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食品(精选六篇)
古代的食品 篇1
关键词:史官,档案工作
我国已经有4000多年的有文字可考据的历史,对于历史各个时期的兴衰,王朝更替的了解,我们除了一些专门著作以外主要依靠的是各种历史文献,其中各种档案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5000多年前当人类发明文字并用以记言和记事时,档案也随之产生,在我国漫长的古代社会中逐步形成了甲骨金石、简牍绵帛、铁券金册、纸墨文书等多姿多彩浩瀚瑰丽的档案文献。
自古以来“史档不分家”,在档案概念出现之前档案的角色其实就是历史工作者眼中的史料,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工作的需要才被逐渐区分开来。古代的史官与档案的关系更是密不可分,很多史官往往就是档案工作者或者是兼职档案工作者。
在了解史官和档案的关系之前我们首先来分析一下我国古代“史”的产生和史官的源流。“史”在《说文解字》一书的解释是:“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这里的“中”据近代学者的考证应为当史册讲的“中”。《周礼·春官》中讲到:“凡官府乡州及都鄙之治中,受而藏之。”《秋官》中讲到:“以三刺断民狱讼之中”。“岁终,则令群士计狱弊讼,登中于天府。”这些话的意思都是说:凡是官府及乡州的各级政权所形成的官方文书和诉讼简册都要由一定的官员整理、收藏和保管。清代学者江永在《周礼疑义举要》一书中,对这些记载阐释得更加详尽,他认为“凡官府簿书谓之中,故诸官言‘治中’, ‘受中’,及小司寇‘断庶民狱讼之中’,皆谓簿书,犹今言之案卷。此‘中’字之本义。”因此他的结论是“故掌文书者谓之史。”[1]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就是“犹今言之案卷”的簿书,这样的话“持中”者的史当然就是起草、制定、收集、保管这些簿书的人了。
档案一词在我国正式出现是在明末清初,《辞源》中:“档案”条目说“清杨宾《柳边记略》三:‘边外文字,多书於木,往来传递者曰牌子,以削木片若牌故也;存贮年久者曰档案,以积累多,贯皮条挂壁若档故也。然今文字只书于纸者,亦呼为牌子,档子。’”[1]由于档案这一名词出现在明末清初,这样在这之前的各朝代文献中我们自然是无法看到的。然而这并不等于说在我国古代没有档案及档案工作和档案工作者。在古代的文献中代替我们今天档案概念的是古文献典籍中经常出现的诏、诰、令、谱牒以及中、简、册、簿、书等。而其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如近代在殷墟发现的大批刻有文字的甲骨,是殷代的档案,还有周代的官契,汉晋的木简簿牍都是档案。对于档案管理历代都设官职负责,这些相当于今天档案工作者的官员是文献中出现的称呼各异的史官。如商朝的“巫”和“史”,周代的“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汉代的“长史”、“主簿”,唐代的“起居郎”,明代的“中书舍人”,清代的内阁六科翰林中书,[2]都是古代管理档案的。
我国到了隋、唐前后,随着史馆制度的完善和历史学的发展出现皇帝下诏,宰相监修,有人具体执笔,大规模地分工编纂前朝史书的情况。在此之前一般都是私人修史。在秦汉时期史官的主要工作是⑴在帝王身边记言行。也称为起居注。起居注始于西周左、右史之记。即所谓“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3](2)为帝王起草文书、整理文件。如学者考证:周官之五史,大抵皆为掌管册记,起文书草之人,无为历史官者。惟五史如后世之秘书及秘书长,为高等之书记;府史之史,则为下级书记耳。[4](3)整理、保管宫廷和各级政权的档案。我国最古老的历史文献集《尚书·金藤篇》中有“周公做册书毕,纳书于金藤匮”的记载。金藤匮即为保管文书档案的容器,掌管它的人一般为史官。我们可以从古代史官的职责中看到档案工作的雏形。其中已经包含了档案的形成、整理、保管等重要的环节。对于史官与档案工作的关系,我国知名的古代史学家之一,唐代的刘知几,在谈到档案工作与编史修志的历史发展时曾经说过:“盍史之建官其来尚矣。昔轩辕受命,仓颉沮诵实居其职,至于三代,其数渐繁,案周官礼记有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左史、右史之名,太史掌管之六典,小史掌邦国之志,内史掌书王命,外史掌书使事四方,左史记言,右史记事。”[5]开始的时候史官的人数很少,一人兼做起草文书、保管档案、记事记言等工作,后来史官逐渐地增多了,所以名称上也随之多了起来,在职务上有分工,有的管法规制度,有的编写史书,有的起草文书,有的管收发文,有的负责会议记录和大事记。但文书、档案、编史仍统归史官管。刘知几还说明古代妇女有任史官的,作文书和档案工作,也是作文记事的工作。他说:“又案是邶风静女之三章,君子取其彤管。夫彤管者,女史记事规悔之所执也。”[5]从上边的这些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代的文书、档案、作史作为一项没有明显区别和界限的工作统由史官去管。
我们现代的档案工作包括档案的收集工作、整理工作、保管工作以及档案的编研工作等诸多的环节。在古代由于社会的分工不是很严密,官职的设置也不完善,所以不可能有我们现代这样专职和完善的机构及人员管理档案,但是从上边我们对古代史官工作的分析中可以看得出,在他们工作的过程中,已经涵盖了与我们现在档案工作中诸多环节相似的工作。
我国古代很多有名的历史学家都是很重视档案工作的,他们在作为史官的生涯中不仅注意到档案的保存整理,更为突出的是表现在他们充分利用档案的编史修志的工作中,我国古代编史修志是掌握国家档案图籍的史官的重要任务之一,他们利用档案作为编史修志的主要材料来源,为我们留下了令人赞叹的鸿篇巨制。
汉代的司马迁,是我国著名的史学家,他继承了父亲司马谈的职务,为汉朝的太史令,这是一个品位不高却负责保管宫廷文书档案的重要官职。这个职务使得司马迁有机会阅读和整理汉朝宫廷收藏的所有典籍文献和重要的史料。他遵照父亲的遗嘱,“?史记石室金匮之书”,[6]一方面将汉初百年来收集起来的档案、图册、古籍编排整理出来,另一方面在这些卷帙浩繁的档案资料中,精心挖掘出对今后修史有用的材料。最终完成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正是由于司马迁在其太史令的职位上对档案工作作出了贡献,早在1959年周总理就说过:“你们档案工作人员要学习司马迁,要当司马迁。”当时国家档案局局长曾三也提出:“郭沫若也作出了‘偏向于司马迁曾是一位档案工作者’的判断。司马迁不仅是一位史学家、文学家、天文学家,而且也是一位档案工作者”。
