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主义目的论

关键词:

功能主义目的论(精选十篇)

功能主义目的论 篇1

关键词:药膳名称,翻译,亳州

中国药膳历史悠久, 内容博大精深, 功效独特, 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和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亳州是中华药都, 中医药文化历史悠久, 有着全国最大的中药材交易市场和一百多万亩中药材种植面积。依靠此便利, 亳州药膳品种丰富, 味道独特。当前国内外日益关注养生保健, 药膳愈来愈受到国内外的重视。准确英译亳州药膳名称对促进亳州药膳旅游业的发展, 宣扬亳州药膳文化, 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1 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

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20 世纪70 年代之后德国最有影响力的学派, 是西方翻译理论中的一支劝旅, 也是当今世界颇具影响力的翻译理论学派之一。[1]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以卡特琳娜.赖斯的理论为发端, 以汉斯.J. 维米尔的理论作为奠基, 经过霍尔兹-曼塔利的发展, 由克里斯蒂安.诺德的论理集成。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中的目的指的是“翻译行为”要达到的目的, 该目的决定“翻译行为”的过程, 根据翻译行为的目的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 翻译目的决定翻译方法。维米尔所说的“目的”有以下三种解释:1. 译者的目的;2. 译文的交际目的;3. 使用某种特殊手段所要达到的特殊目的。[2]翻译并不是由一种语言转换到另一种语言那么简单, 重要的是通过翻译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亳州药膳名称英译这一行为是为了向译语受众有效地传递亳州药膳信息, 诸如药膳主料、烹饪方法、功效、味道等, 最大限度地引起译语受众的食欲和养生保健的愿望, 对于承载着亳州文化内涵的药膳名称给予适当地解释, 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从而弘扬亳州药膳文化

2 亳州药膳名称结构分析

药膳是由中国传统中医药学理论、营养学理论和烹饪实践结合而成的美食。药膳不是药材和食材的简单相加, 而是由药材、食材和调料经过精心调制而成的既有药物功效又能满足味蕾, 既能防病、治病又能强身健体的特殊食品。因此药膳的结构通常比较简单, 主要包括药材和食材两部分。[3]但亳州是历史文化名城, 某些药膳的名称中出现了历史人物的名字、姓氏, 如“曹操鸡”、“华祖焖鸭”、“操氏鱼头”等, 现将亳州药膳名称结构大致总结如下:

“药材+主料”:如“灵芝兔”、“药膳鱼头”等。

“药材+烹饪方法+主料”:如“药桂焖甲鱼”、“红枣炒杏仁”、“百合炖芦笋”、“川贝枣炖排骨”等;

“药材+主料+菜肴外形”:如“灵芝鸡浮煲”、“当归羊肉羹”、“人参乌鸡汤”等。

“功效+主料+菜肴外形”:如“健身羊肉汤”、等。

“功效+主料”:“养生猪腱肉”等。

“功效+药材+主料”:如“健脾参归羊肚”、“补血菊杞草鱼”、“补气枸杞肉丝”等。

“功效+药材+主料+菜肴外形”:如“健脑枸杞鲈鱼汤”等。

“历史人物名字/性氏+主料”:如“曹操鸡”、“华祖焖鸭”、“操氏鱼头”等。

3 药膳译名处理中的原则与方法

许多中药材名很难在英语译语中找到与其完全一一对应的英文名称, 这就给药膳名称的英译带来了很大难度。除此之外, 由于译语受众和原语受众相应的文化意象相差甚远, 如果药膳名称中出现过多陌生的中药材名称, 译语受众不明其义, 这些生疏的药材名称必然影响他们对药膳的选择, 最终达不到向译语受众传递药膳信息、引起译语受众食欲和养生保健的愿望, 更无从提起宣扬药膳文化了。 因此, 在药膳名称的英译中, 应尽量使用如herbs或healthy等概括性的词汇, 或如preserved等模糊性的词语来代替具体药膳中的药材名。[2]

1) 忠实原则:

译语受众食用药膳最关注的是吃的是什么, 如何做的, 味道如何以及其养生保健的功效。因此, 药膳名称的英译应直奔主题, 开门见山地译出药膳的主料和烹饪方法等。但如果是充满中国文化内涵的药膳名称, 直译会让译语受众费解, 在此种情况下, 我们就要遵循忠实原则, 不得不损失某些文化含义, 或者在药膳名称后加注释进行解释。

2) 简洁连贯原则:

在真实准确地英译药膳名称的前提下, 亦要做到简洁连贯, 符合译语受众的语言习惯。如果把药膳的主料、配料、制作方式、养生保健的功效及深刻的文化内涵等一一罗列出来, 未免显得过于复杂冗长, 仅阅读药膳名称就要花费译语受众大量时间。所以, 药膳名称英译要力求简洁连贯, 在不影响译语受众选择药膳菜肴的前提下, 英译时可省去。如“人参乌鸡汤”可译为“Chicken Soup with Ginseng”, “药膳鱼头汤”可译为“Fish Head Soup with Herbs”

3) 有效原则:

保证药膳名称准确、简洁连贯译为目的语的同时, 亦需保证译名的有效性, 务必避免译名的模糊不清。药膳名称英译与一般菜肴名称英译最大的不同之一是, 在英译药膳名称时, 最好在译名中或译名后告知译语受众食用该药膳菜肴的益处, 以引起他们养生保健的愿望, 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如“养身羊肉汤”译为“Nourishing Mutton Soup”, 该译名中没有出现任何药材名称, 但不影响译语受众对该药膳菜肴的选择, 因为nourishing一词满足了他们对营养的需求。[3]对于含有人名、地名、典故的药膳名称, 为了保证译名的有效性, 可采用直译加注释的方法, 如“曹操鸡”可译为“Cao Cao Chicken — Cao Cao (strategist, statesman and poet in Chinese Eastern Han Dynasty, whose cook cooked the dish to cure his headache) 。

4) “忌讳词”的处理

西方人的动植物保护意识很强, 在他们的饮食文化中, 是不随意食用家养和野生动物的。如药膳名称中出现动物的名称, 英译时需谨慎。亳州人爱吃狗肉、喝狗肉汤, “养身狗肉汤”英译时需强调是肉狗, 专门饲养用以食用的, 而非家养的狗。此外, “吃什么补什么”的观念在中国根深蒂固, 亳州人也不例外, 喜欢吃“狗鞭”、“牛鞭”等, 如果直接英译为whips, 必然造成译语受众心理上的抵触, 不利于亳州药膳文化的传播。目前较为通用的译法是采用陈家基的译法, “狗鞭”译为dog-tail, “牛鞭”译为ox-tail。[3]为了在翻译亳州药膳名称时达到引起译语受众食欲、满足译语受众养生保健的愿望以及宣传亳州药膳文化的目的, 碰到诸如此类问题, 需要译者在翻译时仔细推敲、切勿因词害义。[3]

4 亳州药膳名称的结构模式及英译方法

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的亳州药膳名称翻译方法取决于弘扬亳州药膳文化的目的, 亦要注意中西文化差异, 考虑到译语受众的接受心理。以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为依据, 亳州药膳名称的八种结构可采取以下英译方法。

“药材+主料”结构采用“主料+with+药材名称”, 如Rabbit (fed to be eaten) with Lingzhi (灵芝兔) 。

“药材+烹饪方法+主料”、“功效+药材+主料”结构采用“烹饪方式+主料+with+药材名称+功效说明”, 如Braised Soft Shelled Turtle with Longan Pulp and Yam Chips (Tonifying spleen, enriching blood, nourishing yin, kidneys and liver and calming nerves) ( 药桂焖甲鱼) ;Stir- fried Shredded Meat with Chinese Wolfberry Fruits (Nourishing the vitality) (补气枸杞肉丝) 。

“药材+主料+菜肴外形”结构采用“主料+菜肴外形+with+药材名称+功效说明”, 如Chicken Soup with Ginseng (Nourishing vitality and enriching blood) (人参乌鸡汤) 。

“功效+主料+菜肴外形”结构采用“功效说明+主料+菜肴外形”, 如Nourishing Mutton Soup (健身羊肉汤) 。

“功效+主料”结构采用“功效说明+烹饪方法+主料”, 如Nourishing Stewed Pork Tendon (养生猪腱肉) 。

“功效+药材+主料+菜肴外形”结构采用“主料+菜肴外形+with+药材名称+功效说明”, 如Perch Soup with Chinese Wolfberry Fruits (Nourishing the brain) (健脑枸杞鲈鱼汤) 。

“历史人物名字/性氏+主料”结构采用“历史人物名字/性氏+主料+注释”, 如Cao Cao Chicken — Cao Cao (strategist, statesman and poet in Chinese Eastern Han Dynasty, whose cook cooked the dish to cure his headache) (曹操鸡) 。

目前, 英译的亳州药膳名称甚少, 为了促进亳州药膳旅游业的发展, 宣扬亳州药膳文化, 亳州药膳名称英译应引起学者的重视。本文中总结的亳州药膳名称的八种结构可能还不全面, 所以还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卞建华.传承与超越: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

[2]陈爽.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指导下的中式菜名英译[D].黑龙江:黑龙江大学, 2010:10.

