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腔穿刺(精选十篇)
胸腔穿刺 篇1
常规操作至穿刺针穿刺进针时,使穿刺针进入皮肤少许,连接穿刺针的橡胶管远端接注射器,松开橡胶管远端的钳夹,抽吸注射器,使橡胶管抽吸成负压扁平状,再钳夹橡胶管远端使橡胶管保持负压扁平状态。持针继续缓慢进针,一旦看到橡胶管负压消失(由扁平状突然恢复为圆柱状,胸腔积液时还可立即见到管内液柱),即表明针管已进入胸腔,可立即停止进针,此时固定穿刺针,穿刺针刚好突破脏层胸膜,尽可能地远离了肺脏,可继续执行后续抽吸操作。
笔者使用此法进行胸腔穿刺抽吸术,无1例并发症出现,不失为一种简便安全的操作方法。且本法由于针尖基本紧贴于脏层胸膜,在需要时,能尽可能完全地抽吸胸腔内积气或积液,甚至在少量积气或积液时也可进行穿刺操作;而常规操作中,进入胸腔时的突破感有时因不明显,或者因操作者经验的差异,而使穿刺针进入胸腔后的长度不确定,有时因穿刺针进入胸腔过长,而造成肺脏损伤并发症的不必要的增加。
在基层医院有时不具备超声探头的情况下,此法更具有优越性,且还可运用于其他浆膜腔穿刺操作中,如心包穿刺、腹腔穿刺。
胸腔穿刺操作记录 篇2
姓名: 临床诊断: 操作名称: 操作医师: 操作目的:
□穿刺抽取胸腔积液,协助确定诊断
□引流胸腔积液、积气减压,缓解症状 □减轻和预防胸膜粘连、增厚
□减轻肺不张 □胸腔内注射药物治疗
操作步骤、结果(包括过程是否顺利、有无不良反应及患者一般情况):
扶病人坐位,面向椅背,两前臂置于椅背上,前额伏于手臂上。选择肩胛下角线或腋后线7-8 肋间作为穿刺点(结合X线及超声波检查确定,并用龙胆紫在皮肤上做标志)。常规消毒,戴无菌手套,覆盖消毒洞巾。检查器械,检查穿刺针通畅,胶管无漏气及破损。用2%利多卡因局部逐层浸润麻醉,选在下一肋骨的上缘为穿刺点。用血管钳夹住穿刺针后面的胶管,使之不漏气。以左手固定穿刺部位皮肤,右手持穿刺针沿麻醉部位经肋骨上缘垂直缓慢刺人,当有突破感时立即停止。接上注射器后,再松开止血钳(此时助手用止血钳固定穿刺针防止针摆动及刺入肺脏)。注射器抽满后,再次用血管钳夹闭胶管并取下注射器,将抽出液注入弯盘及专门准备的容器中,重复 次,共抽出淡黄色液体 ml。抽完液后拔出穿刺针,覆盖无菌纱布。稍用力压迫片刻,用胶布固定。将抽出液ml送化验、记量。整理物品后,术毕。
操作过程顺利,患者一般情况好,无不良反应。
术后注意事项:
1.嘱患者静卧,如有不适立即通知医护人员; 2.注意穿刺点有无出血、渗液、渗血;
3.注意术后并发症,如气胸、血气胸、皮下气肿、肺水肿等。
操作医师签名:
记录时间: 年 月 日 时 分 性别:
年龄:
科室:
住院号:
操作时间: 年 月 日 时 分 麻醉方式: 指导者:
助手:
胸腔穿刺 篇3
【关键词】 静脉留置针;新生儿;气胸;胸腔闭式引流
新生儿气胸为新生儿科急症,严重时如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常规胸腔穿刺术在基层医院不易开展,损伤较大,易合并感染。近年我院应用静脉留置针穿刺及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气胸,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新生儿科2009——2012年收治新生儿气胸32例,其中男22例,女10例;足月儿21例,早产儿13例;呼吸窘迫综合征8例,胎粪吸入综合征5例,新生儿肺炎19例;右侧气胸23例,左侧气胸6例,双侧气胸或合并纵膈气肿3例。
1.2 临床表现 多有呻吟、呼吸增快、发绀、烦躁、一侧或双侧胸廓隆起,呼吸运动减弱,呼吸音降低,心音遥远或移位,心率增快或减慢;或在机械通气的监护过程中,患儿突然病情变化,表现为持续青紫、苍白、心率减慢、血压下降和经皮氧饱和度、动脉氧分压及经皮氧分压急剧下降。透光检查阳性。x线检查气胸量≥30%。
