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倒念相同的词语

关键词: 词语

词语倒念相同的词语(共7篇)

篇1:词语倒念相同的词语

部首相同的词语_词语分类

江河,湖海,湖泊,海浪,潮汐

琥珀,琵琶,珍珠,珐琅,玛瑙,玫瑰,璀璨,玳瑁,琉璃

森林,杨树,榆树,柳树,柳枝,桃树,杠杆

依偎、把握、搬掉、沧海、惭愧、灿烂、操持、打扮、打掉、打捞,袋装,打搅,道德,稻种,讹诈,饥饿,铿锵抵抗、伉俪、词语、拍打、坎坷、

打扮、呜呼、污泥、龌龊、牺牲、

蜥蜴、明晰、呼吸、唏嘘、糠粞、

辐辏、蜉蝣、仿佛、茯苓、栏杆、

灿烂、滚烫、冰凌、冰冷、惆怅、

狸猫、眼睛、沙漠、葡萄、核桃、

抚摸、缥缈、拖拉、胳膊、凤凰、

锁链、游泳、惧怕、陷阱、洗漱、

娉婷、场地、相框、做作、苜蓿、

遥远、疾病、疼痛、说话、揶揄、

衬衫、玫瑰、芬芳、冶炼、燃烧、

芦荟、咽喉、哽咽、啷跄、玻璃、

琳琅、蝴蝶、蜘蛛、喧哗、玛瑙、

珍珠、爆炸、饥饿、唠叨、糟糠、

槐树、惭愧、假使、讥讽、嘀咕、

抵抗、尴尬、洗涤、命令、想念、

篱笆、荡漾、踌躇、憧憬、松柏、

猿猴、懵懂、蚂蚁、芍药、情愫、

懒惰、相机、缤纷、迅速、诉说、

姑娘、彷徨、浪漫、璀璨、精粹、

树木、森林、蝗虫、蹉跎、

蚂蚁、蜻蜓、蝙蝠、词语、篱笆、狐狸、狸猫、游泳、祈祷、呼吸、呼吁、眼睛、远近、花草、疾病,腿脚、海浪、你们、树林、冰凉、

树梢、跳跃、遥远、休假、意志、珊瑚、狼狈、咽喉

[部首相同的词语_词语分类]

篇2:词语倒念相同的词语

蚂蚁、蜻蜓、蝙蝠、词语、篱笆、狐狸、狸猫、游泳、祈祷、呼吸、呼吁、眼睛、远近、花草、疾病,腿脚、海浪、你们、树林、冰凉、

苍茫 荟萃 汹涌 澎湃 潆洄 淋漓 玎玲 璀璨 琳琅 恍惚 慷慨 惆怅 妩媚 蜿蜒 婵媛 婵娟 婀娜

篇3:词语倒念相同的词语

词语教学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 但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 见识少, 知识面窄, 理解力差, 又以形象思维为主, 因此, 对文中的一些词语常常难以理解, 倘若一味依靠教师讲解, 或照搬工具书上的解释, 学生只能一知半解、似懂非懂, 怎样才能让孩子轻松地理解, 并在不知不觉中让孩子明白, 是我们低年级老师要去思考的。根据孩子特点及低年级教材的特点, 低年级的词语教学要采取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词语的兴趣, 促使孩子们的思维活跃、情感丰富, 提高词语教学的效率, 从而增强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1. 词不离己

有些词语意义比较抽象, 但是这些词义的具体表现形式于生活中经常出现, 学生曾见过、做过、体验过, 在教学过程中, 应注意唤醒学生的自觉意识,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唤起他们的自身体验理解。这样既达到教学目的, 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 词不离境

“看到的不易记。听到的容易忘, 动手做才能学得会。”此话不假。在词语教学当中, 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去观察, 去体会。有些词, 由于学生年龄低, 阅历浅, 生活视野不广, 对词所描绘的环境或景物的理解总是像隔着一层轻纱似的, 不够透彻。遇到这种情况, 教师不能从词义方面讲解, 要注重创设学习环境, 让学生通过观察环境, 自己探索, 在探索讨论的过程中获得知识。

3. 词不离文

新课标指出:“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 在阅读中积累词语。”词语的教学我们不能仅仅只教给孩子词义, 更重要的是教给孩子理解词语的方法。低年级的课文中, 很多词语都能在读通读懂上下文的基础上, 理解词语。

4. 词不离理

汉字有见其形便可知其义的特点, 即拥有字理。何谓字理?所谓“字理”, 就是汉字的构形理据。其主要形式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四种。在教学词语时, 如果能结合词语中关键字的字理来理解词语, 那么对词语的理解是真正深入到我们祖国文字的根里了。

小学语文低年级词语教学, 自始至终是一项重要教学内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必须根据不同的词语,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学习。这样, 我们的词语教学才能达到目的, 我们的阅读教学才是“语文就是语文”。

二、词语积累是关键

语言学家的研究表明, 一个人的词汇量与这个人的语文能力是成正比的。因此, 低年级的阅读教学, 要十分重视学生的语言积累, 而语言的积累从积累词语开始。

1. 词语之花盛开

低年级的学生活泼, 思维形象, 他们喜欢有趣的东西, 喜欢一切美的东西。从一年级下册开始, 我带领着孩子在每篇课文后面建立起了美丽的“词语花园”。所谓词语花园, 就是将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或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摘抄在每课书后面的空白处, 抄好后, 给它配上你喜欢的画。虽每一课学生要这样抄抄词语, 画画“花园”, 但每个孩子都乐此不疲, 他们互相比着谁的花园最漂亮!在这种孩子喜欢的形式中不知不觉就积累了词语。

2. 词语之妙多背

丹麦语言学家斯培森曾说:“学习语言需要背诵, 常常背诵才能使所学的词语、句子在记忆力生根。”小学生记忆力强, 经过背诵的文字在他们的脑海里会留下深深的痕迹。在低年级的语文课本里精彩的小文章、儿歌、童话故事比比皆是, 怎样让文中的精妙词语在孩子脑中打上深深的印迹?背诵是积累语言、丰富材料的好办法!

