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行静脉穿刺

关键词: 静脉 穿刺 患者 护理

逆行静脉穿刺(精选八篇)

逆行静脉穿刺 篇1

1 对象与方法

静脉穿刺对象为一些老年慢性病患者, 因其慢性病长期反复发作, 使得患者的血管产生硬化, 循环障碍, 弹性差, 且血液淤滞、黏稠度高, 通透性增大, 给临床静脉穿刺带来一定的难度。本组40例患者, 随机分成2组, 第一组20例, 行常规法穿刺95次;第二组20例, 逆行穿刺105次。2组均使用5~7号输液器, 其他无特殊要求。

选择手足背末梢浅静脉处行穿刺。逆行穿刺与传统穿刺不同之处是穿刺方向不同, 逆行穿刺针头沿指 (趾) 离心方向刺入, 见回血后放平针梗常规固定。顺行穿刺是向心方向刺入。

通过对40例患者穿刺情况比较, 前者成功率为90%, 后者成功率为93.5%.

2 讨论

一些血容量不足者及老年患者因血液循环不畅或经长期反复的穿刺治疗后, 致使一些常用的静脉遭受严重的破坏, 采用传统的顺行穿刺法成功率不高, 而采用逆行穿刺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其优点如下:

(1) 手足背末梢浅静脉有很好的网状结构, 当液体在静脉压的作用下输入人体时, 这些网状结构静脉血可迅速到达静脉吻合支, 并通过深静脉回流入心脏, 回来也非常快, 这样就使得滴速不受影响。

(2) 一般情况下, 血液在静脉管腔中呈向心方向流动, 通常在行静脉穿刺时, 按传统的操作方式将针头沿静脉顺行刺入 (进针的方向与血流方向一致) , 由于物理作用血液是不易流入针管的, 相反, 针头如沿静脉做离心方向刺入, 此时进针方向与血流方向相反, 当针头穿破静脉管壁时, (下转第550页) (上接第540页) 受静脉压的作用血液则能更容易、更快充入到血管中。

行传统的穿刺方法对于手足背下1/2指 (趾) , 末梢静脉的部位和靠近关节等处穿刺时由于进针部位短, 静脉血管表浅, 细小弯曲且进针后不易固定, 常出现易渗现象而导致穿刺失败。而采用逆向穿刺后便能克服这一难点, 当针头沿血液做逆向穿刺后回血速度快, 进针部位长且易于固定, 穿刺时只需进入针梗长度的1/3或1/2, 而且流速不受影响。

(3) 逆行穿刺法使得在原有的传统穿刺基础上可选择的范围增大, 同时操作也更加方便, 固定牢靠不易渗漏。

(4) 减少患者因多次反复穿刺失败带来的痛苦, 同时也为及时抢救患者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3 总结

静脉穿刺心得 篇2

首先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是否牢固及实践经验是否丰富直接影响着穿刺成功率,因此我要求自己不断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认识和自我素质,本着救死扶伤的精神,把每一个患者当做自己的亲人,尽职尽责。

其次护士心理状态往往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护理人员心理失衡表现在静脉穿刺时就可能造成痛苦,甚至失去抢救生命的良机。因此要减少或者避免静脉穿刺的失败、减轻患者的痛苦及血管的损伤,必须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做到一针见血,是我们护理人员因具备的重要素质。

然而由于科室的特殊性,我科室老年人相对较多,而老年人机体老化,静脉管壁增厚、变硬,血管弹性较差,脆性增加,官腔狭窄等特点,再加上经常树叶导致血管破坏,给静脉穿刺增加了很大的难度,我通过对老年患者血管的特点和穿刺技术的研究,掌握了一些静脉穿刺的技巧,老年患者静脉较细小表浅、皮下脂肪少、末梢血管纤维化,缺乏弹性,静脉硬而脆,血管活动度较大,穿刺时易滑动,造成穿刺的困难。因此,穿刺前腰仔细了解老年患者血管的生理特点,使血管充分暴露,看清走行,摸清深浅和粗细。在选择穿刺部位时,按原则从远心端至近心端寻找静脉。对较长期输液的患者,应从末梢血管开始的方法,以保护血管。同时也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方法:扎止血带前在选择穿刺的肢体上双手自上而下按摩,使血液集中在肢体末端,血管明显暴露,便于穿刺。在冬季,周围温度低,静脉痉挛充盈不良,穿刺困难,可先给予局部热敷,血管充盈后,再行穿刺。也可以局部外涂血管扩张剂或上下扎两根止血,待血管充盈后再行穿刺。

