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外翻(精选五篇)
膝关节外翻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
本组12 例12 膝, 男3 例, 女9 例; 左膝5例, 右膝7 例; 年龄55 ~ 82 岁, 平均66. 2 岁; 骨关节炎8 例, 类风湿性关节炎4 例; 病程3 ~ 20 年, 均有严重的膝关节疼痛, 压痛主要位于胫股关节和髌股关节外侧间隙; 屈伸活动受限, 活动度为50° ~ 105°, 平均 ( 77. 5 ± 3. 5) °; 术前HSS评分为31 ~ 63 分, 平均 ( 38. 0 ± 2. 7) 分。
1. 2影像学资料
术前常规拍摄双下肢负重位正侧位X线片和屈曲45°髌骨轴位片, 测量股胫角 ( 即股骨解剖轴线与胫骨解剖轴线夹角) , 以正常股胫角外翻5° ~ 10°为正常标准, 股胫角大于10°为外翻畸形[3], 术前股胫角外翻角度13° ~35°, 平均 ( 19. 8 ± 3. 3) °。
1. 3手术方法
腰硬联合麻醉, 取平卧位, 常规患肢应用低压充气止血带, 压力260 ~ 300 mm Hg。术前30 min常规静脉滴注抗生素。手术均在屈膝位采用膝前正中切口, 髌旁内侧入路进入关节, 外翻髌骨, 保持胫骨充分外旋。如果髌骨周缘骨赘增生明显致使外翻困难, 可以先予以清除骨赘, 松解髌骨周缘韧带, 避免强力外翻扭转髌骨导致髌韧带胫骨止点的撕脱。切除髌上囊、髌下脂肪垫、半月板以及前交叉韧带, 清除股骨远端和胫骨近端内侧和外侧的骨赘。
常规方法进行膝关节定位及截骨, 胫骨采用髓外定位系统, 股骨采用髓内定位系统。a) 胫骨平台截骨: 一般选用平台低点进行测量和截骨, 膝外翻时胫骨平台外侧往往磨损严重, 多数以外侧平台最低点进行测量和截骨。但在少数胫骨平台外侧存在严重缺损, 则以内侧为基点进行截骨; 截骨厚度在6 ~ 10 mm, 平均8 mm。b) 股骨髁远端截骨: 常规5° ~7°外翻截骨, 以保证术后胫股外翻角度的有效矫正, 本组4例膝股胫角外翻超过25°者存在股骨外髁明显的缺损, 以外翻7°进行截骨, 股骨内髁远端截骨不超过8 ~ 12 mm。c) 综合考虑胫骨外旋、股骨外侧后髁缺损和髌骨脱位的程度, 适当增加外旋截骨角, 一般应用3° ~ 5°外旋截骨, 以改善术后髌骨运动轨迹。d) 髌骨均未进行置换, 但常规予以重新修整髌骨使之缩小, 减少髌股关节接触面积, 髌骨周缘电灼去神经化处理。
外侧软组织松解: 在截骨成形后, 进一步清除胫骨近端和股骨远端的外侧及后方骨赘, 切除后交叉韧带。检查膝外侧间隙, 如果在伸直位紧张, 则进一步选择性松解膝后外侧关节囊和髂胫束, 必要时在关节平面行髂胫束由内向外水平网格状切开松解; 如果在屈曲位紧张, 则在股骨外上髁选择性松解膝外侧副韧带和腘肌腱。根据屈膝畸形的程度松解相应的后关节囊, 松解时注意屈曲膝关节, 紧贴骨膜下剥离后关节囊, 避免损伤腘窝血管。安装试模后测试软组织平衡情况, 应该能够达到下肢力线正常, 膝关节完全伸直, 内外侧张力平衡, 否则应根据情况进一步作内外侧软组织平衡或者后方松解, 保持伸、屈膝间隙基本相等, 伸屈膝时不出现过松或过紧, 必要时应作二次截骨。髌骨均未行置换, 应用“No Thumb Test” ( 无拇指试验) 标准确定髌骨轨迹, 如果仍有外侧脱位倾向则行髌外侧支持带松解, 使髌骨轨迹正常。注意尽可能在屈膝外旋胫骨位进行软组织松解, 避免腓总神经的牵拉损伤。在胫骨平台安放以前必须先切除骨赘, 暴露真实的胫骨骨床, 以避免发生胫骨假体的外移。
1. 4术后处理
术后膝关节保持屈曲位30° ~ 45°, 2 ~ 3 d拔除伤口引流管后开始逐渐屈伸膝关节进行功能康复训练, 避免长时间过度伸膝活动, 以免腓总神经牵拉所致迟发型麻痹。术后1 周常规拍摄双下肢负重位正侧位X线片, 在工作人员保护和助行器辅助下下地行走, 对于较重的膝外翻术后内侧副韧带部位松弛患者, 则加以活动支具保护。抗生素常规应用5 ~ 7 d。
1. 5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2. 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数据以 ( ± s) 表示, 对术前和术后7 d膝外翻角度、术前和术后末次随访的关节活动度以及术前和术后末次随访的HSS评分进行配对t检验, 检验水准为 α = 0. 05。
2 结果
