿),新郎要进行化妆(修饰礼仪),叩拜祖宗,然后在一派庄重的气氛下,由舅舅唱赞叹词并为新郎披红、戴花(插在礼帽上)。

第二天是正酒日子,新郎随同唢呐手、彩旗手(彩旗用红布绕着两根小桂竹)、先生(礼生)、媒人等到新娘家迎亲,其间,男方必须完成以下礼仪,分别给女方家的先生(礼生)、沐浴(为新娘穿衣服的人)、开厨(厨师)、走堂(端菜的人)、整容(为新娘化妆的人)、扶鸾(伴娘)等三十多人(为喜事帮忙的人)分发红包,以示谢意。新娘除化妆外,要叩拜祖宗,还有一个特别的程序“哭嫁”,哭嫁没有固定的哭词,是触景生情,即兴而作,诉述父母的养育之恩和对娘家的依恋之情等。新娘出嫁时更为有趣的是抢手箱(箱内装的是新娘哭嫁钱),抢手箱是由新娘的哥哥和叔叔到新娘房间把手箱抢出来。凤冠霞披、红衣绣鞋的新娘出屋时,在喜炮声中由长辈和媒人牵着头顶簸箕的新娘走出闺房,过一门槛给一个红包,然后在大厅的上厅叩拜祖宗,再由哥哥或弟弟背到大门前送进香车(或花轿、单车、汽车),由新郎带路,在送嫁姐妹和弟弟(一般是小男孩,寓意早生贵子)的随同下起程,在吹吹打打的男方接亲队伍的簇拥下,来到鼓乐相迎的新郎家。男方家的亲朋好友恭候在门口用鞭炮迎接,并请送嫁的亲戚进屋喝茶,但新娘仍要站在门前的摸篮(米筛)中“站性子”(表示到婆家后不能任性,必须蹈规守矩,懂得方圆),待鞭炮燃放后,由手持点燃火把的婶子或嫂子牵着新娘进入新房(火把一般由竹片、丝茅、桃树枝、红绳组成,寓意驱邪迎新),并分撒花生等果品。然后开始就餐。其入席是很有讲究的,正酒那天的首席是由舅舅坐。在酒席上还有一种独特的客家分菜(寓意分财)习俗,就是把一些便于携带的菜肴分给来客带回家中,让其家中老小一起分享丰盛的喜宴。

拜堂与闹房 拜堂的仪式是: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父母,最后是夫妻相拜送入洞房。进入洞房的新郎新娘,喝两碗交杯酒,然后勾肩搭膀吃两个鸡公腿。礼毕,婚礼正宴开始,新郎新娘在礼生的引导下,敬请嘉宾对号入席。

入夜,青年宾客相聚新娘新郎洞房,尽情戏耍搞笑新郎新娘,直到淋漓尽致为止,新郎新娘洗澡更衣,同床入梦。婚嫁礼仪遂告完毕。

婚后的第三天叫“拉三朝”,新郎新娘要到女方家拜见父母、兄妹,一表孝心,二报平安。

第二篇:客家订婚习俗

俗话说:“男大当家,女大当嫁。”在宁化石壁客家祖地这个地方,男女双方要成婚,必须要有订婚这个过程。

出三月。当女孩已经长大,到结婚年龄时,女孩的父母就会将女孩的出生年月及时辰(过去是用一张红纸写上女孩的出生年月及时辰,客家人称三月,如今一般人不写了,只是口头告诉媒人或熟悉的人)告诉做介绍的人。介绍人将女孩情况告诉周边的媒人或熟悉的人,看有否男孩要找婚的。如有,男方父母将对方女孩的生庚拿给算命先生去算,经算认为男女双方“相生相合”,这时男女双方就可以见面互相认识了。

相识。相识就是男女双方相互认识。男女双方见面互相认识,必须选择好的日子。选择双方见面的地点一般不在男女双方家中,而是选择街上的酒店或商场等地方。双方相互见面后,男方应给女方一个红包(客家人称这是男方给女方的果子钱)如在酒店,也可以吃吃点心,双方谈谈话。以后通过双方接触联系一段时间,如果双方都认为谈得来,对双方各方面的条件,双方都满意,这时已水到渠成了,便可以选好日子订婚了。

出发。订婚这天,必须选择好的日子,并将时间提前告诉女方父母,好让她家作好准备。男方家要买猪肉、桔饼、五色果子、香烟等,带上三至五个人,上午到达女方家中。到了女方家门口时,她家父母及兄弟叔伯会一起出来门口迎接,并接走东西,迎着他们一起进入女方家中。

协商。当男方的人进入女方家中后,双方互相递烟,并叫男方来的人洗手后先喝茶,接着便端上点心,让大家一起喝客家美酒,便于双方父亲、媒人(也称介绍人)及兄弟叔伯一起协商嫁娶的有关事宜。一般是聘金(也有人称抚养费)和给男方的“回奉”及给女方做衣服的款这三大类为主。

