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真菌霉素(精选七篇)
真菌霉素 篇1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选择在我院I C U住院的重症监护患者6 1例, 年龄20~75岁, 平均 (35.
0±11.5) 岁;男36例, 女25例。其中脑外伤开颅手术20例 (32.8%) , 胸腹联合伤30例 (49.2%) , 慢性支气管炎、呼吸衰竭8例 (13.1%) , 高血压脑出血3例 (4.9%) 。
排除疾病:肠梗阻、肠道缺血所致的肠管扩张、肠坏死、肠穿孔、腹腔间室综合征、严重腹胀、腹泻、恶性肿瘤晚期。两性霉素B过敏者禁用此药;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1.2 分组将6 1例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 (两性霉素B组) 31例, 对照组 (非两性霉素B组) 3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分布等情况大体相似。
1.3 治疗方法两组在积极治疗原发疾病的基础上均按ICU
的规范进行治疗, 包括机械通气、重症监护、液体复苏、脏器功能支持、保持内环境稳定、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止痛镇静、外科手术干预治疗等。观察组在上述规范化治疗和血流动力学稳定情况下早期给予两性霉素B, 开始5mg/d, 隔日1次, 经胃管给药;以后每次增加5mg, 增至25mg/d时停止加量, 维持用药。对照组30例采用上述ICU规范化治疗, 未使用两性霉素B, 只根据粪便培养阳性结果选用其他抗真菌药物治疗。
1.4 效果评定显效:住院期间未发生肠道真菌感染;无
效:有新感染肠道真菌证据存在。
2 结果
观察组在I CU住院期间未发生肠道真菌感染, 显效31例 (100%) 。对照组:显效19例 (79.2%) ;无效5例 (20.8%) , 其中2例肠道白色念珠菌感染, 2例白色念珠菌血症, 1例肺部光滑念珠菌感染;另外6例因经济原因放弃治疗而失访 (未统计在内) 。两组显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8 0 7, P<0.0 5) 。
3 讨论
在ICU病房中, 念珠菌属造成的真菌感染占90%, 主要致病因素是在患者住院期间大量或不合理使用广谱抗生素导致菌群失调。住在ICU的均为危重症患者, 机体抵抗力低下, 由于各种检查和治疗的需要, 多需插入各种诊疗管, 如中心静脉插管、全胃肠外营养管 (TPN) 、气管插管、留置导尿管、机械通气, 气管切开以及腹部手术、严重创伤, 各种病原菌容易乘虚而入引发感染, 给治疗原发病增加了复杂性。两性霉素B为广谱抗深部真菌药, 可与真菌胞浆膜上麦角固醇相结合, 在膜上形成微孔, 使胞浆膜通透性增加, 胞内物质如氨基酸、电解质、核苷酸等外渗, 导致真菌不能正常代谢, 生长停止, 最后死亡。本文将两性霉素B用于ICU危重患者肠道真菌感染的预防效果满意, 观察组31例经预防性治疗未见肠道真菌感染;而对照组30例未使用两性霉素B, 发生真菌感染5例, 发生率20.8% (除外6例放弃治疗而失访者) 。
由于本文观察样本较少, 对于两性霉素B预防肠道真菌感染的确切效果尚有待继续积累资料做进一步观察。
诚邀同仁合作共创鼻病专科
河北省新河县曹氏鼻病诊所是一所专科鼻病诊所, 新卫医执字第A15号欢迎基层医疗机构同仁合作, 合作内容:特色治疗各种鼻病, 不打针, 不穿刺, 不手术, 让患者轻轻松松治愈鼻炎。可实地考察, 免费食宿。本广告长期有效。
真菌霉素 篇2
【关键词】5%碘酊;那他霉素; 真菌性角膜溃疡Clinical efficacy of iodine tincture cautery union natamycin eye drops against fungal corneal ulcer
Liang JiameiLi Man
【Abstract】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iodine tincture cautery union natamycin eye drops, on treating fungal corneal ulcer.MethodsPatients of fungal corneal ulcer(67 case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47cases)and control group(20cases),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iodine tincture cautery union natamycin eye drops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only with natamycin eye drops, then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the two groups were analyzed statistically.ResultsThe curative effect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obviously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Tincture of iodine cauterization union natamycin eye drops against fungal corneal ulcer was effective, economic, safe, and worth promoting.
【Keywords】5% iodine tincture, natamycin, fungal corneal ulcer
【中图分类号】R77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5-0005-02
真菌性角膜溃疡是一种常见的致盲率很高的眼科疾患, 好发于广大农村地区, 近年来, 随着抗菌素、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及农业性植物等致外伤机会的增多[1], 此病在我国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为了寻找一种积极有效的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方法, 我院2007年1月-2010年1月用5%碘酊烧灼联合那他霉素眼水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67 例, 取得良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67例67眼均为我科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真菌性角膜溃疡确诊病例67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47例, 对照组20例。治疗组男34例, 女13例, 年龄37~ 70岁, 平均51.5岁;其中轻、中、重度分别占29.7%、42.5%、27.8%。对照组男13例, 女7例; 年龄31~ 71岁, 平均49.3岁; 其中轻、中、重度分别占35%、45%、20%。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相似, 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具有可比性( P > 0.05) 。
所有病例经角膜溃疡面坏死组织刮片镜检查见真菌菌丝确诊。真菌培养分型:轻型:角膜溃疡直径小于3mm,溃疡深度小于1/3CT左,前房无积脓;中型,角膜溃疡直径小于6mm,溃疡深度小于1/2CT,前方少量积脓,重型:溃疡深度大于1/2CT,前房有大量积脓。