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 无感染, 无腓总神经麻痹和损伤;随访6 ~ 34 个月, 平均19 个月; 术前膝外翻角度13° ~ 35°, 平均 ( 19. 8 ± 3. 3) °, 术后膝外翻角度4. 9° ~ 9. 5°, 平均 ( 6. 4± 1. 4) °, 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 ; 术前HSS评分为31 ~ 63 分, 平均 ( 38. 0 ± 2. 7) 分, 术后末次随访膝关节HSS评分为78 ~ 89 分, 平均 ( 84. 0 ± 2. 9) 分, 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 术前膝关节活动度为50° ~ 105°, 平均 ( 77. 5 ± 3. 5) °, 术后末次随访膝关节活动度为84° ~ 115°, 平均 ( 98. 6 ± 3. 8) °, 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典型病例影像学资料见图1 ~ 2。
3 讨论
膝关节罹患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以及创伤性关节炎时, 关节软骨破坏自我修复过程中继发骨赘形成并压迫周围韧带, 而关节表面的磨损和塌陷又致使韧带短缩。膝内翻是骨关节炎中最常见的对线不良畸形, 相对而言, 合并膝关节外翻畸形则较为少见。以正常股胫角外翻5° ~ 10°为正常标准, 股胫角大于10°为外翻畸形[3]。膝关节外翻畸形病理常常包括外侧副韧带、外侧支持带和关节囊的挛缩, 内侧软组织结构的松弛和股骨外髁和/或胫骨外侧平台的骨质缺损, 而在矫正畸形术中术后又易并发腓总神经的损伤或麻痹[2,4]。对于膝关节炎外翻畸形, 后交叉韧带部分挛缩病变会继发产生内旋限制效应, 进而增加外翻畸形的再发生概率[5], 而外侧支持带的紧张又导致髌骨外向半脱位, 髌骨软化和髌股轨迹异常[7]。这些关节的复合病变对于膝外翻关节置换矫形技术均提出挑战, 有关手术入路、术中截骨成形、软组织的松解策略以及假体类型的选择难以形成统一的模式[6,7]。
膝外翻关节置换的手术入路目前基本有两种, 即髌旁内侧入路和髌旁外侧入路。髌旁内侧入路是经典的膝关节外科手术入路, 适合大多数膝关节病变, 包括膝关节外侧病变引起的外翻畸形。因为膝外翻和胫骨结节的相对外移, 使得手术中髌骨外翻更容易操作, 只需要膝关节的轻微屈曲即可使膝关节得以充分显露。尽管对于膝外翻畸形需要由膝关节前内侧进入进行膝后、外侧的软组织松解, 但充分的显露便于膝关节后外侧角的任何操作, 即使对于肥胖患者[8]。髌旁外侧入路最大的优点是直接进入外侧支持带、关节囊和韧带组织, 便于外翻畸形外侧软组织的松解, 没有直接破坏髌骨内侧的血运, 相对于髌旁内侧入路需要进行髌外侧支持带松解而言, 降低了髌骨去血管化坏死的概率。但这种手术入路使髌骨内翻较为困难, 往往需要行髌韧带的充分松解或者胫骨结节截骨进行充分显露, 增加了髌韧带松弛和骨折不愈合的风险[8]。尽管这种入路对关节内侧结构的显露有限, 在假体置换及软组织松解完成后容易导致外侧结构的缺损及切口闭合困难, 但后来有学者认为, 由于股四头肌腱-髌韧带内旋胫骨的作用机制, 对于严重的固定性膝外翻畸形采用髌旁外侧入路可以更好的显露后外侧角的挛缩组织以进行松解, 必要时采用胫骨结节截骨内移尚可有效地矫正髌股轨迹异常[9]。本组病例, 我们均采用经典的髌旁内侧手术入路, 如外翻髌骨困难则可以首先进行髌骨周缘骨赘清除, 保持胫骨充分外旋可以避免髌韧带过度扭转而从胫骨结节止点撕脱, 术中可以达到充分显露。由于对于膝外翻畸形的软组织松解平衡往往在股骨和胫骨截骨后进行, 空间得以相对扩大, 多数情况下对于后外侧角的操作并无困难, 可以达到满意的软组织松解。但同时, 我们也发现, 2 例膝股胫角外翻大于25°畸形较重的病例, 术中外侧软组织挛缩较重, 采用髌旁内侧入路对外侧显露确实受限, 进行松解耗时较长。我们认为, 对于膝外翻畸形较轻的病例, 进行常规的髌旁内侧手术入路可以充分显露, 保证关节外侧软组织的松解和平衡, 但对于固定性外翻畸形较重的病例采用髌旁外侧手术入路可能更具有优越性, 对此我们尚无更多的直接经验。
膝关节外翻畸形的最常见病因是股骨外髁和/或胫骨外侧平台的骨质缺损,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如何正确截骨, 维持内外侧软组织平衡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所在[10]。正确的股骨髁截骨通常以股骨内外后髁或者髁上轴线为基准, 借助截骨模具得以完成。但在术中髁上轴线往往难以准确获得, 如存在股骨外后髁的骨质缺损而以后髁轴线为基准进行截骨, 将会导致较大的外侧后髁截骨量, 进而致使股骨远端假体内旋和髌骨关节面的内移、Q角增大以及髌股关节运动轨迹异常[8]。应用相对稳定的股骨髁前后轴线 ( 即AP轴线, 为通过前方髌骨滑车切迹最深点和后方股骨髁间连线中点的轴线, 几乎垂直于髁上轴线) 则可以达到正确的股骨外旋截骨角度[11]。而对于截骨后可能出现的外侧后髁缺损则以骨水泥或者植骨片进行填充[2]。我们在术中发现, 对于轻度的股骨外侧后髁缺损, 在屈曲位外翻较轻, 髌骨没有明显脱位, 一般常规选择外旋3°进行后髁截骨即可; 而对于明显的股骨外侧后髁缺损, 则需要明确股骨髁AP轴线来明确外侧后髁截骨, 往往需要增加外旋截骨角, 一般以5°外旋截骨可以达到满意效果。
