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芬太尼在腹腔镜手术中的麻醉效果观察

关键词: 镇痛药 气腹 腹腔镜 手术

由于腹腔镜手术具有损伤小、术后恢复快的特点, 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患者和医师的青睐。但是由于人工气腹和体位的改变对人体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大, 因此, 在手术中所使用的麻醉性镇痛药在术中能达到一定的镇痛强度, 保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 术后又能快速消退, 使得患者能够快速、安全的苏醒。瑞芬太尼是超短效的阿片受体激动剂, 具有起效快、镇痛强、迅速衰减的特点。本文通过观察瑞芬太尼在腹腔镜手术中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不良反应以及术后对镇痛药的需求情况, 加强对瑞芬太尼的了解[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10月至2009年12月间, 在我院运用瑞芬太尼在腹腔镜手术里的68例患者进行观察研究。68例患者的年龄为27~45岁, 平均年龄为33.5岁, 平均体重为56.6kg。68例患者均没有循环系统疾病。

1.2 治疗方法

麻醉诱导前, 对患者静脉注射0.005mg/kg的阿托品。麻醉诱导以2mg/kg的丙泊酚、2ug/kg的瑞芬太尼以及0.1mg/kg的维库溴铵, 在诱导后以丙泊酚2.5~5.5mg/ (kg·h) 瑞芬太尼0.2ug·kg-1·h-1静脉微泵输注维持麻醉, 间断追加维库溴铵以维持手术所需肌松。手术结束前10min停止麻醉, 给予昂丹司琼8mg, 直到患者完全清醒, 肌力恢复并常规。

1.3 观察指标

术中协助人员要监测好呼气末二氧化碳、记录患者的心率和血压, 防止患者出现高低血压的情况, 一旦出现要及时的采取相应的措施。

1.4 疗效评测标准

按照VAS的视觉模拟评分法进行评分。

2 结果

2.1 手术时间和出血量

68例患者手术时间在40~110min, 平均手术时间为 (55.9±12.8) min, 出血量为 (42.4±7.2) m L。

2.2 术后不良反应

68例患者使用瑞芬太尼后, 有3例出现咽喉不适以及恶心感, 一段时间后消失。

2.3 血流动力学变化

诱导前与诱导后有明显差异。术后5min血流动力学变化不大。术中血流动力学相对平稳。

2.4 患者术中的数据

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记录下来的一系列数据, 包括拔管时间、苏醒时间、不良反应、呼气末二氧化碳以及追加止痛药的情况, 表1。

3 讨论

从上述我们可以了解到瑞芬太尼在腹腔镜手术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由于它具有起效快、镇痛强、迅速衰减的特点, 在腹腔镜临床使用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受到越来越多的患者和医师的青睐。之所以瑞芬太尼能够有这么好的效果, 是因为瑞芬太尼是芬太尼类u型阿片受体激动剂。瑞芬太尼通过静脉注射能够迅速达到血-脑平衡, 迅速的被人体吸收。而且瑞芬太尼的消除半衰期为6min, 有效地生物学半衰期为3~10min, 这与药剂量和药剂时间没有任何关系, 因此, 它在一定时间内可以持续的输入人体, 而没有蓄积[2]。另外, 从患者苏醒时间以及拔管时间都保持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 这也充分体现了瑞芬太尼见效快、镇痛强以及迅速衰减的特点。从侧面证实了瑞芬太尼的安全、可行。

瑞芬太尼在麻醉诱导时, MAP和HR均有降低, 过段时间就恢复正常。瑞芬太尼能够有效抑制气管插管时的心血管反应, 且术后无呼吸抑制的危险, 这可能与其抑制去甲肾上腺素及糖皮质激素的分泌有关[3]。患者在使用瑞芬太尼后, 在苏醒期表现出来比较强的躁动, 这可能跟手术后疼痛有关, 瑞芬太尼停药后血浆浓度很快的下降, 病人立即会感到疼痛。在临床应用瑞芬太尼静脉麻醉时应在停药前及时给予必要的镇痛措施[4]。本研究没有呕吐、肌僵病例发生, 可能是瑞芬太尼用量较小且复合应用咪唑安定等缘故。

总之, 瑞芬太尼具有起效快、镇痛强、迅速衰减的特点。在腹腔镜手术中能有效地发挥它的作用。有效地保证患者的健康。此种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摘要:目的 观察瑞芬太尼在腹腔镜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对2006年10月至2009年12月间, 在我院运用瑞芬太尼在腹腔镜手术里的68例患者的麻醉效果进行观察和研究。结果 68例患者在使用瑞芬太尼后都顺利完成腹腔镜手术, 3例出现不良反应。结论 瑞芬太尼在腹腔镜手术中有稳定血流动力学的效果, 在术后对止痛药没有增加的需求。

关键词:瑞芬太尼,腹腔镜手术,麻醉效果

参考文献

[1] 朱萍.瑞芬太尼用于妇科点是腹腔镜手术麻醉的临床研究[J].上海医学, 2006, 29 (2) :137.

[2] 廖永宏.瑞芬太尼在腹腔镜手术麻醉中的英语[J].四川医学, 2005, 26 (7) :49~72.

[3] 廖晏华.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全静脉麻醉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综合临床, 2008, 24 (z1) :17~32.

[4] 杨进国.瑞芬太尼微量泵输注用于腹腔镜手术的麻醉诱导[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0, 33 (6) :244~272.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意外的经典 下一篇:糖尿病孕妇血糖检验结果的初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