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螺钉
吸收螺钉(精选八篇)
吸收螺钉 篇1
关键词:可吸收螺钉,空心螺纹钉,内踝骨折
踝部骨折是常发生的关节内骨折, 占全身骨折的近40%。指旋前外展型第I度损伤 (Lauge-Hansen分型) 即单纯内踝骨折情况。通过手术处理能使踝关节尽可能地恢复相关功能, 同时保持踝穴的稳定性, 骨折解剖也可复位。手术还能降低因关节面不平而引起的创伤性关节炎以及软组织嵌顿或固定不牢固而引起的骨不连发生。我院从2006年截止到2010年9月均采用国产的两种螺钉治疗闭合性单纯内踝骨折124例, 取得较好的疗效, 现将两者进行比较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124例患者, 其中男性82例, 女性42例, 年龄在20~76岁, 平均26岁。患者都是闭合内踝骨折, 左边共54例, 右边共70例。骨折原因:摔伤74例。车祸伤50例。受伤时间:伤后1.5h~7d。
1.2 手术方法
患者均取仰卧位, 用硬膜外或腰硬联合麻醉, 充气止血带下操作。取内踝前内侧部位弧形切口, 依次切口皮肤、筋膜、骨膜, 注意保护好大隐静脉及隐神经。当骨折端和内侧关节间隙露出来时, 及时将骨折断端淤血块清理, 再将因骨折嵌入的软组织、骨膜也清除, 撬拨复位骨折, 巾钳固定, C臂机透视证实骨折解剖复位。
1.2.1 关于可吸收螺钉固定
本组48例术中于内踝前中1/3和后中1/3处用3.5mm钻头钻孔, 两钉道平行, 用4.5mm可吸收螺钉配套攻丝钉道全长, 缓慢拧入可吸收螺钉, 终末适当加压, 使钉尾部与骨皮质相平。再对关节腔冲洗处理, 前方关节囊及撕裂的深筋膜用可吸收线缝合修补处理。后用软组织包埋钉尾部, 再层层进行缝合、包扎, 石膏托固定。
1.2.2 关于空心螺纹钉固定
本组76例, 术中要先找到前丘内5mm处及向后10到15mm处, 呈外展30°, 后倾10°方向。后将直径1.1mm的2个导针平行钻入, 一直到对侧皮质下。再把3mm或者4.5mm的2枚空心螺纹钉用空心钻沿导针于皮质表面开口拧入进去。再仔细冲洗创腔, 对前方关节囊及撕裂的深筋膜用可吸收线缝合修补包扎。
1.3 手术后相关处理
需进行常规抗炎、消肿、对症处理。可吸收钉组, 术后3~4周内, 用小腿石膏固定患踝关节, 4~6周进行功能练习, 8周开始行走负重。对于空心螺纹钉组则不需任何形式的工具来固定。术后的第2天就能踝关节屈伸练习, 1周左右就能进行内外翻和旋转功能的锻炼。术后的4~6周可根据具体恢复情况在一定保护措施下负重行走。术后1年以上再取出螺钉。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优:受伤部位局部地方没有肿胀和压痛感, 踝关节活动幅度和健侧没有区别, X线表示恢复正常解剖。良:受伤部位局部地方有轻微的肿胀压痛感, 或者是踝关节活动度插于健侧, 但对患者步行是没有影响的。X线表示恢复正常解剖。差:受伤部位局部地方呈中度肿胀压痛, 或者是踝关节活动度有限, 直接影响到步行, X线片表示有畸形愈合[1]。
2.2 疗效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 随访6~18个月 (平均10个月) 。.骨折全部愈合。可吸收螺钉组优38例, 良6例, 差4例, 优良率93%;空心螺纹钉组优68例, 良5例, 差3例, 优良率96%。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踝穴内侧壁重要结构就是内踝。当踝部受伤, 内踝最易骨折。站立时踝关节承受全身重量。行走时踝关节负荷值大概是体质量5倍左右。因骨折块受分离和旋转应力影响, 使恢复和维持骨折的解剖复位较困难。距骨错位1mm, 胫距关节面减少42%。引发创伤性挂戒烟的原因就是关节面受到的应力急剧增加。若复位状态不良, 就会对踝关节造成严重影响。对于单纯性内踝骨折问题都要求以恢复踝关节功能, 使患者恢复站立、行走等活动。这就需要在治疗时能保证内踝解剖学的连续性和踝穴力学的完整性[2]。
3.1 利用可吸收螺钉治疗单纯内踝骨折的意义
(1) 减少二次手术带来新创伤和花费, 降低痛苦。 (2) 可吸收螺钉的强度能维持松质骨骨折复位, 一般持续作用3个月, 6个月左右螺钉丧失全部强度。当螺钉开始降解, 骨折面上就会渐渐受到移过来的应力作用。这有助于增加骨密度, 避免应力遮挡且还能降低骨质疏松发生的概率[3]。还有助于骨折的愈合和重塑改建。 (3) 不干扰影像学检查效果 (比如MRI检查) 。 (4) 不影响创面愈合[4]。有活力的软组织把螺钉基本覆盖, 螺钉不会对创面愈合产生影响, 不会发生炎症。这是金属内固定物难以与之比较的。 (5) PDLLA材料还有抑制细菌圣药的作用可用于感染区域治疗[5];它的降解产物在初期能刺激生发层多能干细胞, 使它们进行细胞分化、膜内、骨内成骨, 骨折更快愈合。
3.2 利用可吸收螺钉治疗单纯内踝骨折的注意事项
(1) 不适用于对粉碎性骨折的治疗, 因其弹性模量和强度是有限的。对70岁以上或有严重骨质疏松病患要小心慎用。其术后还需利用地外固定制动。 (2) 可吸收螺钉直径要比相应的金属螺钉大, 才具有能固定骨折的强度, 在粉碎性骨折或者骨折块比较小的临床应用方面受到制约。 (3) 可吸收钉抗扭转力比金属小, 手术中易断裂。 (4) 螺钉尾部一定要完整包埋, 特别是踝尖部位, 国外曾报道处理不当引起的迟发性无菌性炎症。
3.3 空心螺纹钉治疗单纯内踝骨折的特点
(1) 这种治疗方式对皮肤条件要求不高, 可及时进行手术。手术过程简单, 快速, 出血量少。 (2) 作为自攻型螺钉, 空心螺纹钉在钻孔后, 直接顺导针进入。螺钉固定加压更为精准, 效果也为突出。 (3) 这种螺钉质地坚硬, 抗压强度大, 一般活动或者负重都不会松动、断裂。 (4) 手术后不需进行外部固定, 较短时间内就能进行功能锻炼, 避免长期固定引发并发症, 如骨萎缩、踝关节僵硬等。
3.4 空心螺纹钉治疗单纯内踝骨折的注意事项
(1) 这种螺钉坚硬, 易发生应力遮挡导致骨质疏松、骨折延迟愈合、再骨折等。 (2) 金属材质的特性, 螺钉植入后易发生电解, 产生炎症, 影响内踝处软组织愈合。 (3) 其需二次手术, 增加住院时间及费用。
综上所述, 两种螺纹钉在治疗单纯内踝骨折临床疗效方面无明显的差别, 各有优势。活动度小、骨质条件好及无法承受二次手术的高龄人群选用可吸收螺钉治疗;而活动度大及严重骨质疏松的人群更适合空心螺纹钉。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治疗方式, 才能达到最佳的疗效。
参考文献
[1]Limbird RS, Aron RK.Laterrally comminuted fracture dilocaton of the ankle[J].Bone Joint Surg (Am) , 1987, 69 (16) :881-885.