软组织平衡是全膝关节置换技术整体的一个重要环节, 良好的软组织平衡是TKA取得长期满意疗效的重要保障。即使较小的冠状位畸形也需要一定程度的软组织平衡, 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不稳定是疗效不满意和早期翻修的重要原因之一[12]。可用于松解的膝关节软组织支持结构分为静力性和动力性结构, 膝关节外侧静力性结构包括外侧副韧带, 动力性结构包括腘肌腱和髂胫束。外侧副韧带为膝关节外侧首要的稳定结构, 而腘肌腱、髂胫束和后外侧关节囊为次要稳定结构。精确的软组织平衡技术旨在达到膝关节屈曲和伸直间隙的对称和等距。Krackow[13]和Mihalko[14]有关膝关节运动学的研究发现, 在切除后交叉韧带后, 松解外侧副韧带可以获得大约4°的外翻矫形, 随后对腘肌腱、髂胫束和后外侧关节囊等次要稳定结构的松解可以获得大约9°的外翻矫形。但也有学者认为, 首先松解外侧副韧带并不合适, 应该根据膝关节的不同活动角度进行软组织的逐步松解, 哪里紧张松解哪里[15]。我们在术中也发现, 如果截骨后膝关节外侧结构在屈曲位和伸直位均紧张, 则必须进行外侧副韧带的松解, 以保证整个运动轨迹的平衡; 如果仅在伸直位紧张, 则进一步选择性松解膝后外侧关节囊和髂胫束, 必要时在关节平面行髂胫束由内向外水平网格状切开松解; 如果仅在屈曲位紧张, 则在股骨外上髁首先选择性松解腘肌腱, 必要时松解膝外侧副韧带的股骨止点。对于术前下肢力线良好的病例, 外侧副韧带的功能缺陷往往可由髂胫束的动态稳定作用所弥补; 但膝外翻患者、挛缩的外侧副韧带及相关外侧以及后外侧软组织结构必须通过精确的、选择性的和逐步的松解以提供适当的软组织平衡, 同时避免过度松解引起的外侧结构失稳。
摘要:目的 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外翻畸形的技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 2006年2月至2010年4月收治12例12膝外翻畸形患者, 8例骨关节炎和4例类风湿性关节炎, 应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治疗。根据X线片比较术前和术后膝外翻角度, 应用HSS膝关节评分系统进行临床效果评价。结果 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 无感染, 无腓总神经麻痹发生;随访634个月, 平均19个月;术前膝外翻角度13°35°, 平均 (19.8±3.3) °, 术后膝外翻角度4.9°9.5°, 平均 (6.4±1.4) °, 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前HSS评分为3163分, 平均 (38.0±2.7) 分, 术后末次随访膝关节HSS评分为7889分, 平均 (84.0±2.9) 分, 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是膝关节炎合并外翻畸形的有效治疗方法。
女性应提防“拇外翻” 篇2
“拇外翻”民间俗称“大脚骨”,是骨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有统计资料表明,在拇外翻的患者当中,有80%以上是女性,与男性患者的比例高达40:1,这与女性常穿尖头高跟鞋有很大关系。因为穿高跟尖头的皮鞋会使全身的重量集中在脚上,随着力往前倾,脚趾被迫挤压在狭窄的鞋头里,很容易使脚趾扭曲变形,使足拇趾过度向外倾斜,大拇趾的根部又向内收,前脚像个三角形的“大蛇头”,形成拇外翻。
拇外翻症状
拇外翻早期一般症状不明显,但随着大拇趾外撇加重,大拇趾可以位于第二、三足趾的下面,将第二、三足趾顶起来,严重的第二趾“骑跨”在大脚趾上。另外,大拇趾跟部内移后,使得该处隆起,容易与鞋形成摩擦,天长日久,该处皮肤和皮下有关组织增厚、红肿,滑囊形成,而产生拇囊炎,引起疼痛,局部溃烂后可造成感染。还有,拇外翻患者因为前足生物力学发生异常,很多合并有足底部胼胝(硬茧子或“鸡眼”),走路易疲劳和引起疼痛。
拇外翻病因
拇外翻形成的病因主要与遗传和穿鞋有关。首先是遗传因素。根据有关方面研究,大约一半以上的患者有遗传倾向,以母系遗传为主,尤其是女孩子比较容易得。再加上女性足部韧性比男性弱,在同等遗传条件下,更容易发生拇外翻。而且韧带的柔韧性随年龄增长而减弱,这也是拇外翻多见于中年女性的原因。第二是后天因素所致,通常是由于长期穿鞋不当。这是造成拇外翻的一个重要原因,比如生活中不少女性经常穿尖头鞋或高跟鞋,特别有些女孩子十几岁就开始穿高跟鞋,使拇指外翻的发病率出现年轻化趋势。
脚部护理
