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红楼梦》中人名隐喻的翻译研究(精选7篇)
篇1:《红楼梦》中人名隐喻的翻译研究
1 人名的重要价值
1) 人名的文化内涵
人名作为文化载体的重要形式, 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与丰富的文化内涵。人名的语源十分广泛, 所涉及的典故也居多, 文化容量比较庞大, 且变化多端, 针对人名文化与人名翻译的研究具有至关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都比较重视“起名”, 在我国春秋时期, 学者孔子就极其强调“名”, 比较著名的学说有“名不正则言不顺, 言不顺则事不成”等。尽管孔子所指的多是名分、名义, 但发展至后世, 人们对名字、名称等也极为重视。[1]
2)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名称
文学, 从本质上讲也是“人学”。文学作品创作向来以“人物”描写为中心, 即通过人物刻画对社会现实进行反映。一般情况下, 为更加深刻地描绘出人物的性格, 暗示人物的经历、命运与结局等, 作者总会小心谨慎地为故事人物择取名字, 而绝非信手杜撰或随心所欲。从某种程度上讲, 文本分析或者叙事分析通常会遵循一个基本原则, 即选择人名就是塑造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手法, 每一个人名都具有展现人物个性、活力以及命运的功能。如狄更斯在作品《大卫科波菲尔》中, 将主人公继父的名字取名为“杀人石 (Murdstone) ”, 这一名字在衬托人物的形象与个性方面起到了画龙点睛的功能;还有萨克雷在小说《名利场》中, 将两位性格完全相反的女性取名为“Amelia”, 意思是勤劳, 这名女性为人善良, 且十分勤劳, 而另一名女性“Sharp”, 意思是尖刻, 而其在作品中的形象也是以自私狡诈为主。著名学者尼科诺夫就曾说过, 越是有名的大师, 在为作品中的人物选择名字时越是谨慎。
3) 《红楼梦》中人名的意义
《红楼梦》中的人物数量达数百人之多, 给这么多的人物角色起名字, 其实并不是一件特别棘手的事情, 但要想为这么多人物选取有内涵、有特色的名字却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的人物命名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人名隐喻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这些具有象征含义的人名通常都是采用谐音进行命名, 即将名与姓隐埋于音, 实现音与义的结合。如作品中的甄士隐, 谐音“真事隐”, 意思是将真正的事情隐去;贾雨村, 谐音“假语存”, 意思是用假语村言编纂出一段故事情节等。第二类是人名预示着人物的命运与结局。这类名字往往暗示出了作者对故事中人物悲剧命运的哀叹之情, 如贾府中的元春、迎春、探春与惜春这四名女性的名字, 采用了藏头双关的艺术手法, 连起来读的谐音即为“原应叹息”。第三类是人名暗示人物的个性与形象。曹雪芹也常用人物名字对人物的形象与个性进行暗示性的介绍。[2]同时, 透过这些人物的名字, 还可以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这些人物的基本态度等, 如作品中的贾敬, 其谐音即为“假经”或“假敬”, 暗示出了这位人物不问世事的心理状态;还有贾赦, 谐音为“假色”, 暗示出了其苟活且好色的个性特征。等。由此可以看出, 人名在《红楼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与价值。
2《红楼梦》的人名特点
《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堪称中国古典文学巅峰之作, 是集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于一身的文学宝库。要想深刻理解这一文学佳作的精髓, 首先就必须领会作者对人物命名的技巧和特点, 了解每一个名字背后的深层含义。小说中人物名字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借助谐音命名
比较明显的是作者对谐音的借用, 有些谐音直接点明主题。比如, 《红楼梦》提纲挈领式的人物——贾雨村的谐音“假语村”, 作者以“假语村言”提醒读者, 有统领全文的作用;甄士隐的谐音“真事隐”, 指事情的真相被隐藏。有些人名的谐音暗示了人物的命运, 比如英莲的谐音“应怜”, 表达了这一人物值得被人同情的含义;甄家的丫环娇杏的谐音“侥幸”, 有幸运之意。
2) 以趣闻轶事命名
比较典型的便是贾宝玉这个名字的由来。因其衔玉而生, 一出生下来口里就口含通灵宝玉, 上面还刻了字:莫失莫忘, 仙寿恒昌。贾家因此认为他是上天恩赐的孩子, 能够光宗耀祖。
3) 以珠宝玉石命名
人名不只是一种称谓符号, 其还具有反映人物身份、背景、地位、个性、愿景以及爱好等功能。[3]《红楼梦》中的几个大家族, 其自然希望自己家族的人丁兴旺、财源广进等, 因而有不少人物都被用金玉进行命名。如宝玉、宝钗、贾珍、贾珠、珍珠、琥珀等。
3 英译本《红楼梦》的人名翻译艺术
《红楼梦》数以百计的人物形象以及他们庞大且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 即使是国人也常常会受到疑惑, 更何况是对中华文化不太了解的外国读者。当前社会上流传较为广泛的两份全译版本分别是霍克斯的The Story of the S tone和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两个版本各有千秋, 都是将《红楼梦》推向世界的有力之作。
1) 音译法
汉语人名翻译目前最常用的翻译方法就是音译法, 杨宪益夫妇译本和霍克斯译本在主要人物方面大部分采用这种方法。在细节上, 有些微妙差异。杨译本常常采用韦氏音标音译, 例:甄士隐译为Chen Shih-yin, 贾雨村译为Chia Yu-tsun, 贾宝玉译为Chia Pao-yu, 林黛玉译为Lin Tai-yu。这种翻译更加符合英语常用的发音习惯, 对于外国读者来说接受度更高;霍译本较多时候采用汉语拼音, 例:甄士隐译为Zhen Shiyin, 贾雨村译为Jia Yucun, 贾宝玉译为Jia Baoyu, 林黛玉译为Lin Dai⁃yu。这种翻译方法在很大程度上了保留了原著中的原汁原味, 对于外国读者来说更加容易了解到最真实的中国文化。然而, 《红楼梦》并非是一部普通的文学作品, 曹雪芹在给人物命名时可是花费了一番功夫的。如果单纯地将贾雨村、甄士隐按照上面的音译法翻译出来的话, 那么读者便很难从本质上理解曹雪芹“假语村, 真事隐”的深层次内涵了, 所以这两个译本都在译文后面加了特别的标注, 是为音译加注释说明。[4]比如, 杨译本的甄士隐, 后面加了Homophone for true facts concealed这样的标注。这种翻译方法虽然将原文中深藏的内涵明确地给予解释说明, 不过从一个外国人的角度来说, 他们读Chen Shih-yin (Homophone for true facts concealed) 和我们国人读甄士隐 (真事隐) 还是存在一定差别的。
2) 意译法
霍克斯译本在翻译人名上还采用了意译法, 是译者将自己对小说的理解与领悟和原作者本身的人物命名用意结合起来, 从而另外选择了一个译名, 句子结构也有可能做较大的调整。霍克斯将这种译法大多用在奴仆和丫鬟的名字上, 很大程度上是源于贾府的奴仆和丫鬟的名字都有着属于自身的、深层次的寓意, 并不同于主要人物的起名思路。霍克斯译本非常巧妙地将鸳鸯译为Faithful, 给人一种人如其名的想法, 充分地揭露了贾母身边这个丫鬟的性格特征:对贾母无比忠诚, 誓死不嫁。这样看来译文似乎别有一番滋味。将甄家丫鬟娇杏翻译为Lucky, 同样暗示了人物的命运。另将晴雯翻译为Skybright、袭人翻译为Aronma、平儿翻译为Patience, 这种翻译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外国读者可细细品味其翻译之妙, 耐人寻味。另外, 就是对外号的意译法, 外号也是人物的名字, 也可直接用于人物的名称呼唤。外号之类的人物名字主要是为了表达意义, 简而言之, 其首要功能就是传情达意。[5]采用意译法对《红楼梦》中人物的外号、别号、小名、绰号、昵称、艺名等进行翻译, 不仅能够更为精准地表达其含义, 而且可以使译作与原著在功能上达到对等。如《红楼梦》中的二姑娘又有诨名“二木头”, 三姑娘则有“玫瑰花”这一诨名, 杨宪益译本将“二木头”与“玫瑰花”分别以为Dumbbell与Rose, 这种意译法能够更加准确到位的表达出原文的真实寓意。
3) 注释法
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巨大差异, 使得目标语读者很难像源语读者那样, 准确无误地领悟到人名背后所隐藏的特殊含义。或许会有部分优秀的翻译者能够化用莎翁或者乔叟名著中的代表性人物名称, 但依然无法彻底避免译作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原本中人物个性与命运的艺术性描写。基于这种情况, 杨宪益在译文中使用了拼音法, 但由于《红楼梦》中的“人名文化”太过重要, 因而想要真正译好原著, 就必须要对原著中的人名所隐含的文化内涵进行诠释或备注。这是因为寥寥数语根本无法完全阐释出其内在含义, 添加注释是极为关键的手段。而采用注释法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注释不受次数与句长的限制, 因此可以更好地填补意译与直译的不足;另一个则是注释法不会干扰到原文的完整性与结构性。根据注释法的这些特征可以得出, 所有的人物名称都能够通过注释得到妥善与准确的翻译。[6]
