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益气活血通痹法治疗36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分析

关键词: 活血 通痹法 迁延 糖尿病

DPN属糖尿病常见并发症[1]。DPN以运动及感觉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DPN具有病情反复迁延的特点,单纯应用西医疗法,临床疗效多不理想。为探讨益气活血通痹法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治疗效果,该研究2012年1月一2013年7月间治疗组采用益气活血通痹法联合西医疗法,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收治的72例DPN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分层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对照组,男21例,女15例;年龄36-72岁;DPN病程(4.8±1.1)年;体重指数(24.2±3.8)kg/m2。对照组,男22例,女14例;年龄38~71岁;DPN病程(4.6±1.3)年;体重指数(24.4±4.0)kg/m2。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基础治疗,如降血糖、运动疗法、严格控制饮食等。对照组在此基础加用甲钴铵注射液及维生素B1。药物用量及用法:100 mg维生素B1,500μg甲钴胺,肌肉注射,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运用益气活血通痹法,方药组成:地龙、僵蚕、木瓜、川芎各10 g,丹参、鸡血藤、桑枝、白芍各15 g,黄芪30 g。气虚者,加用太子参(20 g);血瘀者,加用三七(2 g)、桃仁(10 g),冲服。1剂/d水煎,分2次服用。两组患者均接受为期30 d的临床治疗。

1.3 疗效评价标准

对比两组症状评分情况及临床疗效。①症状积分。根据患者皮肤瘀斑、肌肤甲错、手足畏寒、胸胁痛、肢体疼痛及肢体麻木等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对患者进行症状评分:次症,由重到轻依次为3分、2分、1分;主症,由重到轻依次为6分、4分、2分。②临床疗效评价标准。痊愈:患者体征及症状完全消失,神经传导速度恢复正常;显效:患者体征及症状显著改善,神经传导速度加快10%以上,症状积分下降70%以上;有效:患者体征及症状有所改善,神经传导速度加快5%~10%,症状积分下降30%~70%;无效:各项指标均未达到以上标准。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数据以均值±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对比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22%,明显高于对照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2 两组症状积分对比

治疗后,治疗组症状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3 讨论

糖尿病属慢性、终身性、代谢性疾病。DPN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其发生率高达60%~90%[2]。现今,DNP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相关文献指出,血液动力学及微循环异常与DNP的发生及发展密切相关[3]。采用常规西医疗法治疗DPN临床疗效多不理想。

DPN属中医“痿症“、”痹症“范畴。久病消渴,损伤肝肾,继而引起肝肾亏损,脉络闭阻,阻则不通。DPN的病机特点为标实本虚。标实是指瘀血阻脉,痰浊闭阻,瘀痰交阻,致使患者脉络不痛;本虚是指阴液耗伤、气阴不足,内有虚热;其中,标实是DPN的直接病因。因此,DPN的临床治疗,应遵循活血通络、滋补肝肾、益气养阴的原则。基于上述分析,运用益气活血通痹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方药组成中黄芪是补气圣药,具有行气活血之功效,为该方君药;川芎、丹参具有活血的作用,与白芍合用,起到活血、养血,而不伐正之效;木瓜、鸡血藤及桑枝具有活络舒经之效;地龙、僵蚕具有通络、祛风之效;诸药合用,共奏活络、痛痹、止痛、益气、活血、舒经之功。

综上所述,应用益气活血通痹法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益气活血通痹法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该院收治的72例DPN患者,按分层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对照组采用甲钴胺配伍维生素B1,治疗组采用益气活血通痹法联合西医疗法;对比两组症状积分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22%,明显高于对照组66.67%(P<0.01)。治疗后,治疗组症状积分(13.7±3.7)分,显著低于对照组(25.6±4.3)分(P<0.01)。结论 应用益气活血通痹汤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益气活血通痹汤,疗效

参考文献

[1] 严倩华,余江毅.滋阴活血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评价[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28(11):2372-2373.

[2] 任国栋,冷贵生.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随机对照临床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2,26(12):54-55.

[3] 赵进东,方朝晖.益气养阴活血法在糖尿病并发症中的临床应用进展[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24(2):178-180.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罩式退火过程中钢卷的钢卷温度场计算技术研究 下一篇:中西医结合治疗不孕不育78例临床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