[2]郭振刚, 郑晓明, 杨家辉, 等.可吸收钉在骨折应用中的相关问题探讨[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1, 8 (11) :38.
[3]Hu Y, Holklinger JO.Marra KG.Controlled release from coatedpolymer microparticles embedded in tissue-engi-neeredscaffolds[J].Drug Taget, 2001, 9 (6) :431-438.
[4]姚伦龙, 陈世强, 可吸收螺钉 (棒) 治疗骨关节骨折43例[J].中华创伤杂志, 199, 15 (3) :230-231.
吸收螺钉 篇2
【摘要】目的:观察可吸收螺钉和自身增强可吸收棒治疗手足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手足部骨折患者4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钢板螺钉治疗;观察组采用可吸收螺钉和自身增强可吸收棒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吸收螺钉和自身增强可吸收棒治疗手足部骨折临床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手足部骨折;可吸收螺钉;自身增强可吸收棒
【中图分类号】R6834【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4-0085-01
为进一步研究手足部骨折治疗方法,笔者采用可吸收螺钉和自身增强可吸收棒治疗手足部骨折,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手足骨折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中男12例,女8例,年龄(368±42)岁,手部骨折11例,足部6例,开放性2例,闭合性1例,心率86次/min,血压≤140/90mmHg;观察组中男10例,女10例,年龄(367±38)岁,手部骨折8例,足部7例,开放性4例,闭合性1例,心率85次/min,血压≤140/90mmHg;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手足部骨折;指骨结构连续性或部分断裂;存在不同程度局部肿胀、疼痛感和运动障碍。
13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钢板螺钉治疗,骨折复位后,根据钢板的大小剥离骨膜,将钢板置于骨面,向骨折端靠拢,拧紧骨折固定器,于钢板两端各钻一个骨孔,测量骨直径,选择适当螺钉,顺钻孔方向拧入并固定;观察组采用可吸收螺钉(全螺纹螺钉TS-5555-50,成都迪康中科生物学有限公司)和自身增强可吸收棒(27mm,武汉视康科技有限公司)治疗,臂丛神经麻醉(手部骨折)或腰麻(足部骨折),常规手法切开复位骨折部位,清除淤血和碎骨片等,使用复位巾夹固定骨折部位,根据患者骨折实际情况选取合适可吸收螺钉(35mm和45mm)、钻头(27mm和35mm)规格,采用钻头顺骨折线垂直扩髓钻孔,在固定深度钉入螺钉,保持骨折端稳定,根据骨骼大小选取适当自身增强可吸收棒,长度需长于钻孔3~5mm,电锯截断过长部分;将自身增强可吸收棒压入钻孔内,助进器均匀敲入(钻头需适当倾斜);包扎切口,将患肢抬高,抗生素处理,避免感染,当引流量<8ml/h,拔除引流管;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情况。
14疗效判定参照有关文献[1]拟定。痊愈:经X线影像学检查骨折部位愈合正常,自觉无疼痛;显效:经X线影像学检查骨折部位大部分愈合,自觉疼痛减轻;有效:经X线影像学检查骨折部位基本愈合,自觉有疼痛感;无效:经X线影像学检查骨折部位无愈合,自觉疼痛感强烈。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手足部骨折包括手部骨折、足部骨折以及开放性骨折等,多是由于交通事故和机械损伤,妨碍患者正常行动。临床中多采用钢板螺钉固定治疗手足部骨折,但是治疗过程容易引发失误,治疗总有效率低,且固定治疗会使得患者患肢部位复位有偏差,手术难度大,后期还需进行二次手术将固定物取出[2],极易出现感染现象,并发症发生率高。可吸收螺钉和自身增强可吸收棒能够与生物组织相容,在组织内自行进行降解,人体内部排异反应小[3];同时吸收棒置入人体之后,可根据人体组织变化而变化,在人体内部能够逐渐降解,无需进行二次手术将其取出,避免患者二次手术损伤,与钢板螺钉治疗相比,具有患者痛苦少、医疗费用低和生物相容性强等优势,用于治疗手足部骨折疗效确切。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表明可吸收螺钉和自身增强可吸收棒治疗手足部骨折临床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吴显荣,周华标,邱鹏.探讨可吸收螺钉和自身增强可吸收棒治疗手足部骨折的手术疗效[J].健康大视野.2013,21(05):717.
[2]茅渊.自身增强可吸收棒治疗手足部骨折44例[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1,34(32):42-43.
[3]聂亚林.用可吸收螺钉和自身增强可吸收棒治疗手足部骨折的疗效对比[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08):238-239.