4) 其他翻译法
《红楼梦》的英译本还应用了拉丁语、法语等其他翻译语言形式进行翻译。法语对英语使用国家并不陌生, 即便是在现代英语中依然能够寻找到法语的影子或足迹, 因此, 在读到一些常见或常用的法语词汇时, 英语语言阅读者并不会感到吃力。尤其是法语用阳性与阴性之分, 用法语进行命名能够一眼分辨出男性与女性的名字。其中, 用法语词汇对人名进行翻译, 还可以更为突出地彰显出女戏子们的特征与身份。比如, 珠宝类的人名“宝官”, 用法语翻译则是“trésor”, 即对应英文词汇“treasure”。这类人名用法语进行翻译不但可以更好的表达出原文的意思, 而且能够让英文读者毫不费力的猜测出其含义。[7]另外, 作品中有许多具有神话色彩的人物形象, 有道士、尼姑、和尚、神仙等。译者在翻译这类人名时, 首先要考虑的是人物姓名中所包含的特殊含义。译者应该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最大化地表现出原著对神鬼之力的刻画。杨宪益译本中, 将“渺渺真人”译为the Taoist of Boundless Time、“茫茫大士”译为the Buddhist of Infinite Space, 一方面说明了这两位仙人和天地同寿命、不可侵犯的尊贵身份, 另一方面生动形象地呈现了其法力无边、能够代言浩瀚的时间和空间的蕴意。
中国传统的姓名文化有着自身独特的特点, 如何理解《红楼梦》中的人物姓名也是一门学问, 它在小说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 翻译作品的成功与否与人物姓名的翻译方法密切相关。如果人物姓名翻译不得体, 势必给传统文化传递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通过前文对于《红楼梦》这部文学佳作本身命名之妙的品鉴, 在分析杨译本和霍译本对人名的处理, 我们得知译者在进行人名翻译时并没有固定的章法, 也不需要统一的模式。不管是音译、音译加注、意译, 或者是一些特殊译法, 都需要译者依据具体的文体, 按照修辞和作品传达内容的需要, 借助灵活多变的处理方法, 加上自身对作品的领悟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去把握, 巧妙运用语言, 理清思路, 便能拿出一部上好的译作。
参考文献
[1]师杰.论《红楼梦》英译本人名翻译策略[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2) .
[2]苏涣.浅谈《红楼梦》英译本中的人名翻译[J].中等职业教育·教育随笔, 2011 (5) .
[3]梅傲雪.浅析霍克斯对《红楼梦》中人名的翻译[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0 (2) .
[4]傅煊翔.生态翻译视角下的汉语典籍人名翻译研究——以《红楼梦》翻译为例[J].英语教师, 2016 (05) .
[5]李田心.《红楼梦》人名翻译探微——人名的功能与尤金.奈达的“功能相当”翻译理论[J].西昌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03) .
[6]肖家燕, 庞继贤.文学语境与人名隐喻的翻译研究——基于《红楼梦》英译文的个案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7 (05) .
篇2:《红楼梦》中人名隐喻的英译研究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命名是一种创作艺术。在文学创作中,塑造人物有多种方法,给人物取名则是其中较为简单、直观的一种,不同的称呼可以使人物变得更加个性突出,形象鲜明。有的给人物起绰号,有的根据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命名,有的根据外貌或生理特点等命名。从隐喻概念的形成过程看,我们可以称这一特殊手段为“人名隐喻”。在隐喻研究的修辞学传统下,《红楼梦》的英译研究领域同样很少关注隐喻现象,迄今为止,《红楼梦》中的隐喻翻译研究并没有受到充分的重视。本文对霍译版本中的人名翻译作了评价,评价了人名隐喻的翻译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主动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并进一步归纳、总结了在人名隐喻翻译中所体现出来的翻译策略。
翻译著作中的人物姓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法,主要有拼音翻译、意义翻译、语义翻译等。一般人们所采取的翻译方法为音译,这种方法简单、易于操作。但是对于《红楼梦》这样的小说来说,音译就不合适。据一些研究《红楼梦》的相关人员统计,小说中所涉及的有名有姓的人物四百多个,主要的人物也有近一百六十多个,而且很多姓名中都有着隐喻、双关等,具有深刻的意义和文化内涵。在翻译过程中也造成了许多实际操作上的困难。
二、翻译技巧
霍译人名充满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并技巧性地运用了各种翻译方法。下面就结合实例对其中的技巧进行分析探讨。
1.音译
比较常见的人名翻译方法,主要有音译和意译。霍译本兼而利用这两种方法,并根据人物的阶级地位来划分不同人群,社会地位高的人物大多都采用音译且选择了汉语拼音系统。例如:Dai-Yu,Bao-Chai,Bao-Yu,Yuan-chun,Xiang-Yun,Ladywang,Lady-xue,还包括谐音人名等。这样划分有助于区别不同等级人物的社会地位,也保留原作的语言特色。霍译版本的独特性还在于根据人物职业身份等选择不同的意译系统,比如丫环、小厮的名字采用英语翻译,“红楼十二艺人”的艺名都译为法语词,用拉丁语、希腊语来翻译和尚、尼姑的名字。
音译只是再现人名的基本指称意义,不能反映内涵,虽然可以加注解或脚注,但这种做法过于繁琐,也不方便读者阅读,这种情况下更有必要采用意译法。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别,加之人名所特有的文学内涵,使得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更加困难,有时需要针对具体情况和具体语境,包括表达目的、指称对象等进行适当地调整。
2.创造
为了能够充分体现原作中的含义,译者必须找到合适的方式来表达出原作的意图。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也必须充分发挥创造性,才能够更好地再现原文的内涵意义和翻译意图。《红楼梦》人名的翻译过程便充分体现了译者的创造性。
例:平儿这个角色在丫鬟中是较为重要的一个。平儿直属的主子便是《红楼梦》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王熙凤。这是一个行事利落的女人,于是译者将平儿的名字翻译作“Patience”,隐含了“平和的心境”之意。其主熙凤是一个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风风火火的人物,与此相比,平儿是温柔且有耐心的,在贾府各项大小事务的处理中体现出她平和温婉的性格特征,很符合Patience这个名字的内涵,同时也在音译上做到了一定的对应性。
另一名较为重要的丫鬟角色——贾母的贴身丫鬟鸳鸯,名字创造性地翻译成了“Faithful”,这是由于她深得贾母信任,一生对主子忠心耿耿,贾母死后,她撞头而亡以身殉葬,体现了封建等级社会中忠于主子的道德观念。从这一点看,Faithful(忠诚的)这个称谓于她是恰如其分的。
通过以上例子可以得知,创造是缩短语言文化间距离的一种有效手段。
3.借词
在《红楼梦》中有很多身份特殊的群体,例如尼姑、和尚、道士及大观园中唱戏的女孩子等。这些人的姓名不仅具有一般姓名的指称作用,还体现出他们的职业和独特的身份。如何在翻译时保持原著中这些人物姓名的特殊意义,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例,Charmante(龄官)、Elegante(文官)、Tresor(宝官)、Parfumee(芳官),所有这些女戏子的名字中都含有共同的词素——“官”字。翻译过程中,这些名字的翻译借用了法语词。文艺复兴运动发源于法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欧洲各个国家的文化发展。而英国,作为法国的邻国,受到的影响更是巨大。因此,用法语词汇来翻译人名更能表现女戏子们独特的身份。此外,现代英语中仍存在着大量法语遗留下来的痕迹,很多英语词汇、词源出处都来自法语,例如“saloon”“naive”等。最重要的是,法语词汇有阴、阳性的区分,而英语没有,以上例中词缀“-e”表明这些词语都是阴性,表明了戏子们是女孩儿的含义,准确地表达了姓名译文要传达出的意思。
