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描写鸟和自然的作文(精选4篇)
篇1:浅谈作文描写自然五法
听音观景绘声色:我们眼前的景色往往不是沉寂的,鸟鸣虫唱,自然界各种声响都会通过眼前的景物传到我们的耳朵,这就需要动用我们的听觉来描写了。如《周庄水韵》中“丝竹管弦声在被木船搅得起伏不平的河面上飘绕不绝……”写了周庄美妙的乐声,然后“这时,从古镇的四面八方穿来惊喜的欢呼,天上的美景稍纵即逝,地上的惊喜却在蔓延……”写出了晚上人们的狂欢声,有了这些声音的加入,周庄的水韵更加让人难忘了。
当然,视觉上的美景也是另外一种描写技法。例如《海濱仲夏夜》中的美句:“天空的霞光渐渐地淡下去了,深红的颜色变成了绯红,绯红又变为浅红。”作者用颜色的明暗渐变,表现了霞光的逐渐消散,景物层次丰富。再如《春》之妙笔:“桃树、杏树、梨树……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火”与“霞”写出了花色的艳丽鲜亮,给人热情温暖之感;”雪“写出了花色的纯净明朗,给人素雅清淡之感。它们生动形象地绘出了春的绚烂缤纷,活泼多情。
沉音醉景抒激情:描写自然景物时,仅仅描绘自然界中的“声色”还是不够的,我们还要能够写出自然界的声音和美景在自己的心中的反映。观赏者与景物,心灵与自然,总有千丝万缕的关系。王国维认为,“人物情感与景物色彩息息相关之真谛,喜时,山明水秀,鸟鸣似唱;哀时,天昏地暗,猿声如泣……”于是,声音色彩有了性格,有了生命成为了人物自我的主观体现。
例如《故乡》结尾写道:“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碧绿”、“深蓝”、“金黄”都是“我”的想象,宁静、祥和、温暖的色彩,表现了“我”对未来的憧憬。总之,只要内心冷暖与色彩相协调,相信你一定会从中感知作者或人物的思绪,产生心灵共鸣。
又如《顶风的女孩》:“她静静地伫立在风中,风很大,裙角翻飞,一如她飘摇的心。
不知是因为怕风,还是因为怕冷,天空中只有几颗隐隐闪烁的星星。远处万家灯火连成密密浅浅的一片,朦胧却很温暖。”
在这里,“风”成了“她”内心不平静的写照,而“冷”和“暖‘则准确地传达了“她”对父母和老师在“她”中考志愿选择问题上的意见的独特感受。
一切景语皆情语,事物皆有灵性。在观景中,不仅要做到胸有成竹,还要将心融入自然之中,让心灵与自然共舞,让景物理解并委婉地表达你的喜怒哀乐。这样注重自然写景的语言感情色彩,不仅能描绘出自然的美景,还能够描绘出你心中的景色。
巧用修辞摹神韵:鲜活的形象比抽象的概念更丰富生动,可以为读者提供更多的想象空间。如何能描摹出眼前之景的神韵呢?画家用的是颜料,作家用的是修辞。先在观察的基础上,抓住事物的特征,做到胸有成竹,然后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将眼前之景活画出来,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在运用比喻时要注意抓住事物色、香、味、形等方面的特征,找到本体与喻体的相似之点,使比喻贴切、生动、形象;运用拟人时要注意赋予景物以人的行为动作或思想感情,表达出心中的喜爱之情;运用排比时要善于在铺陈中使描写的景物更形象生动,抒情味更浓郁深厚。例如:
轻轻地滑过:
天空飘云,云轻轻地从天际滑过;云外鸟翔,鸟轻轻地从风中滑过。水里鱼跃,鱼轻轻地从水底滑过;鱼旁有碎石,小石砾轻轻地从鱼身上滑过。地上有树,风轻轻地从树梢滑过;风外有蝶,蝶轻轻地从花朵上滑过……
静默的辉煌:
倾颓的围墙,破旧的古钟与沧桑的古树,构成了一幅破败的萧瑟图。特别是那可怜的钟,像个命运多舛的老头,脸涨成烟斗般的紫红色,孤独着沉默不语……顽皮的孩子捡起鸡蛋大小的石子,使劲地砸它,“咚……”它痛苦的声音凄恻悠长,脸痉挛了一下,很快趋于平静,愣愣地望着人们。
