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选育

关键词: 选育

杂交选育(精选十篇)

杂交选育 篇1

关键词:高粱,通杂126,品种选育,栽培技术

通杂126是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作物研究所以自选不育系哲28A为母本、自选恢复系哲75R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2014年通过了国家高粱品种鉴定委员会的鉴定, 鉴定编号为2014004。各级试验及近2年试验示范均表明:该品种具有丰产、稳定、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等优点。

1 选育方法与经过

1.1 选育方法

通杂126是应用高粱杂种优势遗传基础理论, 利用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配套杂交F1代选育出的杂交种。

1.2 选育经过

通杂126是内蒙古通辽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作物研究所以哲28A为母本、哲75R为父本于2006年杂交选育而成, 2007年院内杂交种鉴定, 性状、产量表现突出, 2007年冬在海南大量手配杂交, 2008—2009年院内试验, 性状、产量优良稳定, 2009年小隔离区制种, 2010—2012年、2013年参加国家高粱春播早熟组区域、生产试验;同年在通辽市农科院及开鲁、扎鲁特旗等地开展新品种示范。通杂126表现出抗逆性强、产量高、产量稳、适应性广等。2014年通过鉴定, 鉴定编号:国品鉴粱2014004。

1.3 亲本来源

母本哲28A是通辽市农科院作物所于2000年用哲15B和吉352B人工去雄杂交后, 经过南北多代回交转育而成。哲28 A的配合力高, 抗性好, 是非常优秀的骨干不育系[1]。

哲75R是通辽市农科院作物所于1999年利用忻粱52和南133进行人工有性杂交后, 经过多代自交选育而成。具有抗性好、配合力高的优点。

2 特征特性

2.1 植物学特征

芽鞘、幼苗、主叶脉绿色。植株整齐, 高约143.0 cm, 穗长约28.0 cm, 中紧穗, 长纺锤形、软壳、黑壳红粒;穗粒重83.0 g左右, 千粒重28.0 g左右, 着壳率低, 角质率低。

2.2 生育期

通杂126属早熟杂交种, 全生育期≥10℃活动积温2 400℃才能满足生产需要。出苗至成熟约需113 d。

2.3 抗逆性

幼苗拱土力强, 叶部病害轻, 抗旱、耐涝, 抗倒伏, 中抗丝黑穗病[2]。

3 产量表现

3.1 产量比较试验结果

2008—2009年通辽市农科院产量比较试验结果, 通杂126平均产量9 642.0 kg/hm2, 比对照品种敖杂1、内杂5增产, 增幅分别为19.80%、11.15%。

3.2 国家高粱春播早熟区域试验结果

2010—2012年通杂126经过连续3年22点次的试验, 平均产量9 108.0 kg/hm2, 居第4位。与对照敖杂1相比有22个点表现增产, 增幅11.8%;与对照四杂25相比, 有12个点表现增产, 10个点表现减产, 增幅1.5%。

2012年全国平均产量9 258.0 kg/hm2, 居第6位。与对照敖杂1相比, 8个点全部增产, 增幅14.5%;与对照四杂25相比, 7点增产1点减产, 增幅6.4%。

2011年全国平均产量8 796.0 kg/hm2, 居第13位。与对照敖杂1相比, 7个点全部增产, 增幅9.1%;与对照四杂25相比, 2点增产5点减产, 减幅2.5%。

2010年全国平均产量9 268.5 kg/hm2, 居第9位。与对照敖杂1相比, 7个点全部增产, 增幅11.6%;与对照四杂25相比, 3点增产4点减产, 增幅0.9%。

3.3 国家高粱春播早熟生产试验结果

2013年7点次生产试验结果:平均产量7 924.5 kg/hm2, 排第4位。与对照敖杂1相比, 6点增产, 1点减产, 平均增产17.4%;与对照四杂25相比, 4点增产3点减产, 平均增产2.9%;与平均值相比4点增产3点减产, 平均增产1.1%。

4 栽培技术

4.1 适时播种

当10 cm耕层地温稳定在10℃以上, 土壤含水量在15%~20%时播种为宜, 通辽地区通常在5月5—15日抢墒播种, 播种深度3~5 cm, 覆土严密, 播后镇压, 播种时施用毒谷防治蝼蛄等地下害虫。

4.2 合理密植与施肥

该杂交种属于矮秆耐密品种, 中等肥力地块适宜种植密度为12.00万株/hm2左右, 上等肥力地块适宜种植密度为12.75万株/hm2左右。施用农家肥45 t/hm2作底肥, 二铵225kg/hm2作种肥, 施用适量钾肥, 用尿素300 kg/hm2作追肥[3,4]。

4.3 灌水

全生育期遇旱灌水, 在抽穗开花期或灌浆期浇丰产水。

4.4 适时收获

蜡熟末期是高粱最佳收获时期, 也就是穗下部阴面籽粒刚定浆时收获, 及时晾晒、脱粒, 以确保籽粒达到最高产量。

5 制种技术

母父本同期播种, 母父本行比5∶1, 留苗15万株/hm2, 栽培管理条件较好时产量3 750~4 500 kg/hm2。

6 适宜推广区域

内蒙古通辽和赤峰, 吉林中西部、黑龙江第Ⅰ积温带适宜种植该品种, 注意防丝黑穗病。

参考文献

[1]杜江洪, 张立媛, 王显瑞, 等.赤峰地区旱地高粱高产栽培技术模式[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1 (5) :102.

[2]刘世兴.丘陵地区杂交高粱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19) :113-114.

[3]邱玉春, 陈凤军, 吴晓辉.松嫩平原推广杂交高粱应该注意的问题[J].农业与技术, 2005 (2) :13-25.

三个杂交选育的优质特色肉猪新品种 篇2

“滇撒猪配套系”延续了“撒坝猪”的品种特征,具有抗病力强、耐粗饲、繁殖率高、肉质好等特点,其产崽数、日增重、料肉比、瘦肉率、抗逆性等经济性状都有显著提高。配套系父母代母猪经产崽每胎平均12.61头,商品肉猪日增重869克,料肉比2.88:1,瘦肉率达61%,肉质、肌间脂肪3.47%,能大量利用农副产物,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价值和经济效益(彩图参见77页图9)。(云南省楚雄州种猪种鸡场 赵忠保 邮编:675000)

2、鲁农I号猪配套系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和莱芜市畜牧办公室共同选育的“鲁农I号猪配套系”为3系配套,各专门化品系特征明显,遗传性能稳定。ZFY系种猪为第一父本,初产母猪平均窝产崽数11.14头,经产母猪平均窝产崽数11.81头,159天可达100公斤体重,胴体平均背膘厚22.9毫米,增重1公斤平均需2.58公斤饲料,胴体瘦肉率66.15%。ZFD系种猪为配套系第二父本,167.37天可达10C公斤体重,胴体平均背膘厚19.0毫米,增重1公斤平均需2.55公斤饲料。胴体瘦肉率69.50%,屠宰率为73.95%。ZML系种猪为配套系母本,初产母猪平均窝产崽数12.20头、产活崽数11.27头;经产母猪平均窝产崽数14.81头、产活崽数12.81头;25-00公斤肥育期平均日增重510克,胴体平均背膘厚33.0毫米,增重1公斤平均需3.32公斤饲料,胴体瘦肉率50.15%。

“鲁农I号猪配套系”商品猪被毛分为白色、红色和黑色三种,174天可达100公斤体重,背膘厚13.6毫米,增重1公斤平均需2.99公斤饲料,胴体瘦肉率58.39%,眼肌面积40.11平方厘米,肉质优良。