叶圣陶先生更是谆谆告诫: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 老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 则功莫大焉。这些真知灼见揭示了语文学习的内在规律:学习语言, 就得多读, 多背。

3. 课外之词多读

学生学习语文, 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低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提出了不少于5万字的要求。可见, 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真正学好语文, 提高语文素养, 就一定要多读书, 多积累。

我们学生的词语学习仅靠课内远远还不够, 我们更要引导孩子阅读课外书、走进生活。我每天抽出10分钟给孩子读故事, 这是孩子很喜欢的一件事。每到一个故事读完了, 我总会当作无意地问孩子:“刚才故事中有哪个词你印象特别深刻呀?你知道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吗?”根据学生的交流进行解疑、强调。由于事前并没有布置这样的任务, 孩子很随意, 能说多少就多少, 久而久之, 学生自然会关注故事中的一些新词、特别之词。孩子此时所说的词语都是兴趣而致。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动力, 当儿童对积累语言文字产生兴趣时, 才会全身心地投入, 而且记忆深刻。

三、词语运用是目的

词语的理解、积累说到底, 是为了运用。语文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生语言文字的积累, 还需考虑如何将已积累到的语言文字进行合理地整理、提取和运用。《课标》指出:“有效的语文训练是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有效途径。”如何帮助学生完成从理解积累到运用的跨越, 使更多的学生尽可能多地将阅读课文中学到的词语转化为他们自己的语言, 是我们每个语文老师应该去思考, 并应该去承担的一个重要任务。

一是每天抽一点时间, 对学生进行句子的训练, 让学生用上自己积累的词语说上一句话或者两句话, 指导用词的准确, 检验学生对词汇的内化程度。教师可以主动地运用学生积累的语言文字跟学生进行交流, 达到“共振”效果。最有效的方法是从当天所学的课文中选择一个最喜欢的词语, 造一句完整的句子。我经常在教学了词语之后, 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词语写一两句话, 由于没有任何的束缚, 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 无拘无束地进行表达, 真正让课文中的词语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二是写写画画。从一年级下册开始, 我就引导学生写日记, 在批改日记的过程中, 我特别关注学生的用词。发现孩子用了一个刚学的词语或课外积累的词语, 我就用彩色笔将这个词语鲜明地画出来。学生一拿到本子总是会看看有没有那样色彩明丽的波浪线, 还会和周围的同学高兴地谈着自己的某个词得到如此殊荣。在这样不断地强化中, 学生会有意识地将自己理解、积累的词语运用于作文日记中。

词语教学, 不是语文教学的点缀, 而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应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的全过程。每个语文教师都能在低年级就重视词语教学, 相信我们才能还语文以本色!

篇4:相同结构词语或成语集锦

一、ABB 白生生

冷冰冰

暖洋洋

黄澄澄

黑黝黝

热乎乎

凉飕飕

绿油油

闹哄哄

光溜溜 软绵绵

恶狠狠

静悄悄

光秃秃

硬梆梆

凶巴巴

慢吞吞

急匆匆

亮晶晶

湿漉漉

轻飘飘

沉甸甸

脏兮兮

脏乎乎

粘乎乎

傻乎乎

活生生

阴沉沉

灰蒙

模模糊糊

隐隐约约 兢兢业业

稳稳当当

恍恍惚惚

详详细细

战战兢兢

真真切切

郁郁葱葱

袅袅婷婷

轰轰烈烈

支支吾吾

畏畏缩缩

朦朦胧胧

磨磨蹭蹭

扭扭捏捏

鬼鬼祟祟

妥妥贴贴

四、AABC

井井有条

洋洋自得

栩栩如生

津津有味

翩翩起舞

彬彬有礼

解释解释

历练历练

开解开解

将就将就

品尝品尝

凑合凑合六、ABCC

果实累累

得意洋洋

喜气洋洋

小心翼翼

生机勃勃

兴致勃勃

笑语盈盈

书声琅琅

神采奕奕

白发苍苍

凉风习习

金光闪闪

炊烟袅袅

秋雨潇潇

热气腾腾

水灵灵 干巴巴

香喷喷

冷清清

紧巴巴

松垮垮

黑压压

黑森森

绿茸茸

绿茵茵

黑糊糊

绿葱葱

空荡荡

满当当

羞答答

二、AAB 团团转

蹦蹦跳

哈哈笑

呵呵笑

欣欣然

飘飘然

汪汪叫

喔喔啼

晶晶亮

欣欣然哇哇叫

呱呱叫

密密麻

冰冰凉

喳喳叫

毛毛雨

喷喷香

轻轻柔

密密麻

碎碎念叮叮铛

咚咚响

乒乒乓

嗒嗒响

晶晶亮

蒙蒙亮

洗洗手

刷刷牙

看看报

读读书 写写字

聊聊天

说说话

打打球

跳跳舞

做做饭

品品茶

解解馋

擦擦脸

洗洗脚

急得(团团转)

痛得(嗷嗷叫)

做得(人人赞)

做得(刚刚好)

热得(呼呼喘)笑得(微微颤)馋得(咂咂嘴)

酸得(溜溜转)