唐代的刘知几,曾经任过著作佐郎、“左史”,撰起居注,也参加过撰修“国史”, 曾经整理过档案, 写成一部《通史》, 他常引以为豪地说, 他是“三为史臣, 再进东观”。[7]东观是当时存放档案的地方。到这个地方引以为快慰, 足见他对档案工作有着深厚的感情。
这些史学家在史官的位置作了大量的档案工作,通过对档案的利用和开发他们成就了非凡的业绩。在史官的位置上培育了我们古代优秀的档案工作者,这些优秀的档案工作者为我们早期的档案工作打下了相当牢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经.司马迁、《史记》与档案[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 1986:4, 7.
[2]施宣岑, 华明.王可风档案史料工作文集[M].北京:档案出版社, 1989:196.
[3]班固《汉书.艺文志》
[4]周希祖《中国史学通论》第7页
[5]刘知几《史通·史官建置》
[6]《史通》卷62《司马迁传》
古代的食品 篇2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劝学》
3、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汉·陈蕃
4、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论语》
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6、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明·顾炎武
7、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
8、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唐·岑参《关人赴安西》
9、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
10、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11、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
12、知耻近乎勇。——《中庸》
13、好学而不贰。——《左传》
14、天下皆知取之为取,而莫知与之为取。——《后汉书》
15、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增广贤文》
16、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
17、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增广贤文》
18、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涣《登颧雀楼》
19、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林逋《省心录》
20、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诗序》
21、小人之过也必文。——《论语》
22、善恶随人作,祸福自己招,——《增广贤文》
23、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宋·文天祥
24、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中庸》
25、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夏日绝句》
26、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
27、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28、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
29、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30、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明·吕坤《**语·卷上》
31、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32、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
33、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34、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晋·陶渊明
35、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陈廷焯
36、以五十步笑百步。——《孟子》
37、学不可以已。——《荀子》
38、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
39、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
40、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41、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尚书》
42、当仁,不让于师。——《论语》
43、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明·朱熹
44、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顾炎武
