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爱国诗词赏析(精选6篇)
篇1:陆游爱国诗词赏析
《长歌行》
人生不作安期生,醉入东海骑长鲸;
犹当出作李西平,手枭逆贱清旧京。
金印煌煌未入手,白发种种来无情;
成都古寺卧秋晚,落日偏傍僧窗明;
岂其马上破贼手,哦诗长作寒蛩鸣?
兴来买尽市桥酒,大车磊落堆长瓶;
哀丝豪竹助剧饮,如矩野受黄河倾;
平时一滴不入口,意气顿使万人惊。
国仇末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
何当凯还宴将士,三更雪压飞狐城。
篇2:陆游爱国诗词赏析
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
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
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
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
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
呜呼!
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篇3:浅析陆游诗歌的爱国思想及其影响
一、锥心泣血的报国理想
作为陆游爱国诗篇的一个主要特征, 就是”铁马横戈”“气吞残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如早期的《夜读兵书》就说:“孤灯耿霜夕, 穷山读兵书。平生万里心, 执戈王前驱。战死士所有, 耻复守妻孥。”《前有樽酒行》“诸人但欲口击贼, 茫茫九原谁可作!丈夫可为酒色死?战场横尸胜床笫。华堂乐饮自有时, 少待擒胡献天子。”《书悲》:”常恐埋山丘, 不得委锋镝。”始终贯穿着要为国战死沙场, 以为国捐躯为荣耀。在《书志》一诗里, 他表示, 如果生前不能杀敌, 死后肝心也要变成金铁, 铸成宝剑, 清除妖孽。”肝心独不化, 凝结变金铁。……三尺粲星辰, 万里静妖孽。”陆游所继承的正是我国人民这种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抒发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愤慨
陆游以其卓越的文学才能很快地步入仕途, 先后做过萌补登仕郎, 宁德县主簿, 检法官, 各地通判。《书愤》一诗抒发了陆游主张用军事力量收复失地的看法。“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在首联写年轻时的雄心壮志, 早年哪里懂得世界上的事情是多么艰难, 险恶。没有考虑有多少障碍, 北望中原, 气涌如山, 豪气磅礴, 信心十足。在这里诗人表面上看来好像自悔当年不知世事, 实际是为世上有这么多邪恶的东西感到愤慨。接下来颔联是回顾自己在抗战中值得回忆的事迹。陆游任镇江通判时, 曾经为加固防线, 添置战舰尽力, 后来陆游还因“力说张浚”被免职。陆游也曾戍守大散关, 还曾提出“进取之策”。这些都是诗人心中永远不能忘记的。然而又都是未能实现志愿的恨事, 回忆起来愈加愤慨。诗人自己的志向未能实现, 空有对国家长远的雄心, 镜中照见自己的两鬓已经斑白。诗的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中间”, 诸葛亮的确足以名扬于世, 虽然世事充满艰辛, 他却毫不动摇, 千年以来谁能与他相比呢? 这既是呼唤像诸葛亮这样的英雄人物出师北伐, 达到九州统一, 又是鞭挞不思恢复, 一味屈辱投降的南宋投降派。这种理想破灭的凄凉, 也是一种崇高的悲剧美, 是陆游诗歌最感人的精神力量。
三、对投降派的愤怒谴责
陆游不仅在诗中抒发了对祖国的热爱, 同时还对腐朽无能、苟安求和的统治当局发出愤怒的谴责:”诸公尚守和亲策, 志士虚捐少壮年” (《感愤》) ;”公卿有党排宗泽, 帷幄无人用岳飞”。另外, 陆游还在《追感往事》、《客从城中来》、《北岩》、《关山月》等诗中痛斥那些不恤国难、唯知奢靡享乐的官僚。面对着“朱门沉沉按歌舞, 厩马肥死弓断弦”的腐败现象, 他痛心疾首地大声疾呼:”於乎此何心, 有酒吾忍酌?”。
四、对水深火热中的人民深切同情
陆游也在诗中表现着对深受统治阶级压迫的劳动人民的深切的关怀。在《三月二十五夜达旦不能寐》、《秋获歌》、《秋赛》、《农家叹》等诗中, 他描述当时的现实是:“富豪役千奴, 贫老无寸帛”, “一身入县庭, 日夜穷笞榜。”由于陆游对人民的痛苦感受深刻, 所以他对被迫反抗的人民怀着不寻常的同情, 以至在《两獐》、《疾小愈纵笔作短章》等诗中出现了这样光辉的思想:“吏或无佳政, 盗贼起齐民”;”彼盗皆吾民, 初非若胡羌。奈何一朝愤, 直欲事殴攘?”这种对”盗贼”的看法已经冲破一般文士的观点,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难能可贵的。《书叹》则是以巨大的艺术概括, 揭示了整个剥削阶级对农民的压榨:“有司或苛取, 兼并亦豪夺, 正如横江网。一举孰能脱。”可谓是句句沉痛, 发人深省。