订婚。经媒人及双方父亲、叔伯一起协商,双方都满意后,便可以开始写礼帖了,礼帖一式两份,礼帖写好后,把两份礼帖放在桌子上,将男方带来的银圆、钞票一起压在礼帖上面(客家人称这叫压礼帖)然后由女方父母清点银圆及钞票,旁人在周围看着。清点好后,由负责写礼帖的人,将一份礼帖交给男方,并说:“祝你周年生贵子,人丁兴旺!”另一份交给女方父母,也说:“祝你周年做个响婆婆响外公(响,表示女儿生男孩)你家也人丁兴旺!”接着男方父亲给写礼帖的一个红包,并给女方家中所有的人发红包。男子要送给女子一个大红包(客家称这是见面礼)礼帖压下后,表示男女婚姻已定,大家都松了一口气,但这时,无论是谁,都沉浸在无比欢快之中。

吃鸡腿。订婚后,表示男女双方已成为夫妻了。女方家的母亲要亲自端着刚宰的新鲜鸡腿给新女婿吃,并说:“祝你们夫妇偕老、子孙满堂!”同时也端给男方父亲一碗鸡腿,并祝他:“周年做响爷爷,人丁兴旺!”然后在场的人一起吃午饭。

回赠。男方在离开女方家之前,女方父亲要包给女婿一个银圆(现在也有人送金戒指的)母亲也要给女婿一个红包或银圆。女方家要送给女婿一顶福帽、一条福裤、一双福鞋(表示从头到脚,有头有尾)两枚针,一枚穿上红线一枚穿上绿线,并缝在新布上,表示一针穿一线,一女配一夫。一大包喜糖。男方带来的猪肉回一块,必须有骨头的。表示男女骨肉亲。还要包上茶叶、豆子、芝麻、米、盐合五样(表示五福临门、五子登科之意)给男方家做订婚擂茶之用,这些东西装成两个袋,让男方带回家中。

这些东西准备好后,女方家中所有的人及在场的兄弟叔伯,便高高兴兴欢送男方的人回家。这时,回家路上的男方一帮人,为他找到好媳妇而高兴地议论着,而女方一伙人为女儿嫁到好老公而高兴得合不上嘴。反正这时,不管那方都异常高兴、都喜笑颜开。

第三篇:客家礼仪、习俗之二

客家渊源

客家是中国汉族的一个庞大的民系共同体,形成历史悠久,人数众多,根据资料显示,客家人现有总人数5500万,其中中国约4500万,在海外客家人当中,大多数居住在亚洲的一些国家,其中马来西亚约125万、印度尼西亚约40万、泰国约37万、越南约30万、新加坡20万、缅甸10万...,其他分布在美洲、欧洲、澳洲等地。

客家先民,系来自中原。是历代因战乱从中原大规模直接迁徙而至,或辗转迁入,或官宦、贬谪、经商等原因而落居。其先民迁徙有以下几个时期:

(一)秦汉统一中国,中原移民开始南下。

1、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军六十万灭楚“南征 百越之君”,集结余干之水的秦军,于公元前221年置闽中郡后,即分兵南下,从闽粤赣边入抵揭岭,即揭阳山,今揭阳县北一百五十里,直抵兴宁、海丰二县界。

2、秦始皇三十三年,五十万人守五岭,即赵佗“将卒以戍越”。由是观之,闽粤赣边有两支秦军屯戍,一戊南野之界,一戍揭岭。

3、秦始皇三十四年,赵佗又在隔河二里筑城以控武水,筑万人城于中宿浈山。赵佗又在龙川筑城居之。这批筑城者人数不详,但同期徙往北方边郡筑城可考者,少者三万户,多者五万户。

4、秦始皇三十六年,估计秦驻闽粤赣边之戍徙民约占当地人口三分之一以上。

5、汉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5年),又大批中原士卒南戍 岭南,分驻于郡县及军事要冲。

6、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闽中及揭阳(潮、梅古为闽越地)的闽越人都搬走了,是地只留下秦中县徙民的后裔。这说明自此起,闽粤赣边居民是以中原移民为主体。

(二)汉末建安至东晋永嘉之际,中原人民避难,有一部分人迁入闽粤赣边区。

东汉末年,中原人民避难入交州,曾掀起一次高潮,南迁主要由海道而来。

南北朝时,南北对峙,中原人民又一次大规模南迁,迁移人口约96万,大部分稳定在长江中游两岸,其中一部分入江西赣南,部分又经宁都、石城进入闽粤边州县。

永嘉之际,中原士族流入福建者众。

(三)唐代安史之乱,战祸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中原人民大量南逃。

(四)唐末黄巢起义,中原人民避难者又大批逃入闽粤赣区。如宗室李孟,由长安迁汴梁,继迁福建宁化古壁乡。固始人王绪、王潮响应黄巢起义,率光、寿二州农民起义军五千下江西。唐末至宋、闽赣边人口激增。

(五)宋南渡与宋末再有大批中原人民逃难至粤中与闽粤赣边地区。

建炎南渡,一部分官吏士民流移杭、秀、苏、常、湖、即太湖流域一带。另一部分而且是大部分随隆 皇太沿走洪、吉、虔州,皇太回临安。这些士民没有随太后的条件,又势不能北返,因而一部分南渡大庚岭,入南雄、始兴、韶州。一部分由虔州入汀州。一部分滞留赣南各县。

