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人笔记》阅读随谈

关键词: 猎人 笔记 好像 作品

《猎人笔记》阅读随谈(精选6篇)

篇1:《猎人笔记》阅读随谈

一直在看欧美的作品,很少看俄国的作品,好像就去年冬天的时候看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和《白夜》,现在那两部作品的具体内容已经被我忘得差不多了,除此之外好像就没有再看其他的东西了,哦,好像还有一个俄国诗人写给女人的一部诗歌。

会看《猎人笔记》是因为在另一本书中看一个作家提起,那作家很喜欢那部书,而且《猎人笔记》的作者——屠格列夫,所以在图书找书的时候看到它就顺手拿了回来。

刚开始翻了两个故事,觉得没有意思,毕竟我对打猎那种事没什么兴趣,不过看着看着就觉出味来了,书中的语言很吸引人,每个故事都描写得很细致,可以毫不费力地跟着作者的笔看到每个地方的一草一木,每一只山鸡,每一匹马,每一个人,每一朵小花,都是活生生的,大师就是大师啊,观察力就无人能及了,不要说其他的了。看这样的书感觉让人觉得胸口发闷,有口气被憋住了,而看《猎人笔记》就好像有人请我吃了一顿味淡但又很可口的日本料理。

至于《猎人笔记》具体讲什么,有兴趣的人可以自己去翻翻,绝对会不虚此行。书是由很多小故事组成的,小故事被一条主线牵着,主要围绕农奴与地主展开。作者以打猎者的身份讲述每一次外出的所见所闻,从文字中不难看出作者对下层劳动人的同情,对上层地主阶级残酷的剥削的批判。

其中我很喜欢的故事《约会》、《凋零的夏娃》、《白净草原》、《歌手》、《车轱辘响》,但也并不是说其他的故事不好,只是人的喜欢是有容积的。就譬如说,世上有很多很好的男人,可不能因为他们是好男人,我就有义务喜欢他们每个人,道理就这么简单。

很多时候我会觉得很累很累,什么都不想干,一句话都吝啬说,甚至谁都不愿意理,很多时候自己也搞不清楚这些无厘头的情绪。我想要是这个时候看看那些清新的词句,说不定所有的坏情绪就会被赶走,回复平静。

有些文字是可以平复人的情绪的,跟着文字去旅行,没有国际,也不要花钱,烦恼也顺便忘光了,多好啊!

篇2:《猎人笔记》阅读随谈

这本书是以一个猎人行猎的路线为视角,带读者走遍俄国大大小小村庄的故事。表面上描写了俄国美好的自然景观,实际上揭露了农奴主们冷酷虚伪的嘴脸,以及农奴们悲惨的命运。例如《里果夫村》的苏乔克,在众多地主手中转来转去,被地主当东西一样任意摆布。他先后充当过厨子、车夫、戏子等角色。在无数的欺压下,他变得胆小,在遇到生命危险时,他也不敢向地主求救。《总管》一章中,村长仅仅因为意见不同,和老人安基波在会上发生争执,就把他的两个不该服兵役的儿子拉去当兵。还有同一章的巴甫雷奇,看上去和蔼可亲,实际上压榨农民,让管家滥用职权,使老百姓民不聊生。

虽然地主们欺压老百姓,但是他们依然善良、聪明、勇敢。例如《孤狼》一章中的护林人福马,铁面无私、忠于职守,不放过任何一个砍树的人。但当他听到一个砍树人的悲惨生活后,他起了同情心,冒着被责罚的风险放过了他。

还有无数像福马一样的农奴们,虽然被压榨,可依然渴望自由。正是由于他们的不放弃,在此书发表后,俄国沙皇废除了农奴制度,又过了十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从而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为世界上许多其他国家包括中国指名了方向。

