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美术
近几年来, 中国高校美术院系不断地倡导, 要将“传统”在当代美术学科教学中进行到底。也有相当一部分带有“传统”字样的硕士点甚至是专业应运而生, 不少的人提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召开“中国形象”的概念也被各大美术院系提炼了出来, 反复地召开学术研讨会、交流会。目的只在于找到中国艺术区别于其他国度的方面, 如何将中国艺术发扬光大, 传统的艺术理念还能否适用于现代的中国美术教育等等。在中国画教学的角度看来, 也就是说时代在不断进步的过程中传统文化重新得到重视, 我们业已发现现行美术教育体制的种种弊端, 是否应该反省延续了近百年的西方教育模式, 重新探讨和研究一条真正符合中国画发展的美术教育体制, 将以往以远离中国画的写意精神、牺牲中国画笔墨的丰富性为代价的徐 (悲鸿) 氏[2]体系重新加以调整, 使中国画的传统艺术素养教育深入到最基础的教学当中去。人们纷纷关注着中国画及中国画教育教学的前景。事实上在承认“传统”艺术在高校中得到重视的同时, 也必须看到还隐藏在当代艺术背后的观念危机。
1 问题的提出
1.1 在高校中国画教学中传统教育理念移植多成活少
当前, 许多提倡传统, 还中国画本源的人士都认为, 在高校整风是改善中国画宿命的最直接和快速的方法, 在学生入学之初, 就把最为纯正、系统的传统中国画理论与技法传授给他们, 并旁及对其它各门类传统艺术的了解, 让学生谙熟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传统, 而非象现行教学模式先端上一道西式大餐。等到了对传统文化和艺术已有较深入的感知之后, 学生们才能够较为明智地吸收西画的部分合理因素, 并有机地融入到中国画的创作中去。将那些伪的当代艺术面具撕掉, 也抛开那种素描、色彩是一切美术的基本功, 唯素描、色彩马首是瞻的“科学的”教学体系。
这时就产生了一种现象,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相当的被动, 因为这样的方式及方法是他们所不熟悉和了解的, 甚至到了大学毕业还没有从高中学习的西画模式转变过来, 不知道什么样的画和字应该站立完成, 什么风格的画作应该选什么样的笔, 课堂上老师讲过的, 反复强调的就会, 反则不会不懂, 不能达到融会贯通。所以理论验证可行的, 不见得在实际操作中就会顺理成章。学生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 往往大学的时间对于移植传统艺术来讲过于短暂。
就业压力逐年递增学生往往以完成学业为目的的学习中国画及传统艺术, 对于可以直接转换成商品或经济价值的学科就很感兴趣, 比如当代工笔重彩花鸟画、装饰画等。所以说老师教的内容与学生接受吸收的知识不成正比, 传统教育理念移植多成活少。
1.2 速食时代传统中国画教育理念需要与当代视觉艺术接轨
当代视觉艺术区别于传统艺术教育理念, 这不仅是新旧学科或媒介之间的交替, 而是从教学开始就应该教学生, 带着一种哲理性的个人体验和批评的态度, 观察日常事务和现象。通过艺术批评, 而非是传统中国画教学中的正面欣赏来认识现实。在传统的教学中往往是有规律可循的, 存在着游戏规则或者是潜规则, 这样就导致学生在认识世界时的角度往往是大致相同的。尤其是那些出生在偏远山区, 没有过多接触过新鲜事物的学生, 教师的引导是他正确认识人的创造力和价值的重要方式之一。
在当下, 速食时代下的大学生, 受欧美、日韩等艺术的影响, 逐步的要求张扬个性、释放自我。如果在一味地传承传统或者压制个性不会创造出“与国不同”的艺术作品。没有独立思想和创造力的学生就不会是好学生, 更不会是好的美术生。只有站在民族的视角才能有对立思想去放眼世界。
2 改革与对策
2.1 设置“中国画笔墨基础”课程[1]
这是在中国画中相当于西画的素描造型基础的课程, 目前国内中国画方向的学生进入大学前普遍对中国画的知识知之甚少, 有的连毛笔都没接触过, 在这种情况下对笔墨训练的强调就至关重要了。这当然包括比较浅显的如何有针对性地选择材料、不同时期对“笔墨”的不同要求。
2.2 设置“东西方文化差异”、“中外绘画比较”、“中国传统绘画构图学”等课程
从理论实质上瓦解学生人文素质低、国画基本功薄弱的问题, 让学生不光学会如何画, 更教会他们如何品评和欣赏。采用对比分析的方式, 较为符合美术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形象型记忆的方式, 更容易将枯燥的理论、史论知识快速渗透。
2.3 深挖洞、广积粮
目前中国画的教学大部分还处在大一大二学基础课 (素描、色彩等) , 大三学习专业课、大四找工作的局面。一二年级的课程同三年级课程差异太大, 没有过度与顺承的课, 三年级这一年将山水、花鸟、人物写意及工笔全都学一遍, 中间还穿插些题跋、篆刻、装裱等相关课程。功课人物相当繁重, 来不及吸收和消化, 就进入找工作完全不再接触中国画的尴尬局面。所以中国画在本科教育期间只是面面俱到, 浅尝则止而已, 要做到将传统中国画传承下去都有相当的难度, 只有把学术研究、中国传统艺术的传承与演变寄托在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身上。所以, 本科的传统美术教育只能算作是“广积粮”, 而研究生教育才是“深挖洞”。向纵向发展是解决传统艺术传承的根本办法, 从传统内部破解中国画现代发展的难题。要在广度上有持之以恒的态度, 毕竟提高全民的艺术素养。要让中国的青少年一代慢慢的能够欣赏中国画的美, 还需要长期的努力。
2.4 只有“借古开今”, 更新教育理念才能保持民族传统艺术的特质
传统的教学中沿用临摹——写生——创作的模式, 在结合当代年轻人特点后应该采取, 创作——写生——临摹——创作的教学模式。因为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造型能力和色彩知识, 虽然是西画基础, 但毕竟是有了这样的能力只是需要进行三度空间与二度空间的转换。应鼓励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大胆创作, 在创作的过程作发现不足, 再使用写生和临摹古代或大家名家的作品来充实和完善自己的创作, 也就是说速食的时代高校中国画教育教学要卓有成效的展开以创作带动学习和实践的新格局。
中国画的教学改革正在摸索中前行, 文章有不成熟之处, 有待于进一步的交流与探讨。
摘要: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开设了中国画专业, 在教学理念上更是千差万别, 普遍沿用的传统艺术教育理念在当下存在很多危机。毕竟时代在变, “笔墨”当随时代, 传统教育理念也必然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进行改革。
关键词:中国画教学,危机,改革
参考文献
[1] 何力.中国画教学改革的趋势与展望[J].美术大观教学论坛, 2000.
[2] 徐书城.中国画之美[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9, 2.
相关文章:
论中国教育之危机02-12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02-12
金融危机带给教育培训的思考02-12
危机管理高职教育02-12
比较教育危机02-12
危机教育及对策02-12
中国教育危机范文02-12
危机管理高职教育论文02-12
大学生心理危机教育论文提纲02-12
经济危机下高等教育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