[3]熊欣.跨文化交际理论下的中国菜名英译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3:12.

功能主义目的论 篇2

以功能目的论看《葬花吟》的三种英译本

王 茜

(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安 710128)

摘 要:以英译的《葬花吟》为例,从功能目的论出发,选择了杨宪益与戴乃迭夫妇的译本、大卫·霍克斯的译本和许渊冲的译本等三个版本,从诗歌意象,诗歌韵律和诗歌形美三方面对上述三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各译本的翻译目的和翻译方法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葬花吟》;功能目的论;英译本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02-0152-02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巅峰之作,早在1830年就开始了对《红楼梦》的英译活动。本文舍弃传统的直译或意译的研究范式来探讨《红楼梦》的英译,避开简单的归化、异化之争,选择从功能目的论的翻译视角出发,以《葬花吟》为例对杨宪益与戴乃迭夫妇的译本,大卫·霍克斯的译本以及许渊冲的译本进行对比分析。为了论述方便,本文把上述三种译本简称为“杨戴译本”、“霍译本”和“许译本”,通过对三种译本不同的翻译策略及方法的描述、比较和评价,来探索中国文化面向世界的英译之路。

一、基本概念的阐释

(一)功能论与目的论

功能翻译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其创始人卡塔琳娜·赖斯在《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局限性》中将功能类别纳入了翻译研究的范畴。她提出要把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特殊目的作为翻译批评的新模式。此后,她的学生在赖斯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提出了翻译目的论并加以完善。目的论者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行为,翻译策略与翻译方法必须由译文的预期目的或功能决定。以汉斯·弗米尔和诺德为代表的这批“目的论”学者从全新的角度对翻译进行了诠释,有效地协调原文作者、译者与译文读者之间的关系,并指导译者从翻译目的出发,努力实现译文的预期功能,而不是采取考虑意译或直译的传统操作方式。因此,整个翻译过程中,译者要遵循的最高原则是目的原则,即“目的决定手段”。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可以依据译文的预期功能和目的,按照译文特定原则的要求适当对原文进行灵活处理。

(二)三种英译本简介

在《红楼梦》英译史上,最为大家所熟悉的有两个译本,即杨戴的全译本以及霍克斯的全译本。两个版本的译者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也有着不同的翻译目的[1]。杨戴夫妇当时受政府委托译红楼,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官方规范的制约。他们的译文出版方—外文出版社也对他们有或多或少的影响。外文出版社出版物的读者群中大部分是汉语读者,因此杨戴在翻译过程中多以传递原文文化为特色,尽量做到忠实翻译,并没有太多发挥。而霍克斯的翻译多是出于个人爱好的选择,他想还原自己在阅读《红楼梦》中文版时的阅读美感,因此他所受的限制并不多。其次,他的读者群主要是西方读者,所以在翻译过程中要关注译出语的文化规范和表达范式,他在翻译时处处考虑使译文读者便于欣赏并获得阅读后的乐趣,因此行文流畅最为重要,他并不以传播中国文化为己任。

另外一个译本采用的是被称为“诗译英法唯一人”的许渊冲先生的译本。许渊冲先生提出了著名的诗歌翻译理论,“三美”论,即在翻译诗歌的时候,要讲求意美,音美,形美,做到以诗译诗。诗词翻译要尽量还原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就译诗而言,应该照顾到“三美”[2]。三美之中,意美最重要,音美次之,形美最后。许渊冲先生没有完整翻译《红楼梦》,只是摘取其中几首著名诗词进行翻译,而其对《葬花吟》的翻译就是他实践其著名“三美”诗歌翻译理论的结果。“无论哪一位译者,由于使用跟原著不同的语言,面对完全不同的读者群,在不同的文化范畴下运作,受各种各样不同的因素所掣肘,因而在翻译时会有很多各种各样不同的考虑,根本不可能翻译出跟原文一模一样的译文来。”[3]

二、对《葬花吟》三译本的评析

(一)诗歌意象的翻译

诗歌意象美即讲求诗歌的意境之美,意境是中国传统诗歌的精髓所在,《葬花吟》一诗中富含大量意象。看似写景,实则在抒情。通过对景物的联想是理解诗歌的关键,而在多年的诗歌发展中,很多景物已经带上了特定的情感因素和文化特色,这为汉诗英译带来了一定困难。而本文所指的三种英译本没有按照原文的形式排列,而是充分发挥英语诗歌的排列风格,把英译诗歌分为13个诗节,每节四行,这样的排列使得英译本更加明朗。

三个版本的译者在对原诗的理解上有许多共通之处,体现在对一些诗句意象的翻译上[4]。而诗句中动词的翻译直接表现了诗文所营造的悲凉气氛,几位译者对于一些主要动词的翻译有许多相同之处,诸如:“花谢花飞飞满天”,杨戴译为:As blooms fade and fly across the sky;霍译为:The blossoms fade and falling fill the air;而许译则为:As flowers fall and fly across the skies。(经典名著赏析 )由此可见虽然文化背景不同,翻译目的不同,由于译者对于原诗同样的理解,产生出了近乎一致的译文,都是通过对景物的描述,再现了暮春时节的画面,勾勒了一种悲怨的气氛。

由于中英文化思维差异,委实难以完整再现原诗意境,但是三种译文的译者通过不同的方式,迎合不同的翻译目标,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如上文所述,杨戴译《红楼梦》时为了更大限度地保留中国文化特色,较多采取直译法再现原作,尽量忠实于原诗意象,发挥之处并不多。而许译本在翻译意象时也比较忠实,其在保证意象翻译贴近原文的基础上,更加照顾音韵和形式的美感。相比而言,霍译本的处理方式就比较灵活洒脱。在意象翻译上的差别诸如:“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句,杨戴译:Who pities the faded red, the scent that has been?许译:Who rues the red that faded, the scent that dies?霍译:Of fragrance and bright hues bereft and bare。从中可以看出霍译本在翻译过程中,没有完全把握整首诗的意象,忽略了一些诸如“飞花”、“落絮”等重要的意象,杨戴译本和许译本有诸多契合之处,并尽量贴近原文意象,他们在很多地方采用了直译的翻译手法。霍克斯译本较为灵活,更多地采用了意译,这样更加有利于西方读者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

(二)诗歌韵律的翻译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诗歌特别讲究韵律,读来朗朗上口,颇具意味。刘勰曾说:“诗为乐心,声为乐体”[5]所以诗歌和韵律是不可分割的。中英文诗歌具有不同的韵律范式。总体来说,汉语用韵呈现单一化,多用尾韵。而英语用韵则呈多元化,可押韵也可不押韵,可押头韵、尾韵等等。因此在翻译中国诗歌的时候,如何传译原诗的音韵美就成了一大难题。诗歌原文中的韵尾也是不同的,这种韵尾的变化传递出了诗人愤懑的情绪和悲愤的感情。原诗的韵尾如表1。

在尾韵的选择上,杨戴译本采用的是隔行押韵,即:abcb,其中一些译句突显了翻译者的娴熟手法;霍译本采用的是两行转韵:aabb。虽然这种英雄体对偶句,韵脚鲜明,但是霍克斯因为要整体押韵,造成了译文的一些不足,其中不乏一些韵脚只是大致押韵,如bower/door(第一节), intact/back(第五节)等。许译本采用的是对仗押韵,即:aabb。由于许渊冲先生践行“三美”原则,这样的译本读来朗朗上口,颇具诗味,许译本的韵脚运用的最为精准也最为流畅,也尽量不损害译文诗意。

同时,这三种译本为了增加译文的旋律感和节奏感,都使用了头韵。尾韵在中文诗歌中被广泛应用,头韵在英文诗歌中被广泛应用。因为头韵简洁明快,节奏感强,利于表达感情,渲染气氛。在翻译《葬花吟》时,几位译者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母语诗歌范式的影响。霍克斯的`英译本采用了最多的头韵,它较多承袭了英诗特色。因此,霍译本则更易被西方读者接受。相较而言,杨戴译本和许译本多受汉语诗歌范式影响,在运用尾韵技艺上较为娴熟,而在头韵的使用上则不如霍译本。