1.2治疗方法:治疗组: 局部清创: 丙美卡因滴眼液行眼部表面麻醉, 开睑器开睑, 用无菌圆刀片尽可能干净地刮除角膜溃疡面分泌物, 注意防止角膜穿孔, 干棉棒吸干角膜表面水分,然后用棉棒蘸取5%碘酊在溃疡面涂擦, 注意不要触及正常角膜组织,使之停留5 秒并干燥, 随之用生理盐水充分冲洗, 依病情而定, 轻者每周一次,重者可每周清创2~ 3次。恢复期的溃疡或已形成瘢痕者不要再烧灼。局部应用抗真菌药物: 给予那他霉素滴眼液滴眼,每1-2小时1次,每次1滴,常规给予1%阿托品滴眼液滴眼散瞳,合并前房积脓者,口服斯皮仁诺,0.2g,每日1次,对照组: 除不进行局部清创和碘酊烧灼外, 余治疗与治疗组相同。所有病例裂隙灯观察角膜溃疡直径、基质浸润深度变化,荧光素染色观察角膜上皮愈合情况。
1.3疗效评价:① 治愈: 疼痛等症状消失, 角膜溃疡愈合, 荧光素染色阴性。②好转: 疼痛等症状明显减轻, 角膜溃疡缩小或者部分愈合,前房积脓消失。③无效: 疼痛等症状无改善, 角膜溃疡无变化或者扩大或穿孔, 前房积脓加重。[2]
2结果
试验数据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两组疗效比较, P < 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真菌性角膜溃疡早期诊断, 及早有效合理治疗是治疗该病的关键。角膜移植手术由于角膜移植供体来源有限、手术治疗费用高等原因, 这种方法的普遍发展目前还有较大限制。在基层医院, 药物综合治疗还是首选的治疗方法。本研究中就有3例患者, 角膜濒临穿孔,因没有角膜供体材料, 转上级医院行角膜移植术。那他霉素是从链丝菌培养液中分离出的四烯类抗生素,不溶于水、酒精、氯仿等,所以组织渗透性差,其作用机制主要通过与真菌细胞膜上的麦角固醇结合,形成多烯类固醇复合物,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影响细胞膜的特质运转,使真菌细胞内的基本成分流出而致细胞死亡。口服不吸收,注射给药毒性大,仅用于局部用药。因其难溶于水,临床上使用混悬滴眼液,药物颗粒与溃疡表面坏死物发生粘连而形成白色膜状物,可保留于穹窿部而使药效延长。[3]局部清创既清除了病变区域的坏死组织及角膜上皮, 又有利抗真菌药向深层组织的渗透, 另一方面, 碘能氧化病原微生物原浆蛋白的活性基因, 并与蛋白质的氨基酸结合使其变性失活, 破坏真菌酶蛋白, 最终破坏真菌丝杀灭真菌。而且碘离子沉着并向基质渗透, 导致坏死组织脱落, 胶原纤维抗生增殖修复, 使角膜恢复一定的透明度和( 或)瘢痕化, 使病程缩短[4]。同时碘酊烧灼后形成缺氧状态, 刺激角膜新生血管长入, 对角膜溃疡面起修复作用。且碘酊对各种类型真菌的敏感率均达100%[5]。所以,那他霉素滴眼液联合碘伏烧灼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治愈率高,疗程短,不良反应少,是一种有效、安全的临床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惠延年. 真菌性角膜炎. 眼科学2002: 83
[2]吴琳,李永忠,聂少文,刘淑秀.碘酊烧灼联合药物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临床观察.中国实用医药,2009,2:21-22
[3]张玉明,王芳芳等.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0.2.181-182
[4]王李哩, 崔龙江, 陈玉枝. 清创联合氟康唑局部用药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 眼科新进展, 2003, 23( 4) : 273.
[5]张文华, 潘志强, 王智群. 化脓性角膜溃疡常见的病菌的变迁中华眼科杂志, 2002, 38 ( 1) : 8-12
真菌霉素 篇3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2例, 均为男性, 1例患儿为4岁5个月男童, 患儿病史长达3年, 感染中毒症状重, 且患儿体形消瘦, 反复发生皮肤及肺部感染, 已确诊先天性免疫缺陷病, 肺CT示双肺大团块实变, 血常规白细胞及CRP明显升高, 故高度怀疑真菌性肺炎, 入院后待完善相关检查以协诊。入院后第3天行胸壁肿物抽脓涂片找到真菌孢子及菌丝, 脓液真菌培养为烟曲霉菌生长, 第二次痰真菌培养亦培养出烟曲霉菌, 故真菌性肺炎诊断成立。另1例患儿为1岁6个月男童, 病程较迁延, 临床以间断发热为主症, 外院脑脊液细胞数轻度升高, 单核为主, 糖降低, 氯化物正常, 蛋白轻度上升, PPD (2+)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明确, 考虑结核性脑膜炎, 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以协诊, 给予抗结核治疗。入院后行腰椎穿刺检查, 脑脊液革兰氏染色可见真菌菌丝及孢子, 培养可见白色念珠菌生长, 故真菌性脑膜炎诊断成立。治疗:首选两性霉素B脂质体静点抗真菌治疗。
2 药物主要副作用
(1) 此药毒性较大, 可有发热、寒战、头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药物不良反应, 静脉用药可引起血栓性静脉炎。 (2) 对肾脏有损害作用, 可致蛋白尿、管型尿, 定期复查肾功。尿素氮>20mg或肌酐>3mg时, 应采取措施, 停药或降低剂量。 (3) 使用期间可出现心率加快, 甚至心室颤抖, 多与注入药液浓度过高、速度过快、用量过大, 以及病人低血钾有关。 (4) 出现低钾血症, 应高度重视, 及时补钾。 (5) 在酸性较强的药液中易降解, 所用葡萄糖注射液的p H不应低于4.2。 (6) 静脉输入如漏出血管外, 可引起局部炎症。
速度, 应用输液泵维持治疗,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 (5) 输液过程中注意保护输液侧的肢体, 避免药液外漏, 必要时适当给予约束。 (6) 于输液前后检查穿刺部位, 输液后给予湿热敷。
5 静脉炎的预防
沿静脉通路部位可出现疼痛、压痛, 触诊时静脉发硬、无弹性、呈条索状, 在穿刺部位可出现红、肿、热、痛等表现。 (1) 操作者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和手卫生原则。 (2) 尽量选择上肢静脉作为常规静脉输注或置管血管。需静脉输液治疗时间较长的病人, 可建议选择深静脉置管。 (3) 避免在瘫痪肢体静脉置管和输液。 (4) 经外周静脉输注时要有计划地更换输液部位, 以保护血管。切忌在同一条血管的相同部位反复穿刺。 (5) 严格控制各种微粒通过静脉输液进入血液循环。 (6) 常规评估穿刺部位和肢体, 早期识别静脉炎征象。
6 静脉炎的处理
(1) 外周静脉置管部位一旦出现静脉炎应立即拔除。 (2) 对穿刺部位进行消毒, 严重者遵医嘱局部应用抗生素药膏或使用湿热敷等。 (3) 抬高发生静脉炎肢体, 避免剧烈运动。 (4) 血栓性静脉炎必要时遵医嘱进行溶栓治疗。 (5) 如有脓性分泌物, 取分泌物行细菌培养。
7 心理护理
真菌感染治疗时间长, 用药期间毒副反应多, 病情常反复。患儿和家长会表现出焦虑心理。向家长和患儿介绍药物疗效和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 介绍成功病例, 增强患儿及家长战胜疾病的信心。
8 总结
应用两性霉素B治疗过程中通过严格掌握药物浓度, 控制输液速度, 采取有效的预防静脉炎的措施, 可以大大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如果选用深静脉置管, 不仅减少患儿扎针的痛苦, 还能够保证治疗工作的延续, 使患儿得到有效的治疗, 为治愈疾病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曹琴, 范伟, 王凯伟.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和临床应用[J].药物实践杂志, 2003, 21 (4) :225.
