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内经济出现了结构性失衡,经济增长过热、流动性过剩与投资过热之间相互影响。通过对经济增长、流动性过剩和固定资产投资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发现经济增长过热与流动性过剩是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过热的主要原因。所以,实施适度扩张的财政政策、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及继续推进汇率制度的改革,是解决当前我国经济问题的政策选择。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投资过热分析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投资过热分析论文 篇1:
谈当前公共财政制度下国债支出结构的确定
摘要:自2003年我国经济出现了结构性投资过热的迹象,但分析1998~2002年五年来我国国债支出结构可以看出国债支出并不是导致结构性投资过热的原因。持续性国债支出结构确定应遵循公共财政的原则,本文对以后国债支出结构确定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结构性投资过热;公共财政制度;国债支出结构
作者:司增绰 王 铮
投资过热分析论文 篇2:
经济增长、流动性过剩与投资过热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内经济出现了结构性失衡,经济增长过热、流动性过剩与投资过热之间相互影响。通过对经济增长、流动性过剩和固定资产投资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发现经济增长过热与流动性过剩是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过热的主要原因。所以,实施适度扩张的财政政策、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及继续推进汇率制度的改革,是解决当前我国经济问题的政策选择。
关键词:经济增长;流动性过剩;投资过热;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中共中央政治局2007年11月27日召开会议,分析了当前经济形势,研究了明年经济工作。会议认为,2008年中国宏观调控首要任务为“两防”: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2007年7月26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又提出,要坚持把遏制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从现实情况来看,200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突破20万亿元大关,达到20.94万亿元,增长率为10.7%。2007年前三季度,GDP总量达到16604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5%。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持续超过人们预期,表现出典型的由投资过热引起的经济过热,并由此引发了通货膨胀。2007年8至10月,连续三个月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2006年同期增长超过6%。经济增长过热、流动性过剩、投资过热这三个问题正影响着我国经济长期发展战略的实现。
国内关于投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较多,但关于经济增长对投资影响的研究则较少。龚曙明(2007)认为,经济增长对固定资产投资年增长率的决定,主要取决于当年经济增长率和对下年经济增长率的预期,而上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年增长率对当年的经济增长率具有显著的推动效应;畅飞虎(2007)认为,投资周期与经济周期高度相关,投资的增长靠货币推动,投资的波动速度大于经济波动速度。
国内对于流动性过剩研究较多,大多数学者认为流动性过剩导致了投资过热。徐蔚(2007)认为,流动性过剩源于我国外汇储备激增,而外汇储备激增与我国国际收支政策失当密切相关。哮怀珍(2007)认为,我国流动性过剩的现实背景是经济全球化,或者说是由金融主导的经济全球化,现实基础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贸易和投资“双顺差”。张锐(2007)认为,过剩的流动性加剧了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性,导致国内投资过热。
自2003年以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都超过20%,投资过热已是不争的事实。易宪容(2004)认为,我国投资过热的源头是房地产投资,加息调控困难重重;周练石(2004)认为,我国的投资过热是局部行业投资膨胀引起的结构性经济失衡,我国经济还有较高的增长;白彦锋、王海波(2004)认为,地方政府在投资过热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嗣
经济增长过快、流动性过剩、投资过热等问题导致了我国经济的内部失衡。本文试图通过实证分析,研究经济增长及流动性过剩对我国投资过热的影响及其程度,为解决我国经济内部失衡问题提供一点理论依据及政策建议。
二、我国流动性过剩与投资过热现状
自2003年以来,我国投资持续超高速增长,一些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相当严重,存在比较严重的投资过热现象。这些行业的投资过热主要表现在投资增长过快、新开工项目过多、在建规模过大、投资结构不合理、生产资料供应偏紧和价格明显上扬等,其中,房地产、钢铁、电解铝、汽车、水泥等行业是全面投资过热。2006年国家计划把固定资产投资预期增长速度控制在18%,同时把经济的预期增长速度由上年的10%降为8%,并把单位产值能耗降低4%、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2%作为约束性指标。但是,这一计划并没有得到贯彻执行。2006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出现偏热,出现了过度和无序扩张:2006年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比2005年增长24.5%,其中房地产投资增长25.4%。在60多个行业中,有33个行业投资增幅超过30%;在31个省区市中,有9个省区市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超过30%,地区之间存在严重的产品结构趋同。2007年投资过热情况依然严重,当年1至10月,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仍然高达26.9%。