杂交选育 篇3

1 选育经过

1.1 母本品种来源

母本51A系黄冈市农科院、湖北农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选育。

1.2 父本材料来源

冈恢988是黄冈市农业科学院用先恢207和冈恢38杂交经系谱法多年多代选择而成的一个强配合力优质恢复系。先恢207为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选育的优质晚稻恢复系, 冈恢38为黄冈市农科院选育的高结实率、强配合力恢复系。

1.3 父本选育过程

2005年用先恢207作母本与冈恢38作父本进行有性杂交;2006年春海南种植F1代50株苗, 去杂混收3 000粒;2006年夏季在湖北种植F2代群体2 000株, 群体性状分离程度大, 选择茎秆粗壮、穗大、结实率高的优良单株30个, 结合室内考种, 保留米质外观好的单株18个;2007年春海南种植F3代18个株系, 从5个综合性状表现好的株系中各选10个优良单株, 结合室内考种和米质分析结果, 保留20个优良单株;2007年在湖北种植F4代20个株系, 从中选择茎秆粗壮、穗大结实率高的单株, 并结合室内米质观察, 保留优良单株35株;2008年春在海南种植F5代35个株系, 从中选择综合性状优良整齐的12个株系作父本与51A等进行初次配组;2008年在湖北种植配组组合及优质株系, 并进行组合株系比产鉴定, 组合51A/恢9-8-8表现优势强、米质优、熟期适宜, 且恢复系恢9-8-8株系农艺性状较稳定, 暂定名为冈恢988 (选育流程见图1) 。

1.4 杂交组合配组过程

2008年春在海南用51A与恢9-8-8进行初配, 表现为米质优、生育期适中、丰产性好等特点, 2009年用冈恢988与51A进行大量测配;2010年进行组合品比试验和小面积制种;2011年进行联合品比试验;2012年参加湖北省双晚区试;2013年参加湖北省双晚区试续试和生产试验 (选育流程如图2) 。

2 组合主要特征特性

2.1 生育期适宜

全生育期117.6 d, 比对照金优207短0.3 d, 熟期适宜。

2.2 形态特征

株型适中, 茎秆较壮, 剑叶中长、较宽、直, 叶下禾, 穗型较大, 着粒均匀, 谷粒长形, 稃尖紫色, 无芒, 田间生长势较旺。

2.3 农艺性状

株高109.1 cm, 穗长24.8 cm, 全生育期117.6 d, 比对照金优207短0.3 d, 属中熟型双季晚籼稻。

2.4 产量性状

有效穗数283.5万穗/hm2, 每穗总粒数157.2粒, 每穗实粒数115.8粒, 结实率73.66%, 千粒重28.10 g。

2.5 制种产量较高

由于母本51A柱头外露率高、开花习性好, 加之父本冈恢988穗大粒多、花粉量大, 制种产量较高。

2.6 品质性状

出糙率82.2%, 精米率73.8%, 整精米率68.6%, 粒长7.2mm, 长宽比3.1, 垩白粒率19%, 垩白度2.8%, 直链淀粉含量19.6%, 胶稠度50 mm, 米质综合评价达国标二级优质稻谷质量标准。在省区试中米质综合评价达到国标二级优质稻谷质量标准, 优于对照金优207二个等级, 适口性好。

2.7 抗性性状

感白叶枯病、稻瘟病, 抗性指数5.1。

3 种植表现

2010年进行了品比试验, 产量7 927.5 kg/hm2, 比对照金优207增产6.87%;稻米垩白粒率9%, 直链淀粉含量17.1%, 米质优, 达国标一级。

2011年进行了联合品比试验, 产量6 930.0 kg/hm2, 比对照金优207增产3.09%;稻米垩白粒率14%, 直链淀粉含量19.5%, 米质优, 达国标二级。

2012年湖北省晚籼品种区试中平均产量8 171.25 kg/hm2, 比对照金优207增产1.19%。7个试点中, 6个试点增产, 增产点占86%, 表现出丰产性、稳产性好。

2012年湖北省晚籼品种区试, 出糙率82.2%, 精米率73.8%, 整精米率68.6%, 粒长7.2 mm, 长宽比3.1, 垩白粒率19%, 垩白度2.8%, 直链淀粉含量19.6%, 胶稠度50 mm, 米质综合评价达国标二级优质稻谷质量标准。

4 适宜种植范围

该品种适合于湖北省稻瘟病无病区或轻发区作双季晚稻种植。

5 与相关品种间的差异

5.1 冈恢988与双亲差异比较

由表1可知, 与先恢207相比:冈恢988播始历期长4 d, 穗较长, 千粒重较大, 茎秆较粗壮, 差异性比较显著。与冈恢38相比:冈恢988播始历期短1 d, 株高矮些, 穗长略短, 千粒重稍轻。

注:2012年5月10日播种, 样本群体数20株, 单本种植, 插植规格16.7 cm×20.0 cm。

5.2 与对照金优207比较

51优988株高109.1 cm, 比对照金优207高6.6 cm;每穗粒数157.2粒, 比对照金优207多22粒;千粒重28.1 g, 比对照金优207重0.75 g;表现为穗大、粒多、粒重。

51优988米质达到国标二级优质稻谷质量标准, 而对照金优207米质未达国标。51优988在区试中平均产量8 171.25kg/hm2, 比对照金优207增产1.19%, 增产试点占86%。

6 栽培技术

6.1 培育壮秧

6.1.1 整地施肥。

6月18日平整秧田, 厢宽1.8~2.0 m。施进口复合肥225 kg/hm2作基肥。

6.1.2 播种。

6月20—23日播种, 播量187.5 kg/hm2, 按厢宽2 m、厢长27 m播种1 kg, 做到稀播匀播。

6.1.3 日常管理。

1叶1心苗床用15%多效唑2 250 g/hm2对水1 500 kg/hm2喷雾, 促进形成分蘖壮秧。1叶1心和3叶1心时各追尿素75 kg/hm2。注意防治稻纵卷叶螟、稻蓟马危害。

6.2 科学移栽, 合理密植

6.2.1 大田整地。

前茬收获后, 结合整地分别深施碳铵、氯化钾、过磷酸钙750.0、75.0~112.5、750.0 kg/hm2。

6.2.2 及时移栽。

7月20日前后秧龄30 d内带水带药移栽, 移栽时在秧田打1次防虫药。按16.7 cm×20.0 cm或16.7cm×23.3 cm规格插植, 穴插2粒谷苗。

6.2.3 日常管理。

移栽后前5 d深水返青, 返青后灌浅水促分蘖, 够苗后及时晒田。移栽后5~7 d追尿素75.0~112.5kg/hm2, 栽后12~15 d追尿素、氯化钾各75.0~112.5 kg/hm2[1]。结合拌除草剂防治杂草, 保持水层2~3 d。注意防治螟虫、稻蓟马。加强对稻瘟病和稻曲病的防治, 在抽穗前和破口时用井冈霉素和三唑酮各防治1次。加强防治稻飞虱, 用扑虱灵或蚍虫啉喷施, 或用敌敌畏拌细土选晴天中午撒施。确保9月10日前齐穗, 如穗期遇低温时可用九二○30 g/hm2促其抽穗。9月初始穗, 用杀虫双3 000 g/hm2对水喷施防白穗[2,3]。

6.3 适时收获

当85%以上的谷粒黄熟时可收割。

7 制种技术

7.1 播差期

夏秋制父母本播差期 (33±1) d。

7.2 播期与花期

夏制第1期父本、母本播种时间分别为5月25日、6月26日, 8月15日始穗;第2期父本播种、始穗时间分别为5月31日、8月19日。秋制第1期父本、母本播种时间分别为6月5日、7月7日, 8月26日始穗, 第2期父本播种、始穗时间分别为6月11日、8月31日。