[2]叶任高, 陆再英.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27~28.
[3]杨玉峰.药理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444~445.
真菌霉素 篇4
虽然脂质载体的两性霉素B具有很好的耐受性,但他们的价格却是普通两性霉素B的10~20倍[6]。由于高昂的价格,在Cagnoni等人的药物经济学研究中(采用医疗机构视角,包括了直接和间接成本),传统的两性霉素B剂型对于L-AMB显示出药物经济学优势,尽管传统剂型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治疗不良反应的费用都比较高[7]。
对于ABLC和L-AMB的经济性谁优谁劣,一直众说纷纭,没有定论[8,9,10]。虽然在美国L-AMB的同剂量价格是ABLC的两倍[6],但有临床试验提示:3mg/kg/天使用的L-AMB与5mg/kg/天使用的ABLC具有相近的疗效[11],这就使得直接的价格比较失去了意义。此外,对于ABLC和L-AMB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不同的研究也有不同的结论[3,4,12]。
对于上述研究,我们必须认识到:基于临床试验数据的经济学评估并不能反映真实医疗活动中的情况;而且对那些无法得到其数据的患者,治疗成本可能是有所不同的;最后,对于疗效不佳的患者,医生完全有可能增加用药剂量,从而导致药品费用和不良反应治疗费用的增加。
在笔者所在的卫生机构,ABLC和L-AMB在不同时期都得到了应用,ABLC是1996~1998年,而L-AMB是1998~2001年。基于这些数据,我们对这两种药品在真实医疗活动中的成本和收益进行了回顾性药物经济学分析。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机构
本研究是在美国Hartford医院进行的。这是一个有819张床位的综合医疗机构,是康涅狄格大学的附属医院,以外科、创伤、心血管、神经科和内科见长。此外,该医院还承担着一个很大的人免疫缺陷病毒(HIV,艾滋病病毒)感染人群的治疗工作,并且还开展肝脏、肾脏和心脏的移植手术。不过,该医院并不开展骨髓移植手术。
(二)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从该医院1996~2001年接受ABLC或L-A M B的患者记录中筛选出来的。入选标准是:18岁以上,有真菌感染的诊断,在院内治疗期间至少使用ABLC或L-AMB 3次以上。在治疗中同时服用了其他脂质制剂的患者被排除出本研究。
(三)研究设计和数据收集
本研究通过Hartford医院的科研办公室审核。由于研究中使用的是已有的医疗数据,且不会泄露患者的个人隐私,所以本研究没有申请美国Institutional Review Committee(IRC)的审核。
1. 临床数据
患者的数据是从其医疗记录中抽取出来的。治疗结果是由研究人员在盲态下进行评判的。临床有效的定义为:部分或全部感染症状的消除。临床无效的定义为出现以下情况之一:感染症状不断恶化、出现新的临床症状以及因真菌感染而导致死亡。如果真菌感染得到有效的治疗,但患者因为其他原因死亡,该患者被视为治疗有效。如果出现意外事件,如治疗1天后患者即告死亡、又无法判断是治疗有效或无效,则将该患者视为无法判断。
2. 不良事件数据
不良事件包括肾毒性、电解质紊乱、血象异常、肝功能失调,以及注射反应。
(1)对肾毒性的评估应该注意那些基线时肾功能就有问题的患者,即基线血清肌酸酐(SCr)的水平就高于1.5mg/dL者。当使用ABLC或L-AMB之后,对肾功能的影响程度定义为:①稳定:SCr≤1.5mg/dL,或变化量<基线的20%;②改善:基线SCr≥1.5mg/dL,经过治疗恢复到正常水平,或降低量≥基线的20%;③恶化:基线正常而治疗后SCr增加到1.5mg/dL之上,或增加量≥基线的20%。此外,如果肾毒性的出现被证明与两性霉素无关,则该患者不能被认为是出现了该不良事件。
(2)注射反应被定义为注射ABLC或L-AMB结束后6小时之内出现下述情况:①发烧:基线低于38度而注射后升高1度以上,或基线高于38度而注射后升高2度以上;②寒战;③恶性呕吐;④呼吸困难;⑤血压过高或过低。由于本院的护士对于一些需要特殊观察的药物(例如两性霉素B)会采用一份专门的记录表记录患者症状,所以上述数据可以完整地从患者记录中得到。
3. 药物经济学数据
作为从医院角度出发进行的药物经济学研究,本研究的时间范围是从使用所研究药品治疗的第一天起直到治疗结束,其中包括对所产生的不良事件的治疗、放弃治疗或患者死亡。由于治疗时间是变化的,所以最后本研究采用了日治疗成本进行比较。所有的成本数据均折算为2001年的美元,并且划分出3个层次。
第一层次的成本仅包括两性霉素的药品成本。本研究采用的药品价格是院方药品采购价的最低值:ABLC是0.85美元/mg,L-AMB是1.45美元/mg。Hartford医院的采购价格不同于平均药品批发价,而且药品批发价格的变化也很大。事实上,大多数美国医疗机构的药品采购价都明显低于平均药品批发价。药品的日剂量为50~100mg。
第二层次的成本还包括抗真菌治疗的其他费用,也包括不良事件的治疗费用、辅助检查和治疗无效后的补救治疗费用等。对于这些其他成本,其价格均采用平均批发价的水平。
第三层次的成本包括了所有的治疗相关成本,包括药品、放射性检查、实验室检查、ICU或非ICU床位费用等等。这些成本是根据患者的账单和康涅狄格医院联合会所报告的医疗费用比率进行推算的。
所有的成本数据被折算为2001年水平,折算率采用的是美国城市医疗费用价格指数[13]。本研究对于药品价格进行了敏感性分析,计算出了药价比值的临界点。
(四)统计分析
分类变量的分析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计量资料分析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P值小于0.05被认为具备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对于成本和治疗时间变量,报告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因为这些变量呈现对数正态分布。
二、研究结果
在界定的时间范围内,共有78个患者(96人次)使用了ABLC或L-AMB。27个患者被排除出本研究:23位是因为服用所研究药品的次数不足3次,2位医疗记录不全,还有2位无法分辨使用了ABLC还是L-AMB。