(三)诗歌“形美”的翻译

由于《葬花吟》三译本的译者各自怀有不同的翻译目的,因此在还原诗歌“形美”的过程中所关注的内容也各不相同。许渊冲先生注重保持诗歌翻译时的“形美”,即在保证意美,音美的前提下尽量做到形美。身为“三美”诗歌翻译原则的践行者,笔者以为许渊冲先生的译本对于中国诗歌英译有很大的指导价值。

此处以《葬花吟》最后一节英译为例。原文为“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四句每行七字,押abcb韵。这是全诗的最后一节,点明了林黛玉乃至大观园各位女子的身世遭遇,因此是曹雪芹在本诗的点题之笔。三个译本中,许译本当属紧随“形美”原则的译文,这四句长短一致,用韵精彩,读来朗朗上口。相较而言,杨戴译本较忠实于原文,最后的一个问句切合原诗最后一句的感叹。而霍译本中The bloom of youth, too, sickens and turns pale这句非常具有英语诗歌的韵味,抓住了“便是红颜老死时”这句所要表达的真意,却没有直译原文,因而这个译本更加出彩,具有一种异域风情,为西方读者广为接受。

三、结语

三个译本预期功能和目的各有不同。杨戴译本的读者群多是国内读者,因此他们在翻译《葬花吟》时多采用贴近原诗的直译手法,根植于中国文化,用归化的翻译策略将其传译;而霍译本的读者群多是西方读者,为了扫清读者的阅读理解障碍,霍克斯不拘泥于原文,跳脱出原文,领会原诗之情,以求神似,多是套用英诗范式,形成了优美灵活的英译本;许渊冲先生在中诗英译过程中践行“三美”原则,做到以诗译诗,因此得到的《葬花吟》英译本既忠实于原文意象,并尽量还原了原文的音美和形美。

因此,不考虑译者的翻译背景和目的,就片面地探讨各译本孰优孰劣是不可取的。译者可以根据其翻译的预期目的,灵活运用各种翻译策略和方法。上述三个译本各具特色,在《红楼》译学中各领风骚,拥有各自的研究价值和启示。

参考文献:

[1]李姝瑾。匠心独运两丛菊,译笔平分一脉秋—从功能目的论析《红楼梦》菊花诗二译本[J].红楼梦学刊,,(4):111-125.

[2]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 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73-81.

[3]王宏志。重释“信,达,雅”—20世纪中国翻译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1.

[4]刘肖杉。《红楼梦》中《葬花吟》两英译文比读与赏析[J].外语教学,2007, 28(5),91-94.

功能主义目的论 篇3

【关键词】古诗英译 信 忠实 德国功能主义 目的论

一、引言

“诗歌翻译有其特殊性,诗歌是语言艺术的精华,是语言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结合和高度统一,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又增饰和反作用于内容,形式和内容不仅彼此规定,而且相互延展、转换,共同建构诗歌的美学结构。”这种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为实现诗歌翻译中的“信”带来了难题。而诗歌翻译作为一种翻译行为,是一个交际的过程,牵涉到一系列的角色和参与者:发起者、中介、原文本作者、目的语文本作者、目的语文本使用者、目的语文本接受者。根据功能主义目的论,翻译行为非常重视为接受人提供一个功能性的交际文本,即在形式和文体上与目的语文化达到功能性适合的目的语文本。也就是说,译文的功能性适合与是否实现翻译目的可以作为衡量诗歌翻译“信”的标准。

二、功能主义目的论中的“信”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认为,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是“目的法则”,翻译是在“目的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的受众而生产的语篇”。作为第二代目的论的代表,诺德提出了“功能加忠诚”原则,将“忠诚”引入功能派理论。诺德指出,忠诚“使译者同时忠于原语和目的语两方面,但不能把它与忠实的概念混为一谈,因为忠实仅仅指向原文与译文的关系。而忠诚是个人际范畴的概念,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目的论对传统的译文“忠实”标准提出了巨大挑战,强调翻译方法与策略取决于译文功能与翻译目的,翻译的重心从与原文本对等转变为实现受众或委托人的利益,实现译文与原文间的功能对等,从而使翻译中“信”的标准有了弹性。

根据目的论,译文文本和原文内容之间可以是最大限度的“信”,也可以是最小限度的“信”,“信”的程度和形式整体上都取决于翻译的目的。译者可以根据翻译目的,选择译文“信”的程度与实现“信”的方式。目的论赋予译者更多的权力,以目的决定手段,使译文不必拘泥于原作的形式与内容,将“信”的重心放在了译文是否与原文功能对等(功能性合适)和是否实现翻译目的上。

三、诗歌翻译中的“信”

诗歌的内容和形式紧密结合,相互作用,要将一种语言中内容和形式完美结合的诗句译为另一种语言,而保持原诗特色不变,是非常困难的。但是,通过译者的努力,原诗的涵义、形式和意境是可以通过另一种语言忠实再现的。译者可以在译语中寻找或创造与原诗韵律、节奏、修辞等效果一致或作用相仿的语言表达形式作为原诗的对应物。许钧在《试论译作与原作的关系》一文中提出“译作与原作同源而不同一”的观点,译作应该反映“原作所意欲表现的世界”。也就是说,译文旨在与原作达到功能上的一致。因此,诗歌翻译中的“信”是指译者根据文本功能、翻译目的、受众期待,在译与不译之间寻找最佳契合点,忠诚地传达原诗意义,再现原诗形式之美,引起目的语读者的审美共鸣,顺利传达原诗意境,以达到译诗与原诗的功能一致。在这里,“信”已经不再是一般翻译标准中的“意义上的忠实”,而是“艺术效果上的忠实”。

四、功能主义目的论与诗歌翻译中的“信”度把握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所在的文化背景不同,在汉语中成其为诗的要素,在英语中也许不能成诗,或者没有与之对应的表达形式。如英、汉诗歌的格律、节奏、句式、用词等都有各自鲜明的语言文化特点。在翻译时,这些外在的形式难以保全,译诗如何做到对原诗艺术效果上的“信”?译者需要根据其翻译目的,要么选择对这些外在形式弃而不译,要么选择在目的语中运用目的语的特色,另行仿造相似的效果,以求做到译诗意境、风格等对原诗的忠实再现。

以许渊冲英译《唐诗三百首》为例,译者旨在让英美读者了解中国古诗风貌,促进文化交流,而针对具体的不同文本,译者又有不同的翻译目的,从而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比如对偶句是中国古诗中常用的修辞格式,其形式之美在翻译过程中并非不可保留。对于唐诗中对偶句的翻译,许渊冲在最大程度上保留了原诗的形式之美,而形式又是为内容服务的,以杜甫的一首七律《登高》中的首联和颔联为例: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The wind so swift, the sky so wide, apes wail and cry;

Water so clear and beach so white, birds wheel and fly.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The boundless forest sheds its leaves shower by shower;

The endless river rolls its waves hour after hour.

(许渊冲,2007:94)

全诗通过登高所见寂寥秋色,以景抒情,表达了诗人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漂泊他乡的复杂感情。全诗通篇对偶,句句押韵,首联和颔联中还有句中对,读起来慷慨,感染力很强。而许渊冲的译诗为了保留原诗形式之美,也做到了韵律整齐,句子结构与原诗几乎完全形似。由此可见,译者目的在于传达原诗的形式美,传递源语文化的审美价值,所以采用了异化的翻译策略,保留了原作风格。此时,译者做到了对原诗和原作者最大程度的“信”。

而另一译诗以孟浩然的《春晓》为例:

春眠不觉晓,This spring morning in bed Im lying,

处处闻啼鸟。Not to awake till birds are crying.

