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病人营养不良与营养支持

关键词: 营养状况 研究课题 肝硬化 治疗

肝硬化病人的营养不良状况较为普遍, 如何通过营养支持转变营养状况进而起到临床治疗的作用是目前临床医学的重要研究课题。该研究针对早期肝硬化治疗情况, 选取2010年5月—2013年5月在该院门诊及住院的早期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 进行了肝硬化病人的营养不良状况以及营养支持转变营养状况, 抓捕疗效的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门诊及住院的早期肝硬化患者70例做为研究对象, 患者中男40例, 女30例, 年龄在37~69岁, 平均年龄 (47.21±1.68) 岁。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 采用营养支持治疗, 共35例, 男20例, 女15例, 年龄在37~68岁之间, 平均年龄 (46.07±1.60) 岁。对照组, 采用常规肝硬化治疗, 共35例, 男20例, 女15例, 年龄在37~69岁之间, 平均年龄 (47.35±0.75) 岁。

1.2 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了常规的肝硬化患者治疗方案。采用核苷类药物治疗, 恩替卡韦1次/d, 10 mg/次, 并配合中药调理。

1.2.2治疗组

治疗组在进行对照组的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了全面的营养不良监控和营养支持治疗。①营养不良监控。每周均进行营养指标测定。②营养支持治疗。专业医生制定饮食标准。保证饮食平衡, 食物中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保持相应比例。③心理调整。心理辅导配合饮食医疗。④营养介入治疗。静脉输注相同热量的营养液1 000 m L, 蛋白质用支链氨基酸, 与能全力中蛋白含量相同, 脂类选用中长链脂肪乳, 糖脂能量比为3∶2。

1.3 观察指标及测定方法

该研究过程中两组患者的观察指标和评定指标是进行营养前及营养后第7、10天清晨分别采集空腹静脉血10 m L。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别测定血清谷丙转氨酶 (ALT) 、谷草转氨酶 (AST) 、总胆红素 (TB) 的含量;采用特定蛋白分析仪 (BNPro Spec) 以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转铁蛋白 (TRF) 、前清蛋白 (PAB) 。

1.4 随访

该研究的全部患者均进行了随访, 随访时间为3~5个月, 平均随访时间为 (4.30±1.17) 个月。

1.5 统计方法

该研究采用SPSS14.4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肝功能变化情况

治疗前后, 治疗组的ALT、AST、TB的变化情况较明显, 治疗组的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营养指标变化情况

治疗后, 治疗组TRF、PAB的指标情况明显好转, TRF的值是 (35.01±5.0) ;PAB的值是 (123.04±5.0) , 已经完全接近正常值。而且治疗组的营养指标变化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通过该次结果的研究可以发现:①肝硬化病人营养不良的影响。肝脏是人体内蛋白质、脂类以及糖代谢的主要器官, 肝脏的病变会造成机体代谢的异常, 当患者发生肝硬化时, 易造成蛋白质、糖类、脂类以及能量代谢的异常[1], 进一步导致营养不良的发生。造成营养不良的主要原因有:摄入的减少、代谢的增加、饮食的限制、肠道吸收的异常、丢失过多等。患者发生营养不良的几率同患者肝硬化的程度呈正比[2]。肝硬化患者发生营养不良的类型通常分3种, 即蛋白质营养不良 (PM) ,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PEM) 以及混合型的营养不良。其中最常见的是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PEM) 。有学者认为血清蛋白水平是判断营养不良的可靠指标之一, 同时也是反应肝硬化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随着肝硬化程度的加重, 肝脏合成蛋白的能力下降, 患者不仅蛋白质营养不良发生率逐渐升高, 营养不良程度也有加重趋势[3]。血清蛋白水平对蛋白质营养不良的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且对肝硬化患者临床营养治疗有现实的指导意义[4]。该研究过程中选择的评价标准是经过细致地思考, 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以及转铁蛋白 (TRF) 是肝脏合成的主要蛋白质, 但因肝硬化患者往往额外补充人血白蛋白且可能存在蛋白丢失增多, 故白蛋白对营养状态的评价不如TRF敏感准确。总之, 肝硬化病人存在营养不良危险, 因此应接受营养监测并形成一套营养监控计划。②肝硬化病人的营养支持。目前, 国内外各界的研究在肯定了营养支持对肝硬化患者的积极作用的同时, 在营养支持的具体方法和选择上还存在着争议, 而且目前国内也缺少肝病患者营养支持的指南, 因此肝硬化低蛋白血症的营养支持有许多问题目前尚处于探索的阶段, 各学者也正通过研究努力探索正确的道路。该研究采用营养支持的治疗组的恢复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 这说明营养支持对于肝硬化的早期治疗恢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相当一部分肝硬化病人存在蛋白质或能量营养不良, 而营养不良与肝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合理、有效的营养支持将有助于改善肝硬化病人的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 提高病人对各项治疗的耐受力, 可望获得较为理想的临床预后和生活质量, 甚至延长生存时间[5]。

关于肝硬化营养供应治疗的研究, 军医进修大学李雪梅的《肝硬化营养不良研究》指出:肝硬化病人营养不良的发生率较高, 以蛋白质热量营养不良为主。在治疗中, 营养支持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并且应选择恰当的营养物质。作者对肝硬化营养不良的发生原因、恰当的热氮比以及肠内肠外营养物质的供应作一综述, 目的在于提高医师对此类病人营养不良发生的认知程度, 从而提高临床全面营养支持的力度, 达到改善病人近期及远期的预后。这些研究内容对肝硬化的营养控制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但是缺乏对营养控制与非营养控制的对比分析, 该研究的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设计弥补了营养控制对治疗影响的对比分析空白。

摘要:目的 研究如何通过营养支持转变营养状况进而起到临床治疗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0年5月—2013年5月在该院门诊及住院的早期肝硬化患者70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做为研究对象。结果 治疗后, 治疗组TRF、PAB的指标情况明显好转, TRF的值是 (35.01±5.0) ;PAB的值是 (123.04±5.0) , 已经完全接近正常值。而且治疗组的营养指标变化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营养支持对于肝硬化的早期治疗恢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肝硬化,营养不良,营养支持

参考文献

[1] 缪明永.氨基酸代谢与临床[J].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 2008, 2 (2) :45-48.

[2] 王钊, 蒋明德, 张勇, 等.重组人生长激素联合支链氨基酸治疗肝硬化低蛋白血症的临床观察[J].四川医学, 2010, 3 (11) :299-300.

[3] 晏堃.肝硬化患者的营养评估及营养支持[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 21 (6) :675-677.

[4] 孟庆华, 李玉贤.126例乙肝肝硬化患者营养状况评价[J].中国临床营养杂志, 2008, 16 (4) :233-237

[5] 张宝凤.营养治疗对肝硬化患者预后的疗效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1 (6) :211-212.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家庭营养 下一篇: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