7.3 施肥

大田施尿素、氯化钾、过磷酸钙分别为150.0、75.0~112.5、750.0 kg/hm2作底肥。父本移栽后5 d追施尿素37.5kg/hm2, 母本移栽后5 d父母本共追施尿素112.5 kg/hm2, 母本移栽后10~12 d追施氯化钾、尿素各75.0~112.5 kg/hm2。

7.4 插植

父母本行比按2∶11, 父本、母本株行距分别为20.0 cm×20.0 cm、13.3 cm×16.7 cm, 母本与父本相隔20 cm。为方便农事操作, 与母本行垂直间隔6 m设置走道。

7.5 花期预测与调节

第1期父本5月25日、6月5日播种的分别于7月15日、7月25日剥查父母本幼穗, 预测花期, 如父母本花期不遇应及时调节。在幼穗分化四期, 为延缓生育进程2~3 d, 喷施多效唑2 250 g/hm2。为促进水稻提早抽穗1~2 d, 破口时喷九二○15~30 g/hm2。

7.6 割叶与喷施九二○

在稻穗破口时对父母本割叶, 瘦田轻割或不割, 肥田重割。在母本始穗时喷施九二○, 连续3 d用量共255 g/hm2, 3次喷施比例3∶5∶9[4]。

7.7 赶粉

每天用竹竿赶3次粉。观察父本的开花与散粉时间, 始花期赶1次粉, 第2、3次赶粉时间与头一次赶粉时间间隔30 min。

7.8 隔离去杂保纯

在制种田周围不能种植与制种花期相隔±15 d的水稻品种。在抽穗期对父母本去杂, 提高种子纯度。

7.9 病虫害防治

苗期防治稻蓟马, 孕穗、分蘖、抽穗期防治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 同时孕穗期注意纹枯病的防治, 盛花期防治稻粒黑粉病, 用克黑净喷施2次。

7.1 0 适时收获

母本成熟时及时收晒。在收割母本前先割掉父本, 保证种子纯度。

摘要:介绍了晚籼杂交水稻新品种51优988的选育经过, 总结其特征特性、栽培技术和制种技术, 以期为51优988的种植提供参考。

关键词:晚籼,杂交稻,51优988,选育,栽培技术,制种技术

参考文献

[1]徐庆国.超级稻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对策讨论[J].作物研究, 2006 (1) :13-16, 25.

[2]毛淑云, 康志明.水稻平衡施肥实验研究[J].吉林农业, 2010 (6) :115-116.

[3]程式华, 曹云勇.杂交水稻水稻制种技术[M].北京:金盾出版社, 2005.

杂交选育 篇4

【关键词】杂交玉米;齐玉98;选育;栽培技术

齐玉98是安徽华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自交系J98为母本,以自交系R98为父本选育的单交玉米新品种。该品种2009年参加公司组合比较试验,2010参加安徽省玉米品种联合鉴定试验,2011-2012年连续两年参加安徽省玉米品种区域试验,2013年参加安徽省玉米品种生产试验。2014年10月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皖玉2014012)。

1.选育经过

母本J98:郑58//齐319/X178,2005年正季以国内改良瑞德系郑58为母本,以P群齐319/X178F1为父本杂交,经海南加代、连续自交、系谱定向选育,于2008年正季育成稳定系J98。父本R98:昌7-2变异株,2004年正季从黄改系昌7-2中发现早熟变异株,经连续自交、海南加代、定向选育,于2007年正季育成稳定系R98。2008年冬在海南三亚以J98为母本,R98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2009年参加公司多点、多生态区组合比较试验,表现突出。

2.特征特性

株型半紧凑,叶片上冲,果穗筒型,穗轴白色,籽粒黄色,半马齿型。2011-2012年连续两年安徽省玉米品种区域试验结果:平均株高255㎝、穗位106㎝、穗长16.2㎝、穗粗5.0㎝、秃顶0.3㎝、穗行数15.9、行粒数32粒、出籽率86.9%、千粒重364.5g。抗高温热害2级(相对空秆率平均1.05%)。全生育期102d左右,比对照品种弘大8号晚熟1d。

3.产量表现

2010年参加安徽省联合鉴定试验,平均产量为每亩553.4㎏,较对照增产13.24%,7个试点全部增产,增产极显著。2011年参加安徽省玉米品种区域试验(A组),平均产量为535.7㎏,较参试品种均值519.6㎏增产3.09%,较对照品种弘大8号增产8.78%,8个试点7点增产,增产极显著。2012参加安徽省玉米品种区域试验(A组),平均产量为633.1㎏,较对照品种弘大8号增产8.49%,8个试点全部增产,增产极显著。2013年参加安徽省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457.7㎏,较对照品种弘大8号平均增产3.21%,7个试点6点增产,增产极显著。

4.品质表现

2013年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品质鉴定结果:容重788g/L,粗蛋白质(干基)12.42%,粗脂肪(干基)4.15%,粗淀粉(干基)69.30%,达到安徽省普通玉米品种审定质量指标。

5.抗性表现

经安徽农业大学植保学院接种鉴定,2011年抗小斑病(病级3级),高抗南方锈病(病级1级),中抗纹枯病(病指33),中抗茎腐病(发病率20%);2012年中抗小斑病(病级5级),中抗南方锈病(病级5级),感纹枯病(病指59),感茎腐病(发病率35%)。

6.栽培技术要点

6.1适时抢墒早播

提倡夏玉米麦后免耕贴茬机播,有利于开花授粉期避开7月中、下旬高温寡照等不利气候影响,防止粗缩病的发生和危害;同时,随着夏收夏种时间缩短,适时早播和免耕贴茬机播,可延长玉米有效生长期,增加有效积温,避免芽旱芽涝和后期低温影响,保证玉米充分成熟,实现籽粒饱满和增加粒重。

6.2抓好播种质量

首先,抓好足墒播种,播种墒情以土壤相对含水量在75%左右为宜。若墒情合适,可在小麦收获当天完成玉米播种;若墒情不好,可先播后灌,避免影响机播,延误农时。播种时推荐大田等行距种植,行距60㎝,以利于机收果穗。若播种时施用种肥或种、肥同播,应做到肥、种分离,施肥深度一般在6-8㎝,以防止肥料离种子太近而“烧苗”;其次,适当增加播种量,保证每亩密度3500-3800株,以保证有足够的基本苗数;另外,还要注意播种深浅适宜,提倡机械播种。机械播种有利于保证深浅一致、出苗整齐。一般墒情好的地块,播深以4㎝为宜;粘土或土壤过湿时,播种宜浅,以3㎝为宜。

6.3加强苗期管理

在玉米播后,可選择乙草胺等芽前除草剂进行地面喷雾,喷雾时应选择无风晴天进行,喷雾要均匀,不重喷,不漏喷;苗后茎叶处理时,可选择烟嘧磺隆+莠去津等苗后除草剂进行茎叶喷雾,喷雾时尽量避免直接喷到玉米;若草害严重,在玉米苗高达到30㎝以上时,也可选择百草枯等触杀灭生除草剂定向喷雾,但必须注意不能喷到玉米。及时间苗定苗,玉米3叶期间苗,5叶期定苗,间苗定苗要与种植品种密度要求相适应,根据行距确定株距,去除小株、弱株、病株,对有缺苗断垄的地方采取留双株的方式保证合理的留苗密度。中期管理时及时清除分蘖和空秆,改善群体通风透光条件,减少养分消耗。合理施用提苗肥,应根据产量指标和地力的具体情况,确定玉米施肥量,高产地块要特别注意增施磷、钾肥和微肥。推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应用玉米专用配方肥。夏播玉米可利用冬小麦的有机肥和磷肥的后效作用,可不施有机肥、少施磷肥。提苗肥在间苗或定苗后施用,将氮肥总量的30%左右加全部磷、钾、硫、锌肥,沿幼苗一侧开沟深施(15-20㎝),以促根壮苗。做好及时排灌,玉米苗期耐旱怕涝,遇暴雨积水要及时排涝,防止芽涝和苗涝,若持续干旱,田间持水量低于55%时要及时浇水。