另一个典型的例子便是妙玉。妙玉本来出身于官宦家庭,因为家庭突遭变故而出家为尼进行修行,是一个性格孤傲、冷漠的女子。霍克斯的译文中将其翻译成“Adamantina”,这个词语取自拉丁语,意思是“金刚金”,既隐喻价值无比贵重,也表现出坚不可摧的品质,符合妙玉在《红楼梦》中孤傲、冷清的性格特征。在这个人名的翻译过程中,霍克斯先生创造性地引入了拉丁文,既能够体现该人物的特别身份,又恰如其分地表现出了人物在文章中的性格特征,令人印象深刻,是翻译人名的典范。
这些例子表明,在翻译人物姓名的过程中加入借词可以增加译文的表现力,使译文更加接近原著。通过借用法语和拉丁词汇等外语词汇,更能体现不同文学作品中人物的身份。这两种词汇是英语读者所熟知的,所以能被普遍接受。
三、结论
霍克斯先生是国内外知名的汉学家,熟悉中国文化,曾辞去教授职位专心翻译《红楼梦》一书,他的译本也是第一部传往西方的全译本。因此霍译本在国际上有着较高的地位和影响力。霍先生在《红楼梦》的翻译过程中,始终把读者阅读需求放在第一位,力求帮助读者准确理解原文要传达出的声音。霍克斯先生曾说,翻译这篇巨著的目的便在于希望读者能够领略到与他同样的快乐。本文对霍译本人名的翻译进行了分析研究,对霍译本人名翻译使用隐喻的方法、模式及技巧进行了一些分析以及归纳总结。
【责编 郭晓莉】
篇3:《红楼梦》中人名隐喻的翻译研究
关键词:《红楼梦》,人名翻译,异化,归化
一、引言
《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 是中国文学史上不朽的著作并享有崇高地位。中外诸多学者和翻译家致力于研究翻译《红楼梦》, 旨在向全世界展示博大精深的传统中国文化, 加深外国人对传统中国文化的理解 (周汝昌, 1987) 。然而, 由于原文的复杂性和特殊性, 《红楼梦》的翻译难度非常大。仅是原文中人名的翻译就是一项巨大而艰辛的工程。
《红楼梦》中人物姓名极其复杂。书中人物几乎上千并且关系错综复杂。其中人物的命名都是经过作者深思熟虑的, 并倾注了大量的个人感情 (冯庆华, 2006) 。比如, 作者给人物命名时采用了大量谐音:贾雨村 (假语存) 、甄士隐 (真事隐) 、甄英莲 (真应怜) 、卜世仁 (不是人) 等, 人名既反映了人物的个性特征, 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作者对这些人物的看法与态度。《红楼梦》中的人名体现了汉语丰富的文化内涵, 翻译前, 必须深刻地阅读理解原文, 透彻了解人物的个性特征和经历, 然后才能开始翻译。本文将从异化与归化和角度分析与阐释《红楼梦》中人名的翻译。
二、翻译的异化与归化
1、什么叫异化与归化
翻译是两种语言间的交流沟通活动, 它既是一种语言转换的过程, 也是连接文化的桥梁。由于翻译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就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如何处理文本中的文化因素, 特别是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有着较大差异的文本。施莱尔马赫在《论翻译的方法》中指出:翻译的方法只有两种:一种是尽可能地让作者不动, 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地让读者不动, 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第一种途径被称为“异化法”, 第二种途径被称为“归化法”。
“异化” (Foreignization) 与“归化” (Domestication) 的翻译策略在中外翻译界引起巨大反响。异化法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 来传达原文的内容;而归化法则要求译者向目的语读者靠拢, 采取目的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 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郭建中, 1998) 。
2、异化与归化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劳伦斯·韦努蒂 (Lawrence Venuti) 和尤金·奈达 (Eugene ANida) 是当代“异化”与“归化”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劳伦斯·韦努蒂提倡的是“异化”翻译理论, 他主张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接受并展现出语言和文化的差异, 而不是一味地追求译文的通顺, 消除其差异。“异化”翻译策略就是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地保留源语的语言和文化差异, 表现出源语言与目的语之间的差异, 使读者能够领略并理解异域风情。尤金·奈达提倡的是“归化”翻译理论, 他认为译文读者是最重要的, 目的语的语言和文化是翻译的核心, 译者在翻译时应当追求译文的通畅, 便于译文读者理解。奈达的观点即译文基本上应是源语信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归化”的翻译策略可以使目的语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 了解源语言及文化。
3、异化与归化的辩证关系
异化与归化并不是互相对立的方面, 而是互补的方面。传播文化可以借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异化法虽然保留了原文的语言及文化特色, 但是, 在采用异化法翻译时, 译者需要注意译文是否有意义, 必要时还需借助归化法。归化法可能会造成一定的文化缺失, 很难真实地再现源语的语言和文化。只有异化和归化两种翻译策略相辅相成, 才能相得益彰。异化与归化可能互相对立, 但是最终应该是互补的。理想的翻译境界就是将两种翻译方法策略融合并在接近读者和接近作者之间找到一个交汇点, 达到翻译最终传播语言及文化的目的。
三、《红楼梦》中人名的异化翻译
异化的很多种翻译方式。在翻译《红楼梦》人名时, 音译是最常见并被普遍采用的异化翻译方式。音译基本符合现代汉语拼音。比如, 贾宝玉Jia Baoyu, 贾探春Jia Tan-chun, 贾政Jia Zheng, 薛蟠Xue Pan等。
异化翻译方式的优点在于能够帮助外国读者了解中国的政治、经济、宗教、艺术、文化等, 并促进各国的语言文化交流。但异化翻译方式也存在一些缺点与不足, 主要译文生硬拗口, 使得外国读者很难理解, 从而放弃阅读。异化翻译方式中的音译法虽然基本保持了原文的音律美, 给读者很好的听觉感受, 却没能传达人名的内在意义。比如如果采用音译法, 《红楼梦》中的四姐妹“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名字中“原应叹息”的内在意义就在译本中完全丢失了 (Yuan-chum, Ying-chun, Tan-chun, Xi-chun) , 作者的态度与情感也没能表现出来。
四、《红楼梦》中人名的归化翻译
异化翻译策略侧重于忠实于原文, 而归化翻译策略则更加注重译文的通畅及可读性。《红楼梦》的译本中也有很多精彩成功的归化翻 译案例 : 例如宝玉 的丫鬟“ 平儿” , 被译为 , “Patience” (耐心) , 这样的译文既再现了平儿的善良朴实, 又和原名押相同的韵。又如, 黛玉的丫鬟“紫鹃”, 被译为“Nightingale” (夜莺) , 这样的译法避免了直译可能引起的误会。夜莺在外国文化中象征着悲伤, 这很符合紫鹃的身份和经历, 也符合外国读者的习惯。丫鬟“袭人”, 其内在意义是指袭人与花香一样, 善良温柔可人。有译者将“袭人”译作“Aroma” (芳香) , 这样的译文既忠实于原文, 又符合东西方读者的习惯与审美情趣 (李涛, 肖维青, 2001) 。在某些情况下适当地采用归化翻译策略是能达到较好的效果的。
五、结语
在翻译《红楼梦》中众多复杂的人名时, 异化翻译策略很好地保留了原文的语言及文化信息。翻译过程中, 也可采用异化加注法, 传达原文的意美。译者也要注意翻译方法是否可以为外国读者所接受, 翻译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外国读者理解、欣赏汉语语言及文化, 从而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而大量异化的名字必将使得外国读者很难理解原文语言及文化。传达人名的内在意义是可以做到的, 只是要找到与汉语相对的英语词汇来表达人名的内在意义具有很大的难度。翻译人名时, 在拼写、语音、语义等方面都应采用异化或归化的翻译策略, 或者将两者结合, 细心研究, 精雕细琢, 展现出一定的合理性和艺术性。《红楼梦》是中国最伟大的古典文学著作之一, 要通过译文来再现原文的形象美、意境美、风格美等等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值得学者与翻译家呕心沥血, 为之努力。
参考文献
[1]曹雪芹.红楼梦[M].长沙:岳麓书社, 1999.