45、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曹植《求自诚表》
46、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
47、千经万典,孝悌为先。——《增广贤文》
48、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49、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宋·苏轼
50、知而好问,然后能才。——《荀子》
51、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中庸》
52、读书本意在元元。——宋·陆游
53、不迁怒,不贰过。——《论语》
54、学而不化,非学也。——宋·杨万里
55、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56、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
57、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5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
59、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论语·秦伯》
60、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61、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
62、一寸山河一寸金。——金·左企弓
63、不以一眚掩大德。——《左传》
6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6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66、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明代谚语
67、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孔子家语》
68、见侮而不斗,辱也。——《公孙龙子》
69、报国之心,死而后已。——宋·苏轼
70、笨鸟先飞早入林,笨人勤学早成材。——《省世格言》
71、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晏子春秋》
7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73、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74、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晋·葛洪
7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76、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77、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
78、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79、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古代的美味食品 篇3
发酵食品是我国古代利用微生物发酵作用,以酿造工艺加工而成的食品。它们的品种很多,最主要的是酿酒、醋、酱和酱油。也是中国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酿造调味品。此外,腌酱菜、腐乳、乳酪等发酵食品也都是我国人民普遍喜爱的传统食品。这些成果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在生物化学上的成就。它们为现代微生物学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条件,打下了基础。
酿酒
关于我国酿酒的起源,自古流行着许多传说,《战国策》说:“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关,进之禹。禹饮而甘之。”是为仪狄造酒说。《世本》说:“少康作秫酒。”说法不一,似难定论。然而,造酒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应是若干代人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结果。
酒是含乙醇的饮料,在古代条件下。乙醇是某些糖类化合物在酵母菌所分泌的酒化酵素(酶)的作用下被氧化而成的。糖类(碳水化合物)包括淀粉及麦芽糖、蔗糖、葡萄糖、果糖等简单的糖类。只有简单的糖类才能在酵母菌的作用下转变成乙醇,淀粉则不能。所以。谷物不能直接发酵转变为酒。但是谷粒一旦受潮发芽,谷芽就会分泌出一种糖化酵素,把谷粒中的淀粉水解成麦芽糖。而麦芽糖与空气中飘浮的酵母接触,就会产生出酒。这种发芽糖化的谷物,我国古书称之为“蘖”。因此以蘖酿酒是粮食酒的缘起和最早的方法。但它的出现应该是一个自然发生的过程。它的发展则是我们祖先智慧的产物。
根据考古发现,在我国新石器时代后期的一些遗址中,就发现了很多的陶质酒器,所以有人认为,我国在龙山文化时期以前就已经开始酿酒,到了夏代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和规模。
我国古代有一项卓越的发明,那就是用发芽同时发霉的谷物做引子。来催化蒸熟或者碎裂的谷物,使其转变成酒。古书上把这种引子称为“(曲)蘖”。当时人们即了解到:只要把谷物蒸煮,放置在空气中,环境适合时就可以发霉变“曲”,而无需先使它发芽,即可直接用来酿酒。晋·江统的《酒诰》中说:“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有饭不尽,委余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确切地描述了以曲酿酒的缘起。中国酒曲的发明大约在商代。不过人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仍把酒曲称为曲蘖。