五、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
陆游热爱生活, 善于从各种生活情景中发现诗材。无论是高山大川还是草木虫鱼, 无论是农村的平凡生活还是书斋的闲情逸趣, 他都有细致入微的描绘, 如《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 拄杖无时夜叩门。”《临安春雨初霁》“世味年来薄似纱, 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 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 犹及清明可到家”。前一首赞美宁静的村景和淳朴的民风, 后一首抒写以京华红尘的厌倦, 但对江南春雨和书斋闲适生活的描写却优美动人。这又反映出时时梦见铁马冰河的志士陆游, 也同样热爱和平的日常生活。
总之, 在陆游的诗歌中, 洋溢着炽热的爱国主义精神, 风格多样, 或气壮语豪, 感情激昂慷慨;或萧瑟清冷, 情调低沉。陆游的诗篇像一泓泉水, 清灵却不见底。陆游的诗歌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主线, 以关注国家统一为体系。他的诗歌对于后世乃至世界文学宝库的发展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摘要:陆游的诗歌内容丰富, 题材广阔, 思想鲜明, 主题深刻, 艺术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陆游的诗篇主要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 风格雄奇奔放, 沉郁悲壮, 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
篇4:陆游的爱国情怀
陆游出身于一个爱国家庭,父亲陆宰,有坚定的民族立场,常常谈论国难国耻以至痛哭流泪,饭都吃不下。由于家庭的关系,陆游从小接触的都是爱国人士,他的老师也都是有骨气的人。陆游又从小饱受战乱的苦难,他出生的第二年就碰上靖康之变,跟随家人颠沛流离,他在国难中诞生、成长直至逝世。这样的家世,这样的经历,促使他产生“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英雄志愿。本诗系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62岁,这分明是时不我待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诗的开头两句回忆过去,那时的诗人,遥望被金人占领的北方,满腔愤慨,气势如山,可望一举收复失地,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既是叙事,也是写景。这一联概括了南宋抗金斗争中两次让宋人引以自豪的“大捷”,字句里充满了战斗的豪情。其中的冬雪与秋风、水兵的楼船与陆军的铁马、东南的瓜洲渡与西北的大散关,对仗工整,且只用几个名词排列,句式别致。可叹诗人空有一腔爱国热情,空有一身本领,可朝廷并不给他施展抱负的机会,只能任由时光流逝,年岁渐长。尾联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出师表》)“北定中原,兴复汉室”(《出师表》)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这首诗的颈联与尾联,都用典明志。“塞上长城”的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济传》,“出师一表”出自《三国志》。
写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传达的依然是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当时诗人已近古稀之年,僵卧孤村,诗人心中所想,仍是“为国戍轮台”,建功立业,收复失地。
这种爱国情感,一直延续到了诗人那篇千古流传的临终绝笔《示儿》。
[思考]
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剑门道中遇微雨①
陆 游
衣上征尘杂酒痕②,远游无处不消魂③。
此身合是诗人未④?细雨骑驴入剑门。
[注释]
