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试验田
晚稻机插秧(精选五篇)
晚稻机插秧 篇1
1 试验的基本情况
1.1 试验田的基本情况
选择雷岗村10组二块面积为4亩的水田作为试验田, 每块面积为2亩, 一块为机插不同行距试验田, 一块为机插、手抛试验田。该试验田排灌良好, 经过田园化整理, 适合机械化操作。该田土壤肥沃为沙质水稻壤土, 早、晚稻均为机械收割。
1.2 试验田处理及设置
试验田分5个试验作业区, 每个试验工作区面积为0.8亩, 工作区之间不设小埂。机插与手抛对比试验为:1号区30㎝X13.1㎝, 2号区:常规手抛;3号区27㎝X13.1㎝, 另一块试验田则分别为4号区和5号区机插规格为:9寸机插30㎝X13.1㎝, 8寸机插27㎝X13.1㎝。二块试验田品种、肥水管理、病虫防治均相同。
1.3 试验实行过程
1) 试验品种:五优华占。
2) 耕作方法:实行机耕整地, 耕深约为17-20cm[1]。
3) 用种量:2公斤/亩。
4) 播种、栽插期:6月25日, 7月16日。
5) 施肥情况:亩用50%配方肥35公斤, 尿素13公斤, 氯化钾5公斤。
6) 水分管理:以浅灌为主, 够苗晒田, 干湿壮籽。
7) 收割期:10月22日。
2 试验分析
通过以上表1可以看, 机插行距对比试验田实际产量5号区 (27㎝X13.1㎝) 最高在于每亩总穗粒数增加。通过此次试验表明晚稻机插密度以5号区 (27㎝X13.1㎝) 为好。
手抛、机插对比试验田实际产量3号区 (机插) 最高555kg/亩, 主要增产因素在于分蘖早, 宽株窄行, 通风透光, 减少了病虫害更有利水稻生长[2]。通过此次试验表明水稻插栽方式以机插更好。
3 晚稻机插秧苗素质生育期观测产量构成
4 实施成效
4.1 水稻插秧机得到了快速推广
2014年泰和县早、中、稻晚完成水稻机械化种植面积16.7万亩, 新增插秧机530多台, 再创历史新高, 其中:冠朝、禾市、苏溪三个高产创建示范乡镇新增插秧机200多台, 全县水稻插秧机保有量达到1000多台, 除常用的9寸行距插秧机外, 8寸、7寸插秧机的增幅明显加快, 插秧机结构不断优化。
4.2 高产创建乡镇示范效果显著
冠朝、禾市、苏溪三个高产创建示范乡镇2014年新增插秧机200多台, 占全县新增插秧机的近40%, 实现了“示范一点, 带动一片”的效果, 在全县机插秧技术推广工作中突显重要作用。
4.3 技术模式和应用机制初步建立
在与种子、农技等密切配合下, 通过共同组织培训、共同开展示范, 开展大量的对比试验, 逐渐摸索出适合各自农业生产实际的机插秧作业技术路线。解决了育秧基质和营养土准备、育秧大棚管理和综合利用、插秧机固定行距与不同水稻品种基本苗差异等问题。各乡镇依托种粮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展机插秧社会化服务, 探探索索实实行行育育秧秧工工厂厂化化、、供供秧秧社社会会化化、、服服务务专专业业化化, , 机机械械化育插秧技术的推广应用规模初步建立。
5 结论
1) 经济效益:机插技术在泰和县已使用多年, 实践证明比抛秧要增加8%左右, 工作效率是手抛的10倍以上, 不仅减轻了水稻移栽劳动强度, 且每亩节省劳工价值50元以上, 一年二季亩可节支增收200元左右, 经济效益显著。
2) 社会效益:机插有利于水稻标准化、规模化生产, 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 促进土地流转, 提高种粮大户的规模效益, 提高我县农业生产综合能力, 保障粮食安全[3]。
3) 生态效益:机插宽行窄株, 通风透光性好, 有利水稻早期生长, 增强水稻生育长势和抗病虫能力, 一般情况下, 要少打一次药, 节约成本, 减少了环境污染, 有利环保。
参考文献
[1]郭瑞华, 周广强, 尹朝辉, 等.韶山市晚稻机插秧与抛秧对比试验评价与建议[J].农业科技通讯, 2014, 43 (8) :60-62.