可吸收螺钉治疗关节内骨折疗效分析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36例, 男21例, 女15例;年龄8~58岁;肱骨髁部骨折3例, 尺骨鹰嘴骨折10例, 桡骨远端骨折2例, 胫骨髁间骨折2例, 胫骨结节骨折1例, 踝关节骨折18例;骨折均为新鲜骨折;病程1~9 d, 平均2 d。所采用的可吸收螺钉为国产的“Dikfix”, 形状为全螺纹螺钉和拉力螺钉。“Dikfix”的材料为PDLLA (聚-DL-乳酸) , 直径3.5 mm、4.5 mm和5.5 mm, 长度20~70 mm不等。
1.2 手术方法
选择恰当的切口, 显露骨折部位, 用点状复位钳加压固定, 力争解剖复位。根据骨折的部位和大小选用合适的可吸收螺钉, 选用与螺钉相匹配的钻头钻孔, 螺钉在丝攻攻出螺丝后用配套的螺丝刀拧入, 必要时用埋头器埋头。检查复位满意, 螺钉无松动, 依次缝合软组织。术后根据不同部位骨折愈合特性, 行石膏托外固定4~8周, 逐步进行患肢功能锻炼。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本组36例获随访, 随访时间3~18个月, 平均10个月, 以日常生活、局部疼痛、关节功能及不同时期影像学检查作疗效评估[1]。优:能参加日常生活和工作, 关节功能正常, 无疼痛, X线片示骨折愈合, 无创伤性骨关节炎改变;良:能参加日常生活和工作, 关节功能接近正常, 轻微疼痛, X线片示骨折愈合, 无创伤性骨关节炎改变;可:能参加日常生活和工作, 关节功能障碍, 较疼痛, X线片示骨折愈合, 骨关节轻度退变;差: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关节功能明显障碍, 疼痛较剧, X线片示骨折未愈合, 骨关节严重退变。
2.2 治疗结果
36例均骨性愈合, 无感染, 优28例, 良7例, 可1例。
3 讨论
3.1 关节内骨折
关节内骨折, 特别是近关节的开放性、粉碎性骨折是创伤骨科的处理难点。其内固定方法较多, 常用的包括克氏针内固定, 张力带内固定, 金属螺钉内固定, 金属板钉内固定和可吸收材料内固定等。张力带是一种操作简便有效的方法, 符合生物力学原理, 尤其对骨块小、粉碎骨折及骨质疏松的患者尤为适用, 成为尺骨鹰嘴骨折﹑髌骨骨折和踝部骨折的主要手段。金属螺钉﹑金属钉板作骨折内固定抗剪切, 抗扭转强度最大, 对长斜形较好, 但需要广泛软组织解剖和骨膜剥离, 易影响伤口愈合和骨折愈合, 增加感染率。除非是生长接近停止, 儿童骨骺和干骺端骨折不应金属螺钉固定[2]。
3.2 关节内骨折的特点
骨折尤其是肱骨髁上骨折, 治疗不当可引起肘内翻或肘外翻, 影响肘关节功能;合并血管神经损伤, 肿胀严重者可形成骨筋膜室综合征, 从而导致病残;关节处骨质再生能力强, 骨折愈合时间短, 不需要对骨折进行长期固定;多次手术将会给患者带来身心危害。
3.3 可吸收螺钉的特点
可吸收内固定物生物学特点如下:置入人体内24~48 h开始膨胀, 增强内固定物和骨质之间的牢固性;在人体内有足够的抗弯强度和剪切强度, 生物相容性好, 降解物为二氧化碳和水, 无毒副作用;随着骨折的逐渐愈合, 在人体内机械强度缓慢降低;初始强度保持时间16~24周, 12~18个月内完全降解吸收, 能够满足骨折的初始愈合要求, 将机械固定逐渐转化为生物学固定;无需像金属内固定物一样再次手术取出, 且不干扰影像学检查;无局部金属异物反应造成的不适及疼痛, 减轻患者精神及肉体上的负担;具有一定弹性模量, 与松质骨相当, 力学强度是松质骨的20倍;允许微小活动, 并避免金属内固定物带来的“应力遮挡”效应, 有利于骨痂生长和骨折愈合。
3.4 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术中及术后注意事项
术中关节处骨折要解剖复位;钻孔方向要准确, 技术要求熟练, 要避免多次钻孔;可吸收螺钉抗扭转力差, 术中要求用丝攻出足够深度的骨道;可吸收钉长短合适, 钉尾低于关节面约1 mm, 要保证关节面光滑, 以利于关节早期活动, 减少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术后石膏固定患肘4~8周, 并根据骨折固定情况进行早活动、晚负重的功能锻炼[3]。
我院近年用国产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关节内骨折36例, 随访结果显示, 未发生因可吸收螺钉断裂而引发骨折再移位, 亦未发生组织炎症反应, 证明其应用安全性。可吸收内固定螺钉强度不及金属内固定物, 术后多辅以外固定, 较少应用于长骨干骨折, 适用于松质骨骨折及部分皮质骨骨折, 尤其适用于关节部位骨折[4,5]。可免除二次手术对关节周围组织及关节本身的损伤, 组织反应小, 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传统手术方法造成的术后并发症。总之, 可吸收螺钉具有组织相容性好, 可被完全分解吸收, 无需再次手术取出等优点, 对关节内骨折是较理想的内固定物。
参考文献
[1]吴静炯, 陈谏, 王晓平.可吸收螺钉 (棒) 治疗青少年骨折疗效观察[J].临床骨科杂志, 2004, 7 (1) :106-107.
[2]Muller ME, Allgower M, Schneider R, et al.骨科内固定[M].荣国威, 翟桂华, 刘沂, 等, 译.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480.
[3]程维, 李长有, 李晓华, 等, 可吸收螺钉在近关节端松质骨骨折中的应用[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4, 6:635-637.
[4]王海丰, 黄磊, 顾千里.可吸收螺钉治疗肱骨大结节骨折[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6, 1 (17) :93-94.