所以在自然景物描写中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可让描写对象更丰满具体。如果运用修辞手法时抓住主客体之间的相似点进行细节描摹,相似点找得越细,对比点找得越小,就越能造成富有感染力的修辞效果。
缀连诗词添文采:缀连诗词是指直接引用或化用古典或现代诗词佳句于文章之中,给人以厚重的诗香氛围。雄厚的文学积累和运用的巧智,塑造着作者的学者和智者形象,不仅在考场上鹤立鸡群,在描写自然中也卓越不凡,令人击节称赞。比如:
美好的回忆:
春天的嫩竹有一种说不出的美……竹的虚心有节,笔直向上,曾给人无限的想象和启发,因此古代的文人墨客非常喜欢咏竹,把竹当作人的人格的一种象征。如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徐陵“嫩竹犹含粉,初荷未聚尘”……
托物寓意化为美:自然是我们写作的源泉,山川房屋、田野大地、鸡犬虫鱼、山羊白兔皆可入文。我们在作文中要赋予这些纯自然形象以丰富深刻的精神,来表现其独特的美感。
抽象寓意:
祖国是什么?最简单的回答就是……它是与你有血缘关系的一片土地以及生活其中的人和事。然而,当苏轼放言“大江东去”的时候,当岳飞歌咏“八千里路云和月”的时候,当文天祥叹息“零丁洋里叹零丁”的时候,当于右任悲鸣“山之上,国有殇”的时候,当毛泽东感慨“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时候,祖国是什么的答案还会这么简单吗?
景中寓意:
蔚蓝色的大海常常是我们描写的对象,它的包容,它的宽广是它的特点。
海螺代表的是封闭,一旦遇到急流,总是把自己封在深厚的壳中。
植物寓意:
桂树终年常绿,花期正值中秋,有“独占三秋压群芳”的美誉。古人常以桂花为意象寄寓了许多的情感,写出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句:“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落无声湿桂花”,“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篇2:小红鸟和钟表匠
一个下着小雨的星期日的早晨,一只小红鸟突然站在钟表匠家的窗外要进来。但是,钟表匠并不需要这只小红鸟,更不需要小红鸟为他报时。小红鸟施展了浑身解数,顽强而迷人地赖着不走……故事欣赏
泰特宝伊姆先生醒来,听见雨点儿正敲打着屋顶,他决定再躺一会儿。他把双手交叉着放到脑后,闭上眼睛,享受着雨的旋律。突然,他听见好像有人在敲窗户。
泰特宝伊姆先生起来,打开窗。他看见一只小红鸟一蹦一跳地走过来,站在外窗台上。
“木库乐乐!我叫木库乐乐!木库乐乐想待在您这儿!一群猫在追杀我,它们要吃掉我!”小红鸟激动地说道,同时用它右边的翅膀指了指一个地方。
泰特宝伊姆先生小心翼翼地把头伸出窗外。他看见对面路边上有一只小猫正蹲在屋檐下,缩成一团,眯缝着眼睛睡觉。泰特宝伊姆先生关上窗。
“谢谢。”木库乐乐说道。
“可是,我在这里,在这个小房间里,和一只小红鸟在一起干什么?”泰特宝伊姆先生说道。
“木库乐乐会报时,而且还相当准确。”
泰特宝伊姆先生摊开双手,指着墙上挂着的钟表说道:“我不需要别人来报时——我是钟表匠。”
木库乐乐向前跳了一下,细声细气地说道:“你设想一下,假如你出去散步没有带表,那么你只要摸一摸木库乐乐就行了。”泰特宝伊姆先生目不转睛地看着它。“想不想试一试?”木库乐乐问道。泰特宝伊姆先生弯下腰,摸了摸它的脑袋。
木库乐乐深吸了一口气,竖起羽毛,用庄严的声音说道:“现在是9点13分,天在下雨。现在是9点13分,天在下雨……”
“好了,好了!”泰特宝伊姆先生说着指了指墙上的大钟,“现在是9点38分。木库乐乐……”
“啊,太好了!你记住我的名字了!”木库乐乐脸涨得通红说道,“你现在知道了我的名字,那我就能很准确地报时了。”木库乐乐再次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竖起羽毛,偷看了一眼钟表,庄严地宣布:“现在是9点39分,天在下雨。”然后,它眨巴着眼睛欢呼起来:“瞧,灵验吧!”