爱美的女性们,要重视足健康,保护好双脚十分重要。拇外翻的遗传因素不能改变,但穿合适的鞋则完全可以自己掌握。因此,如果选高跟鞋的话,鞋跟高度不应超过3厘米,鞋头要宽松一些,尽量多穿平跟鞋,应在办公室备一双平跟鞋,一有机会就给脚适度的放松。
对脚部的日常护理也很重要。生活中常见有些女性穿着高跟鞋逛街、旅游,也许没有感到不适,其实这对脚部健康十分不利。因此,在走远路时应换上平底的布鞋或运动鞋。最好每天晚上用热水泡足,可以用清水泡,也可以用中药泡。如用红花、艾叶、桂枝、当归、赤芍各10克,透骨草、伸筋草各15克煮十几分钟,待温度适中后放入双脚浸泡。泡脚之后可以涂抹一些活血化淤的药膏,再进行按摩,促进局部血液流通,缓解软组织痉挛。也可以在聊天休息时把大脚趾向脚心方向按压,或者用皮筋把两个大拇指套起来牵拉,经常坚持有助于恢复角度,延缓病情加重。另外,还要注意休息,不要久站,长时间走路如果感到疲劳,应及时休息,脱掉鞋子,解放一下双脚。
膝关节外翻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68例 (68个膝关节) 骨关节炎膝外翻畸形患者, 所有患者均表现为膝关节疼痛, 膝关节外侧关节间隙等是疼痛的主要部位;X线片表现均有一定程度的股胫关节外侧间隙狭窄;股胫角外翻均在10°以上。其中男性患者31例, 女性患者37例, 年龄在56~80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66.3±10.4) 岁;股胫角在14°~36°之间, 平均股胫角为 (23.6±1.2) °, 其中49例患者在20°及以上, 19例患者在20°以下。将患者按照入院救赎分成两组, 每组34例, 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其中对照组患者男性患者16例, 女性患者18例, 年龄在56~78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65.4±11.3) 岁;股胫角在14°~36°之间, 平均股胫角为 (24.1±1.1) °, 其中24例患者在20°及以上, 10例患者在20°以下;观察组患者男性患者15例, 女性患者19例, 年龄在57~80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66.8±10.8) 岁;股胫角在14°~36°之间, 平均股胫角为 (23.1±1.0) °, 其中25例患者在20°及以上, 9例患者在20°以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手术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粗隆间外展截骨术, 患者取侧卧位, 从股骨大转子前上方经股骨大转子向下纵形切口长约8~10 cm, 逐层切开达股骨, 剥离股骨转子下骨膜。紧贴大转子下缘钻孔作截骨标记, 使顶角约为45°, 行倒V形截骨。大转子前方适当分离, 以能摸清股骨头位置, 然后从股骨头大转子处打入预制的鹅头钉。远折端充分外展, 3枚螺钉固定。逐层缝合刀口。观察组患者实施人工膝关节置换术, 运用High-Flex全膝关节假体 (美国Zimmer公司) 作为本研究患者的假体。从髌旁内侧关节囊入路, 运用常规方法定位膝关节并截骨, 如果患者有屈膝挛缩, 则依据实际情况将1~2 mm的截骨量适当添加到股骨远端或胫骨近端。 (1) 股骨髁截骨: (1) 如果患者的外翻畸形的外翻角度在20°以下, 则在进行股骨远端截骨时将外翻角度调整为5°, 大多数外侧髁在膝关节外翻畸形的作用下均具有不良的发育。如果股骨外髁显著缺损, 在应该在进行股骨远端截骨时将外翻角度在原有基础上增加2°, 即7°; (2) 依据髌骨脱位的程度对股骨前后髁进行截骨, 为了对髌骨轨迹进行有效的改善, 可以将假体的外旋角度适当增大; (3) 增大股骨假体的外旋角度2°, 即从3°~5°, 为了对屈曲位的外翻畸形进行有效的改善, 可以将外侧后髁的截骨量减小到一定限度。 (2) 胫骨平台截骨:胫骨平台的外侧在膝关节外翻畸形的作用下会具有严重的磨损, 因此在测量和截骨的过程中应该将最低点设定在外侧。如果患者的胫骨平台外侧具有严重的缺损, 则在截骨时可以将基点设定在内侧;如果患者的外侧缺损在5 mm以下, 则填充物可以是骨水泥;如果患者的外侧缺损在5 mm以上, 则可以进行自体骨移植。 (3) 软组织松解: (1) 在对所有患者进行常规暴露和截骨后, 首先将股骨远端及胫骨近端的外侧骨赘清除掉, 然后依据屈膝畸形程度对后关节囊进行相应的松解; (2) 对膝外侧间隙进行认真细致的检查, 如果伸直位紧张, 则对膝后外侧髂胫束及关节囊进行进一步的选择性松解;如果屈曲位紧张, 则对外侧腘肌腱及副韧带进行选择性松解; (3) 髌骨多处在膝关节外翻畸形的作用下会呈现脱位或伴脱位状态, 术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受到其松解情况的直接而深刻的影响。通常情况下首先进行赘骨切除术, 然后再半弧形松解髌骨外缘软组织, 将髌骨周缘赘骨咬除掉。
