钙离子抑制剂

关键词: 骨细胞

钙离子抑制剂(精选八篇)

钙离子抑制剂 篇1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α- MEM培养基(Gibco),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试剂盒和calcium lonophore(Sigma,美国),RANKL(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 κB ligand)(Biovision),阿仑膦酸盐 (河北制药集团),PCR引物(博尚生物),PCR试剂盒(TOYOBO,日本),兔抗鼠NFATc1多克隆抗体(博奥森),兔抗鼠c- Fos多克隆抗体(SANTA CRUZ,美国),羊抗兔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IgG和RIPA(武汉博士德),RAW264.7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系购自中国肿瘤研究所。

1.2 破骨细胞的培养及实验分组

RAW264.7细胞以1×105/孔接种于48 孔培养板中,用0.8 ml α- MEM培养基(含15%胎牛血清、100 U/ml青霉素、100 μg/ml链霉素、2 mmol/L L- 谷胺酰氨)培养,并加入100 ng/ml RANKL进行诱导。实验分为4 组:A组,对照组;B组,用10-7 mol/L ALN处理;C组,用10-7 mol/L ALN+5×10-6 mol/L calcium lonophore处理;D组,用5×10-6 mol/L calcium lonophore处理。每组均在培养第1 天开始加入处理药物。

1.3 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

制备细胞爬片(每组4 个),于处理后第6 天收获细胞,按TRAP染色试剂盒操作步骤进行染色,显微镜100 倍下随机选取5 个视野计数TRAP染色阳性细胞(细胞核≥3 个)数目,5 个视野的平均数为该细胞爬片的破骨细胞数目。

1.4 牙本质磨片检测

在各组培养孔中加入牙本质磨片(每组4 个),于处理后第6 天收获,扫描电镜(HITACHI S- 4800)观察吸收陷窝。每孔牙本质磨片随机摄取5 张照片(500 倍),用医学数码图像分析系统Med6.0测量5 张照片上吸收陷窝总数目及总面积,数值除以5代表该磨片的陷窝数目及面积。

1.5 Real- time 定量PCR检测

各组细胞培养48 h后,收获细胞, Trizol提取 RNA;并将RNA逆转录合成 cDNA,所用引物为:c- Fos上游5′- CCGAAGGGAAC GGAATAAGA- 3′,下游引物5′- TCTGGGAAGCCAAGGTCAT - 3′;NFATc1,上游5′- CTCACCACAGGGCTCACT ATG- 3′,下游5′- TTCTTCCTCCCGATGTCCGT- 3′;管家基因GAPDH,上游5′- AC CACAGTCCATGCCATCAC- 3′,下游5′- TCCACCAC CCT

GTT GCTGTA- 3′。cDNA扩增后在Rotor- Gene 3000荧光定量PCR仪上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反应条件为:95 ℃,15 s;60 ℃,40 s;72 ℃,15 s。反应共50 个循环。每组细胞取3 孔标本进行检测。

1.6 Western Blot 检测

各组细胞培养48 h后,RIPA裂解液与蛋白酶抑制剂混合液(100∶1)提取蛋白质,测定蛋白质浓度,煮沸变性5 min,凝胶电泳并转膜,经5%BSA室温封闭2 h,兔抗鼠NFATc1和c- Fos多克隆一抗孵育过夜。二抗室温1 h,DAB显色1 min。以GAPDH作为对照。用Image J分析软件检测膜上每个条带的灰度值。

1.7 统计学分析

TRAP阳性细胞数目、吸收陷窝数目、陷窝面积用undefined表示。用统计软件SPSS 11.0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SNK检验, 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TRAP染色及定量分析

各组细胞TRAP染色及计数见图 1和表 1。 4 组比较,D组(calcium lonophore组)破骨细胞生成的数量最多,其次为C组(ALN+calcium lonophore组),二者均显著高于A组(对照组)(P<0.01);而B组(ALN组)破骨细胞生成数量最少,显著低于A组(P<0.01)。上述结果提示,ALN可显著抑制破骨细胞生成,而Ca2+激动剂calcium lonophore对破骨细胞生成有促进作用,并能拮抗ALN对破骨细胞的抑制作用。

2.2 牙本质吸收陷窝观察及定量分析

4 组比较,D组破骨细胞吸收陷窝数目最多,陷窝总面积最大,C组、A组次之,B组破骨细胞吸收陷窝数目最少,陷窝总面积最小;各组间比较吸收陷窝数目及总面积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 (表 1、图 2)。上述结果表明,ALN可有效抑制破骨细胞的骨吸收功能,而Ca2+ 激动剂calcium lonophore对破骨细胞的骨吸收能力有促进作用,并能拮抗ALN对破骨细胞骨吸收的抑制作用。

2.3 Real- time PCR检测

各组细胞c- Fos、NFATc1基因mRNA相对浓度见表 2。c- Fos、NFATc1基因mRNA相对水平D组最高,其次为C组,均显著增高于A组(P<0.01);而B组基因相对水平最低,显著低于A组(P<0.01)。上述结果说明,Ca2+ 激动剂calcium lonophore对破骨细胞相关基因c- Fos、NFATc1表达有促进作用,并能逆转ALN引起的c- Fos、NFATc1基因表达下降。

