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介绍关于北京景点的导游词(精选7篇)
篇1:介绍关于北京景点的导游词
潭柘寺规模宏大,寺内占地2.5公顷,寺外占地11.2公顷,再加上周围由潭柘寺所管辖的森林和山场,总面积达121公顷以上。殿堂随山势高低而建,错落有致。北京城里的故宫有房9999间半,潭柘寺在鼎盛时期的清代有房999间半,俨然是故宫的缩影,据说明朝初年修建紫禁城时,就是仿照潭柘寺而建成的。
解放初期将部分年久失修的殿堂拆除,并新建了一些房舍,现潭柘寺共有房舍943间,其中古建殿堂638间,建筑保持着明清时期的风貌,是北京郊区最大的一处寺庙古建筑群。潭柘寺不但人文景观丰富,自然景观也十分优美,春夏秋冬各自有景,晨午晚夜情趣各异,早在清代“潭柘十景”就已经名扬京华。
潭柘十景:平原红叶、九龙戏珠、千峰拱翠、万壑堆云、殿阁南薰、御亭流杯、雄峰捧日、层峦架月、锦屏雪浪、飞泉夜雨
潭柘寺位于北京西部门头沟区东南部的潭柘山麓,距市中心30余公里。寺院坐北朝南,背倚宝珠峰。潭柘寺寺内占地2.5公顷,寺外占地11.2公顷,再加上周围由潭柘寺所管辖的森林和山场,总面积达121公顷以上。
潭柘寺始建于西晋永嘉元年(公元320_年),寺院初名“嘉福寺”,清代康熙皇帝赐名为“岫云寺”,但因寺后有龙潭,山上有柘树,故民间一直称为“潭柘寺”。
20_年12月18日,北京门头沟区责令景区撤除违规功德箱。
潭柘寺始建于西晋永嘉元年(公元320_年),寺院初名“嘉福寺”,到了清代,康熙皇帝赐名为“岫云寺”。由于寺后有龙潭,山上有柘树,故一直称为“潭柘寺”。民间素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民谚。潭柘寺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是北京最古老的古寺。
潭柘寺规模宏大,总面积达121公顷以上。殿堂随山势高低而建,错落有致。北京城的故宫有房9999间半,潭柘寺在鼎盛时期的清代有房999间半,俨然故宫的缩影,据说明朝初期修建紫禁城时,就是仿照潭柘寺而建成的。现潭柘寺共有房舍943间,其中古建殿堂638间,建筑保持着明清时期的风貌,是北京郊区最大的一处寺庙古建筑群。潭柘寺不仅以古迹众多、风景优美吸引着四海宾朋、八方游客,而且近几年还修建了现代化的旅游服务设施,实行交通、住宿、餐饮、游览、娱乐、购物的一条龙服务,使景区成为享誉中外的旅游胜地。,经北京市政府批准,僧团进驻,潭柘寺恢复了宗教活动。
潭柘寺寺院坐北朝南,主要建筑可分为中、东、西三路,中路潭柘寺主体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斋堂和毗卢阁。东路有方丈院、延清阁、行宫院、万寿宫和太后宫等。西路有愣严坛(已不存)、戒台和观音殿等,庄严肃穆。此外,还有位于山门外山坡上的安乐堂和上、下塔院以及建于后山的少师静室、歇心亭、龙潭、御碑等。塔院中共有71座埋葬和尚的砖塔或石塔。
山门外是一座3楼4柱的木牌坊,牌楼前有古松二株,枝叶相互搭拢,犹如绿色天棚,牌楼前有一对石狮,雄壮威武。过牌坊是单孔石拱桥,名“怀远桥”,过桥就是山门。
天王殿殿中供弥勒像,背面供韦驮像,两侧塑高约3米的四大天王神像。天王殿两旁为钟鼓楼,后面是大雄宝殿。宝殿面阔五间,重檐庑殿顶,黄琉璃瓦绿剪边,上檐额题“清静庄严”,下檐额题“福海珠轮”。
正脊两端各有一巨型碧绿的琉璃鸱吻,是元代遗物,上系以金光闪闪的鎏金长链。殿内正中供奉硕大的佛祖塑像,神态庄严,后有背光,背光上雕饰有大鹏金翅鸟、龙女、狮、象、羊、火焰纹等。佛像左右分立“阿难”、“伽叶”像,均为清代遗物。大雄宝殿后为斋堂院,是和尚们吃饭的地方,堂后有三圣殿,但此二殿均已拆除。只剩两株娑罗树和两株银杏树,树体高大。中轴线终点是一座楼阁式的建筑,名毗卢阁,高二层,木结 构。站在毗卢阁上纵目远眺,寺庙及远山尽收眼底。
寺院东路由庭院式建筑组成,有方丈院、延清阁 潭柘寺白华松(2张)和清代皇帝的行宫院,主要建筑有万寿宫、太后宫等。院中幽静雅致、碧瓦朱栏、流泉淙淙、修竹丛生,颇有些江南园林的意境。院内有流杯亭一座,名猗轩亭。[5]
寺院西路大多是寺院式的殿堂,主要建筑有戒坛、观音殿和龙王殿等等,一层层排列,瑰丽堂皇。戒坛是和尚们受戒之处,台上有释迦牟尼像,像前有三把椅子,两侧各有一长凳,是三师七证的坐处;观音殿是全寺最高处,上有乾隆手书莲界慈航,内供观世音菩萨,敛目合什,隽秀端庄。
潭柘寺始建于西晋愍帝建兴四年(320_年),是佛教传入北京地区后修建最早的一座寺庙。始创时规模不大,名叫嘉福寺。当时佛教还未能被民间所接受,因而发展缓慢。以后又出现了北魏和北周两次“灭佛”,故而嘉福寺自建成之后,一直未有发展,后来逐渐破败。
唐代武则天万岁通天年间(696-6),佛教华严宗高僧华严和尚来潭柘寺开山建寺,“持《华严经》以为净业”,潭柘寺就成为了幽州地区第一座确定了宗派的寺院,潭柘寺得到兴盛。
唐代会昌年间,唐武宗李炎崇信道教,在道士赵归真和权臣李德裕的怂恿下,唐武宗下令在全国排毁佛教。潭柘寺也因此而荒废。
五代后唐时期,著名的禅宗高僧从实禅师来到了潭柘寺,铲除荒夷,整修寺院,“师与其徒千人讲法,潭柘宗风大振”,才使潭柘寺走出了“武宗灭佛”的阴影,重又繁盛了起来。当时的潭柘寺也从此由华严宗改为禅宗。
辽代时期由于幽州地区律宗大盛,而禅宗则发展缓慢,潭柘寺的香火衰微。
金代,禅宗在中都(今北京)地区有了很大的发展,潭柘寺先后出现了数位禅宗大师,大大提高了寺院的声誉。金熙宗完颜亶于皇统元年(1141年)到潭柘寺进香礼佛,并拨款对潭柘寺进行了整修和扩建,这是第一位到潭柘寺进香的皇帝,使后代皇帝争相效仿,这对于进一步提高潭柘寺的地位,繁盛寺院香火,都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金熙宗将当时的寺名龙泉寺改为“大万寿寺”,拨款对潭柘寺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和扩建,开创了皇帝为潭柘寺赐名和由朝廷出资整修潭柘寺的先河。
金大定年间,皇太子完颜允恭代表其父金世宗完颜雍到潭柘寺进香礼佛,当时的住持僧重玉禅师为此特写下了《从显宗幸潭柘》一诗,记述了当时的盛况,后于明昌五年(1194年)镌刻成碑,立于寺中,现此碑犹存,镶嵌在金刚延寿塔后边地阶的崖壁上。
在金代,潭柘寺禅学昌盛,其代表人物是临济宗大师广慧通理禅师开性。开性是现今北京怀柔县人,9岁时在潭柘寺出家,拜戒振禅师傅为师,学习禅宗中临济宗佛学。后来云游辽东和齐鲁等地,遍访名山古刹,向各地高僧学习佛法,归来后在马鞍山竹林寺弘扬禅学。大定初年,潭柘寺的善海禅师带领僧众来到竹林寺,恭请开性回潭柘地任住持。开性任住持期间,在朝廷的资助下,对潭柘寺进行了长达20_年的大规模整修和扩建,使潭柘寺的殿宇堂舍焕然一新。使潭柘寺的禅学从此中兴,开性也成了金中都地区公认的禅宗临济宗的领袖,使潭柘寺成为了临济宗的中心寺院。开性终老于寺中,圆寂后被佛门尊为“广慧通理”禅师。