我也非常关注各种护理杂志及相关护理网站,我认为作为当今的护理人员我们不应满足于书本的知识,而是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多了解护理行业的研究及发展。关于静脉输液我了解到许多关于静脉穿刺技术的改进方法,如某研究表明将静脉穿刺角度加大至35°-40°即大角度静脉穿刺术,可弥补常规静脉穿刺术的不足,因此自己也在临床中尝试应用,通过前后两种方法对比,我发现大角度静脉穿刺有利于减轻病人疼痛。

小静脉逆行穿刺采血的临床应用 篇3

【关键词】小静脉;逆行穿刺采血

Small vein bloo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retrograde puncture

Zhuo Wan-ping

【Abstract】Objective:The goal venula goes against the flow the puncture to pick the blood in clinical the application. The method uses the hand and foot venula to go against the flow the puncture to pick the blood, the observation picks the blood success ratio, the atonement convention method insufficiency. The result goes against the flow the puncture 50 examples, the success ratio 98%, failure rate 2%. The conclusion venula goes against the flow the puncture to pick the blood to be possible to enhance picks the blood success ratio.

【Keywords】 The venula goes against the flow the puncture to pick blood 静脉采血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日常护理技术操作中,常用的采血方法是采取向心方向静脉穿刺,一般从远端小静脉开始,静脉采血经常选择肘正中静脉等较大静脉,对一般患者来说是适用的,成功率也比较高,但对部分急、危、重患者及四肢静脉遭到不同程度破坏的特殊患者,采血时很难达到理想效果,笔者采用手足小静脉逆行穿刺采血方法,弥补了常规方法的不足,并对新旧两种方法进行了临床对照研究,现报道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采血对象:2010年1月至2010年10月底,在我科住院的急、危重患者300例。

1.2方法:采用手足小静脉逆行穿刺150例采血,按常规方法采集150例采血,观察采血成功率。

2结果

手足小静脉逆行穿刺采血顺利成功147例(成功率98%),常规方法采集成功36例(成功率24%)。经统计学处理,手足小静脉逆行穿刺采血与常规方法采血有显著性差异(P<0.001)。

3结论

小静脉逆行穿刺采血可以提高采血成功率,弥补了常规方法的不足。

4讨论

由于急、危、重患者及四肢静脉遭到不同程度破坏的特殊患者,因血液循环不畅或经长期反复多次的穿刺治疗后,致使一些常用的静脉遭受严重的破坏,采用传统的顺行穿刺法成功率不高,而采用逆行穿刺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手足小静脉逆行穿刺采血与常规方法采血有显著性差异(P<0.001)。与宗玉芹,刘晶手足小静脉逆行穿刺采血兼输液的临床观察研究报道基本一致[1]。其优点如下:①手足背末梢浅静脉有很好的网状结构;②小静脉逆行穿刺采血法的关键是逆行穿刺,也就是针头指向远心端,针头迎着血流穿刺,针体阻止血液回流,恰好使针头部位血液充盈,更有利于采血[2]。③一般情况下,血液在静脉管腔中呈向心方向流动,按常规进行静脉穿刺时,本身急、危、重患者血管血液不充盈或血流不畅,血流就会被采血针阻滞,针头部位就没有血流或血流不畅,不容易取出血来[2]。所以,对于急、危、重患者及四肢静脉遭到不同程度破坏的特殊患者,应尽早采用小静脉逆行穿刺采血,为抢救患者生命争取更多的时间。