[2]冯庆华.红译艺坛——《红楼梦》翻译艺术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3]郭建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J].外国语, 1998 (2) .
[4]李涛, 肖维青.《红楼梦》人名艺术及英译方法浅探[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1 (2) .
篇4:《红楼梦》中人名隐喻的翻译研究
关键词: 归化; 异化;霍克斯;《红楼梦》;人名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4-0119-01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红楼梦》的全译本,也就是当今最为出名的两个英译本:杨宪益夫妇版和霍克斯、敏福德版。翻译过程中,霍克斯和约翰·敏福德采取主要人物音译,次要人物意译的翻译策略。但翻译实质为一种跨文化进行的交际行为,其主要目的在于让目的语读者接受,并将原语的文化传播出去,如只注重目的语读者理解接受,而放弃原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势必会对作品造成一定的误解,本文基于此,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对霍克斯版人名的翻译进行赏析,以探究其人名翻译的得与失。
二、实例分析
(一)异化策略在人名翻译中的运用
霍克斯在翻译过程中,针对主要人物一律运用音译法进行翻译。音译法是根据发音来翻译的方法,主要用于专有名词的翻译,而人名属于专有名词。因音译法,体现汉字的发音特点和汉人的命名惯例,故属于异化翻译策略的实际运用。霍译本的音译采取了《汉语拼音方案》。下表1展示了霍译本中对于各人名的翻译及人名中所包含的隐含意义或人物身份.
表1
这主要是从异化的角度出发,把《红楼梦》中的文化因素尽可能多的保留下来,并传递给目的语读者,让目的语读者了解到该人物是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中的角色,这样的翻译策略有助于在目的语读者心目中树立书中主要人物的形象,所以要比单纯地直译要好得多。此外,这种翻译方法更为简便直接,在客观上为西方引进了中国独有的姓名文化,并保留了原语言的语音形式。
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种翻译只保留了“形似”,丢了“神似”。曹雪芹在为《红楼梦》中某些人物的命名时,精心设计了其名中隐含的深刻寓意。如表1所示:甄士隐(真事隐)、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原应叹息)等等,都是利用谐音“因事命名”,或暗示人物的品行、命运的一种特殊表现手法。下面我们具体分析下:
例如贾家四姐妹:元春、迎春、探春和惜春的翻译,霍克斯采用音译法,西方的读者看了很难会联想到他们的命运如何。而作者曹雪芹在对这四位人物命名时,可是煞费苦心,将她们的命运蕴含其中:元春得春气之光,占尽春光,故有椒房之贵,但是春光易逝,春光一旦消逝就意味着离秋冬不远了,既有个人命运的预示,又有家族败落的暗喻;迎春当春花木,迎其气而开,过其时则谢,其性类木,故书中称其为“二木头”;探春是有春则赏,无春则探,不肯虚掷春光,故其敢做敢为;惜春意为辜负春光,青灯古佛伴其一生。而她们四人名字连在一起则是:“原应叹息”。但经过霍克斯的英译,这种蕴含其中的意味便完全消失,在英译本中并未体现出来,目的语读者也无法领略到作者曹雪芹的“良苦用心”。《红楼梦》的这种“含义双关”特色完全被抹杀。
(二)归化策略在人名翻译中的运用
霍克斯版本中對贾府大部分的奴仆名字的翻译,主要从归化角度出发,采取意译法来进行翻译。这些奴仆主要是指宝玉、黛玉等人的丫鬟仆役。如:袭人、鸳鸯等。
丫鬟奴仆名字的翻译,霍克斯主要从其象征含义出发,即采取补偿法的翻译策略进行翻译,使目的语读者可以通过他们名字的英译对他们的性格特征有个大致的了解。如:金钏译作Golden,含义为金色的;玉钏译作Silver,含义为银色的,而Golden和Silver构成对应,也正好对应了其姐妹关系;晴雯翻译为Skybright,含义为晴朗的天空;平儿是王熙风的丫鬟,也是性格极为强悍的王熙风的得力助手,所以,霍氏将其译作Patience意为耐心;袭人跟随宝玉朝夕不离,不露声色,控制宝玉,打击异己,以求一成,但她平时温柔和顺,似桂如兰,有一种香气袭人的感觉,所以用Aroma一词来表示。
对于这些人物,作者曹雪芹通过谐音为他们命名,即隐名于音,由音思意,从而暗示其对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或是他们的命运结局。霍克斯对其翻译过程中,主要从人物的性格特点着手,翻译名字,运用人物名字向读者传达出一定的信息。
三、结论
因为《红楼梦》中人物繁多,而且名字中往往又蕴涵了特定的意义,因此,尽管霍克斯在翻译中采取了音译加意译的灵活翻译策略,但仍会有一些遗憾:对于主要人物音译。我们知道这种翻译是有助于将原汁原味的作品传播到西方,可以让目的语读者更好的了解中国的文化。但是因为是直接的音译,对于那些不甚了解中国汉字拼音的目的语读者来说,这是很难理解的。对于丫鬟仆役名字的翻译,霍克斯主要采用了意译策略,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来翻译名字,但这种翻译过于泛化,缩小了目的语所承载的原语语言文化信息量,阻碍了原语言与目的语在文化信息方面的沟通交流,使读者无法全面理解原文含义,且使原语言的幽雅韵味全无。
篇5:《红楼梦》中人名隐喻的翻译研究
红楼人物在中国家喻户晓, 他们的性格特征对中国读者来说是耳熟能详。但在国外, 情形就不那么乐观了。在早期英文版本中, 黛玉被翻译成Black Jade, 也就是“黑色的玉”。从中文字面纯粹的意义上来讲, 黛玉, 确有黑色的玉之意。可是, 在英语中, Jade有两个引申义, 一个是loose woman, 有“放荡的女人”之意, 另一个是horse, 马的意思。Black Jade的引申义就是a loose woman of dark skin, 或black horse, 这两个含义与《红楼梦》里的黛玉真是差得太远, 这样的翻译是严重的“文化失真”。
2.《红楼梦》的几种译本
著名红学专家周汝昌说:“《红楼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部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的‘文化小说’。”它堪称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内容涉及宗教信仰、习惯风俗、成语典故等方方面面, 包罗万象。