篇3:《猎人笔记》阅读随谈

20世纪初的中国处在内忧外患的动荡局面, 抱着救国理想的一批有志青年开始将目光放在了海外, 于是包括俄国文学在内的海外名篇开始被译介到中国来。起初, 俄国文学的译介是从一批留日学者开始的, 当时国内精通俄文的人才极少, 许多作品诸如《上尉的女儿》 (戢翼翚译) 等都是日译中的形式被翻译到中国, 鲁迅先生最早在阅读屠格涅夫《猎人笔记》的时候看的也是日文版。人们隐隐地从这位陌生的俄国作家身上看到了变革的曙光, 和民主思想的闪光。1917年, 由周瘦鹃编译, 中华书局出版的《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丛刊》中收入了屠格涅夫《猎人笔记》的一部分。1917年11月7日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无疑使更多的中国人开始关注俄国文学, 开始关注屠格涅夫, 这为《猎人笔记》在中国的研究提供了背景前提, 屠格涅夫成为了五四时期“俄国文学热潮”中译介最多的俄国作家。

1920年, 沈雁冰, 从“艺术方面”用“严格的眼光”挑选出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推荐翻译, 1921年3月—1924年11月, 耿济之在《小说月报》中翻译并连载了《猎人笔记》, 并以此为基础在1936年3月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了最终审编后的《猎人笔记》, 这是建国以前唯一的译本。值得一提的是, 1922年, 耿济之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猎人笔记研究》的论文。这是当时评论界研究屠格涅夫作品的第一篇论文, 同时也是最有分量、多所创见的一篇论文。在这篇文章中, 耿济之对《猎人笔记》中反农奴制的主题思想和文中运用的人物刻画法作了分析。

此外, 在同一时期的鲁迅、沈端先也对《猎人笔记》所反映出来的民主斗争精神和“为人生”的思想境界做了简要评析, 田汉、郁达夫、巴金、王统照等人则着意于《猎人笔记》文本本身的艺术特点和结构。胡先啸更是从“A humanrelic” (《猎人笔记》中的《活尸首》) 看到了深刻的宗教色彩。

民国期间, 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影响了一代中国知识分子, 如鲁迅、郁达夫笔下的“多余人”, 他们大多善良脆弱, 也曾对生活抱有希冀和热情, 却在残酷的岁月中不断遭遇苦难, 在失落中沉沦, 这与《猎人笔记》中《西格雷县和哈姆莱特》里描写的“哈姆莱特”有着共通性。沈从文的湘西小说, 也从《猎人笔记》中得到启示, 在他笔下的大自然和人的灵魂和谐地陶冶在一起, 人文、自然、生命浑然天成, 既有历史的纵深感, 又有现实的真切感, 这与《猎人笔记》中自然描写所显示出来的历史感与现实感的统一是一致的。更重要的是《猎人笔记》中反映的民主思想更是带动了一批有志革命的中国人, 成为当时中国资产阶级新文化的一部分。

建国以后, 《猎人笔记》被完整翻译到中国的最早单本当属1953年文化出版社发行的, 丰子恺译著的版本。1953年, 丰子恺之女丰一吟翻译了诺维科夫的专著《猎人笔记鉴赏》 (又名《论猎人笔记》) 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 可以说新中国成立后, 丰子恺父女为《猎人笔记》在中国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契机与前提。至今, 市面上流行的中译版《猎人笔记》已有不下30个版本, 从这些数据中, 我们看到《猎人笔记》在中国译介与研究在不断地扩展中。

