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当代油画中的禅性研究

关键词: 禅宗 领悟 精简 传统

禅宗作为汉化的佛教,精简了佛教教义,融合了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禅宗这种对生命的领悟和对心内的修行,使其往更加深沉和更加本质的方向走。禅宗吸收中国传统老庄思想,铃木大拙甚至认为禅宗才是真正继承了道家思想的衣钵。由于禅宗主张心内修持而不注重表面的坐禅等形式,故而禅宗对中国的文学、艺术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通过日常生活感悟世界同时进行心内的修行往往让人的意象思维特别的丰富和活跃,这间接形成了中国传统文人画和禅画的空寂、萧索、悠然、豁达。此处要谈到的禅性不是禅宗的宗教部分,而是禅宗哲学方面的内容与衡阳当代油画的联系。而衡阳作为湖南地区以禅宗与道教二家闻名全国的地区,衡阳的绘画面貌也因种种原因在整个湖南地区可说是十分迥异。

衡阳地区的禅宗传统非常悠久,而受禅宗影响的传统中国绘画如禅画、写意山水、花鸟画是衡阳地区传统绘画的主要面目。如元四家之一的文征明,其后的释仲仁、彭玉麟、萧俊贤、冯臼、符铸、陈少梅、钟增亚都是以写意为主要表现语言。因而,此地区对写意、抽象、纯粹的艺术表现形式有着天然的亲和力,颇有南人北风的味道。因为在湖南人里面,湘北人比湘南人柔和内敛,湘南人比湘北人刚烈。更因湘北地势平缓低洼,而湘南山多,故而形成了如衡阳人大山一般的性格,果敢坚毅、追求力量与权利,也有一种很强的斗争精神。故而,当今的衡阳人画画也如这性格,受不了小家子气、死板、拘谨的画法,而喜欢如梵高、贾科梅蒂、基弗、卢奥这样的表现性、精神性艺术家。

与北京这样的艺术文化中心相比,衡阳的艺术家可以说的少了一种“”潮流感”,若是放在古代,也许还有可能会形成相对闭塞而守旧的风格,而在当下这样的信息社会,这里却更似画家可以静下心来思考的乐土。与当代艺术的大潮流不同,衡阳的许多重要画家极少做装置或行为艺术,也不愿把西方油画理念和技法照搬过来,而是试图回归绘画性和文人性,甚或禅性。其中除了作为中国当代最有国际影响力之一的油画家张方白先生,还有孟宪文、谭亚平、彭飞等诸多优秀油画家。

用艺术家本人的话来说,张方白的《鹰》系列作品始于他对力量的渴望,而力量是他的个性本能所渴望的。60年代生于湖南的张方白自小有一种很强的英雄主义,这既是时代的印记,也是血液里流淌的东西。他很早就接触到绘画,他用草纸和毛笔画速写,因而对线条的力量他有着本能的感受。1981年作品《茶馆》和1987年作品《下井》用色大胆而笔触松动有力,很明显,此时的他深受卢奥的影响。粗犷的线条,猛烈的色彩,卢奥作品中的力量与他此时所要的表达方式相契合,但是作品又留有他在中国美术学院游学时受苏派影响的痕迹。1986年的风景画《小巷》、《古城》则可以看到更加明显的联系。1988年的《红色五零》和1989年的《四月飞雪》两次观念艺术作品反映了他进入中央美术学院以后急于突破之前的艺术表现形式所做的尝试,但顺潮流的后现代艺术形式终究不是他想要的,他想要回到架上。1990年的《女人体写生》可以看到他的线条开始发生转变,变得更加厚重、灵活而富有变化。同年的《空鸣》系列也是在中央美术学院学习时所做的创作,此作品的表现形式上带有很大的实验性,而不同于以往的架上绘画作品。1991年的《实在》系列作品可以说是基于在央美这几年学习、实验而走得最远的一步。卢奥的色彩消失得无影无踪,画面的形式变得简约,大量的白色、灰色以及黑色线条,唯一保留的是边缘线的处理方式——留出部分底色,而这也是他之后的作品表现力度和厚度的方式之一。类似这样的表现方式在范宽的作品中多有运用。不同的是,范宽几乎留的是底白,而张方白却是反复在画面上推敲,多次多层所形成的厚重感,看似简单,却极为厚重。