ABLC组和L-AMB组的人口学变量、诊断、疾病危险性均没有显著性差异。两组的差别在于,ABLC组患者的肺部感染率、肝功能失调和导管留置率要高于L-AMB组(具体见表1)。总体而言,患者大多为器官移植后使用免疫抑制剂者,他们使用两性霉素B是为了治疗肺部真菌感染。此外,治疗时间和住院时间在两组间也没有显著性差异(表2)。在用所研究药品治疗前,患者已有真菌感染症状的平均天数(中位数)是:ABLC组为6天,L-AMB组为7天。
a:数据以例数(百分比)形式展示,除非另有说明。所有的差异都没有显著性。b:其他包括:毛霉菌病(ABLC组1例,L-AMB组3例),假丝酵母菌感染(ABLC组1例,L-AMB组1例),假丝酵母菌食管炎(ABLC组0例,L-AMB组2例),真菌性食管炎(ABLC组1例,L-AMB组1例)。c:真菌感染危险因素指发生真菌感染前30天内的情况。APACHE: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评分
抗真菌治疗的日剂量和治疗人数在各组间也没有显著性差异(表3)。ABLC和L-AMB的平均日用药剂量都是4.3mg/kg。此外,大多数患者之所以使用ABLC或L-AMB,是因为肾功能不佳或对传统的两性霉素B剂型不能耐受。
(一)临床疗效评价
在纳入本研究的5 1个患者中,有1 5个(83%) ABLC治疗者和25个(76%) L-AMB治疗者有可评价的临床数据。那些不可评价者是因为在接受治疗3天内就出现了死亡,所以不能评价其临床疗效。在可评价的病例中,ABLC组和L-AMB组的临床有效率并无显著性差异(ABLC组为53%,L-AMB组为60%,P=0.680)。而由于疗效不佳而导致的治疗失败(ABLC组为5例,占33%;L-AMB组为8例,占32%)或由于毒性而导致的治疗失败(ABLC组为2例,占13%;L-AMB组为2例,占8%),两组均没有显著性差异。L-AMB组中由于毒性而停止治疗的2例都是出现肾毒性,然后便转用另一种研究药品。ABLC组中,1例是由于肾毒性,另1例是出现了血小板减少症并进行了血小板输入治疗。
a:数据展示形式为中位数(四分位数)。DFIPLT:用所研究药品治疗前真菌感染的时间。ICU:与真菌感染相关的重症监护。
a:数据展示形式为例数(百分比),除非另有说明。b:使用哪种药品的时间取决于治疗过程。c:含上述一种以上的原因。
耐受性
所纳入的5 1个病例都可进行耐受性评价。在电解质紊乱、血象异常、肝功能失调等方面,两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表4比较了使用所研究药品的两组患者SCr升高的发生率。肾毒性方面,ABLC组出现7例(39%),L-AMB组出现7例(22%)。ABLC组的SCr升高人数多于L-AMB组,但并无显著性差异(ABLC组为83%,L-AMB组为61%)。SCr的升高意味着出现肾功能伤害的可能性加大。在SCr升高的病例中,ABLC组中有47%出现继续上升现象,而L-AMB组为10%,P值为0.025。这些病例中,ABLC组中有1例(总共有7例)而L-AMB组中有2例(总共有2例)患者由于肾功能损伤而停止了用药。不过,没有患者因肾功能损伤而需要进行透析。
a:数据展示形式为:患者例数(百分比)b:有一位患者的随访数据缺失
注:数据呈现形式为中位数(四分位数)
在注射反应方面,两组也没有显著性差异(ABLC组为11%,L-AMB组为24%)。发热的发生率也没有显著差异(ABLC组为1 1%,L-AMB组为6%)。大部分病例都接受了预防注射反应的治疗(ABLC组为89%,L-AMB组为88%),不过使用药物因人而异。大多数患者都是在注射所研究药品之前半小时使用了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或苯海拉明,或这两种药物都用了。其他预防注射反应的用药有布洛芬、氢化可的松、甲基强的松龙、哌替啶(度冷丁)、甘露醇、中性盐。
(二)药物经济学分析
对上述两种研究药品的最小成本法分析结果见表5。从结果可见,3个层次的治疗成本在两组间的差异均没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性。但是如果校正了治疗的时间,则L-AMB的第一、二层次的治疗成本显著高于ABLC,而第三层次的成本(包括了不良事件治疗等全部相关住院治疗成本)则依然没有显著性差异(ABLC组,中位数15.30美元,四分位数3.54~91.04美元;L-AMB组,中位数16.36美元,四分位数4.02~125.37美元,P=0.984)。第一和第二层次的成本差异提示药品价格和用药剂量对于结果会有很大影响,因为这两者是第一、二层次成本的主要内容。
图1展示了二维敏感性分析的结果。该结果显示,对于第一、二层次的治疗成本,除非L-AMB的价格低于62美元/500mg (即1.24美元/mg)且ABLC的价格高于92美元/l00mg (即0.92美元/mg),经济学分析的结果才会逆转。此时,L-AMB与ABLC的价格比是1.35。所以说,只要L-AMB的价格是等量ABLC价格的135%以上,ABLC就会在第一、二层次的治疗成本中占据优势。
三、讨论
就笔者所知,这个研究是目前为止第一个完整考虑了各种治疗成本的情况下,比较ABLC和L-AMB治疗重症真菌感染的经济学评估研究。研究者使用医疗记录进行了回顾性的最小成本法分析,发现第一层次成本方面,ABLC的日成本(中位数)比L-AMB低95美元,而第二层次的成本方面,ABLC的日成本(中位数)比L-AMB低93美元。研究显示,只要L-AMB的价格是同量ABLC价格的135%之上,ABLC就具有药物经济学优势。
第一层次的成本只包括研究药品的费用,所以,如果药品的剂量或用药时间相同,低价的药品总是具有优势的。ABLC的单价是低于L-AMB的,但由于有研究显示日剂量3mg/kg的L-AMB具有和5mg/kg的ABLC同样的疗效,这样就抵消了它们单价上的区别[11]。在本研究中,L-AMB和ABLC的日用药剂量是相近的[前者(4.3±1.3)mg/kg/天,后者为(4.3±1.1) mg/kg/天]。这两个日用药剂量其实都不是美国FDA推荐的剂量,这反映了医疗活动中医生的个性化风格。对这两个药品(即两种剂型),最优的初始用药剂量并无定论,不过有研究显示一开始就用较高的剂量能获得较好的疗效结果[14]。这观点导致了医生临床活动中倾向于使用高剂量,从而也就导致了用药费用的增加。在本研究中并没有对日剂量进行敏感性分析,因为很难预测剂量变化所造成的临床结果。
这两个研究药品的毒性虽然明显低于传统的两性霉素B,但它们依然是有不良事件的。对于这两个药品的注射反应和肾毒性大小,不同的研究也有不同的结果,尚难定论[3,4,12]。对于不良事件和治疗失败的后续治疗成本,也应该予以重视,因为这会显著影响评价结果。在本研究中,这些成本被包含在第二层次的成本中。