殷商时期,饮酒风盛。出现了精美的饮酒器和贮酒器。甲骨文和钟鼎文中有当时的酒字和鬯(chang唱)字,现在的“酒”字正是从酒器“觥(gong工)”的象形字演变而来的。在殷代。只有两种酒,一种叫“醴”。是用蘖酿的酒。乙醇含量低,味甜,是酿来吃的。另一种叫“鬯”,用黑黍加香料制的香酒,大概是用在祭祀上。
周代时宫廷中设了“酒正、大酋、浆人”等职。《礼记·月令》叙述了大酋在仲冬酿酒时负责监管的七个主要环节:“秫稻必齐,曲蘖必时,湛炽必洁,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齐必得,兼用六物。”那时吃酒有两种方法,一是酒浆与酒糟同吃。叫“醪糟”。今天江南也称为“酒酿”,是甜酒。一种是酒清,叫“(xu许)”,像今天的黄酒。
到了南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记载了当时北方的12种造曲法。对酒曲的制作法做了翔实的记叙。
酿造的酒中乙醇的浓度不会太高,因为酒中乙醇的浓度超过10%时。就抑制了酵母菌的活动能力,发酵也就停止了。要得到烈性酒必得通过蒸馏。所以蒸馏的出现是造酒史上的一个飞跃。
我国从什么时候开始制造蒸馏酒也是其说不一的。有人说,北宋苏东坡在《物类相感志》中说,“酒中火焰以青布拂之,自灭”。这种可燃烧的酒应该是蒸馏酒。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其实在唐即有“烧酒”一词。只是在宋元之后,有关蒸馏酒的记载才较为普遍。直到2000年在江西李渡发现元代酒窑之后,中国蒸馏酒酿造始于元代才有初步定论。
明清之后,是中国白酒的发展期,曾经出现了许多名酒。按原料分,可分为粮食白酒、薯干白酒、其他原料白酒三类。按曲类分,可分为大曲法、曲法、小曲法、小曲大曲合制法四类。按香型分,可分为酱香型、浓香型、清香型、米香型和其他香型五类,各有不同特点。
在汉代以前,我国似乎没有以水果酿酒的记载。在笔记小说中曾经提到过水果酿酒的传说,这也是很自然的事,因为野果落地后是很容易发酵变酒的,但那毕竟不是一种自觉的生产创造。
葡萄酿酒也比较容易,可以自然发酵。古埃及和古罗马帝国都是葡萄酒的发源地。中亚、西亚也有酿造葡萄酒的悠久历史。据《汉书》说,是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从大宛(今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带回了葡萄种子和葡萄酒。魏文帝曹丕也曾提到过葡萄酒。大概那时中原人已经会酿葡萄酒了,但仍不普遍,味道也不见得好。直到唐太宗时,从高昌(今新疆吐鲁番东)移植来优良品种的马乳葡萄,又直接吸取了西域的酿造法,于是“芳香酷烈,味兼醍盎”的葡萄酒才在中原大地上盛行起来。
醋
酒酿造成功后,从理论上推测,似乎很自然地就会得到醋,但实际上并非这么简单。醋在古时叫“醯(xi西)”,醋字出现较晚。而且古“醯”字的含义与今天的“醋”亦不尽相同。郑玄在《周礼》注中说:“醯,肉汁也。”许慎的《说文解字》说:“醯,酸也。”所以,周秦时的“醯”既可以指酸的肉酱汁(包含醋酸或乳酸、氨基酸)。也可以泛指各种酸味食物。学术界普遍认为,汉代时我国肯定有了食醋,今“醋”的本字是当时的“酢”。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明确指出:“酢,醋也。”
最早记载造醋法的著作大概是汉-谢讽的《食经》,提到了“作大豆千岁苦酒法”。《齐民要术》的记载就很翔实了。其中不仅有“苦酒法”,亦有多种制曲酿醋法。还有说法日,醋始于晋刘伶之妻吴氏。刘伶是“竹林七贤”之一,酷嗜酒。据说“其妻吴氏因夫嗜酒败事,欲其节饮,每酿酒则以盐梅辛辣之物投之酒内,致其酸盖不欲其饮。后人效其所为,因以作醋。”另有说法,醋与酒同为一人创造。即杜康。说是杜康把酒糟掺水,二十一日后,缸内产出又酸又甜的“调味浆”来。杜康因自己是在第二十一天的酉时发现这种“调味浆”的。把“酉”和“二十一日”合起来,就成了“醋”字,因而得名。
醋之名品,唐有“桃花醋”,元有“杏花酸”,明有“正阳伏陈醋”。现代有“山西陈醋”、“镇江香醋”和天津的“独流老醋”。山西陈醋的特点是甘而不浓。酸而不酽。鲜而不成。辛而不烈。醋曲是用大麦、豌豆和黑豆为原料制作的,以麦壳、谷糠、麦杆等为曲床,发霉而成。镇江香醋是用糯米酿造的。其特点是酸而不涩、香而微甜、色浓味鲜,是许多江南名菜的重要调料。独流老醋以高粱米、大米、大麦面等原料酿
造而成。其特点是醇香浓厚、酸而不呛、味甜柔和。贮存期长,曾经是清代皇宫的贡品。
酱与酱油
中国的豆酱是以豆类和面粉为原料发酵制成的,至少也有两千年的历史了。西汉的《急就篇》中已经提到了“酱”。唐·颜师古注释说:“酱以豆合面为之也。”此后,东汉王充的《论衡》、崔口的《四民月令》都提到了做酱,并强调做酱要及时,不要延误到梅雨季节。
刚开始酱并非作为调料,而是作为食品诞生的。因为酱是酒、肉和盐交合而成。滋味好。所以在古时被称为美食。在周代。人们发觉草木之属都可以为酱,于是酱的品类日益增多,贵族们每天的膳食都离不开酱。酱在饮食中占了很重要的地位。《周礼》说:“凡王之馈,食用六谷,膳用六牲。饮用六清,羞用品百二十品,珍用八物,酱用百有二十瓮。”而在《礼记》中就提出了“五味、六和”,其中举例食物之间的配合都离不开酱,说明酱的作用已从主要的配食品变成了很具体的调味品。酱在很早时除了调味功能,还作为药品使用。《尔雅·释名》就说:“酱。将也,制饮食之毒。如将之平祸乱也。”
酱的发展过程,先是作为食品的肉酱,然后发展为以调味为主的各种酱,在各种酱的基础上,又诞生了酱油。
酱油诞生于何时。何人所创?史书上无记载。不可考。《齐民要术》中提到“酱清”、“豆酱油”,有可能是酱油的最初名称。酱油是在酱坯里压榨抽取出来的。其工艺在制酱的基础上又发展了一步。
宋代始有酱油的文字记载。如林洪的《山家清供》:“柳叶韭:韭菜嫩者,用姜丝、酱油、滴醋拌食。”到了清代,各种酱油作坊林立,已有包括香草、虾子在内的各种酱油。当时已有红酱油、白酱油之分。酱油的提取也开始“抽”。本色者称“生抽”:在日光下复晒增色,酱味变浓者,称为“老抽”。
早在上个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天津产的“红钟酱油”就蜚声中外。其主料为黄豆和小麦,产品可久存而不变质。其无盐固态物、氨基酸、糖分、全氮等理化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当时的国际水平。成为畅销的名品。