1992年张方白回到湖南衡阳老家。两年间,他在衡阳师范学院任教,并读《道德经》,研究老庄思想。他自己回忆到这段时间,也认为回去是一个正确的选择。经过两年的沉潜,自小南岳禅宗和老庄思想对他潜移默化的影响让他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转变。作品的精神气质已经不由自主的向东方审美靠拢。小地方或许信息不够通畅、条件不够优越,却可以让一颗迷茫而热忱的心找到正确的方向。

两年的回乡生活之后,张方白又选择了来到天津美术学院任教。从这个时候开始,“鹰”作为他最重要的表现题材之一,成为了他的艺术精神的依托和他思想的载体。《鹰1号》、《鹰3号》等作品以惊人的气势展现在我们面前。如果说这些作品还带有很强的政治性表现性,像一个卫道者扛起大旗宣扬政治主张,那么1996年的作品《无题》则可以视为张方白走向内心的最为优秀和成功的作品之一。红色的线条和大拇指不见了,具象的鹰的形象不见了。这张作品看起来似鹰又似陶罐,更似一佝偻老僧,让人想起禅画大师梁楷的《泼墨仙人图》。连莱纳特.乌特斯特伦也认为张方白跟范宽、梁楷有相似之处。而作品的名称《无题》又从侧面反映了他在创作这张作品时的心迹不同于前面其它作品。这是长期以来对人生对艺术理解的一种顿悟,是一种潜意识的表现冲动,不为名不为利,返璞归真,进入了禅宗的“看山又是山”。鹰还是鹰,但已不是之前所画的标本,也不是天上所飞之鹰,而是画家自己的“心”,心化而为鹰。他籍由此找到了“众妙之门”,找到了真正属于他的绘画之道。

作品《不倒的鹰之一》即是在这种状态之下更往前一步的作品。似乎化为山,又化而为云,这辗转腾挪的鹰不正是庄子《逍遥游》”中的鲲吗?在绘画上从《鹰》开始的顿悟之后,2010年他的南方风景写生作品印证了他所达到的境界。当今我国许多“名家”,一旦找到代表自己的艺术符号,换成表现别的题材别的表现方式,就变得无人认可、无人识得。这固然与当下的国人艺术素养有关,但根本上还是画家的思想境界还不够高,技进乎道,止步不前只能是井底之蛙而成不了大鹏。张方白的禅性在作品上还表现在一种《鹰》涅槃重生的悲剧性色彩。故乡的文化给予他坚忍不拔、雄浑力量的内在品质,也是他艺术生涯的力量根源。

而另外几位优秀的衡阳油画家也与禅宗和道家结下不解之缘。如彭飞,他的作品有着具象表现的底蕴。在他的作品中,他一直在试图保存属于油画的味道,却同时又大量运用非常现代的表现语言。不同于同时代的大多数表现型的画家,他更加主张回到绘画之美,观念与技巧要并存,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在他看来,当下有很多的作品过于强调观念性而丢失了绘画性。在他早期的作品里面,有很多的大胆的形式感的尝试和色彩的撞击。

而吃素参佛、研究哲学的生活又使得他心境高广,平淡悠远,似逃脱六道轮回般,又犹如庄子思想中的“丧我”、坐忘“。在此时,他画画不再像之前那样表现出对自己想法和感受的强烈表达,西方现代艺术的个人主义在此消失。

衡阳的许多画家不约而同的领悟到,中国的艺术家走西方艺术家的道路是没有任何出路的。西方的激、革命性思想走下去只是一个又一个的死胡同。而东方哲学的“永恒”才是艺术家们真正的归宿。

摘要:<正>禅宗作为汉化的佛教,精简了佛教教义,融合了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禅宗这种对生命的领悟和对心内的修行,使其往更加深沉和更加本质的方向走。禅宗吸收中国传统老庄思想,铃木大拙甚至认为禅宗才是真正继承了道家思想的衣钵。由于禅宗主张心内修持而不注重表面的坐禅等形式,故而禅宗对中国的文学、艺术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通过日常生活感悟世界同时进行心内的修行往往让人的意象思维特别的丰富和活跃,这间接形成了中国传统文人画和禅画的空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电力调度运行计算机技术论文 下一篇:机械安全风险评定策略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