南宋末年,元军大举南下,江浙及江西大量宋民,一路从蒲田逃亡广东沿海潮汕至海南岛。

(六)除以上所述因战乱大规模南迁外,中原人民因旱灾水患逃荒而南来,亦有历代官宦、贬谪、经商、游学而定居闽粤赣边地区者。

从以上史料看,客家先民主要来自中原汉族。而客家民系形成的过程中,又不断融化吸收畲、瑶、蛋、木客等南方少数族群壮大了客家队伍。

客家礼仪,习俗

(一)传统婚嫁习俗

说媒 过去客家男女青年,十六岁以后就可托媒人说媒,介绍婚事。一般是由男家父母托媒去女家说,也有女家请媒人先访男家的。

看妹子, 男女两家通过央媒说合,如双方都有意,就约定时间“看妹子”。

写庚帖 双方同意后,就要互告男女生辰八字。回去后,各请算命先生来“合八字”。如八字合得来,不会相冲相克,就写出庚贴(俗名婚单),各置于香案之上,如三天内无不祥之兆,这门亲事就定下来(如八字不合,男方要把女的庚贴送还女家)。

编红单 也称“开红婚帖”,或叫讲财礼。由男方父母,宗亲和媒人一起到女家,将男方要送给女家的财礼开具出来。红单中有的还要写上回婿礼品,如帽、银花、衣服、鞋、袜等。开红单过程中,双方会讨价还价,最后协商敲定。红单开完后,男女双方还要交换信物如戒指、手帕等。最后男方来人在女家吃完中饭回去。

定亲 也叫“大扎”,即再次正式把婚事确定下来。男青年及其父母等要去女家,送去猪头、鱼、肉等,女方父母、哥嫂、叔伯、外祖父母等都要出场。吃完中饭后,女孩子要出来见面,称男家父母为爸妈,两家父母相互称亲家、亲家母。

看家方 即女方到男方去看家庭,时间有的在“大扎”前,有的在“大扎”后,女方去的人除女孩子及其父母亲外,姑嫂、姐妹等都要去,大大小小十几人,不带礼品,就是带一点,男家也不敢接。

送日子 婚事定下以后,男方要请算命先生择定过门日子,包括新娘出门的日子、时辰,到男家后归门的时辰,此外女方裁红衣、男方铺床的日子也要同时择定。

送菜和抬嫁妆 新娘过门前

一、二天,男家要请宗亲将红单规定的聘礼和鱼、肉、禽、面条等物,由十多人送到女家,回来时就把妆奁、家俱等带回男家。

迎亲 也叫接亲或过门。婚期前一天,男家要去十多人到女家接亲,有鼓手乐队,有放鞭炮的,有抬花轿的,有烧香的(要到女方的祠堂、庙宇、社公烧香),一个挑担的,一头挑带路鸡(一公一母),另一头是酒和松明,一个女的要带上新娘穿的衣服,还有扛木箧的二人,要扛去鱼、肉、酒、糕饼、香烟、鞭炮、蜡烛等物,媒人也要去,新郎有的去,有的不去,如新郎同去,新郎也要做轿,放鞭炮的是男方的全权代表,随带红包

一、二十个。

接亲的人到女家后,先吃点心,然后由女家二人带着到祠堂烧香敬祖。女家在中午或晚上,要设宴请客。 新娘动身一般是在半夜子时或卯时,越走天越亮,象征走向光明,再是晚上出门,也不会碰到抬棺材等不吉利的事。迎亲队伍前面是打灯笼的,接着是吹鼓手,花轿在中间,后面是接亲的人。

新娘到达男家,如还不到所规定的入门时辰,就要在大门口坪上或在门外旁边房子等候。入门一般是早上

七、八点或

八、九点,有的甚至要等到中午。到了入门时辰,新娘要踢轿门,由男方的伴娘将新娘牵出轿,然后在大门口“过火堆”,新娘从用杉树枝烧起的火堆上跨过,才进大门。

拜堂 新娘在鼓乐声中进到大厅以后,就开始拜堂。大厅摆设香案,东边站父母、长辈,西边站外戚,北边站房亲,南边站小辈。拜堂前,外家要给新郎挂红,用五尺长的红布披在新郎身上。

口念:“手拿幡红五尺长,一心拿来扮新郎,扮得新郎生贵子,早生贵子中个状元郎。”拜堂时,新郎站左,新娘站右,由礼生叫: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高堂,四夫妻对拜。

最后是亲戚见面,要给新娘红包。拜堂毕,伴娘用红罗将新娘牵进新房,新郎新娘在鞭炮声中从房门口向大厅撒喜糖。然后新郎新娘吃交杯酒。伴娘用托盘捧上一只鸡,边端酒边讲:“团团圆圆,壁合珠联”,“观音送子,早生贵子”;“夫妻和好,白头到老”。 (此礼仪在梅州地区亦已不常见,被现代婚礼模式取代)