腐乳
腐乳分为红腐乳与青腐乳。红腐乳是用我国发明的红曲着色而成,既无毒又鲜艳。被李时珍誉为“此乃窥造化之巧也”。青腐乳又名青方,俗称臭豆腐。该品表里均呈豆青色,有特殊的硫醇气味。咸淡适口,臭中含香,质地细腻,营养丰富,为佐餐之佳品。此类食品名者有。北京的王致和臭豆腐、济南的醉方腐乳、上海的进京乳腐、绍兴腐乳、南昌醉方腐乳、长沙的火宫殿臭豆腐等。
古代的食品 篇4
早在周王朝时期, 我国就建立了“史官文化”和“乐官文化”并重的文化体制。到了春秋战国时期, 也就是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经过了周代礼乐制度的形成, 我国已有了比较明确的崇礼尚乐的风尚, 并将“乐”作为王宫贵族子弟的必修课程。而在欧洲, 此时正处于罗马帝国的鼎盛期, 和希腊爱琴文明的衰落时期。而欧洲一直到中世纪都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所以中世纪或者中世纪早期在欧美普遍被称作“黑暗时代”, 传统上认为这是欧洲文明史上发展比较缓慢的时期。当时的音乐形式也主要以宗教音乐为主。宗教音乐又称为圣乐, 它既传达上帝给人们的启示, 又表现信徒对上帝的崇敬、赞美、信靠和祈求。如“格雷高里圣咏”, 就是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派人搜集整理了各地的圣咏, 编成的圣咏集。所以说, 宗教音乐是欧洲艺术音乐的源头。
在我国, 作为制礼作乐的乐官, 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中, 都是非常有地位, 受人尊敬的。据《周礼·春官宗伯》记载:“大司乐掌成均之法, 以治建国之学政, 而合国之子弟焉。凡有道者, 有德者, 使教焉;死则以为乐祖, 祭于瞽宗。”这说明, 在我国当时音乐创作者是非常有社会地位的。据《史记·周本纪》云:“故天子听政, 使公卿至於列士献诗, 瞽献曲, 史献书, 师箴, 瞍赋, 蒙诵, 百工谏……”则表明, 我国的乐师不但有一定的社会地位, 而且是可以参议朝政的。在欧洲社会, 从中世纪开始音乐的创作者一般都是神职人员, 或者是受雇用的音乐家, 他们往往没有很高的社会地位, 也不可能有参政议政的权利。这就使得音乐风格有了很大的不同。圣咏歌曲一般是在做仪式的时候演唱的, 旋律平缓, 内容统一。而我国音乐家创作的音乐作品, 除了用于统治阶级祭祀和宴飨活动一类的“六代乐舞”之外, 大部分都是音乐家按照自己的心理意愿写作而成的。如琴曲《文王操》《离骚》等。
为了宗教服务, 圣咏歌曲一般都是用拉丁文演唱。在15世纪以前, 圣咏是没有伴奏的清唱曲, 15到17世纪改为由清唱和管风琴交替进行。17世纪起采用管弦乐伴奏, 并插入独唱、重唱等。因此在基督教圣乐中出现圣咏合唱, 与赞美诗。真正的基督教圣乐大本营是在德国, 由作曲家舒兹 (Schutz1585-1672) 直接传承影响给巴赫 (Bach1685-1750) 。巴赫是巴洛克时期伟大的宗教圣乐作曲者, 创作了众多宗教题材的作品。有被誉为“键盘乐的旧约圣经”的《平均律钢琴曲集》、感人至深的《b小调弥撒》和《马太受难曲》、以及他逝世前几天口授一首众赞歌《走向主的神坛》巴赫的一生和宗教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到了19世纪, 出现了以德彪西为首的印象派宗教音乐。宗教音乐表现极具色彩化, 这和当时的绘画风格有相同之处。在浪漫主义后期, 也就是欧洲调性体系发展到了最辉煌也是最后的时期, 出现了拉赫马尼诺夫, 马勒等宗教音乐作曲家, 他们把欧洲传统宗教音乐作曲法发展到了极致, 当然也包括新的尝试, 出现了像马勒第八交响曲《千人合唱》这样的宏大的作品。
在中国, 贵族士大夫对中国音乐的发展从古就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从圣人孔子、到“竹林七贤”的嵇康、阮籍、蔡邕、阮咸, 从唐明皇到杨贵妃, 他们都对中国音乐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泰伯第八》) 。仅这句话, 就奠定了音乐文化在我国崇高的教育地位。嵇康的《嵇氏四弄》、蔡邕的《蔡氏五弄》等等。他们不仅善于弹奏音乐, 更主要的是借音乐抒发自己的文人情怀。中国文人讲究弹琴, 认为琴是“圣人之器”, 是文化人必须要会的一门技艺。弹琴不仅可以提现其文人气质, 更可以凸显其内心不可名状的思绪情感, 如嵇康在临死前所弹的《广陵散》。加之古琴的音色深沉, 每当听到古琴声总会使人诧异, 中国文化人何以如此的早熟, 它在少年时代就有了成年人的声音。而在欧洲社会, 为了宗教服务, 从羽管风琴到钢琴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时期, 在这期间, 音乐作品始终以宗教唱诗班演唱的为主。
在古代, 不论是中国宫廷音乐, 还是欧洲宗教音乐, 起初都有一个共同的功用, 就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中国自古就有“八佾舞于庭” (出自《论语·八佾篇》) 的严格要求, 而格里高利派人编撰的圣咏合集, 其目的也是为了统一教会仪式和做礼拜的程序。虽然中国古代宫廷音乐并没有像欧洲教会音乐严格的划分声部, 但却以不同器乐的种类 (八音) , 来突出其音响效果, 并且制定了严格的仪式乐器使用范围。比如唐朝的郊庙、燕射、鼓吹、横吹、相和歌, 不仅在使用范围上有严格的区分, 而且在乐器使用和表演形式上也划分明确。首先, 郊庙歌曲一般在朝廷举行祭祀大典时使用;燕射歌曲是朝廷宴飨宾客时演唱的;而鼓吹曲、横吹曲、相和歌的使用范围就比较广泛了。其次, 郊庙、燕射类歌曲都属于雅乐范畴, 文辞较古板, 音乐风格大多是平缓典雅的。而其它三种歌曲则融合了民族风格, 并且大胆的使用新的音乐风格与器乐表演, 并且在演奏人员上也较之郊庙、燕射自由。唐明皇和杨贵妃曾经亲自为相和类歌曲《霓裳羽衣》亲自谱曲并演出。
纵观古今, 无论中国还是欧洲, 每个国家的音乐风格都有其名族的特点与性格, 不管怎么说都是音乐史上的璀璨明珠。虽然发展过程与方式大相径庭, 但对美好事物的喜爱是人之共性, 了解其特点只是为了我们更好的欣赏其美好的音乐, 并将美好的音乐传承与分享。
参考文献
[1]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人民音乐出版社, 2012年4月.