酸得(咧咧嘴)

谈得(遛遛顺)

默默的静静的傻傻的青青的白白的宽宽的大大的弯弯的蓝蓝的红红的圆圆的高高的胖胖的轻轻地

重重地

悄悄地

静静地

慢慢地

冉冉地

徐徐地

快快地

渐渐地

沉沉地

三、AABB平平安安

明明白白

高高兴兴

干干净净

整整齐齐

清清楚楚

孜孜不倦

生生不息 循循善诱

欣欣向荣

闷闷不乐

苦苦相求

头头是道

默默无言

恋恋不舍

念念不忘

高高在上

落落大方

格格不入

口口相传

九九归一

赫赫有名

咄咄逼人

苦苦相逼

亭亭玉立

历历在目

昏昏欲睡

层层推进

环环相扣

振振有词

喋喋不休

摇摇欲坠

依依惜别

面面相觑

斤斤计较

楚楚可怜

窃窃私语

官官相护

比比皆是

草草了事

多多益善

耿耿于怀

岌岌可危

炯炯有神

夸夸其谈

丝丝入扣

息息相关

心心相印

源源不绝

跃跃欲试

沾沾自喜

惴惴不安

步步为营

侃侃而谈

念念有词

娓娓动听

啧啧称赞

芸芸众生

泛泛之交

泛泛之谈

愤愤不平

泱泱大国

琅琅上口

滔滔不绝

五、ABAB 商量商量

讨论讨论

可怜可怜

考虑考虑

思考思考

见识见识

交流交流

开导开导 休息休息

打听打听

高兴高兴

庆祝庆祝

打扫打扫

锻炼锻炼

活动活动

体验体验

溜达溜达

放松放松

热闹热闹

照顾照顾

学习学习

熟悉熟悉

管教管教

整理整理

练习练习

安排安排

寻找寻找

了解了解

如此如此

指导指导

准备准备

表现表现

缓和缓和

操练操练

祝贺祝贺

走动走动

教训教训

收拾收拾

检查检查

嘀哒嘀哒

比划比划

琢磨琢磨

波涛滚滚

忠心耿耿北风呼呼

气势汹汹人心惶惶

血迹斑斑雷声轰轰

议论纷纷烟雨蒙蒙

不甚了了波光粼粼

想入非非忧心忡忡

无所事事神秘兮兮

野心勃勃气喘吁吁 人海茫茫 大腹便便

千里迢迢众目睽睽

伤痕累累衣冠楚楚

风尘仆仆逃之夭夭

威风凛凛 长夜漫漫

含情脉脉

七、ABAC

敢怒敢言

忧国忧民十全十美

各就各位活灵活现

自言自语无法无天

无影无踪有始有终

各式各样一张一弛

一问一答一五一十

一模一样不清不楚

不仁不义不干不净

不吃不喝不依不饶

不伦不类不折不扣

善始善终罗里罗嗦

半梦半醒越帮越忙

问长问短自卖自夸

血债血偿自生自灭

大摇大摆尽善尽美

快人快语无缘无故

敢做敢当实话实说

亦步亦趋百依百顺

百战百胜杨柳依依

大名鼎鼎

绿水悠悠

信誓旦旦

烈日炎炎

死气沉沉

杀气腾腾

兴致勃勃

文质彬彬

心事重重

天网恢恢

人才济济

气势汹汹

一心一意

百发百中

若隐若现

半信半疑

可歌可泣

一生一世

不明不白

不冷不热

不言不语

不屈不挠

忙里忙外

糊里糊涂

自作自受

全心全意

无拘无束

来生来世

无依无靠

我行我素

大吹大擂

风言风语

患得患失

绘声绘色

将信将疑

克勤克俭

多才多艺

离心离德

同心同德

自吹自擂

难解难分

平起平坐

任劳任怨

如火如荼

若明若暗

载歌载舞

由此及彼

欺上瞒下

同生共死

化敌为友

顾此失彼

寡廉鲜耻

化险为夷

有备无患

内忧外患

扬长避短

甜言蜜语

想方设法

胡思而无信,不知其可

九牛二虎之力

手无缚鸡之力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化干戈为玉帛

人不可貌相

自暴自弃

自私自利

捏手捏脚

贼头贼脑

倔头倔脑

不知不觉

不破不立 不偏不倚 不蔓不枝

不稂不莠

不尴不尬

不卑不亢

大彻大悟

一朝一夕

一丝一毫

一年一度

一来一往

一举一动

一板一眼

一悲一喜

无忧无虑

冷言冷语

没头没脑

难舍难分

八、ABCB 心服口服

以牙还牙

倚老卖老

微乎其微

大书特书

见怪不怪

口服心服

将计就计

出尔反尔

大错特错

将心比心

将错就错

就事论事

好说歹说

得过且过

讨价还价

一了百了

应有尽有

自然而然

知法犯法

听之任之

九、ABBC 不了了之

自欺欺人

言人人殊

十、有一组反义词的成语

先来后到

口是心非

今非昔比

苦尽甘来

来龙去脉

有气无力

惊天动地

开天辟地

顶天立地

改天换地

昏天黑地

异口同声

里应外合冷嘲热讽

柳暗花明

名存实亡

顶天立地

逆来顺受

拈轻怕重

起死回生

弃暗投明

弃旧图新

求同存异

取长补短

天经地义

同甘共苦

推陈出新

温故知新

以德报怨

异曲同工

朝三暮四

朝秦暮楚

朝思暮想

继往开来

假公济私

将信将疑

挑肥拣瘦

开天辟地

环肥燕瘦

避重就轻

避实就虚

虎头蛇尾

大起大落

横七竖八

争先恐后

公而忘私

乱想

争分夺秒

翻山越岭 奇形怪状

十一、有两组反义词

出生入死

古往今来

古今中外

大同小异

深入浅出

南来北往

死去活来

早出晚归

喜新厌旧

嫌贫爱富

劫富济贫

破旧立新