在本研究中,两组间的注射反应发生率没有明显的差异,当然这可能与两组患者中有相同比例的人进行了预防用药有关。不过,在本研究中也观察到ABLC组有较高的SCr升高率,而这种现象在过去的研究中也有出现。对于SCr升高的差别,有统计学上显著性的只有那些基线SCr就高的患者,这提示药物导致的SCr升高可能被医生的相关治疗所压制,这也可解释研究中没有患者需要进行透析治疗的原因。
在本研究中只有4个病例(使用ABLC和L-AMB的各有2个)由于肾功能损伤而停止治疗。我们使用的肾功能损伤的定义是取自Walsh和Linden的研究[15,16],即SCr超过1.5mg/dL或比基线水平升高20%。如果定义不同,肾功能损伤的发生率会有所不同,但本研究中这对评估结果没有影响。
值得指出的是,Hartford医院并不开展骨髓移植手术,这种手术病人很容易发生严重的肾衰竭,需要进行透析治疗,从而导致高昂的医疗费用[9,17]。在本研究中,我们尝试对肾功能损伤率进行敏感性分析,但可惜本研究中这样的病例太少了,所得的结果外推困难。在今后,可以对骨髓移植患者进行类似的研究,以探讨存在较高肾功能衰竭率的情况下,本研究的评估结果是否会改变。
在本研究中,对于第三层次的成本(包括了所有的住院治疗成本),两组间差异很小,这主要是因为严重真菌感染患者的总住院治疗成本变异很大。通常情况下,对不良事件的治疗和研究药品治疗失败后另一药品的后续治疗,并不会严重影响住院时间。而所研究药品治疗后的后续治疗,对于ABLC通常还需要2天,对于L-AMB则要4天。从本研究中还可以发现,研究药品价格的变化对第三层次的成本并没有很大的影响,因为其他成本是非常巨大的,相比而言,药品成本和相关不良作用(adverse effect)治疗成本只占一小部分。在另一项研究中,治疗系统性真菌感染的住院成本占总成本的47%,而药品成本只占17%,且抗真菌药物如以脂质为载体的两性霉素B制剂是药品成本中的主要部分。
本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本研究的结果可能只适用于特定的人群,因为本研究的数据都是来自美国东北部的一个医疗机构,且该医院不开展骨髓移植手术。其次,本研究是回顾性研究,数据来自于医疗记录,所以某些终点指标可能就得不到。前瞻性的研究自然是最好的,但由于这样的患者比较少,所以前瞻性研究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资源。此外,本研究是纵向的,在使用L-AMB之前可以使用ABLC,这样,不同患者的管理情况就会显著影响其住院费用。最后,本研究的病例数还是过少,这使得我们无法对一些可能的混杂因素进行分析(例如肾毒性)。
小样本的另一个影响,是我们无法检验组间差异的显著性。ABLC和L-AMB的第一、第二层次成本的中位数尽管有差异,却受到治疗时间的影响。为此,我们采用日治疗成本进行比较,以校正治疗时间的长短不一。当然,虽然病例数不多,但我们相信本研究的研究对象能代表接受ABLC和L-AMB进行治疗的患者总体(不包括骨髓移植者),因为我们的临床疗效结果与大样本研究的结果是吻合的[4,15,16,19]。
四、结论
真菌霉素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院2010年8月~2015年11月收治的62例住院患者诊断标准符合张之南主编的《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其中初治急性白血病48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RAEBⅡ6例,非霍奇金淋巴瘤6例,多发性骨髓瘤2例。男36例,女26例,年龄16~72岁,中位年龄54岁。均符合(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草案)[1]诊断标准,分为确诊、临床诊断和拟诊3个级别。所有患者均处于化疗后骨髓抑制期,无肝肾功能异常,以发热、咳嗽、咳痰为主要表现,10例出现胸痛、胸闷。患者胸部CT呈多发斑片状或靠近胸膜单个或多个结节状病变,其中5例见晕轮征,2例见新月征。8例痰培养为光滑念珠菌,4例痰培养为克柔念珠菌。8例半乳甘露聚糖(GM)试验阳性,30例1,3-β-D-葡聚糖(G)试验阳性。1例确诊为真菌血症,临床诊断35例,拟诊26例。
1.2治疗方法患者均采用国产两性霉素B针,初始剂量为5 mg/d,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 ml中避光静脉泵入,持续6 h。用药前给予2.5~5.0 mg地塞米松针预防寒战发热,以后两性霉素B增加5~10 mg/d,最小量25 mg/d,最大量40 mg/d,达患者个体最大量后地塞米松针减停。其中>65岁患者最大量用至30 mg/d。若为混合感染的患者联合应用其他抗细菌或及抗病毒药物。口服氯化钾3 g/d预防低血钾症。根据患者呼吸道症状、体温、血常规、胸部CT等综合情况,疗程14~60 d。
1.3观察指标每间隔5~7 d复查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隔日或每周至少查2次血常规,10~14 d复查肺部CT,酌情复查血培养、痰培养,记录患者应用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按WHO药物不良反应的程度,Ⅲ~Ⅳ度毒性给予减量或停药。1.4疗效判定标准按照卫计委2004年颁发的抗菌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评估。临床疗效分为痊愈、显效、进步和无效。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总例数×100%。
2结果
2.1有效率62例患者中24例痊愈、26例显效、进步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0.6%(50/62)。