[2]彭赛群.水稻机插秧对比试验及晚稻机插技术要点[J].湖南农机, 2008, 35 (12) :22-23.
晚稻机插秧 篇2
田间地头到处都是农民忙碌的身影,他们抢住抓近来天气晴好、水源充沛等有利条件,热火朝天地进行犁田、耙田、抛秧、插秧,呈现出一片繁忙的劳动景象,我县已全面掀起晚稻插秧热潮,截至当前已完成插秧面积8万多亩。
今年我县晚稻插秧进度比去年同期有所加快。为了做好晚稻生产工作,我局采取了多项有力措施:一是早计划、早部署,积极宣传、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广泛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二是大力推进高产创建示范带动和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备足各种优质农资,保证水稻良种配备充足、种子搭配合理;三是及时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群众抢抓季节,抓住有利时机,进行晚稻抢播抢插工作。指导农户精耕细作,合理密植,做好病虫害综合防治,为晚稻稳产丰收打下良好基础。
湘北平湖区晚稻机插品比试验研究 篇3
关键词:晚稻,机插,品种,经济性状,产量
赫山区地属湘北平湖区, 是湖南省双季稻优势区域, 也是产粮大县 (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及人口老龄化严重, 迫切需要发展以机插秧为主的水稻全程机械化种植技术, 以稳定双季稻种植面积和提高种粮效益。根据省粮油处的安排, 开展了晚稻机插品比筛选试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情况
本试验设在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八字哨镇关王坪村, 前作为机插早稻, 肥力中等, 排灌方便, 土壤有机质36.5g/kg, 碱解氮171.1mg/kg, 速效磷78.6mg/kg, 速效钾103.8mg/kg。该试验选取了10个晚稻品种, 其中杂交稻7个:五优308、H优518、岳优9113、盛泰优9712、丰源优299、深优9586、天优华占;常规稻3个:湘晚籼17号、湘晚籼12号、黄华占。
1.2 试验设计
10个品种分两种育秧形式播种, 根据品种生育期的长短, 选择湘晚籼17号、湘晚籼12号、天优华占、黄华占采用田泥基质育秧, 其中天优华占6月13日播种, 湘晚籼17号、湘晚籼12号、黄华占3个品种在6月16日统一播种, 其余品种均采用浙江中锦牌水稻基质育秧, 在6月25日统一播种, 分别播种10盘 (58cm×22cm×2.5cm) 常规稻每盘播芽谷150g, 杂交稻每盘播芽谷100g, 播后放置于标准化大棚育秧, 7月24日, 选用久保田7寸高速插秧机按简单对比排列插秧, 每个品种插133.4m2, 插植于同一丘块, 插秧密度为25cm×14cm, 相邻处理间设50cm间距, 四周设保护行。
1.3 田间管理