1.3 术后处理及康复指导
术后1~2 d将引流管拔出, 让患者服用3~5 d的抗生素, 以对感染进行有效的预防。同时对患者使用低分子肝素钙, 以对下肢深静脉栓塞进行有效的预防;使用镇痛药, 以为患者的功能锻炼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术后6 h开始让患者进行直腿抬高等锻炼, 并对踝关节进行主动或被动的活动。术后3 d让患者在CPM机的帮助下进行膝关节被动屈曲功能锻炼, 术后7 d让患者在步行器的帮助下进行行走联系。出院后术后1、3、6个月督促患者定期来院复查, 每年1次。
1.4 观察指标
对所有患者进行4~28个月的随访, 摄X线片对膝外翻角 (FTA角) 进行测定, 同时对患者的膝关节活动度进行认真的检查, 并运用KSS评分和功能评分对其进行评分, 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的关节活动度越好。
1.5 统计方法
运用统计学软件包SPSS21.0对上述数据进行分析, 用 (±s) 表示计量资料, 用配对t检验治疗前后比较计量资料,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治疗后患者的FTA角、KSS评分和功能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的FTA角要比对照组明显偏小,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的KSS评分要比对照组明显偏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患者关节置换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该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71%, 低于对照组的20.5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3.1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在治疗骨关节炎膝外翻畸形时应注意的问题及方法
在对膝外翻畸形进行处理的过程中运用全膝关节置换术需要给予以下两个问题以充分的重视: (1) 胫骨平台外侧缺损及股骨髁缺乏良好的发育; (2) 膝外侧结构挛缩极为复杂, 包括膝外侧副韧带、后外侧关节囊等。目前, 临床相关医学学者在骨性问题的处理方面达成了一致的共识。主要方法为:进行股骨远端截骨的过程中将磨具的股骨外翻角加大;进行股骨前髁截骨的过程中将外旋角度增大, 依据是外翻的严重程度, 通常情况下为3~6 d;进行胫骨平台截骨的过程中切割时将基准设定在外侧, 如果患者的外侧缺损在5 mm以下则将填充物设置为骨水泥, 如果患者的外侧缺损在5 mm以上则进行自体骨移植。
另外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DVT发病率高, 且由于DVT有不同类型, 各类型症状体征也有所不同, 大部分患者早期症状不明显, 易延误治疗, 因此, 临床必须提高重视度, 积极地采用先进的护理模式和方法, 根据危险因素评估结果, 综合合理地运用各种预防及护理方法, 以减低DVT的发生率,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护理措施, 主要就是实施预防性护理, 其措施包括术前评估, 术前对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 (LEDVT) 相关因素进行评估, 确定高危人群, 重点予以预防;健康指导, 术前对患者进行指导, 特别是对高危人群, 使患者了解一定的知识, 便于其在术后对护理工作的配合;早期锻炼, 及早对患者进行局部的按摩, 促进其下肢静脉的回流, 但如果患者有下肢静脉血栓、静脉炎病史及家族史者则不能进行按摩;用药护理, 适当对患者使用药物护理, 但要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 实时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及血小板计数情况, 一旦出现异常情况要及时报告并进行处理;饮食护理, 指导患者食用低脂高蛋白和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 患有高血压等的患者还要指导低盐饮食;交接班, 术后48 h之内, 对DVT高危患者, 一定要严格进行床头交接班, 并详细的记录各种预防护理措施等, 在药物预防和机械预防方面, 利伐沙班用于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抗DVT的效果较好。