参考文献

[1]护理学杂志,2005,20(17)

临床逆行静脉穿刺的护理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7月~2011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180例需长期静脉输液的患者, 其中男120例, 女60例;年龄60~81 (平均68.9) 岁, 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90例, 观察组和对照组各有2名经验丰富的护士进行穿刺工作。观察组行逆行静脉穿刺操作, 对照组行顺行静脉穿刺操作。所有患者精神状态、皮肤感觉良好并无瘫痪现象。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操作条件等一般条件方面相比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均选择普通7号针头的一次性静脉输液器进行注射。选择患者的掌背静脉 (手背部掌指关节的近侧) 作为穿刺部位, 注射500ml生理盐水, 并掺有3g维生素C。对照组行顺行静脉穿刺操作, 即向着心脏的方向刺入。观察组行逆行静脉穿刺操作, 先让患者坐下或躺下, 与其交流, 使其处于放松状态, 选择手足背末梢浅静脉处行穿刺, 找好穿刺点后, 将止血带扎在其点上面约6cm处, 使患者的手保持握空心拳状, 止血带应能使皮肤绷紧, 但不宜过紧。穿刺时, 护士背向患者站立, 向指趾方向进针, 即是离心穿刺。控制针头与掌背皮肤约60°, 针梗翘起而不能平行于血管, 即是保持针尖能在血管内翘起, 进针后再沿血管方向潜行刺入, 见回血后再进针少许。针柄垫上无菌棉球以稳固针尖, 用胶布平行固定棉球, 交叉固定针头。松开止血带, 打开调节器, 点滴通畅后固定好针头。

1.3 观察指标

静脉穿刺一次性成功率;1min内液体滴速平均值;成功穿刺后, 液体渗漏情况;穿刺后的手部活动受累情况, 即手活动方便程度及舒适感。

1.4 统计学处理

本组资料所有数据采用数据处理软件SPSS 10.0处理, 计量资料检验采用χ2检验, 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 当P<0.05时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穿刺一次成功率为93.33%, 对照组穿刺一次成功率为75.56%,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66滴min, 对照组70滴/min, 平均滴速有统计学差异 (P>0.05) ;成功穿刺后, 观察组2例出现液体渗漏情况, 对照组有19例, 有显著差异 (P<0.05) ;观察组穿刺后的手部活动出现受累者4例, 而对照组则有37例出现受累现象, 二者有显著差异 (P<0.05) 。

3 讨论

血容量不足者及老年患者因血液循环不畅或长期反复多次的穿刺治疗后, 致使一些常用的静脉遭受严重的破坏。采用传统的顺行穿刺法成功率不高, 而采用逆行穿刺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手背静脉由深静脉和浅静脉2套静脉系统组成, 此外, 2套系统内部以及2套系统之间布满了网状结构, 当液体在静压下输入人体时, 这些网状静脉血液可迅速到达静脉吻合支, 并通过深静脉回流入心脏, 回流也非常快, 这样就使得滴速不受影响。欲使液体滴速不受逆行穿刺的影响需要具备有丰富的吻合支并且远端静脉无瓣膜2个条件[1]。顺行静脉穿刺是顺着血流方向, 即负压穿刺, 老年、慢性病患者血液回流缓慢或无回血, 容易造成穿刺的失败。而逆行穿刺方法成功地避免了这些困难, 因为针头离心刺入静脉, 也就是正压穿刺, 针尖斜面和血流方向相对, 针头成功刺入血管时, 容易看到回血现象, 有效地帮助穿刺人员避免穿破血管的情况发生, 且成功穿刺后固定简单, 减少患者活动受累情况。对于手背下1/2的指趾, 传统顺行穿刺方法有进针部位短小, 静脉血管细而弯曲, 手稍微活动就有可能影响输液速度, 进针后难固定, 甚至刺破血管壁, 因而渗漏现象频发, 进而使穿刺失败。相对而言, 逆行穿刺成功穿刺后, 针柄正好落在手背上, 这给针柄固定带来了方便, 一次成功率提高, 渗透率降低, 增加了患者的舒适度[2]。接受逆行静脉穿刺患者在液体滴速方面没有明显的减少, 一次成功率、渗漏情况及活动受累方面要好于对照组, 从而证明了逆行静脉穿刺方法的可行性。逆行静脉穿刺输液注意要点: (1) 由于传统的顺行穿刺方法给被人们普遍接受, 所以在逆行穿刺前, 穿刺者要与患者有效沟通解释, 消除患者的心理忧患与不适应感, 积极配合穿刺工作; (2) 研究显示[3], 当针头与手背皮肤成60°时, 进针速度最快、疼痛最小; (3) 在进行逆行穿刺时要保持针尖与关节的距离, 离关节太近, 患者手部过度活动易使针尖刺破血管致液体渗漏。