注:①与A组比较, P<0.01

2.4 Western- blot检测c- Fos、NFATc1蛋白水平

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c- Fos、NFATc1蛋白条带见图 3。B组NFATc1、c- Fos蛋白表达较A组明显减弱,条带灰度值分别下降43.2%、35.2%;D组较A组蛋白表达明显增强,条带灰度值分别上升20.4%、28.0%;C组与A组比较,条带灰度值也分别上升7.8%、8.9%,但增加幅度小于D组。上述结果说明,ALN可抑制破骨细胞NFATc1、c- Fos的表达;而Ca2+激动剂对破骨细胞上述基因表达有促进作用,并能逆转ALN对上述基因表达的抑制。

注:① 与A组比较, P<0.01

3 讨论

骨质疏松是中老年人面临的常见骨代谢疾病。该疾病的发生与破骨细胞数目异常增加及骨吸收功能异常增强密切相关。双磷酸盐作为目前治疗骨质疏松的主要药物[3],主要通过减少破骨细胞数量,抑制破骨细胞纹状缘形成,降低成熟破骨细胞溶酶体酶释放,从而降低破骨细胞的功能,干扰其骨吸收作用[3,4,5];但其确切的分子作用机制目前还并不清楚。

NFATc1、c- Fos为破骨细胞分化生成阶段的重要转录因子,它们参与调控多种破骨细胞特异性基因的表达,影响破骨细胞的生成和功能[6,7,8];其基因表达异常会造成严重的破骨细胞生成障碍[8,9]。破骨细胞分化过程中,在RANKL刺激下,经过一系列信号分子的作用使胞质内NF- kB被激活,异位到细胞核内,并与NFATc2共同作用于NFATc1基因启动子,诱发NFATc1基因初始表达;随后NFATc1基因表达进入自发扩增阶段,在此过程中c- Fos起着关键作用。在RANKL刺激下,通过MKK- JNK信号通路,使c- Fos与c- Jun结合并激活,进入细胞核,选择性的募集到NFATc1基因启动子上,从而与NF- kB、NFATc2协同诱发NFATc1基因表达的自发扩增[7,9,10,11]。RANKL刺激在诱发上述效应的同时会引发胞质内Ca2+波动,进而使Ca2+/钙调蛋白依赖的钙调磷酸酶被激活,使胞质内NFATc1蛋白异位进入细胞核[12],从而单独或与其它转录因子(如PU.1,MITF,c- Fos)一起调节多种破骨细胞特异性基因如cathepsin K, TRAP, CTR(calcitonin receptor) 和OSCAR(osteoclast- associated receptor)的基因表达[10],促进破骨细胞的生成。

本实验中,ALN处理使NFATc1、c- Fos基因表达下降,进而影响破骨细胞生成及其骨吸收功能;而加入Ca2+激动剂calcium lonophore后,NFATc1、c- Fos基因表达上升,破骨细胞生成及其骨吸收功能增加,这可能与Ca2+变化有关。calcium lonophore使破骨细胞胞内Ca2+上升,促使Ca2+/钙调蛋白依赖的钙调磷酸酶激活,进而促进了NFATc1、c- Fos基因表达;同时Ca2+浓度上升加速NFATc1向胞核内移位[11],从而上调了下游破骨细胞特异基因的表达,促进破骨细胞生成及骨吸收功能;说明calcium lonophore具有拮抗ALN的效应。同时,在本实验中,calcium lonophore单独处理组同样出现NFATc1、c- Fos基因表达上升;提示NFATc1、c- Fos基因表达与Ca2+浓度密切相关。ALN有可能通过调节Ca2+水平,抑制NFATc1、c- Fos基因表达;而calcium lonophore的应用则恢复了Ca2+水平,从而解除了ALN对NFATc1、c- Fos基因表达的抑制。本研究不足之处在于未能检测药物处理前后破骨细胞内Ca2+水平,在以后研究中需进一步完善。

本研究结果表明,阿伦磷酸钠可抑制破骨细胞生成,降低其骨吸收功能,并下调相关基因NFATc1、c- Fos的表达;而Ca2+激动剂calcium lonophore对破骨细胞生成及骨吸收有促进作用,并可上调NFATc1、c- Fos的基因表达;ALN及calcium lonophore的上述效应可能与Ca2+浓度有关。

参考文献

[1]赵玉鸣,葛立宏,Grigoriadis AE.转化生长因子β对体外破骨细胞分化的影响[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6,22(1):38-40.

[2]Zhang J,Ding X,Bian Z,et al.The effect of anti-eppinantibodies on ionophore A23187-induced calcium influx andacrosome reaction of human spermatozoa[J].Hum Reprod,2010,25(1):29-36.

[3]Coxon FP,Thompson K,Rogers MJ.Recent advances inunderstanding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of bisphosphonates[J].Curr Opin Pharmacol,2006,6(3):307-312.

[4]Kwak HB,Kim JY,Kim KJ,et al.Risedronate directly in-hibits osteoclast differentiation and inflammatory bone loss[J].Biol Pharm Bull,2009,32(7):1193-1198.

[5]Glantschnig H,Fisher JE,Wesolowski G,et al.M-CSF,TNFαand RANK ligand promote osteoclast survival by sig-naling through mTOR/S6 kinase[J].Cell Death Differ,2003,10(10):1165-1177.