吸收螺钉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8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81例踝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分为2组,即参照组(n=40,给予保守治疗)、治疗组(n=41,给予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参照组中,女16例,男24例;年龄20~66岁,平均(35.6±4.9)岁;致伤原因:运动扭伤20例,高处坠落伤13例,交通事故伤7例;受伤到就诊时间0.6h~6d,平均(2.0±0.4)d;骨折部位:内踝骨折18例,外踝骨折16例,双踝骨折6例。骨折类型:开放性骨折7例,闭合性骨折33例。治疗组中,女15例,男26例;年龄19~68岁,平均(35.8±4.7)岁;致伤原因:运动扭伤21例,高处坠落伤14例,交通事故伤6例;受伤到就诊时间0.4h~5d,平均(1.8±0.5)d;骨折部位:内踝骨折19例,外踝骨折16例,双踝骨折6例。骨折类型:开放性骨折8例,闭合性骨折33例。比较分析2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可知,无显著差异(P>0.05),存在比较价值。本次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2组患者均自愿参加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参照组方法
参照组患者给予保守治疗,具体操作如下:取患者侧卧位,给予手法复位,在复位满意后,用小夹板或者“U”型石膏予以固定。在固定过程中,指导患者合理摆放外固定物,切勿自行拆除,必须保证其干燥、洁净,以免感染。在固定约7周后,方可拆除外固定,然后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
1.2.2 治疗组方法
治疗组患者给予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具体操作如下:给予患者硬膜外麻醉,于外踝后侧做一弧形切口,充分暴露骨折部位,清除嵌顿组织、坏死组织,对骨折予以复位,用钳子固定,按照后踝、外踝、胫腓、内踝的顺序予以复位、内固定。在外踝、内踝处置入可吸收螺钉,长度分别是4.5mm、3.5mm,共2枚。在固定的时候,一般由后方向前方进行,角度为内踝至胫骨轴线的60°方向。在完成内固定之后,给予石膏固定,为期1个月。术后7d给予踝关节康复训练,1个月后给予轻度负重训练,3个月后给予负重训练。
1.3 观察指标
对2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情况、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观察与记录,通过比较,探析可吸收螺钉内固定的临床疗效。
1.4 疗效判定
优:经治疗,患者骨折处未出现畸形与疼痛,关节功能恢复正常,X线检查结果为骨折愈合,踝穴正常,未发生骨性关节炎;良:经治疗,患者关节功能显著提高,伴有轻微疼痛,X线检查结果为骨折愈合,踝穴存在间隙;可:经治疗,患者关节功能受限,并且行走时伴有疼痛,X线检查结果为踝关节伴有轻微畸形;差:经治疗,患者关节明显受限,负重就痛,外表可见踝关节畸形。临床优良率=(优例数+良例数)/总例数×100%[1]。
1.5 统计分析
将2组患者的观察数据输入到SPSS 22.0版统计学软件中予以分析,用百分比与(均值±标准差)的形式予以表示,且对数据进行x2检验、t检验,若P<0.05,代表2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
2 结果
2.1 对2组患者的临床优良率进行比较
参照组40例患者中,临床疗效为优的患者22例,良10例,可8例,优良率为80.0%;治疗组41例患者中,临床疗效为优的患者30例,良9例,可2例,优良率为95.0%。比较可知,治疗组患者的临床优良率明显高于参照组患者,2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X2=4.278,P<0.05)。
2.2 对2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进行比较
参照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为(3.3±1.5)月,治疗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为(2.2±1.4)月。比较可知,治疗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参照组患者,2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t=3.413,P<0.05)。
2.3 对2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
参照组40例患者中,出现骨质疏松4例,关节僵硬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5.0%;治疗组41例患者中,出现关节僵硬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5%。比较可知,治疗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参照组,2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x2=4.046,P<0.05)。
3 讨论
3.1 踝骨骨折概述
踝关节主要是由胫骨、腓骨下端及距骨滑车共同组成,是人体负重的最大关节[2]。在站立行走过程中,此关节承受着全身重量。在日常行走、跳跃等活动中,主要借助踝关节的跖屈运动与背伸运动完成,一般而言,正常踝关节的受力峰值约为体重的4倍,所以,踝关节是最易出现运动损伤的部位。
在临床中,因为踝关节骨折非常普遍,使其临床治疗受到了高度重视,再加上踝关节骨折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关节内骨折,多伴有韧带损伤,所以,在临床治疗中,必须快速恢复踝穴完整性与关节解剖结构,同时给予早期功能锻炼,以此加快患者康复,让患者可以正常生活与工作。
3.2 踝骨骨折的临床治疗
在踝骨骨折的临床治疗中,主要采用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3]。
3.2.1 保守治疗
在踝骨骨折的保守治疗中,主要就是利用手法复位进行外固定,此种方式可以避免手术治疗造成的创伤,但是因为手法复位是在直视条件下展开,要求医师具有娴熟的操作经验与技术,如果复位不满意,必然导致骨折愈合效果不理想,影响患者康复。本文研究结果显示:采用保守治疗的参照组患者的临床优良率为80.0%,由此可知,保守治疗效果相对较好,但并不是所有骨折患者均可采用保守治疗。本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较好,原因可能是:在治疗之前,对患者进行了相应的选择,均为适合保守治疗者。针对稳定未出现位移的患者、出现位移但可利用手法复位实现理想解剖结构的患者、早期手术条件不允许的患者、不必反复复位的患者而言,均可给予保守治疗。然而,在实际治疗中,针对骨折不稳定性患者、出现位移且复位效果不佳的患者而言,外固定时间不可过长,要不然非常容易引发各种并发症,对患者康复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本文研究中,参照组患者出现骨质疏松4例,关节僵硬2例。
3.2.2 手术治疗