①此诗作于乾道八年( 1172)十一月。正当诗人意气风发地要协助王炎收复长安、大展宏图的时候,王炎突然被调回临安,陆游也被改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这首诗即写于诗人由陕入蜀的途中。剑门,山名,在今四川剑阁东北,古去成都必经之地。 ②[征尘]旅途中沾上的灰尘。 ③[消魂]黯然伤情而不能自已。 ④[ “此身”句]我这辈子大概注定了应该只能做一个诗人吧?合是,应该是;未,否。
1.读“衣上征尘杂酒痕”这句诗,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一位诗人形象?请体会这句诗所传达出的诗人的心情。
2.诗歌鉴赏需要知人论世,请结合陆游其人及其生活的时代,分析“此身合是诗人未”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篇5:陆游诗词中的爱国主义
摘要:陆游是我国文坛上伟大的爱国作家,他的诗词内容丰富,气势恢弘,感情炽热,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爱国主义是其作品的主旋律,其表现有反抗外侵,抒发壮志未酬,揭露腐败当局及关怀祖国人民之多。
关键词:陆游爱国主义主旋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中年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陆游出生在国势衰微、外敌入侵、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社会背景下,年轻时就立志“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观大散关图有感》),以“手枭逆贼清旧京”(《长歌行》)、“一战洗乾坤”(《村饮示邻曲》)为己之理想,同时以歌为剑,用激昂壮烈的歌声,唱出了抵御外侵,报仇雪耻,恢复中原的时代最强音。他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一生,是反对卖国投降、主张抗击外族侵略的战斗的一生,是为祖国热情歌唱的一生。他的诗词,大部分是充满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诗词,这些诗词给南宋的文坛,甚至是给腐败的南宋封建王朝带来了奋激昂扬的战斗气息。
一
陆游是一个多产的作家,特别是在诗歌方面,嘉泰元年他作《小饮梅花下作》既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此后八年他又写出四千来首。陆游的诗现存九千三百多首,绝大多数保存在《剑南诗稿》中。至于词陆游亦有一百三十多首,大部分收集在《渭南文集》中。陆游的诗词作品内容丰富,有的感时伤怀抒发感情,有的描绘祖国壮丽山河,也有的反映农村秀美的田园风光或凄美爱情等。这些作品或气势恢弘或感情炽烈,然而在这些内容丰富的作品中,始终有一种感情贯穿其间,那就是收复失地,御辱强国的强烈的爱国主义之情。陆游为被分裂的祖国而忧虑,为受煎熬的人民而悲愤。可以说这种永不衰竭的爱国主义之情是陆游诗词作品的主旋律。早年陆游的作品就表示“少年志欲扫胡尘”(《书叹》),“报国欲死无战场”(《陇头水》);他追求的理想是“手枭逆贼清旧京”(《长歌行》)、“一战洗乾坤”(《村饮示邻曲》);向往有朝一日“铁衣卧枕戈,睡觉身满霜”(《鹅湖夜坐书怀》);直至晚年亦“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书愤》);最后在家乡山阴怀着“死前恨不见中原”(《太息》),“但悲不见九州同”(《示儿》)的莫大遗憾,埋骨山丘。他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为了祖国统一而歌唱而呐喊的战斗精神,以及那种一贯到底的爱国主义精神,不仅对那个时代,而且对整个中华民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永远教育着激励着世人。
清代赵翼称陆游的作品“言恢复者十之五六”(《瓯北诗话》),他的爱国主义作品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丰富,其主要表现有:
㈠表现反抗外侵、统一祖国、创功立业的壮志雄心。
陆游生活的年代是一个内忧外患的年代,外族的入侵、本族统治者的无能,使少年时代的陆游就饱尝兵荒马乱之苦。成年后的陆游亦仕途坎坷,但他信念坚定,要做一名坚持抗战、反抗妥协投降的爱国志士。于是他“挺身而出,站在民族的立场,不屈不挠地斥责侵略者的罪行,揭穿卖国者的面目,并呼吁人民奋起抗争”①。他早年就立志“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观大关有感》),在《夜读兵书》中陆游也写道“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表达了抗敌报国的决心;中年亦“报国计安心,灭胡心未休”(《枕上》);到了老年仍在诗中发出了奋激铿锵的声音“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老马行》)。一首《谢池春》作者更是用回忆的方式表达了他对敌作战,收复故土的理想到老也未衰退:
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阵云高狼烽夜举。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戎,笑儒冠自来多误。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漫悲歌伤怀吊古。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叹流年又成虚度。
此词大约作于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首句“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阵云高狼烽夜举”,描写了他三十多岁通判镇江,参加抗金老将张浚的北伐准备工作时慷慨激昂的雄心壮志。从这两句词也可以看得出他当时的气概是何等的豪壮,生活是何等的不凡,对如狼似虎的敌人又是何等的蔑视!“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戎,笑儒冠自来多误”,当时,正是他精力充沛,弃笔从戎,请缨驱虏的壮年时期,他亲执干戈保卫祖国,这是何等的得意,何等的自豪!可是,由于南宋统治者贪生苟安,不敢抵抗金人的侵略,却向敌人屈膝求和,因而使得他壮志难酬,末句不得不发出“叹流年又成虚度”的悲切感叹之音。
当代著名学者钱钟书称道:
爱国的情绪饱和在陆游的整个生命里,洋溢在他的全部作品里,他看到一幅画马,碰到几朵鲜花,听了一声雁唳,喝几杯酒,写几行草书,都会惹起报国仇、雪国耻的心事,血液沸腾起来……②
的确,陆游的爱国之情是很强烈的,他以社稷为重,时时关心国家大事,希望能富国强兵,同时也希望自己的才能有所施展,可以创功立业,为受欺的祖国,受苦的百姓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㈡抒发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愤慨。
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外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在这首《书愤》中,诗人从对早岁威武雄壮的战斗生活的向往和追忆,哀叹自己的壮志未遂,抒发了无比深沉、愤慨的感情,并且倾泻出强烈的爱国激情。正如教授严修所言“空怀‘忧国孤臣泪,平胡壮士心’(〈新春〉)的陆游,至死未能实现其恢复中原的愿望。‘至死恨不见中原’(〈太息〉),成了他永远的遗恨。”③(p42)这样的诗歌陆游还有很多,如“少携一剑行天下,晚落空村学灌园。交旧凋零身老病,轮困肝胆与谁论”(《灌园》);“志士凄凉闲处老,名花零落雨中看”(《病起》);“和戎壮士废,忧国清泪滴”(《书愤》)等等。“他的诗在慷慨中有悲愤,豪爽中有沉郁……这些诗句是悲歌,是叹息。是诗人用泪水写成的……这种理想破灭的凄凉,也是一种崇高的悲剧美,是陆游诗歌最感人的精神力量。”④(
他的很多词也反映了自己壮志未酬的悲愤情怀。如《青玉案》(西风夹雨声翻浪),《感皇恩》(小阁倚清秋)等等。其中他因坚持抗金复国的主张而被罢官回到故乡山阴闲居时作的《诉衷情》可谓是此类作品的代表作: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词以追述当年在汉中前线的戎马生活作衬托,抒写了“胡未灭,鬓先秋”的苦闷心情。词的上片写作者的理想同社会现实的矛盾。想当年作者在汉中前线为统一祖国而杀敌立功时是充满豪怀壮志。可由于南宋王朝的懦弱只落得个“尘暗旧貂裘”的悲惨境地。词的下片作者抒发了因理想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悲愤之情。他痛心“胡未灭”,念念不忘恢复中原故土,但“鬓先秋”,空洒忧时伤心泪,最后发出了“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的感慨。这两句话集中概括了诗人晚年闲居寂寞的生活和反抗侵略恢复国土的思想矛盾。一心想驰聘在战场前线的他,却要终老在这秀丽的镜湖水滨,又有谁会愿意呢?
㈢对腐败当局和投降派的揭露与抨击。
作为一个有强烈责任感的爱国志士和诗人,陆游对造成山河破碎,人民流离失所,签定丧权辱国条约,苟延残喘的统治当局和卖国投降派产生了强烈的憎恨和愤懑。