[6]Ishida N,Hayashi K,Hoshijima M,et al.Large scale geneexpression analysis of osteoclastogenesis in vitro and elucida-tion of NFAT2 as a key regulator[J].J Biol Chem,2002,277(43):41147-41156.

[7]Asagiri M,Sato K,Usami T,et al.Autoamplification ofNFATc1 expression determines its essential role in bone ho-meostasis[J].J Exp Med,2005,202(9):1261-1269.

[8]Grigoriadis AE,Wang ZQ,Cecchini MG,et al.c-Fos:Akey regulator of osteoclast-macrophage lineage determinationand bone remodeling[J].Science,1994,266(5184):443-448.

[9]Yavropoulou MP,Yovos JG.Osteoclastogenesis——Currentknowledge and future perspectives[J].J MusculoskeletNeuronal Interact,2008,8(3):204-216.

[10]Asagiri M,Sato K,Usami T,et al.Autoamplification ofNFATc1 expression determines its essential role in bone ho-meostasis[J].J Exp Med,2005,202(9):1261-1269.

[11]Matsuo K,Galson DL,Zhao C,et al.Nuclear factor of ac-tivated Tcells(NFAT)rescues osteoclasto-genesis in pre-cursors lacking c-Fos[J].J Biol Chem,2004,279(25):26475-26480.

钙离子敏感受体在大鼠子宫中的表达 篇2

钙离子敏感受体在大鼠子宫中的表达

本实验为了探讨钙离子敏感受体(Calcium-sensing receptor,CaR)与胚胎着床及蜕膜化的关系,建立了大鼠早期妊娠、假孕、延迟着床和人工诱导蜕膜化模型,收集各种模型的子宫材料,利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CaR在大鼠子宫中的表达.结果表明,CaR在妊娠第6~9天的子宫蜕膜上强表达;假孕第6~9天和延迟着床的大鼠子官腔上皮下基质中无明显的免疫信号,而延迟着床激活胚胎周围的`腔上皮下基质中有强的免疫信号.蜕膜化子宫中整个蜕膜区呈强的免疫染色信号.从而推断,CaR蛋白的表达与胚胎着床及蜕膜化过程密切相关.

作 者: 作者单位: 刊 名:潍坊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WEIFANG UNIVERSITY 年,卷(期): 9(2) 分类号:Q781 关键词:钙离子敏感受体   胚胎着床   蜕膜  

临床钙制剂使用分析 篇3

关键词:药学,钙制剂,使用特点

近年来, 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取大进步, 公众生活水平显著改善, 健康意识不断增强, 对钙制剂的需求也呈明显上升趋势。科学研究显示, 机体长期缺钙与临床一些疑难病症、慢性疾病、老年疾病有较为密切的关联, 对人体内Ca2+浓度加以调节, 对抗衰老、疾病预防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分析钙制剂的药学特点, 在临床合理使用, 是为公众整体健康水平提供保障的关键[1]。现分析我院2012年4月-2013年4月钙制剂使用资料, 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处方1900张, 来源于普通科室、专家门诊、专业门诊等, 其中247张为钙制剂用药处方, 包括小儿碳酸钙D3颗粒处方83张, 五维葡钙口服液处方164张。

1.2 方法

依据《处方管理办法》、《新编药物学》规定, 对钙制剂用药处方用自制处方评价表评价, 内容包括患者年龄、性别、药品名称、剂型、医师、费用、用量、剂量等, 对不合格处方进行筛选, 多处不合格的同张处方按1张计, 对用药后患者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钙制剂应用情况

慢性病患者207例, 占83.8%, 为钙制剂处方主要应用者, 以老年人、儿童、孕妇为主, 病种以佝偻病、支气管哮喘、骨质疏松症、糖尿病、高血压、孕妇钙缺乏最为显著。

2.2 处方情况分析

247份处方中, 处方不合格21张, 占8.5%, 其中五维葡钙口服液不合格8张, 小儿碳酸钙D3颗粒不合格13张。不合格原因主要为口服剂量偏低、对制钙生物的利用率较低、对钙制剂所含有的其他对机体有影响的成分未充分考虑。

3 讨论

人体内钙的药理作用:钙化合物的强度对骨生物力学强度有支撑作用, 钙离子的跨膜运动提供人体活细胞所需的能量。随着年龄的变化, 人对需求钙的量也显著不同, 婴幼儿期钙元素缺乏可降低抗病能力, 诱导发生佝偻病;儿童期钙元素缺乏对发育和生长产生不良影响;青少期钙元素缺乏易造成牙齿发育不良, 骨骼力强度不足;孕妇钙缺乏易小腿脚抽筋, 牙齿松动, 情况严重时, 可诱发胎儿先天性缺钙, 对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2、3]。故需依据个体生理特点及需求使用钙制剂。受黄种人膳食习惯的影响, 儿童期缺钙现象较为普遍, 因此期各器官尚未健全发育, 需选择有较高溶解度, 对胃肠刺激性较小、有较高吸收利用度的钙制剂, 通常取有机钙制剂应用。而老年人为维持钙平衡所需, 需更多钙摄入, 加之其机体各项器官衰退, 降低了消化液的分泌量, 胃肠功能减弱, 胃酸减少, 宜选择高水溶性制剂使用, 如葡萄糖酸钙等。随着药学研发的深入, 钙剂在临床应用的种类较为多样, 且呈增多表现, 其中以生物钙制剂、无机钙制剂、有机钙制剂3种最为多见, 合理用药是维护患者生命健康的关键[4~6]。