近年来出现投资过热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特别是金融体制的不健全。应当说,投资过热的最大“祸源”是流动性过剩。当前,我国流动性过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货币供应量增长过快。自2001年以来,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增速都在14%以上,远高于同期GDP增速。到2006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已达34.56万亿元,相当于GDP增速1.67倍,而美国这一比值仅为0.55,其他发展中国家比值也远低于我国。2007年以来,M2继续高位运行,定期存款活期化趋势加剧,货币流通速度加快,从而加速了流动性过剩。2006年,在M2供应量波动不大的时候,M1却急剧上升,增长速度超过了M2的增长速度。M1是现实的购买力,M1的快速上升,既加速了通货膨胀,又刺激了投资,加剧了投资过热。总之,我国货币供给量增长速度超过了经济增长速度。二是银行类金融机构存贷差进一步扩大。自1994年我国银行首次出现存款大于贷款以来,存款增速始终高于贷款增速,导致存贷差不断增大。近年来,在宏观调控控制信贷投放的影响下,存贷差迅速扩大。2006年11月,人民币贷存比下降到66.7%的历史最低水平,存贷差则达到了11.1万亿元的历史最高水平,银行内部过多的资金找不到合适的投资渠道。三是资产价格快速上涨。过剩的资金在寻找投资品种,房地产和股市成为首选。2003年至2006年,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分别上涨4.8%、9.7%、7.6%和5.5%。2007年10月份,我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9.5%,涨幅比上月高0.6个百分点,再创2006年以来的新高。自2005年11月以来,股市持续走强,股指迭创新高。2006年上证综指上涨130.4%,涨幅居全球之首。2007年以来,上证综指又大幅上涨,银行储蓄正在大搬家,流动性过剩正向股市等投资市场转移。
在这种情况下,中央银行只有不断地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来控制货币供应量。2007年就已调整10次之多,2008年1月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见表1)。
可见,我国内部经济正处于流动性过剩、投资过
热的失衡状态。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不可能无止境地提高下去,所以,我国必须在短期内找到根治流动性过剩与投资过热的治本之策。
三、我国经济增长与流动性过剩对固定资产投资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理论基础与假设
当前,我国经济失衡主要是机制性问题,经济增长过热、流动性过剩、投资过热等经济失衡问题互为因果、密切相关。其运行机理表现为:经济增长过热导致固定资产投资过度,产能增加,从而加快外贸出口增长;出口增长一方面通过加速数导致固定资产投资进一步增加,另一方面带来巨大贸易顺差,顺差又导致外汇储备过多,带来了人民币升值压力;升值预期引发热钱流入,而热钱流入和贸易顺差,导致了流动性泛滥,助长了国内房地产、股市等资产泡沫;泛滥的流动性加剧了银行放贷压力,而银行放贷又进一步刺激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并导致贸易顺差进一步扩大。因此,我国内部经济陷入了经济增长过热、流动性过剩、投资过热的恶性循环之中。
因此,对于经济增长、流动性过剩与固定资产投资之间的关系,本文作如下假设:
假设I:如果经济增长,则国内固定资产投资增加。
假设Ⅱ:如果流动性过剩增加,则国内固定资产投资增加。
(二)模型建立
1、根据假设I,并假设GDP增长率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之间是线性关系,可建立线性模型1:
Ll=β1+β2GDP+υ
(1) 式中的LGDP表示GDP增长率,Ll表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β1为截距,β2为斜率系数胁为随初误差项。
2、根据假设Ⅱ,并假设流动性过剩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之间是幂函数关系,可建立线性模型2:
LnLl=β3+ β4+β1μ1
(2)
式中的LnLl,表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Ll,的自然对数,M为流动性过剩衡量指标,β3为截距。β4为斜率系数,μ2为随机误差项。
(三)变量选择
我们选择1994-2006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名义货币供应总量(M1)、名义GDP的数据进行分析,其中,流动性过剩衡量指标M=M1增长率一名义GDP增长率一通货膨胀率,体数据见表3。
(四)实证检验
1、各变量单位根检验
在进行回归分析之前,需要对变量的平稳性进行检验。采用ADF方法检验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2、回归分析
本文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IJs)估计模型1和模型2的回归方程。
模型1的回归方程:
Ll=3.406699282LGDP-0.2008585941
se=(0.632295) (0.064450)
r2=0.743779
t=(5.387835)
(-3.116479) D.W=1.898152
p=(0.0003)
(0.0109)
考虑到Ll和LGDP都是I(1)序列,存在伪回归的可能,因此,需对其残差估计值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为I(0),说明残差序列是平稳的。
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我国的GDP增长率每增加1%,国内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上升3.4%。r2等于0.743779,这就是说,约有74%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的变异能够由实际GDP增长率的变异来说明。这说明,假设I得到了实证支持。
模型2的回归方程:
LnLI=7.354333M-2.366905
Se=(2.799611) (0.283417)
r2=-0.408308
t=(2.626913)
(-8.351327) D.W=0.922399
p=(0.0253)
(0.0000)
在1%的显著性水平,在我国GDP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不变的条件下,名义货币供应量M1每增加1%,国内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上升10%。检验结果说明,流动性过剩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的影响非常大,这表明,假设Ⅱ得到实证支持。