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骨科手术方法与内固定材料越来越丰富,在踝骨骨折中应用的手术方式也越来越多。在内固定治疗中,金属材料曾经一度成为了治疗的主要材料,尽管可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是需要进行二次手术取出材料,这样不仅会导致患者心理压力增大,创伤加重,还会增大感染发生率,对骨折愈合效果有着极大的影响,甚至会出现无法取出螺钉的情况,所以,寻找一种可以避免二次手术且骨折愈合效果理想的治疗方法,成为了临床研究的重要内容。在临床医师与患者的共同需求下,可吸收螺钉应运而生,实现了临床一次手术达到治疗效果的目标,进而让患者避免了二次手术的痛苦。
可吸收螺钉的力学强度和松质骨相差不多,可以实现固定骨折的效果,并且具有良好的弹性模量,可防止应力集中,预防骨质疏松、螺钉断裂等现象的出现;在置入可吸收螺钉2d内,即可产生膨胀,以此提高了固定物和骨质之间的牢固性;可吸收螺钉的生物相容性较好,不会影响骨组织的生长,可加快骨折愈合;在手术中,无需大面积剥离骨膜,对软组织的损伤较小,可促进骨折处骨膜生长;可吸收螺钉初始强度可维持约4~8个月,在1.0~1.5年内完全吸收,这样不仅可以满足骨折初期的固定需求,还可以在后期把机械固定转变成生物固定,不需要行二次手术取出。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参照组患者的临床优良率为80.0%,骨折愈合时间为(3.3±1.5)月,并发症发生率为15.0%;治疗组患者的临床优良率为95.0%,骨折愈合时间为(2.2±1.4)月,并发症发生率为2.5%,2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由此可以看出,在踝骨骨折临床治疗中,可吸收螺钉内固定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保守治疗,临床应用价值非常高,与国内有关文献研究[4]非常相近。
然而,在应用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踝骨骨折的时候,还要对以下内容予以注意:(1)当患者为粉碎性骨折的时候,不可采用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因为其强度、弹性模量有限。对于年龄超过70岁或者伴有严重骨质疏松的患者,也要慎重选用。(2)可吸收螺钉的抗扭转力小于金属螺钉,在手术过程中,非常容易出现断裂的情况,所以,必须予以高度注意。(3)可吸收螺钉的直径要大于金属螺钉,这样才可以对骨折进行牢靠固定。在骨折块较小或者粉碎性骨折中,需予以慎重考虑[5]。(4)完整包埋可吸收螺钉尾部,尤其是踝尖部位。
总而言之,在踝骨骨折治疗中采用可吸收螺钉内固定的方法,可显著提高患者临床优良率,加快骨折愈合,减少并发症发生,是一种临床应用价值非常高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析可吸收螺钉治疗踝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8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81例踝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分为2组,即参照组(n=40,给予保守治疗)、治疗组(n=41,给予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优良率、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参照组患者的临床优良率为80.0%,骨折愈合时间为(3.3±1.5)月,并发症发生率为15.0%;治疗组患者的临床优良率为95.0%,骨折愈合时间为(2.2±1.4)月,并发症发生率为2.5%,2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踝骨骨折治疗中采用可吸收螺钉内固定的方法,可显著提高患者临床优良率,加快骨折愈合,减少并发症发生,是一种临床应用价值非常高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踝骨,骨折,可吸收螺钉,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殷其恒,孙磊,苏晋,等.可吸收螺钉在治疗内踝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外健康文摘,2012,09(19):187-188.
[2]高彦军,贾斌,张勇,等.经踝管入路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2,5(7):660-661.
[3]潘铭辉,黄婉容,周敏,等.可吸收螺钉治疗单纯性内踝骨折的疗效分析[J].岭南现代临床外科,2013,13(4):362-363.
[4]王子阳,吴国林,陈红卫,等.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内踝骨折32例临床研究[J].浙江创伤外科,2015,3(1):82-83.
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掌指骨骨折 篇5
关键词:掌指骨骨折,可吸收螺钉内固定
2006年11月-2009年1月, 我科采用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掌指骨骨折26例28处, 术后得到3个月~1年的随访, 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26例28处骨折, 男20例, 女6例, 年龄20~52岁, 平均36岁, 受伤原因:机器伤16例、重物距压伤2例、车辆伤5例、其它伤3例。伤情:闭合伤15例、开放损伤11例。28处骨折中掌骨骨折18处, 其中掌骨头涉关节内骨折2处、掌骨干骨折12处、掌骨基底涉关节内骨折4处。指骨骨折8处, 指骨头部涉关节内骨折1处、指骨干骨折5处, 指骨基底部涉关节内骨折2处。骨折类型均为斜形或斜形粉碎骨折。
1.2 手术方法
掌指骨干部骨折采用纵切口, 关节内骨折采用“S”形切口, 骨折复位后, 可用止血钳或巾钳临时固定, 或用0.8~1.0mm克氏针临时固定, 选好方向尽量垂直骨面预钻孔穿透对侧骨皮质, 生理盐水充分冲洗钉道, 测深钩侧深, 丝锥攻丝, 埋头器扩孔沉头, 选合适螺钉, 修剪长度, 拧入螺钉, 最后拔除克氏针。对掌指骨头部或基底部涉及关节内骨折则需适当切开关节囊, 可于关节面钻入螺钉, 钉帽可与关节面平齐, 以达到不影响关节活动目的, 然后修复关节囊。
1.3 术后功能锻炼
术后创面加压包扎, 抬高患肢, 减轻组织水肿, 常规预防感染、止血、对症治疗。对干部骨折不需石膏固定, 术后1周开始关节主动运动。关节内骨折需石膏托制动3~4周, 期间可主动活动邻近未固定关节, 之后去石膏从被动活动向主动活动过渡。
2结果
术后26例得到随访, 随访时间为6个月~1年, 随访期内骨折均已骨性愈合, 未发生断钉, 过敏, 感染等现象, 均无取出内固定。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1]:优24指, 良2指, 中2指。
3讨论
从60年代初, 出现了可吸收性材料内固定物, 它们由高分子材料制成, 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和发展, 材料已达到和骨皮质相似的强度, 并能加工制成各种形状。这种内固定物经过一段时间能自行降解, 对人体无害, 无副作用及过敏反应等。80年代以来该内固定材料开始应用于临床, 最早用于颌面外科[2], 经过多年临床实践证明可吸收固定物在较小的骨折内固定中能起到坚强的固定作用。由于手部骨质较小, 骨折固定后不负重, 因而对固定物的强度要求不高, 可吸收内固定物可满足其固定的需要[3]。笔者采用的刚子系列可吸收螺钉化学成分为左旋聚乳酸, 其抗弯曲强度略高于人体皮质骨, 在人体内因水解作用强度逐渐减弱, 约4~6个月下降为50%, 有效支撑时间长达8~10个月, 3~5年内完全降解, 最终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该材料组织相容性好, 26例中均未出现过敏、积液等不良反应。固定期间未出现断钉或强度不足致骨折移位现象, 由此证明其强度及有效支撑时间完全能满足手部骨折的愈合时间要求。