中午办酒席,吃婚宴,用高声地炮邀客,每半小时放一次,酒席开始入席时放三响。接着由礼生报名单,一桌二个上席,按辈份和亲疏,先安排上席就坐,然后其他人随便入席。男女宾客分开就席,新郎新娘要到席上敬酒。

闹房 闹房一种在大厅闹,一种在新房闹,也有先在大厅闹,后到新房闹。闹房期间,鞭炮隔几分钟放一次,一直闹到午夜方停。

回门 也叫“转门”。一般是婚后第三天或第五天,由女方派新娘的姐妹等女眷来请新郎新娘一起去做客,媒人及新郎姐妹也同去,共7-14人,吃罢午宴,当天回来。

送满月 结婚后一个月,新娘娘家要来送满月,同时送来小鸡、蔬菜、种子、谷种、豆子等,示意五谷丰登,财丁兴旺。

(二)传统喜庆习俗 1.诞生礼仪

标志着一个人出生的庆贺和祝福,是人生中的开端礼仪。 催生 出嫁女儿怀孕快分娩时,一般是婴儿出生前

一、二十天,娘家要带着鸡、鸡蛋、面条、粉干等来到女儿家“催生”,有预祝平安出生之意。如母亲已不在,则由嫂子去催生,中午要设宴招待。

小孩出生后,女婿要带着鸡、蛋、米酒(有的带几十斤)到岳家去报喜,外婆家要请客,至亲友好都会来参加,以表示祝贺。外公、外婆会回赠鸡和红蛋。

做三朝 小孩出生三天,要做“三朝”。先给小孩洗澡,请接生婆吃饭。外婆会送来大公鸡、鸡蛋、面条、糯米粉等。要做“三朝酒”,宴请外婆及亲房。有些地方还要给至亲亲友送红蛋,亲友在满月前会回送鸡、鸡蛋、面条等物。

做满月 婴儿出生一个月,要做“满月”,外婆会送来大公鸡(很多地方送大阉鸡)、鸡蛋,还会送来婴儿穿用的衣服、小被、帽子、项圈、风衣、裙、银手镯和背带等,舅舅、舅母、姨姨等女家亲戚,一般都送小母鸡、鸡蛋、衣服、布料等,姑姑、叔伯等男家亲房也会来庆贺。

一百天 小孩出生100天,也要庆贺。这一天,外公和女家的伯叔会拿公鸡来庆贺,其他亲属一般都要给婴孩送红包。

做周岁 孩子出生一周岁,要做“周”,庆贺孩子“得周”。周岁比满月更为隆重,来庆贺的客人也更多。

2.成年礼仪

客家的成年礼仪分男、女两种,男子的成年礼仪叫做“冠礼”,女子的成年礼仪叫做“笄礼”。 (现在好像已经无此礼仪,至少在我所在地(世界客都——梅州)没有了)

3.寿诞礼仪

做生日 客家人与各地的习俗一样,每年做一次小生日,十年做一次大生日,但以做大生日较为普遍。从十岁“启十”起,一直做到四十或五十岁,到了六十以上,可称为祝寿。做生日要吃寿面和荷包蛋,示意长寿百岁。 (此习俗亦已简化,只做大寿:六十岁以上)

祝寿 祝寿时,出嫁的女儿要送来大公鸡,还要送寿衣、寿帽、寿饼、寿鞋、寿袜,从头到脚一整套,父亲做寿,同时也要给母亲送上一整套,此外还要送来寿轴、喜炮、寿烛、公鸡以及寿桃、寿面、寿饼、寿酒、寿肉等。其他人来祝寿,一般亲友送寿幛、寿联,或者再加上送礼金。

不少地方,七十岁以上高龄、子孙多、家境较好的老人祝寿,要举行拜寿仪式。

客家人生日和祝寿,是知情人自行送礼,上门祝贺,先贺后请;除内亲、至交有发请贴外,不贺不请。

4.建房迁新居

客家人把建房和乔迁新居亦视为重大喜庆之一,要进行隆重庆贺。

建房时,房屋定位,房门定向都要请堪舆先生测定,竖柱上梁时,要张灯结彩,贴红联。新房建成后,要在入宅的前一天晚上,进行“驱邪”、“除煞”,然后才能迁入居住。

迁入新居时,要随带灯笼(或油灯)、火笼、秤等进屋,还要带一窝小鸡,蒸一甑饭捧进新屋,以示新丁兴旺,喜气盈庭。迁新居要办“入宅酒”,宴请亲友和建屋工匠及帮工等。菜肴中要有韭菜、豆腐、猪肠、猪血和米糕等,示意长长久久,发财高升