施40%的测土配方肥35kg/667m2做基肥, 大田采用旋耕机翻耕、平田, 耕深10~15cm, 做到田面平整、无杂物、高低差不超过3cm, 表土软硬适中, 泥脚深度小于30cm。沉淀一天后于7月24日采用久保田高速插秧机栽插。插前将插秧机的深度调节杆至插深0.5~1cm, 株行距25cm×14cm, 进行小区栽插, 当天进行查漏补蔸一次。返青后施10kg/667m2营养前线 (含氮量25%) 作追肥, 晒田复水后施钾肥5kg/667m2, 大田水分管理根据“遮泥水插秧, 浅水分蘖, 适时晒田, 有水抽穗, 干湿壮籽”的原则进行。病虫害防治:秧田注意防治稻蓟马, 大田搞好稻种纵卷叶螟、二化螟、稻飞虱、纹枯病和稻瘟病的防治。根据各品种成熟情况不同进行单独收割。各处理单打单晒, 测定实际产量。
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1) 秧苗素质考察:主要记载株高、叶龄、茎基宽、白根数、成秧率和百株鲜重。
2) 分蘖动态:记载基本苗、最高苗和成熟期有效穗
3) 生育期:主要记载播种期、移栽期、始穗期、齐穗期、成熟期。
4) 产量构成因素:成熟期测定每穗总粒数、实粒数、千粒重、株高等性状。
2 结果与分析
2.1 供试品种生育期
由表1可以得知, 10个参试品种的生育期在120~145天, 其中杂交稻H优518和盛泰优9712最短, 均为120天, 常规稻黄华占最长, 为145天。
2.2 供试品种分蘖动态及成穗率
由表2可知, 10个品种最高苗数处于32.4~48.98万/667m2之间, 其中H优518的分蘖能力最强, 高峰苗达48.98万/667m2;分蘖率达609.9%;分蘖能力最弱的是湘晚籼17号, 高峰苗为32.4万/667m2, 分蘖率达241.1%;虽然湘晚籼17号分蘖能力相对较差, 但其成穗率最高, 为82.7%;H优518的分蘖能力最强, 但成穗率最低为54.2%, 这与后期高位无效分蘖较多有关。
2.3 供试品种的主要经济性状
由表3可知, 10个品种的株高均在66.65~88.07cm之间, 其中湘晚籼17号最高为88.07cm;岳优9113最低, 仅为66.65cm。10个供试品种的穗长均分布于17.5~21.21cm之间。每穗总粒数方面:天优华占表现最好, 为122.3粒/穗;表现最差的盛泰优9712, 仅为81.4粒。结实率方面:盛泰优9712最高, 为88.3%;湘晚籼12号最低, 为75.2%。10个品种的有效穗均处于22.87~27.91万/667m2, 其中五优308的有效穗数最多, 为27.91万/667m2, 丰源优299最少, 为22.87万/667m2。在千粒方面, 丰源优299最大, 为29.3g;黄华占最小, 为22.7g。
2.4 供试品种的产量表现
由表4可知, 1 0个供试品种的理论产量为4 9 7.4~613.7kg/667m2, 理论产量最高的为天优华占613.7kg/667m2;理论产量最低为黄华占497.4kg/667m2。而实际产量为422.8~521.7kg/667m2, 实际产量最高为天优华占521.7kg/667m2;实际产量最低位黄华占422.8kg/667m2。实际产量排前三位的均达500kg/667m2。
2.5 抗性表现
10个供试品种虫害均以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为主要防治对象, 由于防治措施落实到位, 虫害损失均控制在允许范围内;纹枯病由于用药对口和及时, 也没有造成明显损失;稻瘟病均未感染危害。10个供试品种表现整齐度好, 基本无杂株, 由于抽穗灌浆及成熟期没有大风大雨天气, 均无倒伏现象发生, 成熟期落色正常。