明升暗降

好逸恶劳

无独有偶

革故鼎新

舍近求远

街头巷尾

十二、含有方向(位置)相对的成语

南腔北调

南辕北辙

东奔西走

东拉西扯

南来北往

声东击西

左邻右舍

左思右想

东倒西歪

东张西望

南征北战

前赴后继

前因后果

前呼后拥

前俯后仰

左右逢源

左右为难

左顾右盼

上窜下跳

欺上瞒下

空前绝后

瞻前顾后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十三、四种名称联合组成

悲欢离合 喜怒哀乐

笔墨纸砚

琴棋书画

亭台楼阁

衣食住行

东西南北

花草树木

梅兰菊竹

悲欢离合酸甜苦辣

春夏秋冬

风云雨雪

鸟兽虫鱼

江河湖海

刀枪剑戟

风花雪月

爱恨情仇

风霜雨露

王侯将相

前后左右

功名利禄

龙蛇虎豹

猿鹤虫沙

奸淫掳掠

张王李赵

陆海潘江

鸡犬桑麻

喜怒哀乐

男女老少

魑魅魍魉

阴晴圆缺

十四、多字格成语

一寸光阴一寸金

一年之计在于春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久旱逢干雨

习惯成自然

功到自然成解铃还须系铃人

三人行必有我师

篇5:词语倒念相同的词语

模糊词语, 作为一种弹性语言, 是指外延不确定、内涵无定指的特性语言。与精确语言相比, 它有更大的概括性和灵活性。公文写作中的模糊词语, 有着精确词语不可代替的作用。

1. 模糊词语的两重性

模糊词语不同于含糊词语, 当然也不同于精确词语。它同含糊词语相比, 是明确的, 具有定向的明确性;它同精确语言相比, 又是模糊的, 具有伸缩性、概括性、抽象性。它的两重性, 具体地表现为:在语言的表层方面, 它是明确的;而在深层方面, 它是模糊的。比如“对纳税有困难者, 可逐级上报, 由地区财政局给予一定时期的减免税照顾。”这里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 也是表层的意思, 要给予减免照顾, 这是明确的;第二层, 给多长时间的照顾:一定时期。这又是不明确的, 模糊的。又如“以上措施, 希认真贯彻执行。”要“贯彻执行”, 这是明确的;如何贯彻执行:认真!如何“认真”?则是不明确的, 模糊的。由此可见, 模糊词语的两重性表现为:其表层是明确的, 其深层是模糊的;在“要不要”“是否”的问题上, 是明确的, 在“如何”“多少”的问题上, 是模糊的;在定性表述上, 是明确的, 在定量表述上, 是模糊的。

2. 模糊词语的三情境

模糊词语的使用, 大约有三种情境:第一是没必要用精确词语而只能用模糊词语;第二是不允许或不便于用精确词语而只能用模糊词语;第三是不可能用精确词语而只能用模糊词语。比如:

(1) 以上意见, 希认真贯彻执行。

(2) 一些单位, 违犯财经纪律的现象相当严重。

(3) 请转告××总统, 希望他在方便的时候来中国访问。

(4) 希望局领导在最近能来我厂指导工作。

(5) 要做到财政、信贷、外汇和物资的各自平衡和相互之间的基本平衡。

(6) 可逐级上报, 由地区财政局给予一定时期的减免税照顾。

上述 (1) (2) 例属第一种情境, (3) (4) 例属第二种情境, (5) (6) 例属第三种情境。

3. 模糊词语的运用

模糊词语在公文中的运用, 大致有如下几种:

(1) 用于表主观评价

主观评价, 通过判断的语言形式, 往往表达一种主观对客观的认识, 如: (1) 大家一致认为, 这次会议是适时的, 必要的。

(2) 这篇报告的主流是好的, 是有参考价值的。

(3) 四个月来, 国家的财政状况已有好转。

(4)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省农村干部思想作风有了显著的转变。

例 (1) 是对会议的评价。例 (2) 是对报告的评价。例 (3) 是对财政状况的评价。例 (4) 是对“我省农村干部思想作风”的评价。

(2) 用于表方法、方式

用于表方法、方式的模糊词语, 多为形容词作状语, 表明某一种动作的方式、方法。如:

(1) 以上诸项, 请斟酌办理。

(2) 对国务院所制定的物价政策, 必须严格认真地贯彻执行。

(3) 合理利用水生生物, 禁止灭绝性的捕捞和破坏。

(4) 要在坚持自愿互利的基础上鼓励和提倡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 逐步达到合理的经营规模。

例 (1) 的“斟酌”表办理的方式。例 (2) 的“严格认真”表贯彻执行的方式。例 (3) 的“合理”表利用的方式, “灭绝性”表捕捞的方式。例 (4) “多种形式”表合作与联合的方式, “逐步”表达到的方式。

(3) 用于表时间

表达时间的概念, 有精确的, 也有模糊的, “四月十八日上午九点, 请各系教学干事到南二楼会议室参加教改座谈会”, 这里的“四月十八日上午九点”, 是精确概念。“请你最近抽时间找我一下, 把下个学期的科研工作落实下来。”这里的“最近抽时间”是模糊词语。两种用语各有其用。模糊词语用于表时间的, 如:

(1) 请转告××总统, 希望他在方便的时候来中国访问。

(2) 可由地区税务部门给予一定时期的减免税照顾。

(3) 今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 调整和改造产业结构的基本方向应当是:……

(4) 近几年来, 人民解放军和国防工业, 国防科技战线广大职工, ……

例 (1) “方便的时候”是说来访的时间, 这里不具体指明, 也不能具体指明。例 (2) 的“一定时期”的表述最为恰当, 因为尚未见到申请减免税报告, 只能如此表述。例 (3) “相当长时期”一语出自十三大报告。这项工作很艰巨, 需要很多年, 究竟要搞多长, 不好定, 只能如此表述。例 (4) “近几年来”, 是指最近几年, 不好精确计算, 只能如此。

(4) 用于表分寸、程度

用模糊词语表述事物的分寸、程度, 极难精确, 弹性颇大, 然而却能给人以定向的认识, 能使语言更趋向严密化, 因而是必要的。如:

(1) 有些单位, 挥霍浪费现象相当严重。

(2) 对今年以来出现的物价上涨幅度过大的趋势, 必须采取措施进一步加强控制。

(3) 工业主要领域在技术方面大体接近经济发达国家70年代或80年代初的水平, 农业和其他产业部门的技术水平也将有较大提高。

(4) 我们必须十分重视粮食生产, 争取在今后十多年内粮食生产有较大增长。

例 (1) “相当”表严重程度。例 (2) “上涨幅度过大”表趋势程度;“进一步”表加强的程度。例 (3) “大体”表接近的分寸;“较大”表提高的程度。例 (4) “十分”表重视的程度;“较大”表增长的分寸。

二、精确词语

模糊词语有其优越的一面, 但同时又有其不足的一面。这种不足表现为:有些公文中只用模糊词语是不行的, 还必须附以精确词语, 如果没有精确词语加以说明, 其模糊词语就会变成空话。比如, 我国领导人在和某国外宾谈话时说:“希望贵国总统在他方便的时候来我国访问。”这是模糊词语, 而且是很得体的模糊词语。但是, 作为两国的外交官, 在落实这一意向的时候, 就不能停留在“方便的时候”这一模糊含义上, 必须根据双方的实情, 最后要落实到×年×月×日至×月×日。否则, 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 我们说, 在某种情况下, 模糊词语是必要的。而在另一种情况下, 精确词语同样也是必需的。在需要使用精确词语的时候, 必须使用精确词语。

1. 精确词语的特性

(1) 具体性所有的模糊词语都是抽象的, 而精确词语则都是具体的, 如小王个头很高。究竟有多高, 很抽象。小王的个头有一米九二。一米九二, 就很具体。又如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编发的《中国三次产业发展概况》 (见《2006年中国经济年鉴》) 的第一部分, 在谈到第一产业时写道:“粮食产量在上年 (指2004年) 大幅度增产的基础上继续增加。”这里的“大幅度”、“继续”都比较抽象, 显然是模糊词语。对此, 作者在下面的叙述中做了详细的阐述:“2005年粮食产量9680亿斤, 比上年增产291亿斤, 增长3.1%, 连续两年较大幅度增产。……全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5.6亿亩, 比上年扩大4002万亩, 增长2.6%, 因面积扩大增产粮食247亿斤, 对粮食增产总量的贡献为8.5%。……”这些阐述, 尤其是其中的数字, 无疑都是具体的。由此可见, 精确词语的具体性, 往往表现在数字上。

精确词语的具体性, 还表现在对具体事实的表述上。如《中国三次产业发展概况》中的第一部分, 在谈到农村改革时说:“农村改革全面强化。”“全面强化”是模糊词语。为了具体地说明这一论断, 作者集中地叙述了四个方面的事实:“一是农村税费改革进入新阶段。全国免征农业税的省份从8个扩大到28个, 取消了牧业税, 推进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二是以市场化为取向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迈出重要步伐。国有粮食购销企业面向市场自主经营, 粮食收购市场和价格已全面放开, 中央储备粮垂直管理体系和调控功能逐步完善, 地方储备特别是粮食销区的储备得到加强, 产销区协作关系初步建立, 粮食宏观调控能力增强。三是棉花流通体制改革进展顺利。按照‘一放、二分、三加强, 走产业化经营路子’的要求, 推进棉花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 棉花收购、加工等环节初步形成多渠道竞争的局面。同时, 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工作已进入全面推行阶段。四是规范糖料和食糖生产走公司加农户的产业化经营之路, 建立糖料生产者与制糖企业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新机制。”这些具体的事实, 都是为“农村改革全面强化”这一论断服务的。

公文精确词语的具体性, 还表现在一些指令性计划性等文件中所阐述的一些措施、方法、意见等。此点, 从事此道者均有感受, 故不再赘述。

(2) 固定性

模糊词语一般都具有游移性, 而精确词语则具有固定性。这朵花是美的。什么样的美?很难说。这朵花是红的。这就很明确, 很固定, 说明它是“红”的, 不是“白”的, 不是“黄”的等等。

精确词语的固定性, 突出地表现在其语义的单义性方面, 法律语言尤其如此。

公文写作中精确词语的单义性是概念明确性的直接要求。在法律语言中, 为了获得单义性, 广泛使用具有特定内涵的“法言法语”。这“法言法语”, 包括专用法律用语和一般通用法律用语。

