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性冠心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相关性分析

关键词:

对107例单纯性冠心病患者进行糖化血红蛋白 (HbAlc) 检测, 旨在探讨其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12月至2009年1月我院临床诊断为单纯性冠心病的住院患者107例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性89例, 女性18例, 平均年龄51.8 (39~73) 岁;所有病例血糖、血脂、肝功能、肾功能无异常。

1.2 研究方法

以CAG为“金标准”, 比较分析HbAlc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相关性;以ECG检查结果作对照, 进行准确性检验, 探讨HbAlc在冠心病早期诊断中的意义和作用。准确性检验指标包括:敏感性、特异性、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阳性拟然比。

1.3 检查方法

HbAlc检测:采用离子交换层析法仪器检测HbAlc含量, 检测值>6%为异常;ECG测量:以J点后0.08s为测量起点, 以TP段为等电位线, 分析ST段抬高或压低范围。ST段抬高≥0.1mV, 胸导ST段抬高≥0.3 m V, S T段压低≥0.1 m V为有意义;冠状动脉造影 (CAG) :采用Judkin法, 选择性多体位左、右冠状动脉造影, 冠脉狭窄<50%为无明显病变, 50%~74%为轻度狭窄, 75%~90%为中度狭窄, >90%为重度狭窄。3种检查不超过2周。

1.4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HbAlc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

107例患者中HbAlc异常90例, 占84.11%。血HbAlc水平随着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呈增高趋势, 各组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1) (表1) 。

2.2 准确性检验

以C A G检查为“金标准”, HbAlc和ECG对冠状动脉狭窄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3.83%、46.15%、82.24%、84.44%、1.47和75.68%、72.72%、74.76%、86.15%、1.02 (表2) 。

3 讨论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是指因冠状动脉狭窄、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心肌机能障碍和 (或) 器质性病变, 故又称缺血性心肌病[1]。由于该病进展隐匿, 后果严重, 临床上缺乏对病情和预后有效的监测指标, 难以早期发现和干预。

糖化血红蛋白是人体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与血糖结合的产物, 是血红蛋白两条B链N端颉氨酸与葡萄糖非酶化不可逆结合而成, 虽然其不能反映血糖的瞬时变化, 但可作为血糖监测的重要指标。近年来研究显示[2], 糖化血红蛋白增高可改变红细胞对氧的亲和力, 使组织与细胞缺氧, 引起血脂和血粘滞度增高, 使心血管发生病变。

本研究显示, 血HbAlc水平随着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呈增高趋势, 14例重度狭窄病例中HbAlc全部异常, 提示HbAlc水平可以作为预测单纯性冠心病病情发展的指标。在准确性检验方面, HbAlc敏感性明显优于ECG (P<0.01) , 但特异性明显低于ECG (P<0.01) , 其他指标2组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提示HbAlc亦可作为冠心病的早期预警指标, 但需要结合临床及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结果综合判定, 明确诊断, 减少误诊、漏诊现象。

摘要:目的 探讨单纯性冠心病糖化血红蛋白 (HbAlc) 水平与冠心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我院107例诊断为单纯性冠心病患者行糖化血红蛋白 (HbAlc) 含量检测、心电图 (ECG) 检查和冠状动脉造影 (CAG) 检查, 以CAG检查为“金标准”, 比较分析HbAlc与冠状动脉病变关系。结果 HbAlc水平随着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呈增高趋势;以CAG检查为“金标准”, HbAlc和ECG对冠状动脉狭窄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3.83%、46.15%、82.24%、84.44%、1.47和75.68%、72.72%、74.76%、86.15%、1.02。结论 HbAlc水平可以作为预测单纯性冠心病病情发展的指标, 结合临床及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可提高诊断率, 减少误诊、漏诊。

关键词:单纯性冠心病,糖化血红蛋白,相关性分析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内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280.

[2] Selvin, Marinopoulos S, Berkenblit G, et al.Meta-analysis:Glycoylated he-moglobin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dia betes mellitus[J].Am Inter Med, 2004, 141 (2) :141.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颅脑损伤人员伤残鉴定中的伪装与识别研究 下一篇:颅脑损伤行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与护理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