夜来风雨声,After one night of wind and showers,

花落知多少。How many are the fallen flowers! (许渊冲,2007:92)

原诗由几个独立意象构成,没有使用连接词,却符合中国读者意合的阅读习惯。然而,此时译者的目的是使译文满足目的语读者的审美期待,因此译者在译文中使用了 “not to...till...”, “after” 等衔接词,并加入了主语 “I”,使译文逻辑清晰,衔接严谨,符合英语读者形合的阅读习惯,从而使目的语读者更容易领悟原诗涵义。由此看来,译者以目的语读者为中心,把目的语读者的接受期待和审美习惯放在首位,采用归化的策略,做到了对目的语读者的最大忠诚,传达了功能性适合的译本,达到了交际目的。因此,从功能与交际效果上来说,译文也做到了“信”。

五、结语

中国古诗是中国文化的精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但由于其他语言读者对中国文化知之甚少,会影响其对中国古诗的理解和吸收,作为译者,应在两种语言、文化中进行取舍,以求达到译诗和原诗的平衡和对应。对于诗歌翻译,除了努力做到在翻译过程中保留原诗的音律和形式,还要生动地传达出原诗的意境和文化内涵。为了做到诗歌翻译的形神具备,再现原作的艺术美,就不能以传统的“信”作为诗歌翻译的标准,而要以目的论为指导,充分理解原作含义,明确翻译目的,采用直译和意译、归化和异化等策略以得到功能适切的译本,达到交际目的,实现诗歌翻译“艺术上的忠实”。

参考文献:

[1]Nord,Christine.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蔡平.文化翻译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08.

[3]许渊冲(译).唐诗三百首[Z].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

[4]许钧.试论译作与原作的关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b(l).

功能主义目的论 篇4

1 国产茶产品外宣翻译特点及重要性

1.1 国产茶产品外宣翻译的重要性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 国际间的贸易逐渐频繁。我国是茶叶的发源地, 茶文化以及茶产品在国际上已经成为中国的象征符号, 近年来我国茶叶的出口产量不断增加, 但多是以原材料而不是以品牌的形式出口, 现在众多的茶企业已经认识到品牌的重要性。

要想让我国的茶产品更好地走出国门, 走向世界, 外宣翻译不可或缺。外宣翻译是茶产品被世界了解的有效途径。茶产品翻译的重点有很多, 比如茶名、商标、色泽、作用等。茶产品的外宣翻译是一项复杂的工程, 它是我国茶企业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 因为中西方文化差异, 对于茶产品的翻译, 大都质量不佳, 有些甚至是逐字逐句的翻译, 没有连贯性可言, 加大了外国读者的阅读困难, 不能使茶产品更好地为世界所了解。然而, 外宣翻译对茶企业而言又是一次重大的机遇, 这也体现着外宣翻译的重要性[1]。

1.2 国产茶产品外宣翻译的特点

在有关茶产品的文章中, 会有一些文言文, 将文言文翻译为汉语有一定的困难, 如果将其翻译为英语则困难更大, 因此在对文言文进行翻译时, 不能过于重视行文结构, 应该在真正理解其含义的基础上, 以阐述其真实意义为主。进行翻译处理时, 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增加词汇, 从而更好地表达原文的含义。

中国的语言重视精髓, 辞藻华丽, 因此常出现辞藻堆砌的现象。茶产品在进行外宣翻译时, 使行文显得言简意赅很关键, 可以通过适当的减字达到这种效果。在安排篇章结构时不用拘泥于原文, 而要重视表达原文的意思即可。

在外宣翻译中要尽量避免错误, 因此要求对专业的概念和表达方式熟悉, 否则即使可以看懂文字也不能真正理解内涵, 容易形成错译。在翻译时要避免断章取义, 只取字面的意思。比如在茶叶制作的过程中, 有一道程序是杀青。但是在外行看来, 很难理解, 甚至不知道从何下手进行翻译, 其实它只是茶叶的制作程序, 即把茶叶中的水分去掉。

外宣翻译中的一个特点是保持翻译的一致性, 一旦确定标准的译文, 便不能随意变动。在翻译时对术语比较重视, 术语要保持一致。茶产品中一些术语具有权威性, 在某些领域有特定的提法, 这是被公众认可的方法, 比如茶叶所含元素的名称、药物名称等。这些在翻译的时候要保持一致性。

2 国产茶产品外宣翻译中存在的问题

2.1 茶叶品牌混乱, 商标翻译不统一

众所周知, 我国茶叶种类和命名方式繁多, 主要有以产地、色泽命名, 有些是将色泽和产地结合起来, 甚至还有以典故命名。我国的茶叶品牌有很深的文化内涵, 体现着茶名的美感、含义以及内涵, 但是外宣翻译的难点在于不能将茶叶品牌的意蕴反映出来, 翻译不佳, 不仅使译文显得肤浅, 同时也会增加读者的阅读难度。茶叶的命名方式在我国长时间采用, 这种方式很容易使茶叶品牌混乱, 从而造成商标翻译出现不统一的现象。茶叶还可以根据发酵程度分类, 按照原产地命名, 而茶叶的品牌下又可以分为不同的系列, 因此茶叶品牌混乱的同时也造成商标翻译混乱。就福建的铁观音而言, 就有十几种英文译法, 如Iron Goddess, 还有直接将铁观音的中文直接翻译成英文的形式Tie Guan Yin。这种混乱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减弱国产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不利于我国茶产品的长久发展[2]。

2.2 外宣翻译时没有重视中西方文化差异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风俗习惯、语言文本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 茶产品的外宣翻译属于文化传播活动, 目的在于宣传国产茶产品, 使其更好地为世界所了解。茶产品的外宣翻译所面对的是国外读者, 因此要充分考虑到东西方的文化差异, 要尊重西方的文化禁忌和风俗习惯。中国龙井茶在国外的知名度很大, 同时也是我国十大名茶之一, 它可以直接被译为“Longjing Tea”, 这在中西方文化中没有引起差异。我国还有一种茶叶名叫大红袍, 在中国红色是吉祥的象征, 代表喜庆和吉利, 因此中国将大红袍很自然地翻译为“Red robe”。在西方一些国家, 红色是危险的信号, 代表残暴, 属于贬义, 他们更能接受的是将大红袍译为“Dahongpao”。因此在对茶产品进行外宣翻译时, 一定要充分了解国外的文化, 避免明显的翻译错误。

2.3 外宣翻译时不能使用正确的翻译方法

目前在外宣翻译的过程中, 对茶产品的外宣翻译方法使用最多的是音译法。中西方不仅风俗习惯、文化存在差异, 在文体风格上也有很大的差异, 中国的语法和英文的语法有着本质的区别。在文体风格上, 中国重视意义的合并, 文章的篇章结构较为松散, 不重视各个句子的主谓成分, 句子之间没有明显的连接词, 文章的结构依靠事理的顺序和句意进行合理的衔接。但是英文和中文恰好相反, 英语更重视形合, 整篇文章的逻辑严谨, 句子结构主谓分明, 层次清晰, 句与句以及段与段之间都有相应的衔接词, 逻辑关系显得简单清晰明了。在对茶产品进行外宣翻译时, 要按照西方的习惯, 重视文章的结构和层次。但是中国在对茶产品外宣翻译时通常直接采用拼音进行翻译, 外国的读者很难理解。而且在翻译的过程中多是根据字面的意思, 对茶产品中的一些专业术语采用断章取义的方法翻译, 因而频繁出现错译的现象。比如熟茶指已经发酵过的茶, 生茶则是未经发酵的茶, 但是熟茶经常被译为“ripe”, 生茶译为“raw”, 这是错误的翻译, 正确的应为“fermented”和“unfermented”。

3 国产茶产品外宣翻译的改进建议

3.1 外宣翻译要遵循三个原则

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 而通过外宣翻译可以更好地了解中西方文化, 因此外宣翻译显得极为重要。在对茶产品进行外宣翻译时一定要遵循目的、连贯和忠实的原则。

目的原则是外宣翻译要遵循的首要原则。茶产品进行外宣翻译的目的是为了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的茶文化, 在翻译过程中要充分实现目的, 真正达到翻译所需要的效果。

翻译主要是进行语言转换, 是将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呈现给读者, 因此翻译不是简单的两种符号的交换。连贯在翻译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连贯使语言更符合读者的阅读标准, 也更容易被读者接受[3]。

忠实原则是指在翻译的过程中不能对原则进行揣测, 要在遵循目的的同时, 尽可能地忠实原文。

3.2 对茶叶品牌以及商标的翻译进行统一

茶产品的商标或者品牌命名的主要目的是吸引消费者, 使消费者更好地识别、联想产品。翻译商标或者品牌时不但要易记和优美, 还要具有个性和内涵, 从而促进营销, 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目前我国茶产品的商标和命名存在混乱的现状, 导致国外消费者不能很好了解我国茶产品。为了使国外消费者更深入了解国产茶产品, 可以将茶叶分为四种, 即按发酵来区分, 不发酵、全发酵、部分发酵、后发酵。还可以再进行细分, 但是在翻译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商标和品牌的统一。