1.3 方法 采用18号静脉留置针穿刺。患者仰卧,穿刺点为患侧胸骨中线第2、3肋间上缘。常规消毒,带无菌手套,铺洞巾,左手定位,右手持静脉留置针,15-30角穿刺进针,有落空感时退出针芯,留软硅胶管在皮内。透明敷贴固定留置针,留置针末端接一次性输液器,用500ml灭菌注射用水瓶自制水封瓶,注射用水保留300ml左右,输液器管插入水下1.5-2cm,另一输液器插入灭菌注射用水水面上,另一端连接中心负压上,当水封瓶中有气泡冒出后,调整好引流管的位置,中心负压装置,调节负压在10-15cmH2O范围。严密观察患儿病情变化,30-60分钟复查血气分析,于24,48小时复查胸片,了解气胸吸收情况。
2 结 果
本组例气胸治愈30例,因入院时合并严重休克或严重酸中毒(PH值6.91)放弃治疗2例,30-60分钟时血气分析氧饱和度上升至90%以上。24h-72小时后胸腔气体均基本消失。夹管6 h后患儿病情稳定,经皮血氧饱和度后复查x线显示胸腔气体基本消失,2例夹管后气胸量有所增加,继续胸腔闭式引流后气胸痊愈。引流时间为1-7d。
3 讨 论
任何原因引起的肺泡过度通气,肺泡腔压力增高或肺泡腔与间质间产生压力差及临近组织压迫,均可导致肺泡壁破裂而发生气漏,气体直接破入胸膜腔引起气胸。有肺源性疾病,如RDS或MAS时气胸及纵膈其中的危险性。而机械通气的应用更显著地增加了气胸可使患侧肺受压萎缩,导致低氧、高碳酸血症;当纵膈受压时可引起静脉回流障碍和循环障碍。纵膈气肿较少造成足够的张力而引起循环系统的改变,但气体可沿软组织进入颈部引起皮下气肿[1]。随着新生儿复苏时气管插管、球囊加压给氧和呼吸机的应用,医源性气胸也增多。新生儿气胸发生后,肺受压萎缩明显,同时静脉回流受阻,严重干扰气体交换和降低心排出量;若有纵隔移位时,更加重上述变化,是危及患儿生命的急症,必须立即采取降低胸内压的措施[2]。本病的治疗原则是少量积气、症状轻者采用保守治疗方法,对于大量积气应立即排气减压,张力性气胸采用闭式引流。传统胸腔闭式引流术需做较大手术切口,置入大口径多孔导管,对患儿损伤大,容易引起感染、出血,且同时须外科协助;另外患儿胸壁薄,拔管后用凡士林油纱覆盖容易漏气。目前市场上几乎没有新生儿专用穿刺包,有文献报道应用一次性吸痰管、一次性导尿管作为胸穿引流管,切口较前小,并发症相对少,但仍为外科切开引流,具有创伤性。静脉留置针由先进的生物性材料制成,已广泛应用于输液、输血、动静脉取血。本研究32例病人采用静脉留置针穿刺胸腔闭式引流术30例痊愈出院,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32例中除1例因堵管反复穿刺造成穿刺点轻度感染,护理1天后感染很快控制。静脉留置针具组织相容性好,做静脉穿刺时对人体的损害甚微;留置针穿刺部位创面小,穿刺入胸腔后拔出针芯仅留柔软的胶管在胸腔内,避免了因金属针头晃动而导致肺内组织损伤,创伤小,安全性好,患儿恢复快;一次性输液器作为引流管,一方面取材方便,有利于紧急情况下的抢救,且价格便宜,而水封瓶更简便,每次只需用密闭无菌的输液瓶即可;此操作可在红外线辐射台上进行,整个操作过程仅需l0min左右即可完成,较简单,且无需使用局麻药,如有堵管现象,可反复穿刺,节省抢救时间,提高气胸患儿成活率。总之,这种替代装置,操作简便易行,经济实惠。是应用于新生儿气胸治疗中的一种安全有效装置。宜于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邵晓梅,叶鸿瑁,丘小汕.实用新生儿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413.
[2] 周伟.新生儿机械通气并发气胸等特点与防治.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1,3(3):285-286,290.
