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学习中的演奏技巧(精选十篇)
钢琴学习中的演奏技巧 篇1
和踏板五方面来论述钢琴演奏中的技巧练习。
一、节奏。众所周知, 旋律是由音高和节奏组合而成的, 而其中, 最重要的是节奏, 因为只有不同的音高而无长短之分, 是不成旋律的。在艺术领域里, 节奏无处不在, 歌曲演唱, 器乐演奏, 舞蹈表演, 甚至是绘画和建筑里面也渗透着节奏。在钢琴演奏中, 节奏的练习首当其冲。这方面的训练应当从儿童时代开始培养。在这个阶段更多地是培养学生一种节奏的感觉, 在学琴的过程中, 慢慢加入听觉的训练, 这不仅能让演奏者把握住节奏, 对音色的掌握也有很大益处。在练习当中, 尤其要注意连音, 弱起, 切分音, 速度等节奏方面的把握。
二、力度。德语中的“力度”来自希腊语, 也可解释为力量。在音乐中可以理解为有关音的力度理论。它从音乐上的强——弱, 渐强——渐弱, 这些相对立的方面来影响人们的感官。帮助我们表达愉快, 悲伤, 压抑, 恐惧, 崇高, 伟大等感情。没有这种力度的变化, 音乐将会缺乏生命力和表现力, 让人觉得乏味无趣。所以在钢琴演奏的过程中, 一定要时刻关注乐谱上的所有力度记号 (如:p, f, m p, m f, p p, f f等) 做到不遗漏, 不误解。在音乐的表现上, 把力度和感情揉在一起, 是音乐形象更加生动感人。还有一点, 人们通常认为强与弱的区别就是声音的高与低, 所以在触键上, 很容易出现强奏时砸琴, 弱奏时弹不下去, 要明确无论强与弱, 其前提是先有音的存在。
三、触键方式。这一方面是钢琴演奏技巧中最重要的一方面, 有以下四点:1.掷与击“掷”的触键方式是指从指跟关节或手腕关节将手指甩出的动作。利用指跟关节甩动时, 要固定手指的第一关节:利用腕关节甩动时则要固定第一, 二及指跟关节。“甩动”是通过肌肉的力量及手, 小臂乃至整个手臂的重力下落时的动作而实现的。这时除所要甩动的关节外, 其余关节都要相对固定, 这样才能在保持手型的情况下承受甩动的重力。2.“击”的触键方法与“甩”基本相同。人们普遍认为“击”、“甩”在触键时力度更高些, 表现力更强些, 在弹奏时有反弹的感觉。由于这两种方法过于接近, 因此要明确地讲述他们之间的区别非常困难, 钢琴演奏者也不值得进一步去探索其理论上的区别。3.起落。是一种类似于钟摆运动的具有惯性的起落运动。它具有一定的弹性, 是一种针对于“击”、“甩”的反作用力。4.贴键。贴键是一种最常见的触键方法。尤其适用于儿童初学期, 由于孩子的手指骨骼及肌肉发育未完全, 如果一味地强调手指独立站立与触键, 会造成小臂肌肉的紧张甚至痉挛, 以至于影响以后的学习。所以, 在一开始的训练中, 应强调在自然的动作中轻松地完成。所谓自然就是手与手臂自然弯曲于身体两侧, 手掌高于手腕, 手指呈半握状态, 指尖第一关节立于琴键上, 手指在弹奏过程中, 力量传递于指间, 手指不需要离开琴键, 贴在琴键上弹奏即可。这种触键方法尤其适用于初学的儿童, 并且很快掌握连奏练习。
四、分句。音乐中的分句概念与文字中的句子相同, 它不仅指清晰地划分乐句, 还要求清楚地表现出乐句中的细节。在演奏当中, 首先要关注乐谱上标注的连线, 它是乐句的首要特征, 要严格按照谱面上标明的划分乐句、呼吸和连奏。在没有标明地情况下, 要通过内心听觉把句子划出来, 切忌一口气弹到底。音乐表现中的分句也不容忽视, 为了识别那些偶尔表现不够明确的乐句, 曲式学方面的知识必不可少。构成乐思的那些环节或部分, 系指动机、乐节、分句或乐段。音乐的结构可以根据以上环节来划分, 对于乐句的正确音乐表现而言, 在认识了乐句的首尾之后所进行的力度处理及“缓急法”变化的运用, 是最为重要的问题。按照规则, 每个乐句在力度上总是有一个高峰, 而这个高峰根据前面的解释又总是某一个动机, 乐节等结构中的重音。
五、踏板。踏板在演奏当中的运用是很普遍的, 但在实际操作中又是很有难度的。很多作品中没有明确踏板的使用, 但是往往在音乐的表现上和情感的表达上, 踏板的使用又是不可缺少的。踏板的运用遵循一个原则, 就是呼吸原则, 一般是按照句子的呼吸来换踏板, 当然最主要还是按照乐谱上的标记为准, 它和句子的呼吸一样, 不能一脚踩到底。其次, 如何利用头脑获得完美的演奏技巧, 也是非常关键的。钢琴演奏的技巧即控制手指的技巧。总的来说, 控制手指是指演奏的流畅性, 高难乐句的演奏速度以及落键的准确性。准确地将乐谱印入脑海, 再通过大脑活动来获得演奏技巧, 是钢琴学习过程中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因此, 人们应该从更深一层的意义上努力钻研演奏技巧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如:每一个音的力度、指法、触键等, 解决这些问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全神贯注并积极开动脑筋, 这是一项艰辛的脑力劳动。许多学琴者习惯于反复练习一些较难的片段, 希望以此来提高演奏技巧。但是, 他们往往在练琴时没有做到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技巧练习的任务在他们那里渐渐地演化为一种下意识的动作, 他们也逐步沦为人们俗称的“钢琴匠人”。有的人为了攻克某一难点, 反复将一个片段弹奏好几个月。更有甚者, 成年累月地进行这样的练习, 但却终身未能获得预期的效果。这种获得技巧的方法及不可靠, 练琴者的记忆力时常是一片空白, 即便是干净利落的音质也很少能够完全由此而获得。如此长期以往, 会使练琴者缺乏自信, 神经过敏并因此而难以消除怯场的心理。所以, 在练习当中, 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 不盲目解决问题, 在练习中寻求最佳的解决方式, 做到事半功倍。
六、总之, 钢琴演奏中的技巧还有很多, 以上仅仅就一些常见的方面进行论述, 更多的弹奏方法还有待于我们去探寻和解决。
参考文献
[1].邹彦, 伍维曦, 译;玛德琳娜.布鲁瑟尔[美], 著:《练琴的艺术》, 上海音乐出版社, 上海:2005.
[2].王润婷, 译;露丝.史兰倩斯卡[美], 著:《指尖下的音乐》,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桂林:2008.