词《桃园忆故人》(题华山图)的“云外华山千仞,依旧无人问”揭露了南宋王朝不愿收复失地的卖国行径;《清商怨》(江头日暮痛饮)揭露了统治阶级刻薄寡思、卑鄙地打击坚持抗金的爱国战士们的罪行。在《醉歌》中,他揭露了“战马死槽枥,公卿守和约”的投降政策,因而造成了“穷边指淮肥,异域视京洛”的危险局面。他的《关山月》更是反对和议、批判苟安的名作: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这首诗陆游以乐府旧题写时事,作于罢官闲居成都时。诗中痛斥了南宋朝廷文恬武嬉、不恤国难的态度,同时也表现了爱国将士报国无门的苦闷以及中原百姓切望恢复的愿望,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渴望统一的.爱国情怀。全诗十二句,每四句一转韵,表达一层意思,分别写将军权贵、戍边战士和中原百姓。可以说,这是当时南宋社会的一个缩影。诗人还选取了一些典型事物,如朱门、厩马、断弓、白发、征人骨、遗民泪等,表现了诗人鲜明的爱憎之情。
“诗人以悲愤的笔触谴责隆兴和议,谴责南宋贵族的误国……陆游对于这些误国的权奸满怀愤恨。”④强烈的憎恨之情通过字字句句表现出来。
㈣表达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和关怀。
热爱祖国和热爱人民是统一的。陆游的爱国主义很大一方面就表现在对人民的关怀和同情上。不管是《农家叹》里百姓的“竭力事本业”,但因“县吏征租声”而“自计无由生”;《秋获歌》中的“数年斯民阨凶荒,转徙沟壑殣相望。县吏亭长如饿狼,妇女怖死儿童僵”;《岁暮感怀》里的“富豪役千奴,贫老无寸帛”等等无不表现了这一主题。另外还有一部分作品则揭露了异族统治者对中原人民的暴行:如《题海首座仗客象》的“赵魏胡尘里千丈黄,南望王师又一年”,在悲愤交加的同时,也表达了沦陷区人民渴望南宋军队收复失地、解救人民疾苦的强烈愿望。著名的还有词《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酌酒,此兴忧哉!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这首词写于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秋天,陆游当时在南郑(今陕西汉中市)任四川宣抚使司干办公事兼检法官。在这一时期当中,陆游积极向宣抚使王炎献计献策,前方的有利形势以及军旅中的实际生活激发起作者收复长安的强烈愿望。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关心战事的进展、急于收复长安的热望与坚定的必胜信念。上片写登高酹酒,开篇二句描绘西北前线的秋色与紧张的战斗气氛,“悲歌击筑,凭高酹酒”又通过两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展示出诗人热爱祖国而又无比乐观的襟怀。下片写遥望长安,期待胜利。诗人站在高兴亭上,放眼远望,把想象的射程,从南郑瞄向长安,目标是如此集中、清晰。诗人仿佛真地看到长安城外灞桥两岸的烟柳在迎风摇摆,长安城南的曲江,无数亭台楼馆都一齐敞开大门,正期待南宋军队早日胜利归来。同时全词也以形象的笔墨和饱满的感情,反映了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沦陷区各族人民渴望回到祖国怀抱的强烈要求和南方人民收复中原,解放沦陷区、统一祖国的迫切愿望。
这类作品作者基本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反映了他爱国和爱人民思想的统一。
二
那么作为一个诗人,陆游为什么会具有如此强烈的恢复中原的爱国主义思想并使之成为自己作品的主旋律?这就与陆游所处的时代、社会、家庭环境及陆游自身的高贵品格分不开了。
㈠时代的造就。
伟大的诗人总是能自觉的把握住时代的脉搏,并和着时代的脉搏而跳动。其作品总是能自觉地反映时代的主题,表达人民的愿望和要求。陆游就是这样。他生长的年代正是宋代封建王朝腐败不振,国家遭受外敌压迫,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的时候。陆游生长在兵间,有着“几时万死避胡兵”(《戏遣老怀》)的惨痛经历。而在这**的年代里,昏庸的南宋政府只是侥幸偏安一偶,不顾人民的悲惨生活,过着无耻的生活。主张议和的卖国投降派更是用残酷的手段迫害主战的爱国志士。而勇敢的人民仍然和少数的爱国人士进行着反抗。正是这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战斗年代和为收复国土而英勇战斗的人民,造就了陆游这样一位民族战士和爱国者。
㈡家庭的熏陶,老师的教诲。
陆游爱国主义思想的产生,与他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陆游的父亲陆宰,是个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为朝廷出力不少。他以国愁为念,常与主战派的士大夫在家谈论国事,这样使陆游从小就对爱国志士忧国忧民的言行,为国献身的精神,对敌、对叛臣疾恶如仇的鲜明态度耳濡目染,对爱国英雄充满了崇敬之情,从小就立下了“儿时祝身愿事主,谈笑可使中原清”(《任子除夕》)的誓愿。