6.4重视中后期管理

加强肥水管理,玉米拔节后,对肥水的需求逐渐增多,尤其是大喇叭口期以后,对肥水条件的要求更高,这一时期是决定玉米产量的关键时期。首先,要重施攻穗肥。穗肥以速效氮肥为主,在玉米大喇叭口期集中追施,施肥量占总氮量的50%-60%。追肥时应集中靠近根部穴施或条施后深覆土。其余肥料,在玉米灌浆期一次性追施。其次,还应及时浇水,玉米拔节后适宜的田间持水量为70%-80%,这一时期玉米耐涝怕旱,必须保持田间充足的水分供应,保证地皮见湿不见干,遇有旱情要及时浇水灌溉。注意防止倒伏,采取合理密植、施肥、蹲苗、中耕培土以及去除小、弱、空株等措施预防倒伏。若密度过大、遭遇大风,小喇叭口期前出现倒伏,可不采取措施,靠植株自我调节进行恢复,基本不影响产量。小喇叭口期后出现倒伏,应及时扶正,并浅培土,以促根下扎,增强抗倒伏能力,恢复叶片自然分布状态,降低产量损失。

6.5及时防治病虫害

玉米从播种到苗期预防的病虫害主要有粗缩病、丝黑穗病、苗枯病、灰飞虱、二代粘虫、玉米螟、蓟马和地下害虫等;夏玉米穗期是多种病虫的盛发期,主要有玉米蚜、三代粘虫、小斑病、大斑病、茎腐病、纹枯病、南方锈病等。玉米病虫害应采取综合措施进行防治,地下害虫可在播种前撒施毒土或毒饵进行防治;灰飞虱、蚜虫、蓟马、红蜘蛛等可选择吡虫啉+阿维茵素叶面喷雾防治;玉米螟、粘虫可选择甲维盐+氯虫笨甲酰胺全株喷雾防治;玉米主要病害可选择多菌灵+代森锰锌+甲基托布津全株喷雾进行防治。玉米病虫害应结合当地植保部门病虫情报和防治措施,适时进行防治。

6.6适当晚收

玉米杂交种锦成九选育技术报告 篇5

1.1 品种来源

锦成九是由锦州农业科学院于2008年冬在海南以自选系锦2188为母本, 自选系锦2023为父本组配而成的中晚熟玉米单交种。母本来源于美国杂交种×7922选系, 父本来源于铁0255×丹黄34×昌7-2选系。

1.2 选育经过

母本锦2188:来源于美国杂交种与7922二环选系, 经南北方连续6代自交选育而成。父本锦2023:来源于铁0255×丹黄34×昌7-2为基础材料, 经南北方连续6代自交选育而成。

锦成九于2009年参加院级中晚熟组鉴定试验, 2010年参加院级中晚熟组品比试验及异地鉴定试验, 产量及综合性状表现突出。2011年参加辽宁省中晚熟组预备试验, 2012-2013年参加辽宁省中晚熟组区域试验, 同时2013年参加辽宁省中晚熟组生产试验。

试验结果表明, 锦成九 (锦505) 具有高产, 稳产, 抗性好, 适应性广, 后期籽粒脱水快, 商品品质优等特点。

世代繁殖过程如下:

2 品种特征

2.1 植株性状

该品种幼苗叶鞘紫色, 叶片绿色, 叶缘紫色, 苗势强。株型半紧凑, 株高284cm, 穗位106cm, 成株叶片数19~21片。花丝浅紫色, 雄穗分枝数5~13个, 花药紫色, 颖壳绿色。

2.2 经济性状

果穗筒型, 穗柄短, 穗长17.9cm, 穗行数16~20行, 穗粗5.4cm, 穗轴红色, 籽粒黄色, 粒型为马齿粒, 百粒重34.7g, 出籽率86.2%。一般667m2产750~800kg。

2.3 生育期

辽宁省春播生育期129d左右, 需活动积温2877℃。属中晚熟玉米杂交种。

2.4 抗逆性

经2012~2013两年人工接种鉴定, 感大斑病 (1~7级) , 抗灰斑病 (1~3级) , 感弯孢菌叶斑病 (1-7级) , 感茎基腐病 (1~7级) , 中抗丝黑穗病 (发病株率0.0~6.4%) 。

2.5 品质

该品种外观品质优, 籽粒黄色, 商品价值高, 经测定, 籽粒容重740g/L, 粗蛋白含量9.79%, 粗脂肪含量4.26%, 粗淀粉含量73.99%, 赖氨酸含量0.31%, 属于优质玉米品种。

3 父、母本特征特性

3.1 母本

辽宁省春播生育期129d左右, 需活动积温2868℃左右。幼苗叶鞘紫色, 叶片绿色, 叶缘浅紫色, 苗势强。株型紧凑, 株高180cm, 穗位110cm, 成株叶片数17片。花丝浅紫色, 雄穗分枝6~7个, 花药紫色, 颖壳绿色。果穗筒型, 穗柄短, 苞叶中, 穗长18cm, 穗行数14~16行, 穗轴红色, 籽粒黄色, 粒型为马齿, 百粒重33g, 一般亩产400~450kg。

突出特点:根系发达茎秆坚韧, 活秆成熟, 适应性广, 籽粒后期脱水速度快, 商品品质好。

抗逆性:抗倒伏, 抗病、较耐瘠薄、抗旱耐涝。

3.2 父本

辽宁省春播生育期131d左右, 需活动积温2906℃左右。幼苗叶鞘绿色, 叶片绿色, 叶缘绿色, 苗势强。株型紧凑, 株高220cm, 穗位140cm, 成株叶片数21片。花丝浅紫色, 雄穗分枝3~5个, 花药紫色, 颖壳绿色。果穗筒型, 穗柄短, 苞叶中, 穗长15 cm, 穗行数16~18行, 穗轴白色, 籽粒黄色, 粒型为马齿, 百粒重39g, 一般667m2产300~350kg。

突出特点:根系发达, 活秆成熟, 适应性广, 籽粒后期脱水速度快, 商品品质中上。

抗逆性:抗倒伏, 抗病、较耐瘠薄、抗旱耐涝。

4 省区域试验结果

4.1 预备试验

2011年参加辽宁省中晚熟组预备试验, 全省设6个试验点, 5个点增产, 1个点减产, 平均667m2产766.9kg, 比对照增产18.3%, 列参试品种第18位。

4.2 区域试验

2012~2013年参加辽宁省玉米中晚熟组区域试验, 12点次增产, 1点次减产, 两年平均667m2产776.2kg, 比对照郑单958增产10.5%, 居第2位。

4.3 生产试验

2013年参加辽宁省中晚熟C组生产试验, 全省设11个试验点, 5个点因灾报废, 6个点增产, 0个点减产, 平均667m2产743.5kg, 比对照种郑单958增产10.2%, 居生产试验C组第3位。