据确切材料表明, 《红楼梦》的英译历史始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中外翻译名家都为《红楼梦》的翻译付出过努力。如赫·本克拉夫特·乔利 (H.Bencraft Joly, ?—1893?) 的节译本, 中国古典文学教师王良志的译本, 哥伦比亚大学中文教授王际真的《红楼梦》英文节译本, 等等。在众多译本中, 较有影响的数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合译的《红楼梦》全译本 (以下简称“杨译本”) 和著名汉学家、翻译家戴维·霍克思 (David Hawkes, 1923—?) 及其女婿约翰·明福德 (John Minford, 1946—?) 合译的一百二十回全译本《石头的故事》 (以下简称“霍译本”) 。而霍译本更为突出。霍译本不仅基本忠实于原著, 很好地保持了原作的风貌, 而且语言精确, 文字优美, 译文本身亦具有很高的艺术性。《泰晤士报文学增刊》曾发表评论说, 该译本在规模上和质量上均足以同韦利翻译的《源氏物语》相媲美。《泰晤士报教育增刊》也认为霍译本是当代最佳英文译作之一。
3. 文学翻译中的人名翻译与文化传真
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指出:“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我国著名翻译家王佐良先生曾说:“翻译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呢?就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在一种文化里头有一些不言而喻的东西, 在另外一种文化里却要费很大力气加以解释。”谭载喜教授也认为:“翻译的难与易, 好与劣, 与其说与语言有关, 毋宁说主要与文化有关。”文学翻译亦是文化翻译。翻译是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的共同行为, 译著是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相互作用的结果。翻译改造了文化异质, 同时又保持了文化异质。翻译所展示的文化既不是彻底的源语文化, 又不是彻底的译语文化, 而是一种具有本土化的异质文化, 一种让读者既熟悉又陌生的文化。所谓文化“传真”就是要求译语从文化意义的角度准确地再现源语文化所要传达的意义、形式与风格, 它是文化翻译的基本准则。
人名作为一种文化载体, 由于具有悠久深刻的形成历史, 又为某一民族所特有, 因此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文学作品中, 人物名字的研究是很重要的。作家在塑造人物时, 往往根据创作意图, 为更深刻地刻画人物性格、预示人物的命运和结局, 精心而慎重地为人物选择名字, 而绝非随心所欲, 信手杜撰而来。人名的翻译应当是文学翻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检验文化是否失真的一个有效途径。
4. 霍译本中的人名翻译与文化“传真”
《红楼梦》是一部文学巨著, 书中描写的人物有600个左右, 其中有姓名的就有300多个。要给众多的人物安个名字, 实在不容易, 可见曹雪芹在定人物姓名时确实煞费苦心。因为在这几百个人物中, 他们各自的名字被赋予了特定的内涵, 或揭示人物性格、命运, 或反映人物的结局。近代著名翻译家严复就曾经说:“一名之立, 旬月踟躇。”杨译本对大多数人物都采用了音译, 这样做虽然合乎常规, 但是却无法体现出人名中蕴藏的文化内涵, 所以西方读者无法和汉语读者一样获得同样的艺术享受和语义信息。而霍译本对部分人物采用意译, 使读者首先对人物激起丰富的联想, 为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创造有力因素。它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4.1 准确地传递了中国女性之美
在曹雪芹的笔下, 不论是小姐还是丫鬟, 个个都展示了中国传统女性的美。她们或性情刚烈, 或柔弱和顺;或阔达豪放, 或含蓄婉约;或胆大泼辣, 或谦和忍让;或才貌两全, 或德艺双馨。曹雪芹在给每个鲜活的人物命名的时候就赋予了她们各种各样的美。要把这种美准确地传递给西方读者, 译者就不能简单地通过音译或者字面意义的翻译, 否则这种美就会荡然无存, 甚至会玷污它。如有的版本中将袭人译为Assails men (袭击男人) , 完全曲解了宝玉当初为她取名取自于“花气袭人知昼暖”这句诗。而霍译本中将袭人译为Aroma, 是“芳香”的意思, “花气袭人”, 花气, 就是花香, 抓住了“花气袭人”这个特点。
霍译本中译名的成功在于霍克斯在读透了《红楼梦》, 深刻了解每位女性性格特点的基础上, 将她们的美通过名字来传递给西方读者。
例如, 妙玉在书中的判词是:“欲洁何曾洁, 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 终陷淖泥中。”她是一位冰清玉洁、远离红尘的出家人。曹雪芹用“金玉质”来定位妙玉的性格特征。什么是“金玉质”?自古以来, 凡是华丽或可贵之物, 常以“金玉”来作比喻, 金玉质, 就是非常贵重的本质, 用“金玉”来描写妙玉, 就是说妙玉特别宝贵, 特别贞洁。霍克斯将妙玉译为Adamantina, 即钻石的意思, 非常贴合“金玉质”这一点, 和妙玉的出家脱俗、心灵冷峻颇为吻合。
又如, 晴雯的判词是:“霁月难逢, 彩云易散。心比天高, 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 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什么是“霁月”呢?就是明净、豁达、开朗的美好境界。“霁月”有一个典故, 北宋文学家黄庭坚评价北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周敦颐的人品:“人品甚高, 胸怀洒落, 如光风霁月。” (《豫章集·濂溪诗序》) 雨后刚刚晴朗的天气, 叫“霁”, 就是“晴”的含义。霍克斯将晴雯译为Skybright, 即天晴, 牢牢地抓住了“霁”这个文眼。一个心无城府、光明磊落、美丽率真的晴雯呈现在西方读者的面前。
再如平儿。书中有一段宝玉评价平儿的文字:“……又思平儿并无父母兄弟姊妹, 独自一人供应贾琏夫妇二人, 贾琏之俗, 凤姐之威, 他竟能周全妥帖, 今儿还遭荼毒……”平儿的人物形象有很多侧面, 曹雪芹描写她是“极聪明极清俊的上等女孩儿, 比不得那起俗拙蠢物”, 这说明平儿聪明非凡, 又天生丽质;她协助王熙凤管理好这么一个大家庭, 能力不凡;但是她没有借着她的权利欺压别人, 而是公道执法, 待人和善, 这又是她善良性格的体现。但以上这些并不是平儿的根本性格特征。平儿本是孤儿, 身为奴隶, 男主人淫乐无度, 不知怜香惜玉, 女主人蛇蝎心肠, 所以, 平儿是“薄命”, 而她却能“周全妥帖”, 用一个字概括就是“忍”, 忍耐是平儿最根本的性格本质, 霍克斯将平儿翻译成Patience, 真是读透了《红楼梦》。而且英译名与原名偶然押头韵, 真可谓两全其美。