胸腔穿刺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7年4月~2009年12月行胸腔穿刺术的108例患者。2007年4月~2008年8月采用传统穿刺术5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 其中, 6例为穿刺抽气, 男32例, 女26例, 平均年龄 (35.67±15.6) 岁;2008年9月~2009年12月的行改良后的胸腔穿刺术50例患者作为治疗组, 其中12例为穿刺抽气, 男25例, 女25例, 平均年龄 (38.67±12.7) 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2]
对照组采用传统胸穿进针操作。治疗组:选用普通胸腔穿刺包, 穿刺针上的橡胶管长度在10~20 cm为宜。局部麻醉后, 用血管钳夹闭穿刺针橡胶关的末端, 将橡胶管在血管钳上稍用力缠绕几圈, 排出管内空气, 手握血管钳、橡胶管及穿刺针行穿刺操作。等穿刺针尖全部进入皮肤后结出缠绕, 此时橡胶管内为负压。持穿刺针继续缓慢进入, 当针尖计入胸腔或积液 (气) 腔后, 积液或积气因橡胶管内负压而进入橡胶管, 橡胶管鼓起, 再进针少许, 即可抽气抽液。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软件, 采用t检验。
2 结果
胸腔穿刺术改进前后两组患者穿刺情况的比较见表1。
与对照组比较, *P<0.01
3 讨论
胸腔积气、积液常因为肺炎引起[3,4], 一般应用胸腔穿刺术治疗胸腔积气、积液[5]。由于传统的胸穿操作进针深度掌握通常依靠术者经验, 依据胸腔积气、积液时生理性负压消失, 在有负压状态的穿刺针进入胸膜腔时, 就会使负压状态的胶管瞬间充盈的原理, 采用负压进针术, 从而提高胸穿成功率、操作安全性、缩短操作时间。
3.1 传统进针方法的特点
传统的胸穿进针操作, 定位后麻醉针垂直进针, 分层麻醉至胸膜壁层, 深度掌握通常依靠术者经验根据患者体态判断胸壁厚度, 根据B超定位判断胸壁厚度;根据操作中落空感判断是否麻到胸壁层, 也可以根据回抽针管看有无液体回流或有无气体溢出判断穿刺针是否进入胸腔[6], 之后根据麻醉进针深度再行胸穿操作。对于胸腔积液的操作, 在穿刺针进入后一般管内会有液体流出, 但是对于气胸的操作通常感觉不到明显变化。
3.2 对传统进针方法的改良措施
负压胸穿进针术, 依据正常胸膜腔呈负压, 当出现胸腔积液、积气时, 生理性负压消失, 在有负压状态的穿刺针进入胸膜腔时, 就会使负压状态的胶管瞬间充盈。通过这个客观指标, 术者就能准确地判断穿刺针是否进入胸膜腔, 避免进针过深, 损伤肺组织。与传统操作方法不同之处只是在进针前排空软管内空气。具体操作:掐闭软管出口, 以软管缠绕穿刺针柄, 排出管内剩余气体后进针。
3.3 对负压进针法的体会
与传统的胸穿术比较, 大大提高了胸穿成功率, 提高操作安全性, 缩短了操作时间, 从而减轻了患者的痛苦。特别是对积液量较少的诊断性穿刺、包裹性胸腔积液、积气量较少的气胸, 此方法心包穿刺术也较实用。
摘要:目的:研究改良后的胸腔穿刺术在临床上应用的优点。方法:分析2007年4月~2009年12月来我院行胸腔穿刺术的108例患者, 其中, 将2007年4月~2008年8月采用传统穿刺术的5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 2008年9月~2009年12月的行改良后的胸腔穿刺术50例患者, 作为治疗组, 并对两组患者进行比较。结果:改良后的胸腔穿刺术的试抽次数为 (1.21±0.71) 次, 传统胸腔穿刺术则为 (2.23±1.12) 次, 两组比较, 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0.01) 。结论:改良后的胸腔穿刺术在临床上的应用优于传统胸腔穿刺术。
关键词:胸穿操作,负压进针术,胸腔穿刺术
参考文献
[1]高海.胸穿基本解剖特点[G].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案·急诊医学, 2007.
[2]周波, 聂军, 杨卫东.胸腔穿刺术的技术改进[J].实用医学杂志, 2005, 21 (14) :1568.
[3]缪勇林.中心静脉导管在自发性气胸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 2009, 47 (23) :33-34.
[4]罗维礁, 吴玮.肝硬化并发胸腔积液296例影像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09, 47 (20) :67-68
[5]普建荣, 宋冀, 于桂芝.阿霉素治疗恶性胸腔积液126例观察与护理[J].中国现代医生, 2009, 47 (15) :125.