3.3 充分考虑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存在的差异很大, 在对茶产品进行翻译时, 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一差异, 尽量使用外国读者能接受的词语, 最大限度地复合他们的思维方式。英语中的“tea”和中国的“茶”无论是含义还是概念都有差异, 在英语中, 它可以表示茶叶, 也可以表示茶点、午茶等, 汉语中茶的含义没有这么多。中国有一种茶叶名为黑茶, 用中国的惯用语可以翻译为“Dark Tea”, 但是在英语中“Dark”是贬义, 有忧郁和无知的含义, 因此中国的翻译方法不能被国外的读者接受。国产茶产品在翻译过程中要遵循国外的语言习惯, 因为外宣翻译的对象是国外的读者, 因此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是必须考虑在内, 只有这样才能让国外的读者真正了解国产茶产品, 也能达到外宣翻译的目的[4]。

从功能主义目的论的角度看, 茶产品外宣翻译的目的是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的茶文化以及茶产品, 提升国产茶产品在国际上的知名度, 促进我国茶产品的出口量, 提升我国茶企业在国际上的知名度, 建立属于我国独立的茶品牌, 加大茶产品在国际上的市场占有额, 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俊亭.功能目的论视角下企业外宣材料的英译[D].福建师范大学, 2013.

[2]张晓玲.从功能翻译理论角度看我国企业外宣英译[D].河北农业大学, 2013.

[3]付艳丽.论跨文化广告传播中茶叶商标的翻译[J].福建茶叶, 2016 (1) :35-36.

托福修辞目的题功能词汇总结 篇5

强调: to emphasize, to stress 说明概念,解释原因

举例

支持

比较对比 反驳  To explain(how) To define  To describe

 To offer a possible answer  To present…views/ solutions  To show why/how

 To provide a more technical/specific discussion of  To discuss why

 To present several factors that may contribute to  To give an analysis of  For example,  For instance,  To illustrate

 To provide examples of  To give an example of  To cite an evidence that

 To present an evidence on which the theory was based. To support the claim that  To provide support for  To provide evidence that  To argue for

 To argue in support of

 To compare…to  To contrast  To identify

 To demonstrate a similarity between…and  To distinguish

 To illustrate differences between…and  To make a comparison that  To reject

 To argue against

 To argue that none of  To argue that

 To challenge the earlier claim that

 To cite evidence that shows that the theory is incorrect. To point out problems with  To question

总结评价

   

功能主义目的论 篇6

本文以功能目的论为理论贯穿始终,分析其主要理论特点,将其精髓运用到英语电影片名汉译的可接受性中。通过具体译例分析,探索归纳对提高译名可接受性的有效翻译方法,以期对现行的英文电影片名翻译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同时也佐证了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对指导英文电影片名汉译的可接受性的重要实践意义。

【关键词】电影片名翻译 功能目的论 功能 翻译方法 可接受性

电影,作为一种文化性和商业性兼具的艺术形式,深受广大年轻人的喜爱。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海外电影被引进中国市场,尤其是英文电影,它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为中西文化的交流做出了显著的贡献。电影片名,作为电影的标志和点睛之笔,起到了浓缩主题与提炼内涵的作用。好的电影片名翻译能够完美地体现影片的主题思想,可以更加完整地实现电影片名的信息传递价值、美学价值、文化交流价值和商业价值。因此,电影片名翻译的优劣直接影响着电影的宣传和商业吸引力。目前,我国电影片名翻译研究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不够完善,电影片名的翻译佳作却实属凤毛麟角,不规范的电影译名已逐渐对我国的电影市场造成了负面的影响。因此,对英文电影片名汉译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以目的论为核心的德国功能翻译理论摆脱了传统等值翻译理论的束缚,强调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必须由译文的预期目的和预期功能来决定。显然,德国功能翻译理论为目的性较强的英文电影片名翻译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对于电影片名的汉译,包惠南认为“既要符合语言规范,又要富有艺术魅力,既要忠实于原片名的内容,又要体现原名的语言特色,力求达到艺术的再创造。要讲求大众化、通俗化、口语化和艺术性,要能起到很好的导视和促销作用。”

1.信息传递功能

电影片名是电影整体内容的浓缩。电影片名中的每个字都向广大观众传递丰富的内容信息并激发观众前往影院观看的情感。在翻译的过程中,离题万里,捕风捉影的译本是英文电影片名汉译的最大忌讳。例如,电影The Others被译为“小岛惊魂”,此汉译片名完整地传递了影片的主题内容,有助于观众在第一眼看到此片名时能够充分理解电影的类型。而有些译者将此片名译为“其他的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给观众们造成了困惑,引起其对此电影偏颇的心理预期。

2.美学价值

翻译是一门“不折不扣的艺术”。电影片名的翻译更是如此,电影片名应展示其独特的艺术特点。修辞手法,语言艺术表达的一种形式,被广泛地运用到英文电影片名翻译之中。修辞手法的创造性应用有利于提高片名的欣赏性和艺术性,以期引起观众的共鸣。常用的修辞手法有隐喻(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拟人(Crying Game)、矛盾修饰法(True Lies,Dirty Pretty Things)、反语(Miss Congenially)、头韵(Sense and Sensibility)和重复(Tiger! Tiger! Tiger!)等。每一种修辞手法,以其自身独特的表达形式激发了观众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电影片名也常常借助于古典诗词和四字成语来翻译。在翻译此类片名的过程中,如果译者深谙被引用诗词成语的背景,则会更加有助于传递影片的主旨信息。这种经过分析、转换和重组翻译而成的影片译名,才能够更加完善地保留原电影片名的意义和风格,符合中国观众的审美心理,从而更深刻地体现出中国文化的诗情画意。例如:You Can't Take It With You浮生若梦;Lolita 一树梨花压海棠;Sommersby似是故人来;Howards End 此情可问天。

电影Blossom In the Dust真实地呈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怜悯、仁爱与面对困境时的无所畏惧,也充分体现了人类内心最深处的爱与恻隐之心。这部影片的汉译片名“落花飘零”传神达意,译者借用“落花”表达了这位坚强的母亲对其已逝孩子的思念之苦,以及对于那些惨遭家庭遗弃的孤儿们最真切的怜悯与关爱。“落花飘零”出自宋词婉约派诗人李清照的《一剪梅》中被世人所称赞的佳句“......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曾经盛放的花朵,凋落后随风飘零,散落遍地,让人有一种伤感的别离之情。此译名将电影的内涵与中国的古典诗词相结合,实现了影片主旋律和影片意境的统一,进而实现了两种语言之间的功能对等。

3.文化价值

电影片名的文化功能指的是片名本身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作为点睛之笔的电影片名自然反映出一些本国的特殊文化内涵。由于各民族的审美意识和思维定势的差异,从而使得各民族都拥有其各自民族文化内涵的词语。

电影片名Waterloo Bridge蕴涵了丰富的文化特色。惠灵顿正是在这所滑铁卢桥上击败了拿破仑。电影讲述了在二战期间,一位年轻的军官罗伊与善良美丽的芭蕾舞舞者玛雅之前的爱情故事。男女主人公不期相遇,堕入爱河。当玛雅得知自己心爱之人消逝于战场,悲痛欲绝。继而不幸接踵而至,玛雅被芭蕾舞剧团辞退,为了维持生计,玛雅被迫淪为妓女。看破人生各种丑态,历经社会蹂躏之后的玛雅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失望失落沮丧的她选择了奔向疾驰而过的火车,香消玉殒。对如果将电影片名直译为“滑铁卢桥”,对于滑铁卢的文化内涵疏于了解的中国观众来说定然不会体会到片名中的伤感。因此,译者把片名译为“魂断蓝桥”,就会富含中国文化特色。“蓝桥”摘自于中国文化史上著名的典故唐代裴航和仙女云英相遇的地方;同时,“断桥”的暗含之意也有中国古代白蛇传的“断桥之憾”。由此,实现电影片名汉译的美学价值更能够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4.商业价值

功能目的论下的多模态话语翻译 篇7

多模态是所有话语文本的特点。语言经常是通过或伴随符号将其功能表达出来, 人类进行的对话并不是局限于信息文字言语的交换, 而是通过复杂的音调、语调、节奏, 同时伴随着言语者的表情、手势以及体态;写作过程中的文字也是伴随着各种各样的符号。因此, 语言文本分析离不开多模态语言形式的研究。