传统的掌指骨骨折内固定材料多为金属制成的钢 (钛) 板、螺钉系统或克氏针, 其共同缺点为大多需要二次手术取出, 另外还有应力遮挡, 影响肌腱关节活动, 感染等问题。采用可吸收螺钉内固定不仅可以有效地减少内固定物对肌腱, 关节的影响, 利于早期功能锻炼, 还可以避免二次手术的再损伤, 减轻病人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同时可吸收材料的固定强度随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 不仅没有应力遮挡问题[4], 而且手术中剥离组织少, 更有利于骨折愈合。可吸收螺钉跟金属螺钉固定原理相似, 其适用于斜面骨折。因为可吸收螺钉无需取出, 故更适合用于关节内骨折的固定。鉴于可吸收螺钉强度有限, 其操作方法跟普通金属螺钉也有些差别, 笔者在这26例中总结注意事项以下: (1) 骨折复位后, 必须先用止血钳、巾钳或细克氏针作临时固定, 并注意预留螺钉的入孔位置, 避免与临时固定物相交叉, 否则容易损坏可吸收螺钉; (2) 螺钉钉道最好垂直骨面, 否则容易出现钉帽断裂; (3) 拧螺钉时避忌暴力, 如遇阻力明显应先退钉, 重新攻丝和冲洗钉道后再拧入螺钉, 否则会导致断钉或螺帽损坏; (4) 拧入螺钉时手感要比金属螺钉稍松, 但不必担心, 因螺钉在人体内24~48h内体积会轻度膨胀, 使固定加固[5]。 (5) 固定关节内骨折时, 钉帽或钉尖必须平齐关节面, 以免影响关节活动, 也可避免螺钉部分吸收断裂后掉落关节内形成关节内游离体; (6) 螺钉直径较大 (最小直径为2.0mm) , 对粉碎严重骨折慎用; (7) 螺钉在X线下不显影, 仅可见骨道, 故术后无法直接观察螺钉有否弯曲或断裂。可吸收螺钉治疗掌指骨及其关节内骨折总体疗效满意, 但由于其价格较为昂贵, 操作较为复杂, 故目前还未能推广。
参考文献
[1]潘达德, 顾玉东, 侍德, 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 (J) .中华手外科杂志, 2000, 16:130-135.
[2] Bostman O, Vainionpaa S, Rokkanen P.Biodegrable internal fixa-tion for malleolar fractures: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trial (J.) JBone Joint Surg (Br) , 1987, 69:615.
[3]李庆泰, 杨克非, 田光磊, 等.可吸收性内固定物在手部骨折中的应用 (J) .中华手外科杂志, 1994, 10:191.
[4]李淳德, 马忠泰, 吴常德, 等.可吸收螺钉及固定棒 (SR-PGA, PLLA) 临床应用的初步报告 (J) .中华骨科杂志, 1995, 15:755-757.
吸收螺钉 篇6
资料与方法
2015年4月-2016年4月收治需行手术治疗的踝部骨折患者60例, 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 男16例, 女14例, 年龄22岁~42岁, 平均 (31.13±3.1) 岁;对照组30例, 男18例, 女12例, 年龄25~44岁, 平均 (34.02±3.5) 岁。全部患者均为单侧踝关节骨折, 且均为闭合性损伤。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对比结果有意义。
手术治疗方法:在实施相同的护理及药物治疗的基础上, 对照组给予钛合金金属螺钉治疗, 观察组给予可吸收螺钉治疗, 两组患者手术方法相同, 骨折固定时使用螺钉不同, 具体手术方式:术前为患者行踝关节正位与侧位X线检查, 方便对比治疗前后手术效果。全部患者局麻并常规消毒手术部位后开始手术, 根据具体骨折部位选择手术部位, 切开骨折部位, 使用无菌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尽伤处骨碎片或异物后行复位, 复位后使用螺钉固定, 螺钉不可过紧, 防止将其拧断。术中注意不要破坏踝关节面, 手术结束后根据螺钉把持力决定是否使用石膏固定。术后行X线检查, 判断复位情况。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4周左右可拆除石膏, 6周左右可下床进行走行练习[2]。
观察项目和指标:治疗效果评价: (1) 优:患者疼痛等各种不适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X线检查骨折复位良好, 关节稳固, 活动不受限; (2) 良:患者有轻微疼痛, X线检查骨折复位良好, 关节稳固, 活动不受限; (3) 中:疼痛等各种不良症状较重, 手术效果差; (4) 差:手术失败。踝与足评分:采用踝与后足功能评分表进行评价, 满分100分, 内含功能50分, 疼痛40分, 对线10分。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在治疗优良率上的对比:全部患者经手术治疗, 症状均得到显著缓解, 其中观察组30例患者的治疗优良率达96.67%, 对照组仅76.67%, 观察组显著更优,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两组患者在踝与足评分上的比较:观察组患者平均分 (85.33±1.2) , 对照组 (73.89±1.3) , 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2。
讨论
踝关节在人体进行站立、行走、下蹲等动作时, 均发挥重要作用, 踝关节的承重能力约为人体体重的2倍, 骨折后关节面不平整, 极易诱发创伤性关节炎。踝关节发生骨折多由间接暴力引起, 骨折后出现内外踝移位, 手法复位效果较差, 故多采取手术治疗, 切开复位并使用螺钉固定[3]。
可吸收螺钉的制作材料为高分子聚合物, 生物相容性好, 主要通过水解降解为水和二氧化碳, 可控制性在体内完全吸收和排泄, 固定强度相较于钛合金金属螺钉不相上下, 且具有促进骨折愈合的效果, 此外该螺钉相较于钛合金金属螺钉具有优点: (1) 材料可在体内自行降解, 无需行二次手术取出固定物; (2) 材料具有生物相容性, 安全、可靠, 出现排异反应的概率低; (3) 术中可通过埋头器埋头, 避免螺钉外露, 提升患者舒适程度; (4) 螺钉表面无金属锈迹, 患者出现组织刺激性反应的概率低; (5) 无应力遮挡, 患者出现骨质疏松的概率低; (6) 固定强度适宜, 初始强度130 MPa以上, 可维持3个月以上, 吸收速率适宜, 在2~4年; (7) 小十字设计; (8) 术中操作简单。该方法同时具有缺点:骨质疏松症状严重或年龄在70岁以上的患者不能行该手术治疗[4]。
综上所述, 对需行手术治疗的踝部骨折患者实施可吸收螺钉治疗的疗效显著, 且能更好地恢复患者踝关节功能, 值得临床进行推广。
摘要:目的:探讨可吸收螺钉与钛合金金属螺钉治疗踝部骨折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收治手术治疗踝部骨折患者60例, 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钛合金金属螺钉治疗, 观察组给予可吸收螺钉治疗, 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及踝与足功能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对经手术治疗的踝部骨折患者, 可吸收螺钉治疗具有显著疗效, 且能更好地恢复患者踝关节功能。
关键词:可吸收螺钉,钛合金金属螺钉,踝部骨折
参考文献
[1]易贵祥, 熊平, 凌向阳, 等.可吸收螺钉与钛合金金属螺钉治疗踝部骨折的差异[J].中国卫生产业, 2013, 11 (21) :132-134.