胸腔穿刺同意书 篇5
胸腔穿刺知情同意书
姓名
性别
年龄
科室
床号
住院号
患者因
入院。目前初步考虑为
。为了明确诊断及治疗,需实施胸腔穿刺术。胸腔穿刺术中及术后可能发生:
1.局部感染或败血症:局部穿刺点发生红、肿、热、痛或者全身感染如发热、寒战等。2.局部药过敏,药物毒性反应。3.穿刺部位局部血肿,皮下气肿。
4.心血管症状:穿刺期间可发生高血压、脑血管意外、心律失常、心包填塞、心跳呼吸聚停等。
5.胸膜反应:心悸、胸部压迫、头晕。出汗、低血压休克。6.穿刺失败。
7.损伤肺脏或其他组织、器官。
8.渗液、渗血。气胸、血气胸、皮下气肿。9.其他。
医生已经告知我将要进行的操作方式、此次诊治及诊治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和风险、可能存在的其它治疗方法并且解答了我关于此次诊治的相关问题。
我同意在诊治中医生可以根据我的病情预定的诊治方式做出调整。我理解我的诊治需要多位医生共同进行,并未得到诊治百分之百成功的许 诺。医师已经向我详细交待和解释了以上所有风险。本人已经明白并且同意医师进行胸腔穿刺术。
患者签名:
****年**月**日 患者家属签名:
与患者关系:
****年**月**日
我已经告知患者将要进行的诊治方式、此次治疗及诊治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和风险、能存在的其它治疗方法 并且解答了患者关于此次诊治的相关问题。告知医师签名:
****年**月**日
胸腔穿刺 篇6
关键词:胸腔积液,微创,闭式引流,中心静脉导管
胸腔积液临床上较为常见, 多见于结核性胸膜炎、恶性肿瘤、心功能不全等疾病, 传统方法是进行胸腔穿刺术, 近年来微创胸腔闭式引流术是一种新引入的方法[1]。本文选取136例胸腔积液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68例采用微创胸腔闭式引流术进行治疗, 68例选择常规胸腔穿刺术进行治疗,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11年10月至2013年11月收治的136例胸腔积液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均经胸片及超声检查定位为中、大量积液。136例患者中, 男69例, 女67例, 年龄18~78岁, 平均48.3岁。单侧胸腔积液58例, 双侧胸腔积液78例。结核性胸腔积液72例, 恶性胸腔积液16例, 心衰等其他原因所致胸腔积液48例。大量胸腔积液100例, 中量胸腔积液36例。观察组68例, 采取微创胸腔闭式引流术, 共8例恶性胸水, 结核性胸腔积液32例, 其他原因所致胸腔积液28例, 剩余的归入对照组, 选择常规胸腔穿刺术。
1.2 材料
应用福山市南海百合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艾贝尔一次性无菌中心静脉导管包, 内有不透明X线软头聚氯酯12 Ga中心静脉导管1根, 带助推器有刻度的不绣刚J型导丝一根, 8.5 F扩张器1根, 18 G引导穿刺针、5 m L注射器、洞巾、纱布及手套等。另备延长管、一次性无菌负压引流带及胶布。
1.3 方法
根据超声定位选择穿刺部位, 多以腋后线6-8肋间为穿刺点, 患者取坐或半卧位。常规皮肤消毒、铺巾, 2%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后, 用中心静脉穿刺针从定位点垂直进针, 试抽出胸水后, 固定穿刺针, 用导丝推进器把导丝推进20~25 cm, 固定导丝, 推出穿刺针和注射器, 沿导引钢丝应用扩张器扩展皮肤、皮下组织至胸膜腔, 退出扩张皮肤套管, 用留置导管沿导丝旋转推进, 通过皮肤及胸壁组织进入胸腔, 随后将中心静脉导管沿导引钢丝送入胸腔内10~15 cm, 拔出导丝, 再用注射器回抽出胸腔积液, 确定导管在胸腔内, 导管夹夹闭导管, 固定导管, 敷贴将导管固定于胸壁, 导管接引流袋或接三通管后再接引流袋, 缓慢引流, 引流量达1 000 m L时, 夹闭引流管, 停止引流2~4 h, 以防引流量过大引起纵隔摆动和复张性肺水肿, 不引流时, 可取下引流袋, 接上肝素帽, 不影响患者活动及睡眠。恶性胸腔积液, 胸腔积液引流完后, 可经导管胸腔内给生物制剂或化疗药, 脓胸患者, 排尽脓液后, 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胸腔, 选用敏感抗生素胸腔注射, 每周2~3次[2]。
1.4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2种穿刺术的不良事件, 如气胸、出血、感染、胸膜反应、中心静脉导管堵塞等, 将收集的上述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
1.5 评价标准
显效:治疗3~5 d后, 气促明显改善, 无渗液, 胸水完全吸收;有效:气促有效改善, 少量渗液, 胸水部分吸收;无效:气促无改善, 渗液较多。以显效和有效为总有效。
1.6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分析选用SPSS 11.0软件,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是95.6%和86.8%, 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种治疗方法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的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是5.9%和25.0%, 组间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见表2。
3 讨论
当患者身体内的胸腔积液大量积聚时会对患者产生明显的压迫症状, 紧急的治疗方法为对患者进行胸腔穿刺抽液治疗。传统的胸腔穿刺不易控制, 速度较快, 反复穿刺容易造成气胸、血胸, 而过多的一次穿刺抽液易引起纵隔移位、急性肺水肿等并发症[3]。
微创胸腔闭式引流术与常规胸腔穿刺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1) 微创胸腔闭式引流术多数只需置管1次, 对胸壁的肌肉组织、肋间的动静脉及神经损伤小, 安全性高, 导管细而柔软, 一旦发生可经引流管引流无需重新置管, 减少了气胸、血胸的并发症, 同时引流管细小, 流速较慢, 可控制引流速度, 有效的防止纵隔摆动。 (2) 能动态观察胸液量及颜色, 三通接头可以控制性排液, 能最大限度排净胸水, 避免包裹性积液的形成。 (3) 价格低廉, 操作简单, 持续时间短, 痛苦小, 损伤小, 同时患者可以携引流袋自由活动, 不受体位限制, 不影响休息及睡眠, 提高患者自理能力及生活质量, 依从性好, 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4]。 (4) 局部药物浓度高, 全身不良反应轻, 注入药物可以与胸膜充分接触, 作用时间长, 可发挥最大的治疗作用。 (5) 有利于肺组织复张和胸膜均匀粘连, 降低胸腔内胶体渗透压, 减少胸水形成的驱动力, 为胸水的最终控制奠定基础。在应用微创胸腔闭式引流术时, 应力争尽早拔管, 这是由于长时间置管, 可引起导管相关性感染, 置管时间越长, 感染的可能性越大。
总之微创胸腔闭式引流术安全可靠, 损伤小, 具有操作简单, 并发症少的特点, 能明显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 同时不影响患者的活动, 在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杨戬.微创法胸腔闭式引流术与常规方法治疗胸腔积液的临床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1, 19 (6) :1000.