3小结与讨论
机插秧育苗技术 篇4
选用土壤肥沃、无残茬、杂草、无污染的壤土。适宜作床土的有菜园土、耕作熟化的旱田土以及秋耕、冬翻、春耖的稻田土。一般大田需备合格细土1 875kg/hm2左右, 用壮秧剂12~15kg/hm2。土壤水分适宜时 (手捏成团, 落地即散为好) 于晴好天气进行过筛, 细土粒径不大于5mm, 其中2~4mm粒径的土粒达60%以上。过筛结束后继续堆置并用农膜覆盖, 集中堆闷, 促使肥土充分熟化。在床土准备中要做到两提倡、两注意、两禁止。两提倡, 即提倡冬前培肥, 对碱性土壤要进行床土调酸消毒;提倡使用壮秧剂, 每100kg细土加壮秧剂0.5~1.0kg, 并充分拌匀。两注意, 即注意防止立枯病等苗期病害, 施用敌克松进行床土消毒, 特别是春季低温以及倒春寒多发地区;注意冬前未培肥的, 宁可不培肥, 断奶期追肥同样能培育壮秧, 确需培肥的至少于翻种前30d进行, 拌肥过筛后一定要盖膜堆闷促进腐熟[1]。两禁止, 即禁止将尿素、碳铵等无机肥以及未腐熟的厩肥等直接拌肥, 以防肥害烧苗;禁止使用有毒和有杂草的土作盖籽土。
2 种子准备
在当地主栽品种中选择优质、高产、稳产、分蘖中等、抗性好的穗粒并重型品种, 同等条件下以生育期相对短的为宜。杂交稻一般大田用种量为15.0~22.5kg/hm2, 常规粳稻52.5~60.0kg/hm2。双膜育秧由于起秧栽插时切块除边, 用种量略高于软盘育秧。机插育秧一般杂交稻芽谷播量为80~100g/盘, 常规粳稻为120~150g/盘。播量过大或过小均不利于培育合格的机插秧苗。确定适宜落谷密度最基本的原则是均匀、盘根, 即参照大田栽插的每穴苗数, 在确保播种均匀与秧苗根系能盘结的前提下, 根据品种气候等因素可适当降低播量, 以提高秧苗素质, 增加秧龄弹性[2]。根据播种期、机插面积提前推算好种子用量及浸种、催芽时间。按照17~20d秧龄倒推播期, 宁可田等秧, 不可秧等田。机插面积大的, 根据插秧机工作效率和机手的技术熟练程度, 安排好插秧进度, 进行分批浸种, 顺次播种, 确保秧苗适龄移栽。在浸种前, 要将种子日晒1~2d带药浸种。催芽的主要技术要求是“快、齐、匀、壮”, 即指发芽势达85%以上, 一般浸4~5d, 待种胚露白即可, 浸种方式是早进水, 晚放干, 做到日晒夜露。
3 秧田准备
根据育秧规模, 选择地势平坦高爽、排灌分开、背风向阳、邻近大田的熟地作秧田, 也可选择宅前屋旁的肥沃菜地。避免用荒草地、药害田、水土污染田作秧田。机插育秧的秧田、大田比例宜为1∶80~100, 一般大田需秧池105~150m2/hm2 (包括排水沟) 。精做秧床, 床面宽1.3~1.4m, 长度视需要和地块大小确定, 秧床之间留宽20~30cm、深20cm的排水沟, 兼作管理通道。秧池外围沟深50cm, 围埂平实, 埂面一般高出秧床20cm左右, 开好平水缺。播种前10d在秧池田上水, 采取水做秧床、平整床面的方法, 秧床做好后排水晾床, 使床面沉实。播种前2d铲高补低, 填平裂缝, 充分拍实, 使床面达到“实、平、光、直”, 即秧床沉实不陷脚、床面平整无高低、床面无残茬杂物、秧床整齐沟边垂直。
4 播种育秧