随着科技文化的发展, 文本材料不再由单一的语言形式所拘束。例如一些语言连接词, 如:“下面要说的是”、“如下”等, 这些语言现象逐渐被其他形式的元素所替代, 如:星状的符号和箭头用来表达观点的顺序和重要性排序。多模态话语的解读同样必须考虑语境因素, 即交际发生的符号结构或符号环境 (Halliday, 1978) , 语境的转变和环境的限制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话语的选择。多模态语言模式甚至影响文本处理软件, 越来越多的图片、符号和动画形式都在表达和加深文字本身所传达的意义。文字和符号两者相辅相成, 互为依托。

功能目的论是由德国学者提出的翻译理论。汉斯﹒弗美尔创立了功能派的理论基础, 即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贾斯塔﹒赫利﹒曼塔莉继续推进了这一理论, 认为翻译是一项具备显示特定目的, 利用信息传递指导各种跨文化信息转化的复杂过程。上个世纪90年代, 克里斯蒂安﹒诺德通过提出“忠诚”原则来进一步完善功能目的翻译理论。

“目的论”有两大理论基础: (1) 行为交际理论, 行为交际理论强调交际目的决定一切翻译行为的重要准则; (2) 文本功能模式, 在文本功能模式中, 功能目的论强调文本的指称功能、表情功能和诉求功能等。不同的文本交际功能需要不同的翻译策略。

语言的呈现形式多种多样。系统功能符号学“将语言视为社会符号……就是要在社会文化语境中解读语言, 从符号的角度将文化本身解读为信息系统” (Halliday, 1978) 本文主要讨论符号和图像的翻译方式:

1.符号语言韩礼德的功能语言学理论的主旨是将语言看成社会符号, 从语言与社会文化情景的互动关系来研究语言。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 译者经常面临着这样的矛盾状况:符号的表面意义的传达和符号隐含文化的传输。

2.图像语言多模态话语模式将图像也看成社会符号的一种。图像可以不通过文字的方式来实现语言意义的转换, 实现翻译的目标。图像的呈现很多情况下甚至能够传递信息, 比文本更加有说服力。

无论在哪种语言情境中, 单一的词汇在不同的情境中涵盖着话语者不同的语言情感, 译者首先要考虑话语者的情感, 接受语言文本的对象的情感。翻译的准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对话语者和话语接受者情感的把握。此时, 话语文本本身的词义或扩大或缩小。

例一:同一词的不同解译

1.“Really?I cannot believe this…this is too absurd”.

第一种情况:话语者接受特定信息后对信息表示难以置信, 无法理解, 对话语本身内容不否定, 但是难以接受。功能目的论要求译者要针对话语要达到的功能目的采取译法。所以译者在翻译“really”一词时应该采用降调, 以表示话语者接收到信息时的震惊。

第二种情况:话语者对信息本身表示否定, 不相信事实的本身, 此时译者在翻译是对“really”一词应该采取升调, 以表示话语者接受信息时的质疑。

2.How are you?

第一种情况:话语者对接受者表示真切的关系和询问, 希望从接受者口中得到真实的信息, 而不是寒暄客套话。此时译者应该采用降调慢速翻译。

第二种情况:话语者对接受者仅限于打招呼, 并不是带有询问获得信息的目的。此时译者应该采用升调快速翻译。

例二:“耸肩, 摊手”动作的不同翻译

第一种情况:话语者对接受的话语文本表示不理解, “耸肩, 摊手”, 话语者尴尬, 不解。

第二种情况:话语者对接受的话语文本表示不关心, 不关注。

多模态语言模式的研究在近阶段多停留在语言学理论研究和外语教学的框架之下, 而很少与翻译理论相结合。功能目的论的研究多用于实体文本研究, 如:广告翻译, 学科术语翻译, 文学翻译;而对于语言符号的翻译研究非常有限。多模态语言模式和翻译目的论的结合将会对翻译的准确性有进一步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陈小慰.翻译功能理论的启示─对某些翻译方法的新思考[J].中国翻译, 2000 (04) .

[2]胡壮麟.谈多模态小品中的主体模态[J].外语教学, 2011 (04) .

功能目的论指导下的公示语翻译 篇8

1、公示语的定义

公示语又名标识语, 是指在公共场合给观众看的文字语言。它属于对外宣传的一个重要部分。公示语是一种比较独特的应用文体, 它向人们传达提示、提醒、警告、请求等意图。它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 了解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 同时也反映了生活在这个社会群体的整体文化素质、道德修养和精神面貌。

2、公示语的功能分类

目的论认为, 译文的预期目的和功能决定翻译的方法和策略。因此要译好公示语, 首先应弄清公示语在实际应用中所具有的指示性、提示性、限制性、强制性四种突出的应用功能。公示语应用功能的不同直接导致英译公示语的语言风格、语气的差异。

(1) 指示性公示语

指示性公示语体现的是周到的信息服务, 没有任何限制, 强制意义。如:问询服务Information, 转基因食品GE Food, 门诊部Out-Patient Department等。

(2) 提示性公示语

提示性公示语没有任何特指意义, 仅起提示作用, 但用途广泛, 如:预留席位Reserved, 献血处Blood Donation, 客满Full Booked等。

(3) 限制性公示语

限制性公示语对相关公众的行为提出限制, 约束要求, 语言应用直截了当, 但不会使人感到强硬, 粗暴, 无理, 如:凭票入场Ticket Only, 慢速驶出Slow Out, 站队等候, Stand in Line等。

(4) 强制性公示语

强制性公示语要求相关公众必须采取或不得采取任何行动, 语言应用直白, 强硬, 没有商量余地, 如:严禁吸烟No Smoking, 儿童禁止入内No Minors Allowed等。

二、目前公示语汉英翻译存在的问题

1、拼写混乱

拼写错误是公示语翻译中最为常见、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种错误。除了拼错、大小写或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等, 以下三类错误也应引起重视。 (1) 直接写成拼音, 比如把“恒美创意图文有限公司”错译为“HENMEI CHUANGYITUWEN GONG SI”; (2) 直接写成英语, 中英文整齐的对号入座, 比如“售票处”, 原译为“SELL TICKET ROOM”; (3) 中英混用。“XX街道政务服务大厅”, 原译为“SUBDISTRICT ZHENGWU FUWU DATING”。这类错误可能不会引起很严重的误解, 但是他们不但给读者留下了极为不好的印象, 并极大的影响了公示语应该达到的目的。建议分别改译成“Hen Mei Photo Workshop”, “Tickets Office”和“District Office”。

2、语法错误

在翻译公示语时, 常会出现一些语法错误, 如词性误用、名词单复数不当、冠词遗漏、动词形式错误的等。例如“禁止停车”:“NO PARK (PARKING) ”;“请走侧门”:“PLEASE USE (THE) SIDE DOOR”;“XX机动车驾驶学校”:“AUTOMOBILE DRIVE (DRIVING) SCHOOL”;“中西快餐”“China (CHI-NESE) and Foreign (Western) Fast Food。这些语法错误或者是译者粗心所致, 也可能是想当然而为之, 在翻译中稍加注意就可以避免。

3、中式英语

英语中有许多约定俗成的表达习惯, 如south-east指的是“东南”, 而不是“南东” (east-south) , north-west指的是“西北”, 而不是“北西” (west-north) 。但很多公示语的翻译就是望文生义, 完全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比如把“中国烟酒”译成“CHINASMOKE WINE”就不妥。按英语的习惯翻译成为“Cigarette, Liquor and Tea”。“警务工作站”译为“POLICE WORKSTATION”, 或者“Police Affairs Station”都是对照汉语生硬的翻译, 其实译成“Police Station”就能让外国人明白。

4、文化误解

文化在翻译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又难以捉摸、难以处理, 是翻译中最为棘手的问题之一。由于公示语翻译有着言简意赅的特点, 所以很难在寥寥几字中体现出文化涵义, 文化因素很难顾及。譬如有一服装专卖店叫“芳芳服装店”, 翻译成为“FANG FANG FASHION SHOP”。但是问题来了, 提起芳芳中国人会想到一个可爱美丽的女孩形象, 而英语中“Fang”却指的是狗或蛇的毒牙。英语国家与我们有着迥然不同的文化背景、传统和思维方式, 如果译者不了解西方的文化传统, 就很有可能发生与本意背道而驰的翻译错误。