[2]崔丽娟, 邓建功, 邓建英, 等.中心静脉导管在胸腔积液引流中的临床观察[J].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1, 43 (12) :1493-1495.
[3]周麟玲, 赵克开.微创胸腔闭式引流术与胸腔穿刺抽液治疗结核性胸腔积液的疗效对比[J].临床医学, 2013, 33 (10) :1-3.
胸腔穿刺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院呼吸科严格按照中国结核病分类法确诊[2]的72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X线片提示中等量或以上胸腔积液,凝血功能正常,无尿激酶过敏史。其中,男49例,女23例;年龄15~73岁,平均(37.8±11.4)岁。按照治疗方式将研究对象分为A、B、C三组,分别为19、25、28例,三组性别、平均年龄和病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根据治疗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三组。所有患者均给予规范的2HREZ/4HR抗结核治疗以及必要的对症及营养支持治疗,均经B超检查定位穿刺点。A组患者单纯地给予每周2~3次的胸腔穿刺抽液辅助治疗,抽液后注入20 mL生理盐水,每次的抽液量在1 000 mL以下。B组和C组患者在常规的胸腔穿刺抽液的基础上,注入尿激酶10万U、20万U加20 mL生理盐水。B组注入尿激酶和C组注入生理盐水的时间与A组注药时间相同。所有患者注入药液后都嘱适当变换体位,便于药液充分发挥作用。治疗3个月后收集数据,包括每组胸液吸收时间、胸膜厚度以及治疗过程中出现的胸膜反应、胸痛等不良反应的例次。
1.3 疗效判断标准
参考WHO疗效评价标准,经治疗后积液消失,至少持续4周以上者评为痊愈;如果积液减少50%以上,并维持4周以上评为显效;如果积液减少不足50%为无效。总有效=痊愈+显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方差分析检验、χ2检验、秩和检验进行数据的比较。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胸液吸收时间和胸膜厚度比较
三组研究对象的胸液吸收时间、胸膜厚度见表1。经方差分析,C组的胸液吸收时间显著短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胸液吸收时间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之间的胸膜厚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2.2 三组有效率比较
按照WTO评价标准,三组的疗效评价结果如表2所示,经秩和检验B组的疗效优于A组,C组的疗效最好,各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2.3 三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比较
A组发生胸膜反应3例次,胸痛2例次、出血1例次;B组发生胸膜反应2例次,胸痛、出血各1例次,C组发生胸痛1例次。三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1.58%、16.00%、3.57%,经统计分析,C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P<0.05),A、C组与B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3 讨论
结核性胸腔积液应在早期正规抗结核治疗的基础上,积极抽液,及时应用皮质激素,预防感染和并发症,其中消除胸腔积液是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缩短病程的关键[3]。及时有效地抽液可迅速控制患者体温,消除患者临床中毒症状,防止和减少胸膜粘连肥厚的发生。糖皮质激素能非特异性抗感染、抗过敏,抗纤维化与抑制免疫功能,应早期与抗结核药物联合应用。基础研究证实,胸液中PAI-1/tPA平衡失调在纤维蛋白沉积中发挥了主要作用。尿激酶是一种非特异性纤溶酶原激活物,可以降解结核性胸膜炎渗出液中纤维蛋白,裂解纤维分隔,从而降低胸腔积液黏稠度,减少胸膜肥厚和粘连的发生,此外尿激酶还有调节血液循环的功能。宋建民等[4]进行了一项涉及152例合并中量以上胸腔积液的结核性胸膜炎患者的为期6年的研究,探讨不同剂量和不同疗程的尿激酶治疗包裹性结核性胸膜炎的疗效,结果推荐每日2×105 U尿激酶,疗程为10 d。本研究结果与之相一致,本研究发现使用尿激酶的C组和B组患者的胸膜厚度显著低于A组,并且C组的疗效最佳。