钙制剂不合格处方的原因包括: (1) 剂量缺乏合理性:临床目前治疗性补钙及预防性补钙中, 钙剂口服仍为主要方法之一, 钙制剂依据人体每天所需量需定为1~3g, 但因钙离子在钙制剂中的含量普遍呈较低水平, 故对人体需求无法有效满足, 导致出现不合理用药的情况。 (2) 缺乏生物利用度:在水溶性方面, 传统制剂有较大差异性, 故呈较低的人体吸收利用度, 或部分需经胃酸解离的无机钙制剂, 患者在胃酸异常分离时影响了此类钙剂的吸收, 生物利用度呈较低水平。 (3) 缺乏药物经济学分析:调查显示, 钙制剂在市场中的价格单盒约为几十元, 患者尚可接受, 但因此类制剂需长期服用, 费用累积, 对患者经济仍造成沉重负担, 故未较好的分析钙制剂的药济学特点, 进行良好调控。 (4) 其他成分不良影响:受不同选择原料及不同制造方法影响, 不同钙制剂除共同含有钙元素外, 其他成分上差异较为明显, 如氨基酸、肽类、微量元素等, 均可引起机体微环境的改变。钙制剂中部分有重金属离子存在, 长期应用易诱导中毒等不良事件发生。研究显示, 应用维生素D3可明显增加机体对钙类的吸收效果, 使钙制剂生物利用度从根本上提高[6]。

钙制剂合理应用: (1) 生物利用度综合分析:钙制剂临床使用质量的好坏, 预后效果, 可通过生物利用度来体现, 其为重要的检测制剂质量的指标, 也为对实际可利用钙含量进行反映的指标。目前有较多方法可用于钙制剂相关生物利用度的检测, 少数缺乏合理性, 得出的结论差异性较大, 在宣传产品时存在误导情况, 药师需规范指导, 引起广泛重视。给药剂量需对每天机体所需量予以满足, 经检验所得的生物利用度数据并不能作为客观数据应用, 故更为准确的表达应用机体净吸收率。在钙类吸收过程中, 维生素D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将适量维生素D在新型制剂中加入, 可使其实际应用时的生物利用度提高[4]。另外, 药物辅料和饮用水影响尿量时, 也会影响到尿钙浓度, 进而对真实性的钙类有效吸收造成干扰。 (2) 钙制剂剂量的合理制定:对钙制剂进行选择时需对钙元素的含量进行考虑。多选择钙平衡试验来展开研究, 所得出的结论为人体钙元素每天需1000mg才可达到供需平衡, WHO将老年、妇幼每天所需的钙元素设定为1000~1500mg, 成人为800~1000mg。20世纪对中国国民的饮食含钙量调查结果为400~1500mg, 与推荐量比较, 尚呈较低水平, 故需针对性的选择钙制剂剂量。 (3) 正确对待药物经济学:在取钙制剂应用时, 需正确评估服用时间, 依据药物制剂的生物利用度和患者病情来确定用药时间, 依据使用时间对效果进行评价, 以对钙制剂的种类行合理调整。 (4) 掌握钙制剂中其他成分的特点:不同钙制剂所含有的其他成分对机体构成的影响需引起重视, 如碳酸钙类钙制剂, 多由珍珠、贝壳等生物类物质为原料, 除钙以外, 还有如牛磺酸、多类微理元素、肽类、氨基酸等机体所需元素, 锰、铬、硒、锗等也有较高含量, 对抗衰老、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效果显著, 但此类制剂中同时有铅、铋等对机体有害的元素存在, 长期服用易严重损伤人体健康。

总之, 钙制剂的临床应用, 要从不同钙制剂的特点、机体利用度、钙的作用方面进行考虑, 以选择生物利用度高、优质、含量高的钙制剂合理应用, 以全面提高保健和治疗效果, 提高整体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 缪娟, 李小玲.临床使用钙制剂的药学研究[J].求医问药:下半月刊, 2012, 10 (10) :659.

[2] 尹青梅.临床使用钙制剂的药学探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9, 3 (10) :110-111.

[3] 李荣.临床使用钙制剂的临床药学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 2011, 1 (21) :61-62.

[4] 陈月.临床使用钙制剂的调查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2, 5 (32) :111.

[5] 孙志强.口服钙制剂的合理选择与应用[J].中原医刊, 2006, 33 (19) :52-53.

