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黑龙江大豆(精选三篇)
拯救黑龙江大豆 篇1
2009年5月21日, 中国海关总署发布的一项的统计数据令所有关注中国粮食安全人士都深感不安。由于国家收储政策形成的“价格高地”导致廉价进口大豆数量直线上升, 2009年第一季度, 黑龙江进口大豆猛增至44.1万吨, 而一年前, 这一数字只有5156吨, 一年时间增长了85.5倍。同时, 国内油企无法承担国储高价, 陷入停产或半停产状态。进口大豆将“战火”烧到我国大豆主产区黑龙江, 不仅直接威胁世代以种植大豆为生的农户利益, 甚至可能造成基因污染, 给黑龙江大豆的原产种源及其环境带来灭顶之灾, 严重危及我国粮食安全与稳定。
进口大豆长驱直入
东北主产区进口大豆激增的大背景是国内进口大豆总量的高速增长。中国是大豆的故乡, 主产地东北更是世界上少有的适宜大豆生长的黄金地带。多年来, 大豆一直是我国在国际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的农产品。然而, 从1996年开始, 中国由大豆净出口国转变为大豆净进口国之后, 进口大豆对国内市场的蚕食便日益加重。受金融危机影响, 2008年国际粮价大幅下挫, 在2008年10月~11月短短1个月的时间里, 国内大豆现货价格从4200元/吨跌至2800元/吨。而中国农民种植大豆的成本普遍在3600元/吨左右, 大豆价格跌破生产成本, 导致豆农惜售和境外大豆加速涌入中国市场。2008年1~11月我国累计进口大豆3414万吨, 同比增加22.4%, 2009年第一季度, 大豆累计进口量为1015万吨, 同比增长30.4%。为了保护豆农利益, 国家出台了相关收储政策, 但廉价进口大豆冲击国内市场, 大大削弱了国家收储政策效果, 政策利好稀释殆尽, 市场下行压力显著, “卖豆难”再度上演。
“卖豆难”导致种植意愿下降, 大豆主产区种植面积大幅减少。据黑龙江大豆协会统计, 由于黑河、伊春、佳木斯等大豆产区, 豆农手中起码还有1/4的大豆没有售出, 即185万吨滞销大豆在广大农户手中, 今年大豆种植面积已经从去年的20万亩下降为15万亩, 下调幅度为25%。
国外转基因大豆以低价策略敲开中国市场的大门, 仰仗的是以美国为首的跨国粮商在国际大豆期货市场绝对的定价权。早在上世纪90年代, 美国粮商以“帮助穷国发展农业”为借口, 在巴西、阿根廷等南美地区大力推广转基因大豆。南美大豆生产商虽然拥有大量的土地, 却长期苦于资金不足, 美国粮商抓住时机, 以14.4%的高额年利率主动向他们提供商业贷款, 并且在巨额资金的推动下, 全面推广易于生长的转基因大豆, 一时间, 疯长于美国、巴西、阿根廷的转基因大豆迅速超过大豆发祥地中国的产量, 成为世界大豆产量最大的三个国家。由于贸易权受美国跨国粮商控制, 巴西、阿根廷等南美大豆生产商, 只能眼睁睁看着他们的大豆被低价收购, 运至美国港口, 然后美国粮商再将这些大豆以高昂的价格销售到世界各地, 其中销到中国最多。
2001年, 中国正式加入WTO。中国政府从大局出发, 在大豆等农产品贸易领域做出了仅3%的低关税等诸多让步, 为美国大豆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了机会。与此同时, 欧日韩出于对本国传统农业保护和食用安全考虑, 对转基因大豆采取坚决抵制态度, 中国成为转基因大豆的最大进口国。至此, 一种“巴西人种大豆、中国人用大豆、美国人决定转手利润”的国际大豆格局最终形成。在进口转基因大豆的冲击下, 国产大豆节节败退, 种植面积和市场份额连年萎缩, 受其牵连, 以加工本地大豆为主的油脂行业陷入生存危机, 几乎全行业陷入停产或半停产状态。
国内油企退避三舍
黑龙江大豆主产区向来以种植传统的非转基因大豆而闻名于世, 这一传统在大豆加工企业同样得到贯彻和坚持。多年以来, 业内形成一条不成文的共识, 即黑龙江省内的油脂加工企业采用的都是本地种植的非转基因大豆。然而, 随着进口大豆的大举进入, 黑龙江省油脂加工企业, 也开始感受到进口转基因大豆带来的压力。
油脂加工企业面临的压力主要来自进口低价冲击、国储高价挤压和豆农惜售短供这三个方面。目前, 黑龙江省内大豆加工企业有100多家, 其中规模以上68家。按照黑龙江省大豆协会的测算, 1.65元/斤是大豆加工企业的利润平衡点, 这个价格也是豆农的平均成本和盈亏平衡点。当进口大豆及其产品冲击市场导致价格走低时, 豆农不愿意以低于国家收储价格售出。于是, 油脂加工企业陷入两难境地:若按国储每斤1.85元的价格收购会发生亏损, 若按每斤1.65元的企业保本价又无豆可收, 企业不得不陷入停产、停购状态。