[2]刘再生.《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人民音乐出版社, 2012年3月.
古代的食品 篇5
中国历史上禁书最严厉也是明清时代,几乎所有书籍包括四大名著都被列入禁书行列。
禁书的理由一般是诲淫诲盗。但禁书并不全写淫秽事,真正的“淫书”只占一小部分,更多的是政治和社会原因,书中的思想或让统治阶级认为“离经叛道”;或书中的观点与当时的道德伦理观念相悖;或是因为作者为统治者不容的原因,作品也许并无该禁的内容。典型代表,如清初著名戏曲理论家李渔。由此可知,真正的淫书,今天仍应查禁的实属极少数,大部分禁书是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值得研究。
陕西太白文艺出版社编纂出版了一套《中国古代禁毁小说文库》,这套书把古代禁毁小说中在文学史上有一定地位、在思想和艺术上有一定价值的作品发掘出来,供读者阅读并研究。这套书大概有十八本,我只买到十三本,现挑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几部小说浅析并与大家共赏。
首先,小说,在古代虽然数量可观但地位不高。历朝的读书人“始于读经,终于读礼”,更重要的是,书生们读书是为了“习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最终要以科举求得出路,写小说,只是一些闲适文人的消遣而已,小说的地位与今天大不相同,所以有相当数量的古代小说,作者不愿或不屑落真名。虽然如此,这些小说中确实有一些很不错的作品,我们来欣赏一下:
才子佳人代表作品,明代无名氏所作《十美图》,写一段生死相恋的故事,文笔精细语言生动,真情真意颇为感人。书中歌颂了男女主人公追求生死不渝的爱情,在封建社会有明显进步意义,虽然通篇无一涉及淫词艳曲……在清代仍被列入禁毁书目中。
市井小说代表《清风闸》,作者浦琳清代扬州人,是著名的评书艺人,他以亲身经历编成此书,假托北宋仁宗年间事,实际上表现的是清代南方下层社会生活。此书人物形象鲜明活泼,焦点在于家庭中伦理道德的纠结,故事描写一个恶妇与无血缘继子谋杀亲夫、把继女嫁给贫如乞丐的人,最后以包公断案来了结。本书有一个情节很传奇,主人公本是家无隔夜粮的赤贫,后来竟挖到银窖,从而逆转了命运。古代没有银行,家里的普通箱柜防不了盗,较多的银子埋在地下相对安全,除了防盗还能防止不肖子孙偷钱乱花;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古代战争频繁,一旦发生战乱逃难时带大量银子不方便,埋在地下,等时局平稳了再挖出来。但是也就有这种可能,亲自埋银的人在逃难时与家人走散后路上死亡,这笔银子就无人知道。为写此文我专门查了有关资料,资料显示古人房产买卖时可以向买方追加“掘金”这一条款,作为将来可能挖到金银财宝的预估补偿。《清风闸》的主人公很幸运,无意中挖到五个大银窖。这本书算是劝世文一类,宣扬的是因果报应。
再来看这一本《包龙图判百家公案》,这也是有代表性的判案小说,它是所有包公判案小说的最初祖本,弥足珍贵。包公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很广,但此书在清代还是遭到禁毁,原因大概是书中所记多有神鬼怪异因果报应之事,也有些写盗案奸情而有伤风化。
还有一种遭禁的书,比如《英烈传》,写朱元璋起义一统天下,其中叙述之事多与史事相符,属于评书中讲史小说一类,这类书在民间流传也广,但在清代也遭禁毁,其原因是它歌颂了前明的开国功臣,这自然不为替明而兴的清朝所容忍。
再有一类遭禁的书,因笔涉“异端邪说”故遭禁毁。《归莲梦》,苏庵主人撰,是融才子佳人与神魔于一体的小说。书中以女主人公白莲岸的曲折经历为线索,反映了延续元、明、清三代白莲教起义的历史事件。小说最后以白莲岸招降后被斩,靠法术脱身,回到山寨梦中重振旗鼓,却又再度被擒伏法,故名《归莲梦》。书中描写的白莲岸很可爱,她是孤儿,靠老和尚养大,无意中得到“天书”,几经周折成了具有救世悲悯心的“大师”,聚众造反跟官府作对,队伍日益壮大。后来她迷上了一个书生,倒追书生的过程中解救他的未婚妻,作了很多好事。最后白莲岸曾经的部下和那书生夫妇,都皈依了佛教。此书宣扬的是世事无常和佛法无边的理念。