钙制剂的临床应用 篇4

1 钙对人体的作用

钙元素是人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人体具有许多重要的生理功能, 如神经肌肉传递、酶活力、肌肉细胞的收缩和细胞分泌、血液凝集、毛细血管细胞的通透性等方面都需要钙元素的参与。在体内, 钙主要以羟基磷灰石晶体形式存在于骨组织, 少量存在于软组织及细胞外液中, 血清钙含量在2.2~2.7 mmol/L范围内。人体内血清钙浓度的维持由甲状旁腺素、维生素D和降钙素以及血液pH值共同控制。细胞外液和血液中存在的生理性解离钙, 可以和骨组织中的钙离子交换, 使钙离子的分布代谢处于平衡的体系中。我国营养学会推荐, 钙的给量标准是:成年男子平均钙摄入量为800 mg/d, 成年人及1岁以上儿童可耐受最高摄入量为2 000 mg/d。由于我国传统饮食习惯的影响, 人们对钙的摄入量水平较低, 因此佝偻病、骨质疏松症较易发生。

2 人体利用钙的影响因素

缺钙已是影响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杀手, 缺钙影响人体组织的兴奋性, 可导致人体组织兴奋性过高, 发生肌肉抽搐、痉挛。长期的缺钙能使牙齿、骨骼发育不良。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处于迅速发育阶段的青少年、老年人补充钙剂非常有必要。人们已经意识到缺钙潜在的危害性, 所以除了将钙制剂用于治疗疾病外, 还将钙制剂用于缺钙人群的钙补充。

2.1 老年人因肠胃机能减退, 活动量减少导致的日晒不足引起皮肤自身合成的维生素D不足等因素, 使得钙摄入量不足。原发性骨质疏松发生于绝经期后的妇女, 究其根源是女性激素的合成减少致使钙的吸收能力下降而患病。对于这些类型的老年人, 我们给予适量的钙剂用于治疗或预防疾病非常有利于健康。

2.2 儿童、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的快速阶段。此阶段缺钙易导致佝偻病的发生、机体免疫调节功能下降, 导致因缺钙而引起其它相关的疾病。可见, 儿童、青少年补钙必不可掉以轻心。

2.3 孕妇怀孕的阶段, 由于钙剂的摄入不足能引起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给孕妇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损害, 给社会及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所以此阶段要注重合理的补钙。

2.4 哺乳期妇女肩负着哺育儿女的重担, 此期间机体需要的钙量仅靠膳食的补充是难以维持身体钙的需求, 应适量地给予补充钙制剂。

2.5 某些疾病如甲状旁腺机能减退、骨质疏松症、骨肿瘤、糖尿病等疾病, 适量给予钙制剂作辅助治疗, 对患者的身体康复也大有裨益。

3 钙制剂的特点

3.1 钙制剂所含的钙元素量。

目前市场所用的钙制剂种类繁多, 均为化合物。各种钙制剂的钙元素含量不一, 均取决于与钙离子结合酸根分子量的大小, 酸根分子量小的钙元素结合含量高, 反之则钙元素的含量低。

3.2 钙制剂吸收率的高低。

钙大部分在小肠的空肠部位吸收, 酸性环境中更易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其吸收的多少与钙盐的溶解度直接相关。通常情况下, 大部分钙制剂的吸收率基本相同, 其中枸橼酸钙是最易吸收的一种。但是, 影响钙吸收因素很多, 如维生素D能促进小肠对钙的吸收, 蛋白质能被分解成氨基酸, 氨基酸能与钙盐结合成可溶性氨基酸螯合钙, 可促进钙的吸收, 植物酸、草酸、脂肪能与钙结合成不溶性化合物, 能影响钙的吸收, 过多乙醇的摄入、过多吸烟、喝茶也可干扰钙的吸收利用。

3.3 钙制剂的酸碱性。

大多数钙制剂的酸碱性为中性, 有些钙制剂如盖天力、活性钙是采用海生动物的壳在高温下煅烧而成, 主要是氧化钙, 还含氢氧化钙及碳酸钙, 溶于水时显弱碱性。

3.4 钙制剂的不良反应。

由于钙制剂品种繁杂, 其酸碱性的不同往往对胃肠道也能产生不良的影响。如能引起恶心、呕吐、腹胀、腹痛、便秘等胃肠道不良反应, 在应用时要引起足够的重视。由于补钙对有些人是一个长期行为, 长期大量的应用钙制剂, 它可能引起高钙血症, 此时服药者就会表现有恶心、呕吐、便秘等胃肠道反应和精神症状。高钙血症还可使机体的组织钙化引起肾结石, 严重者甚至会引起死亡。故长期服用钙制剂者应定期监测血钙水平, 以便更合理安全地应用钙制剂。另外, 由于体内血钙水平的提高, 在合并应用强心甙时, 会增加强心甙类的毒副反应也要引起重视。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报道, 钙制剂与头孢曲松合用能够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 在应用钙制剂和头孢曲松时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尽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4 常用钙制剂的选用

钙尔奇D、乐力氨基酸螯合钙、司特立 (枸橼酸钙) 、盖天力、活性钙片或冲剂、金钙 (醋酸钙) 颗粒、葡萄糖酸钙口服液、乳酸钙片等多种钙制剂在临床上供医生选用提供了参考, 给患者应用提供了许多选择的空间。医生在给患者用药时要结合患者的体检及临床体征选用合理的钙制剂, 以免给患者带来身体上和经济上不必要的损失。在美国等发达国家, 临床医生案头手册 (PDR) 1993年版中, 推荐使用的钙制剂主要是碳酸钙、枸橼酸钙和葡萄糖酸钙, 给中国的临床医生应用钙制剂提供了参考。

5 结论

综上所述, 选择利用好钙制剂, 不仅需要患者对钙制剂有必要的认识, 更要求临床医生充分认识到掌握钙对人体的作用、人体利用钙的影响因素、目前钙制剂的特点及常见钙制剂的选用, 并将几方面的因素综合考虑, 才能正确合理有效地给患者使用含量高、生物利用度好、质优的钙制剂, 从而达到最佳的治疗和保健效果。

参考文献

[1]顾景范, 邵继智.临床营养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

[2]葛可佑.中国营养师培训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53-57.