现代汉语中的单义词是指只有一个意义的词。如科学术语中的主语、谓语、电子、中子、血压、针灸等;专用名词中的李白、杜甫、北京、上海、泰山等;外来词语中的法西斯、维他命等;新造词中的电视机、复印机等。而公文中精确词语的单义性, 是指对一些专用词语在语义上的界定。如“惩戒”、“通缉”、“累犯”、“制裁”、“无罪释放”可习惯性界定用语, 以及有关法规性文件中临时性界定用语, 如1991年10月30日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 其中对“动物”、“动物产品”、“植物”、“植物产品”、“其他检疫物”等词语的含义, 都做了具体的界定, 使之成为具有单义性的精确词语。仅举二例:

“动物”是指饲养、野生的活动物, 如畜、禽、兽、蛇、龟、鱼、虾、蟹、贝、蚕、蜂等。

“动物产品”是指来源于动物未经加工或者虽经加工但仍有可能传播疫病的产品, 如生皮类、毛类、肉类、脏器、油脂、动物水产品、奶制品、蛋类、血液、精液、胚胎、骨、蹄、角等。

(3) 明晰性

明晰, 就是明白清楚。《文心雕龙·檄移》中说:“文不雕饰, 而辞切事明。”意思就是文字不加雕饰, 而词句贴切, 事义明晰清楚。要想把事理说清楚, 不能用渲染的方法, 只能用记实的方法。如有人被打伤, 不能说:“血流满面”或“血流如注”, 只能说伤口有多长、多深、缝合几针。在此前提下, 公文中凡带有事理和事务性内容的文体, 都具有明晰性的特点。如:

例一:

本战役第一阶段的重心, 是集中兵力歼灭黄伯韬兵团, 完成中间突破, 占领新安镇、运河车站、曹八集、峰县、枣庄、临城、韩庄、沐阳、邳县、郯城、台儿庄、临沂等地。为达到这一目的, 应以两个纵队担任歼灭敌一个师的办法, 共以六个至七个纵队, 分割歼灭敌二十五师、六十三师、六十四师。以五个至六个纵队, 担任阻援和打援。以一个至二个纵队, 歼灭临城、韩庄地区李弥部一个旅……

(《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 第1293页)

例二:

经研究, 同意你院聘请美籍××·××任英语老师, 聘期为一年 (1982年9月至1983年9月) , 工资每月人民币×××元 (包括伙食补贴××元) , 不兑换外汇。房租及上下班交通费由你院负担。其他待遇按国务院外国专家局、国家科委和财政部 (80) 财外字第××号文件中有关规定办理。××先生任职期满回国时的国际旅费, 原则上应由其自理;如本人提出自理有困难, 需要帮助时, 可提供单程普通机票一张。

(××部《关于同意聘请美籍××任短期英语老师的批复》)

例一和例二的叙述, 都是非常明晰的。如例一, 本战役第一阶段的重心是什么, 讲得非常明白清楚;为了达此目的, 应该怎么办, 兵力如何部署, 讲得也非常明白清楚。例二是一个批复。这篇批复中的一些关键性事情, 也讲得非常清楚。如讲聘期一年, 特别注明由×年×月至×年×月;讲工资, 特别注明包括伙食费用和不兑换外汇;讲期满回国旅费, 原则自理, 如有困难, 可提供单程普通机票一张, 等等。这些都称得上是“辞切事明”的范例。

2. 精确词语的运用 (1) 用于表时间、地点

时间和地点都是一种客观存在。有时不一定要很精确, 有时则必须很精确。时间的表述, 有时是限定时间, 有时是固定时间。而地点则必须具体精确。如:

(1) 凡参加会议的代表请于2008年11月底之前将回执寄给××省××医学院墓础部×××同志收。

(1) 定于明日 (11月15日) 下午两点半在南楼会议室召开生活委员会议, 请各班生活委员届时参加。

(2) 北京市东华服装公司举办迎新年服装大展销……日期:19××年12月15日~19××年1月10日。地点:王府井大街301号。

例 (1) 的时间是限定时间, 基本上是精确的, 地点是精确的。例 (2) 的时间是固定时间, 是精确的, 地点是精确的。例 (3) 的时间是限定时间, 是精确的, 地点也是精确的。

(2) 用于表数量

公文写作, 对情况和问题要注意它们的数量方面, 要有基本数量的分析。而数量则必须是精确的。如:

(1) 近百年来, 外国侵略者通过这不平等条约 (指帝国主义强迫中国签订的1100多个不平等条约) 掠去战争赔款和其他款项达白银1000亿两。

(2) 在工业总产值中, 轻纺工业占75%, 重工业占25%。

(3) 去年金山供销社商品销售总额为689万元, 占木渎地区销售总额的40%;而金山供销社的网点

(4) 1983~1985年, 总销售额平均每年递增32%, 向国家上缴利润平均每年递增40.8%, 共给国家上缴利税2454万元。

例 (1) 是《中国的人权状况》白皮书中的一个数据, 说明近百年来帝国主义对中国财富的疯狂掠夺。例 (2) 叙述湖北长沙市在发展地方工业中如何扬长避短, 发展轻纺工业的一个总比数。例 (3) 是说明江苏省苏州市吴县金山供销社的业务经营成绩。例 (4) 是叙述长春百货大楼的业务成绩。通过这些数字, 说明了作者所要说的有关问题。

(3) 用于表概念的界定

在公文写作中, 有些概念是明确的, 是不需要解释的;有些则不然, 它们表面上似乎也还明确, 实际上并不是那么十分明确, 必须用精确的词语加以界定, 否则, 就会出现语义上的歧义。如:

(1) 一切从事工业品生产、农产品采购、外贸进口、商品零售、交通运输和服务性业务的单位或者个人, 都是工商统一税的纳税人。

(2) “植物产品”是指来源于植物未经加工或者虽经加工但仍有可能传播病虫害的产品, 如粮食、豆、棉花、油、麻、烟草、籽仁、干果、鲜果、蔬菜、生药材、木材、饲料等。