总之, 针对老年、慢性病等特殊群体的静脉输液, 逆行静脉穿刺不失为一个可靠、有效的方法, 提高了一次穿刺成功率, 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参考文献

[1]赵霞.老年患者逆行静脉穿刺的技巧[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11, 9 (2) :84.

[2]贾顺平.逆行静脉穿刺效果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1, 27 (1) :61.

静脉采血穿刺技术(外周) 篇5

【目的】

静脉血标本的采集 【禁忌证】

局部感染、静脉炎、血管硬化者,躁动不能合作的病人也相对禁忌,必要时给予镇静剂后进行。

【物品准备】

治疗盘内准备:安尔碘或碘伏、棉签、止血带、治疗巾、5-10ml注射器2具、标本容器、试管架、检验单;治疗车一侧放手消毒液;治疗车底层:锐器盒、医疗垃圾容器、止血带消毒容器等。

【操作步骤】

1、评估

1)了解病情,认真观察局部皮肤、血管状况;

2)了解是否按照要求进行采血前准备,例如是否空腹等; 3)解释采血目的、方法,指导配合。

2、操作要点

1)1.洗手,戴口罩,携用物至床旁。

2)核对医嘱、检验单,确定检验项目、抽血量,容器与标签是否正确;再次核对床号、姓名。

3)协助患者做好准备,取舒适体位。

4)露出患者手臂,手臂下垫治疗巾,选择静脉,于静脉穿刺部位上方约4~6cm处扎紧止血带,并嘱患者握紧拳头,使静脉充盈显露。5)消毒3 遍,消毒范围 6-8cm。待上一次消毒干后再次消毒。6)在穿刺部位下方,以左手拇指拉紧皮肤并固定静脉,右手持注射器,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成15度一30度进针,见回血后将针头略放平,稍前行 固定不动,抽血至需要量。

7)松开止血带,嘱患者松拳,以干棉签按压穿刺点,迅速拔出针头,并指导患者前臂屈曲压迫3~5分钟。

8)取血标本时取下针头,将血液沿管壁缓缓注入容器内,切勿将泡沫注入,避免振荡,以免溶血。

9)如系抗凝试管,应在双手内轻轻转动,以防凝固。

10)如系液体培养基,应使血液与培养液混匀,并在血液注入培养瓶前后,用消毒液消毒瓶口。

11)再次检查病人穿刺处是否已止血,协助病人取舒适体位;撤去治疗巾和止血带,整理床单位,观察并询问病人的感觉。12)将标本容器和检验单放置妥当,及时送检。

13)正确处理物品(符合“一人、一针、一管、一带、一消毒”)14)洗手或进行手消毒。【注意事项】

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和无菌操作制度。

2、采集标本的方法、量、和时间要准确。做生化检验,应在清晨空腹时采血,应事先通知患者,抽血前勿进食以免影响检验结果。

3、不宜在输液、输血的手臂采血,严禁在输液、输血针头处抽取血标本,最好在对侧肢体采集。

4、需要抗凝的血标本,应将血液与抗凝剂混匀。

逆行静脉穿刺术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 篇6

1资料

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抽取我科100例住院反复输液的肿瘤患者, 将这100例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 每组50例。患者全部神志清楚, 皮肤感觉正常, 输液的速度快慢对患者病情没有显著的影响, 皆选择健侧 (指输液侧肢体无外伤、无瘫痪现象进行静脉穿刺,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血管及操作条件均无显著差异。