前期编译和引进国外研究的还有, 1986年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高文风编译《屠格涅夫论》, 1989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李兆林编《屠格涅夫研究》。经历一个世纪的沉淀, 现今, 国内对《猎人笔记》的研究也取得了卓越的成绩, 主要研究学者有陈建华、李金、孙乃修、朱宪生等人, 所涉及的领域也由原来传统的对主旨思想和艺术特点的分析, 扩展到比较文学、政治历史学、生态学、语言学、叙事学、美学、修辞学等多领域、多角度、多方位的论述, 主要论著有2007年重庆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俄苏文学研究史论》 (陈建华) , 1988年学林出版社出版的《屠格涅夫与中国》 (孙乃修) , 朱宪生《在诗与散文之间———论屠格涅夫的创作与文体》等。在中国期刊网上输入关键字:猎人笔记, 可以搜索出相关论文98篇, 这个数据一方面说明, 国内对《猎人笔记》的专门研究已经引起重视, 另一方面说明, 《猎人笔记》的研究还有很大的剩余空间, 等待我们去挖掘和开拓。

新世纪之初, 学者杜昌宗意识到:“当代西方的文学批评已不再仅仅是单一的文本分析, 它广泛吸收了政治学、语言学、历史学、精神分析、社会学、哲学、人类学、历史学、艺术史等学科的理论成果, 变成了一种文化创造与再创造的活动, 这种泛文化的文学研究立场是对所有被认为是自然的东西进行批判, 因为一切自然的东西都可以视为历史和文化的营造。” (《跨学科文化批评视野下的文学理念》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可以说, 一种文学的传统是受该文学赖以产生和发展的文化语境中的诸种因素制约的, 因此它往往映照出这个民族的民族文化、民族心理和民族素养。《猎人笔记》中描述了许多具有俄罗斯文化特色的环境和场景, 比如庄园文化、狩猎文化等等, 都可以作为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由于俄罗斯独特的地域特征, 东西方文化在这片土地上相互角力, 文学的一个主要源头, 就是从拜占庭传入的基督教文化, 因此俄罗斯文学中具有明显的宗教色彩, 相信命运, 救赎, 报应, 这点在《猎人笔记》也不例外, 如《死》中对死亡思考就带有深刻的宗教意味。可以从宗教学的角度解读《猎人笔记》。

在写《猎人笔记》之前屠格涅夫更大程度上应该是一名诗人, 这使得《猎人笔记》有着一种独特的诗化的语言, 它讲究韵律和节奏, 这使得很多评论家都将《猎人笔记》比作音乐。在这方面的研究有1991年2月王加兴发表在《中国俄语教学》中的一篇名为《<猎人笔记>的语言风格》的论文, 从语言学上研究《猎人笔记》无疑也是一个可靠的领域。

在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发展史上就有“心理流派”的说法, 而对人物的内心世界作有力的刻划也就成为俄国文学的一个传统手法。屠格涅夫的心理描写, 不仅在他的创作手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而且还具有独特的韵律。屠格涅夫认为:“诗人应当是一个心理学家, 然而是隐蔽的心理学家;他应当知道并感觉到现象的根源, 但表现的只是兴盛与衰败中的现象的本身。” (《古典文艺理论译丛》1962年第三期第185页) 《猎人笔记》中屠格涅夫除了对“我”的心理刻画外, 几乎避开了对他人的直接心理描写, 但我们却能在文本中感受到不同人物的心理特征, 屠格涅夫在这里十分高妙地借用人的行为和表情刻画心理。无论从心理学还是行为学的角度, 《猎人笔记》都将成为很好的研究素材。

《猎人笔记》中不乏美丽、勇敢、善良的女性形象, 如《叶尔莫莱和磨坊主妇》中勤快可人的阿丽娜, 《活尸首》中美丽坚强的露克丽亚, 她们是生活在那个黑暗时期的女性, 脆弱却勇敢, 我们看到阿丽娜争取婚姻权力的斗争, 看到露克丽亚面对苦难的坚韧和善良, 她们都是农奴制的祭祀品, 结局是悲壮的, 但她们勇于斗争的心已深入人心, 《猎人笔记》中的女性形象也代表着女性意识的觉醒, 从女性主义批评的角度分析《猎人笔记》不失为一个好途径。