钢琴演奏中的触键技巧与音色效果 篇2
关键词:钢琴演奏 触键技巧 音色效果
钢琴被称作为乐器之王,无论在音量,还是音色,或者是音域方面都有着其他乐器难以企及的效果,因此在音乐表现力和艺术魅力方面有着更加突出的特点。但是,要想发挥出钢琴的音乐效能,还需要高度重视钢琴弹奏中触键技巧和音色效果。
一、钢琴演奏中触键技巧
钢琴演奏中触键技巧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高抬指弹奏。科学的钢琴弹奏不仅仅是手指的艺术节奏,更多的情况下需要动用全身的肢体。这对于初学者来讲是很重要的。立足根本,坐姿笔直,手臂自然下垂,手指保持高高抬起的状态的同时,避免过度紧张;在手指弹奏的过程中,第一指关节应该保持相应的弧度,处理好手腕的平稳和肩膀的放松之间的关系,保持平行移动的节奏;手臂保持弯曲状态,尽量朝向自己的方向,屏住呼吸,双脚并拢,以渐进的方式去进行释放的同时,以耸肩的动作重复动作,已达到比较好的手臂放松的状态。其二,单一高抬指弹奏。为了达到理想的演奏效果,强化自己手指的练习是很重要的。单一高抬指法是以高抬指弹法为基础,保持单一手指的高高抬起状态的同时,保证其他手指也处于键面上,保证手指的独立性的同时,使得整个手的协调性不断提高。其三,不抬指弹奏法。一般情况下,会运用到下键部位,是促进音乐运用表现能力提升的关键环节。在进行抒情缓慢音乐表演的时候,手达到完全放松的状态,以自然重力的作用处于落下状态,可以将这样的作用力转移到手指上去,此过程的放松状态是必然的,使得动作是由手指自然反弹去实现的,使得音速得以提升。
二、钢琴演奏的音色效果
所谓音色,是指音乐的感觉特性。钢琴演奏的音色效果的达成,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其一,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钢琴演奏过程中,良好的演奏技巧和表现能力是很重要的,但是在此过程中如果不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往往会影响到钢琴演奏效果的发挥。因此,作为钢琴演奏者应该高度重视自我心理素质的培养,避免因为心理负担,使得自身的动作节奏处于混乱状态,从而影响到整体的演奏效果。其二,优秀的个人表现能力。钢琴演奏虽然是以声音表现出来的,但是在此过程中演奏者的肢体语言的表达,也慢慢融入到演奏过程中,成为演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以给予听众更多信息,以使得其与个人演奏者产生共鸣,这在促进演奏效果提升方面有着很大的帮助。为此,作为钢琴演奏者应该做到全身心去体会曲子的内涵,将自己融入到弹奏过程中去,以此去感染听众。其三,掌握踏板对于音色效果的影响。从理论上来讲,踏板会对于钢琴的音色产生影响,应该高度重视踏板的运用,是实现对于音色的准确把握。如果在演奏的过程中,踏板踩得过多,就会使得音色处于浑浊的状态,从而给予弹奏质量造成影响。因此应该积极结合不同的作品特点,制定明确的踏板使用方案,并且勤加练习,使得动作形成连贯性节奏,以保证踏板可以在音色饱满方面发挥效能。
三、钢琴演奏中触键对于音色效果的影响
杠杆原理是钢琴发音机制,在击打弦机的同时,带动琴弦,由此发出声音,在这样的原理规律下,钢琴的弹奏技巧就成为影响发音音色的重要因素。简单来讲,触键技巧是高质量音色的关键所在,这就是为什么在钢琴教学过程中倡导掌握触键技巧的原因。不同的键位触发方式,可以获得不同的音色效果、音量、速度和力度,由此使得音乐的表现力表现出变化性,这对于表现钢琴曲目的情感是很有帮助的。除此之外,手指触键的面积的不同也会对于音色造成影响,在进行钢琴弹奏的时候,可以通过力度的不同,使得接触的面积发生变化,由此使得下键的力度和速度产生变化,这对于表达更加细腻的情感是很有帮助的。在深刻理解触键对于音色效果的影响之后,可以更加好的引导我们去进行锻炼,去进行演奏。
四、“歌唱性”的触键
音乐其实就是等于歌唱。我们在弹奏中可以通过手指的触键来发出一种我们想要的声音,这声音或柔和,或抒情,或喜悦,或悲伤,或是具有一定的美感,人们在聆听到这样的音乐时会有审美感觉在其中,这样的音乐就是赋予歌唱性的。但往往有很多钢琴教育中忽视了“歌唱”的重要性。我们要在孩子最开始学习钢琴时就要让他们懂得什么是“歌唱”和怎样去“歌唱”,要强化歌唱性,强化技术要服从音乐的理念。在诸多钢琴文献中,作曲家早已为我们精心构架了通往赋予歌唱性演奏的一条道路,即使在一些有人认为是比较枯燥的练习曲中,我们也可以发现赋予歌唱性的片段,没有一首作品是单纯的为了技术而训练的。技巧,应该是为音乐服务的。钢琴音乐的实际内涵就是使钢琴发出一种带有歌唱性的声音。在钢琴演奏中歌唱性尤其重要,它可能会通过我们的手指、内心、感觉这三点合成一起,在演奏中共同表现出来,这种综合性的表现就是有音乐的、有歌唱性的。做到了以上这些要求,注重“起点——发展——高点——起点”的乐句阐释过程,歌唱性便会更好的体现出来。总的来说,触键的力度、速度,是影响音色最重要的因素,而各种触键方法的目的正是为了改变触键的力度和速度,从而影响音色。
五、结语
综上所述,钢琴弹奏中触键技巧与音色效果之间本来就有着深层次的关联,掌握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且在实践演奏中不断总结和归纳技巧,锻炼自身心理素质,提升自身钢琴演奏表现力,是每一位钢琴演奏者需要不断去探索的关键所在。相信,通过这样的锻炼,触键技巧将会越发娴熟,音色效果会越来越理想,由此使得钢琴弹奏的质量得以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潘汉超.高师钢琴即兴伴奏与编配应注重的几个问题[J].文学教育(中),2010,(04).
[2]李浪.论钢琴演奏中心理情绪的紧张与放松[J].音乐探索,2010,(01).
[3]陈旭.钢琴音色谈[J].钢琴艺术,1996,(06).
谈钢琴演奏中的技巧训练 篇3
手指技巧训练是一个独立的阶段, 但它并不是一个孤立的阶段。手指是声音的创造者, 也是钢琴演奏思想的执行者。所以在钢琴的学习中, 要注意一下几个问题:
(一) 手指的均匀
手指均匀是指:各手指在钢琴上能奏出均匀、协调、统一的声音, 而手指的均匀需要以手指的独立为前提。在演奏中若出现节奏时值的不均匀或是声音力度的不均匀, 问题大多数是出在弱指上。我们从初期手指基础联系的角度上看, 应多加强弱指的训练, 对提高弱指的指力, 和提高弱指的敏捷性及灵活性, 这对解决弹奏均匀起着关键的意义。
(二) 手指的放松
通常我们在弹奏篇幅大的乐曲、快速乐句、华彩乐段、八度技巧时会出现紧张、手紧、手酸的现象, 或者是音色不自然、不饱满, 这是因为整个手腕与手臂没有放松, 在弹奏中也没有对紧张与放松的交替问题上, 做出合理的配合所造成的现象。在进行某种弹奏技巧时, 往往容易不适应而产生与弹奏无关联的肌肉紧张, 或者产生与弹奏动作相关的肌肉的紧张, 我们在技巧训练中强调放松, 就是要克服这两种不适度的紧张。
(三) 手指的力量
这里的力量主要是指爆发力, 它是钢琴演奏基本弹奏法中的非连奏法所要求的一种最基本的用力形式。手指跑动技巧依赖于手指敏捷灵活的触键, 而手指敏捷的基础恰是第三关节瞬间挥动的爆发性速度和力量。暴发性指力的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决不可能有捷径, 也不要期待出现任何奇迹, 而是需要脚踏实地刻苦训练。指力不仅仅是大家通常所知道的手指的爆发力, 它还包括弹奏中各种音型所需要的手的准备、伸展、组织的张力, 集合力以及不同触键方式所要求的内控力等。
二、钢琴演奏中手腕与手臂技巧训练
手腕是连接手指、手掌与小臂、大臂的桥梁, 是协调手部与手臂动作的枢纽, 这对钢琴技巧的形成来说非常重要。但是在教学中经常会看到一些学生只会运用手指的技术, 而手腕的技巧一直僵硬, 这就非常严重地影响了手指流畅自如轻松地弹奏, 并且使弹奏中音色色彩的变化, 受到一定的阻碍。
对于钢琴弹奏手腕的基本要求:轻松、灵活、富有弹性和爆发力。在获得正确的手指触键方法的基础上, 训练手指的松弛灵活则是显得尤其重要。手腕灵活而富有弹性, 经过训练可以产生很大的力量, 产生所需要的爆发力后, 又可获得细腻入微的效果。
(一) 手腕高与低的训练
弹奏时手腕应该高于手指平面还是低于手指平面, 这一直是大家讨论的问题。当然手腕与手臂应保持平行的状态, 是通常训练学生应当采取的弹奏方法。但是, 我认为手腕有意的放低或抬高, 是我们在演奏中需要更多的色彩或特殊的声音效果时所必须的。在弹一些和旋时, 如果手腕从空中落下时, 手腕从高到底, 在与手臂平行时不再停留, 再加上适当的音后踏板, 会使和旋产生没有音头的, 还有着延续很长时间共鸣的弦乐群的效果。