5 栽培技术要点

5.1 选地与施肥

应选择土质较肥沃的中等或中上等地块种植。底肥每667m2施农家肥2000kg以上, 施磷酸二铵10~15kg、硫酸钾10~15kg (注意种、肥隔离) , 大喇叭口期667m2追施尿素25~30kg, 或播种时一次施入玉米缓释型复合肥40-50kg/667m2。

5.2 播期与种植形式

播前要精细整地, 地温要确保稳定10℃以上进行播种, 以保全苗。在辽宁地区春播一般在4月中、下旬播种为宜。种植形式以清种为宜。适宜密度3500~4000株/667m2。

5.3 加强田间管理

播前要采用种子包衣技术或药剂拌种防治地下害虫, 中耕或药剂除草, 生育期间注意及时防治粘虫、玉米螟 (用颗粒剂或赤眼蜂防治玉米螟) 等病、虫害。

6 制种技术要点

6.1 选地与隔离

需要选择中上等肥力、排灌方便的平地。选择隔离不少于300m的地块。

6.2 播种

辽宁省一般在4月中、下旬播种为宜, 父本与母本同期播种。父母本行比以1:5或1:6为宜, 母本密度5500株/667m2, 父本密度3500株/667m2。

6.3 管理与病虫害防治

底肥667m2施优质农家肥2000kg, 磷酸二铵20kg, 中耕时 (6月中上旬) 追尿素20~30kg。用玉米种衣剂对父母本进行包衣, 可防苗期地下病虫害。

6.4 种子生产要点

在定苗、拔节期、抽雄期要严格除杂去劣。母本去雄必须彻底干净, 授粉结束后要及时割除父本, 以防混杂, 收获前可站杆扒皮晾晒, 加速降水。收后及时晾晒, 待水分降至15%时即可脱粒。

7 适宜地区

杂交选育 篇6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母本斑鳜、父本鳜均来源于长江干流池州江段和长江支流秋浦河水域,经安徽省池州市秋浦特种水产开发有限公司多年养殖驯化、繁育与选育后代。

杂交一代(F1),2010年4月下旬,挑选性腺成熟的雌性斑鳜0.5~1.0 kg/尾、雄性鳜2.0~3.0 kg/尾,注射鱼用促排卵素(LHRH-A2)+地欧酮(DOM)混合剂进行催产,人工授精,受精卵于四大家鱼孵化环道内流水孵化,孵化水温20~25℃。出膜后4 d,投喂团头鲂、草鱼鱼苗开口,培育1周后,鱼苗全长达1 cm,转入4.0 m×3.0 m×1.4 m水泥池中培育,配备增氧设备。转入水泥池时,投放密度4 000尾/m2。鱼苗达2~3 cm后,进行分稀,放养密度为1 000尾/m2,直至培育到5~6 cm鱼苗。培育期间,保持水质清新、饵料鱼适口、投放充足。

选育一代(G1):杂交子一代(F1)经人工养殖后,雌、雄鱼性腺发育正常。在杂交一代中挑选偏长体型、体色斑块相近、规格一致的2龄雌、雄鱼作为亲本,配组后自然交配产卵。人工催产、受精卵孵化和鱼苗培育过程、培育条件同杂交一代。

1.2 试验方法

养殖网箱设置在池州市白洋河圩区50 000 m2的大型池塘内,网箱设置水域水深5.0~7.0 m。网箱规格为4 m×3 m×2 m,为敞口、框架浮动式网箱。网箱于鱼种放养前10 d投入,以利水生生物附着。试验期间水温10~28℃,水体透明度0.9~1.5 cm,p H值6.7~8.0,溶氧量5.8~11.2 mg/L。

网箱放养时,分别筛选规格整齐、相近的杂交一代、选育一代鱼苗(体长5~6 cm),按1 000尾/箱密度放养。试验期间,每隔2~3 d补饵1次,保证饵料鱼规格适口、数量充足,经常观察鱼体吃食情况变化等。同时,注意水质、水位变化。

试验自2011年7月10日开始,12月20日结束,养殖163 d。测量初始放养时鱼苗体重,每月定期抽样测量,试验结束后,统计成活率、投饵量,计算日均增重率、饵料系数。

2 结果

斑鳜(♀)×鳜(♂)杂交一代(F1)与选育一代(G1)当年鱼苗网箱养殖试验结果(表1)。在相同放养规格和放养密度的条件下,杂交一代(F1)1龄鱼平均成活率91.8%,日均增重率为1.34 g/d,平均饵料系数为5.6。选育一代(G1)1龄鱼平均成活率92.7%,日均增重率为1.42 g/d,平均饵料系数为5.7。杂交一代(F1)与选育一代(G1)在成活率、日均增重率、饵料系数上均无显著差异(P>0.05)。

斑鳜(♀)×鳜(♂)杂交一代(F1)与选育一代(G1)当年鱼苗网箱养殖逐月抽样生长情况(图1)。试验期间,自8月开始,选育一代(G1)生长略快于杂交一代(F1),但两者间的生长差异不显著(P>0.05)。

3 讨论

3.1 杂交一代与选育一代网箱生长性能

研究报道,斑鳜当年鱼苗池塘养殖平均体重仅为40~60 g[14]。斑鳜成鱼网箱养殖中一般投放大规格鱼种或1龄鱼种,因气候、养殖、管理水平不同,生长性能也表现有一定的差异。在辽宁丹东网箱养殖条件下,投放50~60 g斑鳜鱼种,养殖6个月,平均体重213 g[15]。在湖北宜昌,投放50 g斑鳜鱼种,放养密度25尾/m2,养殖260 d,平均体重420 g,成活率92%[16]。在福建永定,投放100~150 g斑鳜鱼种,放养密度28~32尾/m2,养殖10个月,平均体重415~485 g,成活率89.3%~93.9%[17]。在广西梧州,投放25~30 g斑鳜鱼种,放养密度25尾/m2,养殖500d,平均体重453 g,成活率93.9%,饵料系数5.2[18]。本试验中,斑鳜(♀)×鳜(♂)杂交一代、选育一代当年鱼苗经6个月饲养,平均成活率91.8%~92.7%,平均体重即可达到220~230 g,已达到斑鳜养殖2年的效果。这表明经种间杂交、后代选育,杂交一代、选育一代的生长性能得到明显提高,可明显缩短养殖周期、实现2年内上市。

斑鳜(♀)×鳜(♂)为同属种间杂交,不能自然交配繁殖。生产中,杂交一代(F1)需通过人工授精获得,规模化苗种生产存在一定技术难度。此外,杂交一代(F1)在体型、体色、生长性能上还存在一定的变异,这可能与本试验中父本鳜经过多年繁殖、选育,种质较纯;而母本斑鳜驯化、选育时间相对较短,遗传变异大,致使杂交一代表型产生明显变异。目前,杂交一代(F1)尚难直接应用于生产实践。

由于杂交一代(F1)可自行繁殖产生(F2)。为避免(F2)因随机交配而出现明显的性状分离,我们对杂交一代(F1)个体进行了个体选择,从中筛选了216尾体型偏斑鳜、体色一致、具有明显生长优势个体留种;改变随机交配方式,进行同型个体交配(非自由交配)。本试验中,选育一代(G1)体型、体色变异程度也较F1明显降低,生长速度比杂交一代(F1)提高5.9%,生长性能得到了一定改良,持续选育可望获得性能更稳定的新品系。

3.2 摄食习性与饵料系数

与鳜终生以鲜活饵料鱼为食相比,斑鳜经适当驯食后,可摄食鲜死饵料鱼、或冰鲜鱼块。本养殖试验中,斑鳜(♀)×鳜(♂)杂交一代、选育一代均具有与斑鳜相似的摄食习性,在鱼苗、当年鱼种养殖中容易驯食鲜死饵料鱼,这为鳜鱼养殖中食性改良提供了良好的育种材料。