2方法

1) 部位选择:均选择手背下1/3区域近掌指关节处的细小血管。

2) 穿刺方式选择:为减少因个人穿刺技术造成的误差, 两组均选定由我科一操作熟练的护师执行, 两组均选用5号半针头。

3) 操作方法:A组操作者背向患者逆行穿刺, 护士左手握住病人手掌, 以取最佳力度绷紧皮肤, 右手快速进针, 回血后稍向前送针少许, 不可送人过多, 以免穿透血管。B组按基础护理操作常规操作[1]。

4) 观察指标:一针成功率;液体渗漏发生率。

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见表1)

4讨论

手背静脉有很好的网状结构, 与深静脉之间存在着丰富的吻合支, 且不存在静脉瓣, 所以穿刺药液仍可以经网状结构通过深静脉随血液循环到达身体各组织器官;回流速度也非常快, 这样使得静脉输注速度不受影响。长期静脉输液治疗反复行静脉穿刺及药物对血管的刺激, 导致管腔狭窄, 管壁硬化, 致使一些常用的静脉遭到严重的破坏, 造成有效穿刺部位减少, 给静脉穿刺带来很大的困难。一般情况下, 血液在血管中呈向心性流动。顺行穿刺时, 由于进针方向与血流方向一致, 血液是不易流入针管的。对手背下1/2手指末梢浅静脉和靠近掌指关节处的血管行顺行穿刺时, 因进针部位短, 静脉血管表浅、细小、弯曲, 且进针后不易固定, 常出现渗漏现象而导致穿刺失败。而逆行静脉穿刺恰恰克服了这一点。逆行静脉穿刺时, 进针方向恰好与血流方向相反, 一旦针头刺入静脉管壁时, 受静脉压作用血液更容易更快冲入到针管中, 回血速度快, 提高了静脉穿刺成功率。而且针柄固定在病人手背平面上, 不影响病人的手部活动, 渗漏现象减少, 减少了静脉重复穿刺, 减轻了病人反复穿刺造成的痛苦, 保证了静脉输液的顺利进行。

陈翠华[2]研究显示, 与皮肤成60°角时, 进针速度快、痛苦小。与皮肤成60°直接从血管上方进入血管, 省略了针头在皮下沿静脉方向潜行时间与距离, 针头对皮肤组织神经末梢刺激小, 所以穿刺疼痛不明显, 且与皮肤成60°直接从血管上方进针, 血管不易活动, 避免了针头在皮下潜行时对血管的划伤, 而提高穿刺成功率[3]。

逆行静脉穿刺输液的注意事项:操作前, 应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 向患者解释逆行静脉穿刺的方法和优点, 取得患者的配合。选择血管的同时与患者谈论一些轻松的话题, 转移患者的注意力, 消除病人紧张情绪, 可提高穿刺成功率;逆行穿刺时注意针尖不要太靠近关节处, 防止病人手部过度活动而使针尖穿破血管壁而导致液体渗漏;对于长期输液的老年患者, 选择血管时应建立从远心端到近心端的使用计划;逆行静脉穿刺输液需经侧支循环回流, 故一般不作为输注大量液体, 也不用于对血管刺激较大的化疗药物使用, 以避免肢端过度充盈和药物刺激出现肿胀疼痛。

采用逆行静脉穿刺可充分地利用末梢血管, 且回血速度快, 易固定, 不影响液体流速, 减少了液体渗漏, 减轻了病人疼痛, 提高了静脉穿刺成功率, 同时避免了病人由于反复穿刺造成的痛苦, 减少了对常规穿刺部位血管的损害, 为其提供了一个修复空间, 节省了护理人员的时间和精力。

参考文献

[l]陈维英.基础护理学[M].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5一199.