沿秧床纵向横排依次平铺2行软盘或有孔膜。盘与盘之间应做到紧密整齐, 盘与盘的飞边要重叠排放, 软盘底部应与秧床表面紧密贴合, 以保证秧床与盘内营养土墒情一致。2层厚度为2.0~2.5cm, 厚薄均匀, 土面平整。播种时适宜的土壤饱和含水率为85%~90%, 可在播种前一天, 灌平沟水, 待床土充分吸湿后迅速排水, 亦可在播种前直接用喷壶洒水。播种时按盘称种。一般常规粳稻均匀播破胸露白芽谷120~150g/盘, 杂交稻80~100g/盘。为确保播种均匀, 可以4~6盘为1组, 分次细播, 力求均匀。播种后均匀撒盖籽土, 覆土厚度为0.3~0.5cm, 以盖没芽谷为宜。封膜前在床面每隔50~60cm放1根细芦苇或铺1层薄麦秸草, 以防农膜粘贴床土导致闷种。盖好农膜, 四周封严封实, 农膜上铺盖1层稻草, 厚度以看不见农膜为宜, 预防晴天中午高温灼伤幼芽[3]。
5 苗期管理
一是高温高湿促齐苗。经催芽的稻种, 播后需经一段高温高湿, 才能出苗整齐, 因此应根据育秧方式和茬口的不同, 采取增温保湿措施, 确保安全齐苗。同时, 要开好平水缺, 避免降雨淹没秧床, 造成闷种烂芽。封膜盖草立苗适于气温较高时的麦茬稻育秧。注意把握盖草厚度, 薄厚均匀, 避免晴天中午高温烧苗;雨后及时清除盖膜上的积水, 以免局部受压“贴膏药”, 造成闷种烂芽, 影响全苗。在温度较高的适宜地区, 包括中晚稻的育秧中, 可采用无纺布代替农膜进行覆盖, 无纺布保温保湿透气防虫。既可保持秧床一定的温湿度, 又能有效防止晴好天气高温烧苗。二是适时揭膜炼苗。盖膜时间不宜过长, 揭膜时间因当时气温而定[4], 一般在秧苗出土2cm左右, 不完全叶到第1叶抽出时 (播后3~5d) 揭膜炼苗。若覆盖时间过长, 遇烈日高温容易灼伤幼苗。揭膜原则:晴天傍晚揭, 阴天上午揭, 小雨雨前揭, 大雨雨后揭。若遇寒流低温, 宜推迟揭膜, 并做到日揭夜盖。三是因地制宜科学管水。采取间歇灌溉的方式, 做到以湿为主。在揭膜时灌平沟水, 自然落干后再上水, 如此反复, 直到移栽前3~5d控水炼苗。若晴天中午秧苗出现卷叶要灌薄水护苗, 雨天放干秧沟水;遇到较强冷空气侵袭, 要灌拦腰水护苗;天气回暖后待气温稳定再换水保苗, 防止低温伤根和温差变化过大而造成烂秧和死苗;气温正常后及时排水透气, 提高秧苗根系活力。控水与常规肥床旱育秧管水技术基本相似, 即揭膜时灌1次足水 (平沟水) , 洇透床土后排放 (也可采用喷洒补水) ;同时清理秧沟, 保持水系畅通, 确保雨天秧田无积水, 防止旱秧淹水, 失去旱育优势。此后若秧苗中午出现卷叶, 可在傍晚或次日清晨人工喷洒水1次, 使土壤湿润即可。不卷叶不补水。补水的水质要清洁, 否则易造成死苗。四是及时防病治虫。秧田期病虫主要有立枯病、稻蓟马、灰飞虱、螟虫等。应密切注意病虫发生情况, 及时对症用药防治。近年来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逐年加重, 务必做好灰飞虱的防治工作, 可于一叶一心期用吡虫啉30g/hm2 (有效成分) 对水1 200kg喷施。另外, 早春茬育秧期间气温低、温差大, 易遭受立枯病的侵袭, 揭膜后结合秧床补水, 可用敌克松药液洒施预防。
参考文献
[1]陈华湘.快速培育水稻机插秧的新技术[J].现代农业, 1995 (1) :20-21.
[2]杨仁翠, 胡顺菊, 刘玉贵.适宜机插秧栽培的水稻品种筛选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 2009 (6) :14-15, 17.
[3]熊楚国, 曾家玉, 万俊英, 等.水稻旱育机插秧不同播期对安全齐穗的影响[J].贵州农业科学, 2007 (5) :38-40.
