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人口艾滋病同伴教育干预效果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关键词: 流行 流动人口 艾滋病

自美国1981年报告首例艾滋病病例以来, 艾滋病在全球流行已30多年, 且继续呈蔓延之势, 给人类的生存、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带来严重危害。流动人口数量和规模日益增长是促进艾滋病流行和传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1]。在目前尚无治愈艾滋病的办法以及没有有效预防艾滋病疫苗的条件下, 最有效的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措施就是积极开展健康教育, 同伴教育作为一种健康教育模式, 在提高人们预防艾滋病知识、态度的转变以及高危行为干预方面发挥了极大地作用[2]。该研究对2003年2月—2013年2月国内外公开发表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 采用Meta分析方法进行定量分析, 对其干预效果进行评价, 为艾滋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通过计算机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 (CBM) 、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 (VIP) 、万方数据库、Pub Med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CNKI) 进行检索。以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HIV;Health Education、Health Promotion、Intervention Study、Intervention;floating population、migrant population、mobile population为英文检索词;中文检索词以艾滋病、流动、农民工、外来人口、务工、干预、效果评价、健康教育等进行自由组合, 并结合文献追溯的方法, 全面收集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有关流动人口艾滋病同伴教育的干预效果研究的文献。

1.2 文献纳入标准

1.2.1 文献研究类型

以自身前后对照研究或者是含有自身前后对照研究部分的中英文文献为参考。

1.2.2 评价指标

依照艾滋病知-行-信模式, 综合各方面因素, 选择3个具有代表性的知识点作为评价指标。①知识点1:“艾滋病是否能从表面看出来”;②知识点2:“正确使用安全套是否能预防艾滋病”;③知识点3:“保持单一性伴能否预防艾滋病的传播”。

1.3 文献排除标准

①没有完整的四格表资料或者是通过计算不能获得相应的四格表资料。②剔除质量评价较差, 重复报告以及及无法利用的文献。③自身前后对照研究的样本不是来自同一总体。

1.4 统计方法

使用Rev Man4.2软件对数据进行定量分析, 通过对纳入文献进行异质性检验, 采用固定效应模型 (P>0.05) 或者随机效应模型 (P<0.05) 进行分析, 计算干预前后各知识点率差 (RD) 效应合并值以及95%CI, 并以分层分析方式处理各文献知识点的基线率, 对异质性存在的原因进行探讨。

2 结果

2.1 纳入文献基本资料

针对初次检索得到的文献, 应该严格按照纳入标准以及排除标准筛选文献, 共15篇符合标准的文献被纳入, 全部为中文文献, 没有英文文献符合要求, 追溯纳入的文献。见表1、表2。

2.2 Meta分析结果

从异质性检验结果来看3个知识点率差均有异质性存在, 所以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发现知识点1、知识点2和知识点3的的知晓率分别提高了37% (95%CI:0.23~0.50) 、27% (95%CI:0.20~0.34) 和18% (95%CI:0.03~0.32) , 见图1、图2和图3。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将3个知识点率差合并, 所获得结果以及随机效应模型比较接近, 表明效应合并的结果稳定性比较好, 结果基本可靠。

2.3 发表偏倚的评估

由于知识点2 (正确使用安全套能有效减少艾滋的传播) 的纳入文献数量最多, 所以只选取知识点2做漏斗图, 由图4能够看出漏斗图的对称性基本良好, 不存在明显的发表偏倚, 提示Meta分析的结果基本是可靠的, 见图4。

2.4 异质性分析

因研究指标存在异质性, 所以对3个知识点分别按照基线率来进行分层分析, 发现各组间还是存在异质性, 仅仅是异质性的程度有所降低, 当基线率越低时同伴教育干预效果越好。

3 讨论

Meta分析是对具备特定条件的同课题的诸多研究结果进行综合的一类统计学方法, 主要应用在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 (RCT) , 近年来, 也广泛用于非试验研究, 将具有相同研究目的并且相互独立的研究结果进行系统综合评价和定量分析[18]。目前国内对流动人口这一特殊群体的进行了大量的同伴教育干预研究, 因此有必要对这些研究的干预效果进行系统评价和综合分析, 为今后这一干预形式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该文对评价各研究的同质性, 发现同质性较差, 因而进行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 同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3个知识点率差, 获得的结果和随机效应模型比较接近, 使用漏斗图对研究的进行发表偏倚的评估, 对称性基本较好, 提示本次Meta分析的结果基本是可靠的。

该研究结果显示:流动人口行同伴教育干预后, 干预对象对艾滋病的相关知识有显著提升, 知识点1、知识点2和知识点3的知晓率分别提高了37%、27%、18%。知识点1知晓率上升说明同伴教育使得流动人口对艾滋病的传染源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表面健康的人群 (HIV携带者/AIDS病人) 有可能是潜在的传染源。知识点2和3知晓率上升, 表明同伴教育能够有效提高研究对象安全性行为, 减少性伴侣人数, 正确使用安全套, 提高安全套的使用率,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从而预防和控制艾滋病在流动人口的感染率。由此可见, 同伴教育使得流动人口这一特殊人群增加了艾滋病相关知识的交流机会, 增加群体自我自我降低风险的认知, 避免高危行为的发生, 增加了安全套使用的积极性, 具有良好的干预效果, 应值得大力推广。