泰特宝伊姆先生一边走一边把食指放在八字胡上说道:“好,但是我……”
“我还会学狗叫,而且能叫得非常可怕!”木库乐乐打断了他的话。
“但是,我不需要狗!”
“我会倒立!”木库乐乐说完就倒立起来。它把长长的尖嘴立在窗台上,小小的身体举到空中,很快地扇着翅膀。
“我从未见过一只会倒立的鸟。”“啊!”木库乐乐说道,“你不要因为我而感到羞愧,我会好好地藏起来。”
“怎么藏?”泰特宝伊姆先生问。
“比如说,如果你出去散步,你可以把我藏在你的背心口袋里,我躲在那儿正合适。我就在你身边,但谁也看不见我。”木库乐乐偷偷地抬头看了看他,但是泰特宝伊姆先生仍然没有动。
这时候,木库乐乐向窗户看去,又试着说道“我也会很好地保持沉默,我不一定非说话不可。”
过了一会儿,泰特宝伊姆先生说道:“木库乐乐,今天是星期日!”
“是的,雨停了。”
“星期日我习惯出去散步。”泰特宝伊姆先生继续说道。
“嗯。”木库乐乐应了一声。
“木库乐乐想和我一起去散步吗?”
木库乐乐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摆了个姿势回答道:“木库乐乐愿意一起去散步!”
“那我现在就去换衣服,再为我们找一件漂亮的背心!”
篇3:描写鸟和自然的作文
1982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动物学教授斯坦雷·坦布尔,在岛上对卡伐利亚树作了几个月的深入研究。他惊奇地发现,尽管此树年年开花结果,却没有一颗种子发芽,而且这种现象已持续了几百年。
他翻阅了历史记载,发现人们早就注意到这一奇怪现象了。20世纪30年代,一些当地的植物学家担心卡伐利亚树会灭绝,曾经采集了这种植物的种子,用各种方法进行种子处理,试图促使它们发芽。可是,一切努力都失败了。这些植物学家失望地写道:“看来,在岛上残存的那几棵卡伐利亚树死去之后,它们就要在地球上灭绝了。人类眼看着这种珍贵树种走向灭绝,竟不知道究竟是为什么。”坦布尔教授想起了在该岛一度生存过但已灭绝的鸟类——渡渡鸟。渡渡鸟是岛上特有的鸟种,和鸽子是近亲。为大型地栖性鸟 类,高1米左右,体重可达30磅,几乎不会飞。原先岛上的渡渡鸟很多,欧洲水手踏上该岛后,对之进行了大肆捕杀,同时又引进岛上本来没有的家畜,它们毁坏渡渡鸟的巢,吞食鸟卵,使之数量急剧减少。1681年,岛上最后一只渡渡鸟被杀死,从此,这种珍贵的鸟类就在地球上消失了。
鸟类学家只能根据遗留下的渡渡鸟骨骼和岛上居民留下的记载,来推测它们的生活方式。坦布尔教授认为,渡渡鸟是吃植物果实的,它的体型很大,足以吞下卡伐利亚树的果实。于是,一个大胆的假设产生了:在渡渡鸟和卡伐利亚树均大量存在的年代里,渡渡鸟吞食卡伐利亚树果实,果核经过渡渡鸟肠胃的“处理”,变得容易萌发了,卡伐利亚树从而得以繁殖后代。
鸟类虽无牙齿,却有两个胃,腺胃和肌胃。腺胃分泌消化液,肌胃通过强有力的收缩。对食物进行研磨和消化。火鸡的肌胃可以把小铁钉弄弯,将轴承钢珠磨损。早期登上毛里求斯岛的探险者,在宰杀渡渡鸟时,发现它们的胃很发达,胃中还有特殊器官——玄武岩石块,相当于高尔夫球大小,是研磨食物的“工具”。
坦布尔教授决定用火鸡替代渡渡鸟进行实验,因为在现代鸟类中,火鸡的食性和体型与渡渡鸟比较接近。他给火鸡强行喂饲卡伐利亚树的果核,果核经过火鸡的肠胃,一部分被粉碎了,另一部分完整的随粪便排出,这时的果核果然磨薄了不少。教授试种了10颗这种果核,结果有3棵发了芽!