减少胸腔积液的方法很多,利用胸腔穿刺抽取胸腔积液,是最为经济、简单、易于推广的治疗手段[5]。但由于每次的抽液量有限,需要反复操作,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痛苦。当胸腔积液量逐渐减少时,还可能损伤肺或胸壁,导致血胸、感染、气胸等并发症[6]。很多学者报道常规抗结核治疗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患者基础上,胸腔抽液同时注入尿激酶,明显减少胸膜粘连[7,8,9],黄超文等[10]从病理活检和分子生物学角度揭示了尿激酶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将尿激酶注入构建的结核性胸膜炎大鼠的胸膜腔后,胸液的吸收大于分泌,胸液量随炎症变化而变化。尿激酶的应用恢复了胸液吸收和分泌的平衡,其中某些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改变发挥了重要作用,病理检查显示,尿激酶可以降低胸膜炎症反应程度,溶解纤维蛋白及胸膜表面微血栓。
行胸腔穿刺术患者的护理体会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4 年2 月~2015 年2 月本院呼吸内科收治的原因未明的胸腔积液患者38 例, 男23 例, 女15 例, 年龄38~82 岁, 平均年龄58 岁。均经过肺部CT检查确定为胸腔积液并且于超声定位之后进行穿刺 ( 穿刺点使用甲紫棉签在患者胸部皮肤上做好标记) 。
1. 2 护理方法
1. 2. 1 做好胸穿术前评估及指导对于穿刺部位皮肤有炎性病灶者, 及时给予更换穿刺部位。胸腔积液量少者, 胸腔穿刺应该慎重。胸腔积液的患者, 呼吸困难是最常见的症状, 多伴有胸痛和咳嗽。大量积液时心悸及呼吸困难更明显[1]。患者和家属心态多为焦急、紧张、恐惧。护理人员应该主动关心患者, 耐心解答患者及家属提出的各种问题。向患者和家属解释穿刺的目的、意义、操作步骤、术中注意事项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 协助患者做好精神心理准备、解除思想顾虑。针对不同年龄、文化素质的患者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给予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指导。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信息, 如年龄、心理、配合度、穿刺位置皮肤情况、是否晕针、呼吸困难程度。详细讲解胸穿检查的过程 ( 摆体位、麻醉、穿刺、抽液、留置管路、固定) 、疼痛程度、检查的重要性及配合注意事项。让患者和家属有所了解、放心接受检查。术前如果患者病情允许, 指导患者进行穿刺体位的练习, 以保证胸穿检查的顺利。胸腔穿刺术是一项有创性技术操作, 术前必须让患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确认 ( 即使医护人员的亲朋好友也需要签署, 避免纠纷) 。必要时备好抢救药品、物品及器械。精神异常紧张者可给予地西泮10 mg肌内注射或口服。对于出血性疾病及体质虚弱、病情危重、难于耐受者应慎用胸穿[2]。
1. 2. 2 胸穿术中的配合及指导医护人员需要双向核对胸穿患者的信息 ( 最好有患者家属在身旁, 以减少患者的紧张情绪和心理压力) , 嘱患者排空大小便, 给予心电、血压、血氧监测。帮助患者摆放合适体位, 反向坐在靠背木椅上, 前额伏在手臂上, 最大化暴露胸部和背部。不能起床者, 可半卧位, 患侧前臂置于枕部, 告知患者在穿刺操作过程中必须保持穿刺体位, 不要随意活动, 不要咳嗽、打喷嚏和深呼吸, 以免损伤胸膜和肺组织。必要时, 可以给予镇咳药。使用碘伏棉球常规消毒穿刺部位, 消毒范围直径约为15 ㎝ , 固定孔巾, 向家属强调在扶住患者的同时手不要触及孔巾。医生在确定穿刺部位的同时, 护士准备2% 利多卡因 ( 药物安瓶事先使用砂轮划好、消毒备用) , 然后协助医生麻醉、穿刺、抽液、留取标本, 抽液结束后拔除穿刺针头、覆盖无菌纱布、稍用力压迫片刻后妥善固定。整个穿刺过程必须严格遵照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避免造成胸腔感染, 也要防止空气进入胸腔。术中再次嘱托患者尽量避免咳嗽、深呼吸及转动身体。严密观察患者的脉搏、呼吸、血压、面色等反应, 以判定患者对于穿刺的耐受性。注意随时询问患者有无异常感觉, 如患者有任何不适, 应该立即减慢或停止抽吸。有2 例患者出现连续的咳嗽、头晕、面色苍白、大汗、心悸、脉速、晕厥等症状, 医生当即诊断为胸膜反应, 立即给予停止抽液, 拔除穿刺针或导管, 置于患者平卧, 密切观察血压、呼吸的变化, 立即给予吸氧、输液、对症处理, 防止患者发生休克, 患者0.5 h后症状好转、生命体征平稳, 终止胸穿操作。抽液不应该过多、过快, 诊断性抽液50~100 ml即可;减压抽液首次<800 ml、每次<1000 ml ( 以免发生胸腔内压骤然下降, 发生复张后肺水肿或循环障碍、纵隔移位等意外) , 每周抽液2~3 次, 直至胸水消失, 抽液速度要缓慢。对于脓胸患者, 每次尽量抽净。微生物学检查采用无菌试管留取标本。