(二) 手的自然下垂和有意上抬的训练
弹琴时手关节与肩关节的放松是弹奏状态松弛自然的重要环节。一般来说手需要保持在自然下垂的状态。而是还要注意不往身体的任一侧夹紧。在弹奏音阶中, 经过后及旋手的自然下垂对拨出好的声音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一些和旋上表现宏伟、辽阔的音乐气氛的段落, 如果我们把手有意地上抬并向身体外侧张开, 这样身体就会有自然前倾的状态, 手臂、背及胸的自然重量就会“扑”到琴上, 我把这种和旋演奏法称为“螃蟹式”。
(三) 手腕落滚式上下动作训练
这种弹奏方法的关键是要手臂自然下落, 离键时手腕带起手部, 要求手腕和手臂协调一致地动作, 并且手腕上下要软弱自如。在连音的弹奏中最小单位式二音连奏, 对于它的练习决不能轻视。在弹奏时, 用手腕把力量传送到第一个手指, 这也是手腕的较低位置, 手指站稳后, 手腕做轻松提起的动作, 传递到另一个音上, 而另一个音又稍微轻, 就用连线连起来, 在连音上要弹得连贯、圆滑。第一个音下键连接后一音起键的整个动作过程要清楚。注意后一音起键的动作是用手腕带起来, 而手指关节处于被动状态, 这就是所说的“落滚”。
(四) 手腕的圆转动作的训练
手腕的圆形动作是指手指贴键弹奏, 手腕按音的走向, 由内向下再向外, 拱起转动再回到原来的位置, 也就是做圆形的转动。在旋律由规律的起伏时, 手腕做的这种圆圈转动, 有助于松弛灵活的弹奏, 使音响自然而连贯。
当然, 要让五个手指灵活而富有弹性地弹奏华丽、优美或是气势宏伟的音乐时, 就需要手腕、手臂的自然, 放松与手指的的协调配合是密不可分的。掌握手腕动作的规律, 对手指的触键, 控制音色和力度的变化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五) 断奏中手腕的运用
断奏的技巧中, 手腕的运用处在主导地位。断奏分为前臂断奏、手腕断奏、手指断奏等, 这些断奏都不能离开手腕的运用。
手腕断奏是断奏中最常见的。手腕断奏中手腕的反弹速度是很重要的, 也就是说反弹的速度要快、手腕放松、手部自然下垂, 手指的弯曲保持着正确的手型, 腕部为做上下运动。要求在触键的瞬间指尖撑住, 离开时手腕马上放松。双音与和旋的断奏除了以上的要求外, 还要注意下键时要干脆整齐, 不能出现先后发声的现象。手指关节不能塌陷, 手腕不僵硬, 防止砸琴的声音。
三、结语
钢琴演奏中的技巧是非常丰富而复杂的, 不能正确运用手腕, 必定使整个演奏现得呆滞而无生气。学会手腕灵活, 放松又富弹性的演奏会, 会令你的演奏有意想不到的进步。钢琴家傅聪认为:“有多少种不同风格的乐派的曲作家, 就有多少种不同的技巧, 要解决技巧, 先要解决对音乐的理解, 假如不知道自己要表现哪种意思, 单单讲究文法与修辞又有什么用呢?”可见, 技巧是必须从内容出发, 技巧应该是音乐表达的手段, 以音乐为其运动的灵魂。
摘要:技巧是每一位弹琴者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技巧即从属于音乐, 又有其自身的价值和意义。不同的技巧会产生不同的声音。要演奏触辉煌的音乐来, 没有高超的技艺是不可能的。技术是演奏和表现的基础, 一切练习者都是为了掌握炉火纯青地展现乐曲内容的技术。
关键词:钢琴,演奏,技巧,训练
参考文献
[1]钢琴艺术编辑部.怎样提高钢琴演奏水平1[M]华乐出版社, 2003.5.第一版
[2]钢琴艺术编辑部.怎样提高钢琴演奏水平3[M]华乐出版社, 2003.5.第一版
钢琴演奏技巧与钢琴音色相关性 篇4
关键词:钢琴演奏技巧 音色 相关性
音色是指声音的感觉特性,聆听不同的钢琴曲,给人的感觉大有不同。听到《Dance to the death》,想要跟着节奏翩然起舞;欣赏《梦中的婚礼》,舒畅愉悦的心情随之而来;一曲《Kiss the rain》,让人不禁走到窗前,回想和意中人在雨中走过的点点滴滴。雨的清新,昏暗天空下的丝丝忧伤混合交融。同一架钢琴,不同的演奏技巧,给人以不同的音色体验。那么它们之间的具体关系是什么呢?本文就钢琴演奏技巧和钢琴音色相关性展开探讨。
一、钢琴音色及发声原理浅谈
钢琴是一种击打乐器,通過弦槌击打琴弦来发声。按下琴键,通过与其相连的多级复合杠杆传动,裹着毛毡的小槌击打琴弦,之后迅速返回,琴弦震动发声。琴槌的工艺、形状、材质,琴弦的材料、张力、质量这些是影响钢琴音色、音质的重要因素。具体到细节,包括:琴弦被击打产生自由振动的频率、振幅;琴槌的打击速度和力度。通过对原理分析,可以得出:要控制钢琴音色,可以从弦槌的打击点、打击方式来入手。改变手指在琴键上的触键角度、速度、力度、深度,可以获得丰富多彩的音色。
踏板是决定钢琴音色的另一种重要结构,由踏板、支棒、过渡杠杆、踏板架等组成。按音色调整功能分为:1.延音踏板。踩下踏板,弦上的制音器弹起。所有的琴弦将震动延续,琴声会扩大。放开踏板,制音器压到弦上制止震动;2.柔音踏板。踩下柔音踏板,琴槌移动,接近琴弦,限制琴弦振幅,声音会变得轻柔;3.消音踏板,一般不用于控制音色。
二、演奏的技巧
(一)保持良好的演奏姿势
好的弹奏手法能离不开灵活的双手,而要训练出灵活、独立的手指首先要养成良好的演奏姿势。从坐姿和手型两方面来说:
1.坐姿。身体保持放松,坐琴凳的三分之一,上身直立略向前倾,便于把身体力量传递到手指,上臂与前臂夹角略大于90°,大腿到膝盖向下倾斜,膝盖弯曲约100°。座位的高低同等重要,根据每个人的身材不同,没有固定标准,但要满足一个原则:肘、前臂、手腕、手与琴键持平或略高于琴键。
2.手形。伊贡诺夫认为:“几乎任何一种手的姿势都可以说的通,只要这种姿势合适,符合手的构造、符合音乐组成的高低起伏,更主要的是不破坏动作的统一。”因此,没有固定的手形,但一定要保证自然。最舒服、最自然的手形即是正确的手形。
(二)选择正确的触键方式
专业的钢琴演奏家非常注重自己的触键方式,他们知道不同的触键方式会有不同的音色效果,在演奏过程中一个微小的不同都能被发现。不同于钢琴演奏家,很多业余的钢琴爱好者只注重演奏的娴熟,忽视了触键方式。和钢琴演奏家对比,发现他们的演奏显得生硬,不能充分的表达情感,缺乏感染力。
(三)踏板运用
踏板的运用虽然要和其他技巧相搭配,不能独立使用,但不意味着可以不用踏板。踏板被钢琴大师认为是钢琴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调整琴的音色与和声,使声音绚丽多彩,是钢琴的灵魂,钢琴演奏中能否精妙的运用踏板,是决定音乐是否有感染力的重要因素。踏板的使用有很多的技巧,不同的技巧能够产生不同的演奏效果。这是对声音微小的调节,需要对声音有很敏锐的辨析,在能够辨析微小差别的基础上,才能够调整好演奏技巧。
踏板的使用能够决定音乐的格调,演奏不同风格的作品要选用不同的踏板技巧。以贝多芬的音乐为例,如果要演奏气势宏大的《英雄交响曲》,应该少用踏板。如果演奏浪漫气息浓重的《致爱丽丝》,则应多用踏板。所以在演奏前要对曲子的创作时期、创作人、创作背景有一个系统的了解,以便准确判定音乐风格,选择合适的技巧。深入到演奏细节:面对同一个和弦,在弹奏低音区时少踩踏板。相反,弹奏高音区要多踩踏板;如果和弦对声音要求厚重、连续,可以选择延音的踏板方式。如果想得到虚无、缥缈的音效,则要选择柔音的踏板方式。
钢琴演奏的踏板技巧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选定。练习时,为了增加对声音的辨识度,应少踩或不踩踏板,使音质更加清晰。由于踏板对声音的调节比较微小,考虑演奏场地的音响条件对声音有一定影响,要根据场地条件,适当的调整踏板使用。不同品牌的钢琴,其踏板的性能也有不同,所以用不同的钢琴演奏时应该注意调整踏板技巧。我们经常会在演奏会上看到演奏开始前,钢琴家进行一系列试音,就是缘于此故。钢琴演奏是通过演奏表达情感,进而感染听众。那么,表演时调整好情绪是必要的。融入到作曲家创作时的环境背景,准确把握需要表达的情感,演奏时,自己就是作品被创作那一刻的作曲家。准确的触键,搭配精巧的踏板技巧,完美展现音乐的魅力。
三、结语
钢琴是人类伟大的发明,它可以用来描绘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给生活带来情趣。又能启发灵感,给人以精神力量。其演奏技巧并不繁杂,但它是一门实践的学问,想要完美的展现钢琴的魅力,理论知识还远远不够。需要尝试,需要练习,用心去感受,去摸索,在摸索中前进,在前进中找到快乐。
参考文献:
[1]张淑芳.探析钢琴演奏技巧与钢琴音色的关系[J].梧州学院学报,2014,(04).
[2]彭珂.钢琴演奏技巧与钢琴音色的关系探究[J].音乐时空,2015,(09).