本土大豆加工企业被迫停产、停购, 扩大了豆油、豆粕供给缺口, 为廉价的进口大豆加工品提供了市场机会, 转基因豆粕、豆油趁势进入黑龙江省, 造成产品向产区倒流现象。据黑龙江省大豆协会统计, 进口转基因大豆油在黑龙江已经占有80%的市场份额, 当地产非转基因大豆油市场占有率不足20%。同样是大豆加工下游产业的饲料加工业, 也从南方大豆加工企业购入转基因豆粕, 占据黑龙江80%的市场份额。
国内外大豆价格倒挂, 政府扶持政策及措施迟迟未见出台, 一些当地油脂企业为了生存, 只得在南方沿海城市设分厂并利用进口低价大豆加工生产, 以弥补省内企业的亏损;还有一部分企业干脆已经开始转向购买进口大豆进行生产;此外, 一些食品加工行业也转而使用廉价的进口大豆。九三公司是黑龙江国有农场筹资兴建的大型油脂加工企业, 每年收购大豆200万吨, 是目前国内仅存的有能力与外资抗衡的本土企业, 被业界称为“最后的守望者”。但是, 在东北地区的5个分厂全线亏损的情况下, 九三公司也不得不在大连和天津分厂, 全部使用进口转基因大豆, 维持企业运转。要知道, 这两个厂的进口量占到全公司年加工总量的一半以上。
两难的选择, 是大豆国储价虽然保护了农民的利益, 但造成了国产非转基因大豆与进口转基因大豆的巨大差价, 为外省以进口大豆为原料的外资及外资控股企业创造了巨大的利润空间, 从而打压了黑龙江本土大豆加工业。经过前些年的市场重组, 我国大豆加工产业已基本被外资垄断, 黑龙江作为民族大豆加工业仅剩的一块净土, 外资觊觎已久, 伺机并购。有迹象表明, 一些外资巨头已经在黑龙江省开始行动, 与当地企业接触洽谈, 准备以入股、兼并或合资等形式进入黑龙江省。
显而易见, 外资一旦进入并占领黑龙江市场, 形成完全垄断, 意味着中国的大豆主产区将失去控制, 我国在这一领域的话语权将彻底丧失。因此, 应尽快采取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 调动一切反垄断工具及法律法规, 严格禁止跨国巨鳄肆意并购内资企业, 维护市场公平和竞争秩序, 使本土加工企业得到应有的保护。
将“非转基因”大旗扛到底
如今, 进口转基因大豆的不断蚕食, 使我们有理由相信, 如果不加强国产大豆及其相关产业的保护, 也许若干年后, 当我们食用各种豆制品食物时, 就要看外国人的脸色了。因此, 当务之急, 是尽快建立起国产非转基因大豆的保护机制, 鼓励农民种豆的积极性, 保证下游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和利用。
实际上, 面对国产大豆危机, 我们应当看到, 中国的非转基因大豆非但不是包袱, 而且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 不仅不能放弃, 还应加以保护和发扬。
不久前, 大连商品交易所曾组织专家进行调查, 随着国际社会对食品安全关注度的提高, 具有“非转基因”、“高蛋白”等特点的东北食用大豆在国际市场深受欢迎, 消费热度逐渐升温。国内一些先知先觉的企业已经意识到了非转基因大豆加工产业的巨大前景, 他们采用高新技术, 以东北大豆为原料, 制成大豆胚芽、天然VE、大豆甾醇、大豆异黄酮等各种高营养保健品, 销往日本、韩国和荷兰等地区, 深受当地消费者欢迎。随着市场需求量逐年扩大, 大豆加工企业对高蛋白大豆原料的需求会日益增加。
令人遗憾的是, 由于种植规模有限, 缺乏知名品牌, 东北的高蛋白大豆不仅满足现有需求力不从心, 而且议价能力低下, 往往遭受国际购货商的压价, 利润十分有限。因此, 应千方百计鼓励国产大豆走规模化、品牌化道路, 加快非转基因大豆生产出口基地建设, 确立非转基因大豆品种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地位, 重新夺回国产大豆的定价权。
我国大豆生产目前的状况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户生产。应引导小农户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 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 致力于提高大豆的生产率, 促进规模化种植, 降低大豆生产的成本。
其次, 应加大对大豆主产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投入, 提高大豆的补贴标准和范围。建立高蛋白优质大豆生产基地, 稳定种植面积, 加大大型农机补贴、提高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入。