[2]陈翠华.静脉穿刺进针角度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 1997, 32 (6) :356.

逆行静脉穿刺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下颌骨骨折术前评估插管有困难者10例, 快速诱导后无法插管10例, 共20例, 其中男15例, 女5例, 年龄20~50岁。

1.2 方法

所有20例患者 (快速诱导患者清醒后) 均采用如下操作:用细线量出口角到同侧下颌角再到环甲膜的长度, 把这个长度从气管导管尖端开始标在气管导管上。环甲膜穿刺, 注入2%利多卡因2m L, 静脉注射咪达唑仑1mg、芬太尼0.1mg, 双侧舌骨大角处各注入2%利多卡因1m L (喉上神经阻滞) , 2%利多卡因适量喷咽腔。然后, 打开中心静脉穿刺包 (驼人) , Y形针接带水注射器环甲膜穿刺, 成功后针尖斜向头端45°, 置入导丝, 用插管钳经口拉出, 退Y形针, 用手固定导丝尾部, 另一人把导丝前端插入气管导管, 一手拉导丝, 一手往里送导管, 感觉有阻力时, 左右旋转导管, 边旋边进, 直到深达所标刻度, 送导管者听气管导管口呼吸音最响亮时, 固定导丝尾部者放松导丝, 送导管者继续推入导管, 直到所需深度。推导管的时候推导管者要固定好导丝, 不要让它和导管一起深入气管。

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人民医院麻醉科 (654100)

2 结果

20例患者均插管顺利、成功。

3 讨论

困难插管是气管插管中一个棘手的问题。在大医院, 设备齐全, 可以用Mc Coy喉镜, 纤维支气管镜等[1], 而基层医院设备有限, 逆行插管是个不错的选择。以往用硬膜外导管做逆行插管, 因硬膜外导管柔软, 导向性差, 不易从口腔引出, 且导管推入会有偏差, 插管会不顺利。而我们用中心静脉置管导丝做逆行插管, 导丝前端柔软, 后面较硬, 易通过声门, 易使导管沿着导丝的方向走, 所以插管易成功[2,3]。

参考文献

[1]丛寿耆, 赵俊.气管内插管困难的预测和处理[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 1997, 18 (3) :174-175.

[2]张付华, 高秀.应用“J”型介入导丝逆行气管插管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4, 13 (8) :1049.

逆行静脉穿刺 篇8

1.1 一般资料。

135例应用逆行穿刺留置针的患者, 其中男81例, 女54例, 年龄58~88岁。其中手背静脉76例, 腕关节近端附近静脉59例。与同期开展循证护理前顺行穿刺留置针的135例对照组资料进行比对分析, 两组的年龄、性别、血管条件、药物浓度及酸碱度、留置针的厂家和型号比较, 经统计学处理,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确定问题

为了更合理的使用血管我们采用了循证护理的方法。根据临床经验及患者的反应, 提出问题: (1) 如何提高浅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 (2) 如何充分并有计划的使用血管; (3) 如何提高使用浅静脉留置针患者的舒适度及满意度。

1.3 循证

通过检索万方数据库, 查阅穿刺浅静脉留置针的相关资料, 对资料的可用性、实用性进行分析、评价, 并将所获得的证据和护理专业技能、临床经验及患者反应相结合, 制定并实施护理干预措施。