作者简介:
浅析钢琴演奏过程中的“放松技巧” 篇5
一、钢琴演奏技巧方面
钢琴演奏技巧, 就是对演奏者在演奏钢琴时身体动作的总称。它是一种从指尖开始到手腕、手臂、肩、上身乃至腰部及全身的整体运动组合。这一运动组合要求演奏者能够做到协调和灵活的把握, 在学习掌握钢琴演奏技法的过程中, 充满了互相对立而又统一的技术课题。几乎每一个身体部位的工作, 都是需要紧张与放松的协调动作, 才能达到我们预期的目标。
1. 手指的相对放松
前苏联钢琴教育家涅高兹曾说过:“手指是钢琴家意志的执行者, 是钢琴弹奏的直接创作者。”无论是清晰、明朗、均匀、快速的弹奏, 还是歌唱性的弹奏, 都是手指和琴键相互作用的结果。这就要求手指状态松弛, 灵活柔顺, 手指动作敏捷迅速。
2. 接下来是关于手掌的问题
手掌在弹奏过程中的状态决定着发音的质量, 也关系到手指的灵活性。无论是在强奏还是弱奏时, 都需要掌关节具备很好的支撑能力。然而, 我们常见到一些学生掌关节塌陷、手指紧紧地并拢在一起, 使掌心形不成内力, 或内力过多而造成的紧张。为避免这种情况, 教师可以教学生想象手心里握着一个鸡蛋, 触键时不要过分下压手指和手掌。掌心的支撑是手指伸缩自如、灵活跑动的前提。
3. 手腕是从手臂到手指之间承上启下的枢纽, 有着调节手臂与手的作用
手腕的放松是调节手臂的基础, 既不能放松到向下坠压, 也不能紧张到向上拱起。只有不断地进行相对的调整, 才能适应各种不同的弹奏要求。手腕的调节动作分上下、左右和上下左右的综合动作。上下动作主要用于演奏快的、富有弹性的连续跳音;左右动作由于手臂带动手腕提起手, 使声音柔和并形成一个自然的分句和呼吸, 宜用于弹奏优美、柔和及歌唱性的旋律。手腕的左右移动动作, 在弹奏中运用得最为广泛。当手指弹奏时, 必须用手腕进行左右调节, 以使手指处于最有利的弹奏位置, 手腕的放松是左右调节的基础, 只有灵活不断地调整才能适应多变复杂的弹奏位置。手腕的上下和左右结合的综合动作被称为划圆圈, 这个动作主要是根据音的高低排列, 结合手腕的划圈来完成的, 用于有规律的音型组合。
4. 肘部在整个弹奏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中介作用
弹奏时, 如果双臂过于紧张而紧夹身体, 就不能有效地随着手指的移动转移重心, 手臂力量就无法通至各个手指, 而影响到乐句的连贯与音质。肘部的过于放松形成肘部的下坠也是弹奏中常常出现的问题。事实上, 下坠的肘部力量无法通过指尖, 致使手指和琴键无法建立良好的关系。因而, 在弹奏过程中, 可以想象双肘像一对轻盈展翅飞翔的雁翼, 以有助于整个手臂柔顺、舒展。
钢琴技术的种类繁多, 但是无论是哪一类, 弹奏绝不仅仅是手指的机械运动, 必须是手指、胳膊及身体共同协调动作的结果。进一步说, 是手指、掌、腕、肘、肩乃至腰部各关节在触键时的放松与紧张状态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密切配合的结果。
二、钢琴演奏心理与情感的表现方面
演奏者在演奏中不能高效地完成训练任务, 不能获得完整、流畅的表现效果。多数由于演奏者在心理上和情感的表达上没有能够做到相对的放松而造成的。
1. 心理上的紧张与放松
一般来说, 教师要求学生在比赛或考试时要做到心理放松, 不要紧张。但是事实上, 不论弹奏或演奏都需要一定程度心理精神上的紧张。因为这时最需要一种全神贯注的兴奋状态, 才能充满感情地把乐曲忠实、完整地演奏出来。永远都要记得, 演奏只有一次。对学生的训练要让学生从练琴开始, 每次都要当做只有这一次机会的态度, 时间久了, 学生就自然会形成健康的演奏心理状态。
2. 影响成功演奏一首作品因素的三个方面
一是技术上对乐曲的练习已达到非常熟练的程度; 二是心理上处于非常健康的状态;三是对乐曲的处理做到心中有数。
只有具备了以上三个方面的条件, 才能做到在相对紧张兴奋的状态下放松地完成一首乐曲的演奏。
浅谈钢琴演奏中的声音技巧 篇6
1. 声音是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音乐是通过美妙的声音来表达与传递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 即音乐为声音的艺术, 从根本上说, 没有声音就没有音乐, 声音是音乐的基础, 把握住声音的发声规律, 就能准确的掌握音乐的动向。声音包括音色, 音域, 音质等特性, 这些特性会影响声音的传播。通过对声音特性的研究与分析, 可以很有效的提升音乐的艺术性与表现力, 由此可见声音是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音乐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 钢琴演奏中声音技巧的重要性
在钢琴演奏中, 声音是传达演奏者感情与演奏曲目风格的重要媒介, 因此在钢琴演奏家中流传着一句话, 能把握声音的演奏家才是真正的艺术家, 可见生意技巧对于钢琴演奏的非凡意义。钢琴整体具有88个琴键, 每个琴键对于钢琴毡槌所应对的音色都是不同的, 通过钢琴演奏家手指的密切配合, 弹奏出一曲曲感动人心的曲目, 这就需要声音技巧的运用, 如果不能把握住声音技巧, 钢琴演奏家对声音的控制达不到遂心应手的地步, 钢琴演奏就毫无意义。综上所述, 声音技巧是钢琴演奏艺术的基础, 也是钢琴演奏的整体精髓所在, 对声音技巧的探究需要不断地深化与优化。
二、探究钢琴演奏声音技巧的根本原理与特性
1. 钢琴演奏发声的根本原理
钢琴在世界乐器界占有极重的地位, 被音乐家誉为“乐器之王”, 是因为钢琴在演奏过程中所表现出音色的优雅与音质的柔和。另外, 钢琴能够表现的音域之广是其它所有乐器不能相比的, 例如, 钢琴声音中的浑厚与洪亮能够表现出交响乐的大气, 通过钢琴演奏家的十根手指, 可以表现出多音节的重调。钢琴的88个琴键连接的是钢琴内部的毡槌, 通过毡槌的击弦运动, 演奏出钢琴本身的音调, 更能通过不同毡槌击打的不同音质来表现不同的音乐, 因此, 钢琴演奏的最基本要素是声音的击打, 对声音技巧的熟练掌握是进行完美钢琴演奏的基础。
2. 演奏者的手指控制是影响演奏声音的重要因素
钢琴演奏的主体是钢琴演奏者, 通过对钢琴琴键施加不同大小的力度, 利用毡槌击打琴弦, 达到发出音调的目的。这对钢琴演奏者的手指要求是很高的, 需要钢琴演奏者对手指力度的控制, 对手指速度的掌握, 而高度的手指连贯性正是钢琴演奏技术欣赏性所在。优秀的钢琴演奏家能够对自己的手指达到得心应手的掌握与控制, 通过不断地练习, 对钢琴整体达到一定程度的了解, 演奏出专业的钢琴曲目。在手指的控制下, 钢琴才能发出声音, 通过钢琴演奏者对声音的了解, 改变手指的运动规律, 调整钢琴声音的规律性, 最终形成优美的音乐。因此演奏者的手指控制对钢琴演奏音乐的重要性是无可替代的。
三、探究钢琴演奏中的声音技巧 (演奏者方面)
1. 演奏者手指的力度大小对声音有影响
上文提到钢琴的音乐演奏受到钢琴演奏家手指控制的影响, 而钢琴演奏的具体特征是通过手指弹奏力度的大小来控制毡槌击弦的力度, 在不同力度控制下, 造成毡槌击弦的不同音色与音调, 再由钢琴演奏者的连贯演奏, 最终形成一曲优美的钢琴曲。在演奏过程中, 演奏者手指对钢琴琴键的施力大, 就会造成毡槌击弦的力度大, 弹奏出音调较高, 声音较大的音色。而如果演奏者手指对钢琴琴键的施力小, 那么毡槌对琴弦的打击力也会减小, 会弹奏出低音调, 声音较小的音色。这样通过钢琴演奏者对琴键的不同力度弹奏, 就可以达到不同音色相配合, 演奏钢琴曲的目的。
2. 演奏者的演奏速度快慢对声音有影响
钢琴演奏过程中存在着不同演奏速度的不同曲目, 需要演奏者高超的演奏技巧来进行配合, 一般情况下, 快速弹奏的钢琴曲都表现出高音调, 亮音色的音质特点, 而相对慢速的钢琴曲则表现出低音调, 柔和音色的特点, 这就充分说明演奏者的演奏速度对钢琴的声音音色有着极大的影响。钢琴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 手指在琴键键盘的移动会影响到毡槌的击弦速度, 手指移动速度快, 毡槌的击弦速度就快, 弹奏出的音调就略显高昂, 相反的手指移动速度慢, 毡槌击弦速度就慢, 弹奏出的音调就平缓柔和。利用演奏速度的演奏技巧可以轻易的弹奏出钢琴演奏中的连音与跳音, 能够优化钢琴演奏技术。优秀的钢琴艺术家对手指弹奏速度能够熟练的掌握, 把握住钢琴演奏的节奏与规律, 做到完美的演奏。
3. 演奏者对钢琴键出力点的不同对声音有影响
钢琴琴键是钢琴演奏的平台, 是钢琴起音的唯一方式, 通过不同琴键对不同毡槌的控制, 达到不同音调的演奏与控制, 钢琴琴键包括了36个黑键, 52个白键, 共88个琴键, 最高音能够弹奏到c5音。掌握钢琴琴键的弹奏技巧也是钢琴演奏声音技巧的一个部分, 在钢琴琴键的弹奏受力点上, 钢琴演奏者一般将手指触碰在钢琴的中部, 便于琴键的受力均匀。但是优秀的钢琴演奏者也可以在边缘弹奏与里部弹奏中相互转换, 在琴键的边缘部分施力, 可以很容易弹奏出激昂高亢的音调, 在琴键的里部施力弹奏, 可以轻易弹奏出相对轻柔的音色, 通过这种声音技巧的运用, 弹奏出完美的音域转换, 为钢琴演奏的专业性锦上添花。
四、探究钢琴演奏中的声音技巧 (钢琴配置方面)
1. 钢琴踏板的使用对声音的影响