临床使用钙制剂的药学探析 篇5

1临床使用钙制剂存在的问题

1.1 预防、治疗口服剂量偏低, 临床疗效不明显 以往临床上将钙制剂的重量作为口服补钙的剂量, 虽然每日补充1~3 g, 但因钙制剂中钙元素 (Ca2+) 含量较低, 使用剂量只能满足人体需要1/4-1/10。

1.2 对制钙生物利用度考虑较少 传统制剂大多数水溶性差, 致使人体吸收有限, 钙制剂有生物利用度仅只有20%~30%。

1.3 未考虑钙制剂中其它成分对机体的作用, 钙制剂由于生产原料不同, 均含有少量的其它成分。这此物质为无机盐、微量元素、氨基酸和肽类, 均对机体产生一定的作用, 长期口服补钙时就引起注意。

1.4 应计算效益经济比值 (等效经济比) 现市场有些新型钙制剂几十元一盒, 临床补钙过程较长, 长期服用应考虑经济承受能力。

2如何选择优质的钙制剂

2.1 品种及Ca2+的含量关系 选用钙制剂时首先要考虑Ca2+的含量。国外采用钙平衡试验研究, 认为人体每日需服用钙元素达1000 mg才能达到平衡, 世界卫生组织 (WHO) 向人们推荐量为:成人钙元素800~1000 mg/d, 儿童、妇女、老人为1000~1500 mg/d。我国90年代营养调查, 国民饮食中含钙量平均为400~1500 mg/d, 大大低于推荐量, 目前临床使用的部分钙制剂每天需服20包或一盒, 这种钙剂是不可取的。因产品来源不同, 含量差异较大。

2.2 考虑钙制剂的生物利用度 生物利用度是评价一种钙制剂优劣的重要指标, 也是人体实际能利用钙的指标。目前国内测定钙制剂的生物利用度, 由于测定方法不同结果有些差异, 有时少数试验由于设计方案不合理结果差异很大, 可能会给产品宣传上造成误导, 临床医生在使用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2.2.1 剂量问题 人体 (动物) 的给药剂量必须满足每日需要量。单次实验给药剂量不能低于Ca2+500 mg/d, 低于该剂量所测生物利用度 (吸收率) 不是一个客观值, 可能会有较大误差, 就以净吸收率表示更为恰当。市场上有产品单次服用 (100~200) mg/d测定生物利用度达90%以上, 其结果应进一步验证。

2.2.2 应考虑维生素D对钙吸收的促进作用 许多新型钙制剂均加入一定剂量维生素D促进吸收, 正确评价钙制剂的生物利用度必须将此排除或考虑到维生素D因素加以评价, 才能真实反应实际利用情况。

2.2.3 国内外近年来也多用尿钙评价不同钙制剂的生物利用度 测定时必须考虑到饮水量及药物辅料中成分对尿量的影响, 以达到准确的测定值。

2.3 钙制剂中含有其它成分对机体的作用, 一般来说, 国内外最常选用的碳酸钙类制剂中, 多数来源于贝壳, 珍珠等生物物质, 除含有较高的Ca2+外, 同时含有机体必需的多种氨基酸, 微量元素, 肽类, 牛磺酸等成分, 含有较高的铬、硒、锗、锰, 对于防止动脉粥样硬化, 提高免疫功能, 抗衰老有一定的效果。然而, 有的钙制剂中含有对机体有害的元素如隔、铋、铅等, 长期服用可能会产生不良影响。

2.3.1 葡萄糖酸钙在体内可代谢成葡萄糖, 可影响血糖浓度

2.3.2 乳酸钙在体内可代谢成乳酸, 可使机体产生疲劳、酸痛。

2.3.3 碳酸钙为碱性药物, 在体内中和胃酸, 产生二氧化碳并调节体液酸碱度。老年人或胃酸分泌下降者不宜长期服用。

3临床如何使用钙制剂

临床大多数钙制剂为口服, 用于一些慢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一般选择含量高, 生物利用度好, 不良反应少, 价格低廉含有对机体有益成分的钙制剂。

3.1 给药以Ca2+浓度计算生物剂量给药, 美国市场上16个品种钙制剂中有10个为Ca2+较高的碳酸钙制剂, 而国产碳酸钙产品性能的有待提高, 不管应用何种, 应以生物剂量给药。成人预防量Ca2+应达300~600 mg/d, 治疗量应达600~1500 mg/d, 儿童, 孕妇, 老人根据机体情况, 吸收状况, 年龄进行调整。

3.2 机体对钙的吸收值, 当达到平衡值后, 机体对钙吸收值=排泄值, 过多服用钙剂, 不能相应增加疗效, 多余的Ca2+从粪便排出, 所以临床用量不是越大越好, 特别注意效益比值。