依照基线率进行的分层分析结果说明:当基线率越低时同伴教育的干预效果会越明显, 可知对知晓率低的流动人群进行艾滋病健康教育能够显著提高知晓率。但是对艾滋病知识掌握程度较高的人群效果则不明显, 因此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干预措施, 才能有效地达到预期目标。通过对基线率的分层分析后, 各亚组异质性依然没有消除, 只是异质性程度有所降低, 这就提示影响同伴教育干预效果的因素比较复杂, 各研究针对的人群的文化程度、年龄以及职业的不同, 干预的时长, 干预的强度都对干预效果可能有一定的影响。

该究以现有的已公开发表的国内外文献为基础进行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能够初步肯定同伴教育对流动人口艾滋病预防控制方面具有很好的干预效果, 但由于流动人口自身的一些特殊性, 以及资料的收集和整理阶段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倚, 致使Meta分析的结果并不是十分精确, 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 对文献知识点和流动人口进一步细化, 进行更深层次的分层分析研究, 为在流动人口中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策略提供准确和可靠的依据。

摘要:目的 对在我国流动人口开展艾滋病同伴教育的干预效果进行系统评价, 为今后开展预防和干预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利用多种数据库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全面检索, 并按照事先定义的纳入与排除标准剔除不合要求的文献, 对纳入文献用Revman4.2进行综合定量Meta分析。结果 干预后, 流动人口对“艾滋病能否从表面上看出来”的知晓率提高了37% (95%CI:0.230.50) ;“正确使用安全套是否能预防艾滋病”的知晓率率提高了27% (95%CI:0.200.34) ;“保持单一性伴能否预防艾滋病的传播”的知晓率提高了18% (95%CI:0.030.32) 。根据干预前基线率值进行亚层分析后, 异质性分析显示干预前基线率越低, 干预效果越好。结论 开展艾滋病同伴教育干预, 对提高流动人口艾滋病的知晓率, 促进其采取保护性性行为有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艾滋病,流动人口,同伴教育,Meta分析

参考文献

[1] 王清.论流动人口艾滋病行为干预模式[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 2009, 76 (5) :68-73.

[2] 徐刚.同伴教育在艾滋预防工作中得运用[J].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 2002, 8 (3) :183-186.

[3] 韩雪, 凌培敏.外来流动人群预防性病艾滋病综合干预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 2004, 20 (3) :373.

[4] 丁丽芬, 杨国民, 杨国义, 等.商业流动人员AIDS知识同伴教育及安全套推广使用效果评估[J].中国艾滋病性病, 2004, 10 (1) :53-55.

[5] 唐芹, 马力, 刘枫.北京外来务工人员AIDS防治宣传教育前后相关知识调查分析[J].中国艾滋病性病, 2005, 11 (3) :198-200.

[6] 吴德彬, 傅晓鲁, 庹晓莉.建筑工地民工预防ADIS同伴教育与行为干预效果比较[J].现代预防医学, 2006, 33 (2) :191-193.

[7] 杨阳, 文勇, 任修勤, 等.矿工中开展预防艾滋病行为干预的研究[J].卫生软科学, 2006, 20 (3) , 329-331.

[8] 杨吟, 孙健, 陈利, 等.昆明市建筑工地民工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的效果评价[J].皮肤病与性病, 2008, 30 (4) :45-46.

[9] 赵存喜, 文育锋, 叶冬青, 等.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艾滋病同伴教育近期效果的评价[J].疾病控制杂志, 2008, 12 (2) :129-132.

[10] 曹金红, 姚正, 向兵.武汉市不同文化层次建筑工人艾滋病知识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09, 26 (2) :119-121.

[11] 徐健王锡宏.流动人群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的相关性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0, 8 (3) :1-3.

[12] 魏俊涛, 朱伟.外来务工人员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0, 27 (4) :279-287.

[13] 徐爱君, 施榕.上海市外来制造业女工AIDS预防中同伴教育综合干预效果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医学版) 2010, 30 (8) :969-972.

[14] 盛敏阳, 章志峰, 吴方.海宁市建筑工地外来农民工艾滋病干预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0, 30 (12) :1060-1063.

[15] 季和平, 徐会利, 李书明, 等.流动人口中实施艾滋病同伴教育的可行性究[J].中国全科医学, 2011, 14 (23) :2633-2635.

[16] 朱采平, 陈琳, 龚.工厂外来人口艾滋病性病高危行为干预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 2011, 8 (17) :62-63

[17] 杜佳校, 熊鸿燕, 重庆市某区建筑农民工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效果分析[J].重庆医学, 2011, 40 (28) :2859-2864.

[18] 王庆彬, 姜宝法, 方乐, 等.我国中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效果的Meta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9 (10) :703-706.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铜仁市艾滋病发现与管理措施探讨与效果分析 下一篇:无接触供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