重点说一下《五美缘》,清代无名氏作,是著名的半文半白言情小说,也是糟粕与精华共存的作品。写书生冯旭与五位美人的姻缘故事,历经磨难几经周折,最后并娶五美。此书人物形象众多,且塑造得各有个性,尤其以五位美女的描写最为出色。她们一改以往小说中女性的弱不禁风,表现出刚烈的性格。但同时书中也渲染了男女情爱的描写,所以在清代被定为“淫书”。本书的表现形式有明显的评书风格,爱憎分明的同时,也有典型的“颂圣”和“歌青天”倾向。艺术上较有特色,回前诗多用宋代名家如苏东坡、王安石等人作品,并有许多有趣的评书代表性语言:
马跑临崖收缰晚,船到江心补漏迟。
情知语是针和线,就此引出是非来。
混浊不分鲢共鲤,出水方见两般鱼。
留得五湖明月在,何愁无处下金钩。
……
还有一些江湖语言:
荷花白藕青荷叶,三教原来是一家。
一旦浮萍归大海,有缘何处不相逢。
……
书中也有一些不合逻辑的细节安排:前文才说正月初九要游西湖,此时残雪未消,到了西湖,却为了表现西湖的美,写出这样的形容来:“十里西湖跨六桥,一株柳树一株桃”,仿佛马上到了春暖花开的季节。而描写坏人就坏到极点,没有一个性格发展的过程,天生恶劣品行,一出场就打上标签。书中主人公冯旭历经千辛万苦,在朋友们的帮助下,最后通过科举彻底翻身,坏人也得到应有的惩罚。本书流露出作者对一夫多妻、光宗耀祖的向往,似乎古代男子优秀者较少,有一个出来,就被众多女性组团似的追求,所以古代男性有一种骄傲叫“好男养十家”。特别要提一下的是,作者借明正德武宗皇帝朝为背景,其实表现的还是清代的社会风貌:科举、民间游玩、同性恋、朝臣权势的泛滥等等。
书中把民间算命写得很生动:“一张铁嘴说尽人间生与死,两只俊眼看见世上败和兴”。书中一个重要角色问科举,算命先生摇头:“今春无望。正月寅宫面带伤,加官进碌喜洋洋。目下却当水星现,不须仔细向前行。”另一位行武中人问前程:“天庭红光冒火星,满身杀气气腾腾。刀枪队里应行遍,日后名扬到处闻。”说到另一位武官之后,高祖乃是朱元璋大将汤和,算命者说道:“日后保做封疆大吏。目下天仓只取黄,一生宝贵任荣昌。有朝将相权操手,方表男儿当自强。”主角冯旭:“土星照命有灾殃,谨防小人暗里伤。家业凋零犹自可,分离骨肉兆非祥。”后来冯旭被污杀人、家被火烧、逃跑途中拒捕、受刑认死罪等等,还有那几位朋友的说词也应了验,似乎这一场算命是几位命运的序曲。书中还有一个厉害角色,每次冯旭等遇难的紧要关头,他就出现使局面转危为安,这个人的名字在今天看到很有趣,他叫马云。这是一本值得看一次的书。
还有一个类禁书也可以欣赏一下,那就是以明朝“西湖渔隐主人”署名的《欢喜冤家》,此书共有24回,每回写一个故事,内容多为男欢女爱之事,其中颇有意想不到的传奇色彩。这些故事都是写下层人民生活的,而明朝中叶已是一个欲望膨胀的时代,民间社会思潮有一种渴望挣脱礼教的倾向。此书中第一回“花二娘巧智救情郎”,这个故事很有代表性。女主角从小父母双亡跟叔叔长大,成年后美貌出众,凭长辈作主嫁了个姓花的好酒又好财的丈夫,她成了花二娘。对此婚姻她很不满意,婚后她出轨于经常跟丈夫一起喝酒打牌的一个漂亮书生。另一个想打她主意的男人抓住她出轨的把柄,威胁利诱不成,甚至想借那个好酒的丈夫之手要她的命。花二娘不动声色进行了报复,并解了漂亮书生的未婚妻的困局,最后都回归家庭各自过日子。这当中传递了一个观念,人的生命才是最珍贵的,偶尔失节不能跟生命相提并论。这种观念跟“饿死是小,失节是大”的教条相比,无疑是有进步意义的。