然而,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渡渡鸟的体型比火鸡更大,肌胃也更强有力,经过火鸡的肠胃,尚且有一部分果核被粉碎了,那么,经过渡渡鸟的肠胃,会不会所有的果核都被研碎?
教授又做了第二个实验。根据鸟类体型与肌胃压力的比例关系,他测算出渡渡鸟肌胃的最大压力为800磅左右。他用压力研磨机来模拟渡渡鸟的肌胃。他把卡伐利亚树的果核放入研磨机中,逐步增强压力,从400磅、500磅,一直增加到800磅,仍有相当一部分果核未被压碎,压力高达1400磅时,果核才“全军覆没”。可见,相当一部分的卡伐利亚树果核,可以顺利通过渡渡鸟的肠胃。
坦布尔教授的假设被证实了:卡伐利亚树果核的发芽依赖于渡渡鸟的肠胃;渡渡鸟灭绝了,卡伐利亚树也因无法繁殖后代而走向灭绝。它们就这样相依为命,结成“生死之交”。
篇4:自然景物描写的艺术手法赏析
【关键词】自然景物描写 艺术手法 赏析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75-01
自然景物描写即描写自然环境的风景,包括四季风景、山水花木风景,乡村城市风光等。作品中所使用的特殊语句组织方式,就是艺术手法。恰当的艺术手法是与欣赏者的审美能力相适应的,可以使景色描写的内容得到充分、完美的表现,增强表现力和感染力。
自然景物描写所能够使用的艺术手法种类丰富,异彩纷呈。下面介绍几种初中语文课文中常见到的:
一、简笔勾勒。景色描写中的简笔勾勒就是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景色的基本特征或全貌,不着华丽修饰,不加过多渲染。如《小石潭记》中“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上景色的描绘仅仅十二个字,便展示出了小石潭周围幽静精致的全貌:青翠的藤蔓和树木,均匀地围绕小石潭,柳条随风飘动,缠绕覆盖。此文中使用此手法的还有“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寥寥几字写出了通向小石潭水流的形状、远近、地理状况。
“寥寥数语胜过千言万语”,这便是简笔勾勒的效果,正如鲁迅所说: “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赏析这样的景色描写时可以抓住此特点来分析鉴赏。
二、工笔细描。景色描写中的工笔细描,着力于精雕细刻,用细致入微的笔法描摹景物,使所写景物纤毫毕现,如在眼前。例如:“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选自《满井游记》)这是初春水光的特写镜头,作者袁宏道观察入微,不仅细腻地描绘出春波一层一层的如同鱼鳞的样子,还抓住了波光闪动的那一瞬间,勾魂摄魄地凸显出水色的“冷”、“亮”、“快”的特点。赏析工笔细描时,抓住一个“细”字,体会出其“浓墨重彩,着意刻画, 入微地再现景物特征,给人一种呼之欲出的感觉”的效果。
三、修辞。修辞可以增强语句的表达效果,使描写更形象、生动、鲜明、有气势等。比喻、拟人、排比、对比、顶真、夸张、对偶等都属于修辞。例如: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这是对偶的修辞,生动地描写出了琅琊山春夏景色的不同。赏析景色描写的修辞,要辨析出是何种修辞,抓住使用这种修辞的效果,根据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谈自己的感受。
四、动静结合。景色描写中,“孤立地写动态或静态,往往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若能将动态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化静为动、化动为静,“则会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比如: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浮光跃金”是动,“静影沉璧”是静,静谧的月光随着水波动荡闪耀,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动静结合把月色的美写到了极致。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这是把静止的连山比喻成了奔跑的铁兽,化静为动,暗示了船行速度之快。杜甫《望岳》中“阴阳割昏晓”中的“割”字,用动态写静态,泰山的高大巍峨跃然纸上。
