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碳酸钙晶须水泥基复合材料耐磨性与抗冻性
摘要:基于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多尺度物理特征、多阶段的开裂特性和磨损、冻融循环性能劣化理论,引入微米级尺度的碳酸钙晶须(CW)构建碳酸钙晶须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CWRC)分析其在磨损、冻融循环作用下的物理、力学性能以及微观机理。并且在此基础上构建钢纤维-聚乙烯醇(PVA)纤维-CW多尺度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MSFRC)研究其在冻融循环作用下的物理、力学性能以及微观结构。具体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CWRC的耐磨性能和压缩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随着CW体积掺量的增加,CWRC水泥砂浆的耐磨性和抗压强度也随之增强。CW的桥联作用、填充作用、稀释作用、CH取向的改善作用,使基体更加密实,同时,CW与粉煤灰协同作用在改善耐磨性方面更加有效。并且耐磨性参数与抗压强度之间表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2)采用半圆弯曲试验,分析冻融前后CWRC物理、力学性能以及微观结构的变化规律,明确了CW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不同冻融循环后,CWRC的抗氯离子渗透性随着CW体积掺量的增加而提高;在三点弯曲荷载作用下,不同冻融循环后,随着CW体积掺量的增加,水泥砂浆的力学性能劣化得到有效缓解;其中3.0%CW体积掺量的抗弯强度、断裂韧度以及断裂能最高。CW桥联、CW断裂、CW拔出和裂纹偏转等微观阻裂机制随着CW体积掺量的提高更加有效。基于材料力学理论,建立了三种不同的本构模型(双参数有理分式模型、有理分式方程模型、单参数有理幂函数模型),来解释CW对水泥砂浆在不同冻融循环后应力应变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只有模型Ⅱ完全符合其边界条件,与试验结果拟合效果最好。(3)MSFRC冻融前后单轴压缩性能以及微观结构分析。研究发现,CW的引入可以提高MSFRC的抗冻性能,并且这种趋势随着CW体积掺量的增加而变得更加明显。具体而言,引入CW后,MSFRC的轴心抗压强度、弹性模量以及应变能提高,但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而降低。建立了考虑冻融循环次数和CW体积掺量的MSFRC损伤本构模型,该模型能够很好地解释冻融循环次数和CW体积掺量对于MSFRC初始损伤的影响。此外,对冻融循环前后MSFRC微观形貌和孔隙结构进行了分析,引入CW可以提高钢纤维、PVA纤维表面界面过渡区的密实度,有效地改善冻融前后水泥基材料的微观形貌和孔隙结构,进而提高其抗冻性能。(4)通过对MSFRC在不同冻融循环作用前后物理、力学性能的研究,可以发现,钢纤维、PVA纤维和CW混杂纤维体系在宏观、细观和微观尺度上的协同效应,可以细化和限制孔隙及由孔隙连通引起的裂纹;并且增强试件的弯曲性能和压缩性能;改善基体的破坏形态,即由脆性变为延性;150次冻融循环后,对照组棱柱体试件已全部破坏,对照组立方体试件在600次冻融循环后仍保持较好的完整性;最后基于损伤力学理论,建立MSFRC的损伤本构模型,可以发现:预测模型与试验结果拟合效果良好。
关键词:碳酸钙晶须;耐磨性;抗冻性;本构模型;微观机理
学科专业:材料学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纤维水泥基材料的耐磨性
1.2.1 宏观纤维增强水泥基材料的耐磨性
1.2.2 纳米材料增强水泥基材料的耐磨性
1.3 纤维水泥基材料的抗冻性
1.3.1 宏观纤维增强水泥基材料的抗冻性
1.3.2 纳米材料增强水泥基材料的抗冻性
1.4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
2 CWRC的耐磨性及其增强机理
2.1 引言
2.2 原材料和试验方法
2.2.1 原材料和配合比
2.2.2 试件制备
2.2.3 测试方法
2.3 测试结果与讨论
2.3.1 耐磨试验结果
2.3.2 压缩试验结果
2.3.3 耐磨性增强机理
2.3.4 抗压强度与耐磨性参数的关系
2.4 本章小结
3 冻融后CWRC的抗氯离子渗透性研究
3.1 引言
3.2 原材料和试验方法
3.2.1 原材料和配合比
3.2.2 试件制备
3.2.3 快速冻融循环试验
3.2.4 抗氯离子渗透试验(电通量法)
3.2.5 半圆弯曲(SCB)试验
3.3 测试结果与讨论
3.3.1 质量变化
3.3.2 电通量变化
3.3.3 抗弯强度
3.3.4 断裂韧度
3.3.5 断裂能
3.3.6 裂纹扩展模式
3.3.7 本构模型
3.4 本章小结
4 冻融后MSFRC的单轴压缩性能及微观结构
4.1 引言
4.2 原材料和试验方法
4.2.1 原材料
4.2.2 试件制备
4.2.3 试验方法
4.3 测试结果与讨论
4.3.1 流动性
4.3.2 超声波速和质量损失
4.3.3 单轴压缩性能
4.3.4 轴压损伤本构关系
4.3.5 冻融前后MSFRC微观结构
4.4 本章小结
5 冻融后MSFRC抗弯性能及其损伤本构
5.1 引言
5.2 原材料和试验方法
5.2.1 原材料
5.2.2 试件制备
5.2.3 试验方法
5.3 测试结果与讨论
5.3.1 质量损失
5.3.2 相对动弹性模量
5.3.3 弯曲性能
5.3.4 立方体压缩性能
5.3.5 MSFRC在弯曲荷载下的损伤本构关系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相关文章:
管理提升班结业论文提纲02-17
信用等级提升竞争论文提纲02-17
学生语文素养提升论文提纲02-17
瓦楞纸板力学性能论文提纲02-17
技术支撑体系安全生产论文02-17
人防模板支撑方案02-17
依托科技支撑项目论文提纲02-17
企业风险控制分析论文提纲02-17
性能化设计建筑抗震论文提纲02-17
提升串级调速性能的仿真研究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