元代元世祖忽必烈的女儿,妙严公主为了替其父赎罪,而到潭柘寺出家。后终老于寺中,她每日里在观音殿内跪拜诵经,“礼忏观音”,年深日久,竟把殿内的一块铺地方砖磨出了两个深深的脚窝。现今妙严公主“拜砖”依然供奉在潭柘寺的观音殿内,是潭柘极为珍贵的一件历史文物。后妙严大师终老于寺中,其墓塔在寺前的下塔院。
元代末期的元顺帝孛儿只斤·妥欢贴睦尔崇信佛教,特别是对当时名贯京城的潭柘寺极为青眯,元顺帝曾请潭柘寺住持雪涧禅师享用御宴,并且由皇妹亲自下厨,礼遇之高前所未有。
明初重臣姚广孝法号道衍,被明太祖朱元璋挑选高僧,从侍燕王朱棣,建文帝削藩时,朱棣按照姚广孝的谋划,起兵“靖难”,从而夺取了皇位,即为明成祖。朱棣继皇帝位后,封姚广孝为僧录司左善世,庆寿寺钦命住持,后又加封为太子少师,赐名“广孝”,仍参与军政大事。功成名就之后,姚广孝辞官不做,而到京西的潭柘寺隐居修行,每日里与自己的老友,潭柘寺住持无初德始禅师探讨佛理。期间,明成祖朱棣曾到潭柘寺看望过他。据说当年修建北京城时,设计师就是姚广孝,他从潭柘寺的建筑和布局中获得了不少灵感,北京城的许多地方都是依照潭柘寺的样子修建的,太和殿就是仿照潭柘寺的大雄宝殿而建的,同为重檐庑殿顶,井口天花绘金龙和玺,所不同的是更高大了一些而已。后来姚广孝奉旨主持编纂《永乐大典》才离开了潭柘寺,但其在潭柘寺隐居修行时的住所少师静室,至今犹存遗址。
明代从太祖朱元璋起,历代皇帝及后妃大多信佛,由朝廷拨款,或由太监捐资对潭柘寺进行了多次整修和扩建,使潭柘寺确立了今天的格局。
明代的潭柘寺成为当时对外交流的一个窗口,许多外国人久慕潭柘寺的盛名,而纷纷到此来学习佛法,有的甚至终老于此,其中最著名的有日本的无初德始、东印度的底哇答思、西印度的连公大和尚等人。
万历二十三年,达观大师奉神宗皇帝朱翊钧之命,任潭柘寺的钦命住持。在此期间,由万历皇帝的母亲慈圣宣文明肃皇太后出资,在达观大师的主持下,对潭柘寺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达观大师与朝廷密切,经常奉诏进宫为皇室讲经说法,从而进一步加深了潭柘寺与朝廷的联系。
在明代,潭柘寺曾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整修和扩建。宣德年间,“孝诚皇后首赐内币之储,肇造殿宇”,对潭柘寺进行了整修和扩建。从正统三年二月到第二年九月,潭柘寺又大兴土木,在皇室的资助下,扩建寺院,广造佛像。在此期间,英宗皇帝“诏考戒坛”,奉英宗皇帝之命,在寺内修建了戒坛,英宗皇帝赐名为“广善戒坛”,越靖王朱瞻墉还在寺内建造了一座高大的金刚延寿塔,正统四年,明英宗“颁大藏经五千卷”给潭柘寺。
弘治十年(1497年),司礼监太监戴义出资作为工食费,并奏请明孝宗拨款,对潭柘寺再次进行了整修和扩建。正德二年(1520_年)三月到次年九月,潭柘寺又进行了历时一年半的整修,“殿庑堂室焕然一新,又增僧舍五十余楹”,再一次扩大了寺院的规模。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由孝定皇太后出资,整修潭柘寺,增添殿宇,并建造了方丈院等房舍80余间。
明代的200多年期间内,皇帝几次对寺院赐名,因而寺名几次更改。明宣宗赐名“龙泉寺”,天顺元年,明英宗“敕改仍名嘉福寺”,但民间仍称其为潭柘寺。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康熙皇帝降旨,命阜成门内广济寺的住持僧,著名的律宗大师,与自己相交多年的震寰和尚为潭柘寺的钦命住持。当年秋天,康熙皇帝驾临潭柘寺进香礼佛,并且留住了数日,赏赐给潭柘寺御书金刚经10卷、药师经10卷、沉香山1座、寿山石观音1尊、寿山石罗汉18尊。
康熙三十一年,康熙皇帝亲拨库银1万两,整修潭柘寺。在震寰和尚的亲自主持下,从康熙三十一年秋到三十三年夏,历时近两年,整修了殿堂共计300余间,使这座古刹又换新颜。
康熙三十六年,康熙皇帝二游潭柘寺,亲赐寺名为“敕建岫云禅寺”,并亲笔题写了寺额,从此潭柘寺就成为了北京地区最大的一座皇家寺院。
康熙三十七年,康熙皇帝为牌楼亲题匾额,并赐给潭柘寺桂花12桶和龙须竹8杠,这就是我们现今在寺中所见到的“金镶玉”和“玉镶金”竹。
康熙三十八年,康熙皇帝命著名的律宗高僧止安律师为潭柘寺的钦命住持,并赐给潭柘寺镀金剑光吻带四条,安装在大雄宝殿的殿顶上,现今这四条金光闪闪的吻带依然完好如初。
清雍正年间一向深居简出的雍正皇帝也专程到潭柘寺进香礼佛。
乾隆七年(1742年),乾隆皇帝第一次游幸潭柘寺,“赐供银二百金、匾额九、楹联二、诗二、章幅子一轴、法琅五供一堂”。在潭柘寺到处都留下了乾隆皇帝的墨宝。乾隆九年,乾隆皇帝把御笔心经和自己手书的诗篇赐给了潭柘寺。
嘉庆皇帝也像其前辈一样,崇信佛教,他也曾到潭柘寺进香礼佛,游玩赏景,现留有其所作的《初游潭柘岫云寺作》五言诗一首。
1920_年蒋介石来北京时,曾专程到潭柘寺去进香。
1950年,北京市园林局接管了潭柘寺,稍加整修后,作为名胜古迹景区向游人开放,成为北京市首批开放的七个公园景区之一。
1956年,全国人大朱德委员长到潭柘寺视察,指示有关部门,要修建一条从门头沟通往潭柘寺的公路,为前来游览的人们提供交通上的方便。
1957年夏,陈毅副总理到潭柘寺参观视察。
1957年10月28日,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潭柘寺被列为北京市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潭柘寺的文物保护工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964年春,全国政协委员、末代皇帝溥仪到寺参观考察。
期间,潭柘寺受到了空前的浩劫,文物遭到了毁坏和流失,建筑也受到了损坏,因而于1968年底被迫关闭,停止开放。
1978年,北京市政府拨款,重修潭柘寺。这次重修不仅整修了殿堂,重塑了佛像,而且还修建了旅游服务设施。1980年7月,潭柘寺进行试开放,8月1日正式向游人开放。
年初,潭柘寺恢复宗教活动。
20_年6月,国务院确定潭柘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_年夏季,潭柘寺举办一系列庆典活动,庆祝建寺16周年。经考证潭柘寺创建于西晋永嘉元年(320_年),这个考证结果得到各界认同。
20_年9月9日潭柘寺举行了隆重的建寺1720_年周年庆祝活动。