2.2不良反应口服补钾预防低钾的患者在治疗7 d后仍有59.7%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低钾血症,最低降至2.1 mmol/L,给予静脉补钾后约80.6%患者血钾恢复正常范围,仍有19.4%的低血钾患者在应用两性霉素B过程中,低血钾难以纠正(钾2.7~3.5 mmol/L)。停药后99.0%患者血钾均较快恢复至正常水平,1例患者低血钾持续约2个月。8例(12.9%)患者应用国产两性霉素B治疗14 d后出现转氨酶轻度(AST为主)升高,加用保肝药物后肝功能恢复至正常。10例(16.1%)患者在两性霉素B剂量增加至40 mg/d后,应用14 d后尿素氮升高(尿素氮最高16.2 mmol/L),其中2例患者血肌酐进行性升高(肌酐最高达167μmol/L),减量至25 mg/d后,同时加用碳酸氢钠针碱化尿液治疗,血肌酐均降至正常,尿素氮下降至<10.0 mmol/L。两性霉素B剂量≤30 mg/d者未出现肝肾功能损伤。2例(3.2%)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出现寒战发热,体温在39.0℃左右,在排除其他因素引起的发热后,给予地塞米松增至5 mg,体温恢复正常,之后减慢滴速应用未出现寒战发热。4例(6.5%)患者有恶心、食欲下降胃肠道症状,对症治疗后减轻。6例出现上腹部烧灼感、腹胀,考虑与口服补钾药物有关。用药前后比较心电图无异常改变。经外周静脉输液者58例,其中20例(34.5%)患者出现外周静脉炎。8例患者出现血糖升高,停用地塞米松后血糖恢复至用药前水平,考虑与地塞米松应用有关。
3讨论
恶性血液病由于化疗后粒细胞缺乏、包含糖皮质激素药物方案化疗、静脉置管、广谱抗生素应用、机体免疫力下降等因素,真菌感染发生率高[2]。因真菌感染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真菌培养阳性率较低,肺部影像学不典型,不易早期诊断,另外血液病患者血小板减少或凝血机制异常,行肺部穿刺活检风险大,肺部真菌感染以临床诊断及拟诊为主,患者一旦并发真菌感染,进展迅速,危险程度高,若治疗不及时死亡率较高。Morrell等[3]报道早期抗真菌治疗可极大改善患者预后。临床医师治疗真菌感染以经验为主,有条件者行抢先治疗。两性霉素B对多数深部真菌有良好的抗菌和杀菌作用,是当前治疗深部真菌感染的金标准。它为非白色念珠菌敏感的多烯类抗真菌药物,通过与敏感真菌细胞膜上的甾醇结合,损伤细胞膜的通透性,导致胞内重要物质外漏,从而破坏了细胞的正常代谢而抑制其生长,同时它嵌入细胞膜的脂质双层结构中,改变了膜的结构及膜的流动性以及膜蛋白的位置及功能,发挥杀菌作用[4]。因此应用两性霉素B期间患者易出现低血钾症。两性霉素B起始应用剂量为1~5 mg/d,避光,持续6 h,以后逐渐增至0.6~0.7 mg/(kg·d),半衰期约为24 h。它最严重的并发症是肾功能不全,但具有剂量依赖性且是可逆的,减少药物用量,增加肾灌注,少量应用利尿剂及碱化尿液,避免同时使用其他肾损害药物,可减少肾功能不全的发生[5]。佟红艳等[6]报道国产两性霉素B与脂质体两性霉素B在疗效与安全性方面无统计学差异。牛晓敏等[7]研究发现两性霉素B维持剂量25~30 mg/d临床疗效不低于维持剂量50~60 mg/d,不良反应少。仵菲斐等[2]研究报道两性霉素B治疗恶性血液病合并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疗效与伊曲康唑相当。
本研究中应用国产两性霉素B治疗肺部真菌感染总有效率为80.6%。低钾血症的发生率高,即使口服补钾预防治疗,仍有59.7%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低血钾,少数患者低血钾难以纠正,停药后需监测电解质。患者肝肾功能损伤与两性霉素B剂量有关,在25~30 mg/d应用时较安全,减慢滴速可减少寒战发热发生率。因此两性霉素B治疗肺部真菌感染疗效确切,不良反应患者可耐受,以低血钾、外周静脉炎为主,肝肾功能损害轻,其他不良反应少。因患者长期化疗,外周血管易损伤,应用两性霉素B时静脉炎发生率较高,建议患者化疗时中心静脉置管或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输液。与其他抗真菌药物相比较,两性霉素B价格低廉,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在患者可耐受范围内,若治疗无禁忌证,对于低收入家庭患者来说,在发生深部真菌感染时选用两性霉素B为理想的选择。
摘要:目的 观察两性霉素B治疗恶性血液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62例恶性血液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患者应用两性霉素B治疗14~60 d,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患者总有效率为80.6%(50/62),不良反应中低血钾发生率为59.7%(37/62),外周静脉炎发生率为34.5%(20/58),肾功能损伤发生率为16.1%(10/62),肝功能损伤发生率为12.9%(8/62),寒战发热发生率为3.2%(2/62),无一例恶性事件发生。结论 两性霉素B治疗恶性血液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疗效确切、价廉,不良反应患者可以耐受,以低血钾及外周静脉炎为主,肝肾功能损伤发生率低并且与药物剂量相关。
关键词:恶性血液病,两性霉素B,肺部真菌感染
参考文献
[1]中华内科杂志编委会.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草案).中华内科杂志,2007,44(7):554-556.
[2]仵菲斐,孙慧,甘思林,等.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76例临床观察.中华内科杂志,2013,52(3):218-220.
[3]Morrell M,Fraser VJ,Kollef MH.Delaying the empiric treatment of candida bloodstream infection until positive blood culture results are obtained:a potential risk factor for hospital mortality.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2005,49(9):3640-3645.
[4]柴俊月,魏娜,崔婷婷,等.国产两性霉素B抢先治疗血液病患者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中国真菌学杂志,2010,5(3):144-147.
[5]梁新梅,卢翠梅,冯邦化,等.两性霉素B治疗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安全性分析.临床肺科杂志,2013,18(6):1129-1130.
[6]佟红艳,张凤娟,肖峰,等.两性霉素B治疗血液病患者粒细胞缺乏合并真菌感染111例临床分析.中华血液学杂志,2008,29(7):472-475.