4.2 精确地传递了原著作者的用笔之神
《红楼梦》中有一小人物“多姑娘”。书中第二十一回这样描述:贾琏因巧姐生病, 搬到外书房去睡, 同厨子之妻多姑娘苟合。“因这媳妇妖娆异常, 轻狂无比, 众人都叫他多姑娘儿。”笔者以为, 原著作者用“多姑娘”这个名字来指代一个和很多男人有染的荡妇实在是妙。有的版本将“多姑娘”翻译成Miss To, 而霍克斯却用Mattress (床垫) 戏称一个与荣宁二府诸人都有一手的荡妇, 真是恰如其分, 惟妙惟肖。
《红楼梦》中还有很多反语式的命名方式。如王熙风的丫头善姐和赵姨娘的小丫头小鹊。当凤姐把尤二姐诓进大观园后, 派一名丫鬟去“侍侯”她。虽名曰善姐, 但是她的言行大有王熙凤之风, 实在不善之致。而鹊总是与报喜相联系, 成语有喜鹊登枝之类。可这个小鹊曾跑到怡红院通报一个消息:贾政在赵姨娘的房里谈到宝玉。结果, 这个消息引起了怡红院的一片恐慌。本来是报忧的“乌鸦”, 却偏起了个报喜的喜鹊的名字。这样的命名足见曹雪芹下笔的不拘。倘若音译的话, 人名的讽刺荡然无存。因此, 霍克斯用Mercy来翻译善姐, 用Magpie来翻译小鹊, 精确地表达了原著作者取名的本意。一个对温良懦弱的尤二姐毫无怜悯之情的丫头取名Mercy, 实在是莫大的讽刺, 而一个报喜不报忧的丫头Magpie在英语文化中有饶舌之意, 读者见到这个名字就有了先见之明。
在霍译本中, 我们随处可见译者精确传递原著作者用笔之神的大家功力, 在细微处我们也见到了译者的神来之笔。如《红楼梦》中有个贪心偷窃的“坠儿”。霍克斯译为Trinket。《英汉辞海》Trinket除了有“小装饰品”之意外, 还可用作不及物动词, 表示“密谋”。小说中坠儿戏不多, 不过在滴翠亭与小红有一段闺中秘语, 后被宝钗定性为“奸淫狗盗”的“心机”, 可见Trinket译坠儿之名实在巧妙。
4.3 有效地传递异质文化
文学翻译是一座桥梁, 两边连接的不同的文化, 因此被认为是一种跨文化交流。中西文化差异带来的困难是不容忽视的, 这种差异往往会引起文化意象的失落或扭曲。为了使文化不“失真”, 译者不但要有双语能力, 而且要有双文化乃至多文化的知识, 特别是要对两种语言的民族心理意识、文化形成过程、历史习俗传统、宗教文化以及地域风貌特性等一系列互变因素均有一定的了解。霍克斯既是一位治学严谨的翻译家, 又是一位在中国古典文学方面具有很高造诣的汉学家。在文学翻译的过程中, 他努力地消除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有效地传递和交流了异质文化。这一点, 我们同样可以从霍克斯对红楼人物的译名中看出来。
紫鹃是黛玉身旁善良聪慧、温柔贴心的丫鬟。紫鹃原名叫鹦哥, 黛玉将她改名为紫鹃是大有深意的。在中国, 杜鹃是极富悲戚与诗意的形象, 有人会说, 紫鹃的直译不应该是cuckoo (杜鹃) 吗?为何要将紫鹃译为Nightinggale。在英文中, 杜鹃的引申义是“出轨的女人”。在西方文化里, 人们认为每当奸夫到来的时候, 杜鹃都会鸣叫, 这是非常不雅的称呼, 而夜莺在西方却是诗人最爱赞美的鸟儿之一。所以, 霍克斯把紫鹃曲译成Nightinggale实在是独具匠心。夜莺之于西方人恰如杜鹃之于我们, 这种翻译处理不仅让西方读者对紫鹃这个人物有了明确的了解, 对于中国读者来说, 亦有了通过译本了解西方文化的一条佳径。
贾宝玉宝玉在诗社中使用的别号为“怡红公子”, 却被霍克斯翻译成“Happy Green Boy” (快乐的绿色男孩儿) 。霍克思舍“红”取“绿”的原因, 正是缘于“红”字在中西方文化里所表现出的巨大差异。很多表示颜色的词汇在汉语和英语里的字面意思一样, 但是文化内涵却有着较大的差异。霍克思在序言里解释道:“小说的书名之一是以‘红’开头的, ‘红’作为一种象征———有时指春天, 有时指青春, 有时指好运或荣华一而不断地出现。不幸的是, 除了玫瑰色的面颊和朱红色的嘴唇以外, ‘红’在英语里却没有这些涵义。我发现汉语里的‘红’倒是可以译成英语里的‘金’或‘绿’ (‘春天, 绿色的春天’, ‘金色的男孩儿女孩儿’, 等等) 。”这种译法引起了一点争议, 还值得商榷, 但是, 我们不得不佩服霍克斯为中西方文化传递所作的大胆尝试和创新。
5. 结语
刘宓庆在《文化翻译论纲》中指出:“翻译实际上是原文+原文文化背景+译文+译文文化背景+原作者的气质和风格+译者的气质和风格的混会体。”这对译者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翻译“应尽量传达原文的异质因素, 尽量传达原语的异域文化特色, 尽量传达原语的异语语言形式”。它要求最大限度地降低信息失真度。所以我们在进行翻译时, 应从跨文化视角, 充分地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尽量避免信息走失。也许, 霍克斯在整个《红楼梦》的翻译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遗憾, 但是我们不得不感谢霍克思先生。这位不但精通汉英两种语言, 更是深谙中西两种文化的翻译家以其传神的译笔, 使这部名著的生命得以在西方世界获得传承和延续。
摘要:文学翻译也是文化翻译。文化“传真”就是要求译语从文化意义的角度准确地再现源语文化所要传达的意义、形式及风格, 它是文化翻译的基本准则。本文作者基于《红楼梦》霍译本中人名翻译的分析, 归纳出了它对文化“传真”的贡献。
关键词:文化“传真”,霍译本,《红楼梦》
参考文献
[1]曹雪芹, 高鹗著.红楼梦.成都:天地出版社[M], 1999.8, (1) .
[2]David Hawkes.The Story of the Stone[M].London:penguin books, 1973.
[3]甘文凝.浅谈《红楼梦》人名的翻译技巧[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2, (2) .
[4]果笑非.浅谈文学翻译中的文化“传真”[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 (4) .
[5]李涛, 肖维青.《红楼梦》人名艺术及英译方法浅探.[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1, (5) .
[6]李巍.论《红楼梦》人名的英译[J].文史纵横 (新西部) , 2008, (8) .
[7]唐青.试论霍克思英译《红楼梦》的创新[C].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8]徐俏颖.试论霍克斯《红楼梦》中人名翻译的特色[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 (1) .