[2]孙波.可吸收螺钉与钛合金金属螺钉在踝部骨折中的应用分析[J].医学信息, 2014, 2 (1) :387.
[3]吴志刚, 谭俊铭, 薛必永, 等.可吸收材料与金属材料在踝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比较[J].中国乡村医药, 2014, 23 (16) :7-8.
可吸收螺钉治疗骨关节骨折疗效观察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选取骨关节骨折患者29例, 其中女性10例、男性19例, 年龄18~64岁, 平均年龄 (42.89±2.19) 岁, 骨折至就诊间隔时间30 min~17 h, 平均间隔时间 (3.24±0.92) h, 致伤原因:重物砸伤3例、高空坠落伤5例、交通事故伤19例、其他伤2例, 发病部位:胫骨平台7例、膝交叉韧带撕脱1例、尺骨鹰嘴1例、髋臼后壁2例、股骨头1例、股骨踝骨3例、踝关节12例、肱骨踝骨2例。按照患者自愿选择结果分为研究组 (17例) 与对照组 (12例) 。
1.2 方法
1.2.1 纳入与排除标准
①所有患者均经临床各项检查确诊为骨关节骨折;②患者机体情况允许实施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手术或传统内固定手术治疗;③患者对本次手术治疗具有较好耐受性, 能够坚持完成手术;④患者无身体重要器官器质性病变, 如心脏、肝脏、肾脏等;⑤患者无任何精神类疾病;⑥患者意识清醒, 无昏迷、休克等情况, 未处于妊娠期等特殊时期;⑦患者对该次研究具有知情权, 且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 研究方法
研究组患者采用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内固定手术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对该研究治疗满意度, 给予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结论。
1.2.3 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手术
术前进行临床医学影像检查确定发病部位及病情, 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手术切口位置、大小, 将骨折端充分暴露于手术视野下, 将骨折复位后, 在骨折处确定穿钉部位, 并将骨膜切开, 钻孔后给予攻丝, 使用扩孔器将骨折浅面为可吸收螺钉尾部扩张出空洞部位, 之后将螺钉拧入, 使钉帽完全陷入空洞处并与骨皮质平行。若骨折块较大, 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使用多枚可吸收螺钉进行内固定, 目的在于保障骨折复位效果, 防止骨折断端发生移位。常规缝合手术切口, 给予4~6周石膏外固定, 进行必要的功能训练。
1.2.4 疗效判断标准
手术前后对两组患者分别进行Parker评分, 根据评分变化情况判断患者治疗效果。Parker评分满分9分, 评价内容包括患者坡行、行走能力、患髋疼痛等, 分数越高则患髋活动情况越好。对两组患者手术前后Parker评分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结论。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经不同手术方法治疗前后的研究组与对照组骨关节骨折患者, 对比分析其Parker评分变化情况, 见表1。
由表1可知,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arker评分结果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并发症
对比分析经不同方法治疗后的研究组与对照组骨关节骨折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见表2。
由表2可知, 研究组经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1.76%, 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33.33%, 两组患者对比结果,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该研究中两组患者并发症均为术后切口感染, 经对症治疗后痊愈出院。
2.3 满意度
对比分析研究组与对照组骨关节骨折患者经不同方法治疗后对治疗效果满意度, 见表3。
由表3可知, 研究组患者对治疗效果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两组患者对比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研究表明[4], 目前临床常用的骨关节骨折治疗方法为实施内固定治疗手术, 可促进骨折愈合, 获得理想治疗效果。但有研究显示[5], 传统内固定手术治疗后, 当患者骨折愈合需再次实施手术将将内固定物取出, 对患者身心均造成较大伤害。随着临床技术不断发展, 可吸收螺钉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骨关节骨折过程中, 并取得满意疗效[6]。
该研究可知, 经传统内固定手术治疗或经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后, 骨关节骨折患者Parker评分变化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由此可知两种方法均可达到良好治疗效果。但该研究中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3.33%, 且患者满意度较低;研究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1.76%, 且具有较高治疗满意度, 因此提示可吸收螺钉治疗骨关节骨折在确保临床疗效的同时, 可显著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提高患者满意度, 保障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 与张方德[7]等人研究结果相符。
可吸收螺钉治疗骨关节骨折注意事项[8]:①术前对患者进行临床医学影像检查, 全面掌握患者病情,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材料;②术前对患者进行积极的对症治疗, 维持体内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稳定后实施手术;③应严格按照患者适应症选择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手术;④患者经可吸收螺钉进行内固定治疗后, 发生骨折端必须达到解剖复位效果;⑤内固定手术过程中钻孔方向尽量与骨折线垂直;⑥关节内骨折患者进行内固定治疗时, 应先将其患病部位多余部分去除, 使关节面光滑平整;⑦术后给予常规抗生素预防或治疗各类感染;⑧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术后应给予必要的外固定保护措施;⑨指导患者术后定期进行临床医学影像复查;⑩术后根据其实际情况指导患者进行适当功能锻炼。
综上所述, 对骨关节骨折患者实施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 可在确保临床疗效基础上, 显著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提高患者对治疗效果满意度, 维持良好的医患关系, 保障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为提高此类患者生活质量与治疗效果提供可靠依据, 探讨可吸收螺钉治疗骨关节骨折临床疗效。方法 研究组患者采用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内固定手术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对该研究治疗满意度, 给予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结论。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arker评分结果对比结果,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经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1.76%, 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33.33%;研究组患者治疗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对骨关节骨折患者进行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 可在确保临床疗效基础上, 显著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提高患者对治疗效果满意度, 维持良好的医患关系, 保障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可吸收螺钉,骨关节骨折,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朱玉华.踝螺钉及钢针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44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 (25) :3202-3203.