真菌霉素 篇6
兔真菌性皮肤病又被称为脱毛癣,是一类传染性极强的人畜共患接触性皮肤病,主要侵害兔皮毛,出现皮屑增多、结痂、脱毛、渗出、毛囊炎及痒感等症状,严重的可引起兔营养不良、生长迟缓、饲料报酬降低等,影响兔毛的产量和毛皮品质,降低出栏率,给养兔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随着养兔规模的不断扩大,兔真菌性皮肤病发生也越来越普遍。该病还可通过多种途径传染人,已成为危害动物及人类健康的一大难题[2]。
两性霉素B是有效的抗真菌药物,因其毒副作用在治疗真菌性皮肤病上应用较少[3]。试验采用皮下包埋的方式,对兔真菌性皮肤病进行治疗研究,确定治疗兔真菌性皮肤病的两性霉素B适宜剂量和给药方式,以便用于养兔生产实践,改善家兔的健康状况,保证家兔的正常生长发育,提高经济效益,为兔业规模化养殖,推动我国兔业的发展提供技术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动物及分组
选用吉林大学农学部吉戎兔繁育中心已感染真菌性皮肤病的吉戎兔15只。为了方便管理,将染病兔随机分成3组,即Ⅰ组(对照)与试验Ⅱ组、Ⅲ组,每组分别有5只吉戎兔,统一放在一栋兔舍饲养。
1.2 试验药物及仪器
两性霉素颗粒剂是两性霉素B脂质体与多霉菌素的合成制剂,内含两性霉素B脂质体5 mg,多霉菌素1mg,吉林大学五星动物保健药厂研制。所用仪器有皮下注射器、电子称、面积测定仪和数码相机。
1.3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两性霉素颗粒剂设2个水平,对照组不给药,只注射生理盐水,试验Ⅱ组、Ⅲ组皮下分别包埋5 mg、10 mg两性霉素颗粒剂,整个试验期保证各组兔养分日摄入水平相一致,研究不同剂量两性霉素颗粒剂对兔真菌性皮肤病治疗效果。
1.4 饲养管理
试验时间为2012年9月27日至2012年10月28日。试验兔均在吉林大学农学部吉戎兔繁育中心兔舍3层重叠式金属笼饲养,自由采食,自由饮水。试验开始时兔舍用0.1%的来苏尔消毒,食槽用0.1%高锰酸钾消毒,细致观察、记录好患病兔治疗效果、体重。做好清洁卫生工作;保持安静,防止骚扰;保持兔舍干燥,通风良好。食具一定要保持清洁、卫生,饲养间、笼具、饲槽定期消毒。
1.5 观测指标与测定方法
试验期内,试验初及第10天、第20天、第30天,分别称重,观察测定兔被毛生长及秃斑恢复情况,并用数码相机拍摄秃斑被毛生长情况。
a.平均日增重(g)=(实验末平均体重实验初平均体重)/实验天数
b.秃斑率(%)=秃班总面积/被毛患病总面积
c.秃斑被毛恢复率(%)=(用药前秃班率用药后秃斑率)/用药前秃班率/%
1.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试验数据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3进行整理,先采用SPSS17.0进行处理组试验数据的单因素方差分析,差异显著时采用邓肯氏多重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獭兔日增重的影响
动物发病及药物治疗均影响动物的正常生长发育。由表1可以看出,3组试验兔日增重随试验时间延长而增加,试验末期3组试验兔比治疗前均增重;试验第10天3组试验兔日增重差异不显著(>0.05),试验第20天和试验末期Ⅱ组、Ⅲ组试验兔日增重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0.05)。两性霉素颗粒剂不仅对兔真菌性皮肤病治疗效果好,而且没有影响兔的生长发育。
2.2 不同处理对獭兔被毛恢复率的影响
被毛恢复率是检测兔真菌性皮肤病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由表2可看出,对照组随试验时间延长而被毛恢复率下降,Ⅱ组、Ⅲ组被毛恢复率随试验时间延长而增加。试验第10天、第20天和试验末期Ⅱ组、Ⅲ组试验兔被毛恢复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0.01)。Ⅱ组、Ⅲ组两性霉素颗粒剂对兔真菌性皮肤病治疗效果好,但Ⅱ组给药剂量少,治疗效果明显,5 mg两性霉素对兔真菌性皮肤病治疗效果最好。
2.3 不同处理獭兔被毛秃斑变化情况
秃斑情况体现病情发展和药物治疗效果,秃斑面积缩小,治疗效果越明显。由表3和图1可看出,对照组随试验时间延长而秃斑面积扩大,病情加重,Ⅱ组、Ⅲ组秃斑面积随试验时间延长而缩小。试验第10天3组试验兔被毛秃斑率差异显著(<0.05),第20天和试验末期Ⅱ组、Ⅲ组试验兔被毛秃斑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0.01),试验末期Ⅱ组、Ⅲ组试验兔真菌性皮肤病完全治愈。
3 讨论
3.1 不同剂量的两性霉素B对兔日增重的影响
不同剂量两性霉素B对兔的平均日增重效果明显,试验组平均日增重在试验全期高于对照组。产生此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两性霉素B都能杀灭真菌,从而缓解真菌病对兔的危害,促进采食,提高日增重。但两性霉素B毒性大,采用皮下包埋对毒性可起到缓释作用,适宜剂量杀灭真菌效果好,提高兔的日增重;高剂量虽杀灭真菌效果好,由于其毒性大而在包埋初期使兔产生应急反应,影响兔的日增重[4]。
3.2 不同剂量的两性霉素B对兔被毛恢复率的影响
试验全期试验组兔被毛恢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产生此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两性霉素B与真菌细胞膜上麦角固醇结合,使真菌细胞膜通透性增高,产生氧化作用,有效杀灭真菌,阻止真菌对皮肤的感染,促进了被毛生长;而对照组没有包埋药物,真菌得不到控制,真菌继续侵染被毛,病情进一步加重,被毛恢复率反而下降[5]。
3.3 不同剂量的两性霉素B对兔秃斑率的影响
试验组在试验全期秃斑率均低于对照组。说明两性霉素B对兔皮肤真有杀灭作用,剂量越高效果越好,可以完全杀灭真菌,完全治愈,秃斑完全恢复[6]。但适宜剂量既能有效治愈兔真菌性皮肤病,又能提高兔的日增重。
4 结论
4.1 皮下包埋两性霉素B颗粒剂不影响兔的生长发育,日增重明显。
4.2 皮下包埋两性霉素B颗粒剂对獭兔真菌性皮肤病的治疗效果明显。
4.3 采用皮下包埋的给药方式,两性霉素B颗粒剂的适宜剂量为2 mg/kg。
摘要:兔真菌性皮肤病是一类传染性极强的人畜共患接触性皮肤病。试验选取体重相近,已感染真菌性皮肤病的吉戎兔15只,分为3组,每组5只,试验组Ⅰ为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组Ⅱ和组Ⅲ皮下分别包埋5mg和10mg的两性霉素颗粒剂。给药前和给药后第10天、第20天和第30天分别称重,并观察测定兔皮毛生长及秃斑恢复情况。结果表明,试验组兔增重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0.05),试验末期组Ⅱ和组Ⅲ秃斑恢复分别达95%和90%。因此,采用皮下包埋的给药方式有效地延长了两性霉素B的药效时间,可有效治愈兔真菌性皮肤病。
关键词:皮下包埋,两性霉素B,吉戎兔,真菌性皮肤病,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谷子林,陈宝江,黄玉亭,等.我国规模化养兔现状与发展对策[J].北方牧业,2011,3:8.