篇6:浅析《红楼梦》中人名的意义
【摘要】要读懂《红楼梦》,首要的就是对《红楼梦》中人名的理解。《红楼梦》中人名具有反映各人物之间的关系,反映人物自身命运,反映人物性格的作用。理清人名的作用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红楼梦》。
【关键词】《红楼梦》 人名 含义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241-01
1.《红楼梦》的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
《红楼梦》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它在中国古代文学上的经典地位是无可取代的。在中国有句俗语叫:开篇不读《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我国的伟大领袖毛主席对《红楼梦》有过很高的评价“《红楼梦》我至少读了五遍,我是把它当历史读的,它写的是很细致的、很精细的社会历史”。国学大师王国维专门写有红学名著《<红楼梦>评论》来研究它的价值。《红楼梦》小说艺术主要体现在写实、家族史诗以及文化、诗化叙事这三方面。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博士计文君曾在他的论文《<红楼梦>小说艺术现当代继承研究》中提到过,“《红楼梦》的人物具有溢出典型的启示性特征,不仅为中国现当代小说创作提供了世态人情的资源滋养,还创建了独特的中国小说叙事范式”。国内外学者研究《红楼梦》的数不胜数,甚至有了专门的称呼,叫红学。无数的人为了研究《红楼梦》倾尽了一生精力。《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可见一斑。
2.《红楼梦》中人名的特点
曹雪芹起名很注意人物的性格化,用字奇,字面广,有的用的是鸟名,有的是花名,有的是宝珠玉器的名字,丰富多彩,富贵高雅。许多人物的名或字,或几个人的名字合起来,都是大有深意的。《红楼梦》中的每一个人物的名字都是具有独特的意义的。下面就着重从人名对书中人物关系的反映,对人物命运的反映,对人物性格的反映这三个方面来具体的阐述。
2.1 对人物关系的反映
《红楼梦》中人物的名字,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最重要典型的应该要算《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纠葛了。
我们可以很直观的从名字上就体现出了他们三人之间的纠葛。贾宝玉名字里面的宝字是宝钗的宝字,暗指宝钗;而贾宝玉名字里面还有一个玉字,则是同黛玉的玉字,暗指黛玉。即指贾宝玉与薛宝钗和林黛玉之间的情感纠葛——宝玉一心里只有从小青梅竹马的林妹妹,但最后却不得不娶了宝姐姐。
其次就是主子们的几个大丫头的名字。同一个主子身边贴身服侍的一等丫头名字都是相仿的,而丫头们的名字又都是与主子的性格秉性相呼应的。比如老祖宗贾母身边服侍着的的两个有头有脸大丫头,分别是鸳鸯和鹦鹉。鸳鸯和鹦鹉从字面上看,都是鸟名,且字形上均双字从鸟。看到鸳鸯是老太太的丫头就知道鹦鹉也是,也就知道老太太是素爱这些小动物,是慈祥而有爱心的。比再,三小姐探春爱看书写字,则两个丫头分别叫做,侍书和翠墨。两人的名字相关且互为补充,将探春的文采风韵体现得淋漓尽致;四小姐惜春爱写意画画,她的两个丫头就分别叫做,彩屏,入画。弄清楚了主子性格与丫头名字之间的关系,就断断不会将人物关系弄错。
这就是《红楼梦》中人名对人物关系的反映。
2.2 对人物命运的反映
书中有很多角色的名字都是对自身命运的反映。曹雪芹主要通过谐音的手法把各人的命运和未来揉进了名字里,让读者能更好的理解各人的归宿。
两府的四个姐妹,名字分别叫做元春,迎春,探春,惜春。看似毫无关系,实则大有深意。分别取她们名字的前一个字,合起来就是“原应叹息”。即预示着虽然她们匀出身不菲,但她们的命运是悲剧的,以后的归宿是令人扼腕叹息的。元春年纪轻轻不明不白你的惨死深宫,迎春出嫁不满一年被中山狼孙绍祖殴打虐待致死,探春远嫁海疆,告别父母亲人,永世不得相见,独自在外飘零,而最小的妹妹惜春,在经历了贾府的繁荣与衰败后看破红尘,小小年纪便剃发出家,从此将大号青春与青灯古佛长伴,人生不再有欢乐。
2.3 对人物性格的反映
在《红楼梦》里面,许多人的名字是对其自姑苏城的乡宦甄士隐的女儿——英莲的命运一生坎坷辛苦,实在可怜可叹。她出身在富贵美好的家庭却只享受到短短几年的幸福,先是在五岁时逛元宵灯会被人贩子拐走,接着眼看有机会过上不一样的生活,嫁给冯渊做正室,夫妻恩爱。却在这当头被薛蟠横插一脚,强买回家做了个粗使的小丫头,并被改名叫做香菱,后跟着薛宝钗进入大观园,过了几天安稳日子,但这并不是结束,她依然没有摆脱命运齿轮,在薛蟠取了正妻夏金桂后,因生的有几分姿色,乖巧听话,招致夏金桂嫉妒和怨恨,最终被其虐待致死。
对人物性格特点的反映。比如王熙凤的贴身大丫头平儿就是一个相当典型的例子。平儿的平可以是平和的意思。也可以是,公平的意思。那么平儿是不是真的像它的名字那样平和,公正呢!是的,平儿就是那样一个人。他靠着自己的能力在贾府中艰难的生存。在强势的王熙凤和奸淫的贾琏的夹缝中生存。即便如此,他也能尽他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大平和,公平公正。在苦尤娘赚入大观园一节,再由二姐受尽凌辱欺负的时候,平儿非但没有落井下石,还以一种平和的姿态对待尤二姐,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二姐在大观园中的生活,能够稍微有所改善。平儿迫于王熙凤的淫威,虽不能解救二姐于水深火热,但也着实是给了二姐带来了心灵的安慰,并真诚的为自己将二姐的事告密给王熙凤而道歉。在第52回俏平儿情掩虾须镯一节中,平儿的虾须镯被怡红院的小丫头坠儿偷走,人赃并获之后平儿并没有兴风作浪。趁机大做文章,而是本着平和相安无事的原则,替坠儿瞒了下来。只偷偷的告诉了麝月,让她防着点坠儿就是了。写平儿的情节还有很多。在这个美丽而心善的大丫头身上,曹雪芹是从来不吝惜笔墨的。
同样,在书中名字反映性格的还有,只会溜须拍马并无任何食材干,只赖在贾府政老爷门下吃白饭的不做事的门客们,如詹光,卜固修,程日兴,胡斯来,单聘仁、卜固修等人分别谐音沾光、整天兴事、胡来、善骗人、不顾羞。可谓是妙绝。一个名字就将他们各人的不顾廉耻,贪吃白做整天兴风起浪尽做骗人不顾羞耻的事嘴脸描写得淋漓尽致。
这就是《红楼梦》中人名对人物性格的反映。
3.结论
《红楼梦》作为我国文学历史上的一朵奇葩,是一颗人文历史上璀璨的明珠。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耗尽心血放著成此巨著。《红楼梦》的方方面面都值得人们去研究考究。服装,饮食,风俗习惯,诗词,建筑等,但这些都还只是红学研究中的冰山一角。要读懂《红楼梦》,读透《红楼梦》首要就是能理清楚作者的真实意图,而明白理解《红楼梦》中各个人名的含义则是读懂《红楼梦》关键而重要的第一步。
作者简介:
篇7:《红楼梦》中人名隐喻的翻译研究
翻译研究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了“文化转向”。翻译研究越来越关注翻译作为不同文化之间进行交流的载体这一作用,越来越注重翻译的跨文化交际功能,而归化异化作为主要的翻译策略,又分别向译入语文化和源语文化倾斜,因此对于翻译中的归化异化,争论之声一直是不绝于耳。
1.1 翻译的“文化转向”
20世纪60-70年代以来,西方译学界出现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研究的重心从关注“怎么译”转为关注“为什么这样译”、“为什么译这些国家”、“为什么译这些作家的作品”的问题上来。对于翻译涉及的各个方面,传统的语言学派主要关注语言层面的双语转换,而翻译出现“文化转向”之后,翻译理论研究者们更加关注翻译在文化层面的意义,关注翻译如何处理除语言之外,如何在两种不同文化之间进行转换和意义传达。
1.2 翻译的交际性
翻译研究出现“文化转向”之后,翻译更加注重交际功能。尤金·奈达创立了翻译的交际学派,提出翻译过程“分析”、“转换”、“重组”、“检验”四模式,而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就是注重交际性翻译理论的典范。这一理论强调翻译要注重译入语读者的反应,不能局限于译文与原文的一一对应关系,“翻译要求译文使用译入语中最切近和自然的表达,第一是意义,第二是风格”(奈达,1974),以便达到使译文读者得到与原文读者一样的阅读感受。此外,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是注重翻译交际功能的另一个有影响的理论,功能目的论认为,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目的”是最重要的部分,而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译文的接受者,因此,翻译就是要产生在目的语情景中为了某种目的,为目标读者而生产语篇。功能目的论关注的是译文的读者能不能明白原文的信息,注重翻译的交际功能。
1.3 归化异化之争