在很多门头沟的老人口中,潭柘寺的寺名有这样一个传说:当年佛教华严宗高僧华严和尚居住在幽州城北,“持《华严经》以为净业”,“其所诵时,一城皆闻之,如在庭庑之下”。很多信徒踊跃捐助,助其在幽州开山立宗,所以华严祖师就去找当时的幽州都督张仁愿,向其求建寺之地,张仁愿对华严祖师说:“和尚想要多少土地,地址可曾选好?”于是华严祖师带张仁愿来到了潭柘山嘉福寺附近西坡姜家和东沟刘家的土地,张仁愿对华严祖师说这是有主之地,我也不好擅自做主。就把姜姓和刘姓地主一起叫来协商,两地主本不想给,但看在张仁愿的面子上对华严祖师说:“和尚想要多少土地?不可太多,太多的话我们以后就没有饭吃了。”华严祖师知其俱是当地数一数二的大地主,良田无数。便取出盖自己蒲团的毯子对二人道:“不多不多,两位施主可否割这一毯之地与我?”姜姓和刘姓地主一看只有这巴掌大的一块毯子,忙不迭的答应,并且请张仁愿做中人。华严祖师见张仁愿答应了做中人,就把手中布毯往空中一抛,只见布毯在空中越来越大越来越大且迟迟不落地众人目瞪口呆,不一会,布毯已经大到遮天蔽日,两地主面如土色的喊:“够了,够了!请大师慈悲,不要让它再大了!”华严祖师含笑看了二人一眼说:“落”于是毯子就落了下来。直直盖住了好几座大山。张仁愿对两人道:“这一毯之地就让与华严大师,二位可不要反悔。”二人一看真佛在此,哪敢反悔。于是华严祖师就在此地以破败了的嘉福寺为中心,重建寺庙。修筑殿宇,扩建寺院。因寺院后山有两股丰盛的泉水,一眼名为龙泉,一眼名为泓泉,两股泉水在后山的龙潭合流后,流经寺院,向南流去,不仅满足了寺院日常的生活用水,而且还可能灌溉附近大片的土地农田,故华严大师命名此寺为“龙泉寺”。但华严祖师以一毯之地建寺的大神通却广为流传,当地人都私下称此寺为“毯遮寺”后经千年,“毯遮寺”就逐渐演变为“潭柘寺”。
景区
进香古道
潭柘寺[1]历史上游人香客云集,香火很盛。从金代以后,每个朝代都有皇帝到这里来进香礼佛,后妃、王公大臣更是数不胜数,平民百姓则更是难以胜记,特别是从明代之后,潭柘就已经成了京城百姓春游的一个固定厂所。潭柘寺地处深山,交通不便,在历史上曾形成了多条古香道,从不同的方向通往潭柘寺。这些古道有的是皇室或官家出资修建,有的是由与潭柘寺结有善缘的民间香会出自于对佛的虔诚之心,而集资修筑的,还有的是当地的商号与百姓共同修筑的。这些古香道经过了历代不断的整修,使用了几百年乃至上千年,为潭柘寺的对外交往,为善男信女到潭柘寺进香礼佛,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芦潭古道
芦潭古道是旧城通往潭柘寺的一条主要道路,原是一条山间土路,路面质量较差。从清代世宗雍正皇帝起,在河北省易县修建皇陵,即清西陵,雍正皇帝即葬于斯。为了拜谒皇陵之需,乾隆年间由朝廷出资,将原有的道路拓宽展平,并将部分路段用条石铺砌,当时称为“京易御道”。芦潭古道是京易御道的支线,当时也得到了整修,拓宽展平,部分路段铺砌了条石或石块。芦潭古道起自于京易御道上的卢沟桥,过长辛店,东王佐、沙窝村、大灰厂,穿过石佛村,到达戒台寺,翻过了罗睺岭,走南村、鲁家滩、南辛房、平原村,到达潭柘寺。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康熙皇帝玄烨在去潭柘寺时,走的就是这条芦潭古道。
这条古道从石景山区的庞村,过永定河后,经卧龙岗、栗园庄、石门营、苛罗坨、越罗睺岭,与芦潭古道会合,到潭柘寺,全长20公里的路线与现今108国道门头沟段基本相吻合。这条古道是京城香客去潭柘寺的主要道路,而且平坦易行,并比芦潭古道近5公里。位于栗园庄的奉福寺是潭柘寺的下院,是远途香客去潭柘寺的中转站,从京城而来的香客,一般都要先在奉福寺休息一夜,第二天再赴往潭柘寺。返回时也要在奉福寺休息一夜,第二天返回京城。清代诗人震均作有一首《丁酉秋游一百四十韵》,详细地记述了这条路线,以及沿途的风光和见闻。这条古香道同时也是潭柘寺的一条主要运输线,奉福寺管理着属于潭柘寺的13座粮庄,并且设有粉坊、磨坊、麦坊等,是潭柘幸的总仓库和粮食、副食、蔬菜的主要供应基地,每天都用骡马向潭柘寺运送生活必需品,所走的就是这条庞潭古道。
现今门头沟永定镇的东、西辛称村,原来合称为“新城”在历史上是永定河上的一处古渡口,也是一座繁华的大集镇。新潭古道从新城开始,经何各庄、太清观、万佛堂,翻过红庙岭,经桑峪到达潭柘寺。这条道路几乎是直线,全长不到20公里,是京城到潭柘寺最近的一条古道。除了部分香客走这条古道去潭柘寺外,新潭古道还用于商业运输。潭柘寺一带盛产煤炭,有许多小煤窑,运输煤炭的骡子、骆驼、毛驴进行在古道上日夜不断。在明代新潭古道得到了整修,部分路段修建了土桥,铺砌了条石或石块。现今从万佛堂至红庙岭的一段古道仍保持着原貌。
修建于唐代的古“玉河大道”是从北京到门头沟的主要道路,从石景山区的麻峪开始,过永定河后,经大峪、东西辛房到圈门,上九龙山,经峰口庵到王平口。其中从麻峪到圈门一段为平原,道路即宽又平坦。于清康熙年间,对道路进行了重修,于清代末期改建为京门公路,解放以后重修了京门公路,并开通了门头沟区的第一条公共汽车线路,从阜城门到门头沟的圈门。门潭古道从圈门向南,翻越南大梁,到达潭柘寺,这条道路只有上山时为几百米长的上坡路,到了山上之后,基本上都是盘山而行的山路平道,绕过两个山头之后就到了潭柘寺,全长只有三四公里。
这是指从潭柘寺通往王平口的一条古道。从潭柘寺开始,经阳坡园、赵家台、十字道到达王平口。王平口是京西重要的交通枢纽,从王平口向西经宅舍台、玉皇庙、东板桥、千军台,翻越大寒岭,过煤窝到军响,进入清水河谷地,向西经斋堂、清水到洪水口,翻越山岭就到了河北省的涿鹿县,远可达山西、内蒙等地,是西北而来的香客去潭柘寺的主要道路,门头沟西部地区的香客去潭柘寺也都走这条古道。在抗日战争时期,斋堂地区是平西抗日根据地的中心,根据地的许多物资都是从这条古道运进山里去的,八路军、武工队、县大队也通过这条古道进入潭柘寺地区,打击敌人,将潭柘寺一带由敌占区变为游击区,并以此为依托,向永定镇一带发展。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宛平县委和县大队也是从这条古道进军潭柘寺地区,并于1947年解放了潭柘寺地区。这条古道既是一条西北部地区进香潭柘寺的古香道,同时又是一条具有革命意义的交通要道。
潭柘二宝
宝锅
天王殿前有一口铜锅,直径1.85米、深1.1米,是和尚们炒菜所用。此锅原在东跨院北房西次间,现在那里还有一口更大的锅,直径4米、深2米,一次煮粥能放米10石,需16个小时才能煮熟。由于锅大底厚,文火慢熬,故而熬的粥既粘且香。关于这两口锅,还有“泼砂不漏米”之说,原来,锅底有“容砂器”,随着熬粥时的不断搅动,砂石会沉入锅底的凹陷处。
石鱼