第四篇:始兴客家节日习俗

我的家乡位于粤北山区的一个小县城--始兴县,2011年,荣获“中国围楼文化之乡”和“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称号。 汉族人口约占 97%,少数民族 3%左右。大的节日活动基本相同,全县较为盛行的大节日有:除夕过大年和元宵节,五月初五端午节,七月中元节,八月十五中秋节,另每月有不同的小节日,如二月春分节、三月清明节、四月立夏节、六月初六太阳节、九月九重阳节、十一月冬至节、十二月十六圆牙、二十四小年夜等,此外有扫墓祭祖及地方性的安龙、打醮。除夕过年是最大的节日,最隆重。从十二月十六开始为进入年关,至正月十五过完元宵才为解除年关。年前半个月是筹备过年,大年初一开始是新年快乐的十五天。年前,忙忙碌碌为吃穿住用玩作准备,如修补或作炉灶、修整房子和门前屋后的檐街小道,打扫环境卫生,有的添置家具或修理家具。敝帚自珍,家具虽旧,但刷洗锃光,重新摆设,意惑舒适。家家户户张贴门画对联,富豪人家还张灯结彩,人人都设法把旧貌变为新颜,形成一种热烈祥和的节日气氛。准备穿的。农家平时极少穿新衣,辛苦了一年,想换上一件新衣,特别小孩,穿上新衣表示高高兴兴过新年,又增添了一岁。男人服装以唐装居多,少数人穿长大褂,头上戴毡帽,亦有人戴礼帽,脚上穿布鞋,少数穿皮鞋。女人穿托边大襟衫,其中有双托边和半托边及青年穿的托牙边等大襟衫裤。头上戴软耳,额栏,平时做工包扎长方形布巾。脚上穿绣花布鞋,花样款式之多,具有始兴独特风格。 准备吃的。年料品种繁多,盛行的灰水糍是送年的礼品之一,大部份人家要做。粳米糍、麻糍也有人同时制作。有制盐水、淡水花生、印米粉饼,做花生糕、炒米糕,有烧油饼、草果、麻筒、豆饼、糍壳、芋壳等油炸食品,还有做腊味、酿黄酒、烧酒,较 有名的是澄江黄酒、清化烧。此外,准备玩的,如舞龙舞狮、彩灯、鞭炮以及小孩玩具等。十二月二十四日为过小年,里里外外全面进行大扫除,有的更换炉灶,把家具洗刷干净,晚上祭灶和小加菜。亲友互相送年也开始了。入了年关还有很多不成文的规矩,如不能在墙上打钉子,不能打骂小孩,尽量少说不吉祥的话,表示接近过年,大家过个团结、祥和的年,这也是思想上、语言上、行动上的准备。除夕过年,是大团圆,合家欢乐的一个晚上,家家户户加菜吃团圆饭,饮高兴酒,庆祝一年来辛勤劳动获得的丰硕成果,迎接新一年的顺利吉祥,回顾过去的一年,计划新到来的一年,长辈教育晚辈遵纪守法,和善待人处事,尊老爱幼。同时,老小高高兴兴、热热闹闹,一边试穿新衣新鞋,一边谈笑,很快过了几个钟头,有些当家的还给老人和小孩一点压岁钱。有的家庭睡前鸣放鞭炮,以示封门。大年初一,新年开始的第一天,首先是选择吉辰开门,多数人在零时至三点左右,少数人在寅时开门。良辰到,打开厅门,烧香点烛放鞭炮,迎吉神。接着到就近寺庙里烧香 敬茶拜神求保吉祥。随后,有的地方打锣敲鼓到天亮。白天,晚辈向长辈拜年,互说吉祥话,长辈给小孩发糖果,有钱人家给发小红包,有的地方互相请饮新年酒。 初二,是开牙日,据说初一吃斋,初二开始吃荤,叫开牙,所以早晨起来首先要提着大雄鸡或大阉鸡到就近寺庙里开杀。一年里每月初二日和十六日定为牙祭日。故正月初二为开牙,十二月十六日为圆牙。初二的另一个习俗是:亲戚家里头年有老人过世,在这天则要去他家祖堂拜祭一次新置的灵台,表示尊敬,俗称 “拜新台”。 初三,俗称 “穷鬼日”,每家都是进行一次打扫卫生,并用香烛纸爆将垃圾送到外面,表示送衰迎旺。衣服也彻底洗刷干净,为走亲访友作准备。 初四,是新年的吉日,男女老幼开始相互走亲访友做客数天。妇女带着小孩去娘家住上几晚,老小相会,愉快玩上几天。男人访友交流新年的生财之道。新嫁娶的新郎新娘家里互请新客,男人到女家及其亲房家里轮流吃饭,女人去男家的亲戚家里做客一次。 新年期间,每个村庄都可听到老百姓演奏着跷板锣鼓、龙锣鼓、狮头锣鼓、大锣大鼓声音。有些地方还有八音乐队演奏,这是一种民间乐团组织,节日里为了热闹庆祝而表演,平时为民众婚丧大事演奏。其乐器有:锣、钹、鼓、梆、笛、箫、二胡、唢呐等组成。一边奏乐一边唱词,很入耳动听,有时加放三连炮,热闹倍增。