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美学思想对现代设计教育的影响研究

关键词: 造物 图文 理念 设计

一、朱子美学思想在设计领域中的理念分析

(一) 图文造物理念

在现代设计创作中遵守的核心原则是“倚物道情”, 其过程不仅仅是进行抽象的艺术表达与情感释放, 而是要依据具体的图文与事物, 进行托物言辞的表现手法, 借助具象且生动的事物对设计进行具体化, 从设计的内在含义突出富有变化的情感体会。

在朱子美学思想中, 图文更多表达的是长辈对子孙后代的期许以及子孙们对于长辈的怀念。文字、图案可以表达创作者的志趣、情怀、情感, 无论作为主体的呈现还是作为附体的衬托, 都可充分诠释作品的内在寓意。在文人墨客的“四艺图”与日常陈设的“博古纹”中, 都能充分体现无处不在的图文结合的魅力。其中, 图文表达的人物题材广泛, 既有传说中的各路神灵、历史人物、市井孩童, 又有神灵、祖先的庇佑和对幸福生活的写照, 通过图文画面来表达主人对富裕长寿的美好愿望。

比如在福建的武夷古镇中的瓦当木雕和墙头彩绘上, 时常见到麒麟与凤鸟相依相伴的图案画面。麒麟是男性的象征, 凤凰则为女性的象征, 此类眷侣图形的组合, 象征着儿女双全、幸福美满。其中大多数门楼梯步中的图文样式多以寿星为主, 一手执着拐杖, 一手端着寿桃, 加以南山下的雄鹿, 形成寿鹿结合的《鹿衔仙草图》, 象征着寿比南山、多福多寿。另有一些具象的篆体文字和藤蔓枝条组成的纹路来表达枝蔓连绵, 象征着人们对长寿延绵的追求。

(二) 内在装饰理念

朱子美学中装饰性的表达以“文从道出”为依据, 通过各种样式变化的造型、图案、纹理, 体现出一种多福多子、富贵平安、忠孝两仪的装饰理念, 此学说纲常以“文”为先, 通过其变化多样的姿态, 为人们解读“道”之百态, 为闽地的古居建筑、装饰图腾, 乃至民族文化遗产提供了强有力的印证。

“道”在中国传统哲学领域范畴中是道路的简意, 是万事万物的生长及运行轨道, 也是事物变化运动规律的表现, 后人引申为一种现象规律, 以及恪守的原则。“道”生天地万物是一切的本源, 是终极的依据, 道也是超越具体事物的客观精神, 体现自然和社会规律中的装饰性。“文”是“道之显”、“德之现”的显现, 是事物内在符合规律性与目的性的前提下的和谐表达, 是中国传统美学与古典艺术的重要特征, 具有形式美的韵味。二者主要包括自然之文、文明之文、艺术之文, 其中艺术之文尤为体现其装饰手法。

道与文之间的关系是朱子美学理念中尤为关键且基础的理论体系, 具体独特的地位与美学价值, 强调艺术设计的内容与形式需充分体现自然与社会的发展变化规律, 展现其内在装饰性, 完美诠释理性主义的意指, 将装饰艺术中的图形、文字表达隐藏于道德思想的基础之上, 深刻体现出“文从道出”的艺术本体论。例如宋代时期, 民间的工匠们综合运用谐音、比喻、象征等装饰手法, 将子孙后代的祝愿寄托在建筑雕刻、彩绘图形和楹联文字当中呈现, 把不同时空的抽象符号有机地组合在一起。

(三) 审美艺术理念

朱子美学中的审美艺术理念延传了儒家思想的审美理念, 强调在设计中表达自由, 在自由中找寻设计的整体规律。朱子美学中非常重视艺术的整体效果, 艺术创作的整体联系是设计的关键, 也是审美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只有将设计内在的各种元素形式进行有机结合, 形成一个整体, 才能体现出一种浑然天成的审美韵味。

在朱子的审美艺术理念中还突出的表现了一种民族性的审美特色, 体现出一种艺既道、艺既德的境界, 艺的审美境界也既是道与德的完美体现。而这种民族节义的道德教育、祈福纳祥的美好愿望、祈望功名的美好心理并非大肆鼓吹宣扬, 而是在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让人看在眼里、记在心间, 给人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审美体验。

二、朱子美学思想在现代设计教育中的具体体现

(一) 知行合一的实践性设计教育

现代的设计教育可大致理解为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进行自我修养的过程, 自我修养成为教育过程的核心问题。而在这种教育过程中, 突出体现在实践的连续性上。朱子认为, 高度自觉的连续性实践, 主要包括“认识”与“践行”两方面因素。“知行合一”完美诠释了朱子艺术哲学中的主体修养论, 其宗旨在于通过实践来印证先知情况, 通过长期的连续性实践使之“理”得到圆满实现, 哲学上的认识论以及文学上的创造论与修养论皆为此依据。在朱子看来, “理”得通过“行”来实现, 但这种本体的受教育者还是先验的潜能, 这种先验的潜能有待长期且具体的实践来实现。因此, 受教育者的实践修养成了设计教育过程的的关键因素。