钢琴踏板是钢琴自有构件之一, 与琴键的功能一样, 协助钢琴演奏者弹奏出优美的音乐, 是钢琴演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可以说钢琴踏板的好坏影响着钢琴声音的好坏, 钢琴踏板包括三个, 左踏板, 中踏板, 右踏板。左踏板具有柔化钢琴音色的作用, 在演奏柔和曲目的时候, 左踏板能够使钢琴演奏音色更加柔和, 更增加了其艺术表现力。中踏板的作用是改变毡槌的击弦方式, 改变钢琴的音色与音质, 在一般情况下, 钢琴演奏者对中踏板的应用不多, 多通过自身过硬的演奏技巧来进行乐曲演奏。而右踏板是钢琴演奏中最常用也是最有用的踏板, 右踏板可以通过开启钢琴自身的制音器, 延长钢琴音调的音域, 使钢琴演奏更加具有渲染力, 这种延长音调的钢琴演奏技巧是演奏家最常用的, 可以大大提高钢琴的泛音, 因此钢琴右踏板是钢琴演奏中最常用的踏板。钢琴踏板的运用对钢琴演奏音色, 音调, 音域都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是值得重视的声音技巧, 需要好好地把握。
2. 注意钢琴的毡槌对声音的影响
通过手指对钢琴琴键的按压, 使琴键连接的毡槌被触动, 进行击弦运动, 这就是钢琴中的毡槌的作用。毡槌, 即在小槌上包上了一层毡布, 在击弦过程中, 会产生不同的音色与音调, 毡槌毡布的厚薄程度对钢琴的音色有着很大的影响, 毡布厚, 可以使钢琴的整体音色变得低沉厚重, 毡布薄, 可以使钢琴的音色清脆明亮, 对钢琴的音色与音调有很大的改变, 因此可以通过增减毡槌毡布的厚度来改变钢琴本身的音色。在钢琴踏板的三个踏板中, 中踏板的作用就是将一张固有的毡布插入到毡槌与琴弦之间, 达到加厚毡槌毡布的效果, 使钢琴的音色变得低沉稳重, 更适合于慢速的钢琴曲演奏。在钢琴演奏前, 对钢琴的毡槌进行深度的了解, 可以推动钢琴演奏的顺利进行, 通过钢琴演奏者对毡槌毡布的调整, 进行完美的钢琴演奏, 这是需要得到同样重视的钢琴声音表达技巧。
五、结语
现如今我国钢琴演奏艺术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 通过种种钢琴演奏艺术表达技巧的研究, 可以从根本上推动钢琴演奏艺术的发展。声音技巧是钢琴演奏艺术中相当重要的专业技巧, 通过演奏者对自身力度的控制, 对钢琴的音色与音域进行调整, 在钢琴演奏中达到完美表演的程度, 当然这更需要演奏者对钢琴结构的熟练掌握, 对钢琴的特殊音色能进行专业化的处理, 因此声音技巧是推动钢琴演奏发展的持久动力, 对声音技巧的探究是永无止境的。
摘要:钢琴演奏是我国艺术演奏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钢琴演奏技巧由多种方面与风格构成, 其中声音技巧的最重要的方面之一。声音是构成钢琴演奏与音乐的最根本要素, 掌握好钢琴演奏的声音表达技巧, 既是对钢琴演奏家演奏技术的考验, 也是对钢琴演奏技巧掌握程度的优化, 这就需要钢琴演奏家通过刻苦的锻炼与不断地摸索, 完善钢琴演奏技术的全面性。本文通过阐述钢琴演奏声音技巧的重要性与作用, 探究钢琴演奏中声音技巧的运用。
关键词:钢琴演奏,声音技巧,重要性,探究与分析
参考文献
[1]李璞珉主编.《心理学与艺术》.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2]李嘉禄.《钢琴表演艺术》.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6.
[3]捷普洛夫着.孙晔译.《音乐能力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
[4]陈文婷.浅谈钢琴弹奏应注意的几个问题.音乐天地, 2006.
[5]张婷婷.浅析影响钢琴弹奏持久力的因素.管理观察, 2009.
钢琴学习中的演奏技巧 篇7
音色, 是音乐四要素之一。美的音色, 是演奏家毕生的追求。各种触键的方法都是为了产生丰富而美妙的音色, 形成各种各样美妙的声音色彩, 最直接地表达音乐内容。而触键的力度、速度, 是影响音色最重要的因素。在相同力度的情况下, 下键速度越快, 声音就越明亮, 越有颗粒性;下键速度越慢, 声音就越显得柔和。如果加上力度变化, 这种声音的变化就更加明显。另外, 手指触键面积的改变 (事实上是在改变下键速度) , 也直接影响音色。用手指尖触键, 声音尖锐、明亮、音头明显;手指肉垫触键, 触键面积大, 声音柔和, 音头不明显。而不同的下键速度、力度相配合, 音色就产生了各自不同的变化。演奏者对下键速度及力度的控制能力越强, 其演奏的音乐层次感就越强。因此, 在掌握各种基本的触键方法之后, 就应该不断训练触键力度和速度的细微控制能力, 以满足细腻的感情处理需要。
一、科学的触键方法
不同的情感、不同的音乐形象所需要的音色是不相同的。但无论音色如何变化, 富有美感的音色是演奏家自始至终的追求, 而富有美感的音色是需要通过正确的触键来获得的。
在早期的钢琴演奏法中, 美国钢琴家克·格·汉密尔顿曾指出钢琴演奏中有四种触键方法:指力触键、手力触键、臂落触键、全臂触键。现代钢琴拥有非常丰富的表现力。声音的层次、幅度、音色的变化等都具有非常强的可塑性, 在这种基础上, 钢琴演奏法也在不断改进和提高。以往的一些触键法音量幅度小, 声音单薄, 缺乏穿透力, 不能完全发挥钢琴的巨大潜力, 随着钢琴本身的改良和变化, 新的触键方法也不断被加以利用。
钢琴弹奏不能只用手指, 而要充分利用人类具有的全部生理运动的可能性。科学的钢琴弹奏法应该是用整个身体去弹奏。手指弹奏钢琴, 必须和手腕、手臂, 包括整个躯干的上部 (包括腰) , 甚至腿都要互相配合。当手弹奏时, 其他部位则要放松, 让整个手臂以致上半身的重量集中在指尖, 这就是现代弹奏技术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重量弹奏法。在许多更为激烈的乐段中, 还必须加上手臂及身体的爆发力, 配合重量弹奏法, 制造有力的音乐效果。
对重量弹奏法的认识, 历史上也走过一些弯路。能够运用重量弹奏应该说是钢琴弹奏法的一大革命。通过使用自然片面性的错误, 认为运用重量就不需要手指的积极动作了。20世纪的演奏家们把重量运用与手指活动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由此出现了一种崭新的局面:现代的钢琴家们能轻松愉快地掌握高超的钢琴弹奏技术, 常让人惊叹不已。其实在肖邦和李斯特时代, 他们本人已经是这样弹琴了, 他们发展了钢琴的演奏技术。
二、“歌唱性”的触键
音乐其实就是等于歌唱。我们在弹奏中可以通过手指的触键来发出一种我们想要的声音, 这声音或柔和, 或抒情, 或喜悦, 或悲伤, 或是具有一定的美感, 人们在聆听到这样的音乐时会有审美感觉在其中, 这样的音乐就是赋予歌唱性的。但是, 往往有很多钢琴教育中忽视了“歌唱”的重要性。我们要在孩子最开始学习钢琴时就要让他们懂得什么是“歌唱”和怎样去“歌唱”, 要强化歌唱性, 强化技术要服从音乐的理念。在诸多钢琴文献中, 作曲家早已为我们精心构架了通往赋予歌唱性演奏的一条道路, 即使在一些有人认为是比较枯燥的练习曲中, 我们也可以发现赋予歌唱性的片段, 没有一首作品是单纯的为了技术而训练的。技巧, 应该是为音乐服务的。
钢琴音乐的实际内涵就是使钢琴发出一种带有歌唱性的声音。在钢琴演奏中歌唱性尤其重要, 它可能会通过我们的手指、内心、感觉这三点合成一起, 在演奏中共同表现出来, 这种综合性的表现就是有音乐的、有歌唱性的。但往往我们在演奏中很难达到歌唱性, 因为钢琴毕竟不像小提琴那样, 钢琴是要用手指来敲击键盘来发出声音的, 因此这就需要通过手指、手腕合理的动作搭配, 来构架合理的乐句。做到了以上这些要求, 注重“起点———发展———高点———起点”的乐句阐释过程, 歌唱性便会更好的体现出来。
钢琴学习中的演奏技巧 篇8
所以情感因素是钢琴演奏的重要组成部分, 将钢琴演奏中的情感因素技巧化, 对于提高演奏效果有着很好的作用。
一、简述情感因素的相关概念以及在钢琴演奏中的特点
1. 情感因素的内涵
为了实现钢琴演奏表现的最终效果, 演奏者在脑海中必须使用情感因素这一个必要的过程。也就是通过演奏者的个性思维与作用, 将钢琴作品呈现出来的场景, 故事情节, 人物内心, 表情情绪结合自身的情感体验和生活阅历形成脑海中的“过电影”一样的情感形象。作为一种声乐艺术与心理学相结合的概念, 情感因素对于整个钢琴演奏表达中的情感引导、艺术载体、演奏特色等多方面都有着很大的作用, 尤其是可以融入演奏者的心理表达方式, 它能将情感理念、思维方式、生活感悟、艺术领悟等融入到演奏的的整体表现中, 以达到提高钢琴演奏的整体水平和艺术感染力。甚至以表达出来的整体艺术让听众也在内心形成一个与之相符的情感因素。形成演奏者与听者, 演奏者与观众心灵上的共鸣。认为好的演奏者是可以有效的通过最好的理解作品——形成情感表达——表达出作品三个步骤, 在观众感知欣赏能力相同的情况下能更有效的拉近演奏者与观众形成情感交流的距离, 减少差异。情感因素的建立和实现既不是一种单纯的技能培训方式, 也不是一种简单的技巧性模仿, 而是通过情感融入的主观因素而逐渐成熟的一种能力, 因此, 钢琴演奏的感染力不单单是掌握一种技术表达, 还需要从技术到技巧, 理性到感性再到理性的全面进步, 令人感动的钢琴演奏是要将演奏者的技巧性运用与情感的真实表达形成相辅相成的艺术境界, 将内心的感悟等融入到钢琴曲的演绎之中, 做到整体技能的全面提升, 并构建情感、情绪表达的完美渠道。
2. 特点概述
情感因素作为钢琴演奏的一个重要载体, 在与演奏艺术的整体融合中, 能形成恰到好处的艺术魅力, 尤其是将个性化、全面化的情感体验与艺术融入起来, 更好的形成情感表达的增值点。通过情感因素的融入, 能更好的促进演奏者以及钢琴作品艺术魅力的技巧性实现。