(3) 在现阶段, 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 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 都属于人民的范围;一切反抗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团, 都是人民的敌人。

例 (1) 是对“工商统一税纳税人”这一概念的界定。例 (2) 是对于

只有7个, 仅占全地区网点的2.5%。“植物产品”这一概念的界定。例 (3)

是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对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人民”和“人民的敌人”这两个概念的界定。

(4) 用于表事理的阐述

公文中也讲理, 但和纯理论文章不同。公文中的理, 是一种事理;也就是通过对事实的分析, 来说明一种道理。如:

过去一个时期, 我们总是想多收购一些农产品。但是, 由于收购过头, 给农民留得大少, 最后农民不愿意生产, 反而收不到东西。结果出口和城市供应都大为减少。经过几年的反复, 经验证明, 农产品的收购, 松一点比紧一点好。这就是说, 我们宁可少购一些, 给农民多留一些。例如, 农民养一只母鸡, 一年产蛋五六斤, 只收购一两斤;养两头肥猪, 只收购一头。这样, 农民高兴, 就愿意多生产了。“肥水不落外人田”, 东西生产多了, 事情就好办了。现在农民还很穷, 多给农民留一些, 其实农民也舍不得吃, 还是要卖的。放宽一些, 东西反而会多起来。油料也可以考虑采取这个办法。现在的毛病是卡得过死, 种类越统越多, 东西越收越少。搞得活一些, 生产发展了, 收购上来的东西自然就会多起来。

(陈云:《做好外贸工作·农产品的收购松一点比紧一点好》)

陈云同志的这一篇议论, 中心点是为了说明:农产品的收购松一点比紧一点好。为了说明这个道理, 举出了农民养鸡、养猪、农民穷多留一些也要卖等事例。这些事例, 无疑都是精确语言。没有它, 就不能充分地阐明有关事理。

篇6:词语倒念相同的词语

指出句子表达不合理的毛病, 并加以改正:重建黄鹤楼的工程已经开始了二十个月了。

面对这道题, 许多学生看不出语病所在, 更不会修改。其实, 此题涉及到时点词语和时段词语的区别及这两类词语与动词合理搭配的问题。

我们使用的表时间的词语, 有的是指出在时间长河中所占据的某一个“点”, 即表示一个具体的时间, 一般称之为“时点”。有的是指出在时间长河中所占据的一个段落, 也就是表示一段时间, 常表示事情 (动作) 持续时间的长短, 一般称之为“时段”。

表示“时点”的词语, 包括确指性时间词语。它一般由时间名词或时间名词组成的短语构成。例如:“五四”时期、一九八九年、五月一日、去年、今年、六点半、星期五等。还包括指代性的时间词语, 例如:这会儿、那时候等。

表示“时段”的词语, 大多是表示时间的数量短语, 例如:三小时、三天、四个月、五年半等。

表示“时点”的词语, 在句中做主语、宾语经常指明事情 (或动作) 发生在什么时间;表示“时段”的词语在句中做主语、宾语、补语, 经常指明或补充事情 (或动作) 经过或持续了多长时间。试比较下面的句子:

(1) 第二天早晨, 他就领水生回去了。

(2) 今天动身。

(3) 这时候来人了。

(4) 到南京时, 有朋友约去游逛, 勾留了一日。

(5) 一个月出一本书。

(6) 他忙了一整天。

(1) (2) (3) 句中加线的词语为“时点”词语, 表明发生事情在什么时间; (4) (5) (6) 句中加线的词语为“时段”词语, 表明事情持续了多长时间。

两类词语表示不同的时间概念, 不可混淆。试看下面的病句:

(7) 三十年前的往事, 好像短暂的一瞬, 却往往历历在目。

上句中把时点词语“三十年前”与时段词语“短暂的一瞬”作比, 讲不通。可改为“三十年的时间好像短暂的一瞬” (时段词语比时段词语) 。也可改为“三十年前的往事, 发生在昨天” (时点词语比时点词语) 。前种改法如同“几十年如一日”、“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说法。

在运用时, 要注意时点词语和时段词语与动词的搭配, 两类词语不能相比, 只能同类相比。时点词语应与表短暂性动作的动词搭配;时段词语常是用在表持续性行为的动词上。

篇7:词语倒念相同的词语

在《穷人》一文的教学中, 笔者把重点放在对“忐忑不安”这个词语的理解上, 从字面到含义, 从表面到深入, 由“激活词语, 亲近人物”到“复活词语, 走进人物”最后到“内活词语, 把握人物”, 一步一步地了解“忐忑不安”, 一步一步地走进人物的内心。在这一过程中, 笔者获得了词语教学的一些启示, 以飨读者。

【板块一】“激活”词语, 亲近人物

师:桑娜收养了西蒙的两个孩子后, 心里是——

生:忐忑不安的。 (板书:忐忑不安)

师:“忐忑不安”是什么意思?

生:心里七上八下, 不安定。

生:心神不定。

师:请一位学生读第9~11自然段, 其他同学边读边思考边画画, 桑娜在忐忑不安地想些什么? (生读)

师课件出示: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 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 我自作自受……嗯, 揍我一顿也好!

师:如果按照先后顺序应该是—— (学生交流)

师:课文为什么不按这样的顺序来写呢?

生:因为她心里很担心, 担心丈夫不同意。

生:因为她心里很矛盾, 思绪很乱。

师:这就是“忐忑不安”的意思。这时的桑娜头绪万千、思绪很乱。

师:再读第9~11自然段, 读着读着, 你又从哪些词语读出了“忐忑不安”?