[2]崔丽娜,姜文学,杨丽萍,等.家兔皮肤真菌病的研究进展.家畜生态学报,2011,32(1):103~106.
[3]吴朝阳,董武军.难溶性抗真菌药物-两性霉素B的制剂技术研究进展.药物分析杂志,2008,28(6):1006~1008.
[4]张静,徐敬根.两性霉素B与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真菌感染的疗效比较.当代医学,2011,17(9):102~103.
[5]陈裕充,温海.两性霉素B及其脂质体的抗真菌机制.中国真菌学杂志,2006,1(5):312~314.
真菌霉素 篇7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两性霉素B治疗肺真菌病患者共11例, 其中男性9例, 女性2例, 年龄39~57岁, 均经肺穿刺活检或胸腔镜病理活检确诊为:肺曲霉病。给与两性霉素B治疗, 从0.1 mg/kg开始, 隔日增加剂量5 mg至1 m g/kg为维持量, 总剂量1.5~3 g, 予注射用水5 ml溶解后加入5%葡萄糖溶液内避光缓慢静脉滴注6~8 h。
1.2 穿刺方法
采用德国贝朗公司生产的可分裂中心静脉导管, 穿刺部位首选贵要静脉, 其次肘正中静脉或头静脉。穿刺前嘱患者平卧, 手臂伸直与肢体呈90°, 量取臂围及PICC管置入长度, 从预穿刺点沿静脉走向至右胸锁关节长度再加2~3c m即为需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的长度, 打开PICC包, 铺无菌巾, 用0.5%安多福消毒4遍, 换无菌手套, 助手扎止血带。操作者右手持穿刺针, 穿刺静脉见回血, 再将穿刺针略送入少许后松止血带, 左手按压静脉防止出血, 右手持PICC管慢慢置入, 到达所需长度用针管抽回血良好, 抽出导丝, 予20 ml生理盐水行脉冲式冲管, 再注入10 ml生理盐水加10 U肝素行正压式封管, 连接肝素帽, 穿刺点局部用纱布加压, 再用透明敷料由中间向两边进行无张力固定, 注明日期及置管深度, 拍胸部正位片确认PICC管末端位置正确后开始输液。
1.3 结果
11例患者中一次穿刺成功9例, 2次穿刺成功2例, 置管时间为42~87 d。0例发生感染渗漏, 2例发生局部渗血, 予无菌纱布加压数分钟后即得到控制。1例发生导管异位至颈内静脉, 借助于影像学手段直视下调整导管位置至上腔静脉中下段, 经相应处理后导管均能继续使用。住院期间11例患者导管细菌培养及血培养均为阴性, 未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等并发症, 患者治疗结束后予拔管出院。
2 护理
2.1 置管前护理
穿刺前, 操作者需向患者或家属讲明穿刺置管的目的、意义、穿刺配合要点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 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知情同意并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查看患者凝血功能及血小板计数, 测量置管长度及臂围, 与患者进行充分的交流, 消除其对置管穿刺的恐惧。协助摆好体位, 以平卧位为宜, 穿刺侧肢体外展90度。
2.2 置管过程护理
置管过程严格无菌操作。当导管置入深度达16~18 cm时, 助手协助患者头部转向穿刺侧, 耳朵贴向肩膀, 下颌贴向胸壁, 或由助手用手压迫穿刺侧颈内静脉, 以防止导管进入颈内静脉, 匀速送管, 动作轻柔, 以减轻对血管内膜的机械性损伤。退出导丝后局部按压1~3 min, 以减少术后穿刺口渗血。导管予无菌透明辅料以无张力方式妥善固定, 防意外脱管。
2.3 置管后护理
2.3.1 教育
告知患者穿刺侧肢体勿受压、勿负重;穿刺侧手部适当做抓放动作, 促进静脉回流;穿刺侧肢体佩戴适宜的医用弹力网, 防止穿脱衣服时导管不慎脱落。
2.3.2 观察
观察穿刺点局部出血渗液情况;观察导管刻度及导管有无扭曲、受压、脱出等情况;观察穿刺侧肢体有无肿胀, 定期测量臂围, 及时发现静脉血栓形成并处理。
2.3.3 冲管及封管输液后予20 ml生理盐水行脉冲式冲管, 再注入10 ml生理盐水加10.5 U肝素行正压式封管, 防堵管。
2.3.4 换药
每周予75%酒精清洁穿刺口周围皮肤, 再用0.5%安多福消毒, 待干后外贴透明敷料, 并更换肝素锁。遇有渗液后敷料松脱时及时换药处理。
3 讨论
肺部真菌感染是最常见的深部真菌病, 且近年有感染增多趋势, 而两性霉素B是目前最好的抗真菌药之一, 但该药品毒性大、不良反应多, 尤其静脉炎发生率高。PICC置管应用于两性霉素B治疗肺真菌病患者, 可避免药物对外周静脉的刺激性, 有效减少药物外渗的发生[3], 确保用药的及时、准确及持续性, 是应用两性霉素B治疗肺真菌病患者的有效静脉通路。
摘要:总结了PICC在11例两性霉素B治疗肺真菌病患者中应用的护理经验。认为PICC置管应用于两性霉素B治疗肺真菌病患者, 能确保用药的及时、准确及持续性, 减轻药物对静脉的刺激性, 避免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 是应用两性霉素B治疗肺真菌病患者的有效静脉通路。
关键词:两性霉素,B肺真菌病,PICC护理
参考文献
[1]谢灿茂.内科临床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6:120.
[2]朱元珏, 陈文彬.呼吸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756-776.
相关文章:
新任车间主任工作计划实用 车间主任实习工作计划(汇总8篇)01-19
头孢霉素01-19
车间主任的工作计划和总结 车间主任的工作计划实施方案(15篇)01-19
新型增塑剂二丙基庚醇生产原料—煤基碳四物料选择性加氢工艺的研究01-19
阿齐霉素01-19
林可霉素01-19
车间主管的工作计划目标(通用15篇)01-19
克林霉素乳膏01-19
车间主管的工作计划目标(优质23篇)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