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福克纳 “约克纳帕塔法系”小说深刻再现美国南方历史, 尤其是南北战争前后到20 世纪20 年代末期间各个社会阶层的浮沉变迁及各种社会问题, 并深入分析普遍存在的人类窘境。[1]《献给艾米丽的玫瑰 》 (以下简称 《艾米丽 》) 于1930 年发表, 是福克纳短篇小说中的佳作之一并被收入多种选集。 故事中女主人公艾米丽是南方一个没落贵族家庭的小姐, 其父亲赶走了所有求婚者。 父亲去世后, 艾米丽试图改变自己的生活, 和前来镇上修路的一北方工人相恋, 却遭到镇上人百般阻挠。 后来, 她用一种极端方式将恋人永远留在身边, 并从此足不出户, 只有一忠实黑仆相伴, 设法成功隐藏了屋中的秘密直到她的葬礼举行后。
故事并未直接点明所发生的时间段, 但提供了一些线索。故事第一节中提到1894 年镇长沙多里斯豁免艾米丽应缴纳的一切税款, 从她父亲去世之日起, 直到她去世。[3]根据故事第二节和第三节内容, 艾米丽的父亲去世时, 她大约三十出头, 第四节中提到她去世时七十四岁, [3]因此, 故事所涵盖的时间跨度就是南北战争前后到20 世纪20 年代末。 作者看似无意但实际刻意地交待故事所发生的时间段, 以镇上居民口吻讲述艾米丽一生的遭遇, 深刻且客观地揭示出南北战争前后到20 世纪20 年代末期美国南方对女性的性别歧视。
2性别歧视的根源
对女性的性别歧视问题在《艾米丽》中显得尤为突出, 正是对女性的性别歧视将艾米丽一步步逼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当时的性别歧视有其宗教根源:在北美殖民时期, 由于社会活动有限, 《圣经》成为了基督徒构建世俗社会的精神指南。 根据《圣经》, 夏娃是由上帝取出亚当一根肋骨而造, 因此夏娃从属于亚当, 要绝对服从于亚当, 这就是“男尊女卑”性别歧视思想的“神圣”理由。[2]性别歧视的思想在美国影响深远, 其通过不断的外化和内化, 形成强大的“父权制”社会体制, 逐渐深深根植于人们的脑海中。 由于宗教思想和文化习俗的影响, 法律条文和财产分配权利等方面也充分体现性别歧视:女子未婚前, 监护人是其父亲, 婚后监护权被移交至其丈夫。[2]女性因而没有自我, 只依附于父亲或丈夫而存在。 女性生来就接受性别歧视思想的侵蚀, 不仅成为其受害者, 还进一步成为其传播者。
3小说中的性别歧视
艾米丽的成长时期是19 世纪60 年代以后, 其父亲和周围邻居都深受“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 崇尚骑士精神和淑女品德, 认为男性是理性的化身, 具有绝对权威, 男性有权主宰女性的命运和幸福。 艾米丽也就自觉地接受了这种思想与相关文化习俗, 以至于丧失了自我意识。 想到艾米丽和她父亲一起的情形, 镇民们有深刻的记忆, “长期以来, ……一袭白衣的艾米莉小姐站在背景, 她的父亲叉开腿的侧影在前景, 背对艾米丽, 手握一根马鞭, 一扇向后开的前门框住了他们俩的身影。 ”[3]艾米丽的父亲完全掌控了她的一切, 干涉她的个人生活, 镇民们“记得她的父亲赶走了所有的青年男人”[3]。 由于她父亲的专横跋扈, 艾米丽快三十岁时依然单身, 她也毫无反抗意识, 很顺从地接受这一切, 因为她所受的教育就是由父亲为她主宰一切。
父亲的去世对艾米丽打击很大, 以致她病了好长一段时间。病愈后, 她很快和前来铺设人行道的北方工头霍默·巴伦相恋。和霍默一起时, 艾米丽不再像和她父亲一起时“在背景”[3]中, 此时, “艾米丽小姐高昂着头”[3]。 然而, 不变的是, 霍默仍然是那个手执“马鞭”的人, 艾米丽的世界仍然由男人掌控。 另外, 镇民们代替其父亲的角色对她与霍默的交往百般阻挠。 先让牧师出面阻止, 之后牧师妻子又写信给艾米丽远方表亲, 让她们前来干涉。 虽然最后是由女性出面想办法, 但她们并非代表的是她们自己, 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中, 周围男性的观点就是她们的观点。 因此, 这些女性实际上是在继续扮演艾米丽父亲的作用, 是父权制的变相体现。 如此, 性别歧视的受害者由于深受这种观点的影响和控制, 转而变为性别歧视观点的传播者和维护者, 并进一步将自身也变成了加害者。 正是由于性别歧视的强大影响, 艾米丽即便试图反抗, 也无果而终。 她的正常欲望受到极度压抑, 人性遭到极度摧残, 最终其灵魂被扭曲。 她是当时社会和传统的受害者, 但长期的受害使得如“天使”[3]般的她慢慢地变成了为害者之一:在感到和霍默结婚无望后, 她买来砒霜将其毒死, 并将其尸体一直放在床上。
另外, 小说还提供更多信息以进一步指控当时的性别歧视。1894 年, 镇长沙多里斯下了一道法令 ―― 黑人妇女不系围裙不得上街, [3]但并未对黑人男性做出特别规定, 说明黑人女性在因为肤色受到歧视的同时, 又因其性别而更进一步受到比男性更多的歧视。 在艾米丽父亲去世后, 沙多利斯为免去艾米丽的税而杜撰了一个艾米丽父亲曾贷款给镇政府的故事。 小说中的 “我们”认为“只有女人才会相信”此故事[3], 这无疑是对女性的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的歧视, 认为女人天生就更傻, 没有自己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并且讲述者“我们”显然只包括男性, “女人”被很不屑地排除在外。
4结语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 》是福克纳最成功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之一, 不仅仅因为作者成功地运用了哥特式恐怖谋杀小说的叙述技巧, 烘托出走向衰亡的南方气氛, 揭示出南、北方的冲突;更多是因为作者独具匠心地刻画出美国南北战争前后到20 世纪20年代末当时社会背景下所仍然存在的严重的性别歧视。 小说通过讲述艾米丽一生的遭遇和变化, 反映出其内心矛盾以及为了摆脱束缚、改变自身处境所作的种种努力和尝试, 然而, 在女性受到严重歧视的社会环境中, 一切努力都是枉然。 在美国当时的社会环境下, 作者能勇敢地揭露性别歧视对人性的桎梏和摧残, 充分显示了作者自身所具有的人道主义精神。
摘要:在《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 福克纳以惊恐小说的方式, 以诸多细节, 不着痕迹地深刻揭示了南北战争前后到20世纪20年代末期美国南方的性别歧视。
关键词:福克纳,艾米丽,性别歧视,男尊女卑,父权制
参考文献
[1] 李常磊, 王秀梅.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威廉·福克纳创作艺术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0.
[2] 王恩铭.20世纪美国妇女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3] 威廉·福克纳著, 青闰, 宰倩, 闪硕译注.诺贝尔文学奖作家短篇小说精选.[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3.
相关文章:
献给可爱的苹果们02-25
悲剧人生的喜剧审美02-25
人生的悲剧作文02-25
艾玛的悲剧人生02-25
人生悲剧宿命范文02-25
献给母亲的格言范文02-25
献给教师的颂歌02-25
秦中初霁献给事,秦中初霁献给事储光羲,秦中初霁献给事的意思,秦中初霁献给02-25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的艺术特色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