3.3 钙制剂水溶性、含量与生物利用度间的关系, 由于钙制剂产品多数水溶性较低, 生物利用度也低。人们设想提高其水溶性以增加生物利用度, 曾选择一些含量相对而言较高, 水溶性以增加生物利用度, 曾选择一些含量相对较高, 水溶性好的醋酸钙酸钙进行研究, 结果并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笔者使用含量较高的水溶性珍珠钙, 测定利用度比碳酸钙+Vit D 制剂增加近一倍, 是否与其水溶性增加有关 (增加500倍) , 或与药中其它成分共同影响有关, 还需进一步探讨。

临床使用钙制剂的调查分析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0年12月-2011年12月10050张门诊以及临床处方, 涉及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妇科疾病、骨科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以及儿科缺钙类疾病等。

1.2 方法

对10050张门诊以及临床处方进行回顾性分析, 统计出涉及钙制剂的处方数量, 以及使用情况, 记录统计结果, 得出结论。

2结果

10050张门诊及临床处方中门诊处方为4050张, 临床处方为6000张, 涉及钙制剂的处方为290张占2.89%。内科处方和儿科处方所占比例最大, 分别为27.93%和20.00%, 见表1。临床最常用的钙制剂为复合氨基酸螯合钙胶囊占37.59%, 其次为碳酸钙D3片占23.10%, 见表2。

3讨论

研究表明, 成人每天所需钙元素为800~1000mg, 而妇女、老人以及儿童等特殊人群每天所需钙元素更高为1000~1500mg。据统计, 全世界已有过亿人群存在缺钙现象, 缺钙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逐渐引起了医疗工作者的高度重视[2]。

3.1 使用钙制剂的常见问题

传统钙制剂具有较差的水溶性, 因此在人体内部的吸收情况并不理想, 而有些无机钙制剂在人体内部需要依靠胃酸的解离才能发挥作用, 若对胃酸分泌异常的患者进行给药则会导致吸收不理想。

每人每天钙制剂的需求量为1~3g, 而在实际使用中, 多数钙制剂中钙离子的含量相对较低, 无法达到人体正常需求。钙制剂的生产过程中易出现其他成分, 如肽类、氨基酸以及其他微量元素等, 会对患者身体产生一定的影响, 而一些钙制剂中甚至含有重金属元素, 若对患者长期服用, 易导致不良反应发生。

3.2 合理使用钙制剂

临床上常用维生素D配合钙制剂提高患者对钙离子的吸收率[3]。在对患者进行给药时, 应详细了解钙制剂中主要成分以及各种辅料情况, 同时结合患者自身条件进行选择性使用, 避免患者出现重金属中毒等不良反应。如葡萄糖酸钙能够在患者体内通过代谢途径形成葡萄糖[4], 从而影响患者体内的血糖浓度, 因此应对血糖较高的患者慎用;碳酸钙是碱性成分, 在患者体内尤其是胃中与胃酸结合易产生二氧化碳, 同时对人体中的酸碱度具有调节作用, 因此老年患者或胃酸分泌异常的患者不可长期给药;乳酸钙在患者体内易通过代谢途径产生乳酸, 从而造成患者肌肉酸痛感以及易疲劳等现象, 对体质虚弱患者慎用。

综上所述, 钙制剂在临床治疗中应用广泛, 但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给药, 从而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葛可佑.中国营养师培训教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53-57.

[2]李笑萍.临床使用钙制剂的药学问题点[J].中国药师, 2000, 3 (4) :238-239.

[3]张凯健, 陆义诚, 吴琳华, 等.葡萄糖酸钙片的人体药物动力学研究[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02, 23 (6) :266-268.

软化水体树脂对钙离子吸附实验研究 篇7

关键词:软化水体,水质,树脂,钙离子吸附

1 实验材料及主要测量仪器

001x7、D001和D113型树脂;不同浓度Ca Cl2模拟水样;大港石化污超滤单元污水;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OES。

2 实验方法

将一定体积W的树脂加入到不同初始浓度C0的体积V的模拟水样中, 磁力搅拌器上搅拌2小时, 测量不同时间水样中的Ca2+浓度Ce。然后按照式1.1和1.2计算平衡吸附容量Qe。

将有机溶液 (仲丁醇、丙酮、正己烷混合配成, COD为340.58mg/L) 、Fe Cl3 (0.61mg/L) 、Na Cl (435.30mg/L) 加到模拟水样来考察树脂的抗干扰能力, 以及大港石化水样用来考察树脂的可重复利用性。