“归化”和“异化”是两种相反的翻译策略,这对术语最早是由Lawrence Venuti在其1995年的专著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中首先提出的。“归化”简而言之就是说译文向译入语文化和译入语读者靠拢,尽量利用译入语优势,顺应译入语文化和语言表达风格,减少读者的障碍。“异化”则是译文向原作和源语言文化靠拢,译文尽量保持原作的文化特征和语言风格,让读者感受“异国风情”。由于“归化”常常导致译文失去原作的“原汁原味”,容易产生一定程度上的“文化错乱”(孙致礼),而“异化”又可能导致译文无法做到顺畅易懂,因此这对概念长期以来引得译界争论不休。
就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和德国功能学派的翻译理论来看,似乎都更倾向于“异化”这种翻译策略,即译文向译入语读者和译入语文化靠拢。但是,在跨文化翻译中,“异化”一定比“归化”更好吗?其实不然。
在跨文化翻译中,应当考虑这样两种情况,第一,如果坚持“异化”,保留源语文化的“异国风情”,尽管读者可以接触到完整而新鲜的文化信息,但是考虑到读者的具体性和多样性,这样的译文有可能使读者望而却步,那么读者阅读译文的过程尚且无法完成,更何谈留意和欣赏“异国风情”?第二,如果坚持“归化”译法,以符合顺应译入语文化的表达暂时取得了读者的信任和好感,虽然也有可能促使他们在基本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寻源语文化,但不能不考虑读者自以为完全理解作品以后止步,这样一来,读者就无法真正领略到源语文化,翻译跨文化交际的目的也就无法实现了。
2《红楼梦》人名英译的归化异化
长篇巨著《红楼梦》最受学者关注的两大英译版本,一个是中国翻译大家杨宪益及其夫人戴乃迭的译本(以下简称杨译本)“A Dream of Red Mansions”,另一个是英国汉学家David Hwakes及其女婿John Minford的译本(以下简称霍译本)“The Story of the Stone”。杨译本最大的特色就是“异化”的翻译策略,即翻译中尽量保留中国文化因素和汉语中的习惯性表达方式,如将“风月笔墨”译作“breeze-and-moonlight school”;而霍译本的最大特色就是“归化”,即翻译中利用译入语优势,减少陌生的源语文化因素和源语的表达,尽量使译文易于译入语读者的阅读和理解,如同样翻译“风月笔墨”,霍译本就译成“erotic novel”,因为这更符合英语文化中对“风月笔墨”的理解。
《红楼梦》的一大亮点是书中人物众多,人物命名更加巧妙。据统计,小说中出场人物共计600多人次,其中有名有姓的有300人以上。作者曹雪芹独具匠心,用谐音、寓意等手段为人物命名,绝大多数的人物姓名都有一定的潜在意义。下面就以杨译本和霍译本中人物姓名的英译为例,分析归化异化策略指导下《红楼梦》人名英译的得失与启示。
2.1《红楼梦》人名分类
小说中人物众多,为了便于分析,这里只选取三类人物的姓名为例制作成表格,第一类是主子,第二类是园中的丫鬟,第三类是小说中的宗教或神仙人物,同时标注杨译本和霍译本中对应的人名英译。
2.2 杨译本异化为主的翻译策略
从以上的表格中可以看出,在翻译《红楼梦》人物姓名的时候,杨译本基本上用音译法或音译加注释的方法,对于宗教和神仙人物的名字采用解释性翻译的方法,但还是用“Buddhist”、“Taoist”这类中国文化中的意象来解释说明,翻译策略总的来说是“异化”的。
首先,这种“异化”的翻译策略用汉语拼音的方式把原小说中的人物姓名以读音一致的方式保留了下来,这样一来,西方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就会注意到这样的“陌生”信息,从而激发他们去探索这种信息背后的文化,对于这一类读者来说,杨译本无疑是很好的向导,这种情况下翻译就达到了跨文化交际的功能。
但是,不能不正视这样一个问题,就是由于异质文化信息过多,对读者造成一定程度上的阅读障碍,读者反而失去了继续阅读和探索文化信息的兴趣。而且,杨译本虽然是意在保留和传达源语文化信息,但是其译文不分人物的社会地位和个性特征而一律采取音译的方法,并没有很好地传达原作者曹雪芹苦心设计的人名及其内在艺术性。
2.3 霍译本归化为主的翻译策略
相比较于杨译本,霍译本以“归化”为主的翻译策略似乎更为灵活。首先,霍译本对于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人物进行了区分,对于主要人物即府中主子的姓名,霍译本采取的是音译的方法,这主要可以起到为地位高的人物“正名”的效果,即主子都是有名有姓的。
对于园中的丫鬟,霍译本则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等,基本上使用意译的方法。“袭人”这个名字是其主贾宝玉根据“花气袭人是酒香”这句诗来取的,霍译本译成“Aroma”不仅遥指了其名字的来源,还暗示读者袭人作为一个丫鬟温柔体贴,受主人喜欢的特点;“平儿”是王熙凤的通房大丫鬟,有一定的权力,但她对主人顺从、对下人宽容,因此霍译本将其译成“Patience”不仅给作者展示了这个人物性格上的特点,其汉语拼音首字与Patience还谐音,可谓一举两得;此外“鸳鸯”译成“Faithful”更是符合鸳鸯最终对权贵宁死不屈的坚贞。对丫鬟的姓名采取意译不仅区分了主子和丫鬟的不同身份,而且使读者对这些人物的性格以直观的感受,一定程度上反而比杨译本更能起到文化交际的目的。
从上面表格中所举的例子可以看出,对于宗教神仙人物的姓名,霍译本借用了许多拉丁语中的词汇,更加使这些人物具有神话意义上的神秘感,虽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去甚远,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遗憾,但也不妨将其视为一种翻译补偿,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读者对这些人物的想象和感知。
3 结束语
根据以上以《红楼梦》人物姓名英译为例进而分析归化异化策略指导下译文各自的得失,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只以“异化”为翻译策略,则难免造成译入语读者的阅读障碍,从而导致读者失去阅读译文并进而求索源语文化的兴趣,而只以“归化”为翻译策略,虽然可求得一时的译文流畅和读者的喜爱,但是长久下去或导致读者误解源语文化,两者都不能真正有利于跨文化语境中的交流,因此,在具体的跨文化翻译过程中,应当结合“异化”和“归化”,在文化因素方面,尽量保留源语文化中的特色,而在语言上尽量做到通畅和易懂。
摘要:翻译不仅仅是两种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更加涉及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协商。归化策略向译入语文化倾斜而异化策略向源语文化倾斜,这种顾此失彼的情况常惹译界争论不休,该文以《红楼梦》为例,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对杨译本和霍译本中的人名英译进行分析,认为最好的翻译应该同时结合归化和异化两者,以达到最佳的文化交流的目的。
关键词:跨文化翻译,归化,异化,《红楼梦》,人名英译
参考文献
[1]Cao Xueqin,Gao E.A Dream of Red Mansions[M].Trans.Yang Hsen-Yi,Gladys Yang.Beijing:Foreign Languages Press,1978-1986.
[2]Cao Xueqin,Gao E.The Story of The Stone[M].Trans.DavidHawkes,John Mindford.London:Penguin Group,1973-1986.
[3]冯庆华.红译艺坛——《红楼梦》翻译艺术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4]周艳.译文的归化与异化[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8(3):101-106.
[5]许建平,张荣曦.跨文化翻译中的异化与规划问题[J].中国翻译,2002(5):36-38.
[6]孙致礼.翻译的异化与归化[J].山东外语教学,2001(1):32-35.
[7]刘艳丽,杨自检.也谈“归化”与“异化”[J].中国翻译,2002(6):20-24.
[8]夏登山.《红楼梦》姓名翻译与注释译法[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19-123.
相关文章:
红楼梦人名大全范文01-20
《红楼梦》中的对联欣赏01-20
《红楼梦》中的茶文化01-20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01-20
历史典故:《红楼梦》中人名拾趣01-20
红楼梦中的歇后语01-20
《红楼梦》中的粥文化01-20
城乡整洁行动评估01-20
爱整洁的名言名句01-20
超级简单防溺水手抄报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