玉米杂交种抚玉18号选育技术报告 篇7

玉米新品种抚玉18是抚顺市农业科学院2004年在所内以抚选7为母本, 抚选93为父本组配成。母本系抚7是1998年用郑58×瓦543组配成基础材料, 经所内、海南8代自交选育, 2004年植株性状基本整齐一致, 同时测配组合。父本系抚选93是1997年用丹340×掖502组配成基础材料, 经所内、海南9代自交, 选育2003年植株性状基本整齐一致, 同时测配组合。

抚玉18于2005年进行鉴定试验, 2006年产比试验。2007年参加辽宁省玉米中熟组预备试验。2008~2009年参加辽宁省玉米中熟组区域试验。2009年参加辽宁省玉米中晚熟组生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 增产效果显著, 稳产, 抗病, 抗倒伏, 适应性强。2010年通过辽宁省品种委员会审定。2010年开始在抚顺、铁岭、本溪、阜新、朝阳, 吉林地区开始生产试种并推广应用。

2 特征特性

2.1 幼苗与植株性状

幼苗叶鞘紫色, 叶片绿色, 叶缘紫色, 苗势强。花药黄色, 花丝淡紫色, 颖壳绿色。雄穗分枝11个, 株型半紧凑, 株高309厘米, 穗位125厘米, 成株叶片数20片。倒伏率1.6%, 倒折率6.3%, 穗柄较短, 苞叶中, 保绿度中。

2.2 果穗性状

穗长19.2厘米, 穗粗5.4厘米, 秃尖1.6厘米, 穗行数16~20行, 行粒数40粒, 穗轴白色。

2.3 籽粒性状

籽粒黄色, 粒型为马齿型, 百粒重31.7克。

2.4 生育期

生育期135天, 比对照辽单565生育期早1天, 属中晚熟玉米单交种。

2.5 抗病性

经2008~2009两年在沈阳农业大学植保学院接种鉴定, 大斑病1~3级 (R) , 茎腐病1~7级 (S) , 弯孢菌叶斑病 (1~5) 级 (MR) , 灰斑病 (1~5) 级 (MR) , 丝黑穗病最高值0.0~1.0% (HR) 。

2.6 品质

2009年10月30日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沈阳) 化验分析:籽粒容重768.0克/升, 粗蛋白含量9.66%, 粗脂肪含量4.58%, 粗淀粉含量72.34%, 赖氨酸含量0.24%。

3 产量表现

3.1 2007年参加辽宁省玉米中熟组预备试验

平均亩产729.9公斤, 比对照辽单565增产18.25%。

3.2 2008~2009年参加辽宁省玉米中熟组区域试验

11点次增产, 1点次减产, 两年平均亩产804.9公斤, 比对照辽单565增产8.7%。

3.3 2009年参加辽宁省玉米中晚熟组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710.4公斤, 比对照辽单565增产5.0%, 4个点增产, 2个点减产。

4 栽培技术要点

4.1 选地与播种期

选择中等肥力以上地块种植。适宜地区5月1日前后, 低温10℃以上播种。

4.2 合理密植与种植形式

清种亩保苗3800株, 其他种植方式亩保苗3800~400株。

4.3 合理施肥

每亩施优质农肥2000~3000公斤作基肥, 施复合肥20~25公斤, 锌肥1~1.5公斤, 6月下旬玉米大喇叭口期, 每亩追尿素25~30公斤, 或播前一次施玉米专用肥50公斤左右。

4.4 防虫

采用种子包衣防治地下害虫, 用杀螟灵一号等颗粒剂灌心或放赤眼蜂防治玉米螟。

5 制种技术要点

父母本行比1:6, 父本 (覆膜) 与母本同播, 一般母本亩保苗4500~4800株, 父本亩保苗3500株。

6 适宜种植区域

杂交选育 篇8

关键词:青贮,玉米,渝单25,开发价值

1 品种选育经过

渝单25号 (原代号S3405) 是由重庆市农科院玉米所经6年研究选育而成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粮饲兼用型青贮杂交玉米新品种。该品种以重庆市农科院自育自交系渝38为母本, 自育自交系渝35为父本组配选育而成。于2005—2006年参加重庆市区试, 2006年通过市区试、市生产试验。2007年1月通过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

2 产量表现

2.1 预试产量表现

2004年参加重庆市农科院品比及多点试验, 比对照雅玉2号显著增产。2006年参加广西预备区试667 m2平均产量566 kg, 比对照桂单22增产9.0%。2006年参加云南预试平均产量655.6 kg, 较对照兴黄单892增产8.7%。

2.2 区试产量表现

(1) 重庆市区试 (山区组) 。2005—2006年参加重庆市区试 (山区组) 667 m2平均产量555.15 kg, 比对照渝单8号增产6.57%, 比对照雅玉2号增产14.24%。

(2) 广西区试。2007年参加广西自治区玉米区试, 667 m2平均产量520 kg, 比对照桂单22增产10.1%。

(3) 国家区试。2007年参加国家玉米区试 (西南组) 表现较好。

2.3 生产试验结果

2006年参加重庆玉米生产5个试点667 m2平均产量567.76 kg, 比对照渝单8号增产6.06%, 比对照雅玉2号增产18.82%。

2.4 新品种展示

2007年参加重庆市农科院组织的国内山区玉米新品种展示, 渝单25号667 m2平均产量540 kg, 在国内17个参试品种中名列首位。

2.5 生产示范表现

2006年在武隆仙女山示范种植S3405组合玉米1.68 hm2, 667 m2平均产量533.8 kg, 比对照渝单8号增产11.5%。在百年未遇的特大干旱考验下, 该组合苗期长势旺, 抗病抗倒, 耐旱耐瘠力强, 产量高而稳, 增产效果显著。

2007年在武隆、酉阳等示范4.4 hm2, 在百年未遇的阴雨寡照下仍然表现高产稳产, 抗病耐阴湿力强, 其产量变幅为480~550 kg/667 m2;在湖北恩施产量达755 kg/667 m2, 增产优势明显。

3 特征特性

中熟, 全生育期134天, 比对照渝单8号长1天。株高2.68 m, 穗位高1.18 m, 叶片上举, 株型半紧凑。果穗长21.3 cm, 秃尖长0.9 cm, 穗行数15.6行, 行粒数41.8粒。籽粒黄色、半硬粒型, 出籽率81.01%, 百粒重32.48 g。田间表现抗倒抗旱耐瘠力强, 高抗多种病害, 具有茎叶清秀、活秆成熟、籽粒品质优等特点。经四川省农科院植保所接种鉴定, 具有多抗优点, 高抗玉米螟, 中抗纹枯病、丝黑穗病, 抗大斑病、小斑病、茎腐病。

4 营养品质

4.1 籽粒品质

2006年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 籽粒容重748 g/L, 含水分9.7%, 粗蛋白10.96%, 粗脂肪4.18%, 粗淀粉70.57%, 赖氨酸0.36%, 籽粒品质达到国家一级商品玉米标准。

4.2 茎叶品质

经重庆市畜科院质检中心检测, 在玉米收获时, 渝单25茎叶初水含量为55.66%, 含淀粉19.06%, 水溶性糖169.74 mg/g, 分别比渝单8号高47.68%、0.8%、110.09 mg/g, 而粗纤维含量比渝单8号低10.67%, 表明渝单25茎叶品质较优。