3.2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在改善骨关节炎膝外翻畸形患者关节活动度及膝外翻中的作用
目前临床还没有统一膝外侧软组织松解的顺序等。Krackow等医学学者研究表明, 屈曲外侧间隙的增加在对腘肌腱、腓肠肌外侧头等进行松解的作用下会比伸直外侧间隙的增加大, 同时膝外侧副韧带及腘肌腱复合体应该成为松解的起点, 然后对外侧关节囊进行松解, 最后对髂胫束进行松解。而Miyasaka等医学学者则表明, 髂胫束应该是松解的起点, 然后对外侧关节囊进行松解, 最后对膝外侧副韧带等进行松解。Whiteside通过临床实践表明, 屈曲间隙外侧紧张能够在对膝外侧副韧带等进行松解的过程中得到有效的矫正, 而伸直间隙外侧紧张则能够在对后外侧关节囊等进行松解的过程中得到有效的矫正。该研究结果表明, 两组患者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的FTA角要比对照组明显偏小,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的KSS评分要比对照组明显偏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该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71%, 低于对照组的20.5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石新成等在研究中称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其优良率可达到100%, 能够取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和上述研究结果一致。关于在膝关节外翻畸形手术治疗中, 应该应用哪一种类型的假体, 目前众说纷纭, 在长期临床研究过程中发现, 想要对其后交叉韧带进行保留则需要具有较高张力, 并且在手术过程中, 也比较难以保持满意的内外软组织平衡, 因此建议在手术过程中对后稳定型假体进行使用。但是关于其短期临床效果满意以及远期效果则需要进一步进行研究。
综上,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能够显著改善骨关节炎膝外翻畸形患者关节活动度及膝外翻, 同时极大降低患者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 临床效果良好, 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对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改善骨关节炎患者膝外翻患者临床症状效果探讨。方法 临床选取在该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实施治疗的骨关节炎膝外翻畸形患者68例, 分两组, 其中一组实施粗隆间外展截骨术治疗, 为对照组;另外一组实施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治疗, 为观察组。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的FTA角 (4.5±2.14) °要比对照组的 (27.0±3.57) °明显偏小,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的KSS评分 (88.7±2.38) 分要比对照组的 (28.9±5.95) 分明显偏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该研究中观察组患者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71%, 低于对照组的20.5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在骨关节炎膝外翻畸形患者中的应用, 能够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有效的改善, 同时有助于减少患者治疗不良反应的发生, 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使用。
关键词:人工膝关节置换术,骨关节炎膝外翻畸形,临床症状,改善效果
参考文献
[1]马国涛, 刘东海, 周卫.56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疗效观察[J].中外医疗, 2013, 32 (31) :234-235.