3 结果与讨论

3.1 吸附容量的比较

其结果见表1, 001x7型树脂的吸附容量最大, D001型的树脂吸附容量次之, D113型的树脂吸附容量最小。

3.2 吸附速率比较

如图1表明:三种树脂对钙离子的吸附速率都很快。D113型树脂与另2种树脂相比, 其吸附速率略小, 而001x7与D001型树脂的吸附速率基本相同。

3.3 抗干扰性比较

如图2可知, 三种树脂在不同的干扰因子存在的条件下, D001型树脂的平衡吸附率最大, 001x7型次之, D113型最差, 但三者之间的差距并不是很大。

3.4 可重复利用性

由图3比较可知, 001x7型树脂对钙离子的吸附容量最大, 且多次使用下降很小, 可重复利用性较好。

4 结论

磷对电极法测离子钙的影响 篇8

1对象和方法

1.1 仪器和试剂

深圳康立AFT-500电解质分析仪 (离子电极法) 及其配套试剂, 按其要求操作。

日立-70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中美科美钙试剂 (邻甲酚酞络合酮法) 和磷试剂 (磷钼酸盐终点法) , 按明书和仪器要求操作。磷酸二氢钠 (NaH2PO4) , 分析纯, 北京化工厂生产。

1.2 对象

体检正常标本50份混合血清50 ml, 磷的浓度为1.02 mmol/L。

1.3 方法

配制0、5、10、15、20、25、30、35、40、45、50 mmol/L的磷酸二氢钠溶液, pH值为7.31, 分别加0.1 ml于混合血清0.9 ml中, 相当于加入血清的磷浓度为0、0.5、1.0、1.5、2.0、2.5、3.0、3.5、4.0、4.5、5.0 mmol/L。用电解质分析仪测离子钙, 用生化分析仪测总钙和磷;测三次, 取平均值。

1.4 统计方法

直线相关和回归。

2结果

2.1 不同磷浓度的血液离子钙和总钙浓度, 见表1。

离子钙浓度随磷浓度的升高而降低, 总钙浓度没有明显变化。当血清磷的浓度达到2.65 mmol/L时, 所测离子钙浓度已与未加磷的离子钙浓度有了显著差异 (P<0.05) 。

注:*, P<0.05; **, P<0.01

2.2 以离子钙浓度为Y轴, 以磷浓度为X轴作坐标图, 结果见图1:

磷浓度对离子钙浓度的影响。经统计学处理, Y=1.11-0.0566X, r=-0.99503, P<0.01, 两者负相关显著。

3讨论

人体内虽然只有 1%左右的钙存在于细胞间液和细胞内, 但却具有极其重要的生理作用。血液中的钙几乎全部存在于血浆中, 包括非扩散钙和可扩散钙, 非扩散性钙为蛋白结合钙, 约占血钙的40%, 其中包括清蛋白结合钙约32%和球蛋白结合钙约8%。可扩散钙占60%, 又包括复合钙和离子钙。离子钙约45%, 复合钙是与柠檬酸、重碳酸根、磷酸根等形成不解离的钙, 约15%。复合钙与离子钙之间是个动态平衡过程。血磷通常指体内的无机磷, 大部分以无机磷酸盐的HPO42-等形式存在, 其余为H2P-4、PO43-[1]。离子钙可以与HP42-、H2P-4、PO43-形成解离系数小的化合物, 没有离子活性。因此, 当血清磷的浓度增高时, HP42-、H2P-4、PO43-增多, 与钙结合明显增多, 导致离子钙向复合钙平衡, 离子钙浓度下降, 而总钙浓度不变。

混合血清中加入磷酸二氢钠时, H2P-4与离子钙形成解离系数小的磷酸二氢钙等磷酸盐的过程明显, 导致离子钙浓度下降。从图一可以看出, 同一份标本随磷浓度增高可降低离子钙的浓度, 二者相关性-0.99503, 负相关显著, 说明磷可以影响总钙和离子钙的平衡, 从而影响离子钙的浓度。电极法是直接测的离子钙, 测定浓度因而降低;但化学法测定的是总钙, 因而总钙浓度不变。当血清磷的浓度达到2.65 mmol/L时, 所测离子钙浓度已与未加磷的离子钙浓度有了显著差异 (P<0.05) 。随磷浓度的增高离子钙浓度下降。用磷酸氢二钠、磷酸钠有类似的结果。

人体内有生理活性的是离子钙, 其直接影响神经肌肉的应激性和甲状旁腺释放甲状旁腺激素。因此离子钙更能反应体内是否缺钙, 对治疗更加有指导意义。离子钙浓度随磷浓度变化, 这一点在病理情况下、特别临床治疗中尢其重要, 比如肾病、烧伤等情况下由于肾排磷功能受损、广泛组织损伤造成的高分解代谢症, 可以有高磷、低钙血症[2], 高磷可以掩盖一些钙离子的真实病理和生理变化。此时, 磷的浓度可以达到或超过2.5 mmol/L, 受到高磷浓度的影响离子钙明显降低, 而总钙正常或轻度降低。这时临床就要考虑钙离子测定所用的方法, 以及血磷的浓度而综合分析机体钙离子的代谢情况以指导临床的诊断和治疗。同时也要求检验科在作钙离子的测定、报告结果时最好采用离子钙浓度, 以更好的反映机体的实际情况。

摘要:目的 探讨磷浓度对离子钙测定的影响。方法 配制含不同磷浓度的混合血清, 用电极法测定离子钙, 用邻甲酚酞络合酮法测总钙、磷钼酸盐终点法测磷。结果 离子钙浓度随磷浓度的升高而降低, Y=1.11-0.0566X, r=-0.99503。二者负相关显著。结果 磷浓度对离子钙的测定有明显的负影响。

参考文献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高效抑制剂 下一篇:我院~质子泵抑制剂用药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