再次, 大豆产业是个系统工程, 油脂加工企业是大豆产业的龙头, 如果油脂企业在与外资企业竞争中失利, 会给整个大豆产业带来不可挽回的后果。因此, 要把大豆加工业作为一个重要产业来抓, 依靠科技创新提高深加工能力, 延伸产业链条, 增强大豆加工企业的竞争力。国家应出台税收优惠政策, 减轻大豆加工龙头企业税收负担, 在仓储、周转、加工等诸多环节为其提供方便条件。
两难的选择, 是大豆国储价虽然保护了农民的利益, 但造成了国产非转基因大豆与进口转基因大豆的巨大差价, 为外省以进口大豆为原料的外资及外资控股企业创造了巨大的利润空间, 从而打压了黑龙江本土大豆加工业。
黑龙江大豆高产栽培技术分析 篇2
一、种植技术的更新
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大豆生产基地,在全国众多大豆生产基地中种植面积一直名列前茅。近些年来,因为种植玉米和水稻的收益要远远超过于种植大豆的收益,所以农民种植大豆的面积一直属于下降趋势。在生产初期,由于受到生产规模和生产水平偏低的限制,再加上引进了进口大豆,大豆的生产收益一直属于下滑状态。针对大豆当前的生产状态,应当选用一种合理的方案来维护非进口转基因大豆的种植面积,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提高生产质量。试验者通过多年研究,黑龙江省研究出一种名叫大豆窄行密植高产栽培技术,这是一种新型的种植技术。这种新型技术在以往种植技术的基础上做出了改善,对选取品种方面进一步进行了规范,进使黑龙江大豆的总体经济收益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这种高科技的种植技术不同于传统种植,省去了传统技术没有必要的环节,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提升了生产效率。
二、选茬与整地
(一)选茬
在种植大豆的过程中,要针对大豆的特征全方面的对其作出相应的地域选择。结合以往种植过玉米稻田等农作物的地域,以此作为最佳种植大豆地域。种植过程需要实行三年以上不同农作物的耕种,确保选择地域的土地满足大豆生长的必要条件。
(二)整地
在整地的过程当中,要注意土壤的深浅,以应对土壤较深的土地进行重点更重,做到深浅交替的整地方法。在种植大豆之前,首先要对土壤进行25至35cm左右的深度翻滚,这种方法称作为深松,深松处理主要是为了打破土壤与地面之间的犁地层。随后要对土壤进行深度大约在15至25左右的浮秋平翻,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去除大块不易分散的土壤。然后再利用翻耙耕地的方法,使土壤变得松散。随后,再进行大豆进行处理,垄长不能少于50m长,垄长之间的直线误差不能大于5cm,而垄距差不能大于2 cm,垄沟到垄台之间的距离最少需要17 cm。还可以使用高科技的机械设备对土壤进行松散处理,从而保证土地足够肥沃,进而满足种植大豆的优良环境。
旱地则要采取抢墒整地的方法,对土壤连续施行翻耙起压作业。其次可以采用引墒播种的方法,对干旱地段进行严格控制,且利用高科技机械设备对其播种,可以保证大豆处于最好的播种状态,同时减少了播种的周期。如果土壤本身状态较好但是地表环境较差,则需先粉再垄干土,然后对其进行播种,保证种子的潮湿程度。接下来提墒供水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提墒供水针对旱情来调整强度变化,满足播种的状态。
三、选种与处理
(一)选种子
针对黑龙江省的土壤环境和相应气候,应当选取能够忍受低温发芽率高的种子,种子的纯度应达到99%,这样才能保证胚的完整程度为之后的高度产业做铺垫。
(二)处理
首先要对种子惊醒除瘪与去病粒的处理,完成对种子初步的选取之后,需要将种子在太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在消灭细菌的同时提高种子的发芽率,也降低了发虫的几率。此外,光合作用应当选择地势较平地域,保证通风顺畅,阳光充足,隔一段时间要对种子进行相应的翻滚,避免阳光太强烧坏种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撒上农药,避免发生虫害。
四、科学有效施肥
(一)施有机肥
在大豆的生长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养料来培育,而大豆应适量施加有机肥。和化肥相比,有机肥的营养更加丰富,肥料的效力也比较长。施加有机肥可以使土壤增强蓄水与保墒能力,不仅可以改善土壤团粒的结构,还可以满足大豆发育后期对养分的大力需求。除此之外,可以适度的施加腐熟有机肥,可以溶解一些不易分解的养肥,进一步可以大幅度的提升土壤的肥力。