三、目的论——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

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形成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 凯瑟琳娜·赖斯在1971年出版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中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一方面她仍然坚持以原作为中心的等值理论, 并指出理想的译文应该从概念性的内容, 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上与原文对等。另一方面, 在实践中赖斯发现有些等值是不可能实现的。有时因特殊需要, 要求译文与原文具有不同的功能。在这种情况下, 赖斯认为以这应该优先考虑译文的功能特征而不是对等原则。此后, 赖斯的学生汉斯·威米尔摆脱以原语为中心等值论的束缚, 创立了功能派的奠基理论:翻译的目的论。威米尔根据行为学的理论提出翻译是人类的一种行为活动, 而且还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活动。他还特别强调因为行为发生的环境置于文化背景中, 不同文化又具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 因此翻译也并非一对一的语言转换活动。在威米尔的“目的论”的基础上, 贾斯塔·赫兹·曼塔利进一步发展了功能派翻译理论。她用信息传递来自各种各样的跨文化转换, 视翻译为一项为实现特定目的的复杂活动。根据目的论, 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过程, 即结果决定方法。可见, 翻译目的论的最高准则是目的决定翻译行为。

四、公示语的翻译策略

1、了解公示语的语言特点, 力求译文简洁明了

(1) 大量使用名词、动词、动名词, 短语和缩略语

服务、指示、说明性的公示语大量使用名词。如:餐饮部Food&Beverage, 收费站Tollgate。限制性、强制性的公示语大量使用动词或动名词。如:减速行驶Slow, 严禁停车No Parking。结构简单, 组合多样的短语也大量应用于公示语。如:售完Sold Out, 入住登记Check In, 行李房Bell Service。在公共设施中也常可看到缩略语类的公示语。如:贵宾VIP, 餐饮服务F&B等。

(2) 现在时态的应用

公示语对所处特定区域的公众有指示、提示、限制、强制的作用, 为此其时态应用仅限于现在时。如:系好安全带Fasten Your Seat Belt, 自动门随时开启Automatic Door Keep Moving, 保持干燥Keep Dry等。

(3) 不用生僻词汇

鉴于广大公众的文化水平, 公示语往往是用常用的词汇, 避免使用生僻词汇、古语、俚语和术语等。如: (厕所) 有人OCCU-PIED, 失物招领Lost&Found, 小心易碎Fragile等。

(4) 使用祈使句

外出的公众多行色匆匆, 公示语针对的目标公众又是明确的, 所以公示语大量应用祈使句。如, 勿踏草坪Keep Off the Grass, 当心不要遗忘携带物品Take Care, Not to Leave Things Behind等

2、尽量遵循借译原则, 采用国际通用表达方式

翻译就是“还原事物的本来面目”。因此公示语的翻译过程中将译文读者的文化习惯放在首位。了解公示语的语言特点和功能意义, 判定其语言风格, 选择恰当的词汇进行公示语翻译, 最重要的就是和国际化接轨, 让外国友人能够读懂, 并且不会产生歧义。因此公示语翻译最好尽量采取“拿来主义”。如有的交通标志“请勿疲劳驾驶, ”的英文翻译为“Don’t drive with fatigue”, 或“Don’t drive when tired”, 这从语法上来说没有什么错。但英国人说“Tiredness kills.Take a break”, 美国人说“Stay alert, stay alive”。相比而言, 英美国家的说法更加地道一些。因此, 例如此类的翻译, 我们可以直接采取拿来主义。

3、熟悉英汉文化差异, 以译文读者为中心

任何一种语言都是其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积淀, 不同文化的人们在社会背景、生活习俗、思维方式上存在差异, 在语言表达上也存在差异, 这些差异在公示语中也都有体现。在翻译公示语时, 为实现译文的目的和功能就必须以译文读者为对象, 以目的语文化为背景, 实现原语语篇向目的语篇的文化转换。如药店的标识牌“夜间有事, 请按此铃”我们不需要将其翻译成句子, 翻译成“Night Bell”就可以了。对于劝诫或请求性文本或对外宣传的资料, 应以变通表达方式, 提高译文读者接受性为重点, 尽可能采用对应的表达方式。否则, 读者不能理解, 达不到劝诫与宣传的目的。例如, 根据英美文化习惯, 直说大小便之类的话是很鄙俗的, 即使是公示语也要采用较雅的委婉说法, 如Commit no nuisance等。但译成汉语时却不能保留原来的表达方式, 只好转雅为俗, 直说“禁止小便”之类, 否则起不到公示语的劝诫作用。

参考文献

[1]Reiss.Katherina, Kind and Individuality of text:decision making in translation[M].translated by Kitron, in Lawrence Venuti (ed) , 2000.

[2]赵小沛:《公示语翻译中的语用失误》,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10) :68—71。

[3]赵湘:《公示语翻译研究综述》,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6, (12) :52—54。

[4]仲伟合、钟钰:《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 《中国翻译》, 1999 (3)

[5]吕和发:《公示语的汉英翻译》, 《中国科技翻译》, 2004 (1) 。

从功能目的论析《红楼梦》两译本 篇9

二十世纪下半叶开始,翻译理论研究更具跨学科性,出现了多种派别。其中,功能派的理论基础———德国学者所提出的功能目的论(skopos theory),在众翻译理论中独树一帜。

卡塔琳娜.赖斯在70年代根据文本的特点把它们分成不同类型,认为它们具有不同的功能,应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之后,她与学生维米尔合著《通用翻译理论基础》(Grundlegung einer allgemine Translations-theorie, Reiss and Vermeer, 1984), 阐述了维米尔的目的论(skopos theory), 提出了翻译中应注意的基本“规则”(rules),其中,目的规则毫无疑问占最主要的地位。后来,功能派的另一代表诺德提出了更详细的功能模式,将翻译分为“文献型翻译”(documentary translation)“工具型翻译” (instrumentary translation) [1]81-82,这种模式能更好的帮助译者理解原文的功能和特色。此后,在1997年所著的《翻译作为具有目的性的活动》(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一书中,诺德提出了更为灵活的分析模式,综合了目的派之前提出的许多理论成分,突出了三方面的重要性:翻译委托书 (translation commission) 的重要性,原文分析的作用,翻译问题的功能排序[1]82。

二.译本比较

大家比较熟悉的对《红楼梦》翻译当属杨宪益戴乃迭夫妇以及英国著名汉学家大卫.霍克斯的译本。霍克斯于20世纪70年代着手翻译《红楼梦》前80回,译文书名为《石头记》(The Story of the Stone)。霍克斯翻译的重点是读者能得到阅读乐趣。因此霍克斯在翻译《红楼梦》时采取了“归化” (domestication) 的手段,即尽量用通顺自然的英语书写译文。杨氏夫妇晚于霍克斯两年着手翻译《红楼梦》,他们希望能够把原作中的表现中国封建社会现实的部分在译文中得到传达,并向外国朋友介绍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因此,杨氏夫妇大量使用“异化” (foreignization) 的翻译策略,基本保留了原文的语言特色。

下面我们便从词汇和句子两个层面来对《红楼梦》第二十八回“蒋玉菡情赠茜香罗薛宝钗羞笼红麝串”的译文片段来将两个翻译版本做一个简单的对比。

首先我们看词汇层面上的两个例子:

1、原文:红麝串[2]

杨译:red bracelet scented with musk

霍译:a chaplet of medicine-beads

麝是名贵的中药,西方读者难以明白。杨译在此选用异化译法,将“红”和“麝”都完整的表达了出来,目的显然是要将中国的文化介绍给西方读者。而霍译则填补这个差异,首先“红”在译文中被省略掉了,“麝”采用了解释性的译法译为“药珠”,而霍译中的“chaplet”这一词表示祈祷时用的短串珠,更是明显靠近西方文化。

2、原文:怡红院[2]

杨译:Happy Red Court

霍译:Green Delights

汉语中“怡”表示愉悦之意,“红”则暗含吉祥安定。杨译采取保留中文原字的方法,不加改动的传达。而霍克斯考虑到了中西语言文化的不同,“红”在英语中多数情况下带有流血暴力等联想意义,而“绿”却有类似汉语中“红”的意义,因此霍克斯在译文中将“红”改为了“绿”。

下面是句子层面上的几处对比:

1、原文:可巧看见林黛玉在前头走,连忙赶上去,说道:“你且站住……”。[2]

杨译:Catching sight of Daiyu ahead, he overtook her.“Do stop!”he begged.

霍译:Quite by coincidence Daiyu was walking along the samepath a little way ahead.“stop a minute!”he cried, hurrying forward to catch up with her.