屠格涅夫是一个自然描写大师, 他笔下的一草一木都仿佛有着一颗灵动的魂魄, 真实而美丽, 《猎人笔记》不惜大量地着墨于对自然的描写, 这激起读者对自然的崇敬和热爱之情, 屠格涅夫的创作既是对自然的摹写, 也注入了蕴含哲思的感悟, 他眼中的自然万物都是人化了的自然, 别林斯基评价说:“屠格涅夫笔下的大自然, 是他所理解的大自然”。《猎人笔记》中的景都给人以真实的难受, 作者屠格涅夫几乎能叫出所有树的名字, 鸟的名字, 即便是野草也不是无名的, 这样的细致描写, 提供了从自然生态角度研究《猎人笔记》的多种可能。

篇4:胡忠谦:猎人笔记

他釣鱼、打猎、养花,样样精通,看上去不务正业。温州有句话叫“吃饱穿暖了懒一点不要紧”,胡忠谦很以为然:“我不是为钱活着的。”

海钓·机会

胡忠谦跟人说自己钓龄50年,其实不是夸张——他从7、8岁起就开始钓鱼了。初中毕业本来考上了浙江美院附中,因为成分不好只得进了工具厂。别人没事的时候干私活,胡忠谦想的永远是河里的鱼虾。为了钓鱼,他经常早上三点钟起来走几个小时到河边,其间要穿过一大片坟地。困难时期,胡忠谦用自己的钓鱼打猎技术养活了两个儿子。

2003年,胡忠谦作为浙江海钓代表团成员参加韩国举办的海钓邀请赛。韩国和日本都是海钓运动强国,而且是标准制定者:他们发明了“浮游矶钓”(比赛者不是在船上而是在海中的岩石上,且浮子是移动的)。其时这项运动传到中国未久,韩国人为了推销自己的海钓设备(包括钓具和专用服装、钉鞋,价值几千至上万元)在中国办了学习班,胡忠谦虽然没有参加但是很快就了解了原理。海钓比赛的目标鱼是鲷鱼。这种鱼很聪明,鱼钩上的诱饵轻易不碰,需要钓者不断把饵打下去,以便鱼钩混迹其中。

胡忠谦的成绩让韩国人感到惊讶。比赛是两人一组的淘汰赛,韩国人看到这个中国人连赢五场,最后以第五名闯入决赛。决赛当天天气大变,出不了海,改在近海处比赛。胡忠谦的运气不好,与对手都没有钓上鱼来。最后,因为总重量不足,胡位居第十一。那次比赛前三名有奖盘,后面的只有奖金。后来韩国人特意加做了一个奖盘托温州的鱼具商带给胡忠谦。韩国有两个电视频道一天24小时播放钓鱼节目,关于胡忠谦的节目放了一个星期。他的照片也登上了韩国的钓鱼杂志。

野猪·专业

胡忠谦是当地最早使用“坐守法”打野猪和狐狸的人。

上世纪80年代末胡刚办厂的时候,经常有农民来请他去打偷吃庄稼的野猪。按照通常的方法,打猎者应该带着猎狗上山去搜寻野猪。胡忠谦通过仔细勘察野猪上次偷食的现场和向村民询问情况,能够判断出野猪再次光临的时间。“你要琢磨,野猪是怎么想的。”

有一次,胡忠谦算准了时间,深夜上山去等。那是一片种着花生的梯田,农民在四周圈了带刺的篱笆以防野猪。野猪皮很厚,这种防范措施只是聊胜于无。但为了让野猪能顺利进来,胡忠谦还是事先在篱笆上开了一个洞。他让两个人守在上面,自己躲在做好的掩体里,一动不敢动——野猪的嗅觉和听觉都极灵敏。就在他想活动一下坐麻木的屁股的时候,他听见了细微的声音。起初,他以为是田里的纺织娘或者蟋蟀跳动发出的响动,随着声音临近,他已经分辨出那是小心翼翼的走路声。“不对,是野猪来了。呼吸马上停住了,心脏掩不住咚咚咚地跳。”