陆游老师对他的谆谆教导及言传身教亦是一个重要方面。陆游的老师大多是刚正不阿的爱国志士,其中曾几对他的影响最大。曾几是一位忧国忧民的爱国思想分子,写有不少抗金诗篇。他在《跋曾文清公奏议稿》中赠陆游说“问我居家谁暖眼,为言忧国只寒心”。陆游亦以曾几为榜样,并向老师保证“名节倘全是则不辱门下”(《谢曾侍郎君》)。
在这种熏陶之下,陆游把读书和救国的事业联系在一起,“少鄙章学句,所幕在经世”(《喜潭德称归》),终成一名“中兴之冠”的大诗人。
㈢对理想的追求和信念的坚定。
陆游无论是在幼年,还是在垂暮之年;无论是进朝为官,还是被贬还乡,都把反抗外侵,恢复中原,统一祖国作为自己坚定不移的理想。他临终前的绝笔诗《示儿》写道:“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首诗充分体现了陆游对理想的坚定和至死不忘国耻的爱国精神。“英雄的诗人唱出的是高昂的、有时是悲壮的、然而始终都是坚定不移充满信心的曲调……”①(p14)这种对理想致死不渝的追求和对信念的坚定更是诗人爱国思想的力量来源和坚定后盾。
此外,陆游的个人修养是很严格的。强烈的是非观,对人民疾苦的关心,以爱国先驱为自己的楷模,在个人生活上的严格要求,以及从前辈诗人的篇章中汲取的滋养,都是陆游具有始终如一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基本保证。
三
时代的特点,社会家庭的影响,加上个人的高尚品格,使得陆游诗词中充满了战斗激情和爱国主义精神;丰富的人生阅历和非凡的才华使得;陆游的爱国主义诗篇内容丰富而又具有积极的现实主义意义。正如梁启超称到“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⑤(p340)。
金无赤金,人无完人。陆游作为一个多产作家作品数量之多令人叹服,他对中国整个文坛所做的贡献亦是令人赞叹。然而在质量上出现的内容贫乏、用意重复、词句雷同等不足之处也不容忽视。再者陆游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难免存在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但这些并不影响后人对他作为一代伟大爱国作家的评价。
篇6:浅谈陆游诗词中的爱国情怀
[摘要]陆游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生于宋金对抗的时代、外族的入侵,本族统治者的无能,使少年时代的陆游饱尝兵荒马乱之苦,成年后又仕途坎坷,逐渐形成了他的爱国情怀。陆游一生创作了大量诗词,最具特色的是这些诗词洋溢着强烈爱国主义精神,他对腐败当局和投降派的揭露与抨击,关心人民疾苦都倾注于他的诗歌之中,对后世带来深远影响。陆游的爱国情怀终生不渝,收复失地是他一生的伟大志向,他的一生为国家统一而努力,谱写了一首首充满悲壮的爱国情怀的诗,不愧是南宋诗坛的领军人物。
[关键词] 陆游诗词
爱国情怀
影响
陆游生在金人入侵、国势衰微的年代,抗金复国,收复失地成为他一生的志向,他的一生创作了大量诗词,充满爱国主义情怀,他把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愿望都倾注于诗词当中,来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愤懑不已。
一、陆游爱国情怀形成的原因
(一)社会原因
陆游生于宋徽宗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十月十七日,在他出生的这一年,新兴的女真族统治正酝酿着一个侵略宋朝的计划,而在陆游出生的前十天,这个计划已经成熟了。淮河上暴风雨似的透露了时代的消息,象征着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在国难临头的时刻诞生的。
女真族灭掉了辽国后,又想侵扰宋朝。由于北宋统治者醉心于一己的腐化享乐生活,坚持投降求和的可耻政策,对于爱国的将领和士兵则横加贬斥和压抑,在民族危亡的关头,奸臣都是在为自己的利益打算,根本不能指望他们能挽救民族危机。在这天翻地覆的年月里,陆游是同当时的广大人民一起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这教育的第一课便是逃难。在兵荒马乱之中,颠沛流离,随时都有生命的危险。这种生活给陆游留下深刻的印象,后来他曾这样写到:“我生学步逢丧乱,家在中原厌奔窜。淮边夜闻贼马嘶,跳去不待鸡号旦。人怀一麦 草间伏,往往经旬不炊窜。”《三山杜门作歌》。这一段逃难生活,在陆游的幼小心灵上铭刻对敌人的仇恨;而义军领袖陈彦生的豪侠义勇,保境安民的爱国行动也给他带来很大的鼓舞,初步懂得团结起来,抵御外侮的道理。此后,他终生主张驱逐金人,收复失地,最早的根源就在这里。
(二)家庭和老师的影响