5 开发价值探讨

5.1 粮用

重庆及西南山区有20%~30%的农民仍以玉米为主食。渝单25籽粒外观品质、营养品质均较优, 尤其籽粒赖氨酸含量达0.36%, 接近优质蛋白玉米水平 (0.4%) , 可作山区农民的优质口粮。

5.2 青贮饲料用

渝单25籽粒产量高, 667 m2平均达550 kg, 可直接作畜禽上等饲料;收获时其茎叶清秀, 营养品质优, 青贮后是牛、羊等草食牲畜的优质饲料。

5.3 淀粉加工用

渝单25籽粒为半硬粒型, 角质淀粉含量较高, 是玉米淀粉粗加工及深加工的优质原料, 已有加工企业对其产业化开发达成合作意向。

5.4 能源开发用

渝单25生物质产量高, 其茎叶可作能源进行深度开发, 进行气化发电或提取、制作乙醇汽油。

6 适应种植地区

杂交选育 篇9

关键词:汉杨;杂交;新品种选育

中图分类号:S792.11;S722.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020(2015)03-0013-03

Breeding of Hybrid Poplar Varieties of Hanyang 2nd, Hanyang 3rd and Hanyang 8th

Mao Yan(1,2) Yuan Jichi(1)Hou Kaiju(3) Hou Mei(1)Leng Yanzhi(1)Zhou Zhongcheng(1)

(1.Hubei Ecology Vocational CollegeWuhan430200;College of Horticulture and Forestry Science,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Wuhan430070;3.Hubei Wildlife Fauna and Flora Conservation General StationWuhan430070)

Abstract: Hybrid poplar Varieties of “Hanyang 2nd” , “Hanyang 3rd” and “Hanyang 8th” were selected for twelve years and their fiveyearold individual timber volumes were 0.218 2 m3, 0.241 3 m3 and 0.218 2 m3 respectively. The values of their genetic gains were 15.18%, 26.08% and 15.18%,and then we will carry out regional planting test and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by preliminary test.

Key words:Hanyang; hybrid; new cultivars breeding

杨树生长快,轮伐期短,是重要的速生和人工造林树种,为保证其持续稳产、丰产和防止大面积病虫害蔓延发生;杨树的育种工作倍受世界主要栽植国的重视。英国学者Henry于1912年首次进行杨树人工杂交试验,此后,意大利、前苏联、美国等国也相继开展了杨树的育种工作。我国于1946年由叶培忠先生在甘肃天水首次开展的河北杨Populus hopeien与山杨P.davidana,河北杨与毛白杨P. tomentosa杂交试验为杨树育种工作的开端,经过科研工作者近半个多世纪的持续工作,现已在杨树引种、杂交育种、倍性育种以及借助生物技术开展杨树改良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1-2]。

湖北省在开展杨树人工杂交育种选择新品种方面已经进行了一些有益尝试:武汉市林果所从天然杂交种子中选出 “汉选1号”、 “汉选2号”、 “汉选4号”[3-4];湖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采用自然杂交育种策略,成功筛选出 “楚林1号”杨和 “楚林2号”杨[5]。监利县在中监杨雌株上采集种子选出 “长江杨”,以上三者均为天然杂交种子选优。湖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石首杨树研究所与华中农业大学通过以“Ⅰ-69杨”开展人工杂交,选育初的 “华石1号”、 “华石2号”等杨树新品种。以上天然或人工杂交均以“Ⅰ-69”、“Ⅰ-63”等为亲本,与上世纪湖北省广泛栽培的中嘉、中潜系列亲本相同,杨树遗传基因比较狭窄。为扩大杨树遗传基因并选择出杨树杂交品种,本世纪初利用湖北省引种并材质优良的鲁山杨(辽宁杨)、圣山杨(盖杨)、“Ⅰ-63杨”、“Ⅰ-69杨”、“Ⅰ-72杨”及湖北省原生杨树种小叶杨等进行杂交,现将初步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概况

试验林地武汉市黄陂区武湖乡杨树良种繁育基地,位于东经114°25′,北纬30°42′;年均温16.3℃;年降雨量1 100 mm;质地为沙壤。

1.2试验材料

采用湖北省国有林场管理站利用人工杂交获得并完成苗期选择的18个无性系[7-9],以及对照:“Ⅰ-72杨”、“鲁山杨”。18个杂交无性系的亲本见表1。

1.3试验方法

试验林采用随机区组设计,10株小区,3次重复;2009年3月造林,造林密度:4 m×6 m株行距。造林后调查基数,以后每年调查树高和胸径,观察病虫害和物候等。试验数据利用SAS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

2结果与分析

2.1生长情况调查

2013年12月对5 a生试验林调查,其结果见表2。分析可知,两个对照以鲁山杨生长量较好;而 “4144”、 “5107”、 “5201”等3个品系5 a生胸径、树高、单株材积达到均超过对照鲁山杨。

2.2方差分析

各品系胸径、树高、材积方差分析见表3。可以看出:各品系胸径、树高、材积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各重复间胸径、树高、材积无显著差异。

2.3多重比较

各品系单株材积多重比较见表4,可以看出:“5107”平均单株材积极显著优于对照品种鲁山杨(CK), “4144”、 “5201”显著优于对照鲁山杨(CK),因此可以 “4144”、 “5107”、 “5201”等3个杂交品系视为材积生长最为优势的1组; “5417”、 “4139”、 “5126”、 “5130”、 “5202”、 “6102”与对照品种鲁山杨(CK)无显著差异。利用鲁山杨、圣山杨与湖北原生小叶杨(属青杨派)派间杂交的子代( “6102”、 “6204”、 “6104”、 “6107”)生长量均比较小,其中表现较好的 “6102”与对照鲁山杨(CK)无显著差异。

2.4遗传力及遗传增益

胸径、树高、材积遗传力分别为0.92,0.94,87.47;其遗传力均比较大,可以对遗传增益进行估算, “4144”、 “5107”、 “5201”3个杂交品系单株材积相对于林分平均值的遗传增益为43.86%,57.81%,43.86%;相对于优势对照(鲁山杨),其遗传增益分别为15.18%,26.08%,15.18%。

3结论与讨论

(1)“4144”(♀)、“5107”(♂)、“5201”(♀)5a生单株材积达到0.218 2 m3,0.241 3 m3,0.218 2 m3,相对于对照(鲁山杨),其遗传增益分别为15.18%,26.08%,15.18%,通过初步试验结果,将进一步开展造林对比试验和区域化试验,为新品种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4144”(♀)、“5107”(♂)、“5201”(♀)等品种选育工作主要在武汉完成,因此暂命名为汉杨系列,并结合试验编号进行命名:“4144”为汉杨2号、“5107”为汉杨3号、“5201”为汉杨8号。

(2)“汉杨2号”、“汉杨3号”、“汉杨8号”的杂交组合分别是鲁山杨×圣山杨、69杨树×鲁山杨,圣山杨×鲁山杨,含有“Ⅰ-69杨”、“Ⅰ-72杨”、山海关杨等3亲本基因,由于“Ⅰ-69杨”、“Ⅰ-72杨”均为雌性,通过F2选育将其集中在同一子代中。鲁山杨、圣山杨是辽宁杨树研究所陈鸿雕等利用南方行黑杨“Ⅰ-69杨”、“Ⅰ-72杨”分别与北方型黑杨山海关杨杂交并经过集团选育而成[10],上世纪90年引种到湖北省。经过正反交和回交并在本地完成选育,增加南方型基因,“汉杨2号”、“汉杨3号”、“汉杨8号”其速生性显著优于其亲本鲁山杨、 圣山杨。

(3)“汉杨2号”、“汉杨3号”、“汉杨8号”选育工作主要在武汉及周边地区完成,需要进一步扩大造林试验范围,以确定其适生区;同时需要对试验林继续观察,以确定能否作为大径材品种栽培。

参考文献

[1]叶培忠.白杨繁殖育种[J].林业科学,1955,1(1):3746.