舞龙舞狮从初一开始到县城商店、农村大厅拜年,直至元宵结束。细狮头的表演最引人观看,因为舞狮后接着还表演武艺,有打拳、有戈矛、耙头、关刀的比武,有跳台、飞斗斛、穿刀圈„„花样多,武术精彩。在元宵节晚上活动内容更丰富,有舞蚌精、龟精、火龙、有扛春色、迎着彩灯、鸡公灯、走马灯游行,火光四射,热闹非凡,共庆元宵佳节。 五月初五端午节。端午节盛行做蕉叶糍,裹粽子。据说做粽子是为了怀念战国时爱国诗人屈原(注)。五月节那天每户门框上悬挂艾和菖蒲的传说是:福建某地有人被官府定为株连九族问斩之罪,皇宫派出杀手时嘱咐:“除门前挂有树青(带叶树枝)的不杀外,其余的斩光杀绝。”由于挂树青的人在其街头街尾都挂上一棵树青。杀手看见挂有树青就未进入这条街了。树青保了全街人的平安。后来,为纪念这个死里逃生的吉祥日,每年的这天都在门前挂上平安树青,后有人迁居外地传入始兴。后来人们把树青改用生菖蒲和艾,挂后用来泡水洗澡可散风除湿辟邪恶,更为平安。因为这个日子与爱国诗人屈原投江自沉的日子相近,则同时在农历五月初五纪念。上午挂青迎吉祥,丢粽子入江送水怪及划龙船驱赶水怪,午时喷撒雄黄酒驱除虫蚁毒物,晚上加菜庆平安。端午节日活动主要是观看龙舟。五月初六逢始兴街日,县城附近十多公里的男女老少都云集到县城。墨江河两岸人山人海,观看大井头村和罗所村的龙船表演和比赛。那时的龙船装饰得很华丽,有凉伞、帅旗、彩旗和人字形的各色小旗,有人打鼓,中间有人敲锣,有人对着龙王菩萨摇扇子,船尾有舵手把舵,船两边几十人手拿划桨使劲地划。在龙舟竞渡,众目睽睽,万掌齐挥时,龙嘴里不时吐放出黄色烟雾,河岸上还有人配合放三连炮,热热闹闹,节日气氛浓。民间还有一段龙船歌词:“五月里来五月花,新打龙船照(顺)河下,三十六人齐下水,中间打鼓两边划。” 八月十五是中秋佳节。中秋节盛行月饼是和全国各地一样,传说吃月饼有个小故事:起初,民间在八月十五的月圆日,家里也团圆,大都做圆形饼吃,并互相送圆饼,作为礼物之一。一次民众为了约定时间反贪官污吏,就在大圆饼里包上字条,待打开圆饼时详知一切。后来为了纪念这个有意义的大圆饼,称为月饼,并在饼里添加配料,把月饼做得更好吃。每年八月十五都在月夜里赏月吃月饼。团圆节,除月饼之外还有许多圆形的东西,如把芋头磨刷烂做成圆形用油炸至金黄色叫芋圆,还吃大圆柑子等。在赏月期间,不少地方,女人玩 “扛月光姊”,男人玩“打迷魂童子”活动。扛月光姊。女人聚集在明月下,摆上方桌,桌上摆放着柑子,月饼、苎麻、棉花、女绸衫、缎鞋,一托盘白米,一碗白水,几束鲜花。由两个十多岁的闺女,把后端插上一根筷子的小擦箕(俗称炒米擦)翻倒过来,盖上红绸布,用双手抬着在米上空。另一女人点燃三根香,面对着月亮请神说:“月光姊,月光娘,请你下来料(玩)一场,柑子有你吃,月饼有你尝苎麻有你织,棉花有你纺„„。”之后,过十多分钟,扛着小擦箕的手显得比原来重了许多,而且会自然移动,这就是月光姊下来了。若说 “请月光姊画莲花”,擦箕就慢慢移动,筷子则在米上面画出一朵莲花样,叫画 “月月红花”,它就画出月月红花样,还会写简单的字„„玩得开心。打迷魂童子。在明月下,由一个男子汉伏在桌子上,闭上眼睛,由另一个男人在后面对着月亮请神之后,过十多分钟,伏在桌面上的人会起来行走,自己打拳、唱歌,若有人叫:“师傅捉鱼 ”,他就自然做起捉鱼的动作来,并边说话: “捉鱼”。叫 “师傅捉鸟”,他就做爬树的动作,一边玩 “捉鸟”。叫做什么就做什么,经过一段时间,由别人大声叫他才醒过来,又与正常人一样,他不知道刚才做了什么。 下面略述其余小节日习俗: 春分至清明为扫墓祭醮祖坟时间,老祖公一般都有蒸尝岭、蒸尝田。山岭可卖木头,良田可收租谷,每年收一大笔款。在祭醮时,裔孙们打锣敲鼓,杀猪杀鸡祭祖很热闹,有的集中吃上一餐饭,有的发人丁肉,有的让绅士(有学历官职)、老者(六十岁以上)陪做头的人多吃几餐饭,有的七十岁以上者加倍人丁肉,八十岁以上老人由他拿肉,能背出祠堂门就可以。祭醮有吃有拿,所以有 “松树尾哩三尺长,大人小孩闹蒸尝”的歌谣。 扫墓祭祖,个别坟墓举行两次仪式,一杀生(俗称橙生)祭祀,二用祭品隆重拜祭。具体是:

