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是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一步。随着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如何突破, 供给侧改革, 实现经济转型, 持续增长, 成为目前我国经济面临的重要问题。
要破局, 迈向世界, 雄起, 这是中国政府和企业的共同责任。中国在崛起过程中势必会影响和改变世界格局, 那么, 究竟谁愿意看到一个崛起的中国呢?中国企业在此过程中要面对怎样的对手和形势呢?要如何唱好“走出去”做大做强这出戏呢?这都是要深入分析思考的问题。
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企业跨境并购形势分析
纵观全球, 中东、东欧、西亚是近年来国际资本热点, 欧美日早在2000年开始, 就已经开始通过企业并购抢占资源, 操纵资本市场。从金融、能源到电力、通讯, 以及制造业和高技术行业, 都成为资本抢占的市场。其中, 俄罗斯、印度、土耳其、波兰、新加坡、捷克、印度尼西亚、埃及、以色列和马来西亚等国家最受资本青睐。
美国偏好金融行业的并购, 日本则偏向于工业和原材料行业的并购, 中国则注重能源行业和原材料行业的并购。针对上市公司的并购规模更大, 非上市公司的并购交易数量则更多[1]。
2000年到2008年以美国资本最为疯狂, 渗透到很多行业, 交易数量多, 金额分散。单单2008年美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并购金额就达到了209.36亿美元, 并购数量多达89笔, 远远领先于日本和中国。
2009年到2013年金融危机期间, 美国跨境并购数量和金额有所下降, 日本跨境并购呈现出爆发态势。仅2013年日本已经超越美国, 跨境并购金额达到107.62亿美元, 并购数量达到62笔。
2013年到现在, 在大力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影响下, 我国企业跨境并购呈现出快速增长, 2016年并购金额已经达到97.55亿, 并购数量为10笔, 资金十分集中, 潜在风险水平较高, 不容忽视。
二、“一带一路”为跨境并购提供了新的战略机遇
“一带一路”横跨亚欧非三大洲, 建设六条经济走廊, 涉及沿线60余国家, 44亿人口, 通过建设铁路、公路、航空、航海、油气管道、输电线路、通讯网络, 从而形成综合性立体互联互通的交通网络, 并通过产业凝聚和辐射效应形成建筑、能源、金融、物流、旅游、通讯、冶金等综合发展经济走廊。这为我国企业跨境并购提供了新的战略机遇。
(一) 各国政策扶持与合作
加强政府间对话与合作, 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政策支持, 实现金融、通讯、公共服务等对接, 深化利益融合, 促进政治互信, 搭建合作共赢的发展平台, 同时, 要积极构建多层次政府间宏观政策沟通交流机制, 从而实现合作新共识。
我国企业要紧紧抓住政策导向, 充分了解各国各地区经济、资源发展现状, 布局未来经济发展方向, 抢占先机。
(二) 消费需求增长与对外投资引导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往来无疑会扩大中国现有的消费需求, 而沿线区域的人均GDP要达到全球均值水平, 仍有246万亿美元的上升空间。巨大的消费潜力和发展潜力为各国企业提供了更多机遇。201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出流量达到1.47万亿, 跃居全球第二, 未来侧重于“一带一路”建设, 国家会引导投资更多行业发展机会。打破贸易壁垒, 加快全球贸易步伐, 我国企业走出去做大做强, 让更多优秀企业、优质产品走向世界。
改善投资贸易便利化问题, 建立更加良好的营商环境, 共建自由贸易区, 挖掘深度合作潜力。
优化国内企业贸易结构, 发展创新贸易方式, 提供全球经济新动力, 我国企业在此过程中可以放开手脚, 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 从而走在全球贸易的前列。
(三) 公共设施搭建辐射更多商业领域
我国的交通、制造业、工程、通讯等很多基础行业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对“一带一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起到了关键作用。
通过推进国际骨干通道建设, 要建成联通亚欧非以及亚洲各次区域的基础设施网络, 包括机场、公路、港口等交通基础设施, 石油、煤炭、天然气等能源基础设施, 跨境光缆、无线通讯等通信干线网络设施, 实现低碳、环保的新型公共设施建设。
在此过程中, 公共设施搭建会辐射到更多商业领域, 对我国企业来说有更多深入发展合作的机会。
(四) 人文交流与合作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文差异非常大, 特别是中东、西亚一些国家, 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融入当地文化, 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友好合作精神, 开展广泛的区域文化交流、学术往来, 让人才交流与合作成为常态, 从而实现民心相通, 建立更加巩固友好的民心基础, 为长久稳定的发展提供保障。这也是我国企业跨境并购成败的关键所在。