机插秧育秧技术 篇5
1 品种选择
由于机插水稻育秧时间是根据腾茬时间倒推播期, 秧龄为20 d左右, 所以在选择品种时, 应选择生育期相对较短的品种 (一般以138~140 d为宜) , 避免水稻生长后期遭遇寒露风天气而造成灌浆不足、结实率降低, 形成机插水稻减产现象[1]。另外, 水稻品种的感温性也很重要, 杂交稻品种比粳稻品种的感温性要强。水稻整个生育期的积温是靠自然完成的, 人工无法调节, 选择感温性不强的品种, 在水稻生长后期遇到低温时不停止生长, 就能有效地提高产量, 减少损失。农机生产人员在推广过程中, 应加强和农技人员的交流, 及时掌握品种的特性。
2 秧池田准备
(1) 小面积育秧。一家一户小面积育秧, 可以充分利用家前屋后、稻场边等空地作为秧床。铲平后用草龙围成宽1.3 m, 长度根据需要而定的秧床, 然后紧密整齐的铺放秧盘, 并在四周开好深20 cm的边沟[2]。
(2) 大面积育秧。选择排灌方便、邻近大田的熟田作为秧池田, 杂交稻的秧田、大田比例为1∶100~130, 粳稻的秧田、大田比例为1∶80~100, 按照“实、平、光、直”的要求精做秧池田。
3 育秧
(1) 床土。小面积的育秧床土可以用菜园土、淤泥土, 大面积育秧则用冬翻的大田表层熟土, 可在开春前用机械粉碎后拌匀复合肥进行堆闷熟化。床土不宜选择荒草地土、砂土、黏度过大的杂土和当季喷施过除草剂的土。有条件的可以对床土进行调肥、调酸和消毒处理。
(2) 装土与摆盘。购买秧盘最好选购规格为28.0 cm×58.0 cm×2.5 cm且重量在45 g以上的秧盘。摆盘时, 先查验秧盘的质量, 尺寸不对、变形过大、牙边缺损、底孔不通的秧盘不可使用。秧盘应摆放平整, 互相搭头严密、严实。装床土时严禁猛冲猛倒, 防止秧盘因受力而变形, 造成后期秧块变形影响机插。装土厚度以2.0~2.2 cm为宜。
(3) 种子处理。种子的选种、脱芒、泡种、药剂浸种、催芽等按常规做法即可。
(4) 洇足底水。必须使床土水水分充分透彻、饱和。
(5) 播种。播前先洇足底水, 以保证苗齐、苗匀。机插育秧用种量取决于品种、播种密度和水肥管理水平等因素。杂交稻的分蘖性强, 用种量就少;粳稻的分蘖性差, 用种量则相对较多。种子发芽率的高低也影响用种量的大小, 用种量小, 对水稻分蘖期的肥水要求就高;反之, 肥水管理水平或水利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就要适当增加用种量。根据水稻品种的种植要求, 合理确定株距、穴株数也是确定用种量的重要因素。实践证明, 对于肥水管理水平和技术掌握程度不高的农户或地区, 杂交稻预期机插24万穴/hm2, 则穴株数控制在3株左右, 用秧盘345~375张/hm2, 每盘播干种量65 g左右, 则需准备种子22.5 kg/hm2。对于肥水管理水平和技术掌握程度较高的农户, 则杂交稻预期机插21万穴/hm2, 则穴株数控制在2株左右, 用270~300张/hm2秧盘, 每盘播干种量65 g左右, 则需准备种子19.5 kg/hm2。粳稻机插育秧的用种量要根据机插密度确定。因粳稻分蘖性差, 为确保高产、稳产, 要保证有足够的基本苗[3]。粳稻预期机插30万~33万穴/hm2, 穴株数控制在4~6株, 用秧盘540张/hm2左右, 每盘播干种量90 g左右, 需准备种子49.5 kg/hm2左右。可以分2~3次进行播种。实际操作时, 一般按50盘或100盘为1次, 称出所需芽谷 (一般干湿种子重量比为1.0∶1.2) , 再分2~3次播种, 最后再补缺补差, 补边沿。播后用过筛的细床土分2~3次播撒苗床, 以看不到种子为宜, 不宜覆土过厚。