陆游出生于一个有文化传统的地主官僚家庭。陆游受到父辈们的影响很大,陆游的祖父陆佃当过尚书右丞,父亲陆宰是一个爱国知识分子,为朝廷出力不少,当他看到豺狼当道,就愤懑地退居林下,主战派、士大夫常去他家谈论国事。陆游小时候常看到父辈“相与言及国事,或裂眦嚼齿,或流涕痛苦,人人自期以杀身 羽戴王室。”这使陆游对爱国志士的忧国忧民的言行,为国献身的精神,对敌人、对叛臣嫉恶如仇的态度耳濡目染,对爱国英雄充满崇敬之情,便立下“儿时祝身愿事主,谈笑可使中原清”的誓愿。
陆游的老师对他谆谆教诲及言传身教也是一个重要方面。陆游的老师大多是刚直不阿的爱国志士,其中曾几对他的影响最大,曾几是一位忧国忧民的爱国分子,也是宋朝南渡以后诗坛的领袖。曾几把江西派的作诗方法传授给了陆游,使陆游在诗歌创作方面获得了很大进步。曾几的爱国思想和创作诗词的技巧使陆游一生受益匪浅。
(二)个人修养和坚定的理想
陆游在少年时代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戈”的英雄壮志,在“隆兴和议”进行期间,陆游仍上书朝廷,建议国家应凭借有利地势,积极从事收复中原的准备。而在主持北伐的张浚已罢,和局已定,主和派把持朝政之际,陆游还敢于提出这样的主张,这表现出他不计个人利害,为国家前途着想的爱国热忱。
陆游为了实现他的愿望,他坚持锻炼身体,钻研兵书,曾表示过“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的豪情壮志。在宋金两军试探战中,陆游也参加过,在西北寒冷的气候中,他身披铁甲,骑着骏马去追击敌人,过着异常艰苦的生活,但陆游当时丝毫也不在乎,过后还非常留恋地在诗里一再提到,真可谓是“一寸赤心惟报国”。
二、陆游诗词爱国情怀体现
(一)表明了自己为恢复中原的壮志豪情
陆游亲历了丧乱之痛,从小便树立了恢复祖国统一的大志,毕生坚持不懈,他的作品可以说是的时代风云之助,唱出了当时抗战爱国的最强音,也是自北宋以来爱国精神传统的最集中体现。陆游年轻时就以慷慨报国为己任。他是要求参加战斗,把自己整个的生命和力量都交给国家去支配的。在他的诗里一再表示“杀身有地初非”“裹尸马革固其常”的为国牺牲的愿望,甚至老了病了他也不灰心,如《夜读兵书》说:“老病虽惫甚,壮气复有余,长缨果可请,上马不踌躇”表明他自己老当益壮,如果有报国的机会,他愿意即刻投笔从戎,上马杀敌。又如《十一日四日风雨大作》一诗说:“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戊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这时已经68岁,虽然年老体衰,疾病缠身,但杀敌雄心尚在,报国壮志犹存,一心只想能为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大业作出自己的贡献。诗中巧妙地通过自然界的风雨,将梦境和现实联系起来,渲染自己此心无时不在中原,表现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崇高精神境界。
陆游重整山河的豪情壮志和杀敌报国的赤胆忠心,使我们不得不佩服诗人意志的坚强,感情的热烈。然而还不止此,甚至在陆游意识到生命将始终的时候,还盼望着收复中原,写下那首作为遗嘱的《示儿》,也是陆游最后的一篇充满了血泪的歌唱。《示儿》中蕴含着对儿孙的谆谆嘱咐:“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它是作者一生抱负和理想的总结,也是诗人爱国思想的艺术结晶。诗中没有只言片语涉及家事,唯一使他放心不下的是失地没有收复,祖国没有统一,含着老泪告诉儿孙,一定要继承先辈的遗志,这首诗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感人至深,诗人强烈的统一祖国的愿望激励着无数的中华儿女。
(三)表现对腐败当局和投降派的批判
南宋统治集团的罪行,给人民带来沉重灾难,而对外又表现了投降的一面。作为一个有强烈责任感的爱国志士和诗人,陆游因南宋统治者的对敌屈膝求和卖国派产生了强烈的憎恨和愤懑。陆游的深哀巨痛集中体现在《关山月》中;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和壮士心,沙里空照征人骨。中原干戈早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诗人借守边将士之口,痛斥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政策,表达自己报国无门的悲愤。愤怒斥责南宋统治者的苟且偷安,腐败无能,揭示出那个年代尖锐的阶级矛盾。这正是南宋中叶沉闷的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诗人用反问的态度“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加深感情,忧愤深厚,沉郁悲凉,充满爱国深情。对权贵的憎恨,对兵士们空有报国之志,没用武之地,对沦陷区遗民百姓的同情,种种爱国忧民的深沉感情都在诗中一一表露。