生:桑娜脸色苍白……

生:是他来啦?不, 没有人!

生:桑娜沉思着, 久久地坐在床前。

师:找到了吗?还能从哪里看出桑娜“忐忑不安”的心情呢? (引导学生从省略号、感叹号中体会)

完成练习:补充第9自然段中省略号的内容。

【分析】本环节教学, 通过让学生联系上下文,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探索“忐忑不安”的原因, 研读人物的内心, “穷人”的形象在师生的互动中逐渐丰满起来。

“忐忑不安”, 牵一发而动全身。笔者紧扣“忐忑不安”一词, 引导学生先找出“桑娜忐忑不安地想了哪些事情”, 在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之后, 再把这四句话罗列出来, 来一个点睛之引:“按事情发展顺序, 这四句话应该怎样有条理地排列?”在重新排列句子的过程中, 抓住句序的颠倒以及标点符号, 让学生体会桑娜内心的忐忑不安。然后“给省略号补充桑娜心里的想法”, 此作业激活了学生已有的表象, 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

可见, 从多角度品味语言并超越语言, 引领学生理解内涵, 获得感受, 体验情感, 只有理解了语言, 给学生创造充分的阅读时间, 才能使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用心灵去体会语言, 和作者的心灵直接对话。

【板块二】“复活”词语, 走进人物

师: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 所以她会反问为什么要把他们抱过来呢?

出示:如果把西蒙的两个孤儿抱过来, () ;如果不把西蒙的两个孤儿抱过来, () 。宁可 () , 也要 () 。

(学生填空练习, 全班交流, 过程略)

师:这边是爱, 是对五个孩子和丈夫的爱, 那边也是爱, 是对两个孤儿的爱。可桑娜又想到了什么?

生:宁可自己受苦受累也要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抚养成人。

师:但最后可能桑娜连想都没有想, 这是出自她的本能, 什么本能?

生:出自善良。

生:出自互相帮助的习惯。

生:一个做母亲的责任——

师:这是一种母爱。

师:这源自一种善良、母爱、良心。

【分析】在这个教学环节中, 词语不是单个出现的, 而是整体呈现在学生面前。首先设计了比较性的语言训练“如果桑娜把西蒙的两个孤儿抱过来, 会——可是如果桑娜不把西蒙的两个孤儿抱过来, 会——”引导学生体会桑娜此时的左右为难, 然后进行深化以及桑娜“宁可——也要——”这样的细节处理, 既注重了语言训练的整体性, 又拓深了人物的内涵。在一个又一个“忐忑不安”的情境中, 学生感受到了桑娜遇到麻烦而难以抉择的矛盾心理, 也感受到了身为穷人的桑娜关心穷人的情感。

词语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 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 才具有丰富而恰当的意义, 才是有血有肉的。因此, 语文教学必须将词语融入课文的情节和细节中, 这样才能使学生既获得对文本的深入理解, 又获得对语言的准确感受。

【板块三】实践运用, 体验人物

1. 桑娜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时心里忐忑不安, 其实在课文的开头渔夫在海上打鱼时同样也忐忑不安。请你以下面这句话为开头写一段渔夫的心理活动。注意使用“?!……”等标点符号。

波涛轰鸣, 狂风怒吼, 渔夫在海上打鱼, 内心忐忑不安: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你的生活实际, 想想你是否有忐忑不安的时候?当时心里有哪些想法?请你把它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词语教学的最高境界是“表现”。表现, 是人固有的言语生命的欲求, 作为教师, 我们要唤醒、顺应和呵护这种欲求。学生学习词语, 不能只停留在“理解”的层面, 更重要的目标是指向于“言语表现”, 缺乏表现力度的词语, 是没有生命力的僵死符号。因此, 教学词语, 要结合课文内容, 创设“语用”情境, 让学生在情境中写话说话, 在说和写的训练中, 让词语在表现中最大限度地增值。

在该教学环节, 笔者设计了两个内容供学生选择。“练笔一”借用课文中的内容让学生进行想象, 比较容易, 主要为了照顾到中下程度学生, 让他们也有所表现, 也有成就感。“练笔二”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想象, 丰富内容, 学以致用。

【反思】

词语教学要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 要引领学生走进词语的天地, 让学生用心品味词语, 体会文章中词语所具有的表现力, 在品味和运用语言中提高自己的语文阅读水平, 切实做到词语教学的三结合。

1.与阅读教学结合起来

词语的生存环境就是文本, 它从文本中来又回到文本中去, 所以要把词语放到文中去理解, 在深入研读课文的过程中, 获得对词语的整体感受, 这样才能利用特殊的环境了解词语的感情色彩, 从而更好地理解词语的含义, 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正所谓:“词是内容骨, 情从感悟出。”在阅读教学中, 引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 很多时候离不开词语的教学, 推敲文中的重点词语也就打开了阅读的感悟之门。教师要善于挖掘每一个汉字传递给我们的巨大信息, 引导学生通过感悟, 把握词语的丰富内涵、言外之意、眼中之情, 以及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从而培养预感, 提高言语能力。

2. 与语文实践结合起来

比起其他学科, 语文与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联系更紧密。让学生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人生的工具, 就必须让词语与生活息息相通, 让阅读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 让语文课堂与生活相连接。

对于词语教学, 我们不仅要让学生通过一定的语境来推想其意思, 体会其表达效果, 还必须同语文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追求真正的有效词语教学, 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与写作教学结合起来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含反义词的词语四字词语 下一篇:尊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