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左心衰竭 (Acute Left Heart Failure, ALHF) 是急性左心功能异常引起的以肺循环淤血为主的缺血缺氧、呼吸困难等临床症候群[1], 急性弥漫性心肌损伤、急性左室收缩功能下降、急性机械性梗阻等都可引起急性左心衰竭, 临床主要表现为急性肺水肿, 常发生心源性休克或心搏骤停[2], 如不及时治疗, 患者的死亡率较高, 是急救科室中的常见疾病之一。给予急性左心衰竭的患者及时提供机械通气进行呼吸支持治疗, 是目前临床上抢救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重要辅助治疗手段, 为探讨机械辅助通气在急性左心衰竭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 2010年4月—2013年4月间, 该院采用机械通气对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实施辅助抢救治疗, 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组42例患者均为该院住院患者, 按照《实用内科学》的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经临床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后均确诊为急性左心衰竭, 患者经利尿、扩血管、强心、给氧等治疗后症状仍不能缓解, 动脉血气分析有明显酸碱失衡, 氧合指数<200 mm Hg。42例患者中男性23例, 女性19例, 年龄47~75岁, 平均年龄 (59.4±7.6) 岁;42例患者中15例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 7例为高血压性心脏病, 5例为风湿性心脏病, 2例为先天性二叶式主动脉瓣畸形, 5例为肾功能不全尿毒症, 3例为急性心肌炎, 5例为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疾病发作的诱因有呼吸道感染、情绪激动、心律失常、输液过多过快、电解质紊乱等。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针对原发疾病进行积极治疗, 给予适当利尿、强心、减轻心脏前后负荷, 应用糖皮质激素,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 然后给予其面罩机械通气治疗, 运用型号为PB840呼吸机, 通气模式采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模式 (Synchronized Intermittent Mandatory Venrilation, SIMV) , 呼吸频率为10~15次/min, 潮气量为8~16 m L/kg。依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及血气分析结果对呼吸机相关参数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整。若低氧血症改善不明显, 则逐渐加行呼气末正压通气 (Positive End-Expiratort Pressure, PEEP) , 通气时间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 让患者有一个适应过程, 呼气末压力参数逐渐递增, 一直到通气明显改善, 肺部湿罗音明显减少, 血氧饱和度明显改善为止。若行面罩无创机械通气失败, 对符合有创通气标准的行经口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通气。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患者通气前后的意识障碍、肺部啰音、紫绀、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体征改变情况, 患者紫绀消失、肺部罗音消失或减少到1/2肺叶以下、神智转清、胸片检查显示肺水肿明显改善者为有效;观察并记录患者通气前及通气1 h后呼吸频率 (Respiratory Rate, RR) 、心率 (Heart Rate, HR) 、血压及平均动脉压 (Mean Arterial Pressure, MAP) 、Pa O2、Pa CO2、手指血氧饱和度 (Sa O2) 、动脉血p H值。
1.4 统计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行t检验。
2 结果
42例急性左心衰竭患者行机械通气治疗后, 40例患者病情好转, 2例患者抢救无效死亡, 1例死于心源性休克, 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与治疗前相比, 40例患者治疗后动脉血p H值、RR、HR、MAP、Pa O2、Pa CO2、Sa O2均有改善, 其中RR、HR、MAP、Pa O2、Sa O2改善显著,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各项指标具体统计结果可, 见表1。
3 讨论
急性左心衰竭的病理生理基础为心脏收缩力突然严重减弱, 心排血量急剧减少或左心室瓣膜性急性反流, 导致左室舒张末压迅速升高, 引起肺静脉回流不畅。由于肺静脉压力快速升高, 导致肺静脉回流受阻, 肺循环淤血, 肺淤血后肺毛细血管压随之升高使血管内液体渗入到肺间质和肺泡内, 形成急性肺水肿, 造成气体交换障碍, 出现低氧血症[3], 患者入院后通常及时给予常规吸氧、利尿、强心、扩血管等治疗, 但有相当一部分的患者低氧血症仍不能纠正, 常规治疗的疗效较差[4], 若严重低氧血症不能及时得到纠正, 可导致机体重要脏器乏氧, 出现器官功能障碍, 可在短时间内引起呼吸浅慢、意识改变, 甚至出现呼吸、心搏骤停, 导致患者在短时间内死亡。因此, 能够及时有效地纠正低氧血症是急性左心衰竭抢救治疗的关键。
机械通气主要是借助呼吸机建立气道口与肺泡间的压力差, 给呼吸功能不全的患者以呼吸支持, 也就是利用代替以及控制或者改变自主呼吸运动的一种通气方式。首先, 采用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左心衰竭可增加气道内压力和胸腔内压力, 减少静脉回心血量,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左心室的前负荷, 从而减轻肺循环淤血, 减轻肺间质及肺泡内渗出;其次, 机械通气还可减轻心脏后负荷, 增加心排出量, 增强心肌收缩功能;另外, 呼吸末正压可使肺泡内压力升高, 从而减轻肺泡和肺间质内水肿, 减轻肺淤血, 同时可维持肺泡开放, 有利于氧的弥散, 进而改善气体交换, 促进氧合, 迅速纠正低氧血症, 提高动脉血氧分压;对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抢救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从该次研究结果来看, 实施机械通气治疗方案的42例急性左心衰竭患者有40例抢救成功, 患者肺部罗音、呼吸困难等症状均有显著改善, 治疗后1 h患者HR、RR明显减慢 (P<0.05) , 动脉血p H值恢复正常, Pa O2、Sa O2上升明显 (P<0.05) , MAP明显下降, Pa CO2有所下降, 表明采用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左心衰竭效果显著, 可提高抢救成功率, 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机械辅助通气在急性左心衰竭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该院2010年4月—2013年4月间急性左心衰竭患者42例, 所有患者均在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基础上行机械通气抢救治疗, 观察患者病情改善情况, 比较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 h后动脉血pH值、RR、HR等各项指标。结果 42例急性左心衰竭患者行机械通气治疗后, 40例患者病情好转, 1例因心源性休克, 1例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抢救无效死亡。与治疗前相比, 40例患者治疗后各项指标均有改善, 其中RR、HR、MAP明显下降 (P<0.05) , PaO2、SaO2明显升高 (P<0.05) , 动脉血pH值有所升高, PaCO2下降, 但改善不显著 (P>0.05) 。结论急性左心衰竭患者抢救中实施机械通气治疗方案可有效地纠正患者的低氧血症, 提高抢救成功率, 临床效果显著,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急性左心衰竭,机械通气,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 秦海萍, 罗明.无创机械通气改善急性左心衰竭的抢救成功率[J].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2012, 39 (5) :292-294.
[2] 陈卫英.急性左心衰竭的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 2012, 18 (19) :45-46.
[3] 宋艳丽.无创机械通气治疗老年急性左心衰竭的早期疗效[J].继续医学教育, 2012, 28 (6) :43-44.
[4] 梁瑜.机械通气在重度急性左心衰竭治疗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 2012, 33 (31) :6775-6776.
[5] 刘炳博.无创正压机械通气在治疗急性左心衰竭中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28) :193.
[6] 陈萍, 缪建章.有创机械通气抢救重症急性左心衰竭48例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 2012, 14 (4) :40.
相关文章:
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02-18
真空辅助压浆技术在桥梁施工中的应用02-18
浅析移动信息化辅助教学软件的应用路径02-18
多媒体技术和web技术辅助自主学习的应用02-18
计算机辅助审计在税收征管审计中的应用研究02-18
计算机辅助教学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02-18
GIS在辅助公路设计及管理中的应用与分析02-18
网络信誉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