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留守儿童在成长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学习无监管存沟通差异。
留守儿童们和祖辈或亲友生活在一起的, 除了生活的照顾, 学习上无法给其有效的帮助, 而且年龄差异大, 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 不易沟通。
2. 日常生活质量下降, 家务负担加重。
没有父母生活照顾, 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 身体健康受到影响。一些留守儿童在家中承担了和年龄不相当农活, 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3. 存在着性格上缺陷与心理的障碍。
留守儿童在家监护人在生活、心理等方面管不了、不会管;外出父母则管不到。他们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 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
二、解决留守儿童的建议与对策
留守儿童的存在难以避免的问题, 而且是一个长期存在, 随着改革的不断的深入, 这一群体还不断加大, 问题正在凸显。因此, 我们必须从法律上、制度上整体把这些问题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中加以解决, 才能够标本兼治, 彻底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这些问题:
1. 城市增加对农村务工者吸纳, 为农村留守儿童进城生活学习创造条件。
(1) 加快户籍及相关配套制度的改革。政府应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 使流入城市的农民享有与城市人口平等的权利和社会权益。彻底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 让更多务工者工作安心、放心, 孩子在父母身边学习快乐、健康成长。
(2) 废除城市教育中不利于务工子女就读的相关规定, 为其就学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给予务工子女与城市学生同等待遇, 调整务工子女进城就学的所有限限制。还适当鼓励、帮助务工者子弟在城市生活与学习, 可开辟务工子女就学“绿色通道”, 才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与源头。
2. 进一步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
(1) 整合教育资源、调整农村中小学部局、做好均衡教育的资源配置。当前, 农村中小学分布不尽合理, 师资力量薄弱, 这些小学校不能维持正常教学。而此类学校留守少年儿童比例占30%以上。这种现状, 难为留守儿童提供一个优雅宽松的学习环境, 留守儿童也得不到慰藉留守残缺的感情。现在农村学校在进行优质资源的配置, 首先合理的撤并学校, 撤并后的小学要形成适当的规模;其次农村学校的“班班通”工程正在落实;其三是优化师资的配备, 对农村老师顶岗代岗和农村心理老师的专兼职等培训, 大力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也给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开辟通道。
(2) 加快农村寄宿学校的建设。近年来, 国家在调整农村中小学部局同时, 更加重视农村寄宿学校的建设。尽量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 让留守儿童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与关爱, 减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断层与真空。同时, 要求各校建立“留守儿童扶助中心”“留守儿童家校园”等组织, 开展各种有益社会实践他们能够得以健康成长和学习。
(3) 加强开设与儿童心理与健康成长有关课程。课程设置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的关注是儿童的学习, 对于心理等方面要求不多。留守儿童缺失父母关爱, 在心理上有更多的困惑与问题, 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 更需要通过教师、班集体来温暖弥补。农村学校应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 并配备专兼职心理教师。主管部门还应对留守儿童在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等课程设置上大胆创新。在关注儿童知识教育的同时, 更应关注其身心健康发展, 强化其自尊、自立, 为留守儿童排忧解难, 帮助他们健康快乐成长。建立与之配套的学校、学生和教师综合考评体系。
(4) 努力改变家长的外出务工方式和教育沟通方式。从调查材料显示, 父母双双外出, 则对子女影响特大, 双亲一人在家照看孩子, 影响就小得多。父母外出务工时, 尽量考虑留一人在家, 保持家庭教育完整。父母都外出, 改变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方式, 最好做到每周沟通交流一次。在沟通内容上, 不是简单的谈生活, 还应在心理、身体、学习等方面进行交谈, 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在沟通方式上, 除了电话, 还可以用书信、邮件等对孩子进行感情交流。还应与孩子的班主任、监护人经常性的联系, 共商教育的策略与办法, 让孩子从小就能体会到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快乐。学校要充分利用假期家长回家, 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 与家长形成教育孩子的家校合一效应。建立留守儿童跟踪档案、留守儿童登记备案等。 (5)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 各部门要密切配合, 全社会形成关心爱护管理农村留守儿童的新局面。由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 仅靠学校、教育行政部门难以解决, 需要各级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统一认识, 积极配合, 协同努力, 进一步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一是要加强媒体宣传, 引起全社会关注。应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 加强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关注, 群策群力, 共同参与。二是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重要作用。要依托青少年教育领导小组、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委员会、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领导小组等机构, 协调相关职能部门, 整合资源, 形成合力, 在涉及教育教学、扶贫助困、公共卫生、法制宣传等诸多领域, 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 逐步形成党政统一领导, 各职能部门各负其责, 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的留守子女教育管理体系。三是要建立农村社会化的未成年人教育和监护体系。建立孩子在校由学校监管, 校外由农村社区督促监护。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况下, 建立和完善农村社区。机关企事业有大量退休人员, 他们能胜任留守儿童的监护和教育工作。可由基层教育部门牵头, 联合共青团、妇联、工会等相关群众性组织, 共同构建农村中小学生的社会化教育和监护体系, 起到沟通家、校与孩子之间关系的桥梁作用。
相关文章:
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的管制论文02-19
留守儿童心理个案分析与应对02-19
关于留守儿童的论文题目02-19
留守儿童的阅读论文02-19
农村关爱工作中的留守儿童论文02-19
低碳旅游景区旅游管理论文02-19
留守儿童体育兴趣的培养论文02-19
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论文题目02-19
高校资源转化经济发展论文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