2 循证护理方法

2.1 提高一次性成功穿刺静脉留置针

(1) 循证:一次性成功穿刺与穿刺技术、血管条件、导管针的材质、同一部位多次穿刺、穿刺进入血管后未立见回血从而继续刺入导致血管刺破有关。 (2) 护理干预:在穿刺技术成熟、血管条件相当、导管材质相同的条件下如何使导管进入血管后即见回血。有文献报道, 顺向静脉穿刺为负压穿刺, 进针的方向与血流的方向一致, 血液进入针头内的速度慢, 不利于观察判断。现改变传统顺向穿刺为逆向穿刺, 逆向穿刺进针方向与血流方向相反, 当针头到达静脉管腔时, 受压力作用血液能迅速进入针头内, 便于护士观察判断, 从而提高一次性穿刺率。

2.2 充分使用外周血管

(1) 循证:浅静脉留置针在在手背上二分之一、上肢等处能妥善固定, 从而发挥了最大作用。但在关节近端附近血管、手足背近掌指关节处部位常出现进针部位短、进针后针柄不易固定而易出现渗出进而发生静脉炎等现象, 导致不能充分利用血管。 (2) 护理干预:改变穿刺方向为逆向穿刺, 按静脉输液的原则, 由远端至近端, 充分利用手背下二分之一血管, 既不因为掌指关节高出手背而妨碍进针角度, 又不会因为靠近掌指关节而难固定针柄且产生静脉炎。

2.3 提高使用浅静脉留置针患者的舒适度及满意度。

(1) 循证:患者常害怕留置针滑脱, 穿刺时疼痛而对留置针产生一定的危惧。 (2) 护理干预:由于真皮内的纤维排列有一定的方向, 一般与关节运动的张力方向一致, 皮肤表面有纤细的皱纹, 皮肤交织呈菱形、三角形或多边形, 在手背部特别明显, 逆行穿刺时无需握拳, 手背部皮纹呈纵向走行, 减少了进针阻力, 可减轻疼痛。另外, 回血快, 穿刺时间短也减轻了疼痛。在手背及腕关节附近能妥善固定, 增加舒适度,

3 结果

循证护理前后使用浅静脉留置针效果的比较。135例使用浅静脉留置针患者循证护理后, 一次性穿刺成功127例, 静脉穿刺成功率94.07%, 高于未开展循证护理前118例 (87.4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在护理实践中不断提高优质护理质量。

4 讨论

留置针既可保护血管, 减少反复穿刺, 有利于正规用药, 还可减轻护理工作量, 便于抢救。在护理实践中, 不断总结经验及征求患者的意见, 确立传统方法不能解决的问题, 查阅前沿资料, 通过循证护理, 改变观念、寻求突破, 在循证护理的指导下, 提高护理质量及促进护理事业的发展。实施循证护理后, 静脉的使用率明显大于开展循证护理前且不影响关节活动, 减少静脉炎的发生。既提高了静脉的使用率又减轻病人的痛苦, 提高了穿刺的成功率, 提高护理质量, 体现优质护理内涵。

摘要:目的:检索有力的证据来开展护理工作, 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充分利用血管、减轻病人的痛苦。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0412月将循证护理应用于在我院呼吸科住院使用浅静脉留置针的135例。结果:实施循证护理后, 浅静脉留置针一次性穿刺成功127例, 静脉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开展循证护理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实施循证护理后, 静脉的使用率明显大于开展循证护理前且不影响关节活动, 减少静脉炎的发生。结论:循证护理的开展, 提高护理基础操作技能, 提高患者满意度。

关键词:逆向穿刺浅静脉留置针,循证护理,穿刺成功率,满意度

参考文献

[1]王泓, 冯迎儿.浅谈“循证”概念在护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3, 16 (2) :216-217

[2]苏晓丽, 宴晓莉, 王向茹.逆行穿刺静脉留置针的观察护理[J].吉林医学, 2010 (31)

本文来自 古文书网(www.gwbook.cn),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相关文章:

穿刺疼痛01-13

肾囊肿穿刺01-13

腹腔穿刺01-13

实体物流01-13

实体销售01-13

肿瘤穿刺01-13

静脉穿刺困难01-13

外周静脉穿刺01-13

超声穿刺01-13

细针穿刺01-13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穿刺疼痛 下一篇:肿瘤穿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