“知”代表向内的学习。在这里, 知不仅具有认识论意义, 更具有修养论意义, 强调教育目的的内在性以及受教育者自觉探求和自我修养的必要性、长期性, 在由内而外、心与物的结合中把握设计教育的过程。我们需要做到专切勤恳, 一时一息都对困惑之处进行推敲, 直至将思绪理得透彻明白。同时, 从朱子提出的“文皆从道中流出”, “文道合一”的基点出发进行分析, 设计教育的过程需要先“穷理”和“明识”, 通过“一心一事一言”的顺序, 将设计过程中的结构、色彩、元素、工艺等要素进行分类研究, 最终再进行整合设计。

“行”代表向外的学习。朱子美学理念中的“行”包含有唯物精神, 已有类似反映论的见解。朱子认为设计教育的过程就是行动的过程, 具有认识的功能, 强调设计的真实与合理, 反对虚假与悖理。在古时候, 游历往往是实践的直接契机, 在兴致烂漫的游历中, 大自然的雄壮景色尽收眼底, 激发出设计者的创作灵感与激情。通过“行”得到的宝贵阅历, 是设计教育中的重要财富。设计的灵感与构思应直接取材于自然和社会生活中, 自然万物本身就是最好的取材基础, 通过不断的实践行动, 取摄自然万物。朱子以游历这个角度突出了实践对设计创造者的重要性, 现代设计教育过程中首要的创作灵感来源, 恰好可得之于这种忘情的游赏之中。

(二) 以道为先的实用性设计教育

设计讲求“道”意, 其“道”意体现于设计在生活中的实用价值, 这正是朱子以道家的眼观来看待艺术的观点。朱子所说的“天理”, 实即是作为设计实践中理性的道德律令。

现代设计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服务大众, 为生活带来便利与安全, 其实用性表现显得尤为重要。设计实用性的实现需要通过理性思维空间的表达, 进行严谨、合理的设计安排从而实现。设计没有绝对的独立存在的价值, 设计需通过实用性来体现其价值。因此, 在设计教育中, 一切内容都要集中于对设计者“道”的培养, 美的形式要为道德实用而服务, 这也是朱子美学教育的核心宗旨。

设计教育的过程是一种情感的美育方式, 从美育的意义上讲, 它表现的是人的行为美、仪表美、风度美, 是建立在“艺”与“道”、“艺”与“情”的内在联系上, 不追求意图而体现设计的自然美, 不刻意求美而自美。它能在生活中给人以愉悦的心态来对待设计, 这种自由愉悦的设计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方式, 它所独有的情感表达方式, 是其他教育方式所无法取代的。朱子认为学校应分为两级, 即小学 (8-15岁) 和大学 (15岁以后) 。其中, 朱子尤为重视幼儿时的教育, 从孩提时即开始在理性中不断摸索, 不知不觉形成美的本能。而美育也是一种“小学工夫”的教育, 在时间和次序上有着先行性。

(三) 先行后变的创新性设计教育

在现代设计教育中,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形式是必不可少的, 培养应用型的创新性人才也是目前设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人通过后天不断积累, 克服总总困难所达到的自我提升与创新, 是设计教育和自我修养的根本作用。在长期的设计学习过程中, 通过一次次的设计变化找寻设计的创新思维与手法, 达到设计教育的功能论, 形成变化的“以复性”。再通过反复的变化过程形成自我创新的表达, 这种教育形式不是从外界获取知识来源, 而是从自身实践进行扩充, 达到主体的自我超越, 最终形成创新性思维体系。

以朱子的观点来看, 在设计教育中一旦进入了一种至诚至乐的心灵境界, 理论与实践, 感性和理性, 殊相和共相就可以相交融。两者“一旦豁然贯通”, 感性就不感到理性的对立, 情感就不感到伦理的压迫, 创新性由此突破。然而, 要达到如上的境界, 单凭理学与道德修养是不够的。朱子意识到, 这些对立面的消融和谐, 除了日常生活中的修养和道德积累外, 还需要创新意识的促进。让人们在设计教育中进行天性的全面发展, 使之符合先天的理想模式, 最终实现后天学习的创新性能力。

三、总结

在当今设计教育领域, 与朱子美学理论在先行性、实践性、创新性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共同之处, 古代流传至今的每一个理论与观点都具有与时代相适应的特点, 既不要拿当前的观点去审视历史, 也不要跳出时代特征去套用传统理论。现代的设计者应当坚信理论信仰, 追求物质外的精神寄托, 将设计回归本源, 体现一种内在情感, 通过符号本性、创造本性, 在实践中寻找设计本源。朱子的美学思想可为当前设计者提供解决困境的思路和解决方案, 使得设计理念和情感意识得到解放, 其审美和艺术的形式对设计价值的实现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对整个设计教育环境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积极作用。

摘要:本文以朱子美学思想的研究作为出发点, 分析了朱子美学思想对当前设计领域息息相关的理念因素, 突出体现了主体性、装饰性、审美性三大表现特征。并通过对美育理念的深入解读, 对现代设计教育中实践性、实用性、创新性三个重要教育形式进行全面探讨, 最终形成朱子美学与现代设计教育过程相结合的理论体系。

关键词:朱子,美学思想,现代设计,教育

参考文献

[1] 潘立勇.朱子理学美学[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 (12)

[2] 朱杰人.朱子家训[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12)

[3] 陈汉民.艺术设计教育展望[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1)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当代建筑美学 下一篇:美学思想价值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