[2]秦涛, 窦帮, 朱玮, 等.经皮撬拨复位螺钉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J].实用骨科杂志, 2011, 17 (7) :606-610.
[3]苏子新, 马新华, 马友发, 等.股骨远端内翻截骨加张力钢丝螺钉固定治疗伴有膝外翻畸形的膝外侧室骨关节炎临床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2011, 18 (24) :3356-3357.
[4]单国华, 郑永军, 王丁, 等.AO钢板螺钉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J].临床军医杂志, 2011, 39 (5) :991-992.
[5]马永刚, 高智, 张军武, 等.有限切开中空螺钉内固定结合外侧植骨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28例[J].陕西医学杂志, 2012 (11) :1513-1514.
[6]Bostman OV, Pokkanen P.Biodegradable internalfixtion for malleolar fractures:a Prospective randomised trial[J].J Bone Joint surg (Br) , 2013, 69 (11) :615-619.
[7]张方德, 陈云, 戢勇.可吸收螺钉 (棒) 治疗骨关节骨折74例临床分析[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1, 6 (4) :118-120.
吸收螺钉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从我院骨外科2012 年3 月至2014 年3 月收治的关节骨折患者中随机抽取72 例进行研究。入选患者及其家属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并按照数字法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有25 例男性和11 例女性患者, 共36 例, 本组患者的最小年龄为18 岁, 最大年龄72 岁, 平均为 (56.3±8.6) 岁;从骨折的原因来看, 15 例为坠落伤, 12 例为交通事故, 9 例为机器伤。对照组有26 例男性和10 例女性患者, 共36 例, 本组患者的最小年龄为19 岁, 最大年龄70 岁, 平均为 (56.5±8.3) 岁;从骨折的原因来看, 14 例为坠落伤, 16 例为交通事故, 6 例为机器伤。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和骨折原因等基本资料, 没有显著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骨折治疗方法, 按正常操作完成手术。观察组患者则采用可吸收螺钉治疗, 具体操作为:①根据患者的骨折类型采用合适的麻醉方法;②利用X线检查确定骨折的具体部位, 并对其进行解剖复位;③保持复位状态, 然后根据具体的骨折范围来选择合适的可吸收螺钉;④在骨折部位钻孔, 将合适的可吸收螺钉从骨关节面置入;⑤重建膝关节韧带;⑥手术完成后行常规骨牵引或者石膏固定;⑦拆除石膏后, 指导患者进行常规功能复健。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其疗效可分为优、良、差3 个等级, 具体评价标准为:①优:切口一期愈合良好, 骨折解剖完全复位, 没有骨折愈合延期, 关节活动没有疼痛感, 且能正常屈伸。②良:切口一期愈合良好, 骨折解剖完全复位, 没有骨折愈合延期, 关节活动有轻微的疼痛感, 其屈伸受到限制的角度小于10°。③差:切口没有彻底愈合, 有红肿或渗液, 骨折解剖复位不完全, 存在骨折延期愈合和不愈合现象, 关节活动有不适感, 其屈伸受到限制的角度大于10°[2]。优良率 (%) = (优例数+良例数)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利用统计软件SPSS 16.0 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详细分析, 针对不同类型的数据资料, 给予不同的检验方法, 计量资料以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比较采用 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有12 例优, 13 例良;观察组有15 例优, 17 例良;组间优良率比较, 对照组的69.44%低于观察组的88.89%, 差异显著 (P<0.05) 。具体数据如表1 所示。
3 讨论
可吸收螺钉具有较高的生物相容性, 没有毒副作用, 可以降解, 所以被广泛应用于关节骨折的临床治疗中。
作为一种高分子聚合材料, 聚乙交酯和聚丙交酯是制作可吸收螺钉的主要材料。由于这两种材料都具有较好的生物组织相容性, 所以可以在体内进行分解, 而且它的分解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 在体内循环的作用下可以完全排到体外, 不会对人体造成任何毒害。有的可吸收螺钉的分解产物甚至还能被人体完全吸收, 同样不会对其造成伤害。可吸收螺钉除了具备上述优势之外, 还具有较高的剪切强度和弯曲韧性。通常情况下, 它的剪切参数在170~220 MPA之间, 弯曲韧性则在250~350 MPA之间, 完全可以满足人体的骨折需求[3]。另外, 可吸收螺钉可以在长时间内保持合适的机械强度, 甚至可以保持12~24 个月。
在本次研究中, 组间优良率比较, 对照组的69.44%低于观察组的88.89%;组间优良率比较, 对照组的%低于观察组的%, 差异显著。该结果表明, 和传统的固定材料比较, 可吸收螺钉具有显著优势。传统金属内固定物虽然固定强度大, 固定牢靠, 但存在一定的应力遮挡, 容易发生金属腐蚀或者排异反应等, 甚至需要进行二次手术, 但可吸收螺钉不需要进行二次手术[4]。
综上所述, 应用可吸收螺钉治疗关节骨折具有微创和术后恢复快的优势, 可促进患者预后, 提高治疗效果, 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勇平, 刘小荣, 蒋垚.可吸收材料在骨折内固定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3, 4 (19) :712-719.
[2]丁宏.可吸收螺钉在踝关节骨折中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导刊, 2013, 8 (23) :1321-1322.
[3]黄荣清, 蔡永捍, 罗恒斌.可吸收螺钉治疗关节骨折的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 2014, 11 (6) :65-66.
相关文章:
闭合复位经皮空心螺钉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02-04
空心拉力螺钉内固定术02-04
空心拉力螺钉02-04
DHS与锁定板内固定法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42例疗效比较02-04
螺钉固定02-04
椎弓根螺钉固定加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手术配合与护理02-04
无头加压螺钉内固定02-04
锁定螺钉拆除困难的术中对策及初步原因分析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