最后,我们来欣赏一下禁书中我个人认为最有价值,艺术性思想性都较佳的李渔的作品。李渔,清代初年著名戏曲家、小说家、文学批评家,著有剧本《笠翁十种曲》并有多部小说,更有戏曲理论专著《闲情偶寄》传世,此外他还点评过几部小说。李渔的话本小说《无声戏》值得着重点评一下。无声戏是与有声和戏曲相对而言,本书是继晚明冯梦龙《三言二刻》以来,特别值得重视的拟话本作品。它继承了拟话本小说的传统(拟话本,是明代兴起的短篇小说的一种创作形式,它是由文人模拟宋元话本而创作的,不再是艺人说唱的底本,而是专供人们阅读欣赏的文学作品),以描写市民生活见长,主人公多为三教九流的平民百姓,故事新奇情节缜密,富于悬念和喜剧效果。同时,小说立意追新求奇,有意颠倒已成定制的传统故事结局,借旧事翻新意,往往出人意料;艺术形式上刻意求新,结构完整人物生动,语言流畅娓娓道来。冯梦龙长李渔37岁,因为地域限制,他们生前应该没见过面,但李渔的短篇小说深受冯梦龙影响,他著的《无声戏》与《十二楼》是清代拟话本小说中最出色的作品,代表了清代白话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但由于书中所言往往违背封建礼教传统,所以在清代遭到禁毁。
中国古代禁书可以说是浩如烟海,我们不是专门研究这个的,浅析几本有代表性的作品难免挂一漏万。但我个人觉得,所有的明清小说加起来,艺术性思想性都不能跟《红楼梦》相比,那才是真正的经典。因为,几乎所有的禁书,所有的话本小说,源于生活而没有高于生活,都没有超出忠孝节义、因果报应、惩恶扬善等范畴。禁书在当今追求民主追求自由的普世价值观下,它还有没有价值?作为过去时代的民间百姓生活故事,也许它可以补正史的不足,让我们一窥几百年前的社会。
古代的食品冷藏和冷饮 篇6
首先是“井藏法”。苏东坡在《格物粗谈》中曾提到:“夏天肴馔悬井中,经宿不坏。”其次为“冰藏法”。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即有储藏食品的“冰鉴”,这是一种铜制的用来藏冰的容器。在古籍《周礼》中就有冰鉴储存食品的记载:“祭祀供冰鉴。”冰鉴,大概可说是世界上最早的“冰箱”了。
冰鉴无法储存大批量的食品,因而早在周代,我国即建有简易的“冰库”。称之为“凌阴”,到汉代又称为“凌室”。是一种容积较大的冰窖。但周秦以后,只有皇宫才建有“凌阴”。至隋唐,民间肆坊始出现土冰库。据顾禄《清嘉录》记载,清代苏州民间藏冰已较普遍。当地人置窖冰,每逢盛夏,街坊担卖,谓之“凉冰”。可杂以杨梅、桃子、花红之属,俗呼冰杨梅、冰桃子。
盛夏酷暑,古代人是怎样将新鲜食品进行长途运输的呢?唐代杨贵妃喜欢食荔枝,唐玄宗专门安排快马从岭南运来,故有“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语。然而从岭南到长安,快马接力,日夜不停,也要走上几天,所以要确保荔枝新鲜。美人开颜,盛荔枝的容器想必是经过了加冰处理的。冷藏技术到明代就更为发达了。明代于慎行诗云:“六月鲥鱼带雪寒,三千里路到长安。”鲥鱼是产于长江下游的一种名贵的鱼,经三千里路运到长安后尚能“带雪寒”,原来用的是“冰船”。明代何景云诗云:“炎天冰雪护江船。”有人将这种“冰船”,称为世界上最早的“冷藏船”。
吃冷饮在我国由来已久。早在三千多年前,我国就开始用最原始的方法制冰了,《诗经》中就有奴隶冬日凿冰储藏,供贵族夏季食用的记载。远在周代,宫廷就已设有“凌人”。专事藏冰之务。
春秋末期。已开始在诸侯的宴席上出现了冰镇米酒。可见,战国时的冷饮制作已达到相当水平。三国时藏冰更盛。
到了唐代,市场上开始出现卖冰的商人。《唐摭言》载:“蒯人为商,卖冰于市。”当时藏冰不易,价格昂贵。《云仙杂记》中说:“长安冰雪,至夏月则价等金璧。”
宋代,冷饮开始大量进入市场,享用者由官宦贵族扩展到平民百姓。人们把果汁、牛奶、药菊、冰块等混合调制成品种繁多的饮品。南宋诗人杨万里有“似腻还成爽,才凝又欲飘。玉米盘底碎。雪到口边消”之诗句。就是对一种名叫“冰酪”的冷饮的赞赏。
元代商人在冰中加蜜糖和珍珠粉,使冷饮质量有了进一步提高。元世祖忽必烈更用牛奶和冰水制成冰雪状食品。实际上就是最早的“冰淇淋”。
相关文章:
古代作品中的古代文学02-09
古代诗歌的意象02-09
古代唯美的诗句02-09
可爱的小狗状物作文400字02-09
古代交友称谓范文02-09
古代人传递信息的方式02-09
古代人勤勉读书的成语和主人公02-09
古代做人的名言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