潭柘寺观音殿西侧有龙王殿,殿前廊上有一石鱼,长1.7米、重150公斤,看似铜,实为石,击之可发五音,传说是南海龙宫之宝,龙王送给玉帝。后来人间大旱,玉帝送给潭柘寺消灾。一夜大风雨时,石鱼从天而降,掉在院中。据说石鱼身上13个部位代表13个省,哪省有旱情,敲击该省部位便可降雨。现在寺中的石鱼为后来复制的。
潭柘十景
平原红叶
潭柘山的红叶早在明清时期就已经名冠京城。秋天是潭柘寺最美的季节,古刹所处的平原村,山上长满了柿子、红果、山楂、秋梨等果木树以及黄栌、丹枫。金风过后,这里“霜草萦浅碧,霜梨落半红”,可谓是“漫山红遍,层林尽染”,如火似霞,宛如丹桂涂朱。这就是潭柘十景之一,平原红叶。
九龙戏珠
潭柘山背靠一座浑圆的小山,此山植被繁茂,青翠欲滴,名曰宝珠峰,当地人则称其为蜘蛛峰。在小山的周围,有九座高大的山峰拱卫环护,从东边数起,依次为回龙峰、虎踞峰、捧日峰、紫翠峰、集云峰、璎珞峰、架月峰、象王峰和莲花峰。“一峰当心,九峰环立”,九座高大的山峰围成了一个半圆形的马蹄形,而潭柘寺所在的宝珠峰位于中心,恰似九条巨龙围绕着一颗宝珠,在争抢、玩耍、嬉戏。由于有这九座高大的山峰作为屏障,从而挡住了从西北袭来的寒流和风沙,宝珠峰才能松柏苍翠,花繁草盛。
千峰拱翠
潭柘山值被繁茂,春游潭柘寺最有情趣。站在寺前,环顾四周,但只见群山起伏,层峦叠嶂,满目青绿,赏心悦目。近在眼前的宝珠峰松柏苍翠,蒿草新绿。清代诗人王嗣槐有诗赞曰:“山足岗低夕杳冥,树蓝坐隐九峰青。含桃红点祗园树,修竹苍浮曲水亭。”就连那位遍游全国青山绿水的乾隆皇帝见到了此处的美景,也不禁吟出了:“青山绿如洗,四面作佳邻”的诗句。这就是潭柘十景之三,千峰拱翠。
万壑堆云
夏日天气变化无常,山区尤甚。炎炎烈日西斜,凉风骤起,抬头远望西北天际,但只见乌云翻卷而来,西山爽气朝来歇,倏忽玄阴满四陲。如钱塘潮涌,如天兵布阵,滚过山坡,溢满山谷,风穿林吼,空谷传音,汹涌屡欲崩,与山相吞吐。这时候若登上寺内的毗卢阁,你才会真正体会到“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韵味。这就是潭柘十景之四,万壑堆云。
殿阁南薰
登上高大的毗卢阁,只见眼前殿宇嵯峨,整座寺院香烟缭绕,每座殿堂前的铁焚炉、铜香炉内,成炷成把的高香燃尽一层又一层,烟雾升腾,弥漫全寺。透过青烟,钟馨声悠,幡幢微荡。游人至此,仿佛置身于西天佛国的祥云慈雾之中,颇有一种出凡入圣之感。
御亭流杯
流杯亭,位于行宫院内,是当年清代乾隆皇帝为得“曲水流觞”之趣而建。这种建筑仅在中南海、故宫乾隆花园等少数几座皇家御园以及恭王府才可以见到,潭柘寺的“流杯亭”可算是在民间稀有的一座了。这里旁有竹林,伴以古松,环境清幽,是个消暑纳凉的好去处。民国时期的著名旅行家田树藩有诗赞曰:“猗亭畔景殊出,修竹风清送晚秋。隔院钟声传耳底,石间泉水入亭留。”如今的流杯亭是最吸引游人的地方之一。
雄峰捧日
中国的许多旅游胜地都有观日出的景致,但在潭柘寺观日出更令人陶醉。清晨登上观音殿前的月台,举目望去,只见雄伟的捧日峰的身影在晨光白霭中逐渐清晰。须臾,东方渐明,一轮红日冉冉而起,仿佛是捧日峰用合拢的巨手将红红的太阳缓缓地托起,这种雄浑壮丽的景观,你只有在潭柘寺才能一饱眼福。诗人黄叔琳赞曰:“晓钟声度白云层,霞气冥蒙冷翠凝。扶杖独来峰顶望,四山浮黛日初升。”
层峦架月
夜静观景,在潭柘寺,令你神驰心醉。夜幕降临,群山沉寂,只有殿堂内佛像前的香火烛光透过窗门,在星星点点地闪烁。这时候你登上延清阁,遥望天际,只见宛如波涛起伏,高低错落的峰峦映在星光点点的天幕上。一轮明月漂浮在由峰峦组成的波涛之上,秀美的架月峰托着宛如银盆的明月,不愿让她坠落下去。“珠斗横斜碧汉低,夜凉风露正凄凄。冥蒙淡月谁留得?影在苍松翠岭西。”
锦屏雪浪
quot;天然一架锦屏开,不费人间智巧排。“冬季的潭柘山景色别具一格。瑞雪初霁,层峦重岭,茫茫一片,”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尤其是南面的锦屏山更是秀美,抬头望去,恰如一幅锦绣玉雕的美丽图画。起伏的山峦宛如玉龙盘绕,又像蜡雕银铸。皑皑的白雪好似满山梨花,又像海上银波,若身处此情此景之中,你一定会由内心里呼喊出来,”好一派北国风光!“
飞泉夜雨
夏季夜晚,月影朦胧,可享受仙宇神宫之妙趣。从东侧门走出寺院,顺着寺院墙边的小路漫步北行,闲步山谷,静听着淙淙流水和声声虫鸣,惬意非常。”岩峦幛开豁耳目,岚雾翠低濡衣襟。“这就是明初名臣姚广孝对这种景色的描述,当年他隐居在潭柘寺时,所居住的少师静室就在寺院的东北侧,离这道断崖很近,他经常到此来散步。正因为他亲身领略了这番意境,才会吟出如此美妙的诗句。
篇2:介绍关于北京景点的导游词
Tian’anmen Rostrum Tian’anmen( the Gate of Heavenly Peace), is located in the center of Beijing. It was first built in 1417 and named Chengtianmen( the Gate of Heavenly Succession). At the end of the Ming Dynasty, it was seriously damaged by war. When it was rebuilt under the Qing in 1651, it was renamed Tian’anmen, and served as the main entrance to the Imperial City, the administrative and residential quarters for court officials and retainers. The southern sections of the Imperial City wall still stand on both sides of the Gate. The tower at the top of the gate is nine-room wide and five –room deep. According to the Book of Changes, the two numbers nine and five, when combined, symbolize the supreme status of a sovereign.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ian’anmen was the place where state ceremonies took place. The most important one of them was the issuing of imperial edicts, which followed these steps:
1) The Minister of Rites would receive the edict in Taihedian( Hall of Supreme Harmony), where the Emperor was holding his court. The minister would then carry the decree on a yunpan( tray of cloud), and withdraw from the hall via Taihemen( Gate of supreme Harmony)
2) The Minister would put the tray in a miniature longting( dragon pavilion). Beneath a yellow umbrella and carry it via Wumen( Meridian Gate), to Tian’anmen Gate tower.
3) A courtier would be invested to proclaim the edict. The civil and military officials lining both sides of the gateway beneath the tower would prostrate themselves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emperor in waiting for the decree to the proclaimed.
4) The courtier would then put the edict in a phoenix-shaped wooden box and lower it from the tower by means of a silk cord. The document would finally be carried in a similar tray of cloud under a yellow umbrella to the Ministry of Rites. 5) The edict, copied on yellow paper, would be made known to the whole country.
Such a process was historically recorded as “ Imperial Edict Issued by Golden Phoenix”.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ian’anmen was the most important passage. It was this gate that the Emperor and his retinue would go through on their way to the altars for ritual and religious activities.
篇3:关于旅游景点介绍的翻译方法
1. 旅游景点名称的特点和分类
旅游景点是指以旅游及其相关活动为主要功能或主要功能之一的空间或地域。旅游景点名称作为一种特殊的翻译对象,有着以下特点。
第一,旅游景点名称均有“专名”及“通名”,都“有名有姓”。所谓“姓”———“通名”,是为了区分一类事物与另一类事物的标志。所以“太和殿”的“殿”、“广德楼”的“楼”、“永定桥”的“桥”,就是这些景点的“姓”。而“名”———“专名”,则是用来区分具体某一事物与同类其他事物的标志。比如:“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中“太和”、“中和”、“保和”就是区分这三个建筑物之间的标志。
第二,旅游景点名称均“短小精悍”。旅游景点名称的作用主要在于景点之间的区分,因此名称不能过长。中国的景点名称一般以四字为限。汉语是“义合语言”,在一个景点名称中汉语多以实词为主,比如:“居庸叠翠”、“卢沟晓月”等,而作为“形合语言”的英语在处理一些特定的信息时则必须借助介词、连词和副词。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必须注意语句的组织及词语的选择。
第三,旅游景点名称一般便于记忆。景点名称一般均不拗口,一些发音相近的字多不连用,很少听说过有“十四楼”、“九牛居”、“钓鸟台”等。有的名称虽然使用一些生僻的字眼,游客也许不知道如何发音,但都“过目不忘”。
不同的景点名称还有其不同的个性。按照其个性,旅游景点名称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类:第一,名称可提供该景点基本信息。比如,颐和园中的“十七孔桥”,名称上说明了该桥有十七个桥洞;香山公园中“眼镜湖”,由于两个小湖中间以石桥相连而成,湖面无风,折射出太阳的光芒,就像一副眼镜,因此而得名。在翻译该类景点名称的过程中应注意译出源语信息的涵盖,力图使源语和译出语所包含的信息一致。第二,名称可体现作者当时的心态及建造的目的。比如,天安门,作为皇城正门,该景点名称的命名有很强的政治性,该名称取“受命于天,安邦治国”之意。其含义有二:第一是君权神授,皇家的权力是由天所赐;第二表明了统治者的心愿,希望国家长治久安。翻译的时候,对于该景点名称的政治性应该着重注意。第三,名称可体现出当地的文化特点。比如,有些景点名称显示出了中国的某些独特的文化现象,如避讳。故宫北门旧时称“玄武门”,以北方玄武大帝命名。而康熙即位后,由于康熙名字叫“玄烨”,为了避讳,将“玄武门”改名为“神武门”。在翻译过程中,对于这种名字的变更,则需要留神注意。第四,名称可体现作者的语言水平,以及当地语言特点。
很多景点名称,常常玩一些“文字游戏”,比如位于泰山万仙楼北侧盘路之西的一块摩崖刻石上“虫二”就给翻译带来了难处。虫二暗含了“风月无边”四个字,“风”的繁体写法是“風”,“風”和“月”这两个字,去掉外框、外边,就剩下“虫二”两个字了。所以,“虫二”指的是“風”“月”无边。
2. 旅游景点名称的翻译方法
汉语景点的名称,从其语法结构上分析可以表示为“专有名称+通名(种类名称)”的偏正词组形式。因此,旅游景点名称的翻译有以下方法。
(1)旅游景点通名翻译