陆游始终信念坚定,要做一名坚持抗战,反抗妥协投降的爱国志士。“诗人以悲壮的笔触谴责隆兴和议,谴责南宋贵族的荒淫误国„„陆游对于这些误国的权奸满怀愤恨。”①强烈的憎恨之情通过字字句句表现出来。
陆游对腐败当局和卖国投降派产生了强烈的憎恨。他的词《桃园忆故人》(题华山图)中“云外华山千刃,依旧无人问”揭露了南宋王朝不愿收复失地的卖国行径;《清商怨》(江头日暮痛饮)揭露了统治阶级刻薄寡思,卑鄙地打击坚持抗金的爱国战士们 的罪行。
三、描写人民的苦难生活,寄予深切的关怀和同情
陆游对沦陷人民的苦难寄予无限深切的关注和同情。他写了许多反映人民生活的诗歌,例如他在公元1195年写的《农家叹》:
有山皆种麦,有水皆种粳。牛领疮见骨,叱叱犹夜耕。
竭力事本业,所愿乐太平。门前谁剥啄?县吏征租声。一身入县庭,日夜穷笞搒。人孰不惮死,自计无由生。还家欲具说,恐伤父母情。老人倘得食,妻子鸿毛轻。
这首诗通过一位农民的自述,反映当时农村残酷的阶级压迫和剥削。同时以简洁的笔触概括了农民处处种庄稼,辛勤耕田地的情景。诗人对劳动人民的疾苦寄予无限的同情。
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说:“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这首诗头两句的“河”指黄河,“岳”指华山。黄河和华山是我国的名山大川,也代表着祖国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而对于失掉它们的诗人肯定会痛惜和悲愤了。诗的后两句表现了诗人对沦陷区人民的深切关怀,他把他们称为“遗民”,暗示出那是由于昏庸的统治者逃跑了,把他们遗弃在那里,而他们被遗弃之后,就开始在“胡尘”的笼罩之下饱受敌人的蹂躏与奴役,过着悲惨痛苦的生活,他们含着热泪,年复一年地盼望着“王师”来解救他们,但由于南宋小朝廷奉行着向敌人妥协投降的政策,他们殷切地希望终究却成为了泡影。在这短短的四句里,诗人把他对祖国的热爱,把对敌人的痛恨,对卖国朝廷失望,对沦陷区人民的关怀写的那样的深切动人。陆游对处于那个时代的人民深表同情。
四、陆游诗词的深远影响
陆游是杰出的爱国诗人,他的作品数量非常丰富。在他八十余年的生命历程中和九千首诗词中,始终贯穿着爱国主义精神,从而形成了他诗歌创作的最显著的特色,奠定了他在我国诗坛上的崇高的地位。
陆游以卓越的成就在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南宋后期,不少诗人以陆游为学习典范,还继承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较为重要的如:戴复古和刘克庄。江湖派诗中戴复古和刘克庄的诗词创作中都继承了陆游的诗歌特色,他们在主题倾向和艺术风格中都受到陆游的深刻启迪。到了宋末,宋代遗民中许多爱国诗人都对陆游的爱国思想产生了共鸣。陆游的爱国诗歌在后代也有深远的影响,特别是清末以来,每当国势危难时,陆游往往成为鼓舞人民反抗外来侵略者的精神力量。陆游对祖国的统一而歌唱而呐喊的战斗精神,以及那种终生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不仅对那个时代,而且对整个中华民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永远教育激励着后人。
总之,陆游诗词的成就在艺术上还是思想上都是杰出的,特别是诗人那些热血沸腾的诗篇,抒发了个人的豪情壮志,抨击了统治者的昏庸,反映了人民的疾苦,感人肺腑。陆游为被分裂的祖国而忧虑,为受煎熬的人民而悲愤,可以说这种爱国情怀是他的诗词作品的主旋律。梁启超就曾热烈的赞扬陆游说:“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②陆游的爱国诗篇鼓舞着人民,在宋代文学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上都是鲜亮的一笔。
注释:
① 选自《中国古代文学教程》下册,于非主编 1989年(第一版)101页
②
选自《饮冰室文集》;梁启超时代文艺出版社 1998年(第一版)340页
参考文本:
① 《中国古典诗词赏析》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1999年11月出版 ② 《宋诗三百首》吉林文史出版社
相关文章:
陆游教导自己孩子的故事02-02
知识产权购销合同02-02
教案正确使用成语02-02
陆游的古诗名句02-02
陆游的诗词名句02-02
国家税务总局政府信息公开保密审查办法(国税发〔2008〕35号)02-02
陆游的小故事02-02
许国丹心,至死不渝-陆游爱国诗句赏析02-02
陆游的经典五言绝句有哪些02-02
陆游赞美腊梅的诗句02-02