(二)配施化肥
化肥虽然营养成分高,施肥的效果明显,能够促进大豆的生产速率。但是如果化肥的使用不科学的话,会使播种的种子出现死亡的现象。因此可见,化肥应该遵循科学施肥规则进行合理使用,与其他的肥料搭配使用,这样才能产生最高效的成果。如果对大豆施加化肥,应控制施肥周期,最理想的施肥周期为三个周期,施肥总量需严格控制在55%到60%、20%到%
25、25%到30%。此外,还应对肥料的量严格的把控,氮肥的总量应该高于磷肥的总量,钾肥的总量应低于磷肥的总量。在大豆的生产过程中,除了有机肥与化肥的施用总量外,还需将氮肥与磷肥相结合,从而促进大豆更快更好的发育。如果氮肥使用含量超标的话,会出现倒伏和花荚脱落等现象,从而达不到理想的施肥效果。
五、防治病害
在大豆生产的过程中,合理的对病害虫害做出针对性预防也是至关重要的,这样可以高效的提高大豆的生?a效率。经研究表明,有两种病害在种植大豆的过程中常常发生,这两种病害分别是根腐病和大豆灰斑病。目前通过审定的种子,灰斑病发生的概率可以几乎没有。在进行防治时,可以选择浓度为50%的多菌灵和一定量的种子进行拌种,一次来保证大豆的良好发育。
总而言之,黑龙江省作为大豆重要生产基地,只有通过高效的方法增加的大豆产量并采用新型的技术,才能使黑龙江大豆的发展取得良好的成果。
如何拯救国产大豆? 篇3
分析原因
刘登高 (中国大豆产业协会副会长) :由于我国农户之间缺乏互相协作、产品规格不统一、品种混杂、批量小, 在市场上失去讨价还价的权利。而在大豆加工上, 企业采用孤军奋战的传统模式, 相互之间存在恶性竞争。这使国际粮商有了在国内扩张的机会, 导致中国大豆的生产者、加工企业、消费者丧失了对大豆商品的选择权和话语权。
冯晓 (国家大豆工程中心主任) :国产大豆的发展表面上看是受进口大豆的影响, 实际上是国产大豆产业没有形成自己的价格体系。国内大豆的优势没有在市场上得到认同, 混淆了进口大豆与国产大豆在种质资源和品质上的本质区别, 没有形成转基因与非转基因的大豆及制品市场价格体系。
朱祯 (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 :由于转基因技术迟迟未能推广, 由大豆纯出口国沦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
王小语 (黑龙江大豆协会副秘书长) :市场公认国产大豆供不应求, 但奇怪的是, 一边是国产大豆卖不出去, 要靠国储收购, 一边却是进口大豆大幅增加。这种“冰火两重天”局面的出现是大豆进口依存度过高所致。过高的对外依存度导致国内大豆产业链从原料开始便受制于外资, 失去了话语权。
张磊 (宏源期货豆类期货分析师) :这是全球化的必然结果。ADM、邦基、嘉吉、路易达孚等4大粮商基本控制全球大豆贸易环节, 他们通过仓储、物流来获取利润, 而通过套期保值规避大豆价格的系统性风险。国内厂商仅仅是全球大豆产业链的一个环节, 而且是很弱小的一个环节, 不可能有定价权。
寻求出路
冯晓 (国家大豆工程中心主任) :应对补贴政策进行科学制定。针对农民的补贴以良种为主, 而非产量。针对企业补贴, 要根据国际市场价格走势, 体现动态灵活性和时效性, 当国际价格低于国内价格时, 自动启动补贴机制, 同时区分不同企业的政策需求实行个补。种植补贴以稳定大豆播种面积为目的;加工补贴以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为目的;补贴能够加工获利并且其加工制成品能够被市场认可的企业, 持续不断扶植至非转基因产品市场基本形成, 最终达到通过市场竞争手段使资源得到有效配置的目的。
刘兆福 (中国大豆网总编) :保障种植面积, 最重要的是要合理引导价格, 使国内玉米与大豆的比价恢复至合理水平, 以提高农民种植大豆的积极性, 防止国产大豆价格大幅波动。
林敏 (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 :选择和发展转基因技术是大势所趋, 在转基因这个战略高技术领域, 谁发展慢就会落后, 落后就要挨打。
宋胜斌 (黑龙江龙江福粮油有限公司董事长) :我们希望国家将目前的收储政策做适当调整, 把对农民的保护和补贴转变到种植环节, 让农民感到种一亩大豆与种一亩玉米没差别, 这有助于提高农民种豆的积极性。待秋收后, 在没有国储定价的情况下, 大豆价格完全由市场而定。既能保护农民的利益, 也有利于大豆企业。
刘忠堂 (黑龙江省农科院总农艺师) :补贴资金应该用在大豆整个产业链上, 而不是其中的某一个环节, 国家应该把粮油、外贸和大企业等环节都联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