1. 2. 3 胸穿术后护理及指导抽液之后有利于患者减轻毒性症状, 促使患者体温下降, 有助于被压迫的肺复张。嘱患者半卧位卧床休息静养, 减少说话和情绪波动, 保持平和心态。24 h后方可洗澡, 以免穿刺部位发生感染。嘱患者有任何不适要及时告知医护人员。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血氧变化。当抽液过多、过快时, 可发生胸腔内压力骤降, 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循环衰竭、复张性肺水肿 ( 表现为剧咳、气促、咳大量泡沫痰、双肺布满湿啰音、氧分压下降) 并发症的发生, 还要关注患者有无气胸、血胸的发生。穿刺局部若出现红肿热痛、患者体温升高等异常, 要及时通知医生, 及时处理应对。联系医疗服务中心人员尽快送检标本至病理科, 以免胸水在室温下变性、细胞自溶。
2 结果
38 例患者中, 36 例穿刺成功, 2 例发生胸膜反应。抽出血性胸腔积液20 例, 棕黄色胸腔积液14 例, 乳白色粘稠胸腔积液2 例。最后明确诊断30 例 ( 肺癌20 例、结核性胸膜炎5 例, 炎性3 例, 乳糜胸2 例) , 6 例给予纤维支气管镜代替胸腔镜的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
3 小结
目前, 胸穿技术操作早以成为综合医院呼吸内科医生的必备本领, 对于呼吸内科护士来说, 在胸穿的术前、术中、术后给予专业的护理支持, 让患者减轻了痛苦、缓解焦虑不安情绪, 保证了检查的稳定性, 促进下一步的准确治疗。在国家大力倡导培养专科护士的形势下, 护士更需要努力提高专科护理水平, 掌握专科理论体系, 及时了解专科发展动态, 与医生工作互相补充、精诚合作, 完善医疗护理技术服务, 保证医疗护理质量和安全, 提高患者和社会的满意度, 提升护理专业的价值。
综上所述, 对行胸腔穿刺术将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 可以提高患者依从性, 提高穿刺的成功率, 为进一步正确治疗奠定坚实基础。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行胸腔穿刺术患者的护理措施。方法 38例原因未明的胸腔积液患者, 通过观察分析给予患者进行术前、术中及术后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 观察其效果。结果 38例患者中, 36例穿刺成功, 2例发生胸膜反应。结论 对行胸腔穿刺术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 可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提高穿刺的成功率, 为进一步正确治疗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胸腔穿刺术,胸腔积液,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1]葛均波, 徐永健.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5:117.
胸腔穿刺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9例胸腔积液患者均经临床体检、B超及胸部CT确诊, 男性43例, 女性26例, 年龄16~82岁。其中外伤性胸腔积液27例 (39.1%) , 肺结核17例 (24.6%) , 肺炎11例 (15.9%) , 肺癌9例 (13.0%) , 其他5例 (7.2%) 。按不同穿刺方法先后行传统胸腔穿刺引流13例, 行浅静脉留置针穿刺引流47例, 行中心静脉导管穿刺引流9例。
1.2 穿刺方法
1.2.1 浅静脉留置针穿刺引流
患者取反坐位或半卧位, 术前B超定位, 常规消毒, 利多卡因局麻。取18号浅静脉留置针, 尾部接10ml注射器, 沿肋骨上缘垂直进入胸腔并抽出胸腔积液后, 固定针芯, 将留置管稍往里推, 然后拔出针芯, 迅速将三通延长管与留置针尾部相连, 将三通连接管一头接10ml注射器, 另一头接输液皮管接头 (注意:事先应先将输液皮管过滤膜捅破) , 输液皮管另一头插入地上空盐水瓶内, 胸腔积液在重力虹吸作用下将胸腔内积液引出, 每次抽液600~800ml, 抽液结束后, 拔除导管, 敷料覆盖。