野猪不停嗅来嗅去的鼻息声近在咫尺。胡忠谦背对着野猪坐着,如果站起来转身,野猪早就跑远了。他不能动,只能等野猪从上面下来。按照胡忠谦的解释,野猪知道它是在偷人的东西吃,是不被允许的,所以蹑手蹑脚。野猪逡巡良久,掉头沿来路走了回去。月光下,山上还立着五六只小野猪,如果母猪探路成功,它们就会跑过来大快朵颐。机敏多疑的野猪避免了杀身之祸。

比起野猪来,狐狸就笨得多。当地人打狐狸都是在山下小河边的桥两头埋伏,一头的人持棒,另一头的人张网。狐狸上了桥,看见网返回的时候会遭到迎头痛击,未被打死者则会掉头冲进网里。

胡忠谦的方法应该更让狐狸胆寒。他根据狐狸的粪便、爪印以及当地的地形能够准确地预测到狐狸将从哪条路下山、经过哪条路进入稻田。“算好几点钟过来,就在那儿守着,不过十几分钟,它就会跑过来。”

胡忠谦对自己喜欢的事情极富专业精神。2003年,胡忠谦为意大利著名的贝莱塔公司的M9手枪做模型。看到图纸后,胡指出该设计有四点不妥。为胡联系生意的中介公司不敢代为传达,因为贝莱塔在兵器领域太有名了。在胡忠谦的保证下,中介大着胆子跟该公司一位主管说了。主管不懂,请来设计专家。后来,该专家传达给胡的就两个字:专业。接着,胡忠谦接到了该公司两年80种枪模的订单。

2005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吴官正到温州考察,特意去胡忠谦的“剑鱼”打火机厂参观。吴官正端着一把微声冲锋枪模型爱不释手,据胡说长达十几分钟。后边一位随从人员打起了瞌睡。这张照片就挂在胡忠谦的工厂里。

与打猎用的猎枪一样,胡忠谦的仿真枪打火机全部是他一人设计。

猎狗·忠诚

年轻时,胡忠谦从一部外国电影里看到用狗打猎效果很好,就专程跑到上海去买狗——那儿有一种叫“塔利亚”的法国狗,体形不大,很厉害。这么多年,胡养过的狗不计其数,也曾多次为之下泪。

用猎狗打野猪的过程如下:找到野猪后,先让狗去骚扰。野猪冲出来,狗掉头就跑,野猪回去,狗再上前。如此数次,野猪被彻底激怒,注意力全部集中在猎狗身上,这时候猎人就在它身边一两米的地方,它却看不到。

当地的土狗一般被咬过一两次后就不敢上前了,只远远地叫,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有一只例外。十几年前,胡忠谦花两千多块钱买来,这价钱当时在当地可以娶一个老婆。“它身上全是伤疤,不知道被咬了多少次了,还是很主动,不怕死。”胡忠谦说,那狗的样子看上去就好像“缺根筋”。2000年左右,胡带着它上山去打野猪。野猪与被那只勇敢的土狗纠缠得不胜其烦,结果被胡忠谦的徒弟击中。土狗扑上来咬野猪,谁知野猪还没有死,一口把它的一只前腿咬得粉碎。胡的徒弟又补了一枪。胡与徒弟用绳子把野猪两条前腿绑住往山下拖,让另外一人抱着土狗。那狗性子确实烈,坚决不让抱,一口咬住野猪的屁股再不松开。最终它与野猪一起被拖下山来。

胡忠谦从上海买来的狗(准确地说是用全国粮票换)都叫“黑利”(本为“黑脸”,上海口音读作“黑利”),前后共三只。当时口粮不够吃,大狗养不起,这种小狗对于酷爱打猎的胡忠谦很合适。胡忠谦说黑利极聪明,从来不用绳子拴着。有一次,他带着一条黑利坐船过江,因为买船票的人极多,黑利辨不出主人的气味,等他买了票回来,黑利已经不见了。情急之下灵光乍现,胡想到它可能跑到了船上。果然。“它知道要坐这个回家。”以后屡试不爽。

