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语言教学的目的不仅是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传授, 还应该包括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这里所指的实际应用能力又包括与说英语国家的人的实际交流能力, 即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 顾名思义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接触。正是基于语言教学的这两个目的, 语言教学者不能忽视文化背景知识对语言教学的影响。语言是不能够离开文化而存在的。因此, 作为高校英语教师应该意识到传授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性。
1 语言
1.1 词的内涵和外延
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了一个词的大量的不同的内涵。一些学者把词汇分为两类:单纯词汇 (single vocabulary) 和文化词汇 (cultural vocabulary) 。他们认为:“cultural vocabulary is the vocabularies in certain culture.It can express the national culture directly or indirectly.There are two characters in cultural vocabulary.Firstly, vocabulary has cultural message itself and deep national cultural connotation.Secondly, cultural vocabulary has close relation with the national culture.In Chinese, some of the cultural vocabularies mirror the national culture directly, as“dragon, phoenix”, while others mirror the national cultural indirectly, as“red, pine”, still others came from religions, stories, etc.”一方面, 文化词汇是具有内涵和外延的。我们可以在词典上找到一个词的内涵, 但是我们很难找该词的外延。而外延恰恰是该语言所属的文化的体现。例如:在College English中有篇Black Coffee的文章。有很多学生在读完全文前, 认为Black Coffee就是简单的黑色的咖啡, 而事实上它指的是未加入牛奶的纯的咖啡。另一方面, 单纯词汇也能够体现起所归属的语言的特殊的文化背景。例如:在中国龙 (dragon) 是想象出来的一种能够带给人们好运的动物, 是古代帝王的象征;而在西方国家, 龙是一种邪恶的代表。
1.2 引语和习语的含义
在日常生活中, 人们经常使用引语 (allusion) 和习语 (idiom) 。由于引语都来自于古老的故事和传说, 对于目标语言中的引语的理解是很困难的。例如:“Catch-22”是另一个典型的例子, Catch-22是一部小书的名字, 小书讲的是士兵只有被医生证明精神有问题才能被送回故乡, 随着该小书的流行, 该词也变的流行起来, 指左右为难 (dilemma) 的人。我们可以把引语看作是文化背景知识中的历史文学部分, 对学生理解记忆该类词是很有帮助。同样, 理解词语的含义也是十分困难的。这种误解通常出现在具有不同风俗习惯的人们之间。例如“Cheesecake”就显示了另一个故事, James Kare是一个著名的摄影师, 他非常喜欢吃奶酪 (cheese) , 一天他出去拍摄外景, 同往常一样让模特站在海边, 就在摄影师按下快门那一刻, 一阵风吹过使模特露出了修长的腿, 摄影师很自然的说了“cheesecake”, 从此之后该词指漂亮的女孩 (beautiful girl) 。
1.3 对句子的理解
恰当的了解文化背景是理解句子含义的基础。在College English中有篇文章——Miserable Merry。虽然现在很多人都知道是圣诞老人 (Santa Claus) 在圣诞节把礼物顺着烟囱 (chimney) 放到长筒袜 (stocking) 里, 但对于不了解此背景的读者来说理解下面句子是很困难的“No Candy?There ought to be something to fill your stocking with, and Santa Claus can’t put a pony into a stocking.He couldn’t lead a pony down the chimney.”读者就会问“Who is Santa Claus?Why do people put present in stocking?”
1.4 对文章全篇的理解
语言学习包括听说读写, 很多人奇怪为什么明明认识每一个词的含义, 但却不能理解全篇的含义。这并不是因为读者缺少必要的语言知识, 而是因为读者对作者的写作思路不够了解。而这种写作思路是作者在其成长生活的大环境中逐渐形成的, 因此也是一种文化背景。只有对其充分了解读者才能真正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文章——M y M o t h e r Cried中如果我们对美国妇女的工作环境压力和美国大学生的收费了解不够, 我们就不能理解为为什么妈妈哭和为什么说妈妈是非常勇敢的以及why"I am surprised seeing mother cried."
2 语言交流
我们已经提到过语言教学的目的之一是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实际上, 语言教学本身就是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虽然文化和交流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但他们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正如Smith所说的"Whenever people interact they communicate.To live in societies and to maintain their culture they have to communicate."虽然人们的外表、习俗习惯不同, 但人们终究要通过语言进行相互交流。这种语言交流中的不同会导致交流的人们之前产生困惑。例如:汉语中人总是在结论之前给出例子;而英语中, 人们经常是先给出观点句, 然后再给出能够支持其观点的例子。在高校英语教学中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问候 (Addressing) 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应注意“M r.S m i t h, M r s.S m i t h, M i s s Smith”等正式称呼的区别。此外在现在英语中, 不论年龄大小, 人们都直呼其名, 例如“Lucy, Lily…”;而在汉语中, 人们就不会直呼其名, 因为人们把其认为是对人们的不尊敬。另外应注意:在英语中正式的场合下, 人们经常把被称呼人的职位加在其名字前面如“Professor Vale, Uncle Thomas…”。因此, 高校教师在教学中, 尤其是在口语教学中, 要注意称呼的差别。
(2) 邀请 (Inviting) 邀请是另一种重要的交流。同样, 在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之间存在着不同的邀请方式。中国的很多学生认为英语国家的人的邀请是不可信的, 因为在他们提出邀请很久以后不见起行动。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我们发现, 当英语国家的人说“w e must get together soon”时, 仅仅是表达礼貌。但是, 中国人就会依据其习俗认为是正式的邀请, 从而带来误解。而实际上, 英语国家的正式邀请应包括具体的时间, 地点如“come over for dinner next Saturday night”。
(3) 表示关心 (Showing Concern) 在中国, 人们经常通过问“How old are you?Are you married?”等这样的问题表大关心。而在西方国家, 由于他们很重视个人的私秘空间, 这些问题都被认为是涉及其个人隐私的, 因此是被禁止的。因此, 作为高校教师, 尤其是教授西方国家语言的教师尤其要注意这一点。
基于语言教学的目的以及文化背景知识对其的影响, 作为高校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 应该注意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 并使其真正服务与语言教学。并通过文化背景知识来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真正的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
摘要:在高校英语教学中, 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越来越被重视了。忽视文化背景知识介绍的传统教学方法, 不利于高校英语教学培养目的的实现, 限制了学生的语言学习。本文从语言教学的目的出发, 以语言和语言交流两个大方面讨论文化背景知识对英语语言教学的影响。
关键词:文化背景知识,高校教学,英语语言教学
参考文献
[1] Claire, Kramsh Language and Culture,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2] Samoar, Larry A.&Stefani, Lisa A.&Porter, Richard E.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Brooks/Cole/Thomas Learning Asia, 2000.
[3] 懂耐婷, 词汇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J].外语研究, 1998, 3.
[4] 杜耀文, 跨文化交际的理论架构[J].山东外语教学, 1997, 1.
相关文章:
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观01-12
企业文化建设案例背景01-12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策略探寻01-12
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01-12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传统教学的困境01-12
关于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学误区的反思01-12
“生成性教学”课堂模式产生的背景01-12
新课改背景下的物理教学01-12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思考01-12
心理教学案例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