1.2.2 中心静脉导管穿刺引流
患者取反坐位或半卧位, 术前B超定位, 常规消毒, 利多卡因局麻。穿刺针进入胸腔, 并送入导丝, 拔除穿刺针, 扩皮肤器扩皮后沿导丝送入中心静脉导管, 迅速抽出导丝, 导管末端接三通延长管, 将三通连接管一头接10ml注射器, 另一头接引流袋, 并固定中心静脉导管。每次可引流600~800ml, 每日引流1~2次, 如管道不通畅或堵塞, 可用少量0.9%氯化钠注射液 (生理盐水) 冲管及适当调整导管深度。
1.2.3 传统穿刺针穿刺引流
患者反坐位或半卧位, 术前B超定位, 常规消毒, 利多卡因局麻。取12号胸腔穿刺针, 先用止血钳夹住末端橡胶管, 从穿刺点沿肋骨上缘垂直缓慢进入, 当针头有突破感后, 接上50ml注射器, 由助手松开止血钳并固定穿刺针, 抽吸胸腔积液, 注射器抽满后, 助手用止血钳夹紧橡胶管, 取下注射器, 将胸腔积液注入空瓶中, 如此反复抽液。抽吸过程中, 避免患者剧烈咳嗽, 首次不超过600ml, 以后每次不超过1000ml, 抽液结束后注意患者有无胸闷、气急等症状, 并复查胸片等。
2 结果
三组穿刺方法一次性成功率均为100%。浅静脉留置针及中心静脉导管穿刺引流术后未出现气胸、血胸等并发症。传统穿刺引流法出现气胸2例 (15.4%, 2/13) , 因穿刺过程中患者剧烈咳嗽终止1例 (7.7%, 1/1 3) 。浅静脉留置针组引流管堵塞3例 (6.4%, 3/47) :2例为输液皮管过滤膜堵塞, 将过滤膜戳破后, 引流通畅;1例为引流管受折。中心静脉管组引流堵塞1例 (1/9) , 3天后堵塞, 冲管及调整引流管后, 引流仍不通畅, 拔管后发现引流管口絮状物堵塞。
3 讨论
用浅静脉留置针行胸腔穿刺抽液, 方便、快捷:穿刺成功后接输液皮管, 流速可调控, 无需反复抽液;同时因非金属针头, 避免了反复穿刺或长时间穿刺引起的肺脏穿破并发气胸;穿刺过程中不影响患者自主活动, 不受剧烈咳嗽等影响;且价格低廉, 是中心静脉导管价格的1/15。缺点:引流管长度有限, 为硬质无弹性管, 易受折而堵塞。
中心静脉导管也有上述优点, 且引流管长, 有弹性, 容易固定;但缺点是价格昂贵, 导管内径偏小, 对于脓性胸水容易发生堵塞, 长时间留置增加感染机会。
传统穿刺针通过注射器反复抽吸, 需助手配合默契, 每次只能抽50ml, 效率低, 也增加了医务人员工作量;患者需要同一体位, 操作时间长, 不能耐受, 操作过程中不能剧烈咳嗽;因金属针头, 容易戳破肺脏, 并发气胸;穿刺针包无菌有效期也短, 反复高压灭菌消毒后, 针尾橡胶管易老化, 失去弹性。
综合上述优、缺点及本文结果, 笔者认为浅静脉留置针行胸腔积液引流安全、并发症少、操作简便、患者依从性好, 费用低廉, 适合在基层医院应用。
静脉留置针在胸腔穿刺术中的应用 篇10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静脉留置针1副 (山东洁瑞生产, 22G) 、一次性手套1副、50 mL注射器1具、常规治疗盘1个 (碘伏、棉签、弯盘等) 、一次性口罩、帽子。
1.2 方法
①做好解释工作, 取得病人的配合。②病人取坐位面向椅背, 两前臂置于椅背上, 前额伏于前臂上。③常规消毒皮肤, 待干。戴无菌手套, 术者左手食指与中指固定穿刺部位的皮肤, 右手持静脉留置针针柄垂直缓慢进行穿刺, 当针锋抵抗感突然消失时, 或有液体回流入留置针内, 左手将留置针软管送入少许固定, 右手退出钢针固定。注射器针头直接与留置针肝素帽连接, 进行抽取胸腔积液或积气, 抽满后助手直接用手指横向折叠留置针软管 (软管质地柔软, 直径约2 mm, 易折叠) , 取下注射器, 将抽出物注入弯盘后再与肝素帽接上反复抽取, ④抽液或抽气完毕拔出留置针软管, 用棉签按压片刻, 以敷贴覆盖穿刺部位即可, 嘱病人静卧休息。
2 优点
①静脉留置针取材方便、费用低廉、一次性胸穿包价格近30元, 静脉留置针在20元左右, 而且少了局部浸润麻醉的费用。②静脉留置针针芯细, 1 mm左右, 痛感不明显, 术前不需以利多卡因行局部浸润麻醉, 减少了操作的繁琐及减轻了病人的痛苦。③静脉留置针穿刺毕退出了钢针, 保留的是留置软管于胸膜腔内, 不会对心肺造成医源性损伤, 可鼓励病人适当咳嗽与深吸气, 以促进肺组织膨胀, 有利于穿刺。④静脉留置针针头型号更小, 尤其适用于年老体弱、消瘦不能耐受普通胸穿术的病人。静脉留置针取代胸穿包行胸腔穿刺术, 费用低廉、操作方便, 更主要是术中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有效减轻了病人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