旅游景点通名一般都采用英文直接翻译。植物园译为Botanical Garden;博物馆一般名称译为xxxx Museum,某机构的博物馆译为xxxx Museum of xxxx(机构名),如“大钟寺古钟博物馆”(Ancient Bell Museum of Great Bell Temple);纪念馆有两种译法:历史名人的纪念馆译为Memorial,人名不加’s;历史事件或事迹的纪念馆译为Memorial Museum,如“新文化运动纪念馆”(New Culture Movement Memorial Museum);故居译为Former Residence;展览馆、陈列馆译为Exhibition Hall/Exhibition Center,而会展中心译为Convention&Exhibition Center;陈列室译为Exhibition Room/Display Room;宫、院译为Palace,如“颐和园”(Summer Palace);有些宫译为Hall,如“乾清宫”(Hall of Heavenly Purity);殿、堂译为Hall,如“太和殿”(Hall of Supreme Harmony)、“乐寿堂”(Hall of Longevity in Happiness);寺译为Temple,如“云居寺”(Yunju Temple);亭、阁译为Pavilion,如“寄澜亭”(Jilan Pavilion);一般的佛塔译为Pagoda,如“五塔寺”(Five-Pagoda Temple);牌楼译为Memorial Archway;高山译为Mountain,如“太行山”(Taihang Mountain/Mt.Taihang);比较小的山、山丘等译为Hill,如“万寿山”(Longevity Hill);岛译为Island,如“南湖岛”(South Lake Island);湖译为Lake,如“昆明湖”(Kunming Lake);桥译为Bridge,如“玉带桥”(Jade Belt Bridge);商店译为shop,如“旅游纪念品商店”(Souvenir Shop)。
(2)意译和音译
这里的意译不是通常意义上与直译相对的意译,在这里,意译是指在一定层次上追求语意的翻译。由于景点名称通常是由词汇、词组构成,所以这种翻译要达到的等值效果也就停留在词汇层次上,追求中英文景点名称在表达意思上的等值。例如“迎客松”(Greeting Pine),“狮子峰”(the Lion Peak),“慈光阁”(the Mercy Light Temple),“天都峰”(the Heavenly Capital Peak)。而音译指的是把一种语言的语音用另一种语言中跟它发音相同或相近的语音表示出来。在景点名称的翻译中,音译就是指译者根据汉语拼音,将景点名称直接用拼音标注。例如“楚天台”(Chu tian tai),“兰风蕙露”(Lan feng hui lu)。
(3)音译和意译结合
音译加意译就是汉语拼音与英文翻译并用,音译专有名称,意译种类名称。例如“光孝寺”(Guangxiao Temple),“能仁寺”(Nengren Temple),“五仙观”(Wuxianguan (Five-Immortal) Temple),“惠州西湖”(West Lake in Huizhou)。
3. 旅游景点内容的翻译方法与技巧
(1)翻译时适当变通
有些景点内容的翻译常涉及到一些经典名句、对联,这给翻译带来不少麻烦。例如在翻译乐山睡佛时“心中有佛,佛在心中”这八个字很值得玩味,从含义上看,前后可互为条件或互为结果。即“因为心中有佛,所以佛在我心”或“所以心中有佛,是因为佛在我心”,因此可将其翻译成“My heart clings to
Buddha, Buddha is in my heart.”。
(2)复杂句子简单化
翻译旅游景点内容时应力图简明扼要,准确易懂,尽量把冗长的从句分成一个个简单句,这样既简单易懂,又不会引起游客的困惑。例如,翻译江岸上彩楼林立,彩灯高悬,旌旗飘摇,呈现出一派喜气洋洋的节日场面。千姿百态的各式彩龙在江面上游弋,舒展着优美的身姿,有的摇头摆尾,风采奕奕;有的喷火吐水,威风八面。译文:High-rise buildings ornamented
with colored lanterns and bright banners stand out along the river banks.On the river itself, gaily decorated dragon-shaped boats await their challenge, displaying their individual charms to their hearts’content.One boat wags its head and tail;another spits fire
and sprays water.原文过度修饰,言辞华丽,若直译则使译文累赘冗长。为有效传达其中文化信息,译者灵活处理了中英文在行文习惯上的差异,将原文两句改译为三句,调整了句子长度,删去了“呈现一派喜气洋洋的节日场面”、“风采奕奕”、“威面八风”等词句,通过“gaily decorated”和“displaying their individual charms to their hearts’content”,以简洁明快的语句,表达原文中龙舟赛场壮观热烈的气氛和千姿百态的龙舟风采。通过改译后的译文既符合译入语表达习惯,又保持了原作的韵味。
(3)运用解释或对比的方法简化翻译内容
例如介绍中国景泰蓝的一段文字:“It was developed during the reign of Emperor Chingtai of Ming dynasty.”外国人对中国的朝代大多不熟悉,因此加上解释“it was from 1450-1456AD”就会让游客更易懂。又如:“故宫耗时14年,整个工程于1420年结束。”(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orbidden City took 14years and was finished in 1420, 72 years before Christopher Columbus discovered the New World.)运用对比的方法翻译让外国游客更易懂。“梁山伯与祝英台”可译为:Liang Shanbo and Zhu Yingtai, the Chinese Romeo and Juliet(中国的罗密欧与茱丽叶)。
(4)分清主干,突出重点
在介绍旅游景点内容时,常常要说明所处的位置、历史、人口、占地面积。一般而言,英语句子主从关系较多,层次极分明,次要成分多用分词短语或介词短语表示。例如“重庆位于中国西南部,面积8.24万平方公里,人口3107万,是国内旅游胜地之一”。可译为:Located in the southwest of China, Chongqing is one of the famous tourist attractions both at homeand abroad, with an area of 82, 400 square kilometers and a populations of 3, 107 million people.