(1) 真实性。情感因素主要是通过一种情感体现的自我实现, 将真实情感通过技术性的运用手段, 形成全面化的技术综合实现。这种真实情感的流露、主观思想的表达, 尤其是演奏者内心经历、情感历练的表达, 通过歌唱的表达方式, 能形成整体的推动力。在钢琴演奏真实性的运用上, 想要追求艺术的震撼力, 就需要将各种丰富的表情、声音的力度和强弱掌控、吐字艺术的讲究、内心表达所展现出的肢体语言等各方面的演绎, 再通过情感因素的建立, 将自己理解的音乐情感真实的回放在听众面前, 形成情感的真实再现。当与听众之间有着共同的情感体验, 并在演奏时通过这样的音乐表达让听众感受到了这种情感体验, 就能引起更多的共鸣, 我认为演唱者的情感表现应该要建立在真实性的基础上, 同时加上舞台上独有的艺术性, 通过活生生的真实情感表现和舞台强烈的艺术表现力的结合, 形成强有力的情感语言, 这正是钢琴演奏者释放内心情感的真实方式。
(2) 动态性。动态性作为钢琴演奏情感因素的一个表达方式和特征显示, 在整场演奏的不同的曲目、音乐风格以及情绪的综合作用下, 或是在曲调中, 随着演奏的过程中, 情境和情绪可能也是随时发生着完全不同或是细微的变化, 这个时候演奏者在构建情感因素的同时, 既要能配合不同歌曲风格内容的需要, 也要能适应不同情感环境、语言环境、艺术表达环境的需要, 通过动态的情感流露, 演奏者的情感因素可以根据歌词、旋律的需要, 融入不同的演唱技巧, 音色变化, 表演形式和表情甚至肢体动作, 将演奏者的内心世界与艺术的表达形成动态的互动模式, 有效的掌控情感, 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二、分析情感因素技巧化的运用在钢琴演奏中的重要性
1. 钢琴演奏的表现能力提升的重要载体
在钢琴演奏的情感因素体现中, 通过对情感的整体把握, 尤其是在巧妙的情感流露中, 形成有一定灵性的情感魅力。钢琴演奏的情感因素技巧就是灵活掌握演奏者的心理因素与演奏曲之间的完美结合, 在掌控整个艺术的表达之中, 演奏者在严格的刻苦训练中, 形成相对具有品味的基本素质。在钢琴演奏的过程中, 将整个演奏艺术的灵魂融入到曲目的表达之中, 并采用个性化的艺术表达方式, 将意境表达, 情感因素等形成良好的心灵沟通, 这些都是主题心理因素的集中再现, 并具有相应的艺术表达魅力。因此, 通过情感因素的融入, 可以将钢琴演奏的表现力得到更大的提升, 是能力提升的重要载体。
2. 塑造艺术形象的本质需要
艺术塑造是一个全面的过程, 主要是指作品在演奏者心中形成的艺术形象的建立和在观众心里对这个作品的艺术形象的理解。通过对构建作品本身的艺术看点, 以及观众内心的形象展示, 形成根深蒂固的艺术感染力。因此, 情感因素的构建, 从钢琴演奏作品本身以及受众群体的客观需要, 都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尤其是通过作品的整体形象展示, 能巧妙的搭建作品与观众、演奏者之间的良好桥梁, 并突出对艺术魅力的再体现, 融入艺术作品的艺术形象塑造, 通过曲风的掌控, 形成艺术形象的气质流露, 构建音乐创作的品牌形象。因此, 构建情感因素是塑造艺术形象的本质需要。
3. 有利于提高演奏者的艺术修养及演奏技能
钢琴演奏最终的目的是展示出独有的艺术欣赏魅力, 演奏者情感元素的建立, 有利于提高演奏者的艺术修养与增强演奏者的演唱技能, 是构建现代音乐整体需求的必然因素和手段。通过情感因素的运用, 演奏者可以融入对歌曲演奏的穿透力、领悟力、感染力等多方面的内容, 尤其是在细化演奏者的情感元素, 通过不同的演奏方式, 将对情感的表达融入作品之中, 从而有效提升演奏者的艺术修养, 形成在歌词掌握、艺术气质、思想感情等的全面成熟, 并更好的促进钢琴演奏者的演奏技能。
三、探讨情感因素在钢琴演奏中的技巧化运用
1. 音乐魅力的思想体现
钢琴演奏与思想情感的表达有着很大的联系, 尤其是在整个情感表达的过程中, 通过不同气势氛围的构建, 有着很大的推动效果。有些钢琴曲目全无冷峻沉重, 尤其是交响乐作品相比。第一号钢琴协奏曲创作于意气风发的年青时代, 充满活力和憧憬;有些钢琴协奏曲创作于已经历尽了沧桑的年代。虽然其中仍然具备着作曲家特有的紧张和凝重, 作品整体却是典雅明媚。譬如, 肖斯塔科维奇曾经给自己的儿子马克西姆写的《第二号钢琴协奏曲》, 这首曲子由马克西姆在莫斯科音乐学院音乐厅进行了首演。该段音乐选自第二乐章, 可说是世间最动人的柔板, 聆听时心绪好像插上遨游天际的翅膀, 那音乐极为绝美, 音乐本身的美并非最动人心弦的, 而最动人心弦的是透过音乐表达出来的一种美好、殷切的期盼——惟有“亲情”是永远足以缔造“伟大”的, 某种意义上这是人类特有的。如24首前奏曲中的第14首降e小调前奏曲, 右手奏出一个缓慢的带哀歌性质的哭泣的旋律音调, 左手奏震音伴衬, 音响时强时弱, 效果深沉, 犹如葬礼的钟声, 呈现出别样的演奏基调。
2. 以曲切入, 把握意蕴
在钢琴演奏的意象表达中, 每一作品都有不同的主题表达, 尤其是在整体节奏的内容上, 有的就像一个完整的故事, 其中有高兴、有失落、有痛苦、有愉悦, 娓娓道来, 给人一种激昂向上的力量;也有的钢琴曲包含有丰富的情感, 是爱情的凄美、是亲情的伟大、是友情的博大等等;还有些钢琴曲是描写了某一时间段的特殊背景, 人物;有些钢琴作品中拥有着人物与人物之间微妙多种的情感关系, 所以说不同的作品展示出不同的情感世界。因此, 我们应该把情感融入到钢琴演奏的整体含义中, 了解钢琴曲的风格和背景, 通过对整个钢琴曲的深入分析, 整体地理解, 更好的拿捏尺度, 形成以曲切入的模式, 将演奏曲中的意蕴表达的淋漓尽致。譬如, 在贝多芬在《F大调第八交响乐》的情感表达中, 演奏者将这份对情感的执着、内心的宽容, 采用情感注入方式, 能起到很好作用。将对情感的完美回味, 通过演奏的表达, 将这份独有的意蕴表达的恰如其分。
3. 想象与联想介入, 构成虚拟视像
联想与想象作为一种钢琴演奏的方式, 在整个演奏的意境表达、情感引导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情感因素的整体融合, 更加能突出对想象空间的联系性, 也能更好的诠释出歌曲的整体风格。譬如在《b A大调第十二奏鸣曲》的表达中, 将青春岁月的艺术表达整体融入到情感表达中, 并根据演奏曲的历史韵味、文化底蕴等进行整体融合, 演奏者在内心形成虚整体的情感因素, 仅仅扣住想象与联想的艺术魅力表达, 能收到更好的艺术魅力。通过情感因素的构建, 可以将不同演奏者的特殊情感整合, 并打破演奏者内心感受的不同表现, 形成有选择性的表达方式, 并将想象与联想与丰富的情感态度“捆绑”在一起, 形成和谐共频的要素表达。
4. 因境生情, 完成演奏者角色的定位
情感生成是一个内心由平稳到震撼, 由分散到共鸣的过程, 每一首钢琴演奏曲的意境都离不开演奏者情感因素的建立, 因此, 通过抓住意境的表达以及对演奏曲的角色定位, 演奏者在情感表达的过程中, 可以围绕情感表达的基调, 从艺术境界的角度出发, 也围绕演奏曲的意境需要, 尤其是不同的现实环境中, 在不同的受众下, 完成自我演义的主流表达方式。譬如, 在演唱会上, 对《#c小调第十四 (月光) 钢琴奏鸣曲》的第一乐章用柔板代替了奏鸣曲式的快板的表达, 就需要在紧紧抓住观众心理的基础上, 将内心的情感“领悟”以一种痛彻心扉的表达方式, 将对爱情的回忆, 其中的割舍、纠结、欢乐、痛苦、拥有、放弃等情感元素表达出来, 在特定的环境中, 抓住自己的角色, 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形成强悍的艺术表达效果。
5. 将演奏技巧和演奏情感进行高度融合
必须采取方法, 提高情感在钢琴演奏中的运用效果, 打到情感与演奏技巧相互交融。具有良好的演奏技能, 可以充分体会曲目中的内在涵义, 达到情感运用的目的。如果缺乏有效的情感运用, 演奏技巧也得不到良好运用, 演奏效果会大打折扣。演奏技巧和演奏情感是相辅相成的, 将演奏技巧和演奏情感进行高度融合, 使演奏者在对曲目进行初步领悟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演奏技巧和演奏情感的融合效果, 来表达体现曲目的精神内涵, 最后达到有效创造的目的。
四、结语
钢琴演奏艺术的发展离不开演奏者的个人修养, 其中包括知识面的扩展、各种情感的内心体验、对于音乐内在的理解和文学理解的能力、迅速把理性的曲谱, 歌词化为感性表达的能力、对作品富有想象和画面感的能力 (即建立情感因素的能力) 、以及提高演奏综合性技能等多方面的运用, 尤其是在演奏艺术的个性表现中, 从内心表达的角度出发, 在追求艺术感染力与震撼力的同时, 通过情感因素的构建, 将功能运用和钢琴演奏本身在演奏内心形成“过电影”的模式, 并形成相应的情感因素、音乐形象, 通过演奏者本身的演奏技能, 音色的修饰甚至变化, 肢体形体语言, 表情, 等多种表达形式展现出对此音乐作品理解的最佳表达方式, 将内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融入到演奏的灵魂之中。通过心理学的表现手法, 即感觉、意识、想象、意志、情感等多种心理描述手段, 参与到演奏的整体结构中, 让心理调控与艺术表达完美结合, 将对于整个钢琴演奏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吴金华;论提高钢琴演奏技巧的有效途径[J].武夷学院学报, 2010, (06) .