一、杀生祭祀。派少数或个别人去墓前点燃香烛鸣炮,接着进行杀猪鸡祭醮(一般用鸡),意思是使更旺盛显灵。

二、回神祭祀。男女老少带齐祭品再回到杀猪鸡坟墓祭拜叫回神。其他坟墓则带着在杀猪鸡时备好的长钱血纸和祭品一一拜祭。祭品有猪肉、鱼肉、茶、酒、饼、花生、水果、爆竹、纸钱、蜡烛、香等。到了墓堂,首先清除杂草打扫坟墓,加高坟头泥;第二步,在墓背放些小纸钱表示增添 瓦片修好房子,在坟头泥上挂插香和血纸,在墓前点燃香烛;第三步,鸣炮,表示欢呼唤醒和告诉祖先阴魂,裔孙已前来拜祭;第四步,在墓前奠酒,举行拱手作辑、叩头等拜祭仪式,以表崇敬。另还有醮关社。在立春后第四至第五个戊日为醮关社时间。即头年家里有老人去世或捡金已满百日以上,其孝子在此时间去墓前拜祭一次,但死者的前辈还在世不能醮关社。 四月立夏,有吃糍的习惯。俗说:“立夏不吃糍,一年都没时(运)。” “立夏糍人人吃,吃了不减力。”所以,大家都在这天吃点糍。简单的是做磨石糍,用韭菜或葱与米磨成浆,油煎好可吃。有人做艾叶糍,其味有人不喜欢,但对身体有益,据《本草便读》记载:艾叶入肝脾肾三经,可宣通气血,解散风寒湿邪。故艾糍既可治又可补,强身活力,不难怪说:立夏吃糍不减力,其意深长。六月初六日是太阳节,又是晒宝日。民间都在这天曝晒存放的衣物,传说在这天晒过的衣物不易生虫,俗说:“六月六晒爆谷。”“六月六晒得鸡蛋熟。”说明一年里六月六最热。 六月六另一个活动是扛菩萨,有的地方把就近庙里的菩萨抬到大厅里放几天又送回庙里。扛菩萨时,打锣敲鼓,擎着凉伞打着彩旗在前面开路,扛入大厅里,用最好的茶叶茶给菩萨洗脸洗身,挂上花红,抬上神台排放六七天,早晚烧香点烛,油灯火不断。传说这是让菩萨能显灵,保佑风调雨顺,所以,这几天家家户户都用五谷做糍奉神。在天大旱之年,有的地方扛猪到寺庙里求水,或扛菩萨游行,求天神显灵降雨。七月七日,民间一说象征北斗七星,一说七姊妹、七仙显灵日,还有说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情人节。说法不一,但习俗活动是一样。这天,每家都煮七种蔬菜,表示蔬菜丰收,希望保佑一年种菜顺利。这天另一种习俗是用茶油浸透灯草,点火烧七粒小孩的肚皮,以保一年少病痛。七月半是中元节。说是“鬼节”。传说是阴府过年,阳间人为孝敬先辈,用烧钱包衣纸祭祖。钱包有统一格式,各家按钱包书填写好钱包袋,把纸钱装入袋里加封口,散些鸭血,待天黑才把钱包衣纸拿到大厅里焚烧掉。用鸭血,据说运送钱包要翻山过水,鸭子会游泳,飘洋过海才有保险。所以,这天晚上人们加菜是吃鸭子。这个节有人过十四,有人过十五,县城附近平原地区都是在十四日晚加菜,因为十五日是中元节。据说中元节原是佛祖叫目莲(佛门尊者)设盂蓝盆会(为超度祖先所举的仪式,拜忏、向饿鬼施食等佛事),供养十方僧侣,救其在地狱的母亲不受苦。定于七月十五日为盂蓝节,后演变为中元节。随后民间组织一个中元会,在这天,领头的组织人力,选一段小路,两旁一步放一小方块纸片,纸上放点米饭豆腐,烧香点烛,表示向野鬼孤魂施食(祭奉行善)。晚上,中元会加菜。 九月九日重阳节,是登高日。平原地区十多公里的男女老少习惯在九九那天到县城以南二公里多的玲珑岩胜地登石山,参观岩洞,愉快地游玩一天(可惜玲珑岩 1977年被人为地破坏了)。农家在这天,特地把菜园里的杂草除得一干二净,并放火焚烧掉,据说这天烧草灭虫,以后少虫,种菜 得丰收。所以有 “九九登高避灾,九九清园灭害”的说法。也有人吃重阳糍饮重阳菊花茶的习俗。 十一月冬至,有冬至会、五谷汇。冬至会是族人耆老和绅士聚集在祠堂里拜祭和议事。五谷汇(节),是民间用稻、黍、稷、麦、豆五谷做糍,庆五谷大丰收,亦有麻糍、蜘蛛包糍、锅粑糍、杓糍、豆腐糍,品种繁多。做蜘蛛包糍:先用冷水浸透米,磨成浆,放到锅里文火煮熟至固体状,晾一会,做成四五公分大的丸子,用手轻压一下,摆放在竹篮里蒸半小时左右,可用糖水吃,也可吃咸的,味道各异。这种糍做工麻烦一点,吃起来另有风味。冬至这天还有吃冬至鸡的习俗。据说冬至吃鸡最补,煲鸡时有人特意放一大块姜,待煲好鸡,把姜捞起另晒干备用,对身体虚弱的人很适用。冬至过后,民间盛行做米腊粉,一般用冷水浸透的粘米磨成浆,用盆蒸成薄块,晒至半干,切成丝,也有两蒸两晒再切丝,最后晒干作备用。 此外,三月初二土地老人生日、三月十九观音菩萨生日以及石上菩萨、龙王娘娘生日等也有少数拜祭。个别地方还有各种会、聚集祭拜。至于安龙、打醮和瑶族朝王是地方性、有时间性的,好几年才组织一次。