[2]吴翠玲, 李素莲, 刘霞.中西医结合治疗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护理[J].中国卫生产业, 2012, 4 (24) :2612-2613.
[3]张欣, 王志伟.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中髌骨的处理[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11, 15 (13) :2421-2424.
[4]孙云波, 刘军, 田峥巍, 等.全膝关节置换股骨切迹发生因素分析及远期随访研究[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1, 19 (13) :1073-1076.
[5]石新成, 孙英杰.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30例[J].中外医疗, 2012, 31 (18) :226-227.
[6]郭伟伟, 高雪琴, 林代利.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外翻的围手术期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4, 11 (1) :242-243.
[7]黄林, 裴晓东, 韩晓亮.数字化技术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新进展[J].中国卫生产业, 2013, 3 (32) :75-76.
[8]Li S, Chen Y, Su W, et al.Systematic review of patellar resurfacing in total knee arthroplasty[J].Int Orthop, 2011, 35 (3) :305-316.
拇外翻可通过手术矫形治疗 篇4
穿高跟鞋应该掌握一个度。有些女性是不合适穿高跟鞋的。比如像有足横弓塌陷的病人。平时穿平跟鞋前脚掌中央就有老茧的人是不合适穿高跟鞋的。选择合适的高跟鞋很重要,从健康角度看,高跟鞋后跟要有足够的触地面积以增加足踝稳定性。鞋的足趾部位要有一定的宽度。穿高跟鞋的时间一定要尽可能少。如果参加有较多运动量的活动时尽量不要穿高跟鞋。一天高跟鞋穿下来,回到家里要赶快换鞋,一定要多活动活动脚趾,给脚趾做个体操。总之,为了美丽,女性朋友可以穿高跟鞋,为了健康,尽可能少穿高跟鞋。
如果您处于拇外翻的高危状态或已经患了拇外翻该怎么办呢?
首先是要少穿高跟鞋,多穿比较宽松的鞋。必要时可以尝试用一下拇外翻矫形小支具。多赤足在沙地上走走,走时有意识地用足趾抓扒地上的沙子。赤足在沙地上行走可锻炼足的内在肌,增强足的平衡感,而且是非常好的足底按摩手段。卵石路并不适合所有人,因为有很多人足底肉垫比较薄,容易出现足底受伤产生疼痛。
已经定形的拇外翻只能通过手术矫形治疗。拇外翻看似小毛小病,可手术矫形方法竟有近百种,这说明拇外翻的矫形有一定的复杂性。不同的病理阶段应采用不同的矫形方法。手术目的就是矫正畸形和解决疼痛,不同的病人常有不同的要求。另外就是选择手术治疗时应当寻找有经验的医生进行。
马昕,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上海华山医院副院长。现担任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足踝外科学组委员秘书、上海市足踝外科学组组长,中华医学会创伤分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上海创伤学会委员秘书,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足踝外科医师培训中心主任。
膝关节外翻 篇5
患者27岁,13岁月经初潮(4天/28-30天),经量正常,无痛经,末次月经2014年09月18日。系宫内孕18+2周G4P2 双胎,孕4产2,人工流产1次,无难产及大出血病史,孕期查B超:中期妊娠,双胎。夫妻商议后坚决要求终止妊娠入院。入院后给予利凡诺尔100mg羊膜腔内注射引产,约63小时后自娩两个男性死胎,检查:大小与妊娠月份相符,查一胎外观无畸形,一胎见脐部有一2.0*3.0cm腹壁缺损,部分肠管外露。查胎盘一个,双羊膜囊。追问病史:患者孕期无上呼吸道感染,未接触毒物及放射性,未服其他药物,其爱人有吸烟、喝酒嗜好,家族无此类遗传病史。