黑利极通人性。打黄麂时不需要猎狗,胡忠谦就用一条细绳把它拴在五十米外的树上。“它一口就能咬断,只是意思意思。”黑利就在那儿不出声地盯着看,决不过来。“它知道你在打黄麂。它很关心这个事情。”枪一响,它就冲过来,把滚落的黄麂咬住。一两次之后,就不用绳子了。夏天有时候在路上走得累了,黑利的速度就慢下来。这时候要跟它说好话:“黑利,快点走,船要开了。”它就会努力快一些。“如果你骂它,一回头,它已经跑到稻田里卧下不走了。你要是打它,它就装死狗。”

篇5:《猎人笔记》优秀阅读启发

前几天我读了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不由得让我敬佩起他来,思想和他融为一体,心里也充满了对农奴主的厌恶,对农民的同情。

《猎人笔记》是一部借猎人的见闻揭露了沙皇统治下的社会不公平,它用活生生的实例向读者展示了俄国农奴制下广大农奴的`悲惨生活,既暴露了农奴制的黑暗与残酷,又歌颂了劳动人民的优良美德。

另外,屠格涅夫也是一位抒情诗人。他写随笔,写小说也如同在写诗。他的小说都是一篇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猎人笔记》作为散文中的一种随笔,写得更是诗意盎然。

景物描写也是屠格涅夫的一项强项。屠格涅夫用他擅长的抒情笔调在《猎人笔记》中描绘了一幅幅奇特秀丽的自然风光。他用这种手法衬托出广大农民的悲惨生活,表现了作家对俄罗斯大自然和劳动人民的热爱,极显作家的才能。

篇6:国外名著阅读推荐:《猎人笔记》

《猎人笔记》是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一部通过猎人的狩猎活动,记述19世纪中叶俄罗斯农村生活的随笔集。最初发表发表的21个短篇小故事;1852年出单行本时,增加一篇(《两地主》);到1880年作者自己编辑文集时.又收进2篇(《车轮的响声》和《活骷髅》),共25篇。

作品采用见闻录的形式,真实、具体、生动、形象,体裁风格多样,语 言简练优美,可谓散文化小说、诗化小说的范例。《猎人笔记》是作者成名之作,对俄罗斯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

1847年-1851年,屠格涅夫在进步刊物《现代人》上发表其成名作《猎人笔记》。该作品反农奴制的倾向触怒了当局,当局以屠格涅夫发表追悼果戈里文章违反深扎调理为由,将其拘捕、放逐。

作者简介:

屠格涅夫(1818—1883),俄国作家。生于贵族家庭。早期写诗,1847—1852年发表《猎人日记》,揭露农奴主的残暴,农奴的悲惨生活,因此被放逐。在监禁中写成中篇小说《木木》,对农奴制表示抗议。以后又发表长篇小说《罗亭》(1856年)、《贵族之家》(1859年),中篇小说《阿霞》《多余人的日记》等,描写贵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好发议论而缺少斗争精神的性格。在长篇小说《前夜》(1860年)中,塑造出保加利亚革命者英沙罗夫的形象。后来发表长篇小说《父与子》,刻画贵族自由主义者同平民知识分子之间的思想冲突。后期长篇小说《烟》(1867年)和《处女地》(1877年),否定贵族反动派和贵族自由主义者,批评不彻底的民粹派,但流露悲观情绪。此外,还写有剧本《村居一月》和散文诗等。

名家点评:

“屠格涅夫《猎人笔记》,把人和景物相错综在一起,有独到好处,我认为现代作家必须懂这种人事在一定背景中发生。”

——作家沈从文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猎人笔记读后感700字初三作文 下一篇:猎人笔记读后感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