[2]樊丽娜;情感运用在钢琴演奏技巧中的作用[J].美育, 2010, (01) .
[3]杨佩红;谈钢琴演奏教学中的情感运用[J].辽宁高职学报, 2006, (08) .
[4]王梅;论声乐教学中的内心视觉[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5 (03) .
[5]林立君;试论“内心视觉”在歌唱发声方法中的运用;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 (03) .
[6]刘洪巨;歌曲演唱中内心视像之研究[D].河北大学, 2010.
谈钢琴演奏的力度技巧变化 篇9
关键词:钢琴演奏;力度
力度的应用和表现不仅在古典作品里,有印象派的作品如德彪西、拉威尔的钢琴作品里有着更为丰富的发挥和想象。在他众多的创新理念及表现手法中,力度也呈现出独特新颖的重要特征。力度在他们的作品里呈现出了别样的美学意义。作为一种钢琴技巧,我们要求学生更多的手指的控制力,身体各个感官功能的调节运用,使钢琴音色得到更为深远的拓展。
钢琴的发声是通过榔头击弦而发音的,了解钢琴的发音原理和特点是研究钢琴演奏声音技巧的必要前提。触键,通过机械传导,榔头击弦而发音——这就是钢琴发音原理最简单的陈述。而键盘作用是受钢琴演奏者触键方式、方法来决定的。因此,归根到底,钢琴演奏者的触键方式,控制和影响头榔头的击弦速度,声音的变化取总司令于制导的榔头击弦速度的变化。
1 钢琴演奏中力度决定因素
关节的力量是决定力度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的关节发力的大小都不一样,指掌关节发力潜力最小,接着是腕关节和肘关节,发力潜力最大的是肩关节的。需要注意的是,只要控制好来,弱音也可以由发力潜能大的关节奏出,发力潜力小的关节也可弹出较强的音。在演奏时,身体上各部分肌体的重量不同,会导致力度的不一样,手指最轻,掌关节稍重些,然后再依次是前臂、上臂、上半身,最后到全身。特别的是,各部分肌体的重量虽然不一样,但由于速度和关节的因素,重量较大的部分,也能演奏出弱音,重量轻的部分也能利用速度弹出重音。弹奏速度指的是触动琴键的速度,速度增大力度也随之增大。速度最慢时发出的音最弱,速度过慢的时候,会发不出声音,速度加大使,力度也会变强。
2 触键的力度控制
简单地说,触键方式就是触键的用力形式。触键的用力形式包括两个方面:用力方式和传力方式。用力方式主要体现于形成不同的触键速度;传力方式主要体现于触键手指或手部的支撑形式,这都是决定击弦速度的关键的因素。
传力方式,可以这么说,没有手指的支撑传力,就没有钢琴弹奏可言。手是控制力度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包括手指、手腕、小臂、大臂乃至上身。这中间,很多时间很大程度主要依赖手指控制,即掌关节的力度调节。当然,有时需要手臂的配合。记住,任何情况下,一般没有纯手臂的弹奏动作,手臂须有手腕手指的协调。但大多情况下常采用纯手指的弹奏。例如:轻柔流畅的乐句必定靠手指单一的起落,如果此时手臂有丝毫向下的压力,你就犯下不可饶恕的错误;奏刚劲有力的和弦,大臂甚至身体要发力,给手腕和手指以力的传导,弹下去的手指要有支撑,而且手腕不能疲塌。注意:纯手指弹奏的力度变化,依赖掌关节(手指第三关节)抬起的高度和下键给出的力度。事实上,支撑方式的改变,非常直接地影响到音质、音色、音量。换句话说,仅仅改变弹奏的手的支撑强度就可以改变声音。从技术手段上讲,弹奏的手的支撑主要体现于3个方面:触键手指指尖的软硬程度、手指各关节的牢固程度、手腕以何种方式发挥富有弹性的支撑调节作用。
将上述原理应用于弹奏,可以列出以下可操作、并可用于改变支撑方式的一些主要技术手段:
第一,改变手指尖的坚度——从相对放松的指尖到相对牢固的指尖,每一种变化层次作为触键技巧熟练运用,都可以改变键盘动作速度和击弦速度,对声音的变化产生影响。
第二,改变手指触键面——从指尖较直立的形式到指面较平坦的形式。每一变化层次又可以形成指尖坚度的改变,从而引起声音的变化。例如:在弹奏歌唱性的连音句时,可用手指肉垫较厚的指面,以发出柔和细腻的声音效果;在弹奏清晰、颗粒性强的乐句时,可用指尖进行弹奏。
第三,改变手指第一关节或第三关节的牢度——从第一、第三关节较柔顺到较牢固坚挺可以改变手指传力的支撑强度,也是寻求声音变化的有效手段。
第四,改变手腕的支撑调节——手腕像一个弹簧,其功用是支撑调节,弹簧的软硬度在不同程度上既发挥支撑作用,又发挥调节作用,影响声音变化、用力方式。
用力方式是影响触键速度的最直接的因素,也就是最直接操作键盘动作速度的技术手段。作为触键技巧,注重讲究触键速度的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调节运用手的不同部位,从手指、手到肘部,大臂乃至全身,运用不同力量来改变下键的速度。
第二,通过训练有素的手指肌肉力的运用,以及与重力运用的恰当配合,来改变下键速度。
第三,利用手指离键的不同高度触键,提供改变下键速度的条件来改变声音效果,手指离键越高,触键的力度也越大。
第四,变化手指离键速度,对声音的延续及共鸣发生影响,也会带来声音效果的变化。
第五,改变触键的用力方向,如垂直纵向,水平横向、斜向,或往里推、往外拉等等,来改变下键的速度。
3 有效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
3.1 提高听觉能力
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人的音乐能力很容易被唤醒。因为对音乐情感的体验能力是每个人都具有的能力。但是对于音响的音色、音质还有音高的敏感性却只能够通过聆听的方式来锻炼,才能够拥有相当的敏感度。但对音响的敏感性并不等同于对音乐的敏感性。我们知道音乐是社会生活在人脑中的产物,所以其具有一定的思想内涵。因此提高对音乐的感能非常有必要。这样才能够利用对音响的感能结合对音乐的感能,提高演奏者的听觉能力。
3.2 提高节奏能力
节奏是音乐演奏的灵魂,它不仅展示了音乐的存在感,更展现了音乐的生命力所在。加强对演奏中的节奏教学是钢琴教学一个长期且重要的任务。在教学时,应着重培养学生对节奏的感受能力,让学生能够理解节奏的强弱、长短等,才能让学生在弹奏过程中抒情达意。演奏者可根据自身对作品的理解,同时参照版本标记处强弱,对演奏速度作出合理的调整。对于不同的音乐作品,往往有着不同的音乐背景,要根据背景采用贴切的速度来弹奏。例如在弹奏古典音乐时,要符合古典乐的严格节拍而采用严谨的节奏;而浪漫抒情的音乐则可以采用较为自由的节奏,表现出弹奏着对作品的理解。弹奏时要倾听节奏的均匀、弹性、动力、惯性(渐快、渐慢、自由节奏)、重音、各种特性节奏,抓住节奏的特点,合理进行表现。在练习弹奏时,对于音值的长短还有强弱、作品的风格、作品的节奏特征等要学会运用各种如动静对比的技巧来进行训练。达到音乐节奏与肢体的通感,将演奏节奏与音乐作品的审美达到协调统一。
总而言之,对于每个学习钢琴演奏的人来说,掌握弹奏时的力度是弹奏钢琴最基本的基础功,但也是最难的一项技巧。因为掌握弹奏力度是学校钢琴弹奏的入门,并且伴随在整个学习过程之中。要想学好这项基本功必须长期坚持刻苦训练,在实践中不断体验理论知识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于丹.如何正确掌握钢琴演奏的力度[J].北方音乐,2012(05):93-93.