原句中贾宝玉三个连续的动作“看见”“赶上去”“说”,符合汉语中动词以时间先后顺序出现的习惯。杨译保留了这种语言习惯,用“catch sight of”“overtake”“beg”三个词以同样的先后顺序表达了这一连串动作。而英语习惯突出某一个动作,其它动作以其他形式出现。霍译中“看见”没有直接译出,而“赶上去”变成了“说”的状语,译文几乎看不到翻译的痕迹。

2、原文:林黛玉听见这话,由不得站住,回头道……[2]

杨译:Against her will she stopped once more and turned her head.

霍译:Daiyu’s curiosity got the better of her.She stopped walking and turned once more towards him。

霍译中“黛玉的好奇心占了上风”这句话在原文中是没有的,但原文中“由不得”也暗含了黛玉的好奇心太重这个意思,只是汉语习惯比较模糊,英语则习惯把什么都交代得很清楚。因此,霍译中增补这句话把原文潜含的意思表达出来,而杨译则完全忠实于原文和原作者。

三.结语

通过以上对比,我们不难看出由于翻译时的目的不同,引致杨氏夫妇与霍克斯分别采取了“异化”与“归化”的不同翻译策略。我们可以从《红楼梦》两种译本为例,学习和体会到翻译过程不仅仅是文字和意义的相互转换,更体现了原文、译者、委托人等等各方面的目的要求,它更是一种文化的沟通与交流。

参考文献

[1]Munday, Jeremy.“Functional Theories of Translation”.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Routledge, 2001.72-85。

功能目的论视域下的科技英语翻译 篇10

刘宓庆指出, 科技英语 (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简称EST) 泛指所有涉及科学和技术的书面语及口语的英语资料, 其中包括:科技专著、科技论文、实验报告、科技报道和科普读物以及有关科技问题的会谈、会议、科技影片、录像等有声资料等等。

科技英语传递的信息是客观事实, 其语言也力求准确。因此, 科技英语在句式上, 被动句式较多, 多使用非谓语动词短语和长句, 人称主语使用的较少;在时态上较为有限, 多为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一般将来时和现在完成时;在词汇上, 广泛使用专业术语、缩略语和通过构词法构成的科技新兴词汇。总之, 科技英语在词汇、句法和修辞等方面都形成了其独特的特点。因此, 在进行科技翻译时, 译者应该结合上述文体特点, 联系上下文语境, 准确理解原文意思, 准确流畅地表达成符合语言习惯的目标语。

2功能目的论与科技英语翻译

根据德国功能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弗米尔 (Hans J.Vermeer) 的目的论, 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 是在目的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的受众而产生的语篇。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行为的过程, 译者可以根据翻译目的决定对原文的取舍、增补及调整。也就是说, 评价译文的标准并不是译文与原文的“等值程度”, 而是译文是否能够实现翻译的预期目的和功能。功能目的论包括三个重要的准则:目的准则、连贯性准则和忠实性准则, 其中首要遵循的就是目的准则, 因为翻译目的决定着翻译行为, 而翻译行为则需要以翻译目的为依据。 (刘军平, 2009)

就科技翻译而言, 弗米尔提出的功能目的论 (Skopos theory) 对于指导科技翻译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科技翻译的方法和策略都要由译文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和功能来决定。

3功能目的论在科技英语翻译中的应用

3.1 目的准则视域下的科技英语翻译

目的准则是翻译必须遵循的首要准则。在科技英语翻译的实践过程中, 目的准则强调译者可以根据翻译所要实现的预期目的, 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例如, 在翻译对外经贸或法律文本时, 译者在翻译前就必须了解该文本特定的交际目的, 才能在翻译过程中做到准确和严谨, 避免语义上的分歧而产生纠纷。

例1 :除国家授权管理外商投资企业的有关部门外,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干预企业的经营活动。

译文:Except for the relevant departments authorized by the State in charge of Enterprises with Foreign Investment, no other organizations and individuals shall interfere the management activities of Enterprises with Foreign Investment.

例2 :We should be much obliged for any information as to the standing of the f irm, and you may rest assured that anything thus communicated will go no further.

译文:如蒙惠告该公司的信用状况, 我方将不胜感激。对任何有关的资料, 我方将予以保密, 敬请放心。

例1 中, shall一词在英文法律条文中使用广泛, 与第三和第二人称连用时是情态动词, 表示命令、义务、责任、权利、特权等, 就不能替换为will或should, 因为will仅表示将来要做的事, 没有法律效力;should所表示的可能性则较低。例2 原文本措辞严谨正式, 译文中也多处使用汉语公文体重的四字词语, 成功传达了原文正式庄重又礼貌得体的风格。

3.2 连贯准则视域下的科技英语翻译

连贯准则强调译文的语义连贯、表达流畅, 容易为读者所理解和接受。在翻译科普类文本时, 译者就必须要考虑到读者群的范围以及背景知识, 可以将一些较为专业的术语译成读者文化中通俗易懂的语言, 以便于读者理解。例如:sonar (sound navigation and ranging) , 若按照词语的准确意义译为“声波导航和测距”, 读者或许感到陌生难懂, 若按照人们的使用习惯, 简单而顺口地音译为“声纳”则更容易被接受。

3.3 忠实准则视域下的科技翻译

忠实准则要求译文尽可能地忠实于原文。既要真实、准确地传达原文的信息内容, 又要符合所涉及的科学技术或某个专业领域的表达规范。为了更好地实现科技文本的忠实性, 翻译时大多采用直译。

例3 :Linux is also very closely compliant with the POSIX.1 standard, so porting applications between Linux and UNIX systems is a snap.

译文:Linux非常接近POSIX.1 标准, 所以在Linux与UNIX之间移植应用程序, 是非常快捷的。

该句采用了直译的方法, 并把snap (快照) 译为“非常快捷”, 既忠实体现了原文意义, 也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4基于目的论的科技英语翻译策略

4.1 准确翻译科技术语

在科技英语翻译中, 专业词汇和术语的使用是非常普遍的。常见的翻译方法包括音译、形译、意译等。如:音译:clone (克隆) , topology (拓扑学) ;形译:T-square (丁字尺) , A-bracket (人字架) ;意译:basic automation (基础自动化) , f irewall (防火墙) 。也可以采用意译和直译、音译、形译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翻译, 如:Einstein equation (爱因斯坦方程式) , herringbone gear (人字齿) 。

4.2 准确表达原文本信息

科技文体较为简洁明晰, 常常使用虚拟语气和祈使句来说明科技工作者对客观事物和自然现象的推测和探讨, 也常常使用分词短语代替定语从句或非谓语结构以缩短英语句子, 使其简明扼要。因此, 译者只有在准确掌握中英文语法规律的前提下, 才能使译文准确地传达原文本的内容。

例3 :If all the ice in the world melted, the level of the sea would rise about 250ft.

译文:如果地球上所有的冰都融化了, 海平面将上升250 英尺。

例4 :Numerical control machines are most useful when the quantities of products to be produced are low or medium; the tape containing the information required to produce the part can be stored, reused or modif ied when required.

译文:如果生产的产品数量不多或中等数量时, 数控机床的作用最大;需要时可对包含生产零件所需信息的音像带进行保存、再使用或者修改。

例4 原文本中就使用了五个非谓语动词, 避免了复合句结构的累赘, 译文则需要准确表达出非谓语前后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4.3 充分运用翻译技巧

英语和汉语在词汇、语法结构以及语序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异, 因而, 要做好科技英语的翻译, 译者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 还应掌握各种翻译技巧。常用的翻译技巧有:增译/ 减译法、转译法、分译法、顺译法、倒译法等。为了达到更好的科技英语翻译效果, 译者应在功能目的论的指导下, 综合运用翻译技巧, 以实现科技英语翻译的流畅和通达。

5结语

功能目的论摆脱了以原语为中心的“等值”观念的束缚, 将翻译的焦点从对源文本的再现转移到目的语文本的创作中, 为科技文本翻译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科技文本属于信息型文本, 其主要目的是向读者告知真实世界的客观事物和现象。在目的论指导下, 译者以准确传达信息为目的, 根据译文的预期目的和功能, 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 才能实现成功的科技翻译。

摘要:科技英语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形成的一种英语文体形式, 在科技领域长期使用并形成了自身特点, 涉及面非常广。目的论作为功能派翻译理论核心之一, 对于指导科技英语翻译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科技英语的内容及其特点入手, 在目的论的视域下探讨科技英语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功能翻译目的论,科技英语翻译,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白莹.科技英语翻译理论探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13 (1) .

[2]刘军平.西方翻译理论通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9.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与目的论相关的论文题目 下一篇:翻译目的论述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