3、对模型1和模型2的Granger因果检验Granger检验的基本假设:前一个变量不是后一个变量的原因,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
四、结论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经济增长过热和流动性过剩都是导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过热的主要原因,经济增长过热、流动性过剩和投资过热相互交织、互为因果。对此“三过”问题,必须统筹兼顾,采取综合措施加以解决。
1、财政政策应该适度扩张。要利用当前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的有利时机,加大对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的投入,重点解决民生问题。主要包括: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逐步转变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的模式;调整国民收入格局,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加强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居民收入差距,重点是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大政府对教育、卫生、医疗、养老等公共事业的投入,提升消费者信心,增加居民的即期消费需求。
2、货币政策要稳中适度从紧。一方面,利用政策工具降低流动性,如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加大央行票据发行力度和灵活性,强化窗口指导,防止资金充足时贷款扩张的冲动;利用加息来缓解流动性过剩的压力;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也能够很好地消化一部分流动性。另一方面,拓宽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渠道,合理引导资金流向,鼓励和引导居民扩大消费、降低储蓄。优化金融结构,合理引导资金流向。在整体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下,同时也存在局部的农村地区、中小企业流动性不足的问题。因此,要采取优惠政策,合理引导金融机构改变信贷投向结构,大力开发中小企业和个人信贷市场,引导储蓄资金流向广大农村地区。
3、继续实行汇率制度改革。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人民币的汇率形成机制,逐步加大人民币汇率的弹性,使人民币汇率水平和汇率制度与我国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让价格机制在调节外部失衡中发挥更大作用;抑制投机需求,稳定人民币升值预期,通过实现外部平衡来调节内部失衡;加快出口退税调整的步伐,主动降低贸易顺差,从而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解决由固定资产投资膨胀引起的结构性经济失衡问题。
责任编校 周全林
作者:苏国强
投资过热分析论文 篇3:
加入世贸两年后的三大忧虑
一是"中国威胁论"所引发的频繁贸易摩擦创下历史新高。二是几个曾被认为面临严峻冲击的行业发展却十分迅猛,甚至出现了投资过热的迹象。三是中美贸易关系到了非常敏感的时刻,形成一股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国际浪潮。那么,应该如何正确看待这些问题呢?
对中国经济的活力应该欢迎而不是恐惧
中国作为WTO的新成员和新型的贸易大国,两年来,与贸易伙伴的贸易争端、贸易摩擦大量涌现,创下了历史新高。中国经济快速稳定的增长已经在世界上引起了一些担忧,甚至提出"中国威胁论"。
对此,WTO总干事素帕猜坚定地认为,这种恐惧有些夸张了。中国不仅仅是一个巨大的出口国,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进口国,将继续产生对设备、技术和原材料的上亿美元的需求。
"在过去的20年中,中国的经济增长率约为10%,货物贸易增长率约为14%,这比同时期世界贸易的增长快3倍。"素帕猜说,"在全球经济非常脆弱的时候,中国强劲的经济运行情况应该作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而受到欢迎,其他的发展中国家也应该因此深受鼓舞。"
理性认识个别行业的投资过热迹象
加入世贸以来,曾被认为会面临严峻冲击的几大行业发展十分迅猛,钢铁行业甚至出现了投资过热的迹象。
对此,有人士认为这可能会引发新一轮的通货膨胀。中国WTO研究院院长张汉林教授认为,当前钢铁投资过热的程度并不是非常严重。从总体钢铁市场的供求看,当前投资过热主要还是与国内钢铁市场需求强劲有关。但基于未来国际国内钢铁市场存在许多有利和不利因素,张汉林提醒人们注意这些未来的不确定因素,防止钢铁行业的盲目重复投资。
中美贸易顺差:首先要看是否对双方都有利
据美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2003年1~8月,美对华贸易逆差高达7701亿美元,预计全年贸易逆差将超过去年的10306亿美元,中国将继续成为美国最大的贸易逆差来源国。美国政府认为人民币汇率的低估是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而日本政府也随之跟进。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经济学家成思危日前指出,贸易平衡是一个动态概念,因时间和贸易对象而变化。目前的中美贸易,首先要看是不是对双方都有利。从对美贸易来看,美国人能够买到便宜的中国商品,这没有坏处。其次,贸易顺差问题还要从整个国家的外汇平衡角度来分析,不能只看经常项目下的顺逆。虽然中国对美国在经常项目下是顺差,但中国有相当一部分外汇储备购买了美国的债券,这等于把外汇储备借给美国人投资。而且,中国也不可能对每个国家的贸易都完全平衡,不能只看到中国出口的增长,而忽视了进口的增长。
"事实上,中美贸易逆差远不像美国所宣称的那样严重,更不是人民币汇率所造成的。"张汉林说。中美贸易逆差是双方产业结构互补的结果,是日本、韩国、港台地区等向中国实现产业转移的结果;美国在服务贸易上的顺差以及美在华投资企业的巨额利润都表明,中美贸易是双方比较优势的体现。美国实行出口管制措施反而绑住了自己的手脚。
作者:朱菲那
相关文章:
提高企业经济的方式02-03
个人投资金融投资分析论文02-03
投资理念分析论文02-03
个人投资金融投资分析论文提纲02-03
投资分析02-03
证券投资者投资心理分析论文02-03
创业投资分析02-03
投资决策分析02-03
资本回报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