三、有效管理跨境并购资产所带来的挑战
对中国企业而言, 跨境并购并不是一次简单的“蛇吞象”, 如何防范风险显得非常重要, 要面对很多挑战, 特别是面对复杂的国家政治、经济环境, 国际竞争对手, 企业自身发展水平, 等等。
(一) 地缘政治以及局部地区安全问题
“一带一路”必然会与周边一些国家的发展战略产生交集, 不可避免的会产生摩擦。如美国的“新丝绸之路”战略, 希冀建立中亚、南亚新秩序, 以便获取丰富的油气和矿产资源。俄罗斯的“欧亚经济联盟”战略, 通过建立超国家联合体抗衡美国、欧盟、中国;日本的“丝绸之路外交”战略和南海争端, 通过拉拢越南、菲律宾、印度等国家, 平衡中日在亚洲话语权, 并希望借美国的“亚太”战略扩大在南海的影响。印度的“季风计划”, 建立环印度洋区域经济体, 提高周边国家合作水平, 共同开发海洋资源。
“一带一路”会触动部分国家战略利益, 难免会被阻挠, 制造一些障碍。
另外,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些处于长期政局动荡之中, 或者处于战争、内乱之中, 比如中亚的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 南亚的阿富汗, 西亚的叙利亚、伊拉克、伊朗、黎巴嫩、巴勒斯坦等, 政局不稳很容易带来投资失败, 因此, 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时要特别考虑当地社会安全问题, 以及未来可以预见到的地区冲突和国家冲突问题。
(二) 金融风险与地区保护主义
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是不太发达的小国家, 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善, 抗风险能力比较差, 因此, 我国企业在跨境并购后要面对更多金融风险。
比如, 哈萨克斯坦、塞尔维亚、阿尔巴尼亚、塔吉克斯坦、也门等银行不良贷款比率超过20%, 高于国际通行安全标准。
2010年至2014年, 白俄罗斯货币对美元的汇率由每美元2979卢布贬值到10224卢布, 缅甸货币则由每美元5.63缅元贬值到984.35缅元。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善、汇率波动较大, 也让这些国家成为国际流动资金的投机对象。另外, 一些国家地区保护问题严重, 如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 进口和出口需要多达数十个文件, 手续很繁琐, 耗费时间很长。
(三) 跨境并购管理人才极少, 管理能力有限
根据统计, 中国企业过去十年间的跨境并购成绩非常不理想, 其中60%的交易没有创造实际价值。
其中, 又以资源类并购收益最差, 这除了并购时机影响之外, 主要原因在于跨境并购后管理人才缺少。
个别具备跨境经验的中方高管往往局限在销售和采购领域, 对当地的语言和商业文化所知甚少, 管理的缺失造成企业不能有效运转, 产出和发展都受到限制, 很难实现当初并购设定的目标。
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很多小国家, 小语种和独特的商业氛围, 都需要对当地更为熟悉的管理人员, 因此, 加强精通国际运营的人才培养是当务之急。
摘要:国家搭台, 企业唱戏, 这是中国企业走出去, 做大做强, 迈向全球化的重要一步。机会与陷阱并存, 鲜花与虎狼同道。如何面对机遇与挑战, 中国企业在跨出并购这一步之时, 应该思考更多经济利益之外的因素, 趋利避害, 才能实现真正的强盛、崛起。
关键词:一带一路,跨境并购,机遇,挑战
参考文献
[1] 叶卫平.一带一路与建设国际经济新秩序[J].贵州社会科学, 2015, (11) :113-116.
[2] 罗传芳.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机遇与挑战[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5, (41) :58-59.
[3] 邢楠.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机遇、挑战与对策[J].学习与探索, 2012, (6) :113-115.
相关文章:
太阳下最光辉的事业——重庆市忠县教委强化学校后勤服务管理工作纪实02-18
爱校爱班爱老师活动02-18
安委会工厂安全汇报02-18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申请审计报告02-18
我是一只鸟作文550字02-18
7013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督管理规定02-18
压力容器制造监督检验要点分析02-18
微生物检验性能验证02-18
《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机构监督管理规范》和《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02-18
压力容器年度检验报告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