讨论:双胎妊娠:(1)双卵双胎,两个卵子分别受精形成的双胎妊娠,两个卵子分别受精形成两个受精卵,各自的遗传基因不完全相同。故形成的两个胎儿有区别,如血型、性别不同或相同,但指纹、外貌、精神类型等多种表型不同,胎盘多为两个,也可融合呈一个,但血液循环各自独立。(2)单卵双胎,有一个受精卵分裂形成的双胎妊娠。形成原因不明,不受种族、遗传、年龄、胎次、医源的影响。一个受精卵分裂形成两个胎儿,具有相同的遗传基因,故两个胎儿性别相同,血型及外貌等相同。
肠外翻是胎儿先天畸形的一种,发生的原因很多,主要为遗传、环境、食品、药物、病毒感染、母儿血型不合等。一旦发现双胎妊娠或多胎妊娠,应行产前筛查及产前诊断,诊断胎儿畸形,应及时处理及治疗。
产前筛查试验不是确诊试验,筛查结果阳性患者需进一步做产前诊断。目前广泛应用产前筛查的疾病有唐氏综合症和神经管畸形的筛查。唐氏综合症的筛查方式很多,根据检查方法分为孕妇血清学和超声检查,根据筛查时间分为孕早期筛查和孕中期筛查。妊娠中期血清学筛查通常采用三联法,即甲胎蛋白(AFP)、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和游离雌三醇(uE3),唐氏综合症患儿AFP降低。hCG升高,uE降低,根据三者的变化,结合孕妇年龄、孕龄等情况,计算出唐氏综合症风险度。妊娠早期筛查方法包括孕妇血清学检查、超声检查,或两者结合。
产前诊断:又称宫内诊断,或或出生前诊断,是指在胎儿出生之前应用各种先进的检测手段,如影像学、生物化学。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血等技术,了解胎儿在宫内发育状况。产前诊断对象:35岁以上高龄孕妇;生育过染色体异常的孕妇;夫妇一方有染色体平衡易位;生育过无脑儿、脑积水、脊柱裂、唇腭裂、先天性心脏病儿者、其子代再发生儿率增加;性连锁隐性遗传病基因携带者,男性胎儿有1/2发病,女儿有1/2携带者,应作胎儿性别预测;在妊娠早期接触过化学毒物、放射性物质,或严重病毒感染的孕妇;有遗传性家族史或近亲婚配史的孕妇;原因不明的流产、死产、畸胎或有新生儿死亡史的孕妇。;本次妊娠有羊水过多、羊水过少、发育受限等,疑有畸胎的孕妇。产前诊断的方法有:(1)观察胎儿结构 利用超声、X线检查、胎儿镜、磁共振成像等,观察胎儿结构有无畸形。(2)染色体核型分析 利用羊水、绒毛、胎儿细胞培养,检测胎儿染色体疾病。(3)基因检测 利用DNA分子杂交、限制性内切酶、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原为荧光杂交等技术,检测胎儿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诊断胎儿基因疾病。(4)检查基因产物 利用羊水、羊水细胞、绒毛细胞或血液,进行蛋白质、酶和代谢物检测,诊断胎儿神经管缺陷、先天性代谢疾病等。产前诊断的疾病有:(1)染色体病,(2)性连锁遗传病,(3)遗传性代谢缺陷病,(4)先天畸形。染色体病的产前诊断:主要依靠细胞遗传血方法,因此必须获得胎儿细胞和胎儿染色体,主要有羊水穿刺、绒毛穿刺、脐带穿刺、胎儿组织活检、胚胎植入前诊断、母血胎儿细胞和游离DNA提取。先天性畸形的产前诊断:妊娠期胎儿超声检查可发现许多严重结构畸形以及各种细微变化,逐渐成为产前诊断重要的手段之一。
因此,产前诊断的目的不仅限于出生前发现异常以便终止妊娠,而且使得医生能够在出生前或出生后,把握适当的时机对经过产前诊断的胎儿或新生儿进行药物或手术治疗。且使父母能够了解本次妊娠状况,进而知情選择,达到优生优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运动血压检测设备02-09
钻井平台责任保险论文02-09
钻井平台人员岗位英文名称02-09
自升式海洋钻井平台02-09
钻井平台井控应急处置能力评估研究02-09
印象主义钢琴音乐风格的美学特征、创作手法及演奏技巧探析02-09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美学研究02-09
民生项目02-09
小磨公路高速环境美学建设02-09
教育美学学科建设研究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