[2]李善文,张志毅,何承忠,等.中国杨树杂交育种研究进展[J].世界林业研究,2004,7(2):3741.

[3]吴益友,余健普,杨刚,等.南方型杨树优良无性系引选研究初报[J].湖北林业科技,1998,105(3):14.

[4]杨守坤,陈法志,余健普,等.无絮杨树品种的定向选育研究[J].湖北林业科技,2005,132(2):1519.

[5]胡兴宜,宋丛文,张新叶,等.湖北省杨树可持续育种策略研究与应用[J].湖北林业科技,2010,167(5):3640.

[6]樊孝萍,谯四红,杜克兵.黑杨派杨树新无性系物候期及生物学特性观测研究[J].湖北林业科技,2012,176(4):810.

[7]周忠诚,刘宗友,侯开举,等. 杨树杂交的两种新技术[J].林业科技开发,2008,22(1):4344.

[8]Zhou Zhongcheng, Liu Zongyou, Hou Kaiju, etc. Improvement of research on control pollination of poplar[J].Forestry Studies in China,2008,10(2): 137141.

[9]周忠诚,刘宗友,赵爱玲.杨树杂交试验与早期选择研究[J].湖北林业科技,2010,(2):1823.

[10]陈鸿雕,潘成良,刘志成,等.新杂交种辽宁杨、辽河杨、盖杨的选育[J].林业科技通讯,1995,11:618.

杂交选育 篇10

1 选育过程

恢复系恢987系用QJ-1迟熟优株经过钴辐射处理, 并经多代筛选育成。于1998年冬在海南种植观察M1并混收种子500g;1999年夏在金华单株种植M22 000株, 并从中选取优良单株52株, 冬季于海南种植株系 (M3) , 并用金23A不育系进行测交配组;2000年在金华观察鉴定F1的杂种优势和其相应的父本植株, 又从中选得较好的恢复单株13株 (M4) ;2001年春在海南加代恢复株系 (M5) , 再从中选得39株较好单株继续与金23A进行测交配组, 2001年在金华分别种植观察测交F1的杂种优势及其相关性状, 同时分系种植父本M6, 其中金23A/98-7株号表现综合性状较优, 定名为“恢987”, 相对应组合定名为金优987。2002春以禾优8号为组合名称在海南少量制种。2002~2008年在浙江、江西、湖北、安徽等多点试种, 表现高产稳产。

2 特征特性

2.1 农艺性状

金优987穗大粒多, 属大穗型组合, 分蘖力中等, 比对照协优46弱, 与Ⅱ优838相仿;株型紧凑, 茎秆粗壮, 抗倒性中上。作连作晚稻种植全生育期127.5d, 株高103.8cm, 栽落田苗107.25万根/hm2, 最高苗为351.30万根/hm2, 有效穗数247.95万穗/hm2, 成穗率为70.58%, 穗长为23.0cm, 穗总粒数为159.39粒, 穗实粒数为124.43粒, 千粒重为26.92g。作单季稻种植全生育期134.7d, 株高121.6cm, 分蘖率339.8%, 有效穗数255.00万穗/hm2, 成穗率为62.70%, 穗长为25.1 cm, 穗总粒数176.6粒, 穗实粒数为135.6粒, 千粒重为28.3g。

2.2 产量表现

2002年参加金华市区试, 产量7 243.80kg/hm2, 比对照协优46增产6.39%, 居参试组合首位, 增产达极显著水平。2003年参加金华市第2年区试, 产量7 680kg/hm2, 比对照协优46增产6.44%, 居参试组合首位, 增产达极显著水平。2004年参加金华市生产试验, 产量7 488.00kg/hm2, 比对照协优46增产12.8%。2002年以来在各地试种均表现高产稳产。

2.3 米质及抗性

据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检测中心分析:金优987作连作晚稻种植其糙米率82.0%, 精米率73.9%, 整精米率62.5%, 粒长6.8mm, 长宽比2.8, 垩白米率59%, 垩白度12.3%, 透明度1级, 碱消值7.0, 胶稠度52, 直链淀粉含量26.6%;叶瘟和穗瘟抗性平均级分别为4.7级和3.0级, 白叶枯病抗性平均级为3.4级, 褐稻虱的抗性为3.0级, 中抗白叶枯病和褐稻虱。作单季稻种植其糙米率81.0%, 精米率72.6%, 整精米率56.4%, 粒长6.8mm, 长宽比2.7, 垩白米率78%, 垩白度14.8%, 透明度3级, 碱消值6.1, 胶稠度49, 直链淀粉含量26.0%;稻瘟病综合指数为7.0级, 对白叶枯病抗性平均级为5级, 褐稻虱的抗性为9.0级。

3 高产栽培技术

据秧龄弹性试验结果, 秧龄在40~45d时, 金优987发生早穗超秧龄现象, 因此金优987的秧龄宜控制在35d以内。作单季稻种植其播种期参照Ⅱ优838, 秧龄25~30d;作连作晚稻种植比协优46提早2d左右播种, 秧龄不超过35d;大田用种量11.25kg/hm2, 播前进行种子消毒。并使用多效唑控苗促蘖, 培育壮秧[2,3,4]。移栽密度试验结果表明, 金优987稳产性好、适应性广, 在生产上一般密度为27cm×20cm, 争取有效穗数达到270万穗/hm2左右。在肥力水平中等田块, 随尿素施用量的增加, 其生育后期叶片增宽发披, 说明金优987是一个省肥的杂交籼稻新组合。在生产中施足基肥, 早施追肥, 增施磷钾肥, 促进分蘖, 提高茎秆硬度;后期控制氮肥用量, 视情况施用穗肥;在破口至灌浆初期进行叶面肥喷施防早衰。水浆管理上, 足苗后注意搁田壮苗健株防倒, 后期不能断水过早, 保持干干湿湿, 争取高产稳产。加强病虫害防治, 种子用402等药液浸种消毒[5,6];抓好稻瘟病、纹枯病、螟虫、稻虱等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摘要:阐述了杂交水稻金优987的选育过程和特征特性, 总结了其栽培技术, 以期为该品种的推广种植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杂交水稻,金优987,选育,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参考文献

[1]余小丽, 刘萍, 王健, 等.杂交水稻“金优987”引种试验小结[J].江西农业学报, 2006 (2) :50, 52.

[2]章志兴, 徐旱增, 方康书, 等.杂交稻金优987的品种特性及栽培要点[J].浙江农业科学, 2005 (4) :277-278.

[3]王景行.水稻新品种新丰2号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J].种业导刊, 2008 (5) :25.

[4]杨建昌, 陈忠辉, 杜永.水稻超高产群体特征及其栽培技术[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04 (4) :37-41.

[5]张大友, 董军芳, 徐殿云, 等.高产抗病优质水稻新品种盐粳9号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J].江苏农业科学, 2007 (4) :35-36.

本文来自 古文书网(www.gwbook.cn),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相关文章:

安全教练岗位责任书02-03

安全管理员工作总结02-03

职业规划作业要求02-03

电子病案规范化管理02-03

病案室02-03

病案工作02-03

临床病案02-03

病案检查总结02-03

病案年终总结02-03

病案制度自查02-03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安全教练岗位责任书 下一篇:病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