[2]董小蕾.浅谈钢琴演奏中触键方式对音色的作用[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1(12):40.
钢琴学习中的演奏技巧 篇10
在音乐学院学习过的人都知道, 每个系别可细分到每一样乐器或一个研究领域, 专业性很强, 但落实到一些副科知识就会出现一些分配不均的做法, 长此下去, 甚至会对其整个音乐学习的道路形成障碍。对于一些在程度上参差不齐的副科钢琴学生, 老师的通常做法是尽量能给予一些基础的钢琴作品, 以达到其掌握一些基础的钢琴技能的目的。但大多数的副科钢琴学生只能在有限的曲目量和局限的教学时间里学习, 因而, 其钢琴水平大多只能达到及格的水平。
二、现代钢琴作品的引入以及必要性
现代钢琴作品通常给人以独特、新奇的感觉, 那种横空出世的音乐旋律给人以未知性, 从而其演奏手法及演奏技巧等也与传统钢琴作品有了较大的区别。给演奏者添加了一定的难度。
在教学中为学生引入这一部分知识又是十分有必要的, 不仅仅局限于钢琴教学的本身, 同时对学生整个音乐知识的全面了解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目前在音乐学院开设对副科钢琴的现代钢琴教学研究的尚属空白。但随着教学思维的创新, 笔者认为这方面的教学又是必要的。
三、如何发挥现代钢琴作品在副科教学中的作用
在教学中引入这部分教学时, 并不能盲目让他们弹奏一些与传统技法脱节的钢琴作品, 因此在选材上, 应该做到因教施材、循序渐进, 而又具有代表性。
本文立足于这一副科钢琴的新教学点, 将现代钢琴作品的实际演奏教学划分为了相应的知识点进行, 比如节奏、踏板、持续音的演奏等等方面, 以期学生即使在不能完整演奏现代钢琴作品的前提下, 也能对现代钢琴作品的一些新的特点进行有效的了解。由于现代钢琴作品的数量确实太大, 本文也不能做到全面而完善的分析, 因此在对诸多作品进行分析以后, 笔者选择了中国作曲家汪立三的《东山魁夷画意》和阿根廷作曲家吉拉斯特拉的《第一奏鸣曲》为本次论文分析研究的立足点, 以期在这些教学点上, 做到深入浅出的讲解。
当然作为对整个现代钢琴作品的研究而言, 这些知识点只能说是一种对现代钢琴音乐比较笼统的, 但又确实是富有新意的教学研究, 从整个学术研究而言, 却也显得太微不足道, 因此也希望本文能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希望有更多的进行这方面研究的论文出现, 以使副科钢琴教学在现代钢琴作品的教学方面能更加的全面。
从两首乐曲的难易程度来看, 作为副科钢琴教学, 老师不一定要求学生将其完整地演奏下来, 可节选其中的某些音乐技术重点来培养和扩展学生的演奏水平。
四、将作品中一些技术运用到教学中
在第三首《湖》1-7小节, 乐曲从开头的两拍休止符表现了乐曲的主题:水如明镜。由一开始的5/8拍和7/8拍交替进行, 而后, 乐曲又固定在了6/4拍的节奏上。到了16-17小节这里通过节奏与声音的变化, 使乐曲有了一丝紧张的感觉。最后在一丝短暂的焦虑过后, 又回到了3/4拍与4/4拍的平静中来。从这里多变的节奏型来看, 体现了大多现代钢琴作品中所具备的元素。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 通过节奏的变化, 来训练在节奏的起伏中掌控好音乐的完整流动性。
在汪立三很多的作品中, 我们不难发现节奏型交替使用的情况。这样也能从节奏变化角度来训练学生的乐感, 同时也拉伸了学生的感情张力。在练习中, 学生可以从这种旋律感稍强的起点延伸到现代音乐的意义。
我们的副科钢琴学生很少能接触到四声部的乐曲。而在第四首《涛声》的开篇, 就通过四个声部来表达钟声与船队的气势, 一开始便运用了寺庙的钟声, 形象庄严肃穆。这个部分就很好地用和声效果丰富了整个线条。而学生在演奏的时候切勿用敲击的方式触键, 造成生硬的效果, 模仿钟声的厚重感与延长性。这里的低音需要学生用保持音踏板来持续低音的效果。而高低声部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也很好的解除了一些误以为现代音乐就是敲击出来的声音的误会。
我们很多学生对乐曲比较复杂节奏的掌握有些模糊, 往往抓不住节奏的重点, 更别说是多个节奏相互交替的演奏。而在训练节奏方面, 学习吉拉斯特拉的作品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拥有高卓牧人音乐特色的节奏成为《第一钢琴奏鸣曲Op22》的亮点, 而对于整个作品而言, 节奏变化都是非常重要的。
从第一乐章开始, 与以往传统音乐的3/4拍相比, 这首曲子改变了强弱关系, 将通过各种方式打破原来节奏的重心。形成一个新的节奏型。而从声音效果的处理方式来看, 低音具有打击乐的效果, 与高声部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学生在遇见这类奏法时, 要注意高声部与低声部的呼应, 做好声音的对比呼应, 同时也要处理好强拍的厚度与力度的关系。这样的节奏重音与以往学习的古典音乐有所区别, 这样的节奏重音常常贯穿在吉拉斯特拉的作品中。
而从第9小节开始, 中声部切分音与高声部的节奏变化交织在一起、切分音节奏形式的广泛运用也让学生在传统音乐到现代音乐的过渡中, 为其深入准备打下了基础。这个乐章除了有强烈的节奏感外, 很多诸如旋律的走向与如何分配好段落间的呼吸, 声音的集中性, 以及在强拍时控制好声音的效果, 这些都是与以前我们学习传统音乐的基础密不可分的。
学生在学习第四乐章时, 其中的1-2小节及21-26小节中, 以固定的节奏型为基础, 通过变化音区、力度、及重复音来得到不同的声音效果, 使得这个乐章的律动性极强。音响效果类似当地民间的的鼓类乐器, 我们在演奏时需让学生用断奏的方式来表现。但在弹奏的时候, 每个音的重量不能弹成一样, 以第1-2小节为例子, 重音就出现在第一小节的第一个音上, 而在第二小节上却是以两个音为一组, 重音在第一个音上。以此类推, 让这样独特的节奏流动下去。该乐章的难点在于, 既要抓住鼓点, 又不能让旋律中断。因此, 学生在演奏诸如此类断奏的时候, 必须控制好整曲的强弱分配, 让人在听觉上不会有重复枯燥感, 转而使声音有了层次分明的感觉。这样的练习有利于训练学生运用传统的视角去处理现代作品中显得‘枯燥’的部分。
五、现代钢琴作品引入的意义
两位作曲家的作品虽说风格迥异, 但他们的素材都来源于民间, 音乐大多具有民族特色, 而这两首乐曲的四个部分都起到了承转合的作用, 而个中的节奏都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除了让他们能近一步体会到作曲家的创作魅力之外, 还能在从传统音乐到现代的音乐中成功过渡。既扩展了钢琴的演奏方式, 还学到了中外不同体系的音乐, 及丰富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 受益匪浅。
摘要:现代音乐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有必要了解的一个重要音乐时期, 现代钢琴作品又是现代音乐作品中重要的一个部分, 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现代钢琴作品的研究, 提取出现代钢琴作品的重点教学点, 为副科钢琴教学提供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帮助学生学习了解这一时期的音乐作品, 并填补副科钢琴教学中现代作品教学的空白。
关键词:现代钢琴作品,副科钢琴,教学
参考文献
[1].《西洋百首名曲祥解》人民音乐出版社编辑部编.--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1.
[2].《现代音乐欣赏辞典》罗忠熔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
[3].《西方音乐史》李秋华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9
[4].《外国名曲辞典》王志雄编.—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12
[5].《钢琴演奏之道》赵晓生著—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7
相关文章:
帕金森法则读书笔记02-09
学习钢琴的基本知识02-09
学习钢琴需要几个阶段的训练02-09
成年人学习钢琴的方法02-09
儿童学习钢琴02-09
乐趣的作文600字 学习弹钢琴的乐趣02-09
学习钢琴的几个误区02-09
儿童学习钢琴的益处02-09
钢琴学习中的练习技巧02-09
钢琴学习中基本技能的处理方法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