第五篇:宁化客家人乔迁习俗

新房建成后,要从旧房子迁入新房居住,这不仅是宁化石壁客家人建房中最热闹的场面,而且也是房子主人最慎重、最讲究的一件大事。

乔迁。乔迁必须选择一年中最吉日良时的时间。乔迁那天早晨,主人得很早起来做好早饭,然后在原来的厅堂内、灶台上、大门口都点上大红蜡烛,并叫一个邻居手拿着一串长长的鞭炮,当家中的男主人一头饭甑、一头锅头(锅头底下放着火盆,火盆内放些糠,并铲入火种,表示火种从旧房内移到新房里)挑着准备出发时,家中其他人员各人手里拿一件东西,按大小依次站在后面,等邻居把欢送的鞭炮放响时,大家便开始移动,往自己新房子的方向走去,邻居便高声说:“祝你搬进新房,人财两盛!”主人回答道:“谢谢您的金口!”

新房那边的邻居,早已给他在厅堂内、灶台上、大门口点上了大红蜡烛,手里也拿着一串长长的鞭炮等候着,若有雇乐队的便在门口两旁摆开。当主人家的人快到自己新房子门口时,鞭炮响起,乐队齐鸣,其鞭炮声,乐队声夹在一起,响彻云霄。并将他们一家迎入新房内,邻居对其主人家的说:“今天吉日良时搬进新房,祝你们兴旺发达、丁财两旺!”主人回答:“谢谢您的金嘴玉口!”主人把东西放下后,便和邻居一起在新房内吃第一餐早饭。

贴对联。华堂落成,在乔迁之日,主人便请村上写毛笔字较好的人士,来到家中帮他写对联。横联一般写:“喜庆乔迁”、“华堂生辉”、“华厦千秋”等,直联一般写与新居落成有关的联文。对联在中午饭前贴好,当对联贴在墙上时,整个房屋熠熠生辉,增加了喜庆的气氛。

迎贵宾。这天除所有原来有交往的亲戚朋友外,还有木匠、泥水、地理及凡是做房子来帮过忙的人。宗族中的老者及房上叔伯兄弟作为贵宾也来参加乔迁庆典。他们抬着玻璃匾额(也有送风景画匾的)敲着锣、打着鼓、吹着唢呐参加当天的庆典。当他们的队伍到达大坪门口时,主人家便放响鞭炮,乐队两边摆开并吹响乐章,一齐热情地将他们迎入厅堂,这时锣鼓声、唢呐声、乐队声混在一起,响彻云霄、震耳欲聋。等各种声音停下后,主人依次给每人发烟,然后坐下,便拿出客家美酒,端出菜肉,让大家吃点心。点心过后,又响起锣鼓唢呐、乐队声,并放响鞭炮,宰鸡后将鸡血抹点在匾额上,然后将匾额挂在厅堂中央。匾挂好后,各种乐响便停下来。

吃酒席。(客家人叫吃东道)11点半左右,帮忙厨房里干活的人,每桌先端上

二、三道菜,便放起鞭炮,敬请老者、外门亲戚、木工(或泥水)、地理等人坐在上席后,其他的人依次坐下,大家便开始畅怀痛饮,吃到中途,主人家的女人及其他较亲的女人依次到各桌给每位客人斟酒(客家人叫筛酒),接着主人家的男人及较亲的兄弟也分别前往各桌敬酒。大家都赠上吉祥的话语,此时,无论是谁,都沉浸在一片无比喜悦之中。

酒席结束时,主人便拿出一串鞭炮欢送大家。

嚷新灶。晚上,最亲近的兄弟叔伯及最好的朋友,互相凑点钱,买上长长的鞭炮及一对大红蜡烛,来到主人家中嚷新灶。

吃擂茶。第二天上午,最亲近的叔伯兄弟家的女人,提着客家擂茶所需要的食物,一起欢集一堂,吃起富有客家特色的擂茶。

宁化客家人盖的新房,是客家建筑文化的具体展现,也是宁化客家人不怕困难、艰苦创业的生动写照!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机关单位食堂安全责任书 下一篇:客家山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