五、虚实结合,虚实相生。景色描写中的“实”一般指作者描绘出的客观存在的实景、实境,“虚”则是作者借助想象联想所描写出的景物。赏析这样的景物描写时,可以注意抓住“虚”与“实”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效果来分析体会。例如:“我从湖中升起,借着以太的翅膀翱翔。”水汽从湖中升起形成雨,是实写,以太的翅膀是想象的,属于虚写,虚实相生,写出了雨滋润万物的特点,并给雨浸染上浪漫的气息。
六、借景抒情。借景抒情指作者带着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物中。例如《芦花荡》中,大菱受伤后,作者写道:“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衬托出了老英雄自责、沮丧、自尊受伤的情感;老英雄智惩鬼子时,作者描写了老英雄眼中的苇塘:“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表现出了老英雄为大菱报了仇、智惩鬼子后的轻松心情。
“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清·王夫之),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景随情至,情由景生”(清·黄图泌),景物描写更有感染力了。
七、移步换景。移步换景法一般适合于游记或参观记,描写景物时,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画面。例如:“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选自《醉翁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选自《小石潭记》)作者移步换景,几个动词使我们在移动变换中领略了各种不同的景致,有极强的动态画面感。赏析移步换景的时候,要注意作者观察点的变换,体会作者围绕不同立足点所精心展示出的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面。
八、渲染,烘托。语文课文中许多描写对景物着意描写烘托,以创造气氛和加强感染力,把人带入到某种意境、心情、氛围当中。沈从文在《云南的歌会》中写山路漫歌的时候,不惜笔墨细细描绘山野风光,“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一面就听各种山鸟呼朋唤侣,和身边前后三三五五赶马女孩唱着各种本地悦耳好听的山歌。”作者先为“赶马女孩的歌唱”渲染出一个动人的场境,“女孩”生活在其间,性格气质上早已渐染了美好的自然真趣,歌声情韵自然也是动人的。赏析渲染和烘托的手法时,要注意体会其极力渲染的氛围。
九、意象。被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就是意象。比如月亮,它已经不仅仅代表着月亮本身,而是“思念”、“凄美”、“静谧”、“清幽”等的化身;竹,也不仅指一种植物,而是“文雅”、“气节”的代表;影,不仅是指阳光照射人或者物体的暗像,还有了“寂寞”“追随"“浪漫”的象征。丰子恺在《竹影》里写道:“月亮渐渐升高了,竹影渐渐与地上描着的木炭线相分离,现出参差不齐的样子来,好像脱了版的印刷。”孩子们用木炭描竹影这种随意涂鸦出的效果,在月、影、竹的意象中营造出一种清雅的氛围,童趣中生出了文雅。春、花、秋、叶、月、夜、竹、菊……许多事物几千年来经过创造主体的情感加工,已经约定俗成地成了一些主观情思的化身,作者选用它们的时候,也就把这些主观情思加入到了描写中。赏析这些带有意象的景物描写时,要注意赏析出意象赋予此描写的特殊氛围与主观情感。
自然景色描写在语文课文中常常见到,把握这些教学机会,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艺术手法来解析、欣赏其特色,可以使学生得到美的陶冶和体验,进而增强学生的表达、理解、鉴赏与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人教版 语文八年级下册 袁宏道《满井游记》
[2]人教版 语文八年级下册 欧阳修《醉翁亭记》
[3]胡运生《古代诗歌表现技巧的综合运用》(《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
[4]人教版 语文七年级下册 鲁迅《社戏》
[5]人教版 语文八年级下册 纪伯伦《组歌》
相关文章:
描写大自然启示的作文01-20
描写校园一处的作文400字01-20
描写大自然雨的作文01-20
描写自然风景的作文01-20
关于写一处自然景观作文01-20
描写自然景观的作文500字01-20
关于描写大自然的优秀作文:大自然的杰作01-20
描写有关自然现象的作文01-20
作文一处景观01-20
描写一处风景作文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