(6) 盖膜。可以搭拱棚或盖平膜。盖膜的塑料不宜过薄也不宜过厚, 过薄易损坏, 造成漏气;过厚成本高, 难以形成一定的温度, 达不到齐苗。在日均气温较低时育秧如育早稻秧, 不能用透明性差的、已用过的塑料薄膜。平膜应每隔1 m左右放置一根横杠 (芦苇、竹竿或木条等) 搭在秧盘上, 以防薄膜贴着秧苗, 造成高温烧苗。盖膜要求严密, 四周应用泥土把薄膜盖严实, 不能漏气, 且可防止起大风将薄膜掀起, 影响出齐苗。最后, 在秧田里放入平盘沟水。
4 田间管理
(1) 前期管理。前期管理一般为5~8 d, 具体时间根据当地气温以及秧苗出芽、长势来定, 其管理的主要目的是“高温高湿促齐苗”。主要技术要点: (1) 保证覆膜的严密性, 防止漏气, 降低温度。 (2) 防止高温烧苗。出苗后, 当气温高时, 可以在两头、中间多处揭膜通风透气, 降低温度, 也可用遮阳网来遮阳, 以保证膜内气温不超过35℃。 (3) 必须保证床土的湿度。当床土有露白现象时应立即补水。
在实际操作中, 如果要求机插时秧苗高度高一些, 可以在本期管理上适当延长揭膜时间。在秧苗达到1叶时 (5 d左右) , 用喷壶喷施叶面肥或水溶后的尿素, 施肥后一定要用清水洗苗, 1 h后才能再盖膜, 以防肥气伤苗。因为秧苗高一些进行机插, 对大田的耕整和机插水层的高度等要求就相对宽一点, 尤其是水层可以保持在3~5 cm, 降低对机插秧水利的要求, 更有利于机插秧技术的推广运用[4]。
(2) 中期管理。中期管理时间一般为7~10 d, 主要目的是揭膜炼苗, 补水补肥。主要技术要点如下: (1) 防止大雨等恶劣天气对秧苗生长的影响, 做到及时盖膜护苗; (2) 防止气温过高或过低。白天气温过高时, 可以灌水护苗;夜晚气温过低时 (最低温度在15℃以下) 要盖膜护苗; (3) 及时施肥。中期一般需施肥2次, 但施肥不能过量, 以防肥害烧苗。施肥视苗情而定, 有条件的最好用稀释过滤后的粪清水, 秧苗吸收快, 长势好, 能达到壮苗的目的。补肥后一定要用清水洗苗; (4) 干湿交替促根促苗。每天密切观察床土的干湿度, 补水要在早晚进行, 补水要补足。大田育秧以秧沟水的高度来调节水位, 这样中午前后气温高时, 蒸发量大, 盘土水分就减少, 促进秧苗生根; (5) 及时施肥, 一般提前时间尿素为2 d左右, 铵肥为1.5 d左右, 粪清水为1 d左右, 确保秧苗健康茁壮成长, 施肥量要视床土肥力和苗情而定。
(3) 后期管理。后期管理时间一般为3~4 d, 主要目的是保水保肥, 为大田机插做准备。主要技术要点如下: (1) 保水, 确保苗床湿润; (2) 施送嫁肥; (3) 密切注意天气变化, 尤其移栽前1~2 d观察是否有雨, 注意及时盖膜, 确保机插时秧块不能过湿, 应及时控水; (4) 机插前2 d喷施送嫁药。补水、补肥、施药都应在早晨或傍晚进行。
参考文献
[1]芮平, 徐明桃.水稻机插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24) :66-67.
[2]陈仲球, 张银华, 许利芬.双季机插稻高产品种搭配研究初报[J].浙江农业科学, 2010 (3) :553, 557.
[3]朱顶目, 孙扬国, 汪成林, 等.江苏省响水县麦茬机插稻高产栽培技术[J].北方水稻, 2010 (4) :48-51.
相关文章:
机插秧育秧技术02-11
《插秧》优秀教学反思02-11
水稻机械插秧技术的推广02-11
塔吊钢丝绳报废的四大准则有哪些?02-11
山区插秧机械化02-11
插秧解释及造句02-11
关于插秧的农业技术论文提纲02-11
手扶插秧机02-11
插秧机的使用与调整02-11
第一次学插秧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