4. 结语
旅游景点翻译中往往包含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具有自身的特点和功能。因此,译者在翻译的时候不仅要具备丰富的跨文化知识,还应掌握一些基本的翻译方法和技巧。旅游景点的翻译目标是通过对旅游信息的翻译,使外国游客对景点产生兴趣,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促进旅游业尤其是国际旅游业的发展,实现翻译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章海荣.旅游文化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4.
[2]Bassnett, Susan.翻译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3]陈剐.旅游翻译与涉外导游[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
篇4:关于介绍河南景点的导游词
陈家沟文化旅游区因太极拳而驰名。太极拳始创于明末清初,300余年来,经过陈氏族人和太极拳爱好者的传承和发展,逐渐衍化成陈、杨、吴、孙、和等诸多流派,在全世界150多个国家或地区广泛传播,习练者达3亿之多。,温县成功申报陈氏太极拳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温县被中国武协、民协正式命名为“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中国太极拳发源地”和“中国太极拳文化研究基地”,,完成了太极拳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成功荣获国家AAAA级景区,获批全国第三批历史文化传统村落,太极拳博物馆获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各位朋友,陈家沟文化旅游区主要景点有:太极拳祖祠、祖林、杨露禅学拳处、陈照丕陵园、东大沟习武场、太极拳博物馆、中华太极拳文化园以及待建和在建的名人故居、大皂角树造拳处、国际太极拳文化交流中心、太极学院、太极养生旅游基地等,总占地20多万平方米。自1992年第一届国际太极拳年会成功举办以来,每年来陈家沟寻根问祖、拜师学艺、健身养生,感受博大精深太极文化的游客络绎不绝,陈家沟景区已成为国内外太极拳爱好者及游客心中的太极圣地。
篇5:关于介绍泰山景点的导游词
我是导游董兴通。欢迎来泰山观光。泰山是中国的山地公园之一,也是自然历史和艺术博物馆。
泰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融为一体,可分为“安静、开放、美丽、奥运、精彩”五大旅游区。
泰山是东路”在僻静的地方,从鸿门到南天门有6293个石阶。山峰调转,风景一步一步变化,是历代帝王攀登封禅的皇家之路。泰山的文物古迹多在这条路的周围。沿途主要有红门宫、万仙楼、斗木宫、石谷、中天门、十八盘等景点。“十八套,“是泰山著名的危道,垂直高度400多米,石凳1600多条,直达南天门。十八盘是对攀岩者体力和毅力的考验。勇攀这条路,攀南门,放眼望去,令人心旷神怡。
西路是泰山“匡”区,从天外村到中天门坐公交,盘山公路九曲回肠。这一带有黑龙潭、长寿桥、范崖,山川蜿蜒,景色秀丽。
接下来,我们来到了桃仙苑,也就是泰山“秀”区,这里有翠屏山、笔架山、五峰翠山、彩岱溪、一线天等。,峰峦秀丽,溪水瀑布争流,除了雄伟的泰山,还有独特的河山魅力。
泰山还有“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的美誉。
篇6:关于北京天安门景点的导游词
列位旅客们,我是你们的导游--王益
我们此刻来到的是天下上最大的都市中心广场,天安门广场,面积到达了44万平方米,并且北京活着界上的地理位置就是以广场的经纬度(东经:116°23′17″,北纬:39°54′27″)来确定的。它坐落在北京市中心,一向凝望着北京自古至今的汗青厘革。在明代,这里曾叫做承天门广场,呈现了T型广场,虽然,此刻已经没有了。清代的时辰才改为此刻的天安门广场。
在辛亥革命往后,天安门广场成了最好的群众行为集结地,闻名的五四行为,一二九门生行为等等就是在这里产生的。而在这里最闻名的变乱,信托各人必然知道,那就是在1949。10。1的建国大典,其时这里聚积了30万人,配合来庆贺新中国的创立。解放往后,将T型广场拆除,建了人民好汉眷念碑,人民大礼堂和汗青博物馆,革命博物馆等大型构筑。而在76年,毛主席归天后,在原本中华门的位置上成立起了毛主席眷念堂,从而形成了广场本日的构筑名堂。而在国庆50周年的时辰,天安门广场经验了一系列的整修,使广场越发瑰丽壮观整洁。
列位必然很憧憬我所描写的天安门广场,没有相关,在接下来的游览进程,我将向各人逐一先容。
篇7:介绍关于北京景点的导游词
一、接受理论与旅游景点翻译
接受美学, 或称接受理论, 是20世纪60年代以姚斯为代表的康斯坦次学派提出的一种文学批评理论。接受美学认为, 任何文学文本都只具有未定性, 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才能使其意义的实现具体化。读者的阅读活动、接受程度、审美情趣等因素对作品的意义和价值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接受美学这样解释作为审美主体的读者的作用:“在这个作者、作品和大众的三角形之中, 大众并不是被动的部分, 并不仅仅作为一种反应, 相反, 它自身就是历史的一个能动的构成。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如果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只有通过读者的传递过程, 作品才进入一种连续不断变化的经验视野。” (H.R.姚斯, R.C.霍拉勃, 1987) 由此可见, 接受理论的出现实际上打破了先前文本中心理论的束缚, 真正将读者摆在一个重要位置上。
旅游景点介绍的最终目的是要旅游景点文本所瞄准的潜在的游客就是旅游文本的读者, 旅游机构当然希望通过景点介绍在消费者心理上造成的一定影响, 这种驱动力决定了景点介绍文本一开始就是以“读者为中心”, 把读者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旅游景点英文版的读者主要是说英语或懂英语的人群。他们的语言、文化、政治等因素与中国的存在着差异, 如果这时还拘泥于对原文内容和语言结构的绝对忠实, 就可能无法激发起西方读者的注意力和兴趣, 更不要谈引发他们旅游的欲望了。由此可见, 景点介绍文本的翻译目的决定了景点翻译所采用的标准与接受理论的核心思想是统一的。
二、宜春旅游景点英译中现存的问题
旅游景点介绍的英译旨在传播旅游信息及文化、吸引国外游客。宜春旅游景点介绍的英译具有同样的目的。然而, 让人颇感意外的是, 宜春景点的现有英译文本 (Splendid Yichun (《锦绣宜春》) ———中英文对照的宜春旅游册子, 以及宜春旅游景点的网站———明月山网站上的英文页面) 却是错误连连, 在本文中, 我们把这些问题归为两类:语言错误和文化误译。
1. 语言错误
该类错误包括单词拼写错误、意义遗漏问题、语法错误、表达错误、中式英语现象、用词不当问题、语言累赘、标点错误等。
例:宜春生态环境优越。是全国第一批生态试点城市之一, 境内7条主要河流全部达到饮用水标准, 10个县市区的大气质量都达到国家标准。
原译文:Yichun’s Zoology environment is very superiority.It is the one of the first trial cities in China.The water of Yichun’s seven rivers meet drinkable requirement.
