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新闻生产和传播的门槛越来越低。自媒体和全民记者让公民的参与权、话语权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但是话语权的滥用也产生了新的负面效应。灾难性事件中的群体极化使更多社会团体乘机利用无辜的群众进行造势活动, 严重影响社会的和谐。“这些新特点为政府在灾难性事件中如何高效的治理舆情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灾难性事件中群体极化的背景
“群体极化”这个概念勒庞在《乌合之众》一书中曾经提到过, 主要是为了阐述群体在对待、处理公共事件时心理变化的过程。他指出, 独立的个体一般具有良好的理性思考能力, 往往不会过度的依赖别人的观点而做自己的判断, 但是当同一个人处于某个具有共同特征的群体时, 会变得感性、易怒, 受到群体意见领袖的影响。这种心理变化过程的显性表现就是作为成员个体的个性在逐渐的消失, 单元个体朝着意见领袖的思维方向不断的强化发展, 最后导致个性离群体越来越远。新媒体环境下, 灾难性事件发生时, 群体意见在公共意见平台上进行展示、公论, 当个体的经验与群体的成见不一致时, 即便个体的经验是正确的, 在群体成见的压力之下也会选择妥协, 群体极化就产生了。为了便于问题阐述, 本文主要将背景放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 社会转型期日益加剧的社会矛盾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 行业资源分配不均、区域资源供给不合理、贫富差距悬殊等社会问题严重, 各种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很容易引起社会民众的不满。当灾难性事件发生之后, 这些不和谐的因素被某些利益受损群体借助新媒体进行放大传播, 部分民众由于从众心理“被动群体化”, 进而在互联网上肆无忌惮地攻讦、谩骂, 让公共领域成为言语的“化粪池”。
(二) 互联网使用人群的结构变化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CNNIC) 发布第39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报告》显示, 截至2016年12月, 我国的网民规模达到7.31亿, 全面新增网民4299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由2015年底的90.1%提升至95.1%, 手机在上网设备中占据主导地位。以手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打破了互联网的高学历门槛, 网络成为了人人都能接触的资源, 尤其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 互联网正在朝着普及化的方向发展。
二、新媒体环境下灾难性事件的报道产生消极舆情的原因
(一) 网民素质的缺失
网民素质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 自媒体的出现降低的新闻发布的准入门槛。灾难性事件发生的同时, 网民就可以借助手机进行文字、图片、视频的上传和扩散, 海量的信息导致了信息的冗余度超过了公众的辨识度。有效信息难以大范围的进行传播, 相反部分虚假、炒作信息被大肆的渲染、传播, 造成社会的恐慌;另一方面, 互联网的发展, 网络成为了人人都能够使用的资源。从网络使用群体的年龄来看, 青少年网民人数指数增长, 但是他们心智不成熟, 对于灾难性事件的判断缺乏独立的成熟意见, 一旦参与讨论, 极易被不法之徒的意见所裹挟, 造成偏激意见的传播。
(二) “匿名民主”造成网络群体的“集体暴政”
网络的虚拟性能够减少群体表达意见过程中的不安心理, 正是由于这种被保护的侥幸心理, 导致话语表达的成本降低, 网民可以躲在键盘后面肆意的发表言论, 不用考虑可能存在的风险。匿名表达保障每个网民具有平等的交流权利, 身份的标志被弱化、掩盖, 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大家的参政议政的欲望和兴趣。但是, “匿名民主”极易导致群体内部的非理性, 他们对灾难性事件缺乏宏观、理性的衡量而草率做出决定, 进而影响到灾难性事件的解决。
三、新媒体报道过程中消极舆情的管控
(一) 政府要树立正确的舆情管控意识
预防为主, 治理为辅。灾难性事件中的群体极化具有显著的阶段性特点。在灾难性事件发生之前, 政府只有把握这些阶段性的规律才能够在治理过程中抓住先机, 不至于被公众的舆情所裹挟;对于已经发生的灾难性事件, 政府在线下要有所作为、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不能逃避公民的问题。灾难性事件发生之后, 灾民和家属的情绪波动较大, 政府工作人员要积极安抚群众的情绪。领导班子应当始终处在灾难发生的第一现场, 与群众沟通交流, 听取意见和诉求, 耐心解答群众提出的问题, 从而有效缓解紧张气氛, 稳定群众的过激情绪和心理, 迅速控制住事态发展, 防止其蔓延扩大。
(二) 新媒体部门加强引导
删除不良信息。我国大部分的网站还没有实行实名制的管理, 灾难性事件发生之后, 大量的非法造势信息在网络上猖獗盛行, 严重影响社会的和谐。对于非法信息, 网站建设者要坚决的进行删除、整改相应的网站。
过滤不良信息。自媒体的出现, 灾难性事件的信息发布门槛也越来越低, 信息的冗余度变大, 信息质量良莠不齐, 导致很多网友缺乏对灾难性事件的正确认识。网络部门要加强对相关网站的监查力度, 提高内容审核的入驻门槛, 才能有效的过滤信息, 将不良因子扼杀在摇篮里。
举报不良信息。舆情的治理应该是源头和过程的综合治理, 对于已经发布的灾难性事件, 广大的网民群体应该具有最基本的判断力。政府要健全信息监察部门, 形成全民举报、组织举报、制度举报的有效格局。
摘要:新媒体环境下, 灾难性事件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受众接受新闻、表达意见的渠道发生改变, 群体极化的可能性相应增加。本文围绕灾难性事件中群体极化发生的大背景, 探讨了新媒体报道下群体极化的新特点、产生消极舆情的原因以及相应的一些舆情管控对策。
关键词:新媒体,灾难性事件,群体极化,舆情管控
参考文献
[1] 冯克利译.[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4:18.
[2] 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608/t20160803_54392.htm
相关文章:
舆情突发事件处置预案02-16
导航位移参数02-16
加强突发事件舆情应对02-16
反映春天的成语02-16
反映现实小品剧本02-16
突发公共事件舆情02-16
重大事件舆情怎么定义02-16
某事件舆情分析论文题目02-16
基于社会舆情事件的高校思政教育探讨02-16
突发事件舆情应对技巧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