原文是《宜春简介》中的一个句子, 在其译文中我们可以赫然看到各类语言错误。语法错误:译文中“meet”应改为“meets”, “drinkable requirement”应改为“drinking standard”;在这个英译中, 硬译的痕迹十分明显, 如, “生态试点城市”“10个县市区”的翻译生硬、笼统、不准确, 不利于外国读者理解接受。在接受理论指导下, 我们试译如下:Yichun’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very superior.It is the one of the first ecological pilot cities in China.The water of Yichun’s seven rivers meets drinking standard.
2. 文化误译
旅游资料中蕴含着大量的文化信息, 如:历史典故、神话传说、诗词歌赋、民情习俗等, 这是吸引游客的一个重要因素 (包惠南、包昂, 2004:148-158) 。如果译者没有考虑到中国文化的独特性, 忽视译文读者的文化结构, 往往容易造成专有名词翻译的不可接受性。
※《锦绣宜春》宜春市旅游局和宜春市政府新闻办公室联合编印。
例:唐朝著名诗人王渤的诗《藤王阁序》中提到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其人、其事、其物均出自宜春”。
译文:During tang dynasty famous poet Wangbo’s poem《TengWangGe Xu》, there are“thing braveness sky preciousness”“People famous and earth bier”.All the persons, things, contents come from Yichun.
我们暂且不去讨论该译文出现的诸多格式错误, 死译现象, 光是《滕王阁序》的英译“《TengWangGe Xu》”就会让英语读者莫名其妙。我们试译为:The famous poet Wang Bo of Tang dynasty has written a poem titled Tengwangge Forword, where Yichun was mentioned as blessed place full of brilliant people, which is the real portrayal of Yichun.
以上所提的这些问题在宜春景点介绍文本英译中很普遍, 这就会导致外国游客对译文接受的障碍, 造成信息沟通的失败, 也就无从吸引他们了。
三、接受理论指导下的翻译策略
旅游景点的英译是对外宣传的重要形式, 在传播旅游信息及文化、吸引国外游客、诱发潜在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产生兴趣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基于目前翻译效果不佳的事实, 我们要以接受理论为指导, 采取有效的策略, 进一步提高译文的质量。
1. 音译加注法
旅游景点介绍文本中蕴涵很多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 在这种情况下, 源语读者即操汉语的人对旅游资料中的少量的文字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十分了解, 但对外国人来说却非常陌生。译者的任务是将原文中的中国文化信息完整地传达给外国游客, 要达到这一目的, 译者须补充相关的背景材料和文化常识, 采取音译加注的办法, 从而使其理解、接受。如:
胡耀邦祖籍地:Hu Yaobang’s Ancestral Home;朱轼陵园:Cemetery of Zhushi, 因外国游客对胡耀邦、朱轼缺乏相应的了解, 这样的景点名称的翻译就很难能吸引他们了。故而, 我们试翻译如下:胡耀邦祖籍地:Ancestral Home of Hu Yaobang (a Chairman of China) ;朱轼陵园:Cemetery of Zhu Shi (a well-known official in Qing Dynasty) 。
包圆:Baoyuan (meat and bamboo shoots dumpling) , 这是宜春的一道特色菜, 从其菜名上根本看不出它的用料、做法。因而, 译者在音译的同时, 可通过加注的方式将详细信息告诉译文读者。
2. 增减改译法
英汉旅游文本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中文文本多引经据典、词藻华丽, 英文文本多直扣主题、描述客观;在谋篇布局上, 前者的写作一般呈直线型, 后者则呈隐伏型 (Connor, 2001) 。因此, 一字一词地将源语文本翻译成英语文本很多时候反而不是英文读者所乐意接受的, 而应该根据英语语言习惯、表达方式、格式、措辞等对源语文本进行必要的增删改写, 删除符合汉语语言习惯的华丽词藻和过度修饰。
原文:距云谷飞瀑260米, 为老山脚下又一奇特景观, 由高山冲沟水系形成。四周峰峦隽秀, 竹海掩映, 松涛阵阵, 瀑泉流经石壁, 飞珠溅玉, 颇为壮观。游者夜临此处, 可亲身感悟“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的清幽意境。
译文:Located at the foot of Laoshan Mountain 260 meters away from Yungu waterfall, the spring, composed of the water system of high mountains and swift currents, has become another unique scenery.It’s really a grand sight with pretty hills surrounding, the bamboos setting each other off, the wind soughing in the pines riffles, the sprays splashing out while the spring flows along the cliff.At night, the visitors may sense the dreamlike quietness expressed by the poem“The bright moon shines in the pines, the clear spring flows on the stones”.
中文介绍宜春景点“石壁流泉”的文本中运用了诸多的四字成语“峰峦隽秀、竹海掩映、松涛阵阵、飞珠溅玉”, 并引用两句诗来描叙、渲染它的景色, 这符合汉语语言文化习惯, 而英文行文讲究简洁明快, 通俗质朴。因此, 在进行英译时译者充分考虑英译文本的读者的接受视野、译文的美感, 删掉了一些华丽的词藻, 用几个通俗的并列短语“with pretty hills surrounding, the bamboos setting each other off, the wind soughing in the pines riffles, the sprays splashing out”来传达景色的秀美。此外, 译者将原文第一句的句子结构进行了调整, 以使译文更符合英文表达习惯, 同时也使篇章的连贯性更好。总之, 译者采取删减改写的策略, 缩短了外国游客对译文的审美距离, 从而能够很容易地被其接受。
四、结语
旅游景点介绍文本在推动旅游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的英译不能只注重对原文文本意义的传达。从接受理论的角度来看待旅游景点介绍的英译, 能使我们关注到译文接受者, 即潜在游客的“期待视界”, 也就是他们的审美情趣、社会价值观和文化习俗等多方面因素, 同时考虑到消费者对于旅游的能动的影响力, 从而适时作出调整, 更好地迎合市场需求, 最终达到吸引外国游客、促进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目的。当然, 考虑外国游客的“期待视界”并不意味着我们的译文要完完全全地归化, 对于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诗歌形式、表达方式我们可以采取异化的方法, 以此来拓宽外国游客的视野, 使其感受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从而产生来中国旅游的欲望。
摘要:本文首先论证了接受理论指导、评价旅游景点英译的可行性;从接受理论视角对宜春旅游景点介绍的现有英译文本进行评价, 指出其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探讨、例证接受理论指导下旅游景点介绍英译的策略。
关键词:旅游景点介绍,接受理论,英译策略
参考文献
[1]姚斯, 霍拉勃著.周宁, 金元浦译.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7.
[2]包惠南, 包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4.
相关文章:
幽默导游介绍景点范文01-14
河南景点沿途导游词介绍01-14
有关介绍河南景点导游词01-14
西藏景点导游词介绍01-14
安吉景点介绍导游词01-14
漠河导游词:导游如何介绍景点01-14
颐和园景点介绍导游词01-14
关于四年级介绍景点的导游词怎么写01-14
介绍宁夏景点导游词01-14
静物素描写生教案 视导课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